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最新章节!

萨婆多论云。表诚敬之至也。佛法无他。虔敬为本。西土则肉袒露足而为恭。此土则巾履备整而为敬。彼则拜少而绕多。此则拜多而绕少。凡事诚顺。则一切智。无不诚顺。是故当於右绕处。而发是愿。令一切智自悟。自悟无他。惟行无逆。无逆之旨。佛佛承顺理故。是以右为吉。左为凶。右为顺。左为逆。如左绕者。密迹力士见。即欲以金刚杵击碎其身。佛世世以来。常顺三宝。父母。师长。一切教诫。无违无逆。今得果报。无有逆者。又佛身清净。众生於中。各见所事。或天。或神。莫不见者。是故畏敬。右绕而去。汝今何得逆之。本行经云。即世尊降生。周行七步。亦自南至西也。如绕时。入门先缘左足。从佛右边而上。之后。之左。而前。三匝已。赞礼而去。如是事顺理顺。心诚法成。则与诸佛。不相违背。即达中道之义。故云所行无逆。成一切智也。

    看病

    【记】瞻视曰看。疾苦曰病。身为苦本。有形难免。出家人割爱辞亲。十方云聚。应当痛痒相关。互为瞻视。所以八福田中。悲田第一。若见病者。当起慈心。始终照看。毋违佛意。

    集。律制具五德者。方听看病。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应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涕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五。能为病者说法。己身於善法增益。虽不久看病苦。但一见时。即谓此偈咒。以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记】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父。母。生我色身。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一。佛田。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恭敬供养。罪灭福生。故名佛田。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者登觉岸。果证无生。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名圣人田。三。僧田。谓处众和同。敬顺无诤。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四。和尚田。此云力生。谓力能生长法身。养智慧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和尚田。五阇黎田。此云轨范亦云正行。谓羯磨。教授等。五种。轨范后学。紏正修行。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阇黎田。六。父田。谓资形抚教。养育劬劳。恭敬供养。虽无求福之念。竭力尽心。自然获福。故名父田。七。母田。谓怀耽乳哺。恩重山丘。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心。而尽心孝敬。自然获福。故名母田。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与汤药。则能获福。故名病田。如上七种。皆不及病田胜者。如来怜愍病苦故。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唵。室哩多。室哩多。军咤利。莎嚩贺(三遍。此是消万病咒)

    【记】急患为疾。疾甚为病。乃愁痛之际。皆因四大不调之所致也。僧祇律云。人身假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四大。地大者。皮毛骨肉也。水大者。精液涕唾也。火大者。周身暖气也。风大者。运转动摇也。於中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然病有两种。一身病。草根树皮。可以疗治。二心病。非法药不能救治。是以大小乘戒。严制看病。故如来谆嘱云。若有供养我者供养病人。及说看病有五种功德。故菩萨见一切病人。作自己病想。不但以草根树皮之药疗治。兼以柔软之语。安慰其心。则身心二病。皆可愈矣。然众生情见各执。其病不等。故菩萨应病发药。断其病苦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者。不和为诤。便为对病之方也。由其空观现前。了知此身。如幻如化。故於一切境无所着。於自性离我所。作是观时。则知此身。悉皆空寂。华严疏云。四大乖违成病。知空。则永无所乖。故云离乖诤法也。大凡见疾病人。不惟持此偈咒。各宜猛省自己。生死交臂。贵贱如尘。何得惜之。既知幻身非久。应当增起念头。努力为道。

    剃发

    【记】削除须发曰剃。发者。从耳以上之通称。亦云剃发。亦云落[髟/米]。在石头度丹霞。则云刬佛殿前草。

    集。文殊菩萨所集剃发日。初四。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默诵此偈咒。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三遍)

    【记】剃除者。身心俱离故。口下为须。口上为髭。两颊为髯。今但称须发者。举此以该余也。佛制出家人。不许畜须发。养头陀。所以别僧俗之相。如僧相不成。还同俗汉。但形同俗相。易为获罪。既不能行。受复何益。故须剃也。若能如是遵行。则烦恼可除。道果可期。然僧俗既别。而所行自不同於流俗也。故当愿与一切剃须发者。同愿。同行。远离烦恼。至究竟寂灭也。又当愿者。不但剃除一须一发之烦恼。当愿无始以来。六根。六尘。如山。如海之烦恼。直向智慧刀下。尽情断除。故曰寂灭。又远离烦恼者。谓修道之士。乃离尘脱俗之侣。愿要断三界之结使。离生死之爱缠。希求菩提极果。志趣涅盘之乐也。

    沐浴

    【记】洗濯曰沐浴。谓濯身洗垢也。半月一浴。濯其色身。堪以载道。半月布萨。沐其戒身。定慧发生。故譬喻经云。佛以臈月八日。神通说法。降伏六师。度诸外道。外道感恩。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其身垢。臈月八日。浴僧准此。

    集。律制比丘。半月一浴。不得过。除病时。热时。作时。风时。雨时。道行时。不论。又则沐浴。当择其日。所忌者六斋日。斯日诸天下界。察其善恶。宜修善作好事。所谓六斋日者。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记】六斋日者。毗婆沙论云。每月初八日。二十三日。帝释勅四天王各治一方。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每月十四日。二十九日。四王遣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每月十五日。三十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长者。有修行六度。持八戒斋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相庆。而言减损阿修罗。增广诸天众。则降善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唯造恶业者。诸天忧患。而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减少。降以不祥。减禄除算。故此六日。宜作诸善业。不应洗浴也。

    集。凡入浴。当将净衣。挂净竿上。触衣。挂触竿上不得浴堂小遗。不得共人语笑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犹宜回避。免刺人眼。默念此偈咒。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唵。跋折啰恼。迦咤莎诃(三遍。此是净身咒)

    【记】四大共成曰身。形相所现曰体。身者。我也。谓以水濯我身也。欲以水洗者。以其身有垢故。温室洗浴众僧经云。有耆域医王。愿请佛。及菩萨。僧。入温室洗浴。佛赞善哉。佛言。耆域洗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一。燃火。二。净水。三。澡豆。四。酥膏。五。淳灰。六。杨枝。七。内衣。何谓除七病。一。四大安隐。二。除风。三。除湿痹。四。除寒。五。除热。六。除垢。七。身轻明目。何谓七福。一。所生无病。二。相貌端严。三。身香离垢。四。肌泽光鲜。五。多诸侍从。六。口齿香洁。七。衣服自然。是为七福。有此利益。是故如来。听僧洗浴也。身心无垢者。谓入浴之时。了知身心本无尘垢。忽悟触因。谓水因为所触之因。尘体乃能触之缘。心本无生。垢从何有。尘本无染。体亦常净。能所如幻。二边俱空。中间觉解之性。安然光洁矣。故楞严会上。跋陀尊者。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果能如是体会。则内外光洁矣。福田经云。有比丘名阿难。白佛。我念宿命。生罗阅祗国。为庶民。时生恶疮。治之不瘥。有曰当浴众僧。其水洗疮可愈。我即到寺。设浴供僧。如法洗疮。乃愈。从此所生端正。金光晃昱。九十一劫。常得净福。贤愚经云。首陀会天。下阎浮提。请佛及僧洗浴。设甘美之食。阿难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相好奇特。佛言。昔毗婆尸佛时。彼为贫家子。恒佣作自给。闻佛说洗僧之德。乃勤施少钱。办洗具。并设食请佛僧。由此生首陀会天。此光相七佛以来。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故号净身。十号具足也。

    洗足

    【记】身分最下曰足。西域比丘。出门多跣足。是故凡至僧伽蓝。必先洗足。方可入寺礼敬也。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足神力。所行无碍。

    唵嚂莎诃(三遍)

    【记】足者。止也。谓身分到此止故。具足者。圆满义。神力者。神通道力也。谓智澄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谓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所行无碍者。正显神力之妙用也。当知菩萨修道不出行解二门。若但解无行。犹弗解也。若但行无解。犹弗行也。行解双兼。满足六度。则神力无不具足。所行无有障碍矣。是故行一波罗蜜。具足无量波罗蜜。无量波罗蜜。不出此一波罗蜜。故曰所行无碍也。

    沙弥十戒相。

    【记】如律所明。沙弥者。出家之小众。比丘称为大僧。对大而言。故名曰小。未剃发时。名为净人。舍离恩爱。投师出家。名为沙弥。剃度之法。如剃度正范中明。须发既除。故受称也。十戒者。始从不杀。乃至不持宝物是也。以此十法。能止形上诸恶。故名曰戒。触境逢缘。守持不犯。故名曰相。萨婆多论云。受持禁戒为其性。搭衣持钵表其相相从性发。性依相修。性相交成。故名为体。是沙弥本所受持。为比丘戒之阶梯。菩萨戒之根本。故曰沙弥十戒相也。

    集。沙弥有二种。一。形同沙弥。二。法同沙弥。若但剃度。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弥(谓衣钵不具。律仪不知。其形相虽同。由无戒摄。非五众数故)。若受十支净戒。名曰法同沙弥(谓衣钵具足。同学律仪。精持净戒故。律云。沙弥有四应知。一知佛。二知法。三知僧。四知戒相。沙弥知和尚有五。一知名字。二知相貌。三知世寿。四知法腊。五知种族也)。法同中。又分三种。自七岁至十三岁。号驱乌沙弥(增注云。谓其年幼未堪别务。惟令为僧守护榖麦。及於食厨坐禅等处。驱遣乌鸟。以代片劳。兼生福善。无致坐消信施。虚度光阴也。从行彰名。故云驱乌也。律云。有长老携儿出家。同入村中乞食。世人讥言。沙门有儿。何知正法。佛制以后。非年十二者。不得出家。复次阿难。有檀越合家疫病。儿皆尽死。惟有一子。恒在市上拾粒自活。阿难行过。儿随后唤公公。阿难不闻遂去。居士讥言。沙门释子。他有足时。强亲如父。如子。今见衰丧。而不顾录。小儿追呼不已。阿难顾视识之。呼言子来。随入祇桓。向礼佛足。佛问阿难。如何不度。答言。佛制不得度年减十二者。是以不度。佛言。此小儿能驱食上乌否。能持戒否。能一食否。若能如是。听度出家。凡欲剃度者不可说出家乐。当告其苦。五分云。若度人时应先问为何等出家。若言为衣食故不得度。若言为求善法。厌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应度。驱乌沙弥。准病比丘残食。众鸟啄食。沙弥能驱乌。得少分利。以消信施故。阿难言。此小儿者。能驱乌。能持戒。能一食。佛告阿难。若小儿尽能尔者。听令出家。如度罗睺罗法。故有驱乌一种也)。十四。至十九。号应法沙弥(谓已受佛戒。其年正与二法相应。一能事师。执劳服役。二能修习禅诵故。此与前法是一。不者。即入下名字类中矣)。二十已上。号名字沙弥(谓年满二十。应受具戒。或根性暗钝。或出家年晚。不能顿持诸戒。如是因缘未至。位是沙弥。故云名字沙弥。品类虽三而俱禀十戒。总名为法同沙弥也二十以上。七十以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得与出家受具。若过若减。纵有所堪。及是应法。而无堪者并不得与出家受具。若果能畏生死苦。爱涅盘乐愿为佛子。坐卧不须人者听。若能诵经坐禅。进修善业。堪任劳役并听出家。故僧祇律云。若年七岁解知好恶。得与出家。若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得度也。若先与出家。不应驱出)。

    一曰。不杀生。

    【记】断命曰杀。有情曰生。谓既受戒已。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如己无异。应当怜愍。慎弗伤害故。

    二曰。不盗。

    【记】对面强劫曰盗。谓物各有主。主所守护。受戒之人。虽一针一艹。苟非我之所有。不与不取故。

    三曰。不淫。

    【记】淫者。不净行也。谓受戒之人。观一切男女。如父如母。清净自守。无染污心。修不净观。对治三业故。

    四曰。不妄语。

    【记】妄语者。违心故说也。谓受戒之人。出言诚实。无虚妄心。修戒定慧。对治口过。远离恶口。利益众生。出世法中。忍辱第一。慈悲一切。不恼他人。常行正语。顺圣言故。

    五曰。不饮酒。

    【记】酒者。祸泉也。谓能昏神乱性。增长愚痴。开恶道门。闭涅盘路。故名曰酒。此属半性半遮。能犯前之四戒。故属於性。王法之所不禁。又属於遮。乃是障道因缘。造业根本。过重五逆。毒逾酖砒。受戒之人。畏如烊铜。不以一滴沾唇故。

    六曰。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

    【记】不着不涂者。远离香触二尘也。草木之葩。名之为花。以此贯串严首。名之曰鬘。艹木之气。芬芳一切。故名曰香。能换人之心目。生长娇恣。着则视为女子。涂则还仝俗人。持戒离染。向清净道。发智慧花。生戒定香普熏法界。庄严无相之身。令爱见断除。永无贪染。依正庄严。自然具足故。

    七曰。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

    【记】不歌舞者。离身口二过也。不观听者。无色声二尘也。口咏诗词曲令。长引其声曰歌。手足变弄曰舞。歌有不足。则舞以尽。舞有不足。则歌以尽。歌之舞之。尽善尽美矣。倡伎者。音乐之总名也。观是色尘。听是声尘。不往者。眼耳无过。无心而遇。佛不结罪。但不得住。住便成犯。有心故往。步步招愆。学道之人。大事未明。如丧考妣。观戏笑如哭。歌舞如狂。有眼若盲。有耳若聋。以定慧成於中。礼诵行於外形同枯木。心若死灰。如是行持。则三业自净矣。

    八曰。不坐高广大床。

    【记】不坐者。身离触尘也。高广者。量违圣制故。可坐可卧。名之曰床。既高且广。故称云大。受戒之人。不应坐卧。宜当舍去饰好。远离贪着。以法空为座。忍辱为衣。秪在道高。不在床高故。

    九曰。不非时食。

    【记】不非时食者。舌根离过中之味尘也。补气益饥名之为食。日中已过。明相未出。故曰非时。受戒之人。食啖不得故。

    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记】不捉生像者。身离利欲也。金是通称。银从色别宝物通称。随式名异。皆为养命之源。众生见便贪着。出家修解脱道。清净身心。一经触犯。便非梵行。故佛禁之。不得捉也。作持云。此沙弥十支禁戒。前四。是性罪。根本若犯。则应灭摈。不得与清净沙弥同法事。及共止宿。亦不得如余沙弥得与大比丘过二宿。后六。是遮罪。有犯容忏。心度故悞。罪结重轻。唯一突吉罗治。要知文义。当阅云栖要略。欲明开遮。应学随律威仪。

    沙弥应具五德

    【记】应者。当也。既受戒已。应当植种德本。为世福田。五者。数之序也。一从发心出家。乃至志求大乘。无有乏少。故名曰具。为修道之本。故名曰德。德本既立。其道自生。方不虚消信施。故曰沙弥应具五德也。此下怀佩道等五句。乃是承上文而言也。

    应知十数

    【记】明了曰知。法目曰数。由众生迷真逐妄。故如来施法随机。对数即显。令受戒者。觉察修持。摄归正业。故曰应知。十数。余可知矣。

    诸德福田经云。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

    【记】生长善法曰田。种之得益曰福。贯串摄持名经。分剖其义曰云。此经乃是帝释当机请说。一者发心出家。心者。中也。谓在善恶之中。故曰中也。向善则超凡入圣。向恶。则报感三涂。惟心本具故。起念曰发。有能所之别。谓起能发之心值所发之缘。志求净戒。习佛菩提。怀者。思念。佩者。带而不忘。谓既受戒已。要时时刻刻思念。涅盘妙道。带而不忘。而为人世福田。是为第一种净德。

    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

    【记】毁者。改也。剃除须发。改其俗形。衣染坏色。毁其饰好。故梵网经云。所着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不尔增贪。於道有违矣。然僧相既成。应当违俗慕道。心怀戒宝珍重守持。身搭袈裟必须坏色。为世福田。是为第二种净德。

    三者。割爱辞亲。无适莫故。

    【记】割爱者。难舍能舍也。谓爱见为本。最难断除。是故言割。辞亲者。拜别也。律中父母听允。方许出家。适者。专主也。莫者。不肯也。谓既受戒已。又不可去专主俗缘经理世事。此恐身虽出家。心不染道。应当绝尘离俗。世染情忘。无冤无亲。平等一化。为世福田。是为第三种净德。

    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

    【记】委弃者。舍置义。人之最重。莫过身命。遵者。勤也。崇者。修也。今为勤修圣道。而舍置此身。表求法之心至极也。故法华经云。为求无上道。舍所爱之身。然世间最苦。皆因有身。莫要爱恋此身。令一生空过。道业无成。既出家已。应当勤求佛道。为世福田。是为第四种净德。

    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记】心之所向曰志。大乘者。佛乘也。化导一切曰度。谓既发向上之心。当行向上之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智悲双运。为世福田。是为第五种净德。故律云。毁形守志节。割爱辞所亲。出家弘圣道。誓度一切人。缁门警训云。此之五德。出家大要。五众齐奉。不惟小众。终身行之。即大比丘。亦须时时龟镜。为良为美。无旱无衰。供之得福。难为喻矣。

    僧祗律云。应为沙弥说十数。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

    【记】一切众生者。指九法界而言。即等觉菩萨。生相无明未尽。犹众生所摄。皆依饮食者。谓欲资益诸根长养善法故。然有圣凡之别。无漏名圣。有漏名凡。圣食者。谓禅悦。及法喜也。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皆所依故。凡食者。谓假。触。思。识也。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所依故。若约三界分别者。欲界具四。假食为主。色界有三。触食为主。下三无色。思食为主。非非想处。识食为主。故云。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也。广如婆沙论明。宣祖云。数中各有对治。显正之义。此中对治义者。如大涅盘经云。观一切众生。为饮食故。身心受苦。我当云何。於是食中。而生贪着。若贪此食。增长生死。当修食不净观。以为对治。显正义者。我今修道。为令厌离四种凡食。成就二种圣食故。

    二者。名色。

    【记】名者。受。想。行。识也。即是见分。色者。根。身。器。界也。即是相分。以名为心。以色为境。名色收归一切法也。故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更无有一法。出於名色者。故云名色也。对治义者。一切众生。见有种种法故。计我我所。而生妄执。如来为说惟有名色二法故。显正义者。为欲令知名色皆空。得第一义中。离名绝相故。

    三者。知三受。

    【记】受者。领纳义。一苦受。领纳违情境而生故。二乐受。领纳顺情境而生故。三不苦不乐受。领纳中庸境而生故。复有内外之别。意根名内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名内外受。各有三种。当知观受是苦。故云知三受也。对治义者。众生於三界苦中。妄生乐想如来为说三受皆是苦也。显正义者。不受诸受。名为正受故。

    四者。四谛。

    【记】谛者。审实也。谓审实苦。集。灭。道。四法。一一不虚。故名为谛。一。苦谛。苦即逼迫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声闻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二。集谛。集。即招感义。声闻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三。灭谛。灭。即寂灭。声闻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盘。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四。道谛。道。即能通义。声闻人谛审戒定慧道。实能通至涅盘。故名道谛。前二谛。是世间因果。苦是果。集是因。后二谛。是出世间因果。灭是果道是因。先言果而后言因者。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云四谛也。对治义者。苦集为所治。道灭为能治也。显正义者。见四真谛。免流转三界故。

    五者。五阴。

    【记】阴者。盖覆义。亦名为蕴。蕴者。积聚义。即我。人。身。心。之异名也。开名为四。对色为五。一色蕴。质碍义。二受蕴。领纳义。三想蕴。思念义。四行蕴。不住义。五识蕴。了别义。然此五法。本无实体。众生妄执有我。所以如来为说皆空。故云五阴也。对治义者。为迷心重者。故说五阴。显正义者。令破五蕴。证得五分法身故。

    六者。六入。

    【记】入者。趣入义。六根为六识所依。能入於尘。故经云。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为生死根本。佛言。根尘一一舍去。则三界无所系缚矣。涅盘经中。称此六根。名为六贼。以能劫夺善法。故云六入也。对治义者。为迷色重者。故说六入。显正义者。令根境解脱。证妙常故。

    七者。七觉意。

    【记】七觉意者分别。道用之法也。亦名觉支。亦名觉分。谓此七法之意。各有支派分齐不乱故。法界次第云。无学实觉。七事能到。觉者。察也。谓觉察所修之法。是真是伪故。其择法。精进。喜。三觉意属慧。除。舍。定。三觉意属定。念觉意兼属定慧两种。若心昏沉。念用择法精进喜起之。若心浮动。念用除觉。除身口之粗。以舍觉。舍於观智。以定心入禅。令不浮动是名念觉意。故云七觉意也。对治义者。令离沉掉故。为说七觉意。显正义者。令修七觉意。能使定慧均平故。

    八者。八正道。

    【记】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曰正。引诸不善而至於善。故名曰道。如华严经云。一行正见道。邪见不生故。二起正思惟。舍妄分别故。三常行正语。顺圣言故。四恒修正业。教化众生故。五安住正命。行四圣种故。六起正精进。不行无益苦行故。七心常正念。远离诸妄分别故。八心常正定。入不思议解脱门故。是为八正道也。对治义者。为离八偏邪。故说八正道。显正义者。修八正道开。三解脱门。趣入涅盘故。

    九者。九众生居。

    【记】九众生居者。谓十法界。除佛所居故。众生者。是正报。居。即处也。是依报。谓一切众生。随善恶正报业身。各有所居依报之处故。大论云。众生九道中授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授记作佛。十界明矣。若依六道众生。且约三界九地而言。谓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名众生居故。对治义者。令离乐着故。为说九众生居也。显正义者。众生若能同如来行愿。不离当处。则超入佛界矣。

    十者。十一切入。

    【记】十一切入者。即十徧处定也。谓青。黄。赤。白。地。水。火。风。八种色。空。识。两种心。更相涉入。广普徧满。转变无碍故。智度论云。八背舍是初行。八胜处是中行。十一切处是后行。此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徧一切处者。从初观境徧满。以得名也。一。青徧一切处定。谓於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徧一切处皆青。故名青徧一切处定。其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九徧一切处定。亦复如是。故名十一切入也。对治义者。谓定中色心不得普徧。故说十一切入也。显正义者。修此观法。谓欲成就一切佛法。摧伏天魔。破诸外道。度脱众生故。当知即是摩诃衍义。略明十数已竟。广如次第禅门。

    沙弥尼十戒相(同上)

    式叉摩那戒相。

    集。梵语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佛听十岁曾嫁。及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以净身。与六法。以净心。於尼僧中集众。白四羯磨。与满十二。及满二十。方受具戒。若学年未满。六法不净不与受比丘尼具足戒。

    【记】学戒女者。谓从师秉受戒法。一一依行也。女者未嫁之称。母者。有子之号。僧祇律云。不得自己阅律。师应告言。某应作。某不应作。不得向说篇聚罪名。佛言。此学法女。具学三法。一学根本。即四重是。二学六法。谓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大尼诸戒。及威仪。并制学之。若犯根本戒者。应灭摈。若缺学法者。更与二年羯磨。若违行法。直犯佛教。即须忏悔。不坏本所学六法。如法行已。年限满足。二部受具也。十岁曾嫁者。或云如此方养媳。或云西域风土不同。有十年即长成如十五六岁者。即十岁嫁。此亦不过偶有。非谓一槩而言。十岁既成大人相状。故佛制二岁学戒。十二受具。一遵佛制。二除众疑。余者不得。末法时中。定须年满。

    一曰。不淫。

    【记】不淫者。洁身慕道也。式叉摩那。身不犯淫。口不说淫。心不存欲。及不染心相着。观心如幻。四大本空。惟道是重。故曰不淫。

    二曰。不盗。

    【记】不盗者。自他清净也。式叉摩那。不盗他物。不窃他财。艹叶毛米。不与不取。亦不教他。乃至斫。坏。烧。埋。皆不为作。一切财物。无贪恋心。故曰不盗。

    三曰。不杀。

    【记】不杀者。慈心一切也。式叉摩那。不自手断人命。亦不教他人。不与非药。乃至堕胎。压祷咒术。皆不为作。亦不以刀杖加害。赞叹其死。慈念群生。犹如赤子。故曰不杀。

    四曰。不妄语。

    【记】不妄语者。出言诚实也。式叉摩那。不自称言。得上人法。禅定。解脱。证了圣果。天龙鬼神。来供养我。不两舌恶骂。自咒咒他。亦不说人。长短好恶。不论俗语。不谈世事。乃至搬弄是非。皆不为作。言常说实。赞叹三宝。护身口意。不恼他人。故曰不妄语。

    五曰。不非时食。

    【记】不非时食者。守持禁戒也。式叉摩那。常思禅悦。法喜。以为饮食。食不失度。以时而受。若过中者。便不复啖。虽有甘美。无极上味。终不复餐。亦不教人。食过中食。假使国王供来。终死不犯。故曰不非时食也。

    六曰。不饮酒。

    【记】不饮酒者。增长智慧也。式叉摩那。自不饮酒。亦不饮人。不止酒舍。不触祸泉。色香美味。皆不贪饮。离愚痴垢。清净戒体。乃至丧身失命。皆不违犯。故曰不饮酒。

    集。律制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下三众应持上下二衣。一当安陀会。一当郁多罗僧。乃是缦衣。非割截田相衣也。所持钵盂。是铜器。非应量钵多罗也。今本山凡是十八岁已下至七岁。欲受沙弥戒者。如律令造二顶缦衣行持。若是年满二十。来乞受具足戒者。其所办三衣。皆是割截田相。及应量器。虽无缦衣。亦方便许受沙弥十戒。着用行持。一。则受具不远。莫过以沙弥戒。为比丘戒之基本故。二。则衣具难得。欲令求觅缦衣。及成戒障因缘故。又则旧本中。将比丘五篇戒相。开列沙弥戒相后。今则削去不存。附两乘布萨正范后。佛制不听沙弥。及白衣。知五篇戒相。恐受具成遮。犯贼住之咎故。

    缦衣

    【记】成实论云。沙弥听畜一礼忏衣。名曰钵咤。唐言缦条。缦者。无纹也。谓无有条相故。言礼忏衣者。谓披着之时。令增修善法故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善见论云。披着衣时。当诵此偈。

    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记】大哉者。赞美之辞。小三众离尘脱俗。方能披着此衣。虽无田相。亦能生长善法也。上二句赞衣功德。第三句是自利。第四句是利他也。无相者。谓是缦服故。名义云。佛法至此一百八十年。出家未识割截。秪着缦衣也。披奉如戒行者。谓五戒十戒。是诸戒根本。戒身清净。定慧发生。故式叉摩那等。虽居小众。然能依戒行持。发心广大。上求下化。故云广度众生也。

    优婆塞戒相。

    【记】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由受三皈五戒。可以亲近三宝。承事众僧。广修诸善。植种福田故。亦云清信士。谓笃信三尊。乞求戒法。虽处居家。能清净守持。则诸恶不造。故称清信士也。相者。事相也。谓得戒于内。藉事行持。显发于外也。

    一曰。不杀生。

    【记】优婆塞以慈为本。故曰不杀。守持杀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长寿无病。佛言。杀生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以是因缘。故当戒杀。

    二曰。不偷盗。

    【记】优婆塞少欲知足。故曰不盗。守持盗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仓库盈溢。多饶财宝。远离贫穷。逼迫之苦。佛言。偷盗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贫穷困苦。二者偿他宿债。以是因缘。故当戒盗。

    三曰。不邪淫。

    【记】优婆塞守贞复礼。故曰不邪淫。守持邪淫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贤良妻妾。如意眷属。佛言。邪淫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得不随意眷属。以是因缘。应戒邪淫。

    四曰。不妄语。

    【记】优婆塞出言信实。故曰不妄语。守持妄语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众人爱敬。言语信伏。佛言。妄语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信受。二者常被他人。毁谤。以是因缘。应戒妄语。

    五曰。不饮酒。

    【记】优婆塞信受佛语。故不饮酒。守持酒戒清净。生生世世。感得智慧精明。离诸颠倒。佛言。饮酒之人。有二种果报。一者生则愚痴。二者死堕地狱。以是因缘。故当戒酒。此之五支。名曰学处。亦名学迹。亦名径路。亦名学本。如世五常。义如居家五戒正范中明。报恩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徧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为 天子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抑且冥助仁义于皇化。而益补邦家者也。

    集。此五戒若不能全受者。或受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佛慈方便。一一随听。若是笃信智人。五戒全持。方为正受。

    【记】布萨正范云。戒受有满多半少之分。而业消亦有二三四十之别。作持云。满分受者。欲显持守功德故。全五戒。则人相具足。兼十善。则天报恒随。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寿夭尊卑。由戒多少。设或临时不忖。受后多犯。一戒能持。犹胜不受。故佛慈方便。而施法随机。善导如是也。

    八关斋法戒相。

    【记】关者。闭也。谓关闭诸恶不起故。斋者。齐也。谓齐过中不食为名故。言斋法者。以不非时食而为斋体。以八事闭恶而助成斋法也。如新婆沙论云。近住八戒。於五增三。谓第七法中。合二为一故。於十减一。谓除捉宝物故。五增三者。谓居家二众。眷属缘累。不能永舍家业。所以终身五戒。但除邪淫。不禁非时食也。若受八戒。惟制一日一夜者。严禁过午之食。不令入咽。淫欲之念。不得毫动。良由轮回根本。无如淫欲。生死助缘。莫逾饮食。故圆觉云。由有贪欲。故有轮回。楞严云。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斋经云。中后不复食者。正为节其身薄其淫。清其心寡其欲者也。所以离之。一一皆如诸佛。以种未来出世胜因。然此戒时节虽促。谓决定要期。发广大愿故。则功超人天。德齐诸佛。经云。弥勒出世。百年受斋。不如今日五浊世时一日一夜。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戒者。是诸佛父母也。俱舍论云。受此戒者名为近住。谓近阿罗汉住以随学故。又名长养。谓长养自他善净心故。又谓长养薄少善根有情。转增多故。在五之上。在十之下。故又名曰中间戒也。

    一。不杀 二。不盗 三。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 七。离高胜大床。及作唱伎乐。故往观听 八。离非时食。

    【记】律云。此戒外摄身口。内防意地。则三业道净。故大论中。喻如猛将也。增一阿含经云。不杀者。无有害心。不盗者。无有邪念。不淫者。不念己妻。不念他女。不妄语者。至诚不欺。不饮酒者。心意不乱。离华香等者。二根清净。离高胜床。及观听者。三尘不生。离非时食者。口不犯过。如佛行持。故名净行也。

    集。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而助成斋。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亦名八关斋。成实论云。何故但说离八事。然此八事是门。由此八戒。离一切恶。是中前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之门余三。能起障道因缘。故以八戒。成就。五乘。关者。是闭塞诸恶也。此八戒但受一日一夜。或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六斋日。准前沐浴偈中所明。

    【记】智度论中问云。何故于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耶。答。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令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不过中食。以是功德。将人至涅盘故。

    集。或诸佛菩萨诞日。或自己生日。皆可受持。论云。若受八戒。应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此八戒不论已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萨戒者。皆可受之。迩来剃发出家者。多有受持八戒。为师者。亦云授与五八戒。而不精究律教。好为人师。自盲盲人。作办皆非。今本山凡是出家者。但来乞受八戒。欲披五衣。七衣。槩不听允 又则在家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佛制不许披割截福田衣。令着礼忏衣。礼佛。诵经。即缦衣也。盖在家二众。佛令自己。随力供养三宝。不听受他人四事。既非众生福田。故不许着割截福田衣。又纵是受在家菩萨戒。令储畜三衣。钵盂。锡杖。奉供佛前。遇有出家僧尼。缺其衣具者。及有年满欲受具者。乏其衣钵。随乞施彼。更造奉供。不得不储畜。自身听着缦衣一顶。礼拜。持诵。不听城邑聚落。披着往来。若入寺礼三宝。当囊盛随身。入寺中方着。所以在家听离衣。若恒披则犯制。出家不听离衣。若离。则犯制。今本山凡有在家。信心男女二众。乞求五戒。及菩萨戒者。令造缦衣。礼敬三宝。不听披条相田衣。

    【记】终身戒者分段戒也。谓但尽今生形寿故。供养三宝者。庄严论云。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也。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故。防非御敌称之为城。宰治为邑。聚落者。人所聚居之处也。不听居家二众在彼搭衣者。正显袈裟尊重也。入寺许着礼敬三宝者以见佛法无偏也。虽是缦衣。实系法服。凡披搭之时。当生难遭之想。怀恭敬心。而诵此偈。

    善哉解脱服。钵咤礼忏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记】梵语娑度。此云善哉。解脱服者。赞其衣之利益无量无边。我今受佛戒已。故得披着服之礼忏诵经。则烦恼自然解脱也。第二句华梵双举。显非福田衣也。我今顶戴受持。愿世世生生。披如来衣。为佛弟子。而入如来室。闻解脱法。故云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也。

    集。又菩萨戒相。此毗尼日用中不列。附布萨正范卷中。

    【记】布萨者。即说戒也。南山律祖翻为净住。谓清净身心。如戒而住故。根本律中。名褒洒陀。褒洒。是长养义。陀是持义。由集众说戒。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正证也。范。法也。谓以律证明。所出说戒法也。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下(终)

    缘起

    粤自鸡园初唱。教被二乘。同净三业。涅盘会上。谈常扶律。严饰来机。原始至终。无不以毗尼为重也。如来灭后摩诃迦叶与五百应真。结集三藏。唯一毗尼藏师资授受。而无增减。是以迦叶授阿难。难授啇诺迦。迦授鞠多尊者。多。有五弟子。皆得道果。各执所见。遂分一毗尼藏为五部焉。第一昙无德部。而为宗主。法名四分。后昙摩迦罗。遥承其宗。北台法聪律师。远禀迦罗而授云中道覆。覆律师授大觉惠光。光律师授高齐道云。云律师授。河北道洪。洪律师授弘福智首。首律师授南山道宣。唯宣律师。悬受佛记。大弘律教盛述条章。深明持犯。所以世人称为南山宗也。后昭庆允堪律师。撰会正记。续南山宗。而授灵芝元照。照律师后。虽代不乏人。律法渐晦。述作无闻。元明以来。典型尽失。吾王祖古心律师。乘大愿轮。步礼台山。亲从文殊授受。而戒法中兴。长干塔顶以为证。三昧师祖剔毗尼灯。照耀寰宇。而尸罗大振。东林白莲预谶之当是时也。然以久废初兴。多从方便耳。迨我 先师见老和尚继之。三十余年。戒戒考实。事事举行。由此渐还佛制矣。於是为沙弥者。毕令习十戒律仪。为比丘。为菩萨者。竟令精五篇三聚。复於未秉之前。重研毗尼偈咒。先令熟读行持。此实先老和尚。开物成务之心真切也。比来人多怠慢。忽略斯文。狂者目之太易。谓此偈咒。一览便知。何用琐琐。愚者驾言。受后自有本律。不必多端。执定狂愚。安坐不进。皆由不知菩萨之行愿无边。而法门无量也(王)。道惭先哲。德愧时贤。惟是一点赤心。不敢负本。古云。举一足。不敢忘父母。出一言。不敢忘父母。今读此毗尼又奚敢忘 和尚耶。甲子夏安居。依文消义。随录成帙。约有陆万余言。因住持事繁。一纪未展。今夏初复讲一遍。分为上下两卷。其理虽不谙。事义无差。愿诸览者。以佛祖之心为心。菩萨之愿为愿。至於知我。罪我。予何敢辞。因诸子请梓。故叙颠末於此。

    时康熙三十六年岁次丁丑秋分第三褒洒陀日古兰佛庵道者书玉识於昭庆之法乳堂

    音释

    苏摩国

    此云月。

    兜罗绵手

    此云白净。亦云细香。又翻杨华。佛手柔软。似此绵故。

    陶师

    造瓦人名。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四肢

    手足。

    缝叶为器

    如此方以叶裹物也。

    妙有

    空不异色。

    真空

    色即是空。

    乾陀国

    隋云香行国。

    无生际

    寂灭理也。

    幻人心数灭

    即心所法也。大乘有五十一种。谓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二十。不定四也。

    三观

    观。照也。谓空。假。中。三种。随举一法。即能照了诸法故。

    破五住

    谓三界见惑为一。思惑分三。谓欲爱住。色爱住。有爱住。根本无明为一。共成五住。住。着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着生死故。五住若破。即证圣果。

    娑婆

    此云堪忍。谓众生能忍此土苦故。

    两足

    福慧圆满。

    十号

    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徧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

    十种瑞

    光明满室。甘露盈庭。池涌七珍。地开伏藏。鸡生凤子。猪娩龙豚。马产麒麟。牛生白泽。仓变金粟。象具六牙。

    邲

    音弼。

    四恩

    国王。父母。师长。檀越。

    舍卫国

    此云闻物。又翻丰德。

    难陀

    此云善欢喜。从初慕道为名。其母笃信三宝。

    荜茇

    味辛甚於椒。状如车前子。而短。

    尪

    音汪。弱也。

    羸

    音雷。瘦也。

    吻

    音刎。

    馁

    内上声。饥也。

    糜

    音麋。粥也。

    旃檀

    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慈恩传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

    沉水

    梵名恶揭噜。其体坚黑。置水即沉。震旦琼州出。

    八功德水

    谓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患。增益。

    黯

    音黡。黑色。

    舐

    时上声。舌出[舌*詹]面也。

    金刚山

    梵语跋拆罗。亦云斫迦罗。

    十宝山

    谓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大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

    由旬

    此翻限量天竺里数也大论云大者八十中者六十。小者四十。

    王舍城

    即罗阅祗也。是摩竭国城名。萨婆多论云此国本有恶龙作种种灾害。破坏人民舍宅惟王宫舍不坏故。

    袈裟

    此云坏色衣。

    须陀洹

    华言入流。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

    核

    音劾。考实也。

    苾刍

    雪山香草名。谓有五德。以喻比丘。一。体性柔软。以喻比丘折伏三业之粗犷故。二。引蔓旁布。以喻比丘传法度人延绵不断故。三。馨香远彻。以喻比丘戒德馨香为众所闻故。四。能止疼痛。以喻比丘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以喻比丘常向佛日而居故。

    分卫

    此云乞食。僧祗律云。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以修道业故。

    维那

    谓纲维僧众。调摄内外故。

    尸利仇多

    或云尸利鞠多。此云胜密。是外道弟子。

    提婆尊者

    此云天。西域第十五祖。

    迦毗罗国

    此云黄色。或名迦夷罗国。此云赤泽。

    梵摩净德

    此云清信士。

    狼狈

    进退不得之义。

    [口*敷][口*集]

    上音博。下音集。急迫之声。

    界内恶

    恶者。谓见思惑业。牵缠不能出离三界故。

    界外恶

    恶者。谓无明覆蔽真如。不成无上妙道故。尘沙。通内外。

    三十七品助道法

    品。类也。助。资也。心通曰道。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

    获

    音斛。刈禾也。

    锹

    悄平声。

    耰

    音攸。覆种也。

    优波笈多

    或名鞠多。此云大护。佛灭度后。百年出。得无学果。

    菩提树

    即毕钵罗树。此翻高耸。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名菩提。又名道树。

    不共法

    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失。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三有

    欲。色。无色。

    十圣

    圣者。以正为义。即十地也。

    啐啄

    上音翠。下音捉。如鸡抱卵。小鸡欲出。以嘴吮声曰啐。母鸡忆出。以啮啮之曰啄。作家机缘相投。见机而解。亦由是也。

    三十三天

    梵名忉利居须弥山顶。离人间八万由旬。四方名有八大。帝释居中。共为三十三也。

    骇

    音蟹。河名。

    谄曲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謟。是故其言謟者。其心必曲。

    三十二相

    谓如来应化之身。具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妙相。腨如鹿王相。立手摩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等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向右旋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亦名无见顶相。

    八十种好

    无见顶相好。鼻高孔不现好。眉如初月好。耳轮辐相好。身坚实好。骨际如钩锁好。身回如象王好。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好。爪如赤铜色好。膝骨坚着圆好。身清洁好。身柔软好。身不曲好。指纤圆好。指文藏覆好。脉深不现好。踝不现好。身润泽好。身自持不逶迤好。身满足好。容仪备足好。容仪满足好。住处安无能动好。威振一切好。一切乐观好。面不长大好。正容貌不挠色好。面具满足好。唇色红润如频婆果好。言音深远好。脐深右旋圆妙好。身毛绀青光泽好。手足圆满好。手足如意好。手文明直好。手纹深长好。手文不断好。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好。面广殊妙好。面如满月好。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好。毛孔常出妙香好。口出无上香气好。容仪如师子王好。进止如象王好。行法如鹅王好。头如摩陀那果好。一切身分具足好。四牙白利好。舌相长广赤色好。舌薄微妙好。身毛红色好。身毛软净好。眼秀广长好。孔门相具好。手足赤白如莲华色好。脐厚不出好。腹形不现好。细腹方正好。身不倾动好。身持厚重好。其身长大好。身长殊妙好。手足软滑好。四边圆光各一丈好。光明照身而行好。等视众生好。不轻众生好。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好。说法不着好。随众生语言说法好。发音报众好。次第有因缘说法好。一切众生不能尽观德相好。观无厌足好。首发修长好。首发齐整不乱好。发旋坚固永无断落好。发色青珠光滑好。手足有德相好。如上相好。皆是多生清净持戒所感也。

    神通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

    外道六师

    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梨。俱舍梨。三。删阇耶毗罗胝。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陀迦旃延。六。尼犍陀阇提子。

    跋陀尊者

    秦言善教。

    行解

    泯解而修曰行。心明朗照曰解。

    修不净观

    亦名九想观。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禅门云。观想他身。治外贪故。

    爱见为本

    心之缠绵不已曰爱爱为思惑本。见为见惑本。

    生相无明

    谓等觉后。一品生相无明惑也。

    修食不净观

    如笈多曰。当观一切法。犹如涕吐也。

    三解脱门

    谓空。无相。无愿。

    摩诃衍

    此云大乘。

    五逆

    逆则不善。谓弒父。弒母。弒阿罗汉。出佛身血。破羯磨转法轮僧。

    酖

    音朕。鸩毒酒也。

    砒

    音批。砒霜。石药。

    葩

    怕平声。花也。

    缘起

    鸡园

    西域有鸡头摩寺。去鹿苑不远。故大佛顶经云。我在鹿苑。及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

    谈常扶律

    释签云。以彼经部。前后诸文。扶事说常。若末代中诸恶比丘破戒。说於如来无常。及读诵外典。则并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经。扶律说常。则乘戒具足。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

    师资

    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

    弟子

    南山云。学在我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

    摩诃迦叶

    此云大龟氏。姓也。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名毕钵罗。父母祷树神而生故。或翻饮光。身光亦能映物故。

    阿难

    此云庆喜。

    末田地

    此云中阿难。

    商诺迦

    此云自然服。西域圣人出。九枝秀草生。师生草出。自然成衣故。

    昙无德

    此云法正。是鞠多弟子。四分律主也。

    昙摩迦罗

    此云法时。天竺沙门。始依四分。十人受具。遥依法正。

    法聪

    四分标释云。元魏孝文时。本学僧祗。因考受戒体。始阐四分。遥承法时。

    道覆

    聪之弟子。最初撰疏科六卷。以释四分。

    惠光

    初从佛陀禅师出家。陀曰。此子宜先听律。律是慧基。非智不奉。若初从经论。必轻戒网。由是依覆通四分律。撰疏十卷。

    道云

    从光受学。撰疏钞九卷。判释广文。

    道洪

    从云受学。亦撰疏文。

    智首

    禀戒之先。於古佛塔前。预祈显验。蒙佛摩顶。身心泰然。方知感戒。及寻律部。多会其文。从洪受学。撰疏二十卷。

    南山道宣

    南山。即终南山名。距长安八十里。在扶风武功县。其山北来。势终南故。或名中南。关中记云。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律祖讳道宣。字实相。京兆钱氏子。父吏部尚书。母梦梵僧语之曰。所孕者。粱时僧佑律师也。及长。依日严頵公出家。年二十。依首师进具。亲从学律。居中南纻麻兰若。宗承首法。撰行事钞。建南山宗。烧戒定香。行般舟行。前后总二十会。常感天人送馔。侍卫修行。唐高宗乾封二年丁卯。十月三日入灭。众闻天人同声请师归弥勒内院。穆宗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人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坠。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懿宗朝谥号澄照大师。诏天下寺院。图形供奉。

    允堪

    谥号真悟大师。撰会正记。续南山宗。韦天示现。地涌戒坛。

    圆照

    字湛然。余杭唐氏子。撰资持记。嗣堪律师。

    述作

    述者之谓贤。作者之谓圣。

    典型

    孟子曰。太甲颠覆。汤之典型。乃谓圣人正暴除乱。征恶除非。劝善之法度。

    王祖

    名。称。义。出礼记。

    古心

    讳如馨。溧阳杨氏子。依摄山素安大师出家。因慨律学荒芜。步礼五台。求见文殊受戒。至半山中。见一婆子。捧僧伽黎问曰。汝求何事。曰。求见文殊菩萨。亲受大戒。婆曰。持衣来否。曰。未。婆曰。此衣与汝。师手接衣。婆标指曰。那不是文殊么。师才一回顾。婆子不见。菩萨於云中垂手。摩师顶曰。古心比丘。文殊为汝授戒竟。师於言下。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自[离-蹂+月]中流出。遂还金陵。中兴戒法。时雪浪法师奉 勅修长干宝塔。工将告竣。塔顶艰举。其心勿悦。少顷隐几而卧。有神人梦中慰曰。异日优波离尊者振锡绕塔。顶窍自投。尔何疑虑。明旦师率弟子。执杖绕时。顶果自上。世人咸信为波离再转也。时 神宗皇帝御赞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波离。今古心。谥号慧云和尚。

    中兴

    废而复兴曰中兴。如周宣王。汉光武。中兴帝王之业。律祖则中兴法王之戒也。

    长干

    江宁报恩寺旧额。

    三昧

    讳寂光。瓜洲钱氏子。初从雪浪法师习贤首教观。次求古心律师受具足戒於润州甘露寺。亲炙有年。惟律仪是任。师嘉其行解。传授毗尼。弘扬戒法。行道豫章。缁素敦请开戒於东林寺。陆地忽透千叶白莲一十八朵。按庐山纪事云。远公临灭度时示众曰。若有白莲重开吾。当再来教化矣。自晋迄明。枯而不荣。池久为地。师到此山。白莲花开。时人忆昔符谶。皆称师为远公再来也。及住华山。十方贤圣结赞曰。白莲预谶振千华。其斯之谓欤。余多神异。详在铭传。

    尸罗

    此云清凉。谓离热恼得清凉故。大论云。秦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行放逸。是名尸罗。以义而翻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古翻为戒。戒者。制也。谓能制一切不善之法也。

    开物成务

    句出易经。

    琐琐

    繁碎也。

    狂愚

    狂无德性。愚无慧性。

    安坐不进

    文句出楞严。

    举足等句

    出孝经。

    安居

    南山云。形心摄静为之安。要期住此为之居。静处思微。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策进心行故。佛制安居有三种。谓前。中。后也。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从十七日已去。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故律云。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者。住后三月也。

    住持

    谓安住道德。执持教化。令法久住故。又云。住於真理。持而不失故。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