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最新章节!

心无所住。即成檀波罗蜜。如人有目在日光中见诸色相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言未来世中若有受持读诵者。佛眼佛智悉能知见。既行胜因必成妙果。故曰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初日分者。寅卯辰时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时也。后日分者。申酉戌时也。如是一日三时舍无量身。历无量劫而行布施。世间固无此事。然佛设此喻者。以况闻经生信福德之胜。何况书持诵说者耶。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对文曰读。背文曰诵。所谓书写受持读诵者自行也。为人解说者化他也。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此般若之体本绝言思。其功德广大不可得而称量。非乐小乘者所可得闻。故曰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发大乘者。通指衍门三教之人也。发最上乘者。的指圆顿之人。能生信解者也。如是之人修行此法。则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彼小乘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著四见故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塔为藏舍利之处。若天人修罗固当敬事。此般若经卷所在之处。是真法身舍利宝塔可不敬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诵此经者人当恭敬。而反被人轻贱者。以宿罪业合招恶报。由经力故但被轻贱。被轻贱故其罪消灭。当得无上佛果。持经功德可谓大矣。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僧祇翻无数时。那由他者。十亿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那由他。如来于过去然灯佛前供养无数诸佛。其功德可谓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经功德者。盖持经能生理解得证菩提。供佛虽感福报。但是事相故。持经功德百千万亿分中不及一分也。又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盖事相之福是可思议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绝待对。不可得而思议者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经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诵。而持诵所感功德。岂常人可闻。闻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说。盖此经之义趣。与其果报。不可思议故也。

    十一断安住降伏存我疑 此疑从前诸文无我人等相而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现初闻此义。至是复问者何耶。问辞虽同其意则别。盖所问不过住大乘降妄心而已。初之问意。但问能住能降之法。此之问意。若谓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别障于真证无住之道。故又兴此问也。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一节文意亦与前同。但前是破情显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执。所显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显理。破我人等四相细执。由此贤位渐入圣阶矣。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疑从上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由前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意谓无发心者则无菩萨。若无菩萨。云何释迦于然灯佛所。名曰善慧。布发掩泥行菩萨行得受记耶。佛恐善现潜有此疑。故举以问。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现答意云。善慧彼时都无所得离诸分别。由悟无法故得受记。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善现既会法无所得。佛然其说。乃言如是如是。既而又反覆告之者。要令善现知法无所得深契至理故得受记。盖如来所证妙果。乃心地本具法门。离诸名相。无授受中而论授受也。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 此疑从上释迦于然灯行因实无有得而来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者。征起之辞也。由前云实无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灯之记。遂疑既无佛果。岂有佛法耶释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者真如也。不伪曰真。不异曰如。此真如体贯彻三世绵亘十方。非空非有不变不迁。名如来性。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所得者。忘情而证也。无实者非有为相也。无虚者。是真如体也。然此真如非别有法。即一切色等诸法。离性离相名真如体。唯佛与佛乃能证此。故一切法皆是佛法。真如之体虽不离于诸法。然亦不可取著。故云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说如来所证真如之体遍一切处。可谓长大矣。又恐善现起长大之见。故佛又设喻征之曰。譬如人身长大。善现因喻有悟。即曰非大身是名大身。论云。大身有二义。一者遍一切处即法身。二者功德大即报身。此之二身皆离诸相。故名为非。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 此疑同十二疑皆从第十一疑中实无有法发心者而来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法界混然身土平等。尚无佛道可成。安有众生可度。是则起度生之心修行严土。即凡夫见。不名菩萨者。毕竟起何等心名为菩萨。故云能通达无我法者真菩萨也。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此疑从上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佛土可净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前说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净佛国土。如是则不见诸法。名为诸佛如来。然而如来具足五眼。岂都无所见耶。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此之五眼通该十界。而优劣有殊。如经所说五眼皆如来所具者。无非佛眼也。恒沙世界一切众生之心。如来无不知见。然众生之心种种颠倒而言非心者。妄识本空也。是名为心者。真如不灭也。所以者何下。征释非心之所以也。盖三世之心。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皆是虚妄生灭故。求之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此疑从上心住颠倒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前说众生心有住著是为颠倒。然福由心造岂亦是颠倒。若是何名善法耶。恐潜此疑故佛断之。福德有实者。住相布施成有漏因。其福则寡。福德无者。离相布施成无漏因。其福乃多。是则不住于相心离颠倒。所作之福无非善法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此疑从前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上说诸佛所证乃无为之法。云何佛身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可见耶。为断此疑故有此问。善现乃会如来法身固非色相可见。而未尝离于色相而不可见。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诸相。是名具足诸相。良由全法身无为之体。起应身相好之用。是故应身即是法身。乃无相而相。相而无相。无见而见。见而无见者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此疑从上身相不可得见而来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既云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如何为人演说法耶。然如来悲愿深重。随感而应。无说而说。说即无说。不达此意是为谤佛。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离性执已。不妨称性而说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善现解空第一。与般若空慧相应。以慧为命故称慧命。前云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说而说。身说俱妙难信难解。所以有此疑问。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众生有圣有凡。而凡夫众生于此般若不能生信。圣体众生乃能信解。言彼非众生者。非凡夫众生也。非不众生者。非不是圣体众生也。圣体众生即大乘根器人也。岂可视为凡夫众生不能生信。尚恐善现未悟。下文又征释之。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众生众生者。牒上文非众生非不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言非是凡夫众生是圣体众生能生信解者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此疑从前十二十三疑中无法得阿耨菩提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既云实无有法得无上正觉。如何却有修证。故疑而问之。佛答有三。一答无法可得为正觉。二答平等为正觉。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觉。初答如文可见。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答平等为正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觉也。正助者。正谓正观。空四相也。助谓缘助。修一切善法也。初答以无法可得为正觉者。达妄即真也。二以平等为正觉者法无高下也。三以正助成正觉者。离相修善也。由离相故。名为善法。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此疑从上修善法而来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前既云从修善法得菩提。则佛所说法是无记法。不能得菩提耶。恐有此疑。故佛举大千世界中施七宝聚如须弥山之多。且大较之持说四句功德。百千万亿分中乃不及其一。所说法盖佛离言说相。以离相故能作菩提之因。故慈氏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彼即菩提也。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 此疑从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既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云何如来却度众生。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名即众生假名也。阴即五阴实法也。此假名实法皆即法界。故云不离于法界。既即法界凡圣一如。岂有众生可度。故云佛不度众生。如来若谓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此则著于四相。由离四相则非度而度。度而非度。则是如来说有我者。真我也。则非有我者。非妄我也。而凡夫之我是我执也。非凡夫者。论云非生。谓不生圣人法。即毛道凡夫也。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 此疑从第十七疑中如来不应以色身诸相见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观如来者。观法身如来也。问意谓可于应身相好中观见法身不。善现乃知应身相好从法身流出。若见相好即见法身。故答云如是如是。佛又恐善现于应身取著。不达法体。故又以轮王即如来为难。而善现解佛难意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既而佛乃说偈以证之。法身之体固不离于声色。但凡夫堕于闻见。是行邪道。不能见于如来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 此疑从上不应以相观佛而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上明如来所证菩提不从福德而致。是则菩萨所修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果报耶。为断此疑故告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具足相即福德相也。盖大乘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离取著之相。不同小乘断灭之见。故曰于法不说断灭相也。下又设喻以告。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假使有人。以无量世界七宝行施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则成有漏。心若离著即成无漏。故云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无我者。无人法二执也。忍即无生法忍。初住菩萨所证也。既得无生法忍。则与彼住相行施者不同。故云胜前菩萨所得福德。言不受福德者。不受有漏福报也。善现又疑。既不受福报。云何能获无生法忍。须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则受而不取。取谓取著。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此疑从上不受福德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有来去坐卧者。乃如来应身也。无来无去者法身也。然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云何至果有去来坐卧之相。使诸众生供养获福。恐有此疑故告以释之。谓如来应用示有动作。而法身之体如如不动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此疑从上应有去来法无去来而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上明应身去来是异。法身无去来是一。佛恐善现有一异之见。故设喻以释之。释中初举世界微尘一异断疑。次举言说我法离见。初释中文有三科。一标界尘一异以显无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一也。微尘异也。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喻全法起应。应无异性。全应即法。法无一性。故偈云。去来化身佛。法身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然如来体用互融。所以能一能异非一非异。自在无碍者矣。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此释微尘。喻应身无异性。若知碎世界作微尘。微尘全是世界。则尘.无实性。故曰则非微尘。以离性计而说微尘。故曰是名微尘也。此喻全法起应应即是法。何异性之有哉。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此释世界喻法身无一性。若知合微尘为世界。世界全是微尘。则世界无实性。故曰则非世界。以离性计而说世界。故曰是名世界也。一合相者。言众尘和合为一世界非一合相者。非性执之一合。是名一合相者。乃离性之一合也。此一合相不可思说。而凡夫不了自生贪著耳。此喻全应是法。法不离应。何一性之有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此下明离我法二见。初离我见。夫我见者。有真我之见。有妄我之见。妄我见者。虚妄分别众生见也。真我见者。远离执著如来见也。既离执著。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不见而见也。在迷众生以为如来实有四见。故云不解如来所说义也。善现既解如来所说之义。即知四见皆非虚妄分别是真我之见。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次离法见。夫如来说法。要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契理故。闻如来所说。当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言不生法相者。不于法取著也。法本离相。如来称性而说。故云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此一段文。虽证释离于法执。亦是总结降住正行。由经初善现请问。若人发无上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来答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结云。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如是知见信解。此结如是住也。不生法相此结降伏妄心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此疑从上尘喻化身是异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此段文有三节。初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是假喻格量也。自若有善男子下。明持说福胜。自云何为人演说下。是释福胜所以。据经文但明持说功德。而论乃谓化佛说法有无量功德者。盖化佛是说经教主。持说是弘经之人。所弘之经是佛所说。佛之所说离言说相。故功德无量。弘经之人若能离著。则其福能胜彼也。如如者。法身之理也。化身既即法身。则无去无来故不动也。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 此疑从上演说与不动而来

    何以故 上言如如不动。则佛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何故言如来入涅槃耶。恐有此疑。故说偈以释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者。一切世间生灭之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灭。亦属有为无常之法。无常之法虚假不实。故以梦幻泡影露电六种为喻。应作如是观者。观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观有为法。如梦幻等。能观既是妙智。所观无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谛也。妙智者。一心三观也。三观者。空假中也。三谛者。真俗中也。即观有为之法。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具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谛者审实不虚之谓。全谛发观。以观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云如是观也。能如是观。乃了化身即法身无常即常也。虽即法身不碍涅槃。常即无常也。良以如来究竟非常非无常之法。故所以能常能无常也。是则终日涅槃终日说法。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不可得而思议者也。一经始末皆称如是。始云如是住如是降心。中间节节云如是。至此又云如是观。论乃释云。妙智正观。故知妙智实一经之宗也。正宗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洪武十年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皇帝有诏。令天下僧徒习通心经金刚楞伽三经。昼则讲说。夜则禅定。复

    诏。取诸郡禅教僧。会于天界善世禅寺。校讎三经古注一定其说。颁行天下以广传持。洪惟

    皇上以金轮统御。乘夙愿力。亲受灵山付嘱。流通教法。以寿慧命。不胜幸甚。于是(臣)僧(宗泐)等。才虽愚钝。敢竭丹衷。述平昔所闻。辄为注释。注成。以十一年正月二十有八日。诣

    阙进呈。

    上御华盖殿览毕。乃可其说。

    敕刊板行世。然此三经。皆是究心之要。其功在乎破情显性。而流通之功。良亦不细。上以阴翊王度。下以资益群生。非惟吾徒一时之幸。实天下万世之至幸也。(臣)僧(宗泐)谨识。

    洪武十一年正月 日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