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瑜伽师地论略纂最新章节!

    基撰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者。此论一部总有五分。前五十卷。已明十七地之体义。即初本地分也。下之四分义。重辨前首。皆称摄此分。乃下四分中之初分也。摄决择分故。名决择分。或有以文摄文。前分有者。今重明之。以为一分。或有以文摄义。前分虽说法体。其义有未明者。今此明之。以为一分。如言眼界摄眼界等。自体摄自也。又以所诠决择之智。简择诸地不同。然简择义齐。更相收摄。即以义摄义。此一分教。能诠决择。以所诠为名。故名摄亦可。准俱舍论名对法藏。由彼对法论中胜义。入此摄故。此得藏名。或此依彼。从彼引生。是彼所藏。故亦名藏。此既二义。此亦如是。由前本地分中胜义。摄入此分。决择明之。或此依彼。从本地引生。即彼所含之义。此分所摄故。名摄决择分。亦是以文摄文。故名摄也。此明摄义 言决择分者。决谓决断。谓决他疑亦可。决谓决了。能自了解。择谓简择。可谓简择是非。今此明是破非。故言决择。邪见拨无。真俗虽决。非简择是非。疑虽简择是非。而非决断言决以简疑惑。谈择以别邪见。前本地分。直述义相。今当重问答。决疑择要。故名决择。旧云决定藏者。非也。彼言尼也。摩可言决定。既云毗尼生折邪。此言决择。何得称为决定藏论 中者。简持义。十七地中。简余十五地。持明此二地。是故言中也 言分者。分齐也。分别区分也。本地之后。摄释之前。一分齐也 言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者。如本地分已释 问何故不言意识者。以名滥故。此明心意识。故不置识 问相应义不唯局五。何以初标不云意有。答曰据实皆有。略而不说。又举初显后故。意地不相应也。又据胜法。以明五识。无执持等。其境狭少。举相应不言根尘。意中兼明七八二识根尘等皆明。不可偏云相应。故略之也 问前本地分。既开为二地。何乃此合明耶。述有二意。一六识各别依。谓六根通依。谓本识。今此分先明第八。是五六识通依故。所以合明。前分约自性业用等义。所以别开为二地。二六识各别种子。依本地分中。虽明赖耶。但明种子依。随六识说功能各异故。所以别开为二地。今此分中。兼明现行。第八是六识通依。既是通依。不可别开二地明之。所以合说。从第八识。故合一明。又唯约作业。作业既别。须开别明。俱依根缘尘。行相状同。所以合说。又如显扬第六云。问阿赖耶识何识所摄。答六识摄前约种子分别。今约六识所摄。所以合明 此地决择。合有七卷。此为最初。故言第一。即首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就此分中有三。一结前生后以发论端。二释分兴之意。三依地正辨。初二如文。第三正辨五意。合明寻伺等三地。合即十四分也。就第三段中有二。初简择别。明一地二依地。正辨如文可悉。今明此地中总有七卷。前三卷半明五善巧。下三卷半明六善巧。初有多段。今论初且合为二。初牒前已明。而兴三问。第二依问正答。就问中有三。初牒前本识。为所决择。二开三问端。为问由致。三正设三问。令兴决择。

    论云问前说种子依谓阿赖耶识。此即初也。谓前本地分中。已明第八是诸种子依。种子皆依有故。小乘诸论未说有 有之因缘广分别义者。此即第二开三问端。为问由致 而未说有者。前本地虽大乘有第八。然小乘经而未说。有一问也 问曰如摄论引小乘经中云。爱乐喜习着阿赖耶。所余经中亦如是说。此言即小乘经已有。何故言未有耶。述曰二义此为无者。说如萨婆多等。又然彼经虽说有体。即第六无别所诠及余别义。谓因缘广分别等。今言未有者。无别体有。非名有也。

    有之因缘者。此有第八之所以也。虽言说有。未知有之所以。既知所以有故。第八存之。其与现数受等俱转 广分别义。即为第三问。

    论云何故不说。以下第三正设三问。令兴决释也 何故不说者。但问小无所以。余文可知。

    论云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下第二答。答中随问即为三答。此即答初问也。此答初问中。初长行总答最深密记不说。所以第二引经正言不说。

    论颂云阿赖耶识甚深细者。以下举经正辨不说逗留。此一句总彰深细。第二第四句。正明不说所以。第三句正明不说 问曰何以第四第二句。明不说所以。有二义故不说。以深细故不说。即第二正明深细之义。二恐起烦恼。不为说之。即第四句。先云第七及八。皆名阿陀那者非也。即旧论颂云执持识深细。既云执持。第七岂能持也。梵音云讫利瑟吒末那。此云染污意。今云阿陀那者。即第八执持之义也。此之一句。总举第八深细也 问曰旧论执持识深细。何故今翻别云有何所以。述曰执持之言。其义便正。然简有异。义不同简。所以者何。先云深细者。但简凡夫未简二乘故。其凡夫藉义皆粗浅。此言深细但简凡夫。其二乘教义皆深细。此应与等故。今以甚简别二乘。二乘经教深细非甚故。此简具足故须异也。故下言见谛圣者方能了知。余未能知。见道之前第六识非唯识观。未见第八。入见方知故言甚深细也。

    论云一切种子如暴流者。此一句。举第八识深细之义。而不为说。即第一深细不说所以。水未风击名曰平流。若遇风涛方成浪起。此识亦尔。能熏之风未鼓。但只念念平流。能熏之风鼓时成种。遂如波浪 或种生现。由如波浪。一浪因至一浪生。多浪因至多浪起也 问曰先翻种子如恒流。今何异也。虽云种子。未知是何。言恐有局。今言一切。义乃含包。又恒流之言。此是何义。若如恒水流。即乃非也。如恒常而流。岂是约因熏义。今言暴流。义在于此。

    论云我于凡愚不开演者。此一句。第三正明不说。小乘有名无有体义。此我于愚不演也。唯开名故。诸在凡夫名亦未开。即我于凡不开也。若小乘名已有。但不为演。若名亦未有。亦不为开也 问曰二乘凡夫既不为开演。何故今说令凡夫闻。此中闻有二人。声闻之中有二人。一根不熟。二根未熟。初决定性。二不定性。故不为开演。若不定性根熟。何不为演之。凡夫亦尔。一根不熟。无种姓人二根未熟。故不为说。今约闻者。皆根已熟故得闻之。今言于凡愚不开演者。义在于此 问曰先云于凡我不说。此何异也。述曰即言非也。唯简凡夫。不二乘故。今言意不尔。

    论云恐彼分别执为我者。即第四句。释第二为起烦恼不说所以。凡夫二执未断。二我之执恐生。二乘人我虽除。法我犹在。恐其起此。我有二种。一分别。二俱生。俱生之我任运而生。分别之我因教方起。恐凡夫因教分别。二我得生。二乘因师分别。法我得起。故不为说 问曰先云彼勿执为我。此云何异。述曰此言总未简任运有我。其义可知 问第八相续似一常。恐起人我见。凡不闻本识有体相。是实虑法执大不说。述曰说第八虽生法执。若除法执必由唯识。第八既是诸法如实因缘。此乃唯识之本。故为大根得说本识(更有逐难云云思之)其此识义者。佛说法要以利物为本。若说此法。始则不堕生死。终令能得涅槃者。佛即为说。然此识凡夫闻之。生分别二我。若二乘闻生法执故。及不能作唯识观故。始则有损终闻无益 问唯识非小境。不为说第八。末那二乘观道除。应为二乘说。述曰末那惑障于人观。二乘观道得除人执。识细二乘非种智。所以不为说第七。即如见道。虽断三恶趣果。第八细故不为说。末那识细故。彼非一切种智。亦不为说 问曰小乘观道缘末那否。答无分别智观。断惑时自相观故。观末那理。后得智观。非一切种智故。于事差别。无智亦不须缘。因此义。法师云。以九门分别八识。备师以七门分别八识。皆如前钞。

    论云复次嗢拖南曰。下答第二问。此中有二。初举颂总显八义。二长行广解。初文可知。就长行中。初列八名属当于颂。二次第解释嗢拖南。而与邬驮南自说经何别。就次第别解中。有八不同。即为八段。初段中有二。初问次解。问可知。答中五因不同。即为五段。其初因意者。诸小乘等中。不立本识。如经部师以六识持身。今意非此。谓从先业生者。能执持身。从现在缘生者。不能执持。此约长理。不约六识于一刹那。或起异熟心破。如文可知。此中应立量云。眼等转识非能执后(宗)。现缘发故(因)。如声等起(喻)。又若有转救之云。我眼等中亦有异熟心。从先业生能执持。汝何故云眼等转识非能执持。而总遮我。今应破之。下第三因比量。若尔下第三因应不异。破此已救已为破故。后既有破。明知此中。但约长理相续道理破之。如前解释。此第一因也。因言所以。即宗因等之因也。从此为名故言五因。前总破六识讫。下因别疏牒破。且疏善不善性心破故。第二因又六识身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者。即欲破之且遮别法。有非执受。方为同喻。而能遮彼善不善等。设有解云。涅槃体能持有漏依止。今量云。二种涅槃定非执受。宗也。是无为故。因也。由如虚空喻也。此义既成转破道谛 设有别计道谛能持。应立量云。无漏善心不能执受有漏诸根(宗)。此言为简大圆镜智能执自身。若但总言无漏善心不能执受。即有不定过。为如涅槃。是无漏故。无漏善心不能执受。为如大圆镜智。是无漏故。而能执受。避斯过故故作此言。是无漏故因由。如涅槃喻。此义既成。应须转破有漏善心。应立量云。有漏善心应不执受有漏诸根(宗)。以是善故(因)。如无漏善(喻)。善既被破。不善须除。别立量云。诸不善心应非执受(宗)。有记性故(因)。如彼善品(喻)。虽破记性。无记之中有四无记。且除异熟。在第三因。变化等三。今应别破。量云三无记心应非执受(宗)。以间断故(因)。由如声电(喻)。或因喻云。非异熟性故。如善恶心。此因亦善。前因有异熟生心为不定过。今论云。虽云善不善性。不言无记。既有等字。明别有破。虽复疏牒。其六识中无记报心。此中有计。以为执持。应破彼计。故第三因即遮此计。

    论云又六识身无覆无记异熟所摄类不可得是第三因者。言六识中虽有异熟。但一念生。或诸心间。前后一类。异熟生必不可得。前后一类异熟之性。无有变易。可能执持。是真异熟。今六识中异熟心。但一念生。非无有间。既非一类。是异熟生。不得称言而能执受。应立量云。六种转识非真异熟生(宗)。有间断故(因)。譬如风声等(喻)。此量未明。应更别立之。六种转识无覆无记异熟一类既不可得不能执持身(宗)。有间断义故(因)。喻等同前。或应立量云。六转识中异熟生心不能执受(宗)。有间断故(因)。如风声等(喻)。其论云异熟类不可得者。即是此中。有间断之因言也。即彼逐难。六识中异熟心。是异熟生。非真异熟。不能执持者。汝宗何故言不苦不乐受。从异熟生。既异熟生应非执受。述曰异熟生有二种。一从异熟种子生。二从异熟相续生。第六识等者。是异熟种子生。名假异熟。如眼根非真异熟。其第八识是异熟相续生。前念后念皆异熟故。今前念后念皆是异熟者。能执持非六种识。故有异也。即以此文。一师言。欲界有第六异熟心。一师云。此乃遮计。又彼外计。汝宗第七识。应得能执持身。何劳第八者。应立量云。我第七识不能执持身。非异熟性故。如六种转识等。又彼外计。非一种识能持一切根。一一自识能持自根。今应破之故。第四因云。又六识身各别依转。乃至是第四因。此中有二。初依计正破。二纵计逐难。谓如眼识起时余耳等无识之根便应烂坏(宗)。无能持识故(因)。以小乘宗诸识不并生故。如死尸(喻)。设许执受亦不应理者。此牒计逐难。谓彼外计眼识起时。非但唯持眼根。亦能持余耳等之根。今设纵之故云。设许执受亦不应理。识远离故。今立量云。眼识必不能持耳等诸根(宗)。识远离故(因)。如他八识不能持身根等。如死尸等。又有合立量云。无识诸根应无执受(宗)。识远离故(因)。如死尸(喻)。既难无执受已。应成非情摄。立量云。无识诸根应非情摄(宗)。无执受故(因)。如死尸(喻)。又眼等诸识起时。应不递相执受(宗)。所依别故(因)。由如眼识起时不依诸根。此量有过。同喻所立不成。过如前所计。身识持自根。设尔应成数执过故。第五因应成数执过。其文可解。此中有量。既有执受不执受。不执受时应非有情摄。无执受故。如死尸等。又可云六种转识应非执受。三性心间非一类故。如声火炎等。此亦有过。由上五因。六识执持。既非道理。故许第八能执持身。结文可知。

    论云何故若无阿赖耶识。乃至识不俱转。此第二因。非正建立第八识。但因外难便破小执。建立自宗。此中有二。初问次正释 何故若无等者。此即初也。若准前后解。此文稍违。所以者何。且如前文。若有第八执受。依止可得。若无第八依止。执受不可得。今若准解应言。若有第八。最初生起可得。若无第八。最初生起不可得者。是言便生但总应言。小乘无第八。诸识不并生。大乘理即云。根境缘具五识皆起。何缘一识最初生起。有第八识。即许诸识并生。故有第八。无最初起是应道理。汝既无于第八。有最初生。此不应理。今小乘问云。何故若无第八。最初生起。不应正理。可直案文。不可准前及后而兴准解。此为问讫。就正解中有二。初假设外难。二依难正解。以小乘中诸识别生。其文易了。其答中有三。初总答以徴释所以。第一及徴可知。第三正释中云。容有二识俱时转者。谓大乘中诸识。亦有别生时故。余文易了。此中应立量云。三缘具足眼识起时三缘具诸耳等识亦应现起(宗)。三缘具故(因)。如现起眼识(喻)。汝前所难。恐识并生。不许第八是有。今成诸识并生。已应许有第八。此返释成。论第三因中初问等。如前判文。此因亦非正立。第八之因为外释义。难时外便返问。因为通难。返立本识。谓外小计识不并生。意缘色时。在眼识后。今破此识。缘过去色境。应不明了。应立量云。眼识等后散心意识缘次过去眼等所引境色应不明了。宗也。此言简彼定心及独头意。今远缘者。今偏破过去近意识。简远意识。因云不定位摄缘过去故。此言又简定心。如散心中。缘过去等百千劫事。此是亦简定心。又为不明了故。应不明了。宗因喻如前。此中文意如对法抄。

    论云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有种子性。乃至不应道理者。此下不能别判诸文。以小乘中计六转识。能持于种。今以诸心别异。云何持种。应立量云。六种转识不能持种(宗)。因云展转异故。由如鼓等所发音声。又云六种转识应不持种。三性间故。如身语业。余文可知。

    论云又彼诸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等者。又汝若执六识持种。如入无心定时。其六转识长时间断。既无能持之识。不应所持之种。而得相续长时流转。不生灭也。应立量云。入无心定种子应失(宗)。无识持故(因)。如入无余般涅槃界。又应立量云。入灭定时六识长时间断。此即无识持种。即种已失。不应而有出定相续。而复更得长时流转。用何种生。又此以何为识持身。难破无持种子识门。兼此破入灭定时。六识间断。不应其身而得长时流转。彼经多时。无识持故。便应烂坏。相续谓身也。若尔与下第七破何异。既尔取第一第二好。

    论云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等者。此第五亦非正立第八而破于他。亦因他难解难之由。遂成第八。四种业用。一了别器业。谓外器世界。二了别依业。即内五根扶根五尘及内种子等。此二第八识之业故。胜鬘经云。自身资生具。一时顿分别。此第一业。第八唯变故。缘从种生。故名为变。是彼境故。名为彼缘。其内依业。具有二义。一变故缘。二执故缘。变故缘义。如上可知。执故缘者名众生数。三了别我业。即末那常计第八以为我也。四了别境业。即余六识各了自境。此中意者。谓第四境业。一识起时。刹那刹那四业俱转。非一切时无心闷绝等。及入无心定。而皆具四。唯具前三故。如经所说。若一境业起时。必刹那刹那四业可得。若无第八。诸识不得并生。而此四业。不可一识一时顿有。岂不违经及于道理。小乘若信大教。及一刹那中。有此四业。可如此难。他宗既不信经。及不许有四业。一刹那中而现可得。何得如此而起难耶。述曰然以道理逐之。必许有此四业。及信大教。而得成立。以理逐者。且立唯识比量云。色等诸法皆不离识(宗)。是所识故(因)。犹如于识(喻)。既色等诸法。不离于识。从识而现。无识之时。此境应无。且如入无心定。或唯缘涅槃等境。尔时色等既无能缘之识。眼等诸根。及外器等。便应断绝。应立量云。入无心定等位时眼等诸根及外器等便应断绝(宗)。以无识故(因)。如所灭识(喻)。又缘涅槃等境时诸眼根等必应断绝(宗)。以自能缘识体无有故(因)。由如未生缘眼等识。此即成立初二种业是有。次成第三业。二乘唯云有了我之业。不言一切时恒起了我。今应立量云。异生所起善等心时必有我见(宗)。此是有简可须思之是异生故(因)。如起余位我见之时(喻)。此三种业义已成立。于一切时必须恒有。若境业起时。必须有四。不然唯前三了别境业。二乘共许前三业义已成故。于一时四业可得。于前三业总立量云。异生身中无染心等现在前时必有前三种业(宗)。异生位故(因)。如二共所许三种了别现在前时(喻)。以此义故知。四业可知。以理遂立前唯识量 又有三藏所立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宗)。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因)。由如眼识(喻)。前虽可尔。简过未周。此中简过。如因明抄。上来虽复理破违教。如何如摄论中。广立大乘真是佛语。信佛语已有违教过。非未信前而有此过。如摄论说。此并与现量相违。过如文。

    论解第六身受中。谓如理思乃至定有阿赖耶识者。此中正论第八是有。谓如入定时。五识不行。忽闻声触。即起领受。如舍利弗闻哮吼声。既无耳识起领受余声。即第八识而起领受。若无第八此义何成。若小乘中。不许定中境至起受。应立量云。入定位中境触身时应起领受。以有意识位境触身故。如散心位。若不许时。返破余位云。散心位中境触身时应不起受(宗)。境触身故(因)。如入定位(喻)。此中更有难释。不可烦述。法师云。身受即轻安。触身起受。

    论云如理思不如理思。可知 或无思虑。无心定也 或谓寻伺。有心定也 在定不在定。可知。此意谓此六位之时。境非一种领受。非一心不并生意缘。此随一种境。或有声至。谓不并生。若无第八起何领受。若有第八。第八领受虽入定等无余五识。觉受仍生。若无第八。此不应起。是此中意也。

    论云处无心定不应道理。乃至不离身故者。此有二义。一违比量。二违圣教。诸部之中有许有二意识。一粗二细。细者此定有之。今此中破。如萨婆多不立细识者。应立量云。入无心定应如舍命(宗)。识离身故(因)。由如死尸(喻)。又违圣教。如文可知。萨婆多救。六识不离身者。识得不离故。名识不离身者。亦应识得不离身故。不名灭心定。应立量云。汝立灭心定应非灭定(宗)。识得不离故(因)。如有心定(喻)。又汝无心定必定有心(宗)。有识得故(因)。如有心定(喻)。此非萨婆多正救。彼正救云。入定虽无识。后出定时其识必生。言识不离身。应立量破云。汝立灭心定必定有心(宗)。言识不离身故(因)。如有心定(喻)。彼作决定相违。言灭心定等决定无心。以寂静故。犹如涅槃。今应与作有法自相相违过故。令彼不成。汝立灭心定应非是定。以寂静故由如涅槃。若言命根等在名不烂坏。应破命根云。先破四相。四相定非实有。非二量知故。如兔角等。以此为喻。破彼命根。上来破萨婆多讫。若立有心者应破。量云第六意识无想定等诸位中应无(宗)。在此位中于六识内随一摄故(因)。如五识等(喻)。又若有识。决定有触。若有触必有受想。如何乃言此定有识。此量既成小执破讫。违经违理。故成第八。又如无色界。应有灭定等。量思之。

    论解第八识中。谓临终时乃至不应道理者。如第一卷。从上舍。从下舍。皆至心处。方后舍也。言非彼意识有时不转者。若第八识通执身分。舍上分时。下分未舍。有转有不转义。若第六识义不必然。缘余境故。非有处不起故。非能执持。又若第八缘境微细。于临终时缘境不可知。若第六识缘境行粗。若第六识能舍命行相应粗。以非彼意识。有时不转。应立量云。命终时识缘境应知。第六识故。由如余位应更总非第六意识。而能舍命。量云第六意识非舍寿心。转识摄故。由如五识。故知第八义得成立 上来答第二有之因缘竟。自下答广分别义。

    论云复次嗢拖南是第三答。自下有二。初以四义。建立第八广分别义。二建立第八还灭之义。于中初举颂。次乃长行。长行中初开二门。二次第解释。解释中先解所缘。

    论云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等乃至执受了别者。谓六七二识皆起执故。所熏成种可言妄执习气。其五识等自熏种。虽非妄执习气。亦第八缘。此中何故不说第八缘耶。依上下文。一切有漏法皆有粗重所随。五识等种子。虽非妄执习气。粗重所随故。但名习气。是第八缘。此中通含为语。即遍计执习气。直是六七二识习气者。是余五识及第八识。非妄执习气。诸现行并为粗重所随。应并名习气。若尔第八缘习气之言。其义摄一切法。何须开二境。述曰习气通二种。谓现行及种子。此中约种子名习气。不约现行为论。故开二别 问曰何故得知现行亦名习气者。如阿罗汉齐足越坑。名为习气。此乃现行。故知通二种也。不然由有种子习气故。名为习气。岂习气即现行耶。谓今皆种子名习气。即五识等。云应种子皆名习气。余义同前 又解此中言遍计习气者。三性有漏法所有种子。皆名遍计所执。以三性心等皆为相缚所缚。名为遍计。非谓遍计皆是二执所成之种。若尔此中云何遍计所执之言。三性心等不起所执故。义云此中通论文中义。含即遍计自性习气。遍计所执妄执自性习气。前通善不善种。后唯二执心种 又解法师云。二义西方二师义。一云三性心皆有法执。虽善心起时。即此文为证故。名遍计所执习气。第二解云。一切有漏善等心种。皆名遍计所执习气。此非三性中遍计。以有漏心等。必为漏所缚故。其善等性。亦名遍计所执。此不及前 问曰无漏之种。非妄执习气第八缘不。有义缘略故此中不说。又此义非也。谓心弱境强故不得缘。如摄论闻熏习。非阿赖耶所缘。仍依于本识。以强胜故。若尔云何名唯识。若约无漏见分。此义又成。未起无漏心时。此应不名唯识。如摄论依彼第八。以念俱随灭故。亦名唯识。以第八缘境为相缚所缚。诸第八境皆是亲变。若缘无漏。即非相缚故不缘也。第八望无漏种。即非唯识。如眼识望第八境亦非唯识。非所缘变故 问若尔无漏熏时。熏阿赖耶识不。若熏云何不缘。问若得者。第八缘种。如无色界。即为自证分缘等。若缘无漏种。岂缘自体耶。问此中依护月菩萨释。其见分等三分中其种子。为自证分种子。即见分体故。由此理故。相应五数不缘种子。依此理故生无色界。第八见分即无所缘。彼界第八见分。缘欲色界器世界等。以是共业故。虽生无色而得下缘 问曰何故种子不在自证分等。唯在见分耶。义云以相见及第四分。于自证分上。差别建立。今以种子是所缘故。故于见分上立。以自证分为能缘故。不于上建立。又依集量。唯立三分故不在第四。设立四分者。以不离自证分故。俱是第三分差别立。若在无色。亦缘下器界者。何故此文。云若在无色。唯有习气了别执受。通曰此约自证分为论。不约见分。若约见分。即通缘器界也。故简无色不缘。但在内根等文中。不在外器等文中。故知外器亦得缘也。若依护法。即以此文为正。在无色界不缘下地。界系业别。故其种子。即见分中分为相分。见分缘之。五数托此以为本质。而于上变影像相也。此非实用。故不能生眼等实根令识依之。此与后别。若准护月义。其无色第八识。与下界识等。以缘境等故。若尔即有业无粗细妨。其义者何。夫见分等及外器相。必此业感。此业何时造等。又有多妨。如对法坏世界抄。广如此论第一卷别抄。其缘变化身五根不。有人云。西方有诤者非一也。一释亦变为境门摄。非内根门摄故。此中但总言缘器。不别疏条如别抄 问若以第八缘种子。种子何故能生识缘他身根。此根何故不能生他识。答曰以影像故。种子亲变故不为例 问如五根本识相分他。依之第八为影像变。其种既自第八相他。亦应变缘。答根法现影像变时。可为受用。则互相见等。种子微细。不得缘他。无受用义故不须之。此唯意境。中边等中。云缘他身者。如此解问。

    论云及诸色根所依处根所依处者。即摄造根四大。及扶根四大。及扶根尘。护月有二种五根。一意识及相应变者。二末那相应变者。彼以第七识。缘第八相分为我所故 问曰若尔第七。既缘第八相以为我所。即第七名无漏缘使耶。以缘第八相为我所故。今解唯缘根及所依等为所缘。非种子。种子即自体上义分。即自证分缘故。非无漏缘使。第七虽缘第八起我。然迷总报故。迷现行不别缘还灭上功能。故非无漏缘使 若尔亦缘第八所缘外器为所缘。应是上界缘使。述曰不然。第八虽缘上器。然有亲有疏。欲界者亲由业感。缘上界者疏不由业感。缘第七既缘第八见分。为我所缘相业所招生。亲相分者。即欲界器。其我所。即须随我。我既欲界系。所亦应然。故非他界缘使 问曰意识缘上界色等时。此即随见分。欲界系第八。既缘上界相色等。即应欲界系。述曰不然。第八含种子。种子故第六不然。故不为例。有种故。亲变故。第八境非欲界系。第六识等不名种子。影像缘故。随见分欲界系。又解护月。第七缘第八时无我所。通说故言其实无也。三本识所变五根。今唯有所变。实业感者。非余二种五根也。此缘内时。其造声四大一切时有。常缘其声界。义说有之。其实无有。即缘声之种子及四大。故名为缘。声非现行声一切时有也。此中应有一大增时。如眼中地大身根眼根四尘。即七物可得知余无不可得者。彼增时亦则说缘。其护法唯有二种五根。第八第六二识所变。第七缘第八。为我家之。我即为我所故。护月难护法曰。若上不缘下外器者。何故修生天眼第八缘也。义曰此非第八境故不缘。唯意所行。若尔心无境无意。不缘此第八。复不缘其眼应无。若尔如五识。非第八境。意不缘此五识。岂即应无识。是见分取于所缘。此根非见分。何得为例。亦随识为见分故同五识。述曰缘未必要须业所感者。如下界长养根等。第八亦缘如种虽非业生第八。亦不妨缘。若尔何故不许上地离下地生时亦缘外器相。以下界第八缘上界眼故。如下次自解。

    论云此于有色界者。护月云。若无色界第八。不缘下器者。何故外器文前预简云。此于有色界故生。无色缘下外器。护法云。此简内执受。若有色界有种有根。及根所依。无色唯有种子。无根及扶根尘。即内执受半有半无。须简色根。外执受中一切无色界皆无。何须致简。故下膏炷喻。若无色有外器。应无内炷外有光明。故知简别。不随汝意。第八俱五数所变化身。众生数非众生数者。即众生数。若尔何故非异熟说根为五识依也。亦是然是未依本生故。

    论云。复次阿赖耶识乃至一味了别而转故者。此中护法为正文难护月云。若缘.三界器相。此中何故唯言从初执受。乃至命终。彼通曰。此但约一内身为论。而说外器。非据实义 问曰如此处业。还感此处界。如欲界死生上界。即此界业尽故生。若未尽如何生上界。若尽何故生上界。由缘下界外器。若生上由缘此外器。果应永不尽。义曰若有情身。及外别受用果。须业尽时果尽。有业时缘外器别果。其外共器果。未必要须业一。有方便。以一切时任运缘彼为境界故 问曰若尔如论处说。第四禅外器。虽无三灾坏。而随身生灭。所随生灭。器既是共相。果如何有灭时。以一切时任运缘故。下诸界地。理虽应然。且据四禅。论文明故。义曰且约胜缘故为此说。其义者何。如一有情感得一处舍宅等缘。其此外器。有情共感。虽共业招。而此一众生业力从增。有别受用胜缘故。若此胜缘。在余有情随之得变。若无胜缘。此处亦灭 问曰若然此一有情。复余有情所共缘者。亦随胜缘说灭诸有情所变。胜缘既在。而彼有情亦应缘之。理既难妨。不可取之。又如地狱。必恶业招。若生人天。其何业感。若在色界亦得缘者。何故色界身。由起地狱诸不善业。而能感果。故有大妨。设护法菩萨此义如何。义曰若在上界。不缘下界。其理无妨。然欲界人天。何时造彼业者。若人天所感之业。必是善感。以人天不受彼生业。若恶感招必定受生。加以别恶业等故。于此中无妨如见粪汁名为美食。其理如此。对法抄说。又第八若不缘上界色等者。如其天眼通者。此眼根等岂非第八缘耶。答曰不缘。若尔如何名唯识。答曰种子生故名唯识。非识所缘故。如六七识界为缘等。又云缘。若尔何故不许缘上界耶。义曰若往彼界。何缘不许不缘其色界系色。非第八缘。见相别系故。依彼为门自变为影像故。马胜比丘事入净土等皆如是。随往所见即变。属见分系。然色界者色界缘。

    论云当言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等。此约身为论。以身量小故名狭小。有义以外器有大小量说等。如小千界等。其下文说。以诸十八界多小。说小大缘。无色无身。以何为大小。故说诸界名大小。以无色界缘法处。说大小故。其义未解。法师云。彼心或广或略。熏成种时。第八缘此种。种从现行名广略等。非缘现行。若尔即得说第八识。缘三界种子境也。答不然。约功能如欲界。名狭少。行种所生现行亦狭小故。如是乃至无色界亦然。若欲色界。不说外器为论。以俱缘无量外器界故。

    论解第八俱五法者。问以为能熏为是所熏。答曰非二。以非王无不与能熏相应。而非所熏。以无力能。不从加行心之所引生。故非能熏。夫能熏者。必从前加行心引生者可成能熏故。此五法非是能熏 问若尔六识之中异熟舍受。应同此类。非能所熏。义曰许然无失。此为胜义也。又五法缘境为缘。第八识之境。为别为境缘 问曰何失若缘本质境。云何名不同一行相。若别缘者。如五根既为本识等。六法所变。六五根而眼等识依何者根故皆有妨。如实义者俱缘第八识之境。若尔如何释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虽境无别。见用各殊。受为领纳。相为所缘等见有别故。说不同行相。与余七识不同。余七识得心所。名为境缘。故第七亲为我我所等。余处当释。此与前两师义别。彼彼皆依本质影像而变境故。

    论云解作二缘性中。云又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等者。谓由第八为境故。得起第七见分。又由第八中种子故第七得起。具此二义故作此说。

    论云复次诸转识与阿赖耶作二缘性中。云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者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等者。此中若熏种同时生灭家。取是文为正。若异时家于此文云。此谓现行能熏之识。与第八识同生同灭熏习。第八非现行与种同时生灭。此中有二诤。一家云。初帙第五卷。种子七义中云。若生异类即此念生。若生自类非即此刹那。故知现行望种子。种子望现行。是自类异念生。若尔云何释种子六义。念念灭俱。有义曰。此但约俱有生灭。非即此刹那中同生同灭。一家云。诸种生现现生种必同时。如种子义及此中文等。如第五卷等种子七义。文言自类者。谓自种子类种子生种子。自类相生故。非即此刹那。若种望现行名异类。是即此刹那。又旧种望新种。亦有异类。即此刹那故。此二释此文处不同。

    论云阿赖耶与诸识俱转转相谓或一时唯与一种俱转所谓末那俱转何以故此末那等乃至若有心位若无心位常与第八俱转意者。此与对法第二相违。彼云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法俱。唯除圣道现行。若处灭定及无学位。故此相违。即此文云。无心有心皆相违。即灭定无心圣道无学有心尚行故。有相违故。依此西方二说。一云末那唯有人我无法我。即如对法。三时不现行为正。然此中言有心无心三性位有等者。即除灭定余无心位。谓无心睡眠闷绝。入无相定。生无想天。非谓灭定中有。今无漏观无学身中三乘。皆入人空观。第七唯人我故不行。有漏之识无漏之识可生。若言灭定。亦有第七。一切时论此我意也 问曰云何灭定等三时无。而言常与第七识俱转。答曰此据除三位。余一切位俱非三位。亦有名俱下言有心定无心定者.即无想定有漏定等。非灭定无漏定。又第二师释云。即此文为正。末那一切时常有。然对法言。三时不行。亦有义以第七识双起人法二我。如二乘入无漏观等三位。人执末那不行。若菩萨入法观圣道等三位。即法执末那不行。此二时中。无人执时法执在。二执无时无漏末那生。今遮有漏二执故言无。非人观中无法执。二空观中无无漏者。若尔何故此文。或与一识俱转。答曰此于余六言。或非唯此一。不然更加二三等不定故言。或非末那有时有无时无言或也。何故无漏等观中。无人法执者。如佛地论对法第二说所以。

    论云缘阿赖耶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等者。准此西方二释。一护月师。第七唯第八王见分为我。相分为所。种子等如前已说故。此文唯缘见分故。故唯有我。无我所等故。摄论等云。我我所等。或唯有我无我所。余处文剩来。护法解云。以此准知。唯缘第八见分为我。不缘别相分等为所。然言我我所等者。即计第八。为我家之我。即是我所。其中缘种不缘他界。无漏缘使等如前释。

    论文又复意识染污末那以为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等者。此文违前文。由有阿赖耶故。末那得有。文势故起。又如本地分中。同时依止意。彼末那相依。起过行相。今此明之。由有末那故第六起相缚。谓由末那计第八为我故。第六于境起法执执蕴等。缘境起缚名为相缚。相缚体即六尘所缘皆缘也。又由有此末那故。八识缘境皆有缚起。即诸论云。谓境界相能生缚也。此缘为由法执末那故起。为由人执故起。若法执者。二乘及大乘人空观。应是有漏。必待所依法执故。今准知有人执末那故。第六识等起缚。何以如此者。此人执是惑性体粗故。起他识相缚。法执不然。故不为例。此皆以自识所行境相望为缚。又他境为缚。由末那所缘。顺能依第六识故。所以起缚。若缘无漏。第七不顺故不为缘缚自他境。文以意解缚故剩解非他。于自境起缚。亦缘他境起缚。又如本地中云。意识业者。了自境所缘。及自共相。不解他自者。何故今简也。

    论云若地狱中与纯苦无杂受俱时而转等者。此准瑜伽。以三禅乐极唯在意。地狱苦极亦唯在意。若地狱中极大地狱者。唯有苦受。如旧摄论无乐相应。又云前本地分五识身地。与乐相应者无此文。今此文中唯有一说约种子。余处文是亦得成熟乐受。若约现行不然故。前第四云。四种地狱无乐受。然有多分苦受。如是等苦。此据增苦。非谓有乐。又云以死为乐者。非谓乐受苦灭故名乐。其实苦受。又约余轻地狱何妨。逢风而为段食。必亦乐相应。今据报乐无妨。又旧摄论虽有。亦翻末依本。今摄论中无此文。若本地如前会。地狱言等者。以鬼畜有苦乐。前乐摄一分有福。今苦摄一分无福者。故言等。如显扬十七。即无等字。虽然准三受。俱畜生等言一分。故知余一分即是纯苦。显扬十苦破品云。纯乐谓诸天。即不简欲天即三受。论此约趣语。即天趣乐多。人趣容苦多故不说。

    论云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心俱时而转者。西方为五识有次第缘无次第缘家二说。一有次第缘家义者。以卒尔心唯一刹那故。相续唯在等流心。如眼识缘善起。至等流心。一类自相续生。耳识后起。乃至等流。缘不善起。自类相续。前善眼识未灭。耳不善识遂生。故并第八无记。三性并起。与五识中更取一识。起无记可知。或第七即是。二无次第缘家者。乃至等流五识亦无。相续有二说。一无一念中三性并起。此中据事究竟语名一刹邦。非一念中三性并起。二即如前眼善识起。至等流心时。耳识卒尔心起。乃至耳不善等流心生。眼识亦生故。此一时善不善并 问曰若五识起善恶。必意识引。如耳识起意引不善生眼识。无能引。应不起善。义曰初起善恶必由意引。若已引者更不须引。故于后时眼还生善 问若曰境平等。可眼耳二识要隔三刹那方起。或境贪爱何妨隔一二刹那即起。若尔眼耳即不并生。义曰要须隔三刹那。五识类等故。虽于境贪爱。以五识类等故。不得隔一二念即生。又义隔一二刹那。亦有起恶 若尔即无三性并。义曰若有此义故。于平等境时起三性心。如前说。

    论云如是阿赖耶识虽与转识俱时而转亦与容受善不善无记心所俱时而转者。此约前识俱受俱性俱门为有法。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为法。即合为宗。何以故。由不与彼同缘转故。下立因。如眼识下出同法喻。明以容言简之。其转识名中自简故。不言容等。有识言容受者。以受性同三受。并如五识一性时。何妨三受并意识应引生。又何妨三性中二各别受。如前次第作。又三性心尚无一念起者。何况三受。如前事究竟通。又三性虽同时。何妨唯一受无三受并生。义曰三性既俱生意识所引。何缘三受非得一时。若三性同时何无三受 问曰三性三受等初起。并由意识引生后并生。已意缘何境。义曰若境平等识境并缘。若于境增即随观此问即随境观。如现任解。若境平等总观识境三性诸心。不同三受识所有义。意随何性。心随何受起。若性唯无记。不违三性故。若受唯舍受。不违三受故。舍受平等无记非明证。若随境增缘。亦缘余境不。义曰有缘。然只随增性不同。余境性受等。余如前说。此上来文解伏难云前言第八相应受。唯不苦乐等。何故后言唯识俱转。乃至七识俱转。三性等并生故。今为通此第一通妨。

    论云又如诸心所虽心所性无有差别然相异故等。乃至于一身中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此释伏难云。云何如一身中。有诸识俱转。应立量云。第八及诸识依一身中俱转互不相违。此宗。因云相各异故。喻云如诸心所法一身俱转。又如于一暴流有多波浪一时而转。互不相违等。乃至有多转识一时而转。亦不相违者。此释难云。如何依一现行第八上。有诸识俱起。此据于第八识非一异故。有种子故。得有诸识并生。今立量云。第八识上容有诸识并生(宗)。不一异故(因)。喻云如水波镜像。此中因果道理。若约用别不得名一。如心所性。虽无差别。然相异故。若言体性。波浪虽多。体唯一水故。六八识不得言异。因果用别不得言一。如一种子不自成因果。终望去等方成故。体即一性异即不成因果。故不得言异。如水不生火是性异故。今此道理亦尔。即如摄论无著等徒。以六识等为别有体。又有义即是一体此二义别。今此中依中道说。二偏俱非。二家总取并是。又如一眼识。一时唯取一事境等。以下文释。上来明第六识缘他自境教顿及不顿义故。以眼识等为喻。此中有宗因喻等。如文可解。末那以诸门分别。如诸德章可解 缘八为我我所有二说。一即缘王为我。缘所为我所。此非正义。不别缘故。二说即直缘我是我见。为我家之我。是我所见 问曰何以得一念中起二心解耶。义曰第六尚起一切境解。末那何妨。此义为正。又缘见为我。缘相分为所。诸余九数有论文相应。或唯与十九数相应等。第三果何时断世间道。伏不伏。如俊师末那章解(勘旧抄)此解末那。又即解前诸识俱转中文。彼未了者。此亦重决。彼前唯云。若与有心无心。不解定不定地。不违善不善故。故今时云重决定。即解六识缘自他前文故。故论云又前说也。

    论云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等者。此中诸法师叙云。西方二说。一云护月。第八亦变为他身。二护法不然。谓第八为二变。谓变根等令自见等此。是不共相业感。二亦共相感。令他见等故。名增上缘。若护月云。亦变为他身者。其他身五根识所依者。亦从自身种子而生。则他依之识。何非自种生耶。应同于根。立量云。他身眼识应从自身种子生他身眼根。眼识之中随一摄故。如他身眼根。若他身识所依根自不亲生者。与我何异。他为增上缘。而第八变故。然变为他身。是即外器所摄。非托变他实根识。托变彼扶根尘。第六识可计为有情等。此中有二业。谓共不共。然共中有二。谓共中共。共中不共。如一外器世界。他共缘受用故。名共中共。如衣物等。唯自所用。他虽有用义名共。然自受用业胜。名共中不共。不共中亦二。谓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谓如自眼根。他识不依。唯自识依。名不共中不共。其扶根尘等。自不共业招。然亦他第八变。即不共中共。今解此以理准文。即他身是不共中共业。然大乘中以理克之。曾问云如自身中眼识所变。亦非意等所见者。何况他人。如何名共中共不共中共叙曰然以理准无共者。皆自第八所变。他即不受用。今据相似。如眼根唯自受用义他无。名不共中不共。其外器世界。虽自变者非他用。然受用中有相似义。谓言共用故名共业。余之二句准此应释。今现亦则变他身实根等义。又有云。二师义者。一云变第八托他身而变。第二云眼识依彼第八所变而更变之。若尔何者不然。岂以眼重依之而便说异。如此等理有识详之。以上列杂染根本。次下释妨难。谓阿赖耶中解脱分等种子。是何等共谛等。问曰何故次下。起此文故。结中无勘。下结文即知。

    论云复次阿赖耶识所摄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法种子者。此中法师云。如初发心。起闻慧等。是解脱分。从七方便中五停心观等三。名随顺决择分。顺决择分家加行故。暖等四方便说名决择分。今解云。五停心等三加行。正是解脱分体。并是决择分前故。名随顺决择分。其解脱分亦然。从闻慧以去名解脱分。已前受持十二部经等。是生得善故。是彼解脱分加行。体非解脱分。解脱分通九地系。下自有文。决择分法师云。通七地。四色三无色。若尔如何下言六现观中云。三依五依生。故知决择分。是欲色界五地系。前三方便是决择分故。五停心观等若是散心。即欲界系等故。故通七地。暖等四善根唯在色界故。三依五依亦无违也。

    此中定非集谛因等者。如对法第三抄。解决择分中。说西方三说。胜军云。此解脱等善根。体是有漏方便善摄。今福分善等种子增长感异熟果。彼福分善业如缘起。若由异生放逸等者。三种无明所发不放逸者。当知缘明而生。我说非无明为缘故。感得可爱果。至解脱分等。随顺无漏。正不能感生死总报苦果。言非集谛。非不感别果。如护月等。即由无漏种力。令现行方便有漏善法。及福分善根等二法增长。并如对法抄法师解。可断道谛等摄义。

    论云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更明盛。明由决择分等故。令福分善现行转更明了。以数习加行善故。了达因果故明也。若护月等。亦令加行有漏善。及福分等者明了。

    由此因缘彼所摄受等乃至速得成立者。此中由解脱分等为因缘故。令世间福分善等种子。名言无记种。转有功能。善业等种。转有势力。自解脱分善根种子。速得成立。成立者。能增胜生果也。又即令福分善等种子速成立。此中通新熏本有二义。复由此种子故 彼诸善法转明盛生者。能由解脱分等种故。亦自现行善法转明盛生。又云即福分善现行也 若尔与前转更明盛何异。述曰更胜于前。念念增故。

    又能感当来下。正明福分善业义。非解脱分等善。然非不感别报。此中法师。皆是福分善种子。备师即如前解。

    复次依此一切种子阿赖耶下。释外难。谓前云杂染根本摄诸种故。如何有二种。故引经为证。恶叉聚喻者。即如无食子相似。

    论解修习作意中云。若诸异生以缘转识为境乃至内粗重缚所缚者。此中泛解不言入独觉见道者。略而不论。又观行同故。唯断人执相似。若说声闻已说独觉。此中言缘转识为境者。违摄论文。彼云菩萨初学应先学如实因缘。如实因缘者。即阿赖耶识故相违也。一解云。其实菩萨地前。作阿赖耶唯识。如摄论说。然通三乘前见道行故。名唯观转识。转识中有杂染故能缘之。非菩萨不缘第八。又皆缘第八作唯识。然入见谛已后。即缘本质第八。若能作唯识观。此约后得智。若未入见谛缘本质。不若无后得智故。缘自第六之影像故。名缘转识。非谓本质中不缘第八。摄论约本质。此间约影像说无过。声闻等人。类菩萨双观。入见谛已去。后得智起。方实缘阿赖耶不然不缘。若前不缘第八。后如何得缘 问曰如何声闻。亦作此观耶。述曰若不定声闻根已熟。要得入见谛已方趣大乘。即容可作此观。得有其根。未熟决定人。入见道则不然。此文约根已熟不定说。又约种子体说。三乘俱断一切集苦二谛。若有一法未达未偏知。我终不说得漏尽。得谛观已三乘同观若约名随义别。是作缘者唯双观。菩萨有二我。则是摄论等约体。此亦如是。故有一切皆达。若约名中义随者。则无二我。唯观人我故。除一切烦恼障。菩萨双除二我观别。如前说观故。达阿赖耶如前说无异。又正解。菩萨能知第八。非二乘人。二乘人此中见道。依缘转识观后入见谛。了知一切杂染及诸缚等。菩萨地前实缘。第八未缘着故。名缘转识。后入见谛缘阿赖耶。阿赖耶非二乘缘。

    建立转依中。论云略彼诸行。乃至一积一聚。此加行道。此如显扬菩萨无漏。二乘亦然。为一聚已。乃至而得转依。此是无间道转依无间下。乃至当言已断。一切杂染明解脱道。此中断惑本有种子。种子生现异时。若护法菩萨。今俱时胜而生。此断时亦尔。或无间道果亡。或解脱道果尽。如常分别 此言转依者有三种。一心转依。谓真如转作所依也。二道转。即无分别智。此是能转也。三灭性。即择灭无为。此之诸论即择灭。由能缘之智能断惑。缘真如灭所得故而建立。非是实法已下释难。一一生起可解。有取受性。即取共果也。又即贪转依。于三性自在。谓得转依已取舍三性。法得自在。不然取舍不自在。第八断灭相中。其身虽住。由如变化者。即业烦恼力已断第八。应无由有余势分力。有无覆无记蕴在。如变化相似。非业烦恼所作。又此约回心向大乘语。谓以愿通力。令住百千劫。此住命即由愿通力生。如变化亦以通化力生故也。若佛即不如是。

    阿赖耶四句中。此如对法第二云。阿赖耶者。谓能摄藏诸法种子。又诸有情取为我故。即我爱所取处名阿赖耶。今取后义。故八地等舍名不舍体。第一偏句中言灭定者。谓第三果人非余。余成第四句故。若生死念中。无意识家他难云。何故此中不论生死蕴者。即闷绝中摄。第二偏句中有三位。一粗现爱尽故。舍名非细法执。谓二乘人第二位。谓永伏现行。入八地以去。人爱现行永伏不起非法爱。此非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