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俱舍论颂释疏最新章节!



    受福业事名  差别如业道

    释曰。施戒修三类者。定名为修。类谓性类。谓施戒修。各别性类也。各随其所应受福业事名者。谓施等三。皆名为福。于中或有是福业事。或是业不是事。或是事不是业。名各随所应也 且初施类中。有身语二业。名福业事。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所托故名事。事者所依义也 彼身语上。能等起思。唯名福业。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不自托。故不名事 思俱有法。唯受福名。体非造作。故不名业。思不正托。故不名事。思正托者。谓身语也 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准前应释 修类中慈唯名福事。善故名福。慈相应思。托慈为门。而造作故。故慈名事。谓业之事故也 慈俱时思。及俱时戒。唯名福业。善故名福。作故名业。除思戒外余俱有法。唯受福名。差别如业道者。如业道中。谓前七种。是业亦道。贪嗔等三。是道非业。道名通十。业唯前七。今福业事通局亦尔。福名即通。事业不定。此等差别。如业道也。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

    从此第二。广明施戒修。就中分三。一明布施。二明戒修。三明法施。第一布施中。复分为九。一明布施。二明施益差别。三明施果别因。四明施福最胜。五明施果无量。六明业轻重相。七明造作增长。八明施制多福。九明果由内心。此下第一明布施者。论云。云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颂曰。

    由此舍名施  谓为供为益

    身语及能发  此招大富果

    释曰。由此舍名施者。由此无贪心。及能发身语。方能舍财物故。无贪等是真施体。谓为供为益者。谓为供养饶益有情。故行施也。身语及能发者。此明舍具。谓身语业。及此能发。名为舍具。言能发者。谓无贪心。及一聚心心所故。有颂曰。若人以净心(无贪心也)。辍已而行施。此刹那善蕴(此有五蕴。能发有四蕴。所发身语。是色蕴也)。总立以施名 准此颂文。故知布施五蕴为体。言施类福者。类之言体。意明此福以施为体。如叶类器。此器以叶为体也。戒修类福。准此应释。

    从此第二。明施益差别。论云。为何所益。而行施耶。颂曰。

    为益自他俱  不为二行施

    释曰。为益自者。为益自身。而行施也。谓未离欲。若凡若圣。及离欲贪。诸异生类。奉施制多。此名自益。招异熟故。制多无益。不受用故。为益他者。为益他身。而行布施也。谓离欲圣。施诸有情。自身无益。于第二生。不受果故。于他有益。他受用故。为俱益者。俱谓自他。为益自他。而行施也。谓未离欲贪。若圣若凡。及离欲异。生施诸有情。自身为益。于第二生。受施果故 于他有益。他受用故。不为二行施者。不为自他。而行施也。谓离欲圣。奉施制多。自不招果。他不受用。俱无有益。唯为恭敬报恩故也。

    从此第三。明施果别因。就中分二。一明主等异。二明主财田。此下第一明主等异。论云。前已总明施招大富。今次当辨施果别因。颂曰。

    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

    释曰。施果差别。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施。差别故。果有差别。

    从此第二。明主财田。就中分三。一明主。二明财。三明田。此下第一明主。论云。且由施主。差别云何。颂曰。

    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

    释曰。主异由信等者。谓施主异。由有信等七种圣财。差别功德也。一深信。二持戒。三多闻。四智慧。五舍施。六惭。七愧 或有具七。或有不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之与果。俱有差别行敬重等施者。等取自手。应时。无损。三施也。若有施主具七圣财。行敬重等四施。能招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感他尊重。若自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故。若无损施。感难夺财。不被偷劫。及火等坏。

    从此第二。明财异。论云。由所施财。差别云何。颂曰。

    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释曰。财异由色等者。谓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故名财异。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如女宝等。果有减者。由因阙故。

    从此第三。明田异。论云。由所施田。差别云何。颂曰。

    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释曰。趣苦恩德。四田不同。名为田异。由趣别者。若施傍生。受百倍异。施犯戒人。受千倍果。是名趣异。由苦别者。谓七有依福。济他苦故。福不可量。一施行路人。二施羁旅客。三施病者。四施看病人。五施寺园林。六施常食。西国信士。于远绝处。恐行侣饥饿。造舍置财。多贮饮食。通施一切。或有但标供出家者。常施食故。名施常食。七随时施者。于寒热风。随时施彼故。由恩别者。如父母等。得万亿倍。由德别者。施持戒人。得亿倍果。乃至施佛。得无量果。

    从此第四。明施福最胜。论云。于诸施中。最胜者何。颂曰。

    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

    释曰。最胜有三。一解脱人。施解脱人。其福最胜。二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亦为最胜。三八种施中。第八最胜。一随至施。随近已至。方能施与。二怖畏施。见财欲坏。宁施不失。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谓习先父祖所行惠施。六希天施。谓欲生天也。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除悭吝。为得瑜伽(定也)。为得上义(涅槃乐也)。而行惠施。名庄严心。

    从此第五。明施果无量。论云。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身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释曰。一父。二母。三病人。四法师。五最后身菩萨。谓王宫生身。住最后有也。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福。

    从此第六。明业轻重相。论云。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者。略由六因(标宗)。其六者何(问起)。颂曰。

    后起由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释曰。此有六因。后起者。第一因也。谓作罪已随前更作。田者。第二因也。于上四田作损益事。根本者。第三因也。谓根本业道。加行者。第四因也。谓引根本。名加行也。思者。第五因也。谓因彼思。业道究竟。意乐者。第六因也。所有意趣。我当造作如是事等。先从意乐。引起加行。次从加行。引生于思。次复从思。引发根本。此之根本。必于田起。于后方有后起现前。今依义次。从后向前。由此下上故业成下上品者。由此前六各有下上品故。业得成下上品也。或有诸业于前六中。唯由后起。得成重品。定于后起。立异熟果。或有诸业由田成重。如于恩德田中。造业则重。于余人等。造业则轻。或有于田由根本力。业成重品。非由余四。如于父母。行杀罪重。于父母所。行盗则轻。所余加行。思意乐三。业成重品。准前释之。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业非轻重。

    从此第七。明造作增长。论云。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问也)。由五种因(答也)。何等为五(问也)。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释曰。此有五因。由审思者。第一因也此由字通下两句。审思造业。业名增长。率尔思作。但名造作也。由圆满者。第二因也。于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由二业方堕。乃至或九。不堕。由十业方堕恶趣。齐堕恶趣。名为圆满。此圆满业。名增长也。未圆满时。但名造作 由无恶作对治者。第三因也造恶不追悔名无恶作也。造恶不忏洗。名无对治也。此名增长。若能追悔。及能忏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谓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名增长也。无不善助伴。但名造作。由有异熟者。第五因也。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不招异熟。但名造作。善翻上应知。

    从此第八。明施制多福。论云。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已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释曰。制多舍类福者。福有二类。一舍。二受。舍谓舍财。施福便起 受谓前人。受用施物。施福方起。布施制多。虽无受福。有舍类福也。如慈等无受者。举例释成。如修慈等。等悲喜舍。修慈等时。虽无受者及摄益他。但从善心。生无量福故。施制多。虽无受用。追申敬养。福从心生。

    从此第九。明果由内心。论云。若于善田。殖施业种。可招爱果。若于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难也。此难非理也)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种果无倒故

    释曰。恶田者。傍生等也。虽施恶田。施种善故。还招爱果。良以种果无颠倒故。种谓施因。果谓施果。现见田中。种果无倒。如从末度伽种。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枣。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果太小。如苦练子。其味极苦。

    从此大文第二。明戒修。就中分三。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此即第一。论云。今次应辨戒类福业事。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释曰。身三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以性罪故。名为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戒及遮。俱说名戒。各有二者。此戒各有表无表二也。下两句者。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坏。离前犯戒也。二不为犯戒因坏。因者谓贪等烦恼也。三依治者。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四依灭者。灭谓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人天生也) 颂言净者。具上四德。戒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清净 等者。复有异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离恶根本也。二眷属净。离恶方便也。三非寻害。离恶觉也。四念构受。念受三宝也。五回向寂。求涅槃也。

    从此第二。明修类福。论云。已辨戒类。修类当辨。颂曰。

    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释曰。等引者定也。谓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从此第三。明戒修果。就中一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具初戒修果者。论云。前辨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释曰。戒感生天。就胜为言。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修感解脱。就胜为言。理实持戒。亦感解脱。不如修也。

    从此第二。明梵福量。论云。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此云性。佛身体也)建率都婆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养。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感劫生天等  为一梵福量

    释曰。先轨范师(或经部。或大众部。轨范师也)。作如是说。感一劫生天乐。为一梵福量。四十中劫。名为一劫。同梵辅天一劫寿故。故有伽陀言。有信正见。人修十胜行者。便为生梵福。感劫天乐故。十胜行者。于前四梵福上。更加六种。一为救母命舍自身命。二救父命舍自身命。三救如来命舍自身命。四于正法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引此颂意。证知四梵福感劫天乐也。颂言等者。等取毗婆娑说。此言梵福量者。同前妙相业中一福量也。

    从此大文第三。明法施。论云。财施已说。法施云何。颂曰。

    法施谓如实  无染辨经等

    释曰。说法无倒。称为如实。不求名利。是无染心。若能如实。以无染心。辨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

    从此大文第八。明顺三分善。论云。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  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  圣道善如次

    释曰。顺福分善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所造功德。回求涅槃者是也。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人闻说生死有过。涅槃有德。毛竖悲泣。当知此人已殖顺解脱分善也。如见得雨场有芽生。当知穴中先有种子。顺决择分善者。谓暖等四善根。此能感圣道。圣道名决择。感圣道故。名为顺也。

    从此第九。明书印等。论云。如世间说有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颂曰。

    诸如理所起  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  算文数自体

    释曰。诸如理所起者。正起书等之加行也。三业者。谓身语意业。并能发者。谓受等四蕴。能发前三业也。如次者。谓前三业等。如次为彼书印等体。为书印者。谓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书谓手书。印谓克印。并是身业。身业是色。及能发彼。受等四蕴。故通五蕴。此之五蕴。能成书印。故名书印。算文数自体者。算谓语算。文谓语字。故算及文。用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数谓意思。思能计数。一十等数。故数用前意业。及能发四蕴为体。

    从此第十。明诸法异名。论云。今应略辨诸法异名。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释曰。善无漏者。谓道谛及择灭也智者。称扬故。名为妙。染谓染法。此名有罪。所诃厌故。亦名有覆。覆圣道故。亦名为劣。极鄙下故 善有为法。名为应习。应可修习令增长故 问何故无为。不名应习。答无为无变。不可修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无为无果故。非应习解脱者。谓涅槃。是善是常。超一切法。故名无上。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