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角虎集最新章节!

昧。三昧既成。悉皆解脱。任我取之无穷。用之不竭也。云栖云。齐诸圣於片言。越三祗於一念。其惟念佛功德欤。如此直截痛快。不涉支离。顿超有漏之因。永证无为之果。殊胜法门。吾愿与大地众生。向这里入。或问所为西方净土。其义何居。

    师答云。净土者。即是工夫操炼到极处。渣滓化尽。不容一点垢秽。真到圣凡皆尽。真伪俱忘。始是真净土。始是吾人安身立命处。言西方者。具有八义。

    以五色论之。西方为白色。无诸染污。此洁白之象也。修净土者。以一句弥陀。涤身口意三业。此净其因也。因净则果亦净。故念佛者。临终生西方。正因果相符也。

    以四季论之。东方为生长之地。春象也。西方为生熟之地。秋象也。犹如凡夫发心於东方。从念佛中往生。乃成熟道果於西方耳。

    以五行论之。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遇斧斤刳削。转顽木为栋梁。凡夫犹如顽木。肯一心系念西方佛号。俨然受斧斤雕琢。自能转凡成圣。而道德完备矣。

    以八卦论之。东方为震。震。动象也。动则生诸苦恼。故娑婆世界。谓之苦海。西方为兑。兑。豫悦之象也。故西方名安养世界。又名极乐土也。

    以二曜论之。日为阳。天象也。月为阴。地象也。此二者。皆升於东没於西。故人宜则之。勤修净业。求归西方。是即天地人三才一贯之道。

    东方人。与木相似。逢春则抽牙发干。逢秋则叶落枝凋。此荣枯盛衰。犹如众生则娑婆苦海中。受生死成败得失之累。若西方则与金相似。金则历万劫而不坏。处垢秽而不变。入水火而不移。以故生西方者。称为极乐。超生死脱三界也。

    东方有为之国也。若衣若食。若宫室。若器用等。皆须人力营办。始得成就。又欲乐之乡也。凡居此者。皆贪五欲之乐。迷失本来清净面目。若西方无为之国也。思衣衣至。思食食来。种种天然受用。不烦力作。又性乐之乡也。生净土者。享称性之乐。照见五蕴皆空。

    问。尽情放舍。古云。便可悟得。睡中主。何不用此直捷工夫。而乃教人烦苦念佛。向支离中求耶。

    答。尽情放舍。甚是容易。只是世人不能放舍。亦不会放舍。若拟心欲放。越多其事。拟心欲舍。愈多其累。只为凡夫在心意识边作活计。欲用心意识。而放舍万缘。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焚。唯大彻大悟人。能善用之。余俱不能也。所以莫若向念佛一门深入。不管他放与不放。舍与不舍。但只高声念去念到。百尺竿头悬崖撒手。情缘不断而断。气质不化而化。便可横身倒卧。来去自由。现在亦清泰故乡矣。

    问。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亦可名净土否。亦可名自性弥陀否。

    答。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固是真净土。真自性弥陀。但着此闲名不得。若一着此闲名。便是秽土。而非净土。便是凡夫。而非弥陀。娑婆世界众生。只因这些名字。去不得忘不掉。故将本来清净法界弥陀佛。变作五浊恶世凡夫也。若能胸中无此骨董。自然穷则变。变则通。通处见自性弥陀。即证唯心净土时节也。

    问。禅师得大了。当向常寂光中过日可也。何必求生西方。然后谓有益乎。

    答。禅师真有大力量者。到放舍身命。已得常寂光中少分受用。然而习气尚重。进步维艰故。智如卢舍那佛。亦须百劫炼心。若智不如者。未有不被逆境打失。所以求生弥陀之报土。亲近弥陀之报身。先保其无有退转。更加精进。庶可直入佛阶。

    问。此土亦有池沼花木等可乐。彼土池沼花木等。亦不过如此。何得便言西方为称性之所现乎。

    答。凡夫有两端执情难化。尽落在生死轮回故。此土所有境界。皆从对待而现。有成有坏。称为生灭之境。若生彼土已。离三界之对待。超生死出轮回。是以诚於中形於外。由吾人操履到真伪两忘田地。外之所现池沼花木种种。不落真伪重重。可观称性之真境。称性之快乐。绝无荣枯盈涸等事。绝非对待而成。绝不堕於生灭之法。固不可以凡心测以思议求也。岂此土可比欤。

    问。闻之。念佛者。亦得入法界净土。何等名为法界净土。更作何修而得入。若本来清净。何用念佛。若本来秽恶。何因念佛便得清净耶。

    答。法界本来清净。因众生心中纷杂无量。法随心变。而为秽界。今能提起一句佛名。万缘放下。俨如哑女持帚。二六时中打扫。得乾乾净净。所为念极心空。心空则杂染亦空。杂染既空。复为本来清净法界。此实澄浊而清。转秽为净。到这田地。生死也是净土。天堂地狱也是净土。高山下地也是净土。荣辱升沉。是非得失。总是净土。尽十方世界。俱是净土。故名法界净土。皆由念佛功用。而得入此。岂非捷径耶。

    问。入法界净土者。第八识已得空否。若未得空。何名法界净土。

    答。此但少分净耳。焉能空第八识。若要全净。直至成佛。第八识始空。故曰金刚道后异熟空也。

    问。法界净土。属四土中之那一土。

    答。据断惑未尽。是方便有余土。亦是少分常寂光土。若入此。愈炼愈精。愈修愈净。直至成佛。始名全居常寂光土。

    问。既有法界净土可生。何必教人求生西方净土。

    答。十方世界。虽是个法界净土。而众生力量浅薄。焉能证入。由是。佛开方便门示人。且从西方而入。西方乃弥陀之报土也。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乃弥陀之报身也。报身必居报土。学道人。思到佛果菩提者。必须亲近其报身。深闻其妙法。始证得法界净土之究竟也。所以一方入得。十方世界方可入。一方清净。则十方世界俱清净。一方成极乐世界。十方世界。亦成极乐矣。

    问。闻师开示。念佛不许默念。若禀薄之人。实不能昼夜高声而念。学古人所谓音声在唇舌之间。绵绵念去。此法何如。

    答。默念者。力弱气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发他人也。更兼杂声妄想。乘便打入。岂能成就净业乎。但果系禀薄。不能高声念者。亦许用此法。然须心心返照。决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问。高声念佛者。不用记数得否。

    答。初入步者。必须每日记数。以课其程。则不致怠惰。若无定数。或有时念。有时不念。忻恹相乘。忙闲相间。易生放逸。净业难成也。惟久修之士。则记数也好。不记数也好。便当把一句弥陀。如握太阿剑相似。有万夫不当之勇。直破重围。剿尽盗贼。自然到清净世界耳。

    问。造道之人。贵在一了一切了。胸中无依倚无缘念。今频频念佛。有缘念也。有依倚也。何名一了一切了。

    答。此不过以楔出楔。以毒攻毒耳。见世人之念声色货利者。即被声色货利所缚。而坏於其中。乃至念种种者。莫不皆然。佛悯众生心念不能放舍故。将一句弥陀。换却世人情念。此所谓以出世之念。易世间之念。以功德之念。易罪业之念。以解脱之念。易缠缚之念。以安乐之念。易危险之念。如巧匠偷梁换柱。淘汰得众生杂念消亡。而此念佛之一念。亦归无何有之乡矣。古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更何依倚缘念之有。

    问。人多说参禅是直捷之程。念佛是迂曲之路。然否。

    答。参禅在深深放下。念佛在句句全提。提放虽殊。功用则一。若善做工夫者。迂曲处皆直捷。不会做工夫者。直捷处亦成迂曲也。事在当人不必疑法门之优劣。古德云。单提不用别参。求则又见得。念佛一路。容易下手。直捷为甚。请细思之。

    问。迩来有一踏到底汉子。贬念佛。为钝根人生涯。此说何如。

    答。口说一踏到底。才移一步。便有许多牵绊触着。无明现前。称不得为了事汉。且由不知一句弥陀之力故。视作钝根生涯耳。若也。会得速证阿惟越致话头。脚根才稳当耳。甚矣哉。今非昔比。不足怪也。

    问。修净土者。将一切学习熟。境蕴在胸中。可忆念否。

    答。念佛不能成三昧者。正坐此。过未熟之境。欲习其熟故。不肯放下。已习之境。常恐忘失。忆念不已。其弊最深。乃至受人之恩怨。必欲报之而后已。虽至死地。亦所甘心。若能易此忆念。执持一句佛名。将所学所习熟境。尽情放下。付诸流水行云。日久月深。自然打成一片净土矣。

    问。念佛求生西方。可看佛法及儒书否。

    答。一切佛法。及诸义理。虽皆有助於进修。若不明晓净土法门阃奥。及信不恳切者。须急看净土经书。以决其修持之向。若其余典籍。不宜杂用乎。心反成障道因缘也。是故一心不乱。为修净土之宗旨。成三昧之大关。

    问。如来教人求生西方。又教人回入娑婆。此等文意相违。其故何也。

    答。汝。不观上文说不违安养之句乎。盖初发菩提心者。生西方极乐国中。涵养熏炙多时。惑障全尽。慧门广辟。神通朗发。位登不退。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故久住极乐者。佛又令他回入娑婆。以度众生。然亦不违安养。栖神于此。分身回入。随类化现耳。是知。或劝人舍娑婆而生净土。或劝人舍净土而入娑婆。无非观机逗教。随根锻炼。自他俱利。菩萨之道完具。佛道有何难哉。此是释迦老子。与无量寿尊。度众生绝妙好方法也。

    问。此一法门。横超三界。既闻命矣。末法众生。诚恐自生障碍。未审。有何弊端。

    答。修净土者。有十种弊。为障碍法门。一者信之不笃。二者行之不勇。三者发愿不深。四者悠悠默念。五者心缘世事。六者爱憎不除。七者旁及内外经典。八者好吟咏分心。九者闲讲杂话。十者无一心不乱。静功刻期取证。若真切做工夫者。决不使一有所犯。剔起眉毛。追顶念去。自然现在见本性弥陀。报尽归西方莲土耳。

    曹洞宗

    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嗣丹霞淳禅师)

    师。西蜀左绵安昌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登讲场。寻弃讲力禅。傲然以行。道俗遮留不顾。至沔汉。扣丹霞室。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拟对。霞曰。你闹在且去。一日登钵盂峰。豁然契悟。径归侍立。霞掌曰。将谓你知有。师欣然拜之。霞翌日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便下座。师直前曰。今日升座更瞒某不得也。霞曰。你试举我今日升座看。师良久。霞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后住杭州皋亭山光孝寺。及温州江心寺。大振洞上之宗。道几半天下。又弘念佛法门。兼以自修。作净土说。有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於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又曰。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

    或曰。惟心净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承当。反求之於十万亿剎之外耶。师答曰。若会得唯心净土。岂但十万亿国。微尘剎土亦未为远。岂不见普贤菩萨。干一毛空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李长者云。无边剎海。自他不隔於毛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故弥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物耳。若指心之全体。不但唯心净土。地狱天宫唯心所现。经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问曰。既是圆通无碍。如何定指西方。师答曰。只为法界圆融故。法法不离本位也。乃作净土宗要云。净土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徧入千珠。虽珠珠互徧。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不可为此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徧彰。亦无方所。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佛国。一佛一国土。各千珠之一。圣人善巧方便。示人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剎海。十际古今。一印顿圆。了无余法矣。师故专意西方。一日无病而化。

    明州天童宏智觉禅师(嗣丹霞淳禅师)

    师。十八游方。至汝州。谒成枯木。甚器之。一日闻僧诵莲华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瞥然有省。即诣丈室。陈所悟。成指台上香合曰。里面是甚么物。师曰。是甚么心行。成曰。汝悟处又作么生。师以手画一圆相呈之。复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师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师应诺诺。即造丹霞。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曰。井底虾蟇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言下释然。遂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王侍制以宁。有悟入。尝问道於师。师令读起信论。而未见其本。及谪官天台。始於邻僧处得之。披阅再三。窃有疑焉。是书为大乘人作。破有弃空。一法不留之书也。末章。以系念弥陀求生净土为言。以宁有疑未决。晚过雪峰问真歇。歇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子欲坏世间相。弃有着空。然后为道也。始豁然有得於心。乃知师之指示往生净土一门。直横截死生之要道也。

    中都报恩从容庵万松行秀禅师(嗣雪岩满禅师)

    师。礼净土赟公。剃落受具戒。挑囊谒万寿。参胜默老人。默。教看长沙转自己归山河大地话。半载全无入由。默曰。我愿你迟会。一日有省。复出见雪岩满公於磁州大明。公知法器。留入记室。二年复请益玄沙未彻语。岩曰。待汝额头生出角来。脚手生出爪牙来。然后讨棒吃。一日见鸡飞。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败玄沙备老虎。亦乃捉败长沙岑大虫也。岩曰。不怕我笑你那。由是语言相契。以颂送之曰。洞云深黑。宗眼穷的。蹭步银山。峻横铁壁。丛林正秀一花时。兔角杖头轰霹雳。师承印可。居中都仰山栖隐禅寺。晚住报恩。退居从容庵。示众。机轮转处。智眼犹迷。宝镜开时。纤尘不受。开拳不落地。应物善知时。两刃相逢时。如何回互。示众。向上一机。鹤冲霄汉。当阳一路。鹞过新罗。直饶眼似流星。未免口如扇担。且道。是何宗旨。师三阅藏教。旁通百家。恒修净土法门。编祖灯录六十二卷。又撰净土书若干。以断人念佛之疑。俾三业虔恭。深心弥陀。作乐土之游也。

    顺德万安广恩禅师(嗣古冀晖公禅师)

    师。族贾氏。世居洺水张华里。祝发於荆镇法云寺坚公。依晖公和尚受具。兼承心印。退藏临城山。闭门绝食。诵持大悲章句。勤劬精进。时隆冬冽寒。霍氏儿。出郊樵采于榛莽中。获桃二枚。鲜洁可爱。献师啖之。自是所求益验。火莫之焚。暴莫之害。以至鸡啄香而爇。牛受戒而驯。甘泉复已涸之井。斗米供万人之食。甘陵治古塔基。得石文。预识师名。民有始发心布施。既而中变者。归视箧笥。莲花满帙。起敬起信。世人睹此灵异。皆以贾菩萨呼之。师建净土道场。作白莲花会。规模一以庐山远公为式。燕都万寿寺。开资戒大会。万松禅师。特延师。登坛说戒。大洒甘露。四众欢喜。得未曾有。

    怀庆龙岗大方如迁禅师(嗣少室大章书禅师)

    师。别号松谷。生陕西岐山县。族李氏。幼喜事佛。每至佛寺则如旧居。爱恋忘归。年十七出家。礼无踪本公剃染。居三载。愤悱操方。远访知识。首参悦庵喜和尚授具。指示向上一路。全其参究。至忘寝食。寻入青峰山。吊影单栖。有所开悟。参大章於少林。蒙印可。有针头玉线海底铁牛。年来日夜辛勤。到此方符宗趣。嘱令保守。永世吾家。直须际会时缘。可播凋零祖道。师既得法已。仍回京师。游诸讲肆。深穷性相宗旨。后抵怀庆。郑世子让国。潜修白业。创建精舍。延师晏居。时四方学者。闻风远至。日益集。后应大都慈云庵请。大唱宗风。复开堂千佛寺。万指围绕。万历庚寅。奉圣母皇太后懿旨。大慈寿寺。开净土不二法门。化及遐迩。笃信念佛缁素辈。归心乐邦。而获往生者。实师之力也。

    顺德崇恩大方祖通禅师(嗣金山宝禅师)

    师。内丘唐氏子。幼入社学读书。因见云水道人。皓首长髯。色若孺子。与先生论养生之术。言及字学。曰。古之造字者。皆识道也。且如宼字。从完从女者。言人于本来完固体上。不知谨守。而反引贼入宼。自劫家宝者。莫甚乎女也。故会意缺守。加女而为宼。师一闻此语。胆战心寒。凡避色如避蛇虺。后闻父母与之婚。半夜逃走。至鹊山九仙洞。礼兴化明禅师剃度。自此心安定志。惟以生死是念。复慨大事未明。依开元小山和尚。住少林。朝参暮请。山令看赵州栢树子机缘。师参久不得。山曰。我只愿汝久参迟会。一日随师。同太守吴蓬岩。看汉封三栢山。以手指栢。谓师曰。毕竟唤作甚么。师豁然有省。通身汗下。山曰。子不疑耶。速道速道。师呈偈曰。鼻祖西来意。庭前栢树子。原来秪这是。天地惟一指。山笑而印之。太守执师手。喟然叹曰。吾乡又开一甘露门矣。师犹深藏厚养。因母病归里。事亲以尽人子之礼。及事竣。小山已归西。因嗣金山宝禅师。就本乡崇恩寺开堂。归依如市。槩示以念佛往生净土。谓得生净土。大事自然了却。不怕走向那里去也。至冲衢。盘结草庐。开厨饭众。门人欲置产业。师止之曰。吾平生。内有法喜禅悦。不减佛祖。外有衣钵经书。满眼富贵。乃为衲僧家本分活计。此外又岂肯以家产自累。桎梏形骸耶。矧古人深山里。镢头边。折脚铛中煮脱粟饭。富不过知足。一世不求人。贵不过清闲。何须印如斗。今有茅庐数楹。仅避风雨。翻忆古人冢间树下者。则有余也。竟不从。寿七十三。微示小恙。有居士。梦师辞谢西行。忽寤告家人曰。大方和尚西归矣。及入寺观之。果吉祥而逝。

    达观真可紫栢禅师(嗣少室润禅师)

    师。句曲沈氏子。性雄猛。慷慨激烈。不喜见妇人。年十七剃发游方。闻诵张拙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师。明神宗重之。恢复楞严寺等。凡一十五所。刻书册大藏。及古尊宿语若干。荷法刚毅。受嫉。忽妖书发。师罹难。拷讯时。神色自如。持议甚正。以衰老残躯。备尝笞楚。抵死不屈。入狱。法司定罪欲死师。师说偈曰。一笑由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又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乃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端坐而逝。

    示众曰。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天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恼后了。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能於憎爱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前。日用不能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烂。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在于汝。与我无干。

    师问僧。汝念佛无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千年也没干。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声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底人。或三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生前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的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生西方之义。在平生持念。至于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但知娑婆是极苦之场。净土是极乐之地。譬如鱼鸟。身在笼槛之中。心在笼槛之外。念佛。以娑婆为笼槛。以净土为空水。厌慕纯熟。故舍命时。心中娑婆之欲。了无芥许所以。无论其罪之轻重。直住无疑耳。倘平生念佛虽久。乃至舍命。娑婆欲习不忘。净土观想不一。如此等人。亦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净土。以义裁之。往生必难。故庐山。先造法性论。次开白莲社。非无以也。盖法性不明。则情关不破。情关不破。则身心执受。终不能消释。以执受未消释故。于饮食男女之欲根。断不能拔。所以口念弥陀。心驰欲境。如先以破身心之方。教之渐习而熟。则能了知身心皆非吾有。此解若成。则身心执受。虽未顿破。然较之常人。高明远矣。其方。莫若毗舍浮佛传心前半偈。最为捷要。或先持千万遍。五百万过。三百万过。持数完满。徐为持偈者开解之。自然身心横计。便大轻了。此计既轻。即以持偈之心。持阿弥陀佛。专想西方。至舍命时。娑婆欲念。不待着力而自然空。何以故。乘解专想故。古德云。先了身心非有。此智既开。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凡人念佛。我敢保无一人不生净土者。此义。亦本庐山先造法性论。开众生知解。次建莲社。成众生之行而来也。

    偈曰。

    心净佛土净。心秽此土秽。净秽既在心。如何别寻理。但观心未生。净秽在何处。此观若透彻。众罪自消灭。不待莲花开。香光从口出。南无阿弥陀。佛即自心觉。觉即情不生。情生成杀佛。杀佛堕地狱。难生莲花国。能使情不生。弥陀自来迎。莲花为胞胎。永不作众生。念佛虽不难。难破逆顺关。逆顺关若破。始面弥陀颜。

    曹溪澄印德清禅师(嗣少室禅师)

    师。别号憨山。全椒蔡氏子。母洪氏。夙供观音菩萨祈请生。师以重胞显。邻妪惊相告。知不凡矣。甫期。风痁且死。母号呼菩萨。许舍出家。寻愈。送入长干报恩寺西林长老披剃。依云谷禅师。住天界。师拈念佛是谁公案。猛参十旬。疽发於背。乃自哀祷佛前。许诵华严十部。告假一夕。旦起疽平矣。益自励。北游。参徧融啸岩大千之嵩山。谒初祖面壁处。郡守陈公。刻肇论属师校。师于不迁论。久疑旋岚偃岳。后忽从梵志非昔人句。而豁然了悟曰。快哉。诸法真无去来也。即下禅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帘见舞叶。则无摇动相。撒溺。则无流动相。生来死去之疑。从此永释。乃书偈曰。生死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信。鼻孔向下。明旦。同参妙峰见而怪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了会。伏牛法光禅师。具宗门作用。师请益。曰。无奇特。只离心意识参。出圣凡路学。师往憨山住。一日粥罢经行。介尔立定。不见身心世界。唯一大光明圆满。无边山河大地。影现其中。比觉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湛然度日。一切声色无碍。知见顿空。师常以修西方法要示众。有云。

    净土一门。往往士大夫。谈说专为中下根设。殊不知。此门三根普摄。无机不收。最为广大。且又简而易行。即古之祖师。悟道之后。回心向净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诸大禅师。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净土九品。亦因根有别也。然净土有三种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此即凡圣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多感各别。试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圆觉经所云大光明藏。此中圣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诸佛所证。法身境界。此唯从上诸祖。一念顿悟法身。妙契同体。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净土。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二十重华藏世界。乃报身佛所居。单为十地菩萨转大法轮之净土。即二乘声闻不见不闻。此即法华会上诸授记之人。待多劫修因。将来所感。此中一分之净土。此殊非寻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余土。亦名凡圣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别。乃弥陀之化土也。以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从第一重至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剎。其极乐土。与娑婆正等。从中至西。华叶边际。故云过十万亿佛土之外。与娑婆并列者。以十方佛土。独有娑婆为秽恶。土石诸山。杂秽充满。三途八难。众苦所聚。名为堪忍。众生刚强。最难调化。故我释迦文佛。纵以十善。化导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轮回。若参禅悟心。又难顿悟。故设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名为横超三界。以仗阿弥陀佛因中愿力。凡念佛者。弥陀定来接引。生彼净土。故易生耳。此虽未断烦恼。以但得生彼国。见佛闻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从此发愿。再来三界度生。则来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恼羁留。所以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此一法门。一生精诚可办。一得生彼。顿脱生死。永出轮回。况参禅了生死难。念佛了生死易。只要当人一念真实。肯切苦心耳。

    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传。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不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疎。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即到云栖山中。书一偈示众云。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须要识生死心。痴爱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难解脱。痴爱即是念佛心。即将念佛断痴爱。痴爱若能念念断。心心弥陀全身现。即此便是真精进。不可一念暂忘却。净土就在净心中。不得向外别寻觅。

    示西印净公等。有云

    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若当人。果为生死心切。念念如捄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牵缠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是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禅净二门。兼以万行庄严。是为正修行路。比来学人。参禅者。多被邪师过谬。引入邪见稠林。堕我慢魔增外道种。是大可忧。况十无一人得解脱处。似此不唯自误。抑且误人。可不惧哉。是故。老人极力主张净土真修。最为要妙。然念佛虽易。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殊不知为真实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提一句弥陀过日。能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死生净土之时节也。

    寿昌无明慧经禅师(嗣廪山忠禅师)

    师。讳慧经。号无明。抚州崇仁裴氏子。母初产难。祖父诵金刚经。遂得娩。因名慧经。颕异不群。形仪苍古。若逸鹤凌空。天性澹然。无所嗜好。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师异之。居恒无意於人间世者。年十七遂弃笔砚。慨然有向道志。偶入居士舍。见案头金刚经。阅辄终卷。如获故物。士奇之。由此断荤酒。决出世志。时蕴空禅师。说法廪山。遂往依之。执劳三载。不违师训。尝疑金刚经四句偈。一日见传大师颂曰。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师不觉洒然。有徧界放光明之句。偶阅大藏一览。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至於五宗差别。窃又疑之。迷闷八个月。愚愚若鲁。人以患痴。久之有省。於是。切有参究志。遂辞廪山。至峨峰深处。诛茅以居。誓不发明大事。决不出此山。三年人无知者。因阅传灯。有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师於是。疑情顿发。至忘寝食。一日。因搬石坚不能动。极力一推。豁然大悟。冲口说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归呈廪山。山为印证。后住寿昌。亲自开田。日供三百众。暮归即说法要。末后预知时。乃诫曰。古人护惜常住。犹如命根。老僧不惜身命。为安常住。吾自此不复砌石矣。手书遍辞远近道侣。勉以叩己真参。遂端坐而化。憨山谓。师峻节孤风。诚足以起末俗。至其精进忍力。当求之於古人。虽影不出山。而声光远及。果言不谬也。师示曰。学佛道者。第一不得住学地。要行到佛祖田地始得。故善财参一百余城。但言我先发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如云无有一法可得。名菩提心。从上诸祖所得。岂有少法可得也。故僧问九峰虔曰。祖祖相传。复传何事。峰曰。释迦悭。迦叶富。僧问。如何是释迦悭。峰曰。无物与人。僧曰。如何是迦叶富。峰曰。国内孟尝君。僧曰。毕竟传底事作么。峰曰。百岁老人分夜灯。你仔细看。是有学是无学。虽然如是。直是行到。方知有此事。但行不学。十有九到。但学不行。十无一到。学行两全。十修十到。故释迦六年苦行。达磨九年面壁。马祖二十年不开口。赵州八十岁犹行脚。古今得此旨者。笔言难尽。一个个都是实行上。做一时打破漆桶。自然头头上合。物物上明。古今用不尽底。到手了也。要用时。果如贫婆[打-丁+婪]草。随手拈来。不行但学。纵在三藏腹中穿下过。千七百则透将来。及乎定业到时。未免一场热闹。想无别念。只是啊[口*耶]。然定业者何。即是无始熟用之境也。虽知此咎。尽力扫除。愈加纷杂。行力不久。虽然进修。又不知不觉。

    打合混作一块去也。若要定业冤家散去。第一不得打埋他。但把个敌生死的话头。顿在面前必然。胡思洞里。这些闲神。野鬼妖狐。怪类魔众。都近不得也。昔盘特伽尊者。曾持扫帚二十年。生死心破。证无生忍。安有尽力行持者。而不瞥地耶。切莫恣肄言易。山僧三十年来。着实力行。尚自走作。何况不下死工夫。得成就哉。故汾阳云。古人二三十年。方才成办。况乎今时。予每向人前。不敢言易。不是用实力。曾觑破古人巴鼻。安敢说这个话。定不是饶舌瞒人。瞒人之罪。定非轻也。众等若肯发心。从善财本分上用底。诸师话头上做将去。愤然一念。弗计远近年月。管取有日。如云开见月。大地光辉。就解向佛。未行到处。把关下寨。拦挡野狐。拣辨是非。入平等际。却不被六师牵入社火队。诱坏后昆。污渎先圣。真师子儿。一拨便转。决择种性。若非饮光别传印子上的。纵是足踏莲花。头垂宝盖。辩若悬河。横身宇宙。一定当面便吐。何则。祇要选取一个。定乾坤底手段。没渣滓的心肠。扶振宗风。作将来眼。佛法千生莫遇。祖道万世难逢。某幸缘一遇。如获无孔铁锤。身心迷闷有年。忽於大好山过。如得至宝。忻跃未已。迨至今时。用度不尽。伏冀当来好心珍重。师常净土法门示人。念佛偈曰。

    念佛人要心净  净心念佛净心听  心即佛兮佛即心  成佛无非心净定  念佛人要殷勤  净念相继佛先成  佛心充满于法界  一念无差最上乘  心念佛绝狐疑  狐疑净尽即菩提  念念不生无系累  十方三界普光辉  念即佛佛即念  万法归一生灵焰  灵焰光中发异苗  自然不落诸方便  念佛心即净土  净心诸佛依中住  念佛心胜万缘空  空心早上无生路  念佛人要心正  正心一似玻璃镜  十方明净物难逃  万象森罗心地印  念佛人要真切  切心念佛狂心歇  歇却狂心佛现前  光辉一似澄潭月  波澜浩荡不相干  圣凡示现离生灭  念佛心听时节  时节到时心自悦  似遭网打破大散关  如失珠抒教黄河竭  见有是利不思议  非为饶舌为君说  念佛心须猛究  直下念中追本有  非因念佛得成佛  佛性亘然长不朽  剔起眉毛须自看  瞥然亲自忘前咎  念佛人有因由  信心不与法为俦  参禅讲解全不顾  直下心明始便休  露地牛耕翻大地  漫天网收摄貔貅  生擒活捉威天下  越祖超宗异路头  普劝念佛参禅者  莫把家亲当怨雠

    福州鼓山永觉元贤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师。建宁蔡氏子。为庠生时。读书山剎。偶闻僧偈思出尘。参寿昌於董岩。呈南泉斩猫颂。昌曰。此事。不可於一机一境上取。则须是百匝千重。垂手直过。尚当遇人。所谓身虽已在清霄外。犹更将身入众藏。是参学眼也。因勉看云门乾屎橛。年四十弃家。依寿昌落发。一日遇昌田中。归逆问曰。如何是清净光明身。昌振衣而立。师曰。秪此更别有。昌拂衣便行。师入方丈礼拜。不及启口。昌连打三棒曰。向后不得草草。作礼而退。师偶闻僧诵曰。诸佛罄欬。俱共弹指。乃彻见寿昌用处。有偈曰。金鸡啄破碧琉璃。万歇千休秪自知。稳卧片帆天正朗。前山无复雨鸠啼。住鼓山。犹信六字弥陀。为末法津梁。乃宗云栖。撮念佛旨要。以示众。

    一净土教源

    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说种种法。普逗群机。不过去其习气之秽。以还我本来之净而已。但机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也。净土者何。谓。太虚空中。国土森列。有净有秽。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生浊土。则障累日深。善法难成。生净土。则障累日蠲。善法易就。故学道之士。必须拣其净秽。即净土之中。亦有种种差别。其最为殊胜者。则西方极乐世界也。此世界。乃阿弥陀佛无量愿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其功德庄严。大非诸方之所能拟。其中有事有理。修者不应偏废。何谓事。经中所列净土一切事相。是也。何谓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是也。虽曰唯心净土。而不妨有极乐世界。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现也。虽曰本性弥陀。而不妨有极乐教主。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虽寂然无生。而不妨炽然有生。以往生而本自无生也。高明之士。多乐於谈理。而诋笑事行。中下之流。多执於事行。而迷昧实理。全不知理无事外之理。事乃理中之事。执理而废事。反有落空之祸。执事而迷理。犹有往生之益。岂可慕空谈而受实祸哉。

    二念佛正信

    修此法门。首要正信。三世诸佛诸大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并由此信而后能入。若无此信。则迟疑而不决定。虚浮而不真实。毋论其不肯修习。即肯修习。而若有若无。或作或辍。无斩钉截铁之能。无射石没羽之意。岂能成就。此希有功德哉。盖缘我等凡夫心暗识劣。束於近习。不能知远大之域。幽微之境。才见非常之事。便疑而不敢信。所以凡夫秪当确遵佛言。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说诚实语。绝无虚诳。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乎。所信佛言。凡有二门。一信其理。二信其事。信其理者。信我心便是净土。我性便是弥陀也。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净土。西方果有弥陀也。虽有其理。而全理成事。如海印之能现万象。虽有其事。而全事是理。如万象之不离海印。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为正信。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谓偏信。非正信也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须博问先知。广考经论。则群疑自然冰释。正信自然现前。方能发起大愿。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后矣。有等。天资高妙。才看经论。便谓渠得正信。却被习累牵倒。不能转动一步。不知此但浮解。非为正信也。如信虎能噬人。岂敢轻撄。如信鸩能毒人。岂敢轻尝。今甘遭噬毒之祸。而不之悔。则不信孰甚焉。倘是特达丈夫。便请从兹放下。

    三念佛正行

    净业行人。既具正信。当修正行。依真歇云。将这句佛。当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若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秪将一句弥陀佛。靠着如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也如是念。纵遇顺逆境界。也如是念。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与前理持者。未尝少异。若未得心开。临命终时。定生彼国。亦非中下之品矣。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纯。必须随力修习。或晨昏礼念。或清晨十念。积功累德。渐培善果。要在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但品位稍卑。见佛稍迟矣。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恶也。

    四兼修众福

    净业行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必须广修诸福。以为之助。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足具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肇法师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性不朗。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须是专以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修。晨夕。常勤供养三宝。礼拜忏悔。布施持戒。洁白三业。增修净缘。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净土。成就念佛功德。可谓顺水行船。更加橹棹矣。

    五念佛正愿

    慈照导师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双资。方登宝地。故凡念佛者。必发正愿。正愿者。非愿人天福报也。非愿权乘小果也。非愿我一人得生净土得证菩提也。乃是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证菩提也。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即所谓菩提心也。故行人。宜日日如是发。时时如是发。愿力坚固。无有变异。则一切万善悉成。净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何虑其不往生乎。

    六临终正念

    净业之功。虽积於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盖以生净生秽。入圣入凡。唯此一念。为之转移也。每见念佛之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及临命终时。多无正念。或贪生怕死。恋此皮囊。或目顾妻儿。难忍分别。或系缀家财。放舍不下。或因境界不顺。抱恨而终。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失正念。甘从沦堕。我今劝。行人到此。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待尽。呜呼。死门事大。顷刻来生。一念差错。历劫受苦。可不慎哉。

    绍兴云门湛然圆澄禅师(嗣大觉念禅师)

    师。会稽夏氏子。母梦僧而娠。长而亲没。窭甚。充邮卒。因错投公牒被摄。惧辱走投隐峰。峰示念佛是谁。三日夜有省。遂往天荒山妙峰和尚处剃发。偶闻僧论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记持经书。解一切义理。寻往云栖受具。返即掩关宝林。因忆乾峰举一不得举二话。乃大发明。颂曰。举一举二别端倪。个里元无是与非。雪曲调高人会少。独许韶阳和得齐。二老何曾动舌。诸方浪自攒眉。拟议鹞过新罗。刻舟求剑元迷。诣云栖栖。举高峰海底泥牛话。师推出傍僧曰。大众证明。栖颔之。又火浴僧回。栖问。亡僧迁化后。向甚么处去。师出曰。谢和尚挂念。栖休去。慈舟念禅师。自北京来说法止风涂。师以所悟求证呈偈。相印可。遂定师资之礼焉。开法云门广孝。上堂。云门扇子[跳-兆+孛]跳。今日拈来好笑。云何露柱怀胎生个儿子。高叫大众。且道。是何音响。还有人知消息么。若无人知山僧代通去也。作哇哇声曰。诸人若还解笑。一切不曾欠少。若欲更问。如何驴年去也。未了众中还有问话的么。若有出来秪要打草惊蛇。僧才出。师曰。真是一场业地。捉拄杖下座。师平生。勤修净业。作。

    念佛歌云

    百行无如念佛好  念佛之人少烦恼  忙闲不废用工夫  他日免受阎王考  行也念住也念  行住之中着方便  法法头头本现成  何须更问娘生面  坐也念卧也念  散乱昏沉打一片  圆净明珠照大千  此界他方都踏遍  极乐国去不遥  目前一念可顿超  落华流水演真谛  有情妄谓隔云霄  七重树宝间错  琉璃为地黄金阁  香风吹体适温和  饭食讫已作天乐  我将极乐比娑婆  娑婆世界有八苦  世人不信听我宣  一一为君从头数  一生二老三多病  爱别离兮不长命  冤憎会兮人怎逃  求不得兮五阴盛  此之八苦亘古今  欲免除是悟无生  不尔饶住非非想  那能逃得死生侵  我将娑婆比极乐  二者相较真不若  此土事事属无常  彼方法法皆正觉  九品莲黄金台  旷劫弥陀发愿来  若有众生称我字  一念花中长圣胎  生极乐无他方  弥陀切勿论闲忙  工夫纯熟心花发  大地山河尽放光  念佛好须及早  勿使光阴暗弃了  屈指低头论古今  英雄多少埋青草  君不见王龙舒  一生劝人念阿弥  临终立化显灵验  笔尖头上现神珠  又不见荆夫人  时同婢妾诵真经  身虽未出娑婆界  上品莲华标姓名

    角虎集上卷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