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心赋注最新章节!

    续藏经   心赋注

    宋 延寿述

    注心赋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觉王同禀。

    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经颂云。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问。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称心赋。便是标宗。何假广用文言。仍繁注解。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如日出照高山。驶马见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擎出。举意便知有。首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扬眉动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颂云。便是犹倍句。动目即差违。若问曹溪旨。不更待扬眉。答。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假以词句。助显真心。虽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尽[(ㄇ@(企-止))/卓]群机。但任当人。各资己利。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根机莫等。乐欲匪同。於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治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如内德论云。夫一水无以和羹。一木无以建室。一衣不称众体。一药不疗殊疾。一彩无以为文绣。一声无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失。何得怪渐顿之异。令法门之专一。故云。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岂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见。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诸身顿现。所以藏法师云。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博通耳。斯乃教观一如。诠旨同原矣。

    祖胤亲传。

    此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又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云。默传心印。代代相承。迄至今日。

    大开真俗之本。

    如大乘起信论云。有摩诃衍。能发起一切众生大乘信根。所言摩诃衍者。此云大乘。又大乘者。是众生心。心体周遍。故名为大。心能运载。故名为乘。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於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知一心。是诸佛本所乘。菩萨因乘此心法。皆到如来地故。离此一心外。别无殊胜。故今赋咏。志在於此。藏法师云。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现。所以华严疏云。真俗虽相即。而各不坏其相。谓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为妙有。空有不二。两相历然。如波即水而恒动。俗即真而俗相立。如水即波而恒湿。真即俗而真体存。已上皆况心之体用。非一非异。又云。不坏生灭门说真如门。不隐真如门说生灭门。良以二门唯一心故。所以十方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以俗谛无有自体。即第一义谛故。

    独标天地之先。

    傅大士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老子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曰大。宝藏论云。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作万法之根源。为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冥庭。元气含於大象。大象隐於无形。为识物之灵。灵中有神。神中有身。无为变化。各禀乎自然。

    常为诸佛之师。能含众妙。

    诸佛以法为师。起信论云。所言法者。众生心是。又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禅源集云。夫言心者是心之名。言知者是心之体。能含众妙者。一心杳冥之内。众妙存焉。清净法界。杳杳冥冥。以为能含。恒沙妙德。微妙相大。以为所含。相依乎性。性无不包。故称为含。又云。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前达磨所传清净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知非烦恼。悟时神变。知非神变。然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若了此知。剎那成佛。故心要笺云。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况如一摩尼珠。一灵心也。唯圆明净。空寂知也。都无一切差别色相。以体明故。对外物时。能现一切差别色相。色相自有差别。明珠不曾变易。且如珠现黑时。但云黑等是珠。如洪州马大师云。起心动念。弹指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此是即妄明真。或拟离黑觅珠。如北宗秀大师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妄念尽则心明。昏尘灭则镜朗。此是离妄明真。或云明黑都无者。如牛头融大师云。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此是真妄俱无。初一皆真。次一皆妄。后一皆无。皆是未见珠也。如荷泽和尚。於空无相处。指示知见。了了常知。不昧心性。见珠黑之时。但见珠体明白。不观黑色。及青黄等杂色。既不即黑。亦不离黑。亦不黑白俱拂。了了见心性之时。不即不离。无住无着。非一非异。不取不舍。又真心本体。有二种用。一者自性本有。二者随缘应用。犹如铜镜。铜之质是自性体。铜之明是自性用。明所现影是随缘用。影即对缘方现。现有千差。明即光明。明唯一味。以喻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今洪州指示能语言分别等。但是随缘用。阙自性用也。又显教。有比量显。现量显。洪州云。心不可指示。但以能语言等验之。知有佛性。是比量显也。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不约知以显心。是现量显。洪州阙此。又不变是体。随缘是用。又荷泽所宗空寂知者。空寂即是无相。以神解之性。虽无形相。而灵知不昧。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无相之智。亦云无知之知。如肇论云。放光般若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般若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辩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信矣。空寂即是无相。即是无知。论云无所不知。又云。乃曰一切知者。此知即是真知。为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真性灵知。湛然恒照。亦云无念之知。若有念而知。凡夫境界。故云知觉乃众生。若无念无知。二乘境界。若无念而知。诸佛境界。空寂即是无念。亦云无住之知。若有所住。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无所住。如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华严锦冠云。含众妙而有余者。谓一切事。皆不改本相。不离本位。法法皆能为大为小。为一为多。为主为伴。即此即彼。即隐即显。即延即促。互相摄入。重重无尽。如帝网天珠。以要言之。随一一事。念念皆具十玄之义。同时具足。无有前后。如海一滴。即具百川。滴滴皆尔。故名为妙。

    恒作群贤之母。可谓幽玄。

    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如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於紫微之表。用在於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睹无所。寄号空空。谁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显朗照。物理虚通。森罗宝印。万象真宗。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能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於阴入之坑。哀哉哀哉。其谓自轻。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阒寂无物。圆应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特无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谓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故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任用森罗。其名曰圣。又若证此一心。则解一切法门。如止观云。譬如良医。有一秘方。总摄诸方。阿伽陀药。功兼诸药。如食乳糜。更无所须。一切具足。如如意珠。乃至此一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若能如此简非显是。体权实而发心者。是一切诸佛种。譬如金刚。从金性生。佛菩提心。从大悲起。是诸行先。如服阿婆罗药。先用清水。诸行中最。如诸根中。命根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如太子生。具王仪相。大臣恭敬。有大声名。如迦陵频伽鸟。壳中鸣声已胜诸鸟。此菩提心有大势力。如师子筋弦。如师子乳。如金刚锤。如那罗延箭。具足众宝。能除贫苦。如如意珠。虽小懈怠。小失威仪。犹胜二乘功德。举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萨功德。能成三世无上正觉。

    灵性有珠。该通匪一。

    此一心灵台之性。最灵最妙。作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竖彻三世。横亘十方。大智度论云。在有情数中为佛性。在无情数中为法性。所以华严经颂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如肇论离微体净品云。夫性离微者。则非取非舍。非修非学。非本无今有。非本有今无。乃至一法不生。一法不灭。非三界所摄。非六趣所变。非愚智所改。非真妄所转。平等普遍。一切圆满。总为一大法界幻化灵宅。迷之者历劫浪修。悟之者当体凝寂。

    千途尽向於彼生。万象皆从於此出。

    净名经云。一切法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一切众生第八识心。此心无住无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华严经云。不离於心。所见清净。又云。不离於心无处所。是知心生一切法。如地出水。如谷孕风。如石生云。如木出火。是知离心无法。离法无心。如长者论云。若直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即业种恒真。生怖难信。以法如是之力。何一含识而不具神通。承本觉性之功。岂一剎尘而靡含道迹。故华严经云法如是力者。本合如然。又云佛神力者。应真曰神。所以古德云。自力与佛力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差。又云。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如大海之渧。渧渧之中皆得大海。比众生之心。心心皆含佛智。

    事廓恒沙。理标精实。吞沧溟於毛孔。唯是自因。卷法界於尘中。匪求他术。

    首楞严经云。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於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现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於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知背境观心。自然大明相含。不为物转。亦如芥纳须弥等。百门义海云。且如见山高广。是自心现作大。今见尘小时。亦是自心现作小。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之心。而今现尘也。是故即小容大。如云万象如须弥。净心如芥子。故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即是万法一心。一心万法。故称毛吞巨海。芥纳须弥。非干神通变化之力。真心具德法性如是。如华严记云。如经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者。谓一毛端性。即是一切世界差别性。今一切世界即事。随其法性即一毛端。以性即毛端。诸界即性故。

    任机启号。应物成名。

    一切法本无名。但是心为名。故般若经云。六尘钝故。不自名。不自立。皆是因心立名。故云万法本闲。而人自闹。又云三阿僧祇名字。皆是心之异号。如天台净名疏云。一法异名者。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言自性清净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楞严。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净涅盘。如是等种种异名。此皆是实相之异称。故大智论偈言。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大涅盘经云。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又云佛性者有五种名故。皆是赴机利物。为立异名也。而法体是一。未曾有异。如帝释千名。名虽不同。终是目於天主。岂有闻异名故。而言非实相理。如人供养帝释。毁憍尸迦。供养憍尸迦。毁於帝释。如此供养。未必得福。末代执法者亦尔。或信赖耶自性清净心。而毁毕竟空。或信毕竟空无所有。毁赖耶识自性清净心。或言般若明实相。法华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岂不虑祸。若知名异体一。则随喜之善。遍於法界。何所诤乎。又诸经内。逗缘称机。更有多名。随处安立。以广大义边。目之为海。以圆明理显。称之曰珠。以万法所宗。号之曰王。以能生一切。詺之曰母。但是无义之真义。多亦不多。无心之真心。一亦不一。故华严私记云。取决断义。以智言之。取能生长。以地言之。取其高显。以山言之。取其深广。以海言之。取其圆净。以珠言之。此上约有名。尚乃无数。更有无名。岂可测量。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告诸菩萨。汝等勿谓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饿鬼定饿鬼也。乃至如一事有种种名。如一人有种种名。如一天。乃至饿鬼畜生有种种名。亦复如是。亦有多饿鬼。全无名字。於一弹指顷。转变身体作种种形。如是众生於一时间现无量色身。云何可得呼其名也。若饿鬼等。有生处名字。受食名字。及寿命名字。若地狱众生。无有名字生处者。则其形亦无定。彼中恶业因缘未尽。故於一念中种种变身。释曰。如地狱中。一日一夜之中万生万死。岂可名其名字耶。又无间狱中。一一身无间。各各尽遍八万四千由旬。地狱之量不相障碍。是知业果不可思议。非独圣果。如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今时人将谓诸佛法身能分能遍。不信众生亦一身无量身。以众生业果不可思议故。是以经云。佛界不可思议。众生界亦不可思议。

    大士修之而行立。

    菩萨所行十波罗蜜。四摄。万行。皆从真慈悲心起。故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又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十波罗蜜者。檀因心舍。经云。无可与者。名为布施。是名真施。若心外有法。即名住相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戒因心持。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自性之律岂执事相。妄分持犯耶。忍因心受。经云。云何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岂可将心对治前境。为忍受耶。进因心作。经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宁着有为。妄兴劳虑耶。禅因心发。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岂避喧杂。而守静尘耶。般若从心起。经云。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宁外徇文言。强生知解耶。方便从心生。经云。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则心外无法。方能行菩萨之道。力从心运。四大之力皆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最无上。神通变化入不思议。心之力也。愿从心布。一切意愿尽从心生。一切行门。皆从愿起。智从心达。如来灵智。是众生心。此心念念具足十波罗蜜。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皆从心出。如众生心中有体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心中有相大。今日修行引出报身。心中有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故知三身四智。皆自心中出。心外更无一事一法而能建立。如还源观云。一体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像而不现。故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一法者。所谓一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则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是一。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故云海印三昧。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是华严三昧也。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普同法界。而证菩提。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此则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

    觉帝体之而圆成。

    诸佛了一切法。皆是真心圆成实性。众生迷於自心。但是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如还源观云。良以法无分剂。起必同时。真理不碍万差。显应无非一际。用即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即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象。

    声闻证之为四谛。

    声闻不了自心。但见人空。证作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生灭四谛。为灰断之果。不达一心圆教无作四谛。具广大神通。所以舍利弗。於法华会中得见心性。亲受佛记。后方忏悔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支佛悟之詺缘生。

    辟支佛但於自心境内。见因缘性离。证十二因缘法门。亦成灰断之果。皆不能一心圆具十法界之体用。

    天女之华无着。

    净名经中。天女散华之菩萨身上即无着。於声闻身上即华着身。大凡一切菩萨施为。皆是自心作用。以心无着故。华亦无着。是以声闻执为心外之华。妄起厌离。云不如法。乃随拂随生。故知万法。随自心生。随自心灭。

    海慧之水澄清。

    大集经中。海慧菩萨初来之时。不见四众。尽见为水。以法外无法故。

    执谬解而外道门开。边邪网密。

    西天九十六种外道。皆不达自心。唯苦其身。行投岩赴火无益苦行。但心外见法。理外别求。皆是外道尽成邪见。如密网自围。不能得出三界。

    役妄念而凡途业起。生死波横。

    一切诸业。皆从有心起。无心即无业。故经颂云。诸法不牢固。但立在於念。善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又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故知生死即念。念即生死。所以经颂云。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括古搜今。深含独占。

    此一心法。诸教同诠。无不指归传通於此。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乃至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旌旗。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法。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於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利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乘道。炼出於冲襟。

    五乘者。一持五戒。得人乘。二行十善。得天乘。三修四谛。得声闻乘。四悟十二因缘法。得缘觉乘。五具六度行。得菩萨乘。此五乘法。皆从一念善心熏炼而出。

    十法界。孕成於初念。

    十法界者。一天法界修十善业。二人法界。持五戒业。三修罗法界。行憍慢业。四地狱法界。造十恶业。五饿鬼法界。造悭贪业。六畜生法界。造愚痴业。七声闻法界。证四谛法。八缘觉法界。悟十二因缘法。九菩萨法界。行六度门。十佛法界。行平等一乘法。已上凡圣。共成十法界。升降虽殊。皆从最初一念发起。尔后念念相续成事。善因乐果。恶因若果。前后相酬。未曾遗失。故经云。心能天堂。心能地狱。且约地狱界。法华中十如唯心。上九界亦然。如观音玄义云。地狱界具十如。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一如是地狱性者。性名不改。如竹中有火性。若其无者。不应从竹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心有地狱界性。亦复如是。二地狱相者。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善观心者。即识地狱之相。如善相师。占相无谬。三地狱体者。以心为体。心觉苦乐。故以当体。譬如钗铛环钏之珠。终以银为体质。六道之色虽异。祇是约心。故心为体也。四地狱力者。运御名力。缘刀山。入火聚。皆是其心力也。五地狱作者。发动曰作。既能有力。即有所作。或作善作恶。皆是心作也。六地狱因者。业是心因也。七地狱缘者。缘者假藉为缘也。如贪爱润业。即因缘会合也。八地狱果者。习果也。如地狱人。前世多淫。生地狱中。还约多淫。见可爱境。即往亲附。如见美女。近前抱之。即是铜柱。名习果也。九地狱报者。报者果也。昔有淫罪。今堕地狱。受烧炙之苦。昔行淫罪。名为欲火。后受其报。即受火车铁床之苦。初后相等。报应无善。名为报果也。十本末者。地狱本者。性德法也。地狱末者。修德法也。究竟等者。览修德即等有性德。览性德即具有修德。初后相在。故言等也。余九法界亦然。虽逐界行相各别。都不出一心。如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等。十界十如。皆从心体而起。先因心造作善恶等业因缘。后受凡圣苦乐等果报。初后是心。本末皆等。故云本末究竟等。

    虚声顿息。法空之正信旋生。

    高僧传云。法空禅师初栖兰若。每至中宵。庵外常有清声所召。屡呼空禅。及至开关。又无踪迹。后乃悟云。乃是自心境界。尔后其声永绝。

    猛焰俄消。灵润之真诚立验。

    高僧传云。释灵润。常与四僧共游山谷。忽遇野火四合。三僧迸走。其灵润独不动。乃曰。心外无火。火是自心。为火可逃。焉能免火。言讫。火至身自敛。

    升沈表用。体具灵知。

    此知是一切众生心体。不同虚空。性自神解。亦不作意。任运而知。禅源集云。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礼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又不同虚空者。灵然觉知。觉知即神解义。阴阳不测谓之神。解即是智。智即是知。知即一心也。故祖师云。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能知。於一切染净法中。有真实之体。了然鉴觉。目之为心。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盖为真如随缘成於一切。一切不离真如。以理融之。唯是一味。此是通相。相即无相。若约别显。染净施为造作。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缘之相用。隐显不定。升降一差。

    惺惺不昧。了了何亏。湛尔而无依无住。

    一切法依虚空。虚空无所依。一切法依真智。真智无所依。

    萧然而非合非离。

    祖师偈云。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一字宝王。演出难思之法海。

    心为一字中王。经云。一句能训诲八万四千之国邑。又一切法中。心最为胜。万象含於一字。千训备於一言。如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一明境唯识。舍离心外无境。一切境不离心故。二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唯识说故。三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故。四行唯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五果唯识。求大果亦证唯识性故。

    群生慈父。训成莫测之宗师。

    净名经颂云。方便以为父。一切诸圣。皆从一心方便门入。得成祖佛。为人天之师。故华严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以即心是故。所以疾证。又般若经云。以无所得为方便。心外无法。岂有得耶。是以菩萨亲证自心。方能入世间幻化之纲。自利利他。无有断绝。是知十方如来。皆悟心成佛。故华严经颂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以经中所说西方阿弥陀等诸佛。皆是释迦。如古释云。以理推之。结成正义。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佛。皆本师矣。复何怪哉。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祇剎。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见莲华胜妙剎。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耶。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於五智。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谓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言三十七者。五方如来。各有四大菩萨在於左右。复成二十。谓中方毗卢遮那如来四大菩萨者。一金刚波罗蜜菩萨。二宝波罗蜜菩萨。三法波罗蜜菩萨。四羯磨波罗蜜菩萨。东方阿閦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萨埵菩萨。二金刚王菩萨。三金刚爱菩萨。四金刚善哉菩萨。南方宝生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宝菩萨。二金刚威光菩萨。三金刚幢菩萨。四金刚笑菩萨。西方无量寿如来。亦名观自在王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法菩萨。二金刚剑菩萨。三金刚因菩萨。四金刚利菩萨。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业菩萨。二金刚法菩萨。三金刚药叉菩萨。四金刚拳菩萨。已具二十五。及四摄八供养。故成三十七。言四摄者。即钩索锁铃。八供养者。即烧散灯涂华鬘歌舞。皆上有金刚。下有菩萨。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今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问。若依此义。岂不违於平等意趣。平等意趣云定即我者。依於平等意趣而说。非即我身。如何皆说为本师耶。答中平等之定。乃是一义。唯识尚说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多佛共化以为一佛。佛能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尔。今正一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本师。又本师者。即我心耳。我摄归自心。无法不备。岂止他耶。

    任性卷舒。随缘出没。挺一真之元始。总万有之纲骨。

    原始该终。唯一心道。大教至理。皆同所诠。如华严经云。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十二因缘之大树。产自玄根。

    此十二因缘法。皆从众生心中建立。云何称树。若众生界中。即以无明为根。爱水溉注。抽名色芽。开有漏华。结生死果。生住异灭四相常迁。无有断绝。若诸圣界中。发正觉芽。开万行华。成菩提果。尽未来际供佛利生。无有休息。并从一心十二因缘大树生起。故云十二因缘即是佛性。又一心十二因缘者。如眼见色时。心不了名无明。心於色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眼与色等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心见色时领纳名受。心於色缠绵不断名爱。心想像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一念心生名生。一念心灭名灭。如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於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又颂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五千教典之圆诠。终归理窟。

    诸佛案一切众生心。宣说诸法。华严经颂云。诸佛不说法。佛於何有说。但随其自心。为说如是法。如普贤行愿疏云。指其源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冥二际而不一。动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亡。性相融通而无尽。若秦镜之互照。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历历齐现。故得圆至功於顷刻。见佛境於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

    孤标寂寂。独立堂堂。若华中之灵瑞。

    此华三千年一现。当佛出世。表说圆教一心法门时。难闻难遇。

    犹照内之神光。

    於众光中。神光为最。祖师云。众明之中。心明为上。

    截琼枝而寸寸是宝。析栴檀而片片皆香。

    此明法法是心。尘尘合道。

    克从凡夫之身。便登觉位。类在白衣之地。直坐龙床。

    若信入华严一心无尽宗趣。长者论云。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似夜梦千秋。觉已随灭。华严疏云。顿教之人一念不生即是佛者。即一切众生心。未是佛体。妄念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故华严经颂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颂云。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又般若经云。以本性空为佛眼。若论性空。皆是凡圣之体。祇为不觉。忽起妄念。随境流转。所以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设一念起时亦是佛。以妄念无体。不出性空故。但要直下信解圆明。不在更思量推度也。华严疏云。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此明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又佛心称性普周。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喻如水乳和同一处。而互为能和所和。且约说听解释。以能和为说。所和为听。且将水喻於佛。乳喻众生。应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虽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摄。

    听而不闻。观之莫见。

    法身无像。真听无声。

    常在而莫更推寻。本莹而何劳熏炼。三界之门无体。谷里传声。

    首楞严经云。三界之法。捏所成故。是知无体。犹如谷响。皆是我声。长者论云。一切法如谷响。以表万法唯心故。华严经云。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又云。一念三世毕无余。又云。一念现於无尽相。

    六尘之境本空。镜中写面。

    六尘之境。皆从妄念而生。如人照镜。自见其面。非有别影。

    寂寞虚冲。无事不融。弥勒阁而普现。

    华严经云。善财童子入弥勒阁时。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於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乃至见弥勒菩萨初发心。行菩萨道。八相成佛。三生之事耳。

    摩耶腹而无穷。

    华严经云。摩耶夫人腹中。悉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形像。其百亿阎浮提内。各有都邑。各有园林。名号不同。皆有摩耶夫人於中止住。天众围绕。为显现菩萨将生不可思议神变之相。又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是处胎义。

    文殊宝冠之内。

    文殊般泥洹经云。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毗楞伽宝之所严饰。有五百种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诸天龙宫。世间众生。所希有事。皆於中现。

    净名方丈之中。

    净名经云。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於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乃至其室广博悉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

    芥子针锋而不窄。

    净名经云。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而不迫窄。涅盘经云。於针锋上。立无边身菩萨等。

    近尘远剎而全通。

    华严经颂云。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又云。於一微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古德云。一切不思议事。於一切处悉能普现。其唯一毗卢清净法身之应用耳。此法身者。即是心也。心是法家之身。所以言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一念起恶。法身亦随现。一念起善。法身亦随现。名为处处互现。乃至色处现。空处现。自在无碍。更莫远推诸佛。唯一念空心是。华严疏云。犹如海印顿现。经云。一念现故。谓无前后。如印顿成。又常现。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又非现现。如明镜对至方现。以不待对。是故常现。该三际故。已上俱是一真心寂照普现之义耳。

    靡减靡增。绵绵而常凝妙体。非成非坏。续续而不坠玄风。

    亘古垂今。通凡彻圣。更无异法。唯是一心。得时不增。失时不减。升时不成。坠时不坏。如华严锦冠云。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者即是心体。心体无边。故名为大。方是心相。心具德相之法。故名为方。广是心用。心有称体之用。故名为广。佛是心果。心解脱处。名之为佛。华是心因。心所行行。喻之以华。严是心之功用。心能善巧严饰。目之为严。经是心教。心起名言。诠显於此。故名为经。斯即大等七字。并不离心。然心之一字。非体非用。非因非果。非义非教。虽非一切。能为一切。何以故。谓一法界心是体。若能依此悟解。念念即是华严法界。念念即是毗卢法身。如华严经云。若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业机关。金轮种族。

    释迦佛是金轮王之种。一钵和尚歌云。万代金轮圣王子。祇这真如灵觉是。所以祖代相传。但示即心是佛。才生信解。即绍祖位矣。

    如频伽鸟而韵压群音。

    频伽鸟未出壳时。於壳中发声。已胜众鸟之音。此况一切生死最初际底下凡夫。未脱烦恼壳。便能识心。我当作佛。已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犹好坚树而高升众木。

    西天有好坚树。出土便高百尺。超过群木之上。此况圆教之人。知心即具法界。圆解圆修。出过二乘藏通别教修行之人。若论功程。日劫相倍。

    一翳初起。缤纷而华影骈空。瞥念才兴。纵横而森罗满目。

    首楞严经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於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是知万法因想而生。随念而至。故璎珞经云。佛言。我从本来。不得一法。究竟定意。如今始知。所谓无念。若得无念者。观一切法悉皆无形。因此得成无上正真之道。又如起信论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又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是知心外见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故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情生智隔者。失正智而成妄想故。想变体殊者。迷真如以成名相故。还源观云。真空滞於心首。恒为缘虑之场。实际居在目前。翻成名相之境。唯识枢要云。起自心相有二。一者影像相。万法是心之影像。二者所执相。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

    道绝浮言。至妙难论。出生死而无别路。登涅盘而唯一门。

    华严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首楞严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此二教。唯宗一心法而求出离。是以既了一心而出。亦不住生死涅盘。谓大悲故。常处生死。谓大智故。常处涅盘。是俱住义。二大悲故不住涅盘。大智故不住生死。即二俱不住。又一明俱不住者。有二义故。不住生死。一见生死过患故不可住。二由见生死本空故无可住。上二皆约智故不住。有二义故。不住涅盘。一见涅盘本自有故不住。二由不异生死故不可住。

    须臾而即俗归真。莫俦兹旨。顷刻而从凡入圣。难报斯恩。

    禅宗门下。从上已来。但了即心是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场。但信之。凡圣不隔一念。若不信。天地悬殊。如经颂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直饶未信自心是佛。虽沦五道。心性常净。染不能染。故云五道鲜洁不受染。以众生法身。即诸佛法身。不增不减。虽随流返流。其性不改。是以随流作众生时不灭。返流成佛时不增。以一切众生。垢深障重。设遇善友开发。亦不信受。唯逐情生。不见自性。故先德云。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群籍共推。罕逾深理。吞蛇得病而皆是疑生。

    晋书乐广传。广有亲客。久隔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赐酒。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於时河南厅署。壁上有角弓。上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前处。客见如初。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悬砂止饥而悉从思起。

    如律中四食章云。思食者。如饥馑之岁。小儿从母求食。啼而不止。母遂悬砂囊。诳云此是饭。儿七日谛视其囊。特为是食。其母七日后。解下示之。其儿见是砂。绝望。因此命终。方验生老病死。皆是自心。地水火风。终无别体。

    乃至笋拔寒林。

    孟宗父病。冬中索笋。宗遂抱竹而泣。笋乃随生。

    鱼跳冰沚。

    晋王祥至孝。早丧所亲。后母朱氏喜食生鱼。时寒。祥乃解衣冰上。冰忽自释。双鲤跃出。时人以为孝感。

    酒变河中。

    越王单醪投河。三军告醉。

    箭穿石里。

    李广少失殳。问母。父安在。母云。汝父早被虎所伤。广遂携弓捉虎。至山向晚。见石似虎。挽弓射之没羽。近前观看。乃知是石。

    非麴蘖之所成。岂功力之能恃。

    上四事。皆从孝心及平等心所感。

    无纤尘而不因识变。道理昭然。

    此八识心有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华严记云。如契经说。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释曰。此即华严经。上半明无外境。下半明有见相二分。各各自从因缘所生。名自然而转。下结正义。论云。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所变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自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释曰。此中虽是立二分家。义已有三。故次论云。若无自证分。此者应不自忆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释曰。此明有自证分。意云。相离於见。无别自体。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若无自证。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谓如见分不更相分之境。则不能忆。要曾更之。方能忆之。若无自证。已灭心所。则不能忆。以曾不为自证缘故。则如见分不曾更忆。今能忆之。明先有自证已曾缘故。如於见分忆曾更境故。次下立三分。论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释曰。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见分。量果是自证分。自证分与相见为所依故。论如集量论伽陀中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释曰。所量如绢。能量如人。量果如解数智。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言无别体者。唯一识故。则离心无境。次立四分。论云。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如前。第四证自证分。若无此者。谁证第三。心分别既同。应皆证故。释曰。见分是心分。说有自证分。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皆有果故。释曰。见分是能量。须有自证量见分。说有第四果。恐被救云。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次论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则非量摄故。因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释曰。意明见分通於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或见缘相。是於比量。及缘自证。复是现量。故自证是心体。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故不得见分证於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现量。故得相证无穷过矣。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见分为所量。必须第四为量果。若通作喻者。绢如所量。尺如能量。智所量果。是自证分。若人为所使。智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於人。如证自证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证。亦如明镜。镜像为相分。镜明为见分。镜面如自证分。镜背如证自证分。面依於背。背复依面。故得互证。亦可以铜为证自证分。镜依於铜。铜依於镜。

    非一种而罔赖心成。言思绝矣。

    心识变者。如密严经颂云。汝等诸佛子。云何不见闻。藏识体清净。众或所依止。或具三十二。佛相及轮王。或为种种形。世间皆悉见。譬如净空月。众星所环绕。诸识阿赖耶。如是身中住。譬如欲天主。侍卫游宝宫。江海等诸神。水中而自在。藏识处於世。当知亦复然。如地生众物。是心多所现。譬如日天子。赫奕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诸天世人等。见之而礼敬。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於如来。在於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赖耶。而成於正觉。密严诸定者。与妙定相应。能於阿赖耶。明了而观见。佛及辟支佛。声闻诸异道。见理无怯人。所观皆此识。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悉依阿赖耶。众生迷惑见。以诸习气故。所取能取转。此性非如幻。阳焰及毛轮。非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譬如长短等。离一即皆无。智者观幻事。此皆唯幻术。未曾有一物。与幻而同起。幻焰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世中迷惑人。其心不自在。妄说有能幻。幻成种种名。去来皆非实。如铁因磁石。所向而转移。藏识亦如是。随於分别转。一切诸世间。无处不周遍。如日摩尼宝。无思及分别。此识遍诸处。见之谓流转。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转法。定者勤观察。生死犹如梦。是时即转依。说名为解脱。此即是诸佛。最上之教理。审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镜。若以此一心。为一切法之定量者。如秤称物。斤两无差。似镜照像。妍丑皆现。又心成者。古释一心有四。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根身种子器世界。阿赖耶识之境。各缘一分。故云自分。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故祖佛法中。皆以心为印。楷定万法故。若能决定信入。请各收疑。离此别无奇特。故云言思绝矣。

    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

    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譬如动目能摇湛水者。古释云。以眼劳观水。见水有动。眼若不瞬。池水则不摇。妄见若除。亦无草木成坏之相。若举眼见色。由有色阴。举身受苦乐。由有受阴。举心即乱。由有想阴。举眼见生灭。由有行阴。精明湛不摇处。即识阴。又若以遍身针刺俱知。不带分别。则是识阴。若次第分别。则余识阴。故知一念才起。五阴俱生。微识未亡。六尘不灭。若唯识之义灯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镜恒明。旨终不昧。又如定眼犹回转火者。如定目看旋火轮之时。眼亦回转。前因眼动而水动。即是因心动而境动。后因火动而眼动。即是因境动而心动。故知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能所虽分。一体常现。故华严疏云。往复无际。动静一源。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者。亦复如是。故知真心不动。妄念成差。如起信论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鱼母忆而鱼子长。

    如鱼散子。鱼母不忆持。其子即烂坏。鱼母若忆。子即生长。如独影境。过去等诸法。心若不缘。境不现前。一切诸法。皆是心缘识变。若无心。即无法。

    蜂王起而蜂众随。

    大智度论云。诸法入佛心中。唯一寂灭三昧门。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心王若起。从心所有善恶等法。悉皆随起。况如王出。百司尽随。

    印前后而无差。诸贤共仰。揩初终而不谬。千圣同推。

    如王宝印。其文顿现。无前后际。又印定天下。如佛法中。若无心印。不成佛法。是知前亦是心。后亦是心。古亦是心。今亦是心。故云。非古盛而今衰。匪愚亡而智现。又云。万法不出一心矣。华严经颂云。众生心行无有量。能令平等入一心。以智慧门悉开悟。於所修行不退转。又云。如是一切人中主。随其所有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舍菩提行。又云。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

    是以朕迹才生。皆从此建。快马见鞭而鹙子先知。

    经云。外道问佛。不问有语不问无言时如何。佛默然而坐。外道赞曰。快哉。瞿昙。开我迷云。令我得入。礼拜而出。后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而称赞之。佛言如快马见鞭影。疾入正道。鹙子先知者。舍利弗亦名鹙子。於法华会上。初周法说。最先领解。前得授记。

    香象回旋而龙女亲献。

    象王回旋者。文殊师利於觉城东畔。如象王回。顾示四众。最初善财童子得入。法华会上龙女献珠。此是实报畜生女。以不得人身。是戒缓。得悟大乘心宗。是乘急。如净名经云。於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又处胎经云。释梵女。皆不受身不舍身。皆现身成佛。又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愚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返掌。

    得果而荣枯已定。尽合前因。举念而苦乐随生。悉谐初愿。

    唯识变定。丰俭由心。饮啄有分。追身受报。未曾遗失。不唯人间报应随心。一切出世功德。皆在初心圆满。如华严演义记云。初发心时。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则法身开显。得究竟智慧。得一切智慧光明。则般若开显。以心离妄取。寂照双流。故解脱开显。故此心中无德不摄。因该果海。并在初心。从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梵行品。又言初后圆融者。以初是即后之初。后是即初之后。以缘起法。离初无后。离后无初。故举初摄后。若约法性融通。一切因果。不离心性。契同心性。无德不收。以一切法随所依住。皆於初心顿圆满故。如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十善业道经云。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是知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不净之财变为脓血。非分之宝化作毒蛇。如昔有娼姬。舍钱造普光王寺。主者不受。遂令理於寺东北上。迩后寻掘。悉变为血。所亦有屠羊之人。聚钱於竹筒之内。死后。母开之。亦成赤血。如古德云。众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诸佛菩萨世界海。皆依大愿力。自体清净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知染净缘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无别体。如经颂云。或从心海生。随心所解住。如幻无处所。一切是分别。又颂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又唯识变定。报应无差。千驷一瓢。各任其分。朱门华户。尽逐其缘。随善恶现行之心。感丰俭等流之境。如前定录云。韩晋公在中书。因召一吏。不时而至。公怒。将挞之。吏曰。某有所属。不得遽至。乞宥其罪。晋公曰。宰相之吏。更属何人。吏曰。某不幸。兼属阴司。晋公以为不诚。怒曰。既属阴司。有何所绾。吏曰。某主三品已上食料。晋公曰。若然。某明日当以何食。吏曰。此非细事。不可显之。请疏於纸。过后为验。乃如之。而系其吏。明旦。遽有诏命。既对。适遇大官进食。有糕糜一器。上以一半赐晋公。食之美。又以赐之。既而腹胀。归私第。召医者视之。曰食物所拥。宜服少橘皮汤。至夜可啖浆水粥。明日愈。思前夕吏言。召之。视其书。则皆如其说。公固复问。人间之食。皆有籍也。答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而有权位者。旬支。凡六品者。季支。其有不食禄者。岁支。又云。京兆府赵郡李敏求。应进士。入就礼部试不利。太和九年秋。旅居宣平里。日晚拥膝愁坐。忽如沈醉。俄而精魂去身。约行六七十里。至一城门之外。有数百千人。忽有一人出拜之。敏求曰。何人也。答曰。某李岸也。敏求曰。汝前年随吾旅游。卒於泾州。何得在此。对曰。某自离二十二郎后。事柳十八郎。职甚雄盛。二十二郎既至此。亦须一见。遂於稠人中引入通见。入门。两廊多有衣冠。或有愁立者。或白衣者。或简板者。或有将通状者。其服率多黪紫。或绿色。既至厅。柳揖坐。与之言曰。公何为到此。得非为他物所诱乎。某力及。公宜速去。非久驻之所也。敏求具如此答。柳命吏送出。将去。恳求知将来之事。柳曰。人生在世。一食一宿。无不前定。所不欲人知。虑君子不进德修业。小人惰於农耳。君固欲见。亦不难尔。乃命一吏。引敏求至东院。约有屋一百余间。从地至屋。书架满文簿。签帖一一可观。吏取一卷。出三行。第一行云。太和二年罢举。第二行云。其年得伊宰宅钱二十万。其第三行云。受官於张平子。余不复见。敏求既醒。具书於标帙之间。明年客游西京。过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