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传戒正范最新章节!

    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 读体 撰

    初坛授沙弥戒前请戒忏悔仪

    净堂集众第一

    凡欲作法。须先结界。若三重界相如法。无诸妨碍。乃能成办一切。所谓律制僧居。必依结界。僧弘律制。岂越於斯。初发心者。来入伽蓝从僧乞戒。应先集僧唱方结界毕。次预请和尚允示日期。即白引礼师。便於净堂集众。次则通启二阿阇黎师。方可入室礼请。结界时。新求戒者。须驱出至眼见耳不闻处。若久行律处所。戒场久定。不须逐期唱方。

    (於授沙弥戒前几日。引礼师命净人洒扫法堂。中敷一座。供以香烛。至时令净人鸣楗稚。若无净人。沙弥亦可。其鸣椎额数。依律中僧法。各有常准。今惟集小众。止许三下。余者如律。不复广明。诸求戒者。闻声集已。先以四人住引礼师所。一触礼。至法堂。众求戒者。一齐三拜起立。为首者台掌白云)。

    我(某甲)等。今者发心。志求净戒。但尘情久蔽。趋向无繇。惟愿诸引礼师。不倦为人。曲垂导引。

    引礼云。

    善哉可尔。既汝众等初入律门。仪则未谙。今为汝等通启二师。恭诣方丈礼请和尚。预为开导。伺候临期升座。授汝等沙弥十戒。其众中为首者。出班四人。随我分请二师。余者立定。

    (众复齐向引礼师一拜起。分左右而立)。

    通启二师第二

    若准律制。授沙弥十戒。惟请和尚。与夫羯磨阿阇黎。无有请教授阿阇黎之说。然律制度沙弥授十戒。约有三种。一者年七岁以至十三岁。乃摄驱乌之辈。二者年十四岁以至十九岁。正当应法之俦。三者若年满二十已上。俱属名字。今诸求戒者。年既同於名字。本意受具为僧。故藉沙弥之名位。便增进比丘大戒。苟非教授。威仪莫谙。故须并请。倘有上二种受沙弥戒者。仍遵正制。其请二师下堂去来。彼此勿相混值。以便诫谕初学。

    (一引礼将二人徃羯磨师寮。到已。引礼先向师一触礼。起立於左。呼彼二人作礼三拜。师受请已。随至法堂。其请教授师亦尔)。

    引礼云。

    诸善男子一齐作礼三拜。长跪合掌(引礼代为白云)。

    彼(某甲)等欲於来朝。求授沙弥十戒。今请羯磨师少顷同至方丈。启白和尚。大慈曲济。惟愿羯磨师俯垂方便。允鉴愚忱。

    羯磨师云。

    善男子等。信戒之心难发。而守持之志倍难。汝等既已发心受戒。愿欲清净行持。皆是夙植善因。故今遇此胜会。吾当为汝众等往诣方丈。通启和尚。述诚恳请。授汝沙弥十戒。

    引礼云。

    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分班。

    (迎请者送羯磨师归寮。复请教授师。其仪范如上。但白词中。惟改教授二字)。

    教授师云。

    善男子。信为入道之源。戒乃成善之本。汝等既能厌俗舍家。求受净戒。则源本有据。出世功德。自然发生。必须精勤策励。慎始慎终。斯实难遇之良缘。皆繇多生之善种。吾当为汝等恭诣方丈。通启和尚。述诚恳请。授汝沙弥十戒(作礼亦如是)。

    请戒开导第三

    按萨婆多毗婆沙论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意在策发心志。欲人识戒。旨归。今者但以衣钵之相。而全作戒体授受。诚谓执事迷理。殊不知要坚持衣钵之相。正显止作之用。果能内严戒体。染业自然断除。外托衣盂。威仪始得安静。然后性相双具。表里一如。庶定慧可期。梵行可备。故大论云。释子。受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衣是其相。正此谓也。故今於未受沙弥戒前。礼请和尚。预为开示。其正请法仪。复在授受之际。兹不预述也。

    (请和尚则用九人。一为首者执香前行。引礼鸣引磬统八人随后。二师又在其末。至方丈已。引礼并请者两立。二师向和尚作礼竟。分立左右。请者作礼三拜。迎和尚至法堂升座。二师先礼和尚三拜。就位)。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顶礼三拜 长跪 合掌。

    羯磨师云。

    诸善男子。汝等既发信心。求受净戒。所有乞戒言辞。为首者至诚作白(其为首者白云)。

    仰白和尚。慈悲摄受。我弟子(某甲)等。形虽久已出家。愧未沾其戒法。虚名释子。滥厕僧伦。故今匍匐座前。愿垂哀愍。赐我弟子(某甲)等。清净戒品。如法精修。奉教行持。回向三有。下情无任恳祷之至。(引礼云)顶礼一拜。

    和尚抚尺云。

    原夫在家出家。就里本无二致。得念失念。个中未动纤毫。见闻知觉。无非清净之法身。明暗色空。总是圆融之妙土。斯则人人具足。各各皆然。既非染净之殊。宁有取舍之相。云何於无缚着中更求解脱。叵柰众生迷障。识性昏蒙。将一真之妙体。谬分为物我之躯。以不二之觉场。妄计为自他之宅。缘此绸缪贪爱。恣纵瞋痴。汩没尘劳。轮回莫绝。从迷积迷。不思返照。以苦入苦。永不厌离。故一切诸佛出现世间。悲愍沈沦。拯济斯类。知众生贪欲。多因有家。故示之以远离道而令出家。知众生缠缚皆繇恩爱。故示之以解脱道而令舍爱。故华严经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宝积经云。无有在家。修集无上正觉之道。何以故。在家贪聚。出家舍离。在家人我。出家平等。在家尘垢。出家寂静。在家恶摄。出家善摄。在家没於爱欲淤泥。出家拔於爱欲淤泥。以此则知欲求圣道。先须出家。故我释迦世尊。中天应迹。半夜逾城。策素马以凌空。诣青山而断发。雷音既震。善来初度於五人。法雨才沾。羯磨繁兴於四海。人到於今。咸受其赐。善男子。汝等良因宿植。今遇圣恩。离欲出家。得成僧相。而以好心登坛受戒者。若不知戒中之义为何。是徒有登坛之名。而无受戒之实。一生虚丧。体是白衣。故我於未受戒前。指示汝等沙弥之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种之义。使汝等心得明了。受授如法。行持有方。不乖律制。所言戒法者。即佛勅舍利弗初度罗睺罗出家。所制十支净戒。二十四门仪则。及十二年中为无事比丘广制学处。兼制沙弥一切随律威仪等是也。言戒体者。即汝等正受戒时。以现前第六意识心。运想三宝归竟之时。徧缘一切情非情境。於此所缘境上。发起誓欲防恶。誓欲修善之功能是也。汝等莫不喜逸而惮劳。厌繁而思简。今既入道初阶。始则修事师之节。次则执僧伽之劳。以至晨昏动定。微细行业。皆依戒而行。故谓之曰戒行。汝等莫不生长於俗谛。形质等同於凡夫。今幸得登戒品。内则具慈和之德。外则着缁缦之衣。又复居止同乎大众。行来皆尚雍容。出世道业。因戒方成。少有所违。即名干犯。故谓之曰戒相。汝等若能信闻而思。思而受持。钦遵律制。护培德本。庶上可契如来以戒摄生之旨。下不愧息染慈济之名。汝等果能至诚领受。如法奉行否。(一齐答云)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我今差诸引礼。为汝等先请教授阿阇黎。查验衣钵。次请羯磨阿阇黎。为汝等忏洗身心。若衣钵应法。身无障遮。来日登坛授汝等沙弥十戒。而作比丘戒之阶级也。

    引礼云。

    诸善男子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分班 先迎请者。出班送和尚归方丈。

    (二师转下三拜已。同引礼率众送和尚归方丈。复回法堂。再拜二师。拜已。仍将二人送师归寮。次礼谢诸引礼毕。循循而散。以候验衣羯磨)。

    验衣钵第四

    若论沙弥衣式。按萨婆多毗婆沙论云。沙弥得畜上下二衣。一当安陀会。一当郁多罗僧。令清净入众。及行来时着。又根本部云。沙弥受缦条衣。若年满二十。可授近圆。师为求三衣钵具。所言当者。非同比丘五条衣。一长一短。七条衣。二长一短。割截缝成。如田畦畔。但受持借五七之名。缝成。不用五七之相。其云缦者。谓无文也。至近圆时师所求衣。方是割截条相者。义会律论之制。大抵如斯。然今无论三种沙弥。辄披田相三衣。亦不审起自何时。沿习既远。未能顿革。余从丙戌传戒。渐演毗尼。至甲午冬方始反今崇古。虽然勉行正制。其间犹有方便。若年自七岁以至十九。欲受沙弥戒者。定着缦衣。若年满二十已上。决志登三坛戒者。则非局於单持沙弥行法。莫过渐次升进不躐其阶级也。所以於本界中。权许受持田相二衣。惟不听着僧伽黎耳。是以今授沙弥戒时。三衣少一不得。俟具仪请戒之后。和尚则先令请教授师验明衣钵。次令请羯磨师严净身器。按律中受比丘戒时。差教授师屏处问云。此三衣一钵。是汝自己有否。名之为验衣钵。今於沙弥戒而即验之。似乎太早。但缘时非淳古。人心矫诈者逾多。本为假来衣钵。问之则答言已有。及其受后。仍回各还原主。紊先圣之遗规。欺堂上之清众。苟非预为勘验。则师资之咎。二俱难逭。故今设斯仪。尤为急务。

    (和尚开导已。歇息少顷。复鸣楗椎。新求戒者。各持衣钵诣作法所。引礼令众次第而立。将衣钵安置案上。认取本衣位次而立。勿致错乱失仪。二引礼统五人请师。一人执香。四人随后。临堂就座已)。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闻磬声作礼三拜。长跪 合掌(二引礼向上一问讯。复位义手白云)。

    善男子。汝等形虽同乎沙弥。心未沾於戒法。既求息慈之律章。宜着出世之法服。故今遵奉和尚差命。为汝等请师查验衣钵。所有言词。各须谛听。

    师抚尺云。

    夫出家至要。戒行为先。受戒正缘。衣钵为本。良以释子形仪。逈异尘俗。释子心量。不类凡情。三衣若具。乃可表性相以相资。一钵不离。始足寡营求而办道。汝等今者欲求戒品。若无衣钵。从他假借。纵受戒已。亦不得戒。若师知而故与授戒者。则堕非法之中。是以我於未受戒前。一一查验。若汝等正缘备具。出家相成。可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令汝众等皆获清净戒。为真释子(鸣尺一下)。今者现前所有衣钵。是汝众等自己办否。(众答云)是。(师云)既有甚善。但恐其中参杂故破三衣。及紬绫五大上色。今虽祗许沙弥受持二衣。而汝等年岁既皆已满。不久将升宝坛。期圆具足。故须预为查验。莫致临时仓卒。复於所办钵盂。必使合式方持。若初离尘禀戒。便披故破袈裟者。则知求戒之因心不胜。若始厌俗舍家。即觅贵重紬绫者。必是爱好之习气未除。即如大迦叶三衣百补。憍陈如布服五钱。至於衡岳终身艾絮。南山永绝丝罗。而西天东土诸祖。清俭如斯。吾辈庸流。可不仿效。今我出位逐一查明。以便复白和尚。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拜而起。各诣自己衣钵之处。候师亲临详验。

    (师出位。诸引礼随行。一一详查。设有故破。与夫借贷。及紬绫上色者。师当善言教诲。令生欢喜。如律再办。若循情悔律。则非师模。知法之流。可不慎欤。查讫。师并引礼咸归其位)。

    师抚尺云。

    我为汝等查验衣钵已。且幸尔等衣钵备具。应法缘成。庶乎净戒可受。今夜当须至诚忏悔。以便来日临坛纳戒。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齐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起立分班 迎请者。送师归寮。余者立定。

    (如常送已。还回衣所。齐谢众引礼师一拜。各各认取自己衣钵。次第持归本堂。引礼末后而去)。

    其所验衣钵。为防非法资具。不因亡僧衣钵而成遮也。迩来讹传。谓亡僧衣钵。存者不宜持着。斯皆未习毗尼。不知所以。按律中分亡僧衣物羯磨法云。凡诸比丘。虽依三宝出家。财物必缘僧得。佛法非分。故入二僧。应羯磨分之。若未羯磨前私取。从十方僧得罪。若正羯磨时私取。从现前僧得罪。若是僧集和合。如法白二羯磨与者。谁云不用。既亡衣不用。则冢间死人弃衣。佛令行头陀行者。洗净补衲。作粪扫衣。此意复何消会。良繇亡僧之物。罕见罕闻。遵律羯磨。清净着用。今时每见为弟子者。凡师长命过。所遗衣物。如子承父业。不共众分。殊不知是盗僧物。将为己财。毒药饵人。反谓甘露。诚可悲夫。因举世讹传。故此附辩。

    露罪忏悔第五

    新戒露罪。事途差殊。称量人法。义准有四。一初始出家。即求受戒。二剃发已久。今方求戒。三出家有年。唯禀五戒。今思进修。更求具戒。四或於在家曾受五戒。及受菩萨优婆塞戒。今复出家乞求大戒。就四种中。临时作法。须分三门。勿得一概雷同。而令药病相乖。人法事三。俱成非也。

    审第一种求戒者。若准南山羯磨受十戒法。应问遮难。此则惟问五逆。名为戒障。有即遮摈。律制不容。其四弃根本弑和尚阇黎等。不必通问。何以故。彼初始出家。即求受戒。而三师既未请识。四弃亦未受持。是则无师可弑。无戒可破。唯审五逆。不问七逆也。

    审第二种求戒者。所问戒障。虽则不满七逆。而义有六逆。盖以离俗已久。侍师多年。准律当加弑阇黎一问。且律中五种阿阇黎。则剃发师居首。若有干犯。法所不容。理合遮摈。

    审第三四两种求戒者。准诸经律。七逆重罪。四弃根本。理应严诘。以彼出家在家曾登戒品。则和尚阇黎人人皆有。四弃根本事事禀持。既不类於前二种人。应当别作一汇审之。

    前来四种问法。惟遵律制。但今时非佛世。五浊交争。或间干於国禁。借脱空门。苟非细审严征。何谓法门内护。故今总述其科。别加十恶详问。凡司重任者。尤宜慎之。

    其忏悔作法。或当日。或隔宿。若律堂幽静。远於市尘。求戒者少。又无余缘。即在当日。先令审忏。次受戒法。若律堂虽居隐僻。而求戒者多。或集千指。乃至更倍。并有三宝因缘等事。可於隔宿忏悔。来朝受戒。若律堂相邻村城。无论求戒者多寡。但须称量机宜。当日隔宿。随便作法可也。

    若隔宿审忏者。入初夜分。於羯磨堂中敷一座。供以香花。复於正座后。侧设一案。俟书记誊录人事。必使灯烛辉煌。光明如昼。香烟馥郁。篆盖若云。藉斯胜境庄严。能令人心悚惕。自然往愆无覆。诸过露呈。於作法时。设有白衣和溷杂入。其为引礼者。当以方便却去。令生欢喜。

    (至时鸣椎。集诸求戒者。其请羯磨师仪范。如常。师至堂礼佛升座已。拈香举香赞举)。

    引礼云。

    上香 迎请者出班。作礼三拜 复位 合掌 汝等随我音声。一齐朗诵大悲神咒。仗此咒力洁净坛场。远诸魔障。

    (诵咒之时。切莫缄口偷安。须知人人各有坛场。各有魔障。若不至诚朗诵。则反增其过矣。诵咒毕。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 长跪 合掌 谛听言音。莫余思觉。今者和尚。差我等严净法堂。焚香敷座。恭请(某)律师。为汝众等作审罪忏悔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亦云正行。轨范者。谓能轨范后学。可仪可法。以修行故。正行者。谓能纠正弟子。直心直行。以趣真故。浣凡躯而成道器。芟爱草以发心华。皆繇此师如律开导。依法忏悔。若无此师净涤三业。助显正因。则佛法大海。望洋而退。幸今值遇。似病逢医。是故至诚。殷勤伸请。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众齐称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审罪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罪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如法忏悔。慈愍故(如是三请已。三叩首)。

    师抚尺云。

    夫性体圆明。本无生灭。情尘覆蔽。乃有圣凡。是故急须早觉。得以乘时进修。但入道初门。在乎翻染成净。若染心未断。恶业从生。净念现前。梵行乃立。我今临堂。为尔等忏悔三业。正是翻染成净之法。盖四洲六道。惟南阎浮提人道最胜。质近佛阶。易於修进。幸今得预胜伦。庶几高超有地。窃恐汝等从生以来。於诸有中。或作不善深厚业因。既障出世大道。复乖受戒胜缘。必须净涤瑠璃瓶。方堪盛贮狮子乳。此时忏悔堂前。如杲日丽天。形影莫匿。明镜当台。目眉全彰。汝等各各刳心沥胆。改往从新。可於我前。一一倾诚吐露。若知罪含羞。缄口隐覆者。纵受亦不得戒。何也。繇染净相参。罪福杂糅。於道无益。趣证何从。所言忏悔者。务要具大信力。生大惭愧。故涅盘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杂阿含经云。世间若无惭愧二法。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是故应生惭愧。深信业果。汝等今则初入律门。不知戒障名相。名相不知。与不问等。故我先遵经律。为汝等分别指陈。汝等一一谛听谛思。觉察有无。少顷。次第出班。如实发露(鸣尺一下)。所言戒障者。即汝众人。从昔以来意根忆持。

    五逆。十恶。极重罪业是(此审第一种人之总标。於下释义文中。取有图号数。合此总标文用)。  六逆。十恶。极重罪业是(此审第二种人之总标。於下释义文中。取有尖号数。合此总标文用)。  七逆。十恶。及四种根本重罪是(此审三四两种人之总标。於下释义之中顺文总用。不合号数)。

    若有一一犯者。名曰戒障。此乃律制禁遮。不允受戒。纵有因缘许其拔济。仍分机教以应忏门。若是利根上智者。必要深修禅定发本慧照。观身心如幻。能所俱空。了自性真常。诸法不实。一念相应。契如如理。证入无生。此摄慧门为理忏也。非谓尘劳暂歇。便云登解脱场。业性未空。即号入寂灭海。必须理观精莹。实证无生。方得罪花凋谢。若中下机者。必遵大乘方等。熏修忏法。观三轮体空。息六尘缘影。克期进道。一七二七。乃至月年。求见好相。若不见好相。更加苦到。倍增恳诚。或尽其形寿。必以见相为期。此摄定门为事理忏也。非谓身礼心散。应事彰名。岂以数日微善。而免极恶重业。所言(五六七)逆者。逆谓不顺於理。背恩忘德。反加违害。世出世间。法皆难逭。

    (下文乃顺列七逆。若审五逆六逆。别取圆尖号数合用之)。

    第一出佛身血(○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一)。佛者。乃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万德庄严。十号具足。无量劫来为众生故。修行所证无上妙法。慈悲喜舍普济含情。而令三界九有同成觉道。四生六趣永绝轮回。是则须弥可倾。大海可竭。法王恩重。穷劫难酬。若不知恩报德顶戴供养。而反加逆害出佛身血。则罪莫可救。是故佛言。出佛身血名为戒障。此逆准诸经律。通云提婆达多以恶心故。掷石害佛。迸其小片伤佛足指。今相好久已潜辉。忏悔仍存旧问。设有瞋恶心生。毁坏一切佛像。及佛舍利宝塔。并诸大乘经典。罪则同科。亦名极恶。

    第二弑父 第三弑母(○五逆中此居第一第二△六逆中此居第二第三)

    弑者。谓以下杀上故。父母者乃子之所天。理当竭力孝顺不违其意。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聊尽人子之道。少酬生育之恩。岂宜反用恶心瞋心妄加弑害。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弑害。当堕无间地狱。是故佛言。弑父弑母名为戒障。第四弑和尚(五逆六逆中皆无此问)。和尚者。此云力生。谓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藉此师威德而生。即得戒之本师也。且於世间父母。惟生色身。恩尚无穷。况乎出世父母。令生戒体。其恩何极。所以佛制弟子侍和尚法。律甚严详。盖繇和尚之恩。至深至广。应当如律承事。而反加瞋心恶心弑害者。是故佛言。弑和尚名为戒障。第五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准律所制。具有五种。皆能轨范后学。纠正修行故。一剃发阿阇黎能令脱俗离尘。厌苦趣於净乐故。二羯磨阿阇黎。能令清净道器。感发戒体故。三教授阿阇黎。能令变化粗浮。威仪整肃故。四依止阿阇黎。能令毗尼通达。善於开遮故(乃至依止一宿者是)。五授经阿阇黎。能令闻熏般若。思修悟入故(乃受受一句经)。此五种阿阇黎。皆有如上恩德。诚出世之良导。真慧命之知识。纵使身心竭力以奉余年。法乳之恩犹未寸报。况反加瞋心恶心而行弑害者。是故佛言。弑阿阇黎名为戒障。

    (於七逆中用此文 若明六逆中第四者。可用向下之文。以事义不同。故别列一科)。

    第四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今所问者。非谓受戒之羯磨教授二阿阇黎。亦非受戒后之依止阿阇黎也。谓是汝等初始剃发。及授经二种阿阇黎也。然此二种阿阇黎。能令汝等出情爱之深坑。亲近三宝。闻离欲之妙法。了悟一真。如此恩德。不怀上报。反以瞋心恶心而加弑害者。是故佛言。弑阿阇黎名为戒障。

    第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五)

    羯磨者。谓诸清净比丘。一界依栖。六和水乳。同一布萨。同一羯磨。名转净戒法轮。若随方摄化应缘接物。宣演教观如说修行。名转定慧法轮。斯皆出尘道侣。济世智人。司持三学。为法门之梁栋。化利群生。作苦海之舟航。世间若无僧宝。佛法何以弘通。慧命其谁克绍。繇斯毗尼住而正法久住。故令人天增盛。恶趣消除。设使不知归敬请益。反以恶心瞋心而破坏者。是故佛言。破羯磨转法轮僧。名为戒障。

    第七弑阿罗汉(○五逆中此居第三△六逆中此居第六)

    阿罗汉者。善超诸有。果证无生。说法开万有迷痴。赴缘植众生福慧。能令现前护益。报享当来。不起敬仰难遭之心。反加瞋恶弑害之毒。是故佛言。弑阿罗汉名为戒障。此乃(五六七)逆之名义也(鸣尺一下)。

    所言十恶者。恶即不善。繇众生迷真逐妄。计度识情。触境乖违。动止缠缚。於三业中造十恶罪。集因深厚能招当来苦报故。

    第一杀恶

    杀者。谓自杀。亦教他杀。一切众生。皆以识息暖三为其命根。此三不散。谓之命存。此三若离。谓之命断。若於同类众生中。或因怨雠结恨以行杀。若於异类众生中。或因贪味颐养以行杀。如此伤慈兴害。而故断众生物命者。则非合上圣济生之德。有损自己同体之仁。是故名为第一杀恶。

    第二盗恶

    盗者。谓窃取他人财物。盖人世资生之缘。名为外命。然此财物有居家出家之不同。居家物者。或是父母宗亲。或是檀护相知。及以非亲非识等。凡是他物。属於有主者。俱不得盗取。出家物者。或是佛法物。或是众僧物。佛法物者。谓雕刻香像。绘塑金容。印造藏典。书写经文。其中一切庄严等物是。众僧物者。准南山事钞。类分四种。一常住常住物。谓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