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最新章节!

    续藏经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唐 裴休问 宗密答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内供奉沙门宗密答裴相国问

    裴休相国问

    禅法大行。宗徒各异。互相诋訾。莫肯会同。切要辨其源流。知其深浅。比虽留意。未得分明。撰录之时。恐有差错。伏望略为条流分别。三五纸示及大抵列北宗.南宗。南宗中。荷泽宗.洪州.牛头等宗。具言其浅深.顿渐.得失之要。便为终身龟镜也。 (休)再拜。

    宗密禅师答

    然达磨所传。本无二法。后随人变。故似殊途。扃之即俱非。会之即皆是。前者所述传记。但论直下一宗。若要辨诸宗师承。须知有傍有正。今且叙师资傍正。然后述言教浅深。自然见达磨之心流至荷泽矣。

    牛头宗者。从四祖下傍出。根本有慧融禅师者。道性高简。神慧聪利。先因多年穷究诸部般若之教。已悟诸法本空.迷情妄执。后遇四祖。印其所解空理。然於空处显示不空妙性。故不俟久学而悟解洞明。四祖语曰。此法从上只委一人。吾已付嘱弟子弘忍讫(即五祖也)。汝可别自建立。后遂於牛头山别建一宗。当第一祖。展转乃至六代(后第五祖师智威。有弟子马素。素有弟子道钦。即径山是也)。此一宗都不关南北二宗。其南北二宗自出於五祖门下。五祖已前都未有南北之称。

    北宗者。从五祖下傍出。谓有神秀等一十人。同是五祖忍大师弟子。大师印许。各堪为一方之师。故时人云忍生十字(能和尚直承其嫡。非此十数也)。於中。秀及老安.智诜。道德最着。皆为 高宗皇帝之所师敬。子孙承嗣。至今不绝。就中。秀弟子普寂化缘转盛。为二京法主。三帝门师。但称达磨之宗。亦不出南北之号。

    南宗者。即曹溪能大师。受达磨言旨已来。累代衣法相传之本宗也。后以神秀於北地大弘渐教。对之。故曰南宗。承禀之由。天下所知。故不叙也。后欲灭度。以法印付嘱荷泽。令其传嗣。传嗣之由。先已叙之呈上。然甚阙略。今蒙审问。更约承上祖宗传记稍广。

    传中叙能和尚处。中间云有襄阳僧神会。俗姓高。年十四(即荷泽也。荷泽是传法时所居之寺名)。来谒和尚。和尚问。知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

    答。将来。

    若有本。即合识主。

    答。神会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大师云。遮沙弥。争敢取次语。便以杖乱打。

    神会杖下思惟。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大师察其深悟情至。故试之也(如尧知舜。历试诸难)。

    传末又云和尚将入涅盘。默受密语於神会。语云。从上已来。相承准的只付一人。内传法印以印自心。外传袈裟标定宗旨。然我为此衣。几失身命(数被北宗偷衣之事。在此传之前文。今不能录)。达磨大师悬记云至六代之后。命如悬丝。即汝是也(此言在叙达磨传中)。是以此衣宜留镇山。汝机缘在北。即须过岭。二十年外当弘此法。广度众生。

    和尚临终。门人行滔.超俗.法海等问。和尚法何所付。

    和尚云。所付嘱者。二十年外於北地弘扬。

    又问。谁人。

    答云。若欲知者。大庾岭上以网取之(相传云。岭上者。高也。荷泽姓高。故密示耳)。

    荷泽宗者。全是曹溪之法。无别教旨。为对洪州傍出。故复标其宗号。承禀之由。已如上说。然能和尚灭度后。北宗渐教大行(亦如上叙)。因成顿门弘传之障。曹溪传授碑文已被磨换。故二十年中。宗教沉隐(大师遭百种艰难等事。皆如先所呈略传。广在本传。他日具呈)。天宝初。荷泽入洛大播斯门。方显秀门下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既二宗双行。时人欲拣其异。故标南北之名。自此而始。

    问。既荷泽为第七祖。何不立第八乃至九.十。后既不立。何妨据传衣为凭。但止第六。

    答。若据真谛。本绝名数。一犹不存。何言六七。今约俗谛。师资相传。顺世之法。有其所表。如国立七庙。七月而葬。丧服七代。福资七祖(道释皆同)。经说七佛。持念遍数。坛场物色。作法方便。礼佛远佛。请僧之限。皆止於七。过则二七。乃至七七。不止於六。不至八九。今传受仪式。顺世生信。何所疑焉。故德宗皇帝贞元十二年勅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傍正。遂有勑下。立荷泽大师为第七祖。内神龙寺见有铭记。又御制七代祖师赞文。见行於世。

    洪州宗者。先即六祖下傍出。谓有禅师。姓马。名道一。先是剑南金和尚弟子也(金之宗源即智诜也。亦非南北)。高节至道。游方头陀。随处坐禅。乃至南岳。遇让禅师。论量宗教。理不及让。方知传衣付法曹溪为嫡。乃回心遵禀。便住处州.洪州。或山或郭。广开供养。接引道流。后於洪州开元寺弘传让之言旨。故时人号为洪州宗也。让即曹溪门下傍出之派徒(曹溪此类数可千余)。是荷泽之同学。但自率身修行。本不开法。因马和尚大扬其教。故成一宗之源。

    右且略叙诸宗师承。大槩如此。然缘傍正横竖。交杂难记。今画出为图。冀一览不遗於心腑。谨连次后。

    上已叙诸宗师资。今次辨所传言教深浅得失。然禅门之旨。在乎内照。非笔可述。非言可宣。言虽不及。犹可强言。笔不可及。直难下笔。今不得已而书。望照之於心。无滞於文矣。

    然达磨西来。唯传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觉。亦名佛性。或云灵觉。迷。起一切烦恼。烦恼亦不离此心。悟。起无边妙用。妙用亦不离此心。妙用烦恼。功过虽殊。在悟在迷。此心不异。欲求佛道。须悟此心。故历代祖宗唯传此也。然若感应相契。则虽一灯传百千灯。而灯灯无殊。若机教不投。则虽一音演说法。而各各随所解。故诸宗异说。过在后人。今且各叙诸宗。然始判其差当。

    北宗意者。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昏尘。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故彼宗主神秀大师呈五祖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须拂拭。  莫遣有尘埃

    评曰。此但是染净缘起之相。反流背习之门。而不觉妄念本空。心性本净。悟既未彻。修岂称真(剑南复有净众宗旨。与此大同。复有保唐宗。所解似同。所修全异。不可繁叙。他日面奉。一一辨之)。

    洪州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全体贪嗔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如面作种种饮食。一一皆面。意以推求此身。四大骨肉.喉舌牙齿。眼耳手足。并不能自语言.见闻.动作。如一念命终。全身都未变坏。即便口不能语。眼不能见。耳不能闻。脚不能行。手不能作。故知能言语动作者。必是佛性。且四大骨肉。一一细推。都不解贪嗔烦恼。故知贪嗔烦恼并是佛性。

    佛性体非一切差引种种。而能造作一切差别种种。体非种种者。谓此佛性非圣非凡。非因非果。非善非恶。无色无相。无根无住。乃至无佛无众生也。能作种种者。谓此性即体之用。故能凡能圣。能因能根。能善能恶。现色现相。能佛能众生。乃至能贪嗔等。若核其体性。则毕竟不可见。不可证。如眼不自见眼等。若就其应用。即举动运为。一切皆是。更无别法而为能证所证。彼意准楞伽经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受苦乐。与因俱。又。佛语心。经云。或有佛剎扬眉动睛。笑吹謦欬。或动摇等皆是佛事。既悟解之理。一切天真自然。故所修行。理宜顺此。而乃不起心断恶。亦不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於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於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无法可拘。无佛可作。犹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何以故。心性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故但任心。即为修也。

    评曰。此与前宗敌体相返。前则朝暮分别。动作一切皆妄。此则朝暮分别。动作一切皆真。奉问疑其互相诋訾。暮肯会同。且所见如此相违。争不诋訾。若存他。则失己。争肯会同。

    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於涅盘。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妄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评曰。前以念念全真为悟。任心为修。此以本无事为悟。妄情为修。又上三家见解异者。初一切皆妄。次一切皆真。后一切皆无。若就行说者。初伏心灭妄。次信任情性。后休心不起。(宗密)性好勘会。一一曾参。各搜得旨趣如是。若将此语问彼学人。即皆不招承。问有答空。征空认有。或言俱非。或言皆不可得。修不修等。皆类此也。彼意者。常恐堕於文字。常怕滞於所得。故随言拂也。有归心学者。方委细教授。令多时观照。熟其行解矣。然每宗复有多种方便。拒於外难。诱於徒属。不可具书。今但罗其意趣。举其宏纲也。

    荷泽宗者。尤难言述。是释迦降出。达磨远来之本意也。将前望此。此乃逈异於前。将此摄前。前即全同於此。故难言也。今强言之。谓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寂知。是前达磨所传空寂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亦知。非烦恼。悟时神变亦知。知非神变。然知之一字。众妙之源。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计我我所。爱恶自生。随爱恶心。即为善恶。善恶之报。受六道形。世世生生。循环不绝。

    若得善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