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演秘最新章节!

    论。依谓所依等者。具如疏辨。有义转者属能转道。亦转之依。由能转道转所转依名转依故。今此解者相最显了 详曰。与转为依名为转依。转即能依。能依论说是染净法。云何转言属能转道。能转道者非是染故。今释。转者而有二义。一云转者属能转道。舍.得二种。转之舍.得。依主为称。二属所转舍.得二种。转即舍.得。持业立名。今依初义合言转依。亦依主释。

    疏。无性云二所依止等者。按彼第九本论中云。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无性释云。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或依士释。或持业释。

    论。初极喜地等者。按瑜伽四十七。极喜住菩萨有四相发心。一者何相发心。谓胜解行住已善积集一切善根。于菩萨行已正超出略说是相。二者何所缘。虑缘当来世菩提资粮.利有情事一切佛法.诸佛所作此等圆满。三者发心何状何相何自性起。谓诸菩萨发起一切菩提资粮随顺有情一切菩萨成佛等事。四者发心有何胜利。谓诸菩萨发是心已。超过菩萨凡异生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绍如来种 又云。又现法中能起菩萨一切精进信增上力为前导故 又云。引发十大愿为欲供养最胜有情说无上法引第一愿。为欲受持彼所说法引第二愿。为欲劝请转法轮故引第三愿。为欲顺彼行菩萨行引第四愿。为欲成就彼器有情引第五愿。为往佛国见佛供养听闻正法引第六愿。为净佛国引第七愿。为不离佛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引第八愿。为利有情曾无空过引第九愿。为证菩提作诸佛事引第十愿 十愿者按四十五云。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以一切供具供无量佛名一大愿。愿于当来护佛正法传令不断名二大愿。愿于当来从都史下至般涅槃名三大愿。愿于当来行菩萨行名四大愿。愿于当来普成有情名五大愿。愿于当来普示世界名六大愿。愿于当来普净佛立名七大愿。愿于当来一切菩萨皆同一种意乐加行趣入大乘名八大愿。愿于当来无倒加行皆不唐捐名九大愿。愿于当来速证菩提名十大愿 又四十七明初地中有十净修住法。由是能令极欢喜住速得清净。一于佛法深生净信。二观有情唯苦起悲。三誓令脱苦得乐起慈。四为救忧苦而行惠施。五为利有情求世.出世法无厌倦。六无厌倦故善知诸论。七善知论故善解世间。八即于如是正加行中而修惭愧。九即于如是正加行中得无退转。十以妙利养及与正行供养如来 又云。又诸菩萨于此十法受学随转多修习已。复于余九增上戒等诸菩萨住。从佛菩萨专精访求一切种道功德过失及神通乐无失坏道等。此即开晓余九地也 又云。愿见诸佛愿生佛国如实称遂。又以见佛成就有情善根回向无上菩提。由是三种清净因缘。彼诸善根倍复明净名修善根 又云。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得百法明门等是生处戒等。如彼广明。

    疏。十地云不忘烦恼薪者。忘谓废忘忘失。烦恼无始相续不绝名为不忘。

    论。五极难胜地者。问仁王经颂云。初地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理。何此论等唯说五地方合相应 答如灯具明 有义释云。世智有二。一缘色等诸法自性。二广分别五明差别。缘色等法无多差别初地真合。缘五明智有多别行。至第五地真俗方合。

    疏。前第二识中已有妨难等者。即自第七名为第二。从于本末以为次第。彼我.我所不许俱起。

    疏。十地云至有间大智现前住者。由观缘起智为加行。有时引彼般若无分别智而得现前 间平声读。或可去声。缘起智后方现前故。

    疏。十地云报行纯熟者。因循任运不待加行而能成之名为报行。如言报性自能是等。

    论。十法云地等者。按十地第十二云。法云菩萨坐有十相。前五疏具。六成相。行诸法如幻性境界所成故。七第一义相。光明善照一切法界故善照者名为正观。八功德相。过一切诸天所有境界故。九体相。大琉璃摩尼宝为茎等故。十庄严具足相。花身有无量光明。一切众宝间饰其内。无量宝网弥覆其上故。

    论。如是十地等者。明此地体诸论不同。按十住毗婆沙云。善根阶级住处是地义。此同摄论以智为体。以无为法无阶级故。又梁摄论唯说出离真如为地。如为法本故偏说之。又佛地论第一说云。地谓所依.所行。所摄。以净法界镜智等法合为地也。如次名为所依.行.摄。镜智能有所行名有所行。智相应法是佛所摄名为所摄。瑜伽等说如疏所引。望义不同诸教不违 有义弹疏释地义云说别实法与总假者名之为地。今解不然。论自说云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其所修行定非假者。不可假者别从实生故。但应说有为.无为总聚之法。与所修行别法为依为生长因名为地也 详曰。若但云地不对于人可如所断。若对于人云菩萨地。菩萨之号岂非目彼假者体耶。若许尔者与假为地何理不得。又本立地祇约行人阶位差别。若不对人何须立地。又人无别揽法成人。所修之行亦即总分。废总谈别云与修行为依生因。又与修行为胜依等。正释与假为地所以。又诸菩萨殊胜五蕴。远因实法而得生起何过不许。故四十七云。由能摄持菩萨义故名地正同此论。于菩萨行能摄故。故与菩萨而为地也。

    疏。能为受用居处义故名住者。菩萨受用二利行时。所居处义说之为住。

    疏。此约果与因者。以果与因而为地也。由所求果方起行故。即随自地理智二极皆名为果。非唯佛果。

    论。施有三等者。按瑜伽论三十九云。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无畏施者。谓济拔师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法施者。谓无倒说法称理说法劝修学处。如是一切总说九相。

    论戒有三种等者。按瑜伽论四十云。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名菩萨律戒。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等名饶益有情戒 问瑜伽自云。三戒同受。复云何言受律仪后所有诸善方名摄善 答理实同受。显后所起亦摄善摄。若不言者恐疑后起非戒摄。故显律仪是余戒本致先后言。实同受也 问云何善住善护律仪 答按瑜伽云。成就十支名善住护。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耽著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伺。又能于己不自轻篾。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 问云何善住善护摄善 答即彼论云。由十种相名住摄善速能摄善一切种相。谓即施等十波罗密多 问云何善住善护饶益有情戒耶 答即彼论云。由十一相名住饶益有情戒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彼彼事业皆为助伴 又诸菩萨为国有情。如理宣说令断诸恶 又诸菩萨于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常思酬报 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能为救护 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 又诸菩萨备资生具。随有来求即皆施与 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以无深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 又诸菩萨于有情心性好随转。先知体性方随彼转。为随彼心而令恶止善法得生 又诸菩萨性好赞扬真实功德令他欢喜 又诸菩萨性好悲愍。以调伏法调伏有情 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说是名菩萨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如彼广说。

    论。忍有三种等者。按瑜伽论第四十二说三相云。云何菩萨耐他怨害忍。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又自他身皆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苦体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加苦。又声闻人修自利行不生他苦。况我为他而生不忍。云何安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思择过失。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尚应思择。忍受百千俱胝大苦。况少少苦而不忍受。如是如是正思惟故。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惠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于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

    论。精进三种等者。按瑜伽第四十二显彼相云。云何菩萨擐甲精进。谓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处那落迦不在余趣。乃至菩萨经尔所时证得菩提。假使过此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菩提。我之勇悍亦无退屈。云何菩萨摄善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为施等诸度加行成辨施等。又由此精进是能修证。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胜因缘。余则不尔。是故如来以种种门。称赞精进能证菩提。云何菩萨饶益有情精进。谓此精进有十一种。如戒品说。彼说尸罗此说精进。如前已引。

    论。静虑三等者。按瑜伽四十三。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当知此二随其所应 复有三种。一者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 二者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所有功德。当知是名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 三者饶益有情静虑有十一种。如戒度引 又对法论第十二云。御众业任持者。谓依止内证。故教授教戒所化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其解脱。由饶益有情静虑所任持故。

    论。般若有三种者。按瑜伽论四十三云。惠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 此二略说复有三种。一者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或于真谛。将欲觉寤。或于真谛正觉寤时。或于真谛觉寤已后。所有妙惠最胜寂静明了现前无有分别离诸戏论。于一切法修平等性。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远离二边顺入中道。是名菩萨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惠 二者若诸菩萨于五明处。及于三聚决定善巧。谓于能引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皆如实知。于是八处所有妙惠善巧摄受。能速圆满广大资粮速证菩提。是名菩萨能于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惠 三者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惠有十一种。如前已具。

    论。方便善巧等者。按无性释云。若以前六波罗密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不舍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苦。以此善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为证佛菩提故。当知即是希求涅槃。疏引略也。当依此知 又对法十四有四善巧。一成就有情善巧。谓四摄法。由摄受彼令处善巧。二圆满佛法善巧。谓惠波罗密。三速证通惠善巧。谓日夜六时发露诸恶随喜功德劝请诸佛回向善根。四道无断善巧。谓无住涅槃。由此数数究竟无断。周遍十方一切世界。随所应化示现一切佛菩萨行。

    论。力有二种者。有云思择思惠。修习修惠。若尔后得何有思惠。唯无漏故 答有正思惟名思何失。

    论。戒以受学等为体等者。又按文殊问经具明其相。今略引之。若以心分别人非人等男女非男女等。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悲心。若他物起盗想。若起妄语心。并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又若树叶皮汁以心欲取。若起歌舞作乐花香璎珞想。若起高广大床想。若起捉金银珍宝想。并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又若剃身毛。若翦爪如初月形。若起此想。若起斩斫草木想。若起毁他名誉等想并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又若佛法僧物花香衣宝以脚践踏。若佛塔若佛所行处。及菩提树转法轮处以脚践踏。并犯波逸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又若吐舌动眼毁诸威仪。起犯此想者犯突吉罗。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又若见他物他乐种种服玩。诈现求利及说人罪过若起此想犯波罗提舍。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疏。亦不随眠流注相续者。虽不现起坏恶不舍结怨里心名随眠也。

    疏。世法处有九种等者。问世法有八谓誉利称乐及苦等四。何故不言誉等四耶 答誉等可欣非是苦相故不言也。谓资具等性是坏法。复遇缘坏名坏法坏。此犹质在遇缘质尽名尽法尽 问坏.尽二与老.病.死三而有何别 答外内有异故分五种。

    论。此说自性等者。问忍.精进等体非三业。如何今言说自性耶 答有义实非自性。而作用中三业殊胜。于眷属中对余劣者假名自性 详曰。忍及精进必有三业二行方成。故取三业亦何爽理。诸论多分说彼自性通三业故。

    论。安住最胜等者。按对法十一但有五种。释论云。种性者谓菩萨法性。愿者谓菩提心。意乐者谓悲导心。事者谓舍诸所有。自体者谓身.语.意业。

    论。巧便最胜者。即当摄论无分别智所摄受也。无性释云。谓三轮清净施者.受者.施物分别皆远离故。

    论。由斯施等四句分别者。有三四句如疏所明。又按优婆塞戒经广作四句。施四句云。是施非度。谓声闻.缘觉.凡夫.外道.初二僧祇菩萨等施。度而非施。谓余五度。示度亦施。第三僧祇菩萨所施。非度非施。谓二乘等所修五度。余度四句准此可量 问经论何违 答经据任运进修不退增胜名度。论依具相通退.不退.加.无加行以立度名。望义不同故无违也。

    论。复次至相违障故者。按摄论第七云。成立对治所治障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著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惠。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惠。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

    论。又施等三增上生道等者。增上生者。所招果体。道者是因。大财等果从因等起名增上生。决定胜者。亦是果也。望前三果增上果体。后三果体而胜于彼名决定胜。道者因也。

    论。智助般若等者。又按辨中边论障十度果颂如疏引。长行释云。此说十种波罗密多所得果障。以显十种波罗密多自性之障。谓于布施说富贵障。于净戒说善趣障。于安忍说不舍有情障。于精进说减过失增功德障。于静虑说令所化趣八法障。于般若说解脱障。于方便说施等善无穷尽障。由此回向无上菩提。令施等善无穷尽故。于愿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由大愿力摄受能顺善法生故。于力说所作善得决定障。由思择力及修习力能伏彼障非彼伏故。于智说自他受用法成就障。不如闻言而觉义故。

    论。谓由前前引发后后等者。按对法云。由施串习舍施内外。不顾身命弃大宝藏受持禁戒。由护戒故他所毁骂。终不反报遂能堪忍。以能堪忍寒热等苦。加行不息发勤精进。精进方便证究竟果成满静虑。静虑满已证得出世究竟大惠。复次前前后后所持。由具尸罗施得清净。由行布施摄益有情。由具尸罗不为恼害。由忍力故戒得清净。由能忍受他不饶益。终不毁犯所学处故。由精进故忍得清净。由勇猛力久处生死不以为难。能受众生违逆等苦。由静虑故精进清净。由喜乐俱能勤修习一切善法无休息故。由具惠故静虑清净。若由无量门数数观诸法。能证内寂静增长三摩地。瑜伽.摄论.与对法论。初复次同。故不引也。

    疏。最胜所作等者。按彼论解云。一切佛菩萨所为所到故。有释最胜所作是佛所作。最胜所至十地菩萨之所至也 详曰。佛及菩萨俱作俱至。或佛所至菩萨所作。亦应无失。

    疏。安住佛性者。佛性正是彼岸之体。由能安住名之为到。又彼岸者总摄大乘出世教.理.行.果四也。佛性即是理所摄也。或通于果。

    疏。又波罗是所知等者。此非对法文乃是疏主释彼论也。

    疏。合有六解者。六字应错。合为五字。一瑜伽五缘。二十二最胜。三最胜所作等 疏云波罗所至义等者。此是疏主释彼论中所作所至。非是论文。四所知彼岸等。五济度自他等。或波罗是所知义等。此为一解。六字不错 又按智度论复有三释。一云度悭贪等诸烦恼海至究竟故名到彼岸。即以六障而为此岸。六度为彼岸。二云此岸是世间。彼岸是涅槃。即以生死.涅槃二种为此彼岸。三云有无等境名为此岸。知有无智名到彼岸。即以分别有相.无相名此.彼岸。

    疏。释别名者。按摄论第七云。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施惠如疏引。

    疏。由大施等者。按彼论云。大施者尽舍一切内外事故。长时施故。离过者远离不平等追求等过故。离垢者永断一切所治悭故 释曰。离非法贪亦离过也。余之五度各亦有三义。意易知论指不作 又云。能令诸根永寂静故。能起清净诸善趣故。能为清净所依处故。说名为戒。随其次第护诸根门。往善趣因涅槃所依。远离一切忿势灰故。远离不舍怨害心故。显发损者常安隐故。说名为忍。怨害心者。谓起报怨心。不舍者。谓不弃此心。能坏怨心名为损者。显此无畏故名显发损者常安隐。故损害生长作用相应故名精进。损害作用相应者。谓前二正断。以能损害不善法故。生长作用相应者。谓后二正断。以能生长诸善法故。能持能息能静能调。又能引发故名静虑。能持者。谓于境系心。能息者。谓息诸散乱。能静者。谓令心寂静。能调者。谓制伏诸缠。能引发者。谓能引发自在作用 施惠两文如疏已引。其施中云。能舍施等者。舍谓弃舍。除断之义。为由施故能断施人当来贫苦。复由施故能除受人现生遗乏逼迫热恼 又惠度者。彼论释云。他所发者。谓从他言音所生。及如理作意相应。惠内证者。谓出世间惠。种别者谓出世间后所得惠。得寂静者。谓修道中治烦恼惠。胜德者。谓能引发胜功德惠。

    论。依止意乐修者。按对法论有六意乐。谓诸菩萨以殑伽沙界满中七宝。又殑伽沙等身命刹那顷。或经殑伽沙等大劫。施一有情乃至一切皆令彼于菩提速成修行。如是差别施时。菩萨意乐犹不厌足名无厌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展转相续无一刹那有退有断。乃至菩提名广大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于施所摄诸有情所。生大欢喜名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观施所摄一切有情。于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见已身于彼有恩。由资助我三菩提故名恩德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虽于无量诸有情所兴大施福。而不希报恩当来异熟名无染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施时。所得异熟施诸有情不自为己。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菩提名善好意乐余度准知。

    疏。四依止方便修亦有三种者。即观三轮以为三也。

    论。此十摄者等者。按摄论本云。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密多或有处所以施声等说者 释曰。经中有处以一施言摄干六度。戒等之声亦复如是 无性释曰。谓于一切修加行中。即有一切更互相助。谓修施时禁防忍受策励专心。能善巧知业果相属。如是施中即有余转。若修戒时远离悭吝.忿恚.懈怠.散动.邪见。如是戒中即有余转。修习所余亦如是说。

    论。依修前行至应作四句者。泛尔决择问答诸法。而有宽狭差别不同。由斯对法第十五中。明其一行顺前.顺后.二.三.四等诸句数也。故彼论云。一行者。即问论法。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相问。如是一一问一切法 今有问言。若成就眼处亦色处耶。设成就色处亦眼处耶 应顺前句答。余句相望问答顺前后及以四句。如理应思。如是次第一一渐咸如理应说 顺前句者。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 如有问言。若智亦所知耶。设所知亦智耶 此应作顺前句答。诸智亦所知。有所知非智。谓余法 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 如有问言。若所取亦能取耶。设能取亦所取耶 此应作顺后句答。诸能取亦所取。有所取非能取。谓色等五境及法处除相应 二句者。谓于所问应二句答。不得有余 如有依蕴建立依界建立。而发问言若蕴数亦界数耶。设界数亦蕴数耶。此应作二句答。或蕴数非界数。谓色蕴.识蕴。何以故。无有一界全摄色蕴相。或全摄识蕴相故。或界数非蕴数。谓法界 三句者。谓于所问唯三句答 如有问言。若蕴数亦处数耶。设处数亦蕴数耶 此应三句答。或蕴数非处数。谓色蕴。或处数非蕴数。谓法处。或蕴数亦处数。谓识蕴意处 俱非者于蕴.处中决定不有 四句者。谓于所问作四句答 如有问言。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设成就耳根亦眼根耶 应四句答。初句谓聋者。眼根已生不舍。第二句谓盲者。耳根已生不舍。第三句谓眼.耳根已生不舍。第四句除上尔所相 述可句者。谓于所问顺尔而答。以如是言述可所问 如有问言。诸无常者皆是行耶。设当是行皆无常耶。应述可答所问如是 遮止句者。谓于所问不尔而答。以不尔言遮止所问 如有问言。蕴外诸行几谛摄耶 应遮止答蕴外无行。

    疏。此依始业地等者。由依始业地人故顺后句。

    答。若依串习六皆顿修。皆互相摄。

    论。若依纯杂等者。对法十二两种四句。初四如疏。第二四云。复次一切行施皆能生施波罗密多种类福耶。此应作四句。初句谓所行施不回向大菩提。第二句谓于施波罗密多劝励赞美随喜庆悦。第三句谓所行施回向大菩提。第四句谓除上尔所相。惠等亦尔。四句应思 释曰初句行施非生波罗密多类福。第二句生波罗密多种类之福而非行施。三.四可知 又按摄论第七。无性释彼相摄义云。是其相故者。是摄体相。谓此施等与彼施等更互相摄。是随顺故者。是摄随顺信等善法。施等善心彼所修故于施等中彼随转故。信等即是诸善。大地及念住等菩提分法。是等流故者是摄等流。谓无诤等及十力等。是到彼岸等流果故。

    论。此十果等者。按瑜伽七十八云。一切波罗密多何果异熟。当知此亦略有六种。一者得大财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四者为众生主。五者身无恼害。六者有大宗业。且就异熟一果以明。不障得余 又按摄论无性释云 富贵摄者。是施所得胜利。大生摄者。是戒所得胜利。胜善趣摄故名大生 大朋大属摄者。是忍所得胜利。朋谓亲族。属谓奴婢 广大事业加行成就摄者。谓勤所得胜利。广大事业谓轮王等于中策励名为加行。所作皆辨故名成就 无诸恼害性薄尘垢摄者。是静虑所得胜利。由静虑故感此威力善知一切 五明处摄者。是惠所得胜利。

    论。此与二乘有共不共等者。摄论第七有四殊胜。明与二乘而有差别。无性释云。差别殊胜。谓诸菩萨具三种戒。声闻乘等唯有一种律仪尸罗。是故菩萨望彼殊胜。余三殊胜准此应知。如疏略引。

    论。定学有四等者。疏判此定非地前得。有义弹云。亦未可依。虽复胜定多依第四。亦有通依余地生故。又不可以二乘不得证是无漏。地前菩萨所有修行。亦非二乘所知境故。戒及惠学并通地前。何故定学唯说地上。故通地前以之胜也 详曰。疏意不说所言定学唯取无漏。但显论中所举四定非地前相。又二乘不知通漏.无漏。今但以彼不知之义证定无漏。非言有漏即彼皆知 又按摄论明定差别。后四差别谓对治.堪能.引发.作业.若非无漏何有此能。故知彼论据无漏定。此所举定同彼何建。又复三学随据一说。何要责之一等。

    疏。又能引发十难行者。按彼论云 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 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 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 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 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 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深生信解故 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 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论。此三自性等者。摄论第八有十六门今略引云。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本论如疏。无性释云。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熟眠醉等应成无分别智。若过寻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一切异生及声闻等。应成无分别智。若想受灭是无分别智。此智体相难可成立。无想等中离心无有诸心法故。若如其色是无分别智。应不得成无分别智。譬如大种所造色故。若于真义异相计度是无分别智。此智不成无分别性。以于真义异相计度。言此是真是无分别有分别故 二智所依者。谓无分别智所依非心非思义故。亦非非心为所依止。心种类故。以心为因数习势力引得此位名心种类。此即显示智所依心。出过一切思量分别 释曰。心言通目思非思量。外又偏以思量心难。答中据彼二种心故言不依依。智所依心虽无分别。是前无间心之种类亦得名心。余如疏引 三智因缘。四智所缘。五智行相。皆如疏引 六智所住持者。谓无分别后得智中所得种种菩萨诸行。此行皆以智为所依 七无分别智谁为助伴。若唯有一应无所能者。谓前五度分为二道。初四资粮道。后一依止道。为能助伴 八无分别智当于何处感异熟果者。谓于诸佛变化受用二身会中。此非异熟因。能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异熟。由此资熏余有漏业令感异熟故立此名 九无分别智谁为等流者。谓前前生中无分别智。后后生处展转增胜是等流果 十无分别智出离云何者。谓初极喜地入见道时。见一切地无分别理初得出离。后修道位诸地方成 十一无分别智谁为究竟者。谓初地中虽得三身而未清净。至第十地乃得清净方名究竟 十二无分别智如何从何由何无染者。谓如虚空从种种极恶。由信惠解以为因故而得无染 十三加行.根本.后得三种无分别智有差别者。颂曰如哑求受义。如哑正受义。如非哑受义。如愚求受义。如愚正受义。如非愚受义。如五求受义。如五正受义。如末那受义。如未解于论求论受法义。次第譬三智。应知加行等 义谓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