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最新章节!

普曜经云。净饭王告优陀耶。汝往佛所。称我志意。佛本有要。得道当还。须依往言。时来相见。优陀耶到。具宣王意。佛即许可。七日当往。时优陀耶。白王消息。王闻欢喜。与诸群臣。四十里外。奉迎世尊。佛与金刚力士。梵释四王。诸比丘众。放大光明。乘空而来。渐欲近王。王与臣民。夫人采女。见已礼拜。佛现种种神变。诸方出没。意遮众生。诽谤事故。王礼拜已。佛乃下地。问讯父王。少病少恼。起居轻利。礼问已毕。王等与佛。一切大众。还於国中。说法化利。得道者众。此即父母反拜。佛示不受。佛还问讯。说法化利。后世僧众准此思之。

    四者师子舍身。

    【记】梵语僧伽彼。此云师子。贤愚经云。昔有辟支佛。在山林中。福度众生。禽兽亦附。时有师子。名曰坚誓。身毛金色。食果啖草。不害群生。有一猎师。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内佩弓箭。见师子来。而心念言。可杀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脱贫。便以毒箭射伤。师子欲害。见着袈裟。便自念言。着袈裟人。必得解脱。此袈裟乃是三世圣人标相。我若害之。则起恶心。向三世贤圣也。念已。息害而死。由敬袈裟故而舍身也。

    五者龙披免难。

    【记】梵语那伽。此云龙。乃鳞虫之长。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龙王经云。龙王白佛言。如此海中。无数种龙。金翅鸟王。常来食之。我等日夜恐怖。求佛救护。令得安隐。於时世尊即脱身上所着皂色衣。与龙王曰。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遍。於中乃至值一缕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

    六者国王敬信。

    【记】僧祗律云。尊者达尼迦。暗取官材罪在不舍。瓶沙王信敬三宝。见达尼迦身着袈裟。虽取官材。释然不问。

    七者众生礼拜。

    【记】经云。六道四生。见着袈裟者。莫不恭敬礼拜。奉为最上福田。故律云。比丘浣故袈裟。湖神取汁。而灌身。外道持新氎来洗。湖神却言。莫污我水。可见袈裟。遵重如是。

    八者罗剎恭敬。

    【记】昔有一山居僧。在深嵓宿。以衣障前。有异人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免得脱。如是众相。难可具述。

    九者天龙护佑。

    【记】律云。凡有袈裟之处。一切天龙善神。咸皆守护故。

    十者得成佛道。

    【记】僧祗律云。佛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脱服。福田之衣。若有众生。起一恶心。向三世诸佛。辟支罗汉。及着染衣人。获罪无量。所以者何。坏色之衣。是贤圣标式。若能发心。敬染衣人。获福无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得成佛道也。

    引证。宣律师感应因缘云。时四天王臣子。白宣律师曰。如来临涅盘时。告文殊师利及大众言。我初入山学道。以无价宝衣。贸得鹿裘着。有树神现身。手执僧伽黎。告我言。汝今修道。定得正觉。过去迦叶佛涅盘时。将此布僧伽黎。付嘱於我。令善守持。以待仁者出世。令我付与。我欲受时。地便大动。树神告言。今为汝开衣。示福田相我见相已。即入金刚三昧定。地又大动。树神又言。汝今犹是俗人。未合被此法衣。当置顶上。恭敬供养。汝求佛道。不为魔挠。我依树神。头顶戴之。大地震动我六年苦行。身体既羸。衣犹顶上。不敢辞疲梵王见之。起大悲愍。将我伽黎。上至梵天。地又大动。日月无光。坚牢地神。告梵王言。汝可持衣。还安顶上。梵王依教。大地乃安。日月还明。太子问梵王言。汝知僧伽黎在我顶上意否。答言不知。此为未来诸恶比丘。比丘尼等。不敬我解脱法服。不受持三衣。亦不持戒。令法速灭。故以衣在顶上住也。

    又悲华经云。佛於宝藏佛前发愿愿我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於其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授记。二。天龙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寻生慈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

    【记】此五种功德。即前十种利益。及出生第二偈义也。一。即前菩提上首义。二。即父母反拜。众生礼拜。天龙护佑。得成佛道义。三即后出生第二偈义。四。即师子舍身。国王敬信义。故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五。即众处人天。龙披免难。罗剎恭敬义也。如次思之。自然可晓。

    大论云。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染衣是其相。四分律藏中。佛告诸比丘。随所住处。常与三衣俱。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汝等舍本族姓。以信出家。应当如是。所到之处。法衣随身。不应离宿。僧祗律中。佛言。比丘三衣。一钵。须常随身。违者出界结罪。当敬三衣如塔想。十诵律中。佛言。护三衣如自皮。护钵如眼目。所行之处。与衣钵俱。无所顾恋。犹如飞鸟。若不持此三衣入聚落俗人处犯罪。五分律。三衣谨护。如身薄皮。常须随身。如鸟之羽飞走相随。大乘梵网菩萨戒中。佛言。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违者结罪。盖三衣。一钵。乃佛佛亲持。祖祖授受。七众同遵。两乘共制。若云出家佛弟子衣钵可离。东西两土。轨则不同者。请阅三藏。何经何律。何论。许开。当知佛言可信。凡语无凭。有智慧者。勿染邪风。须坚信力尔。

    【记】业疏云。所以衣钵随身者。由出家人。虚怀为本。无有住着。有益便停。故制随身也。大悲经云。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形是沙门。披着袈裟者。於弥勒佛。乃至楼至佛所。得入涅盘。无有遗余。僧祗律云。僧尼有戒德者。若俗人求破袈裟段。欲禳灾者。听与少分。

    卧具

    【记】尼师坛者。乃百一衣属也。同毡席之形。名为敷具。如衾被之形。名为卧具。盖谓敷之而卧也。敷之而坐。即为坐具。敷之衬足。即为衬足衣。名含多义。故属百一衣中之数也。

    集。梵语尼师坛。此云坐具。亦名随坐衣。亦名衬足衣。长佛二磔手半。广佛二磔手。僧祇律云。如来一磔手。二尺四寸。此约小尺。若准大尺。可二尺许。不得作三衣。不得净施。及取薪草。盛物杂用。唯得敷坐。若道行。至坐处。取坐之。十诵律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应受单尼师坛。律中本制缘起。为身。为衣。为卧具故。事钞云。为身者。恐坐地有所损故。次为衣者。恐无藉三衣易坏故。为卧具者。恐身不净。污僧床榻故。律云。新尼师坛。故者缘四边。以乱其色。若作。应安缘。五分律云。裁作三分。长头余一分帖四角。不帖则已。根本律。并寄归传中。不听礼拜。用以敷展。西域五天竺。罕其见闻。此方礼拜展用。不知传起何时。如遵圣制。不用为正。若论为衣。展礼无妨。详明於斯。学者随便。

    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莎诃(三遍)

    【记】此偈显密互用。第一句华梵双举。即此一句。可见全体之用也。下三句。乃见全用之体。究竟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也。心苗者。菩提种子。发生之苗也。展开者。如布种之法也。若坐。当改云。展开跏趺坐展开之时。如种子之得地。而言圣地者。谓千圣共游之地。即尼师坛之别名也。言一切凡夫不登此地。何由得证圣位。一切种子。不布此地。何由长养心苗。如者。法身之理。来者。应身之用。法化冥一。故曰如来。奉持者。遵佛之制。而行无持无作之法也。无持无作之法。即是培植心苗之法。培植心苗之法。即是奉持如来之慧命也。昔日有罗汉比丘於山嵓入定时。猕猴将坐具偏袒右肩。合掌右绕三匝跪地。比丘出定叹曰。畜生尚有佛性。比丘即与受三归五戒。猕猴欢喜舞跳。失足坠嵓而死。即生兜率天宫。名义中。天神黄琼云。元佛初度五人。迦叶兄弟。并制袈裟左臂。坐具在袈裟之下。后度诸徒侣渐多。年少比丘。仪容端美。入城乞食。多为女爱。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后为风飘。以尼师坛镇上。增辉记云。佛先许安左肩上镇衣。后因有一外道。名曰达摩多。问一比丘曰。汝肩上片布何名。何用。比丘答曰。名尼师坛。是坐具。又问。汝所披衣何名。有何功德。答言忍辱衣。三宝之相。上制天魔。下降外道。达摩多曰。此衣既有如是功德可贵。有大威灵。岂得以所坐之布居其上。若汝自为。师何不教。若师教者。此法不足可尊。比丘白佛。佛制还安左臂衣下。但不得垂尖角如象鼻。羊耳等相。是故今遵佛制。令诸比丘。以坐具置於左臂袈裟之下也。

    登道场

    【记】登者。升进也。一达无为证真之地。名曰道场。又云。十方诸佛得道之场。即无生庭也。或名为寺。即法庭也。或名僧伽蓝。益福生善也。或名净住舍。或名法同舍。或名出世间舍。或名精舍。或名清净无极园。或名金刚净剎。或名寂灭道场。或名远离恶处。或名亲近善处。并随义立名。各有所表。此是善人住处。信心长者自念言。我何时当得居如是出尘垢之处。今则不论丹青雕塑。但有佛像在中。即名道场。如一见时。即当持此偈咒。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唵。阿密栗帝吽癹咤(三遍)

    【记】若得见佛者。即初心恳意之句。言佛不易见也。当愿者。是二利之弘誓。谓既得见佛。当生自庆。然佛性人人本具。何不易见。惟其本具。故不易见。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故也。言众生不易见佛者。秪为妄想执着为碍耳。若妄想消尽。本觉始觉。同一圆明。同一清净。况有生佛之名能所之相分别哉。所以得无碍眼。即得见佛。得见佛者。即是佛见。是佛见者。即无碍眼。言无碍眼者。谓具五眼圆明也。所谓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楞严经云。阿那律陀。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没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如天眼通。但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蔽而未得彻见一切佛也。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今之所谓无碍眼者。乃是佛之知见。故得见一切佛也。

    赞佛

    【记】梵语婆师。华言。赞叹。赞者。美其德也。善见律云。听汝作呗。呗。言说之词。法苑珠林云。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意实同耳。佛之功德。赞莫能穷。然非赞。无以致其敬。是故凡睹慈颜。应当赞颂。佛者。觉行圆满也。根本杂事云。勿居显露。违者得越法罪。若礼敬之时。端身齐足。合掌赞云。

    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暂归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记】法者。轨持义。谓一事一法。皆轨持故。王者。往也。谓佛所说法。无有高下。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所归往也。又云王者。自在义。谓以法摄护众生。令得安乐。故名法王。经云。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又王者。有乎二种。一者轮王。王四天下。二者法王。统摄大千。如世间以轮王为尊。而出世间。以法王为重。故曰无上尊也。梵语阿耨多罗。秦言无上。大论云。如诸法中。涅盘无上。众圣之中。佛为无上也。三界无伦匹者。依自誓三昧经云。初欲界有四。一情欲。二色欲。三贪欲。四淫欲。欲强色微。故云欲界。二色界。有二。一情欲。二色欲。色强欲微。故云色界。三无色界一种。惟情欲故。色绝欲劣。故云无色界也。伦。等也。匹。配也。谓证佛理境。居常寂光土。其余九法界中。皆称众生。岂能与佛等配乎。如来为三界大师。等视众生。犹如赤子。无数方便。引出火宅。故云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也。我今暂归依。能灭三祗业者。谓行人以凡情名字之我。而称我也。暂归依者。以一瞻一礼。睹其相好之诚。令无量众生。灭除无始罪垢。而深植慧根也。三祗者。梵语具云。阿僧祗劫。华言无数时。有其三解。一。如俱舍论云。如来始从古释迦。至尸弃。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祗。次从尸弃。至然灯。值七万六千佛。名二阿祗。僧又从然灯。至毗婆尸。值七万七千佛。名三阿僧祗。此三僧祗。乃无数中之有数。约如来因中修行六度所历时论也。又起信疏云。从初发心。至欢喜地。谓之一阿僧祗。从二地。至八地。谓之二阿僧祗。从九地。至等觉。谓之三阿僧祗。此乃无数中之无数。约菩萨修行位次论也。是以即此现前一念信敬之心。胜於如来三大阿僧祗劫。修六度万行之功。能灭三祗生死之罪。何况称扬赞叹。若论赞佛功德。亿劫莫能尽述。故行愿品云。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云。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词。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菩萨本行经云。阿难白佛言。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赞佛如来。得几功德。佛言。正使亿百千那由他术。无数众生。皆得辟支佛道。设有人供养是等衣服。饮食医药。床敷卧具。满於百岁。其功德多否。阿难言甚多世尊。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欢喜心。赞叹如来。所得功德。过於上福。百千万倍。无以为喻。智度论云。若闻诸佛功德。心生尊重。恭敬赞叹。是人得无量福。知一切众生得无过者。故言尊。敬畏之心。过於君王。父母。师长之切。故言重。谦逊畏难。故曰恭。推其智德。故曰敬。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名举扬。为叹。故华严经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礼佛

    【记】礼者。履也。谓进退有度。尊卑有分之仪。增一阿含经云。礼佛有五种功德。一者端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者得好音声。以见佛时。三自称曰。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故。三者多饶财宝。以见佛时。具花香灯明。随力供养故。四者生处高贵。以见佛时心无染着。又能右膝着地。长跪叉手礼故。五者得生天上。以念佛功德法尔故。观音玄记云。底沙佛有二弟子。一释迦。乐修利他行。所化机先熟。二慈氏。乐修自利行。所化机在后熟。彼佛念曰多人就一人则难。一人就多人则易。欲令释迦先成道故。乃舍二弟子入山。时释迦菩萨。随后入山。寻师不见踪迹。正行次。忽见彼佛在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行次忘下一足。经于七日。说于一偈。因此精进超於九劫。在弥勒前成佛。本行经云。佛告阿难。往昔有如来出现於世。号弗沙佛。时彼佛在杂宝窟中。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掌翘足。七日七夜。以此偈赞叹。阿难。我以此偈赞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於九十四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我於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天王。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得四种辨才。无有一人。能与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转於无上法轮。既知圣教礼赞功德。不可思议。是故行者。常须作意。不得自惰。恐无常忽至。瞻礼无处。凡见佛时。当以此心此偈。而赞礼也。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普礼真言。

    唵。嚩日啰斛(三赞三礼)

    【记】天上天下无如佛者。指三界而言。以九法界中。皆众生报。诸天着乐所盲。不能深达佛理。众生无明障蔽。不能觉照本源。如来为天中天。圣中圣。三界极尊。谁能与等。非唯竖穷三际。莫与佛等。即横徧十方。亦无可俦。总而言之。尽虚空。徧法界。亦无有如世尊百千相好。万德庄严。三觉俱圆。十号具足也。第一句赞大。第二句赞多。第三句赞胜。第四句总赞大多胜。故行愿品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又般若经云。如来智慧如虚空。悉睹众生去来相。十方一切悉见闻。我当稽首礼法王。今人礼佛发愿。若能如释迦之赞弗沙。亦以此偈。七日七夜翘一足而赞释迦。其人必定亲见释迦。而为授记。复见千百亿释迦。不出自心也。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於一弹指项。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盘。

    集。礼赞须精诚作观。五体投地。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一。我慢礼。谓依位次。以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礼。谓粗正威仪。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堕心疲。盖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徧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遍礼法界诸佛。六。正观礼。谓礼自佛。不缘他佛。何以故。一切众生。各有佛住。平等正觉。七。实相平等礼。谓前。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故。文殊云。能礼所礼性空寂。前三。约事。后四。就理大方广宝箧经中。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比丘不得通肩着袈裟礼佛。死堕铁甲地狱。除坐禅。受食。通肩不犯。比丘不得披禅衣礼佛。诵经。经行。及礼尊宿。塔殿前行。死变团鱼。龟鼋之类。及不得覆头。须露顶。违者结罪。唯除病时。大寒时。凡正信出家受戒者。切须慎之。

    【记】五轮着地者。依离垢慧经中。应一一发愿。初总愿云。我今五轮於佛作礼。为断五道。离於五盖。愿诸众生。常得安住。不坏五通。具足五眼。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我今亦尔。共诸众生。同证觉道。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发无上意。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余义可知。

    供净瓶

    【记】进奉曰供。瓶者。汲水之器。用有净触之别。此为净用。亦名德瓶。谓朝暮行持。多功德故。西域记云。裙稚迦。即澡瓶也。此为触用。佛制比丘。不净洗漱。不得礼拜诵经故。净瓶漱口。澡瓶洗手。今则洗漱不行。二瓶失制。虽复礼敬。焉得无罪。

    集。梵语军持。此云瓶。寄归传云。军持有二种。一。磁瓦者。是净用。二。铜铁者。是触用。今所明者。乃净瓶也。比丘每日清旦。诵经咒毕。用净瓶。盛净水。供於佛菩萨像前。欲须瓶盛水时。当观想佛菩萨尊容。具仪作礼。起已。取瓶。默持此偈咒。

    手执净瓶。当愿众生。内外无垢。悉令光洁。

    唵。势伽噜迦叱[羊*含]叱莎诃(三遍)

    【记】手执者。谓以身而举。以表事也。内外无垢。悉令光洁者。即事以明理也。内即身心。外即尘境。谓此持戒之心坚净。则外不染尘劳。内不起烦恼。表里一如。心地清净。而智光皎洁矣。故楞严经云。根尘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圆明。莹十方界。即斯意耳。

    荡净瓶真言

    【记】荡者。谓涤去尘垢也。真言者。楼阁经云。是诸佛之母。成佛种子故。若无真言。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然水能荡其瓶垢。法能涤其心垢。乃事理双彰之谓也。

    集。既礼佛起。持空瓶至净水所。左手撩衣。右手持瓶。徐徐先取水荡三次。每次诵此咒七遍。其荡瓶水。莫仍注净水中。须弃於外。

    唵。嚂。莎诃(二十一遍)

    灌水真言

    【记】灌者。注也。谓瓶净堪注水。心清堪受法。水注於瓶。则事成矣。法注于心。则理就矣。

    集。既已荡净无尘。满灌净水。默持此咒。

    唵。嚩悉钵啰摩尼莎诃(三遍)

    【记】灌已。持归本处。行时。不得左右傍视。失仪乱走当屏息诸缘。念佛持咒。一心正道。珍重而行。

    集。到佛前。胡跪(右膝着地)。左手持瓶。右手作普供养印念大悲咒七遍。礼拜而退。下晚出水。结印同前。先念大悲咒七遍。心经。往生咒。各七遍。出外散水於净地。手作甘露印法。口默念。

    甘露真言

    【记】甘露者。不死之妙药也。以喻法之殊胜。不可思议故。真言者。乃诸佛秘密之心印也。然甘露能除一切众生身病。此真言能除一切众生心病。又瓶能出生无量珍宝。此真言能出生无量功德也。

    曩谟苏噜婆耶。怛他誐多耶。怛侄他。唵。苏噜苏噜。钵啰苏噜。钵啰苏噜。娑婆诃(三遍)

    集。念时。观想瓶为如意瓶。流出种种饮食。先诸天。次鬼神。后饿鬼。畜生。各获饱满已。又想瓶绪出楼阁。宫殿。珍宝。璎珞。伞盖。香花。衣服无不具足。然后说十二因缘法。授彼三归。令闻法受归。得法喜三昧。礼拜而去。

    【记】如意瓶者。谓瓶如其意。想物即出故。亦名摩尼瓶。华言离垢。此瓶光净不为尘垢所染。故名离垢瓶。又名帝瓶。即宝藏瓶也。谓能出生种种珍宝故。十二因缘者。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有三世。二世。一念三种。三归者。令其归依佛法僧三宝。出离轮回故。法喜者。谓闻法欢喜。离苦得乐故。梵语三昧。此云调直定。亦云正受。圭峰云。不受诸受。名为正受。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上卷

    音释

    序

    即次序。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所以别内外也。谓见墙。别宅舍之内外。观序。知一记之内外也。

    一乘妙法

    一乘者。佛乘也乘以运载为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盘彼岸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妙者。不可思议也。非诸菩萨心思口议故。

    圆觉

    谓觉法满足故。

    镃

    音咨。鉏也。

    驽

    钝也。

    乾乾惕励

    谓竞竞自勉也。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励。

    香乳

    义出请观音经。

    肤

    音孚。皮肤。浅学也。鲁论云。肤受。

    江河之日下

    佛道衰微。喻江河之下流。

    悬谭

    须弥山王

    俱舍云。妙高。四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山者。产也。能产万物故。王者。主也。众山围绕故。

    师资模范

    师者。授道之人。资。助也。助发己身之行业故。模范者。轨格也。楞严云。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灭众惑业

    四分偈云。灭除诸结使。说是七戒经。

    生诸福慧

    梵网云。性戒福慧满。

    发觉初因

    多论云。毗尼是趣涅盘之初门。梵网云。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圆满佛果

    谓觉道成就也。

    陀罗尼

    此云总持。谓总善不失。持恶不生。偈云。譬如灵丹药。点铁成金宝。诵持陀罗尼。变凡作贤圣。又三藏教。尽从陀罗尼出。即咒也。该具四悉。

    我空

    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见。

    法空

    无色。受。想行。识。五阴之法。

    染净根本

    生死为染。涅盘为净。

    如来藏

    即真如性。第八识所依。具足诸法。包含万象。故谓之藏。诸佛证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无明障覆。烦恼牵缠。而不能显。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已如来藏心。清净法身之体故。真如者。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此体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

    阿赖耶识

    即第八识名。翻无没识。取不失为义。又翻藏识。能含藏诸法故。亦名果报识。亦名种子识。

    八识差别

    第八积集名心。第七思量名意。第六了别名识。或云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

    诃教

    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故。

    劝离

    此有二义。一。令离教。二。令离法。法不出色心。心色皆离。则契心体。

    法题

    大千世界

    总称也。别有三千。所谓小千。中千。大千也。皆是释尊所化之境。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生处转熟

    未闻未解之善法。渐令修习纯熟故。

    熟处转生

    寻常惯习之恶法。渐令放舍生疎故。

    人题

    三无漏学

    戒。定。慧也。三法相资。得成佛道。谓戒出三涂。定超六欲。慧脱三界。烦恼净尽。不漏落生死故。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成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成圣果也。

    修正助道

    三学为正。三十七品为助。

    破见思惑

    分别曰见。贪爱曰思。见有八十八使。思有八十一品。能障真理。故名曰惑。见思惑尽。到无学位。

    感异生师

    生时母梦明月投怀。

    阅世主妙严品有省

    悟佛心宗。见佛妙用。

    伞居道人

    颛愚法师。常趺伞下阅教。故以为号。

    破额山

    四祖道场。

    冯茂山

    五祖道场。

    充上座

    初秉十支。昧祖即命登座覆讲。

    给帖护持

    顺治三年。官兵入山。搜捕土贼。师与大众。悉被押赴军前。巴廒二将军。愤师容隐。欲加极罪。常住田产。悉没於官。师虽在刀林剑戟之中。神色不变。从容对曰。华山大路。焉能禁彼往来。遂感巴廒诸公。输诚敬服。愿为护法。请师还山。并复田地。给帖永照。

    模楷

    模生於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楷生於孔子冢上。其枝疎而不屈。此二木取正直为义。师轨范后昆。亦由是也。

    迦叶化身

    顺治年间。滇中善信来参云。弟子礼鸡足山。求见迦叶。梦感韦天云。尊者已至华山弘律。尔欲亲觐。当往见之。故来顶礼。师恐众惑。秘不容传。故维摩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

    龙眠之三世冤消

    龙眠。桐城县地名。有善信病危。三世冤牵。上山求解。师为忏悔。病愈冤消。

    马陵枯泉自溢

    马陵在宿迁县师至枯泉自涌。

    偈文

    六识归种

    谓睡眠时。六识不行。摄归第八种子识中故。

    五盖

    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也。此五通称为盖者。谓盖覆缠绵。定慧不发故。

    未受色惑

    谓眼根未曾受色起惑时也。

    [(序-予+林)/目]

    音麻。缓视貌。

    瞇

    音米。眇视也。

    涅盘

    此云大灭度。法身。解脱。般若。如次而配。

    百八愚痴

    自惑为愚。惑他为痴。即烦恼也。九十八使更加十缠。成一百八。

    百八三昧

    一。首楞严三昧。乃至百八离着虚空不染三昧。大智度论详明。

    四圣六凡

    无漏名圣。有漏名凡。即十法界。

    十地

    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然地位各有浅深不同。所以始从欢喜。终於法云。分为十也。

    三乘

    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

    六趣

    六。即六道。趣。即往趣。谓众生随所作业。趣往六道故。

    入流亡所

    流。谓法性。所。谓音尘。谓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

    证入圆通

    性体周徧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从耳门起圆照。随缘应化。得自在通。

    正觉

    离邪曰正。背妄曰觉。

    根随烦恼  根有六。谓贪。瞋。痴。慢。疑。见。

    随有二十。分三。大八。谓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中二。谓无惭。无愧。

    小十。谓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根后二智

    根本智。后得智。

    三摩地

    此云等持。离沉掉名等。令心住一境名持。

    获二殊胜

    上合圣。与诸佛同一慈力。下合凡。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妙用超越。故云殊胜。

    三障

    烦恼。业。报曰三。覆蔽正道曰障。

    三德

    法身。解脱。般若为三。常。乐。我。净。为德。

    六度

    谓以施戒。忍。进。禅。慧。徧施。能度生死流。登涅盘岸故。

    五欲

    色。声。香。味。触为五。希须名欲。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

    多罗叶

    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榈相似。直而且高。叶可书经。

    见道用

    初果见理破惑故。

    阎浮提树

    翻为秽树。其色赤黄带紫焰。果汁点物成金。汁流入河。染石为金沙。

    四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为四。因中不修善法为恶。果感异类受身为趣。

    千辐相纹

    辐。车轮中之辐也。如来足下纹相。如千辐轮故。

    豸

    池上声。

    自然智

    非佛天人所作。本有之也。亦名一切种智。

    无师智

    不从他人所闻。

    他化自在天

    亦名大自在。即欲界顶天也。若须五欲境时。余天为化。假他所作。以成己乐故。

    阿迦尼咤天

    即色究竟天。

    无色四天

    谓空处。识处。无所有非非想也。

    有余

    谓见思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故。

    分段

    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寿有分限。身有形段故。

    无余

    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故。

    变易

    谓因移果易故。

    譬喻

    以类比况曰譬。开晓令悟曰喻。

    毗卢圆镜

    亦云大圆镜智。以无边佛智。照广大佛镜。到其源底故。

    三毒

    贪嗔痴为三。伤害出世善根曰毒。

    恒河

    即殑伽河。华言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诸经多以为量者。有四义故。一。人多识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处。

    种子不净

    父母遗体。赤白所成。经云。此身非莲华。亦不由旃檀。粪秽所长养。但从尿道出。

    我执

    谓执五蕴等法。有实主宰故。

    法执

    谓执五蕴等法。心外实有故。

    释迦弥多罗

    此云能支。

    三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

    康藏

    康居国人。讳法藏。贤首国师也。

    居士

    爱谭名言。守道居贞故。

    华严

    因行如华。庄严果德。

    梵网

    本源自性清净。故称为梵。慧命徧传尘剎。故称为网。

    教化

    以道诲人曰教。躬行於上。风动於下曰化。

    八万四千尘劳

    谓十使互成百。十界成一千。七支为七千。三世二万一。三毒并等分。是为八万四。

    八万四千法门

    谓如来成道。有三百五十。度无极法门。度无极者。谓事理行满。度生死流。登涅盘岸。此之功德。无有穷极故。偈曰。第一光耀起。乃至分舍利。有三百五十。度无极法门。门门有六度。共成二十一。以四大六衰。合二万一千。加三毒等分。是为八万四。

    三贤

    谓十行。十住。十回向。即三十心也。梵网云。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贤者。未入圣位故。

    真穷惑尽

    无学位也。

    初果耕地虫离四寸

    是道共力。

    持戒比丘

    谨守不失日持。防非止恶曰戒。比丘。翻为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故。

    法力

    以法为力故。

    九十五种外道

    西域记云。九十五种是邪。惟一是正。附佛法一种也。

    五分法身

    分。即分齐。限量也。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为法。聚集不散曰身。

    金翅鸟

    梵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其翅金色故。

    大仙

    仙者上古修行人之通称。惟如来称为大觉金仙。戒经云。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结使

    结。谓结缚。使。谓驱使。谓五钝。五利。结缚心神。驱使流转三界故。

    佛法秋晚

    无三乘法。故云佛法。秋晚者。末运之际。法道凋零也。

    十种衣财

    一。憍赊耶衣。此云蚕衣。二。却贝衣。此云木棉花。三。钦婆罗衣。是毛织成。如绒褐类。四。刍摩衣。此云麻衣。五。谶摩衣。此云粗布衣。六。扇那衣。此是树名。取皮纺织。七。麻衣。麻有青黄赤色。多种。八。翅夷罗衣。此云细布。九。鸠夷罗衣。此云细毡。十。谶摩罗半尼衣。未见翻译。

    菩提种子

    种子者。能生一切诸佛法故。体有二种。一。当体。悲心。智心。愿心。二。所依体。自性圆明妙心。

    楼至

    此翻爱乐。

    合掌

    表心合於道。道合於心也。

    初度五人

    陈如。十力迦叶。是母党。頞[鞥-合+(白-日+田)]。跋提。俱利太子。是父党。

    迦叶兄弟

    谓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昔於毗婆尸佛时。共竖剎柱。报为瓶沙王师。有五百弟子。两弟共有五百。自恃多能。不肯归佛。佛现神变。师徒感伏。投佛出家。

    达摩多

    此云能救。

    寺

    嗣也。弟子居之。承嗣佛道。

    僧伽蓝

    此云众园。乃生植之所。佛弟子居处。则能生植道芽圣果。福利群生故。

    精舍

    乃行人精修梵行之处。非为房舍精妙也。

    金刚净剎

    金刚体最坚利。能破万物。表此处精修善法。能破烦恼恶业也。西域凡沙门得道处。建旛以告四方。

    寂灭道场

    寂五住烦恼。灭二种生死。得道之场。故曰道场。

    本觉

    谓众生心体。灵明虚廓。等虚空界。无处不徧。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始觉

    谓众生本觉心源。由无明熏动。觉不成觉。多劫在迷。今始觉悟。是名始觉。始本不二。名究竟觉。即成佛也。

    阿那律陀

    此云如意。佛之从弟。

    庵没罗果

    此云难分别。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

    常寂光土

    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般若。光。即解脱。土者。从佛所居故。

    尸弃

    亦名式弃。此云火。火有二义。一。照诸恶不起。二。烧烦恼不生。

    然灯

    梵名提洹竭。大论云。太子生时。身光如灯故。

    毗婆尸

    亦云维卫。此翻胜观。

    欢喜地

    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故。

    等觉

    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超前诸位。得称为觉。

    底沙

    此云明。谓光明徧照也。亦云说度。说法度人也。亦名弗沙。此云增盛。明达胜义也。

    授记

    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

    转轮圣王

    慈恩云。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铁轮独治南洲。奋威始定。铜轮治东南二洲。震威乃伏。银轮治东西南三洲。遣使方降。金转轮王德振四洲。望风顺化。故名圣王也。

    不舍精进

    於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

    四种辩才

    展转无滞曰辩。义。法。词。乐说。四法曰才。

    阿耨菩提

    阿者言无。无诸垢染故。耨者言上。三界无比故。菩提言知。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转无上法轮

    凡圣之所轨持曰法。度入他心。令彼得悟曰转。摧碾惑业曰轮。下地所不能测。故曰无上。

    着乐所盲

    贪於胜妙欲故。

    无明障蔽

    谓烦恼覆心。於一切法。无所明了故。

    天中天

    诸天归仰故。

    圣中圣

    三乘尊敬故。

    三际

    先。中。后也。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中际。无后际。

    庄严

    戒身清净。定慧庄严。万德俱备。

    稽首

    稽。留也。首。头也。以头至地。停留少顷方起。以表行人有所祷故。

    思第一义

    真谛非有。俗谛非无。不有不无。名中道第一义谛。

    金刚际

    际。边也。有坚执世界之力。故名金刚。经云。地。水。火。风。轮下。有金刚轮。过去诸佛舍利。咸在其中。

    那由他

    千万亿。

    佛子

    以真慈悲。绍隆佛种。

    五轮

    手。膝。与额。

    五通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也。天。仙。神。咸具。

    五道

    天人属善。三涂属恶。轮转相通。故名为道。

    金刚座

    难断能断。故名金刚。谓菩萨处此座。断结成佛故。然三世诸佛。坐斯成道。无少变坏。即实相心地也。

    四摄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无见顶相

    谓一切人天二乘。及与菩萨。皆不能见如来顶故。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