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法华灵验传最新章节!

    湖州天下上座

    师本名抱玉。吴兴人也。母梅氏。孕恊灵祥即恶熏秽。既诞。齔岁於尼总持法华寺出家。愿诵莲经。三月通贯。日持七部。年登二十。诣京受戒。时肃宗皇帝夜梦吴僧诵法华经。口出五色光。吴音清亮。洎翌旦。勑京城僧能诵法华者二百余人并入禁中。帝视之。皆非所梦者。其时抱玉方入关。闭令问其远来之意。答云善诵莲经特来受戒也。令奏。帝即降旨召见。帝曰。朕所梦者。音容宛若。遂令上殿。赐座诵经。至随喜功德品。口角放五色光。帝大悦曰。朕梦中所睹之即此也。经才讫。赐七宝汤。令别筑香坛。专为受戒。赐名大光。封天下上座。勑居千福寺。玉梵音遍满。常通帝听。又别居蓝田精舍。寺僧梦天童来降告言。大光经声通于有顶。非聊尔人也。时众咸谓师即梁朝尼总持后身。后乞归吴兴。时李伸刺于吴兴醉。於持经道场夜醒。忽见白光满室。往觇。光公宴坐持经。光起面门。经声向息。光亦随敛。李相索於空门寡信。而笃敬於师。亲着碑文。题曰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文初。师上表乞归吴兴。帝赐墨诏一道。

    第十段 随喜功德品 法师功德品

    埋即生莲  舌常讽典  窑瓦变作莲华而警俗  函经化为草束而拯生  经一通而更不忘  发三剪而輙自长

    埋即生莲

    绍兴末。明州奉化县有姓赵人。其母安人。重佛斋戒。诵法华经。房下有一女使。每窃听。久久忽记得四句。所谓青莲花香白莲花香花树香果树香。自此动静施为常吟咏不绝。人闻之谓为笑语。殊不知此女亦有用心处。一日作事乖主意。陵迟至死。遂以其尸潜[疗-(日/小)+土]后园。异时忽於其上秀出青莲花一朵。香色可爱。余人不知。其由独安人默而识之。盖所诵四句经感应之如是也。安人复不匿其德。密说与虚堂法师本空。空每举以化人。宗晓尝亲闻其说。聊记于此。 出现应录。

    舌常讽典

    俗士杨难及。雍州万年县人也。幼而耿介。年将知命方祈妙典。闻法诚法师有道。遂师事焉。诚乃授以法华。数月之间悉得通利。晓夜忘疲。虽涉众务其声不辍。於后无疾奄然而终。终后焚烧。髅舌独存。试收藏之石函置法华堂。时加供养。屡闻函内讽诵之声振动石函。词句明了。闻者敬悚。知受持之力焉。 出弘赞第八。

    窑瓦便作莲花而警俗

    释慧超。丹阳建元人也。作有远量。诵法华经以为恒业。尝遇法令严峻。禁勒沙门。超潜伏瓦窑绵历多年。后时难廓清。拂衣而去。告窑主曰。贫道此中诵法华经已千余遍。可洒扫供养。勿更用之。其人不信。乃修旧贯所烧之瓦。遂变作莲花之形。周植四壁。远近见者咸叹异之。又尝在寺诵经。有一猛兽来听。超兼为受戒。略如家犬。语曰。檀越好去。即依言而返。感彻幽明。难以具记。后卧疾。弟子流涕。超曰。长生不欣。夕死不戚。乃面西而坐。奄然长往。年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十二月六日也。有门人善思者。亦诵法华万有余徧。临终之日。幡花音乐纷聆空际。在寺僧众咸悉见闻。又自见花台迎之。思乃端然拱立。合掌而化。远近观者如堵墙焉。 出弘赞第八。

    函经化为草束而拯生

    仪凤年。汝州梁县北村刘氏男。从征东讨高丽。没为奴。於辽海东岸牧马。因而寝睡。屡梦有一僧唤令入海共汝归家。若此非一。刘氏子自惟。漂落与死莫殊。频感斯梦。遂投身海浦。於水中抱得菊草一束。随波漂流浮渡海西至于岸上。行余一里。思念此草能济吾身命。却回取草解束曝之。乃於其中得法华经第六卷。遂持还。其父刘老。先缘子没蕃。遂为造法华经一部。书写清净。每事严洁。及见子到。相持悲庆。怪问所由。子具说前事。父子遂共於精舍中开视经函。乃欠第六一卷。验其子海中得者。果是其父为子所造之经。纸墨佥同。宛然符会。 出弘赞第十。

    经一通而更不忘

    清信士谢智藏。雍州蓝田人也。虽处田家。恒持五戒。因缘暂至县下。见寺中有沙门讲法华经至第六卷。持经眼耳鼻舌身意功德。乃即发心归家诵持第一卷。除人事外不曾休息。其人心愿更进。余卷既远。居田无人教授。思遇明师。经於数年。忽见一波罗门僧来扣门谓藏曰。汝有食不。乞我一斋。智藏欣然。随家所有如法供设。僧既食毕。谓智藏曰。汝欲得受法华经者。可将本经来。智藏欢喜。深适所愿。即授其经。一从闻受。更不忘失。受经既了。僧忽不现。智藏情甚惆怅。不识神人。自师去后。但闻异香。数日不绝。 出弘赞第八。

    发三剪而輙自长

    释弘照。年二十出家。即诵法华。数月便度。卜宅终南。誓诵千徧。频感具祇潜来翼卫。又逢深雪。面唯一斗许。二十余日食之不尽。乃与友人履信及一居士移往寒山。并结草庵。更修前业。忽一蛇长百尺。斑文五色。头高丈余。直来庵所低身俛听。照初惊惶战栗。不敢视之。起大悲心。发深重愿。合掌流泪抗声终部。蛇少选而退。自尔频来不息。照虽颇知无害。然恶其腥臭。惧其形状。令居士驱之。其乃以绳缠颈引致深丛。系於大树。至夜。照信及居士同梦一女人掩泪泣而前曰。弟子是此山神女。性乐闻法数。以秽形干突法众。今被驱系。辞师远去。不复闻诵大乘。以此为恨。照等各自惊觉。遽相征问。所梦既同。疑其致死。即执炬往看。果有斯事。居士呼泣投地。披诚忏谢。就其尸所共为诵经。又欲设千僧斋。乃於庵侧获银数饼。下山馔会。恰然周足。尝行至一村。有贫女刘氏请留供养。照愍之而止。於七日中罄其所有。照便欲去。信女启劝复留。更无资货。遂剪头发以买斋食。更经七日。照复欲去。贫女悲泣固留。因复停止。女卖发之直用之已尽。忧恨通宵。莫知出处。忽以手摩头。觉发生如故。惊喜踊跃。即便更剪。复经七日还长如前。凡经三剪。照以淹留留久。执持衣钵决不肯住。女乃顶礼具陈云。师自有料。照等闻此。噎不得言。悼啧微躯。当斯厚意。照於永淳中忽无疾终於甘泉。寺四辈聚火烧之。唯舌不然。红赤如本时。庆喜寺寺主戒因等。行颇流俗类。不信有之。乃与合寺僧徒士俗五百。柴炭数车。更烧十遍。形色俨然。方皆悔伏。其舌盛以香函。流传供养。 出弘赞第八。

    第十一段 常不轻品 如来神力品 嘱累品

    芝生墓侧  莲出舌根  舍利流出於金文  光明照耀於宝塔  瓶水冬温夏冷  天兵匝地盈空

    芝生墓侧

    清信士韦仲珪。临邛人也。天性孝弟。武德中父遘病。仲珪勤於孝养。父之卒也。舍遣妻妾。庐於墓左。尤信佛教。诵法华经。昼则负土成坟。夜则诵经。精勤不倦。常有猛兽夜至庐前。蹲踞听经久而不去。仲珪正念曰。不愿猛兽之相逼也。兽即起去。明旦见绕墓生芝草七十三茎。当坟前者行列次第如人种植。皆朱茎紫盖。盖径五寸。光色异常。邻里以告州县。时争君昌为刺史。说裕为别驾。共至墓所嗟叹。采芝草对奏诏表门闾。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八。

    莲出舌根

    释智业。俗姓杨氏。住杨州长乐寺。精勤戒业。诵法华经。隋大业末年。宇文化及在杨州作逆。杀炀帝於宫闱。于时天下崩离。百姓饥馑。斗米万钱。智业时在别院。居一小屋。专诵不辍。遂饿死房中。无人收葬。此屋因复倾倒。业尸骸竟在其下。及义宁初平定之后。其处忽生一茎莲花。光色异常。道俗惊嗟。莫知其故。时寺僧有耆旧者乃语曰。此地会有一僧。专诵法华。于时既属丧乱。於兹舍命。无人埋殡。骸骨在此。必是僧之灵也。乃寻掘花根。其青莲花乃从髑髅中舌根下生。舌如生存。都不烂坏。寺众乃将舌及花上堂。鸣锺集众为转法华。其舌闻经犹能振动。道俗闻之观者如堵。莫不嗟叹咸发胜心。 出弘赞第七。

    舍利流出於金文

    释智俨。同州人也。年至十三忽遇梵僧出家。住戒业寺。徧学法华.维摩.般若等。并穷其了义。遂当法匠。实所谓高洁法师。言行兼至者也。显庆三年。太州仙掌县道俗请俨於灵仙寺讲法华经。俨於寺僧还香房居止合舍。初夜取法华经舒披案上。方欲寻读。于时还香并侍者三人并在其处。俨焚香未讫。忽见经上佛字中出三舍利。五色光明散满经上。流行不住。还香等徧告寺僧俱来礼拜。欲共收取舍利。舍利还流入於佛字。僧等礼拜悲泣。然香发愿。更睹真容。舍利还从佛字中出。流行不住。少选之间。别於他佛字中相从隐没。俨讲法华凡数十余徧。感灵获瑞难以具言。将终数日。处处巡行。法朋旧识人人共别。忽一旦洒扫庭院。端坐入定。於是而终。忽有异香氛氲满院。经余七日。亡后数年其舌不坏。鬓发加长二寸。颜色如旧。识者以为得道之流也。 出弘赞第三。

    光明照耀於宝塔

    左仆射宋国公萧瑀。字时文。高祖梁武帝。父明帝。公深信释典。时处会燕。每勑别赐素食。公虽参国务而诵念无亏。手着法华义记凡十卷。时於第四为子侄讲之。疏成之日。梦多宝佛塔炳耀空中。因召名工造兹妙塔。 出弘赞第三。

    瓶水冬温夏冷

    长干寺东阇梨。诵法华经。甚有节行。每有所诵。瓶水冬温夏冷。略为常候。 出弘赞第七。

    天兵匝地盈空

    释玄秀。少出家。住黄州随化寺。常诵法华。每感征异。时属炎暑。同友逐凉。遣召秀来。欲有谈笑。既至房前。但见羽卫严肃。人马伟大。怖而返告。同往共观。如初不异。转至后门。其徒弥盛。上望空中。填塞无际。多乘象马。类杂鬼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遂却。明晨惭谢。朋徒遂绝。秀专斯业。隋末终寺。 出弘赞第七。

    第十二段 药王菩萨本事品

    自识前身  难通二字  檀香远达  佛手亲摩  药精入怀  池水疗病  癞疮即愈  气力郁增  急疾乃瘳  大风亦利

    自识前身

    隋开皇中魏州刺史崔彦武。受职行郡。至一邑。忽谓从者曰。吾昔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旧住处。因乘马循巷屈曲至一家。命扣门。主人老翁开门请入。武升堂而坐。老翁曰官人何事至此。武即言。吾前身是汝之妻。老翁曰凭何为验。武曰。吾昔诵法华经。并金钗五只藏东壁中。去地六七尺。其隆高处是也。其经第七卷后一纸。火烧失去文字。吾今诵此经。其后恒忘失也。令人穿壁高处。果然得经。火损后纸。并获金钗。一如其言。主人泣曰。亡妻在日。常诵此经。金钗亦其所有。彦武又曰。庭前槐树。吾昔产时解头发置树空中。令人探之。果得其发。主人见已悲喜交集。武即留衣物赐之而去。 出灵瑞集.弘赞传.现应录。

    难通二字

    释某。失其名。住秦郡东寺。有沙弥诵法华经甚通利。唯到药草喻品叆叇二字。随教随忘。如是至千。师苦啧之曰。汝法华一部熟利如此。岂不能作意忆此二字耶。师夜梦见一僧谓之曰。汝不应啧。此沙弥前生在寺侧东村受优婆夷身。本诵法华一部。但其家法华当时药草喻品白鱼食去叆叇二字。于时经本无此二字。为其今生新受。习未成耳。其姓名某。经亦现在。脱不信者。可往验之。师明旦就彼村访问此家。言毕问主人云有何经书。答云有法华经一部。索取看。药草喻品果缺二字。访云。是太儿亡妇生存受持之。计亡已得一十七年。果与此沙弥年时胎月相应也。沙弥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六。

    檀香远达

    师讳灌顶。吴越王谥号总持。生於章安吴氏。三岁时便能随母称三宝名。禀承天台定慧之法。晚至称心精舍。长讲法华。化流嚣俗。时有法龙村人。去山三十里。染患将绝。其子奔来求救。师为转法华经。焚栴檀香。病者遥闻香气即愈。 出弘赞第三及现应录。

    佛手亲摩

    宋朝罗玙。妻费氏。宁州人也。费信敬三宝。诵法华经。数年之间勤苦不懈。俄而染患心痛。浸成极热。阖门惶惧。费作念言。我诵经勤苦。必有善佑。终不因此至死地也。既而睡卧。即夜佛身舒手过窗以摩其心。内外皆都。金光满室。又闻异香袭入。自此病愈。见者莫不生信。 出弘赞第六及现应录。

    药精入怀

    释净见。不知何许人也。童稚出家。多住崇高及龙门山。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既诵持积久。身力疲困。过二十余年后。忽闻住处北边有诸小儿言语闹乱。转觉烦闷。亦不测小儿从何所来。有一白头老翁着白练裙襦。每参问云。禅师四大何如。师答渐觉羸顿。又不知何处得多许小儿日相烦乱不复可忍。老公云。师往其戏处坐。待彼脱衣入水洗浴。师随抱一小儿衣还。若来取者慎勿与之。其若骂师师慎勿应答。弟子自来语之。见随老公语往俟之。诸小儿果脱衣入池洗浴。乃抱小儿衣还房。小儿寻后索衣。见忆老公言嘱永不还之。小儿即恶口毁谤禅师及宗祖。师亦不应。白头老公寻至。语小儿云。汝入师怀里。小儿初不肯从。老公驱逼数回。始入见怀。没在腹内。老公问师四大何如。见云气力胜於从来。老公寻去。自尔已后气力休强。诵数倍。识者云。此当是普贤菩萨令山神驱诸药之精变为小儿。使其服之。除疾病耳。见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六。

    池水疗病

    释僧明。住濠州石门山。於山顶石山累砖造弥勒天宫一所并弥勒像常。诵法华经。每闻空中弹指及称善哉声。至天监年中奏启梁武请欲焚身。频烦再三。方蒙闻许。乃於弥勒宫前方石上遂其先志。身并灰烬。唯余一甲。烧讫。其氏方四五尺。忽陷成池。信宿花生鲜荣绝代。诸饮池者疾病皆愈。后人造一小像重烧此甲。以灰涂之。人或玷污像即移去。其行道之处皆悉生花。大如梨枣。数过千百。现有表塔。具旌其事。 出弘赞第五。

    癞疮即愈

    唐绛州孤山陷泉寺。有法辙禅师。山行见一癞人在土穴中从师乞食。师悯之。引归寺中。仍凿土穴安之。授与衣食。教诵法华经。其人素不识字。加又凡鄙。师句句授之。终不辞倦。诵之将半。忽梦一僧指教。自后渐觉聪慧。及五六卷。身疮渐安。一部通利。四大专苏。佛言病之良药。斯言验矣。 出灵瑞集.弘赞第八及现应录。

    气力郁增

    释僧欢。出家住金陵治城寺。本羸病。乏气力。乃志心於寺塔下忏悔。祈请恳到。诵法华经不辍。於小时间郁然旋力。寺塔前有两石狮子。形甚重大。欢忽以两臂各贯狮子腹下。擎之而走。行十许里。都不觉倦。 出弘赞第六。

    急疾乃瘳

    赵仠。受性贞固。不幸遭急发之疾。虽种种治。无一验效。遂秉志诵莲经。厥疾顿愈。仠自是常诵不怠。乃与阴阳僧日资.演源并缁素若干人结法华徒。同修佛慧。

    大风亦利

    释亡名。不知何许人也。不幸遭黑癞。万方无效。忽闻法华是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誓志全诵。厥疾乃瘳。又有南台录事刘氏。亦感此疾。虽种种治。无验。一日亡名路逢刘氏曰。我亦曾得此病。赖诵莲经即得除愈。刘氏於是生决定信。即觅莲经。手不释卷。一部乃毕。忽梦有异僧以手摩挲身已。即以艾炷浑身灸之。惊骇即觉。白汗如流。身心豁然。如云雾拨。平复如旧。

    第十三段 妙音菩萨品

    亡母脱苦  神人住空  水不能漂  尸不生臭  虎吼退贼  字化为金

    亡母脱苦

    长安通輙坊刘公信。妻陈氏之母因病先卒。后陈氏暴亡。见一人引入地狱。备睹诸罪相。后见一狱。石门忽开。母在其中受极重苦。母见女曰。汝可为吾写法华经一部。使吾脱免。言已门闭。陈氏再苏。说之。公信。即凭妹婿赵师子写是经。忽有经生持新写莲经一部来贸钱。赵言幸有此经可赎之。不必写也。刘从之授与陈氏。陈氏一日设母食。乃梦母曰。吾先令汝写经一部。何不为之。女曰已为赎一部讫。母曰吾为此经增受重罪。狱卒打吾脊破。以不合取范家经为己有故。女梦觉。急请人书之。经成。又梦母报曰。吾承经力。已脱冥司。好处安身。今来报汝。汝当信心。好住世间。及询前经。果是姓范人写。唐龙朔中也。 出法苑珠林传。释道世撰。也有一百卷入藏本。

    神人住空

    释玄真。寿春人也。居永福寺。诵法华经无时懈息。时於秋天月夜持诵此经。至第七卷方半。比房有一沙门忽起如厕。乃见庭中有大人形影。因举头四望。即观空中有一神人嶷然而住。此沙门因立足瞻仰。更不移步。久之经文亦了。神忽不现。其僧从此始学诵持。终身不懈。 出弘赞第八。

    水不能漂

    唐武德中苏长授巴州刺史。带家族赴官。因渡嘉陵江。中流风作。船帆倾没。男女六十余人一时丧失。唯一女使常读法华经。浪入船中。女乃头戴经函。誓与俱没。既而女即不沉。随波泛泛。顷刻至岸。捧函而上。开视其经。了无沾湿。此女后嫁於杨州某。笃信读诵。愈於旧也。 出法苑珠林传又出弘赞第九及现应录。

    尸不生臭

    道士史崇。长安郊南人也。小属道流。早预黄巾。住玄都观。后忽发心诵法华经。日恒一徧。私立佛像六时礼忏。每为诸道所嫉。因兹返俗。弥精讽诵。后忽染患身亡。时在盛夏。一无变坏。唯闻香气。亲里敬之。凿龛安。堵侧时时常闻妙香。后经年。余筋肉都尽。唯舌形颜色与常人不异。或有疑骇之者。乃火烧不变。斧斫无损。远近见闻。信倍恒百。 出弘赞第八。

    虎吼退贼

    释法爱。长沙人也。诵法华经。因缘往交趾。值交人反乱。爱随例藏避。忽为五贼所得。置在一处。口云待我食竟杀却道人。爱乃见壁边有一槊子。挟将出外。向北直走。贼食竟起。遥以见爱。奔驰竞往。爱到一棘林即投中隐避。乃遇两虎相抱而卧。虎见爱来。并举头看爱。爱转惶惧。口云。二檀越。贫道被贼逐。急投檀越。愿将接救护。二虎即出外奋迅惊吼。贼便退散。爱又北走。虎随送之。到一水边。见人持数片饮食授与爱。爱而食之。气味甚美。即便渡水上洲。虎亦舍去。仍宿洲上。又遇二人亦同在宿。大设异味。至晓方别。仍又嘱云。但北向行。自当得脱。於是北出三十余里。乃逢旧知。相见欢喜。始得免脱。爱后向道俗说之。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七。

    字化为金

    张万福。贞观中为洛州刺史。其人性粗犷。不甚敬信。初至任所。问访左右管内有何德行众僧。左右报云。廓下有一尼。名妙智。甚精进。又造一部法华经。如法受持供养。缘此誉满乡闾。万福试使人索经来看。尼闻刺史索经。拒而不与。为使君不护净。又未斋洁。万福大嗔。更使人往。尼不敢留。即付经去。万福得经。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