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最新章节!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西京崇圣寺沙门知恩集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辨教因缘。二定经宗旨。三明处会。四叙翻译。五正释文义。第一辨教因缘者。于中有十。一为宣说菩萨行故。如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等。二随顺诸佛法故。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解云。诸佛说同名为无说。三为对除我法执故。如经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等。解云。此文初何以故对除我执。后所以者何对除法执也。四为遮断种现疑故。言种疑者谓遮彼未来。如经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乃至下文莫作是念等。言现疑者为防其已起。如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等。五为发生比证信故。言比信者。如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等者。言证信者。如经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六为成就自利[A1]利他故。言自利[A2]者。如经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等。言利他者。如经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乃至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等。七为转灭轻重业故。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为解脱见修[A3]惑故。如经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等。九为显示福慧因故。如经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解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者。即是智度名为慧因显法身故。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者。即是五度名为福因生报化故。十为发明真应果故。如经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解云。若来若去等相明应身果。亦无所去等明真身也。

    第二定经宗旨者。此经上明智慧。即以般若为宗。然般若不同有其三异。一实相。二观照。三文字。如是三种义该诸慧。实相显般若之境。观照彰般若之体。文字即般若之诠。无诠不可以会旨故。文字得智慧之名。无境不可以标真故。实相同般若之位。是知相从而说慧包文理。剋实而言宗唯观照。观照即此经之义。金刚有断割之功法喻相明宗斯在矣。然观照般若依庄严论以六义释。一以慧为性。以能正择诸法故。二以定为因。依定生故。三以解脱为果。于染污法得解脱故。四以命说为业。菩萨以智慧为命。以正说为业故。五以上首为相应。于一切法为上首故。六以三种为品。谓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故。

    第三明处会者。依大般若经总有四处十六会说。言四处者。一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二在室罗筏城给孤独园。三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言十六会者。具如彼说。问。此经四处之中当何处说。十六会中于何会说。答。四处之中当在给孤独园说。十六会中第九说也。

    第四叙翻译者。此经前后凡经六译。第一后秦时鸠摩罗什法师于长安译。文云舍卫国。第二后魏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A4]于洛阳译。文云婆伽婆。并译天亲菩萨论三卷金刚仙记十卷。第三陈梁间真谛三藏于广州译。文云祇树林。并出本记四卷。第四隋大业中笈多三藏所译金刚能断。并译无著论两卷。第五大唐三藏玄奘法师所译名能断金刚。又有日照三藏功德施论两卷。第六周义淨三藏所译。文云佛薄伽梵在名称大城。并重译天亲论三卷。如上诸本大况相同。于中文质遂成广略故。使读持之者偏仰秦经。义学之徒多从魏本。今所释之者。即当罗什法师所译秦本经也。

    第五正释文义者。于中有二。一释经题目。二科文解义。初释题目者。经金刚者举能喻之宝也。金中之刚故名金刚。此宝殊胜体类众多。今略取其坚利二义。坚即就体利即就用。体[A5]坚故物不能坏。用利故能摧万物。般若者即所喻法也。梵音般若。此名淨慧。亦云无相智。以三种智即名慧。如是智慧同彼金刚。波罗者梵语。此翻云岸。岸有二种。一此岸。二彼岸。蜜多者梵语。此云能到。亦云能离。即以三界生死为此岸。菩提涅槃为彼岸。二障烦恼为中流妙用般若为船筏故。发心者乘妙用船捨生死岸。度烦恼海登涅槃山。是故名为波罗蜜也。经者以贯穿摄持所义。即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上之七字所诠。下之一字能诠。能诠所诠及法喻等。是故题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已上释题目讫。自此已下科断经文。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道安法师经无大小例开三分。谓序正流通。今判此经亦为三分。初名序分。时长老须菩提下至应作如是观。即正宗分。后佛说此经已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就初序分中复分为二。初名证信序分。后尔时世尊下名发起序。前证信序中。依真谛三藏般若记中开为七事。一如是者标所闻法。阿难云佛所说经如于诸法故名为如如。诸法言契理非谬称之为是。二我者辨能闻人。传法弟子阿难比丘五蕴假者称之为我。三闻者即亲承音言。谓耳根发识听受曰闻。四一时者明所闻法善合时机。谓说者听者共相会遇非前非后名曰一时。五佛者彰能说师。梵音佛陀。此名觉者。具真俗智自他觉满故名为佛。六在舍卫国等者。显说有处也。游化所居目之为在。舍卫国者此云闻物也。祇树者谓祇陀太子所施树也。此云战胜。即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给孤独园者。须达长者所买园也。此云善施。其人内慈外富。赈贫恤寡乡人美之号给孤独也。须达布金买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故。于此处双举二人之名。以辨伽蓝之目矣。故曰祇陀树给孤[A6]独园也。七与大比丘众等者。明非独闻也。与者共也大也胜也。此诸比丘皆是大阿罗汉。胜前有学故名为大。言比丘者此云乞士。清淨活命故。众者四人已上和合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智度论云。优楼频螺迦叶并门徒五百人。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并门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连并门徒共二百五十人。此等多是应化声闻。常随逐佛。是故经中往往别列。俱者同处同时之义。即是阿难或是如来。与诸比丘及四部众同在给孤独园时也。

    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鉢入舍卫国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自下明第三发起序也。发起之义多种不同。广如诸经。而今此经偏明智慧故。以戒定而为发起。发起序中文分为三。初示以戒化明三昧有因。后示以定摄明智慧为果。此文初也。文中有七句。第一尔时世尊者明化主也。成实论云。具上九号故曰世尊。食时者第二明化晨也。寅卯所营未辨巳午饭食已终辰时行乞故曰食时。著衣持鉢者。第三明化仪也。言著衣者入王宫聚落僧伽梨等是也。亦云降伏外道衣。持鉢者即持菩提树下四天王所献石鉢。如是四鉢佛神力故。按之为一名应量器。世尊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著衣。为破手捧食故。所以持鉢。入舍卫大城者。第四明化处也。准西域记。园在城南五六里。今自外适内名之为入。智度论云。此城纵广十二由旬。居家九亿故名为大。乞食者第五明化事也。依转女身经云。如来化身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示有乞食者。有众多利益生彼福田也。如大迦叶捨富从贫益贫不益富。须菩提捨贫从富益富不益贫。佛等利益故次第行乞也。还至本处者第七明化终也。如来食处有二。一者受请在白衣家。二者不受[A7]乞食事讫还所住。今却至祇园义当第二。总以知足故乞不过量故知时故还至本处也。

    经。饭食讫收衣鉢者。第二示以定摄明智慧为果也。文中有三。一併资缘。二清淨业。三正明入定。此文初也。外化必资于衣鉢故。先明著持衣内静要併于资缘故今收置。

    经。洗足已者。第二清身业也。仙记云。如来行时地神化花以承其足。离地四指为众生故。途行示污足故。教入定示清身业也。

    经。敷座而坐者。第三正明入定方便。先敷座具。即尼师檀此云敷具也。言而坐者正明入定也。已上明序分讫。

    经。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自下第二明正宗分也。此中人多麁判分为二周。初明地前。后第二云何下明其地上。今详文理将为不然断疑中论自释云。自此已下明一切修多罗示现断生疑心。既云一切明知非别。今就正宗之中文分为四。一善现申请。二如来讚许。三善现乐闻。四如来正答。此文初也。文复有三。一标列请人。二讚佛化德。三正宣请词。此文初也。所言时者问法时也。言长老者是尊之称也。谓有长者老年之德。言须菩提者请法人也。须菩提声含三义。谓生时室空现空善相父母问师唯善唯吉故名善吉。亦云善现。亦曰空生。随举无失。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者。问法之义也。偏袒右肩者。敬师之相也。右膝著地者。发问之端也。合掌恭敬者。敛容专念也。

    经。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第二叹佛化德也。文中有二。一总叹。二别叹。此文总也。十住婆沙论云。一者现通希有。二者逆说彼心希有。三者教化希有。今言希有者。即当第三教化希有也。言世尊者。第十号也。

    经。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者。第二别叹德也。言如来举佛第一号也。如者所证之法。来者能证之智。智证真如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言善护念诸菩萨者。根熟菩萨。佛自护念令成就佛功德法同佛自利行。及化众生法同佛利他行。言付嘱者。根未熟菩萨佛将付与根熟菩萨嘱令教受令于已得大乘不退未得大乘进修也。种性已去菩萨名为根熟。种性已前菩萨名根未熟也。

    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正宣请词也。言世尊者标能答人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明所为人也。具信等根名为善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标所起心也。阿之言无。耨多罗者上。三名正。藐名遍。后三名知。菩提名觉。总曰无上正遍知觉。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别智。觉是后得智。如理智缘真故言正。如量智缘俗故言遍。无分别智断二无知故言知。后得智出过眼梦之表故言觉。此之四智即佛果正体。若人发心远求此果名发菩提心也。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明所请行也。准魏本经及无著天亲等论。合有三问。今阙第二修行问也。言应云何住者。问发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住何等心。次问云[A8]何修行者。问发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修何等行。后问云何降伏者。问发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降伏[A9]何想。

    经。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自下第三明如来讚许也。于中有三。一讚述。二勅听。三许说。此文初也。言善哉善哉者。讚之极也。所以重讚者。以须菩提讚问两所契故。一契所化者心。二契能化者德。如汝所说等述也。

    经。汝今谛听 第二勅听也。谛谓审实。欲令须菩提以实信深慧。乐闻观察故言谛听。

    经。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许说也。以将说故名之为当。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谓如来许可说也。谓随二问我当分别教示。令汝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

    经。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善现乐闻也。既承印述又蒙勅听。一心渴仰故曰乐闻。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自下第四如来正答也。于中有二。初答问。后可以身相下断疑。前中有三。第一答前云何住问。第二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下。答前所阙云何修行问。第三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下。答前云何降伏其心问。此文第一答前住问也。准魏本经。此中云何菩萨生如是心。此本云降伏者。准梵本但能生能度众生之心。即有降伏不度众生之义故。此就降伏义译也。文中有二。初总令降伏示起广[A10]大等四心。后别教生四心行相。此文初也。言菩萨者。菩谓菩提。即所求佛果。萨谓萨埵。即所化众生。良以此人有智故能上求佛果。有悲故能下化众生。菩下去提。萨下去埵故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者。谓降伏凡夫二乘不度众生心也。即是生起菩萨度众生心也。

    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第二别教生起四心行相也。文别有四。一明广大心。二明第一心。三明常心。四明不颠倒心。就广大心中文别有二。初总举后别显。此总举也。言广大者。即是约境以显心也。由境宽遍心名广大。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总举四生三界等所有众生也。故无著论云。此总相说也。言众生者。智度论云。五荫和合中生名众生也。

    经。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后文显也。依无著论分为三摄。一受生摄。二依止摄。三境界摄。此即第一受生摄也。受生不同有其四种。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兴称湿。无而忽有名化。如是四种称一切众生尽。是故菩萨总之为愿。

    经。若有色若无色 第二称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谓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无色者。谓上四空众生无形色故。此二亦摄一切众生。是故菩萨总令众生出离三界也。

    经。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第三境界称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云境界摄也。若有想者。谓无所有处已下众生除无想一天。馀皆有麁想取麁境界故。若无想者。谓四禅中无想一天都无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谓有顶一地无麁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无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賸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三亦摄一切众生尽。

    经。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第二明第一心也。谓令众生得大涅槃第一乐故。然彼菩萨所起如上广大愿者定也。为与众生究竟常乐名第一心。我皆令入者举菩萨之大慈也。无馀涅槃者。明所得之圆寂也。永尽三火名之为灭。高昇彼岸目之为度。以斯证入名灭度之。言无馀涅槃者。离二生死故名无馀也。

    经。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第三明心常也。然此菩萨远离分别见成就同体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立智通一想。悲即无二即无疲厌。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论云。菩萨取一切众生由如己身。以此义故。菩萨自灭度无异众生灭度也。

    经。何以故者。第四明不颠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徵起。后释成。此文初也。徵之意者。菩萨设见众生。是[A11]己所度有何过耶。

    经。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后文释成也。今泛明颠倒有其三种。一见倒。二想倒。三心倒。此中离想倒故名为不颠倒。如是想倒依身见起。是故菩萨起如是想失菩萨名。若翻于此即顺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颠倒心也。

    经。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自下第二答前所阙云何修行也。文中有三。一教菩萨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萨不住报恩修行。三教菩萨不住果报修行。此中阙初段文也。所以答修行问。先明布施者。以菩萨万行六度为愿源。波罗蜜中檀义通摄。是故举斯一号该彼六门。即檀波罗蜜名资生施。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名无畏施。谓持戒忍辱施人无畏故。毘离耶禅那般若等名为法施。由精进故说不疲惓。由禅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实说也。言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者。不著果报恩修行也。不应求彼供养恭敬讚叹等报也。

    经。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第三明不住果报修行也。谓不求未来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报。即六尘等是当果体为此行施名著果报。菩萨远离名不住色等。

    经。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第三答降伏心问也。准魏经云。不住于[A12]相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标二徵三释四喻五合六劝。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还成有漏。是故菩萨除灭妄想清淨三轮故。于施门更彰降伏。言不于相想者。谓不见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经。何以故者。第二明徵起也。此之徵意。谓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从心想生。想既不存福凭何起。

    经。若菩萨不住[A13]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三释也。住相有漏果报有边不住无漏故。福聚无量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举东方。二广引九方。就初喻中文复有二。一如来问。二善现问答。此即问也。虚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应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东方虚空耳。

    经。不也世尊 第二善现答也。不者非义也。者助词。虚空无边故非思量矣。

    经。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第二广引九方也。文复有二。名义如上。此即第一如来问也。言四维者不正之义也。

    经。不也世尊 第二善现答也。

    经。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第五合也。谓无住施福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六劝也。此中劝意义合六度准知万行例亦应然。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自下大文第二明断疑也。准下论云疑有总别。[A14]总即二十七段。别有三十二疑。论虽不叙而无别目。今取论意略为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为佛疑也。论叙疑云。若不住于法行于布施。云何为佛菩提行于布施。为断此疑经文有六。一问二答三徵四释五述六成。此即第一问也。谓可以得生住异灭三种有为色身之相得见真法身以不。

    经。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第二答也。为防疑者。妄[A15]起分别执有为相言见法身。是故答中总言不可。

    经。何以故 第三徵也。现见如来王宫生双林灭八十年住世三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见也。

    经。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第四释也。[A16]身相是妄相法身名实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相。

    经。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第五述也。有相虚诳而不称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成也。若见有为虚妄之相。非是无为真实之相。即是了悟法身名为见佛。故言即见如来。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自下断第三疑。此名因果难信疑。论叙疑云。向依波罗蜜说不住行。于布施说因深义。向依如来非有为体说果深义。若尔未来恶世人不生信心。云何不空说耶。为断此疑经文有二。一须菩提疑问。二如来正答。此初问也。言颇者能也。如是深经现在正法有能信者。未来恶世人能生实信也耶。

    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第二如来正答也。文中有二。先呵后教。此初呵也。所以呵者止其疑耳。

    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后文教也。文复有二。初总教后别教。总中有三。一明信时。二明信德。三明信相。此初明信时也。准大集经说五种坚固。初五百年解脱坚固。次五百年禅定坚固。次五百年多闻坚固。次五百年福德坚固。次五百年鬪诤坚固。今言后五百岁者。即当第五五百年也。于此恶世时有能生信者也。

    经。持戒修福者 第二明信德也。准魏本经加其智慧此本略也。言持戒者谓息灭诸恶。福德者谓修诸三昧。智慧者谓随顺二空。要当具此三学。方能生其实信。问。前之五度总名福德。焉知此义偏受定门。答。通而论之即该前五。剋取殊胜定学偏优。以定善中能集福德。引诸神通安乐事故。

    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者。第三明信相也。于此章句者。谓因果深教也。能生信心者。谓德备人也。以此为实者。正明信相也。信既备矣。说岂徒然。

    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后文别教也。于中有二。初明修福。后明修智。此文初也。于中有四。一明信因。二明信体。三明信缘。四明集果。此即第一信因也。言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者。明其不少简异初心。已于无量千万佛所者。彰其已多记明根熟 种诸善根者。谓于佛田烧香散花称名讚德。种无贪等三种善根也。

    经。闻是章句乃至由一念生淨信者。第二明信体也。乃至一念生淨[A17]信者。一念即一刹那心淨意乐也。信以心淨为性故言淨信矣。

    经。须菩提如[A18]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 第三明信缘也。为佛知见故信心不退。问。知见二种有何别耶。答。肉眼是见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见。愿智亦知亦见。异肉眼故言知。异比智故言见。故曰悉知悉见。由佛知见故。若有人欲得供养恭敬。自叹已有持戒等功德。彼人不能说是人自知故。

    经。得如是无量福德 第四明信果也。信虽一念福即无量。庄严论云。谓有智人。于大乘胜法而生大信得三种果。一得大胜果信增长故。二得大福果福增长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无等及佛大体故。

    经。何以故 自下后文明修智也。文中有三。初正释次重成后辨别异。初中复二。先徵后释。此文徵也。徵之意者。修习成福已生淨信。复说修智有何意耶。

    经。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后文释也。此复有二。先释离我相。后释离法相。此文初也。问。我等四相通名我执。有何差别建立四名。答。不观三世差别之异。总执为我名为我相。计现在蕴有续。前义名众生相。计现在蕴。一期住因名寿者相。计现在蕴趣。后六通名为人相。由斯差别故名四种。

    经。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后文别释离法相也。准魏经有四句。此中但有两句。无法相者离增益过。亦无非法相者离损减执。

    经。何以故 自下第二重成也。文中有二。先徵后释。此初徵也。徵之意者。先离我相已成证淨。更离法相其故何耶。

    经。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文释也。文复有二。先总后别。此文初也。通举有无二执故言总也。夫法执为因我执为果。不断法执我执还生故。云若心取相。取有无二种相也。即为著我人等者。我执因之而起。

    经。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别释也。于中有二。一明离我相。二明离法相。此文初也。若取法相者。谓妄执诸法实有体故。即为著我人等者。法执为因我执还生也。

    经。何以故 第二释无法相也。文中有二。先徵后释。此初徵也。前离法相已我执不生。更离非法相其故何耶。

    经。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文释也。虽离[A19]法相不起我执。若取非法相还成法执。法执为因人执还生故。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经。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后文辨异也。文中有二。初正简后引证。此文初也。此中文意欲明证信。离法非法不同向前所说此信。不应取法者。不应如声取法也。不应取非法者。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取也。

    经。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后文引证也。得旨忘诠法尚应捨。凭诠会旨。何况取为非法。此意明证信。于言教上不得作有无信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自下断第三疑也。此名化佛证说疑。论叙疑云。向说不可以身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非有为相得名故。若如是云何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名为佛。云何为人说法。为断此疑经文有二。一问答断疑。二校量显胜。前中有六。一问二答三徵四释五重徵六重释。此初问也。汝意可谓。化身如来所得菩提是真得耶说四谛法是真说耶。

    经。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第二答也。言如来者。三身之中是化身也。此佛于金刚座上示得菩提。不依法空非真证故。鹿野苑中十二行相现转法轮。但说小乘非真说故。由斯善现答此二相无有定法名为证说矣。

    经。何以故 第三徵也。岂得如来都不说耶。是故论云。有人谤言如来一向不说法故。

    经。如来所说法皆不可[A20]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第四释也。此中但说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