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瑜伽师地论略纂最新章节!

    基撰

    意地之中。大文分二。上以五门。辨意地体。下以十门。释意地义。文分为三。初牒前五门三处所摄。标起论端。次今当先说色聚诸法下。别释十门。后总以颂结。

    除假法者。无别种生。又无别体。故今除之。非意地下。此地中辨四相故。

    言十门者。下颂云。色聚相应品。世相及与缘。善等差别门。巧便事为后。其善等中有三门。一三性。二十二处增数。三释十二处名义。色中有二。初标。后释。释分为七。初明大种五因造色。二明极微有无差别。三明大造二不相离。四明色聚诸事多少。五明诸色相续间断。六明三类色聚差别。七明色聚依六处转。

    大种造色能为五因。一生因。二依因。三立因。四持因。五养因。如文配属 依因中。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者。此说即质造同聚造。实造非假造。由诸日光。孤行香等。离大种故。生无色界定道戒色。无四大故。势依彼有。皆有依因 持因中。由随大种等量不坏者。亦依同聚四所造义。击质发声大质故。或五境附质。皆等质量。疏远已去。方大于质 养因中。对法第一说。谓由大种养彼造色。令增长故。彼说一切大种。皆养造色义。今此论中。唯说长养。四大资四缘生。能养造色。然所造色。大种亲养。大种要藉四缘资长。方养造色。今说外缘。大方能养。非外四缘。是此养因。相依而有。是造义故。生等五因。皆增上摄。或有五义。或不具五。非谓定具。如上可知。若依实义。亲所造义。必同性造非异性。必同类造非异类。有漏无漏。必类同故。必同界造。非异界。定散必同。非异法造。若假说造。疏相依造。随应无遮异熟长养等流三类。或各亲造。或绮互造。理亦不遮。种种义门。如别章说。

    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等者。此显顿变。非渐积义。不同萨婆多聚中有极微。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者。极微无体。不同经部种成大义。合前一种。不同胜论粗细俱实。如唯识第一疏解。

    极微亦有方分者。方谓诸方。分谓细分。虽有诸方。而无细分极微。乃是粗色所有。自更无他。唯识第一云。极微无方分。方即是分。非诸方义。二文虽别。亦不相违。

    二不相离中。文分为二。初略解二种。又此遍满下。重解二种 同处不相离者。随无根处。诸无根色。随有根处。诸有根色。自类大造。皆同一处相涉入义。非是极微各别住义 和杂不相离者。谓自类大种。与余类大种。更相涉入。俱一处义。故论下云。前是共大种聚。后是不共大种聚。此解和杂中。亦云。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所造色处俱。故不同萨婆多极微各别。同聚体异。俱舍颂云。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今者大乘。同异类。一切大造。无别极微。随所有聚。皆相涉入。名不相离 又同处不相离者。随有根无根。一切大极微中即有。随应一切所造色极微。更相涉入。合成一物。无别极微二处而住 和杂不相离者。即此一大种极微。与余一切大种所造极微。虽同一处。非成一体。性各别故。用各异故。知非一性。诸根于中遍受用故。不相碍故。知同一处。名同处不相离。性各别故。用各异故名杂。同一处故名和。处所无二。俱依一所。体仍各别。故名处俱。其不相杂义意可知 又此遍满色聚下。因文便故。先解和杂不相离 又一切所造色下。方解同处不相离。胡麻等聚。体类别居。大造极微。不同于彼。但如诸物石磨为末。以水和合。处所难分。其性各别。是和杂不相离义 又一切所造色下。乃至大种所据处所。其即质造 诸所造色还即据此。大种造色。同依一处。不同他宗。类各别住。是不相离义 上来所释后之二文。顺前解二处中后复次义。若依初复次义。同类异类大造相望。义准应悉。此义如决择五十四。六十五等。对法第五疏解。

    色聚诸事多少中分二。初总明事多少。后又约相摄下。别显摄义。事者体也。物也。总诸色聚。有十四物。除胜定之果。非定有故。此说实体。除一切假。

    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者。五十四云。如眼若据相摄唯一。谓眼清净色若相离摄有七。谓眼身地色香味触。若界摄有十。加水火风。耳鼻舌亦尔。若身根除眼等四。独可得故。唯可有九。界者因义。顺经部宗。色能持种说有。彼界。或彼聚中。可有能生彼色等用。增上缘中。立为界称。或界者性也。即彼体事。如欲界有眼等四定有身根。有师于此起妄计云。若得天眼。亦得彼地身根。不相离故。其义不然。杂心云。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身根九余八。谓在有香地。若以在四根有十种故定有身者。有香地言如何通。俱舍亦通云。欲微聚故。迦延亦言。颇有成就彼地眼。不成就彼地身根耶。曰有。谓身在欲界。起天眼通。故知彼说非理 相摄者。约体摄也。各自以体自摄故。如有色。自有故 界摄者。以体对用也。不相离摄者。体用不相离也。

    诸色相续间断中有六。一声。二风。三明闇色。四大小无间生。五释经。六显有法界声。界者造声因四大也。恒行风者。持世界日轮等风。恒续闇色。谓世界中闇。不说空劫。故知彼无。或义不然。说为迥故。不与闇名。坚即彼界者。谓地界。坚摄。谓余相。非执受种子者。谓无漏种子。虽依于识。识不缘故。名非执受。

    色聚有三种流转者。业果名异熟。现在四缘之所资长名长养。非前二种。但自类相生名等流。不同小乘别立刹那。大乘即是定长养摄。或是等流。有漏得引无漏法故。现行从彼种子生故。况初道色体是假邪 处宽遍者。谓体增宽。遍满处所。相增盛者。处所仍旧相状转增 变异等流者。谓变旧相。如青变黄。清变浊等 自性等流者。谓住旧位。相续生灭 初异熟生。谓引业果。后异熟生。谓满业果 诸法有二。一有为。二无为。无为无此三。无差别故。有为有之。有为为二。一有漏。二无漏。有漏具三。无漏唯二。无业果故。且无漏中。诸根唯一。无等流。内余色有二。若执受。唯长养。非执受者通等流。外五尘色。亦通二种。上说有长养及等流者。各具二种。长养等流胜定果色。诸心心所有二。等流唯一。长养除处宽遍。此说法处诸假色法定果实色。或通处宽遍。上说无漏已。有漏蕴中。内五根。唯长养异熟。无等流。具二长养。无初异熟。内诸余色。具有三种。若外诸色。唯除异熟。法处摄色。假唯一长养。除处宽遍。通二等流。诸心心所。一切皆具。唯无处宽遍一种长养。若于八识。法处五色。后应分别。恐繁且止 五十四中。总聚为文。若五根色。有长养异熟。无等流。非根诸色。具三种流。诸心心所。有等流异熟。第二长养所长养流法处摄色。无异熟生。余如心心所。虽作此说。亦不相违。复有三界差别。长养有殊。问答分别。皆如五十四。若说异熟。初生刹那。及后相续。分之为二。说与前殊。后应思准。

    六依处中。建立者。风金轮等。相依持法。覆藏者。屋宇等。

    第二段明相应蕴中。文分为五。初标心及五十三心所法。次四一切。辨五位心所差别。合烦恼随烦恼为一故。三辨由根境等诸识生。四又识能分别事之总相下。明心心所行相。五作意云下。明遍行别境。二位心所。体业差别 一切处者。唯识第五解云。谓三性处。

    一切地者。有二义。一云。有寻等三地。二云。色四无色四。并欲界一。合为九地 一切时者。心生必有 一切耶者。随其自位。起一必俱。遍行具四。别境非后二。善十一中。通一切地。非一切处者。唯善性故。非一切时者。非心生时即皆起故。非一切耶者。轻安不遍诸善心故。一切地者。有义通九地。以定加行亦名定地。彼亦微有调畅义故。由斯欲界亦有轻安。有义不然。论说欲界由阙轻安。名不定地。通一切地者。有寻伺等三地皆有故。如唯识第六说。烦恼随烦恼。合名染位。四种皆无。不定唯有一切性处。唯识第五云。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如下第八。及五十五。五十八。五十九。唯识第五六。对法第一等广解。

    辨由根境等诸识生中。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下。解识乃得生。

    根二因不坏。一不灭坏故。非全无。二不羸劣故。非劣弱。五十四中。释灭坏羸劣。及由四缘。诸根变异。翻彼即是此中二义。此说色根。其意根不坏者。彼说由四缘意根坏。翻彼即是彼意根第六。是不同五根。不说七八根不坏义。思准可知。

    境界现前中有六故。谓所依处故等者。五十四云。问如本地分说。六种所行性。此何差别也。即随次第。释此中六故。应寻彼文 所依处者。内身所依。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显了不显了者。彼云。谓取实不实差别。谓各于自境中。取实有体者。显了可知得。取不实者。名不显了 全分及一分故者。彼云。谓取一分事。及遍满事。谓于一聚境中。总遍缘名全分。缘一分事名一分。

    四种障中。覆弊障者。屋宇等 隐没障者。谓神通药草等。隐令不见 映夺障者。谓胜力映夺。即日光等。影众星火光等 幻惑障者。谓由鬼魅等。及咒术等。诸幻惑障。

    处所极远者。谓诸方住处各远故 损减极远者。谓先成粗色。虽近现前。损减至细。名损减远。即磨麦成面等。五十四云。非极细远。名现前故。别说诸根境现前义。皆如彼说。

    作意四力。初时三种。如其次第。缘未来过去现在境界。第四一力。通缘三世 若异此者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者。若异前说。四力生作意者。应于一境。一作意恒生。由此故知。必由四力。

    又非五识有二刹那下。明识乃得生中。文分为四。一明五识刹那。二明五心差别。三释经一心言。四明五心缘境之世。五识刹那中。唯识第四有二说。一云。五识唯一刹那。自类前后。定无二刹那。相随而生。亦非五识展转无间。更互而生。以此文为证。决择等言。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者。言总说六。意说五识前后定唯有意识。意识便通生故 二云。此依未自在位。多分率尔心唯一刹那。非等流心。及自在位。广引理教皆如彼说。彼开导依。第三正义。虽各自类。不说五识相续刹那。同前同后。皆不违理。然取后义。多顺诸文。

    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等者。此说五识率尔心后。定有寻求。寻求之后。若时散乱。生即不定。若不散乱时。决定心生。染净心生。由分别及先所引二因故。起分别者。曾未得境。今分别故 先所引者。前已得境诸悉故生。意由二因。五唯由一。此说五识等流。意等流亦尔。此中唯说寻求后不定。不说决定后。及染净后不定。理皆通故。然今不说率尔后。生寻求不定。故知率尔后。定起寻求。决择亦言。在定耳识率尔闻声。若有希望。后时方出。希望即是。寻求心故。余义如五心章说。

    一心刹那者。意说。于一境中专一性心。虽多念仍名一心。又以前后性类相似名一心。

    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下。明五心缘境之世。此有二说。一云。意识非强分别。而任运生。不在定中。而散乱生。若缘不串习境。不与别境欲等俱生。尔时意识。创缘于境。名率尔堕心。无希望故。不名缘未来。虽缘现在。但是曾得境种类故。唯名缘过去境。此说独生意识。初率尔心所起行相。缘于过去境种类故。名缘过去。若强分别。及在定心。缘串习境。与欲等俱。此意识率尔心。缘世不定。其五识率尔堕心无间。所生意识。谓寻求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刹那论之。实缘过去。依分位三世。及依亲所缘相。唯应说缘现在 设有难云。寻求决定。并缘前念五识境生。缘过去世。云何今言缘现在 故论通言。若此即缘彼境生。谓若此二心。即缘彼前念五识所缘之境。应名缘过去。但以相似相续。在现在世。为此寻求决定二心之所缘。取应名缘现在。非于本质。不名缘过去。此意影显五识率尔。唯缘现在。意识率尔之寻求决定。亦缘过去二解名率尔堕心已前。释意识率尔堕心。前来未释意识率尔故。若强分别。及定心。并串习境。有欲等生。尔时意识。不名率尔堕心。若任运等。乃至无欲等生。方名率尔故。前来未说意率尔心。故今说也。

    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下。此释五识后寻求决定。意识取前念五识本质境故。唯缘过去境。由此意识所缘前率尔境之影像。相似相续。在寻求决定二心上现故。唯应说缘现在境。即从本质。唯缘过去。若从影唯缘现在。其意识率尔心。缘现在境。其理何疑。总说缘过去。便招妨难。故应长读。唯缘过去下文。摄属寻求决定二心。其缘现在。亦属二心。义道便远。亦无妨难。若此缘现在境心。即缘彼过去境生。故通二世。本质影像。有差别故。染净等流。必随前转。故知二心。亦缘现在。余世五心。复亦不定。

    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等者。成唯识云。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摸填彩。心王不能取境别相。但取总境。心所非但取境总相。亦取境上随应别相。故此说言即此所未了别等。唯识解云。此言表心所。亦取境总相。此总境上。所未了别。境之别相。

    所了境相其能了别者。说名作意。即显作意取诸心所所取别相。皆如彼说。此中但说心起必俱故。唯说遍行心所行相。由此兼显遍行别境。通三性心。行相增强。偏说体业。余略不论。并如唯识。境之分齐。是言说因。想能取之。境上顺理违理之相。是三业行因。由思能取。虽诸心所皆能通取。就偏增说。亦不相违。

    作意谓心回转。触三和等。皆如唯识第三卷初。回转者。起动义。彼云应非遍行。非为切理。

    定令心一境。名心一境性。

    触业唯受想思为所依者。唯识解云。思于行蕴为主胜故。实通为依。

    世中有三。一道理三世。二唯识三世。三神通三世。如唯识第三卷疏。

    谓诸种子不离法故如法建立者。随顺萨婆多言。种子不离心法。如心法建立三世。彼说种子体即心故。随顺经部言。种子不离色心等法。如色心法建立三世。彼说色心能持种故。今大乘释。种子不离第八识法。如第八识法。建立三世。又种不离现行之外。条然有体。如现行法。依种子上建立三世。云何建立。种子之上。当可生果名未来。能生种因名过去。种子自体名现在又现行诸法。多分间断。种恒相续。种既不离现行诸法。条然有体。法既有三世。故今种子。如法建立三世之义。此为总标。建立三世。所依体依种子立。下别释世义。恐有外难。种既恒有。应非世摄。故如于法。亦世所收。

    又由与果未与果故者。此释过未二世。依现在种子之上立义。现种子上已与果义。名过去。未与果义。名未来。二所依体。名现在。今唯依道理。以辨三世。今大乘中。能为因义。名为取果。唯现在世。故唯识云。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方有因用。若果起时。因付于果。名为与果。现在种上。有于曾世付果之义。名过去。现未与果当来方付。名未来。现在正取名现在故。

    若诸果法若已灭相下。释依现行建立世义。

    四相中分三。初辨所依。次辨相状。后辨分位假立。大乘生灭。既即法辨。更无别体。小乘说有。百论难言。有灭。灭法令无入过去。灭法现在说名有。有生。生法令有入现在。生法未来应说无。此难四相体俱成有。

    论云。谓于一切处识相续中一切种子相续俱行建立者。总标四相依种子立。一切处者。三界九地。识相续者。谓第八识。一切种子相续者。种刹那灭。无间断故。名为相续。俱行者。种与本识恒俱行故。建立者。依此九地与第八识。相续俱行。一切种子。建立四相。不依现行。由三义故。一种相续故。二诸法因故。三不离识故。若说种子。即说诸识 又解云。于本识中。一切种子。相续俱行法上。建立四相。即是依一切有为法上。建立四相。一切有为有漏无漏。若起必与种俱行故。即是通说依现及种。说四相义。于生之后即说异有者。此有二义。一令生厌。欲显生体自性变异不可爱乐。若即说住。便多生爱乐生住故。二欲显诸相无别用时。即此生相。与前后别名异。既尔随转名住。后必不住名灭故。不同余宗。二异性中。初是同类法前后异。后是异类法前后异。此唯说生。由有缘力故起。余依此立。不待因成。故言约法分位别立。显扬颂云。生因相违故。无住灭两因。自然住常过。当知任运灭。此如五十二。唯识第二等说。

    四缘。文分三。一标名。二总出四缘体。三又由种子故下。别指于心以显四缘。如唯识第七广释 因缘体者。彼云。谓有为法亲辨自果。一现行。二种子。今此唯言种者。彼会云。有唯说种是因缘者。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等无间缘者。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彼第四卷会此文云。若此识无间彼识决定生者。言总意别。义不相违 所缘缘者。彼云。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一疏。今此总说。亦不相违 增上缘者。彼云。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彼自会云。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为显诸缘差别义故。故今此云。谓除种子余所依及助伴。余所依者。乃除等无间依故。不说境界显然。亦知除所缘。故唯依心显四缘。不说心所为等无间。

    第六善等增数中唯立三善无胜义者。说有为故 福分善者。顺生死善 解脱决择分善。如对法第十三。及决择释 正胜善者。即四正勤。亦名正断。胜诸恶故。勤体胜故。非邪勤故。名为正胜 无量善者。四无量也 有依善者。有所依求。求三有善 无依善者。无所依求。希涅槃善。又有物施名有依善。无物随喜名无依善。或有相善名有依善。诸无相善名无依善。修慧之体名根本善 相应五蕴名为眷属善。修慧品故。或根本方便二业道。名根本方便善。合二为一业道品故。唯说闻思非修慧者。随其所应余善根故。

    八福生者。谓欲界粟散王为一。臣为二。加六欲天为八。不同古解。欲界除臣而取轮王。轮王为九。不动善为十。谓色无色善。及无漏善。

    善了知事者。知因智也。

    工巧中但为戏乐等者。余处说此。实通三性。今但简染。相难知故。谓为戏乐贪掉等生。不为活命习业简择故。此戏乐工巧染污。活命习业体实无记。简择是善。善心慧等简择生故。

    言慧眼者。实非是色眼类同故。此中说之。非是五中之一。慧眼总揽五中慧法佛三。为今慧眼。慧为体故。因便故来 有瞚眼者。即瞬动眼。如人等眼 无瞚眼者。不瞬动眼。如蟭蟟等眼 依处眼者。即本肉眼。由此为依。起变化眼。名依处眼。或扶根尘眼之依处。世俗呼之为眼故。今亦假立名 审谛耳者。亦非是色。体即闻慧等。因说耳故。文便故来。欲显眼耳俱有胜用故 高听耳者。闻善法胜法有义法耳 非高听耳者。听恶法劣法无义法耳 身中释一切遍诸根所随逐者。明身根遍在四根中义。

    堕施设意者。施设谓名言。缘在名言名堕施设。

    十一种中内外者。自他身异故。

    七识住者。俱舍第八云。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十三。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一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欲界天及初静虑。除劫初时。二身异想一。如梵众天劫初时。三身一想异。如第二静虑。厌根本喜入近分舍。厌近分舍入根本喜。四身一想一。如第三静虑。初定由染想名想一。二定由二善想名想异。三定由异熟想名一。善喜动故。余三即下三无色。余处坏识。不说识住。

    增语触者。第六俱触。能起语故。能缘语故。于声法二处皆增。由触增长名增语触 有对触者。五识相应触。根有对故 依耽嗜者。谓欲界 出离者。色无色及无漏 有爱味。谓有漏 无爱味。谓无漏 世间。谓分别 出世间。谓无分别。

    九有情居者。俱舍颂云。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是九有情居。余非不乐住。前七识住。及第一有。并无相天。名九有情居。余恶趣等非有情居。不乐住故。广如彼说。

    增色中。有依光明者。即质光明。无依光明者谓离质光明。或附质光明名有依。远质光明名无依 正不正光明者。谓日月盈亏等光明 积集色者。谓诸形色 九种中不说内外。纵自他身是外处。定与根别说。其实相似声唯二性。不善有覆者。由彼思发故得彼名。显扬云。表假通善恶。实体非也。前色界亦尔。

    声中。若犯若出者。犯己还净也 圣言者。称实名圣。圣者正故。

    香中率堵鲁迦香者。即旧云。斗楼婆香。地持云求求罗香。素泣继罗者。如胡麻许大。赤色堪染。绯等。此土所无。极大香也。三辛香者。西域多以胡麻.荜钵.于姜三事。和为丸食之。令人消食 一指香等者。形如指相故。

    休愈味者。除止差病味。

    五触中。蚊虻为二故。六中俱生为第四。内身之中与身俱故。所治。即垢等。能治。即水等。

    法界法义。如唯识等。

    释法界中三种。有色无色及有为无为者。有为有二。谓有色无色。并无为为三。或一有色。二无色。三有色无色。即有为无为。

    增四中。唯言假色不说实者。律不律仪等。诸宗通色。今说为假略不说实。

    无色无为假非假所摄法者。依相说真如是实。余皆是假。

    善无记无为者。并依相说。真如等善。空等无记。

    增十中。一作意。二受。三想。四思。五触。六虚空。七择灭。八非择灭。九真如。十中有三句。初句是不动无为。下二句是想受灭无为。非受者是想故。此随胜说。故无所余。或第一即除受想思。余心所法。逐心生故。第五即不相应。略不说色。或初即触。随心初生故。随增胜说。

    结云内外六处诸法差别有六百六十者。此据十二处。各增至十。一一皆有五十五种。此成六百六十。所可应有增数之法。理实不然。五根增中。皆无增十。而有十一。已剩其五。意处至十二。而无增十。后剩十三。于此增数合剩十八。况复不计法界所摄八十七法等。由此应知。但据十二处。各增至十之总大数。

    释名中。眼者梵云斫刍。斫者行也。刍者尽也。谓能于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今言眼者。体义当故 耳者。梵云戍(输聿反)缕多。此云能闻。如是我闻之闻也。言耳者体义当故 舌中能除饥渴。正是舌根。发言论者。舌之依处。世俗名舌。故以为名。

    计为我所我及我所者。我所者。我外所有。我我者亦是我所。谓计前念我。是后念我之我。即前念我。是后念我之我也。

    有情等义。如摄异门分具释。重嗢柁南者。上明众义。皆是意地之差别义故重颂。出体显义。是彼地体义故。

    唯说六善巧者。辨中边通说十善巧。决择下。说六七善巧。显扬论中成善巧品。说诸善巧。皆为破执。故数不同。广如于彼。

    生起事谓缘起缘生者。对法云。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差别事谓无量界者。即五无量。谓世界有情界法界所调伏界。调伏方便界。下自当释。

    后嗢柁南有十门。一色聚。二相应品。三世。四相。五缘。六三性。七十二处增数。八释十二处名。九善巧。十者事八众。随增胜者说。

    第四卷

    九地境中。分之为四。上之二地明境体。此有寻有伺等三地。是境相。下上粗细异故。是谓来意。寻谓寻求。伺谓伺察。谓思及慧推粗名寻。察细名伺。一念不俱。粗细异故。今依彼法有无。此二建立三地。是谓释名 出地体者。释有三师。初说云。此之三地。就二前后相应建立。无心地。说初之二地名为心地。故知下地诸色等法。皆名无寻无伺地 第二师云。此三就二离欲建立故。此卷中。既以离寻伺染。名无寻无伺地。故知随应有彼染故。名初二地 第三师云。此三俱就界地建立。此卷中说欲界。及初静虑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等。故知但依界地建立。徴破前师皆为非正。今释彼文并如彼说。

    就此地中。大文分三。初问。次略答。后云何界施设建立下。别释前标。于中即五 界施设中分三。初问。次答八门。后随别释。第一数建立中分二。初标堕界非堕界。后此中欲界下。别释三地。堕者。在也。落也。落在界摄故 非堕摄界谓方便并萨迦耶灭及无戏论无漏界者。三乘通释 方便。谓道谛。趣灭因故 萨迦耶灭者。谓虚伪身灭。即择灭 无戏论无漏界者。谓真如。性离分别。无漏体故 唯大乘解。或方便者。一切化身。三轮方便利众生故。萨迦耶灭者。谓法身。虚伪身灭显故 无戏论无漏界者。谓报身。无漏五蕴离分别故 若定者。在上下地得彼定 若生者。谓生彼地。无寻唯伺 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者。虽共初禅。同一地系。无别品数。离于寻染要伏寻贪。方得彼定。如在欲界修不净观。虽未品数。折伏下染。要暂伏贪。方能入观。此亦如是。故名别得为大梵。劫初之时。极光净天先来有此中间。定业故得下生。初为大梵。非在二定生报下生 此中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等者。释论第二师。引此为证。未离寻伺染。欲界初定诸法假者。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诸法假者。已离寻染。未离伺染。名无寻唯伺地。二定已上诸法假者。俱已离染。并名无寻无伺地。即显欲界教导差别。若已离欲。亦名无寻无伺地等。不尔何故第三地中。唯离二染名第三地。不说有彼下二地染。名初二地。实义不然。此三但依界地建立。谓欲界初定有漏无漏诸法聚中。寻俱可得。已离欲未离欲。皆名彼地等引。次上文为证。不由有染名为彼地。若已离染名非彼地。若作此解。便大杂乱。故此论云。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有寻伺地等。若就相应及三离欲。立三地别。此等诸文皆有过失。广如释论。此言寻伺由离欲故。名无寻无伺地者。然唯欲。彼二定已上。无寻无伺。一地有漏无漏。皆决定离寻伺染故。下地不然。不得以有染为彼地。无染便非。故唯说彼二定已上。由此不说下之二地。随离彼染。即非彼地 教导作意者谓在欲界。住心无相。无寻伺故。出彼定者。身在欲界。已离初定欲。入无寻伺定。后出定时。还起寻伺。若生二定等。亦起下寻伺。故论说言。如出彼定。及生彼者 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者。即初静虑根本智。此有二义。唯识第七。一说后得智在因位亦寻伺俱。若依此义。彼根本智依此寻伺。后得智处法。缘真如境起故。名有寻有伺地。非根本智。与分别现行寻伺俱。名有寻有伺地。二云。后得智亦非寻伺俱。此无漏有为定者。即是二智。依初定寻伺处法。缘真如觉故。名有寻有伺地。非是二智与分别寻伺现行俱。名为彼地。

    第二处所中。有三界别。即为三。欲界三十六处。谓八热八寒那落迦。鬼处。非天处。四大州。八中州。六欲天。其魔宫即他化天。独一近边二那落迦。即八寒八热。随应所摄。人中一分亦尔。故不别立所。由此欲界文即分二。初明本三十六处。魔宫已下释即彼摄。

    从此下三万二千逾缮那至等活等者。此文意说。地平之下。三万二千逾缮那。方至等活。等活广十千逾缮那。次下过四千逾缮那。方至黑绳。黑绳下二千至众合。如是八那落迦。皆广十千。下六地狱。相去皆二千。无间地狱底。去地平计一十二万八千逾缮那。苏迷卢山入水八万。此乃过彼四万八千。以此准知。八热地狱。深于俱舍。彼说无间底去地平。四万逾缮那。彼论颂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俱舍。水轮虽深八亿。依风轮上。金轮复厚三亿二万。在水轮上。故妙高山据彼金轮。今者大来。金在水下。次据金轮。水在金上。虽不言深数。无间之底。既计一千二万八千。妙高入水。但言八万。明知妙高不据金轮。半上半下水中浮住。赡部州地。在水之内。深妙高山义甚难悉。七金展转倍小须弥。何为此州独深诸类。由有地狱安布不同。恶业者多处所须广。特深余类此复何愆。俱舍虽不别陈。毗婆沙第一百七十二有三说。一云无间底去此四万。下二万是无间。次上一万九千。次第有余七。此七一一。纵广万逾缮那。恐错勘草本。次上五百白墡。五百是泥。二云无间同前。次上三万五千。安立余七。余七一一。纵广五千。次千青土。次千黄土。次千赤土。次千白土。次五百白墡。次五百泥。三云无间在中。余七围绕。此赡部州。犹如谷聚。上尖下阔。故得容受。由此经说。四大海水。渐入渐深。虽无评家。俱舍所取不知何者。且看文势。第三为正。不相违故。余义皆有自宗相违。今者大乘应理为善。八寒地狱。八热相当大小量同。故不别说。鬼及非天。如前已说。不见近边亦属寒文。独一可尔。

    取缘豆子者。即摩诃没特迦罗。宗轮所云采菽氏也。旧云大目揵连。广说此缘。如弥勒疏 烧然等三。少分多分全分别也 一聚者不见形容。但见一聚火相故。

    色界十八处者。下三定各三。第四定八。无想天即广果摄。故不别说。并大自在天故成十八。四禅各三天。但言熏修。故唯有漏熏。五净居天。既言五品杂修故生。明通有漏无漏杂修之法。不异旧说业虽凡位而造。由今无漏。资有漏定。更助故业。令胜上生大自在住处。

    由极熏修者。唯无漏修。诸有漏第六识已不现行故。即凡夫位所造。广果天处业。将入第八地。生广果天。无漏极熏。资彼先时后报之业。至第十地满心。方生于彼。华严经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广如唯识第七卷疏。并十地论第十二卷。

    修禅有三。唯有漏熏下四定。二唯无漏。八地以上变易生死。三有漏无漏。如前所说。五净居业。变易生死。七地已前二乘。俱通有漏无漏。无明为缘故所起定唯无漏。八地已上唯无漏。不起无明故。

    无色界有处所者。业果异故。即于入定死处而施设故 无处所者。谓无色身。或现定色故名有处所。无异熟身故名无处所。

    第三有情量中。文分五。一人。二天。三地狱。四非天。五无色界。此州身量。寿长时大。寿短时小。大小虽殊。然随自身三肘半量。故量不定。东州决定自身三肘半。西北二州亦随自身三肘半量。然展转大。俱舍第十一与此不同。彼云。赡部州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州人倍倍增如次。彼说此州或三肘半四肘。东州八肘。西州十六肘。北州三十二肘。今说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