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百法明门论纂最新章节!

/>     见取者。谓取他见为己见。谓于前三见。及自所依蕴。随执一端。以为最为胜。即其所执。为能得清净。由是各各互执为胜。一切斗诤依之而起。故曰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五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戒禁者。谓持牛狗等戒。及自拔发薰鼻。僧佉定慧等。由执彼因果皆为最胜。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依此进修。毫无利益。枉受勤苦。故曰。无利勤苦也。昔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额剃剌罗栖你迦。受持狗戒。二人异时往佛所。种种爱语相慰问已。时布剌拏问世尊曰。此栖你持狗戒。修道已满。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汝止莫问。再三请佛。佛乃告言。受持狗戒。若无缺犯。当生狗中。若有缺犯。当堕地狱。彼闻佛言。悲泣哽咽。不能自胜。世尊告曰。吾先告言。止不须问。今果怀恨。时布剌拏言。不意此人当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长夜受持牛戒。将来亦当尔耶。唯愿大慈。为我宣说。世尊。告曰。准前狗戒。此等皆由不了真道。妄执邪因。

    五随烦恼二十者。谓忿。恨。恼。覆。诳。謟。憍。害。嫉。悭(此十为小随)无惭。与无愧(此二为中随)不信。及懈怠。放逸。并惛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此八为大随)。

    言随烦恼者。以随他根本烦恼而生故。言小中大者。以随有三义。谓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具三名大。具二名中。俱无名小。以行相粗猛各自为主。然忿等十法。唯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故名为小。其无惭无愧。乃自类俱起。但遍不善性。不通有覆。但得名中。其不信等八。自类俱起。遍染二性。不可名小。染心皆遍。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为大也。

    一忿者。谓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此即瞋恚一分为体。

    忿者。怒发也。谓依对目前不饶益境。愤怒发起。是其体性。执持器仗是其业用。谓忿怒多发暴恶。身表业故。瑜伽云。若瞋恚缠。能令面貌惨烈奋发。若烦恼缠。能令发起执刀仗斗讼违诤。故名愤发。瞋一分摄。

    二恨者。谓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恨相用故。

    恨者。由先有忿怀恶不舍。遂成冤结。每一思之身热心恼。以结恨者。皆由不能含容忍耐。如火烧心。恒热恼故。瞋一分摄。

    三恼者。谓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狼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狼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恼相用故。

    恼者。由忿恨在先。于是追思往恶。触现违缘。心发暴热。凶狼乖戾。多出喧嚣。暴恶粗。俗鄙陋之言。螫他人故。蛆谓蝍蛆。即蜈蚣也。螫谓奋毒伤人也。此亦瞋一分摄。

    四覆者。谓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此覆痴一分摄。

    覆者。藏护也。谓平生所作过恶。恐失利养名誉。隐藏遮护。唯恐人知。是其性也。若覆罪而发露。后时必自悔恼。不得安隐。故悔恼是业用。是以大人之心光风霁月。毫无藏护。有过则人人皆见。改过则人人皆仰。若为人隐恶。此覆不可无也。

    五诳者。谓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即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诳相用故。

    诳者。以诈欺人也。矫现者。假现也。诡谓诡谲。诈谓狚诈。惑乱于他。现不实事。心诡为体。邪命为业者。谓以虚诳求利以资养身命。非正命食。故曰邪命。比丘乞士。清净活命故。此亦贪痴各一分摄。

    六謟者。谓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謟教诲为业。谓謟曲者。为罔冒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此亦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謟相用故。

    謟者。巧言令色。阿谀于人也罔他者。欺其不知不见。而罔冒之也。矫设异仪者。假现奇特威仪。动止不与人同也。险。谓险恶。曲。谓邪曲。罔冒者。欺人不知。而罗织人也。欺人不见。而盖覆人成。曲顺时宜者。奴颜婢膝。随风倒柂也。为取他意者。务以悦人而逢迎之也。或藏己失者。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也。直心是道场。是佛诚言。行谄曲心是违师友正教悔也。此亦贪痴各一分摄。

    补义谄乃曲媚于人。人皆以为好。所谓乡原德之贼也。

    七憍者。谓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谓憍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亦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憍相用故。

    憍者。矜高自恃也。于自盛事谓足于己者。如富贵。才能。言语。政事文学。名势之类。由此数者。深生染着。或以富贵凌人傲物。乃至或以文学名势等凌人傲物。眼空四海。傍若无人。如醉酒人。为酒所弄。故曰醉傲为性一切染法依之而起。语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憍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憍傲正障谦卑。此亦贪一分摄。由爱自盛事。方生傲故。瑜伽云。此有七种。谓无病憍。少年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等。

    八害者。谓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害相用故。

    害者。逼恼有情。无悲无愍。无哀无怜。无恻为体。能障不害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瞋一分摄。问。害与瞋差别之义。答害障不害。正障于悲。瞋障无瞋正障于慈。又瞋能断命。害但损他。故别也。

    九嫉者。谓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此亦瞋一分为体。离瞋无别嫉相用故。

    嫉者。忌妒也。亡身从物曰殉。如俗说贪利贪名。命亦不顾。故曰亡身殉物。谓嫉妒之人。闻见他人荣贵。深里常怀忧戚。不得安隐。故多方以害之。故曰女无妍丑。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此亦瞋一分摄。

    十悭者。谓耽着财法。不能慧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此即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悭相用故。

    悭者。吝惜也。耽。谓沉湎。着。谓固执。财。谓资财。法谓道法。有财不舍谓之守钱虏。有法不施谓之哑羊僧。秘。谓藏于密处。吝。谓执吝不放手。鄙畜者。唯鄙涩故能畜积也。

    此上十法。唯是不善。名为小随。

    十一无惭者。谓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

    无惭者。不自羞耻也。不顾自法者。人至于无羞耻。则己身不顾。何况道法。故于一切不仁不义之事。了无忌惮。靡不为己。于是见贤有德之人。则轻易而拒绝之。不相往来。此无惭之性也。既不亲重有德。则必狎近无知朋党。而成恶行。此无惭之用也。

    十二无愧者。谓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

    无愧者。不羞于人也。不顾世间者。谓甘心为恶之人。尚不顾自身。何暇复顾世人讥诃弹斥。故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天。愧者羞人。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无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

    此二自类俱起。但遍不善。故名中随。

    十三不信者。谓于实德能。不忍乐故。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翻信应知。然诸染法各有别相。唯此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是故说此心秽为性。

    不信者。谓无诚信也。既无真实之信。则于一切实事实理。不能忍可。于真净德不生好乐。于善功能不起。乐欲。又不信自心。可以作佛。自心可以为尧舜。唯不信故不勤修治。卤莽灭裂。故令心田日益荒秽。如狼莠蓬蒿充。塞田中故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忿等诸所。皆名秽法。而不信一法为秽尤甚。非唯自秽。兼又秽人。谓自不信。又坏他之信心。又于十一善法中。但只无信心一法。则余一切法皆浑浊不成。故云浊余心心所。是故说此心秽为性也。

    此下八法。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日具。故名大随。

    十四懈怠者。谓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于无记事而?勤者。于诸善品无进退故。

    懈怠者。无精进力也。于善不修。于恶不断。百体俱懈。百事俱废之谓。故曰懒惰为性。唯其日用不肯奋力于善。故令诸染渐渐增长。故曰增染为业。故瑜伽云。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问。戴星而出。戴星而入。孳孳于利。汲汲于名者。岂非精进。答。此虽?勤染事。亦是懈怠。勤于染而怠于善故。染法进而善法退故。唯日用孳孳为善。方名?勤。无记没要紧事。于善品中。无进无退者。亦名懈怠。

    十五放逸者。谓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

    放逸者。放。谓放荡。逸。谓纵逸。不简束也。集论云。依止懈怠。及贪瞋痴。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护为体。增恶损善所依为业。由纵荡故。恶业增长。故善根损坏。问。此放逸以何为体。答。懈怠三根。不能防修染净法。总名放逸。离上四法。别无体性。

    十六惛沉者。谓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婆舍那为业。惛沉别相者。谓即懵重。令俱生法无堪任故。

    惛沉者。谓惛昧沉重。谓此心所能令昭灵不昧之体。渐渐昏昧。渐渐沉没。无所堪能。无所肩任。是其性也。此昏沉一法使身不得轻安。而心不得入观矣。昏沉别有自性者。谓即懵重。问。懵重与痴有何别异。答。痴以迷闇为相。昏沉以懵重为相。迷闇为相者。谓一总不知不觉。懵重为相者。虽非一总不知不觉。而由惛昧沉重。能使身心不得轻安自在。是故此二有差别。懵。训昏。重。训沉也。

    十七掉举者。谓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由忆昔乐。事生故。掉举别相。谓即嚣动。令俱生法不寂静故。

    掉举者。谓掉弄轻举。俯仰四海。顷刻九州。令心不得暂时寂静。是其体性。能障行舍及止。是其业用。掉举之别相。即是嚣喧妄动。令俱生心心所法不寂静故。障舍摩他是其业用。奢摩他。此云止。即寂静义。由有嚣动。令不寂静故以掉举有三。身掉举。乱动。口掉举。乱言。意掉举。乱思。

    十八失正念者。谓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

    失念者。忘失正念也。烦恼相应念为体。散乱所依为业。何谓散乱所依耶。谓失念者。心散乱故。

    十九不正知者。谓所于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此不正知。慧与痴各一分摄。

    不正知者。谓于所观境起邪谬解。即是邪慧。亦名恶慧。由此邪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依为业者。谓于一切事不正观察。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多所毁犯故。谬解如认贼为子。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于是毁禁犯戒。无不为己。如云酒肉不碍菩提路等。

    二十散乱者。谓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习衣为业。谓用乱者。发恶慧故。散乱别相。谓即躁扰。令俱生法皆流荡故。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

    散乱者。驰散外缘故名流荡。流荡为性者。谓如水之流而亡反。如波之荡而不息也。故能障正定。既无正定。恶慧依之而生也。别相谓躁扰者。由彼躁动烦扰。故令俱生心心所法皆流荡故。问。掉举散乱二用何别。答。掉举令心易解。散乱令心易缘。易者。念念迁变义。解以心言。缘以境心。如正坐禅时。心念纷飞。攀缘外境。失其正念。此为散乱。此为掉举。

    六不定有四者。谓悔。眠。寻。伺。识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

    此释第六位不定心所也。言不定者。善等属善位。染等属染位。触等定遍心。欲等定遍地。此四于善。染心地皆不定故。通三性故。立不定名。

    一悔者。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作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

    追悔为性者。有二义。一谓先不知己造恶业。后方追思懊悔。我何故作此耶。此悔不可无。二谓先不曾造此恶业。后亦追悔。我何故不作此耶。此悔不可有。悔善返此。故恶作以追悔为性。问。颂卑言悔。长行云。悔谓恶作。悔与恶作是一法耶。答。恶作是因。悔是其体。以体即因。故论云悔谓恶作也。问。体与因何别。答。恶作是因。悔体是果。何以知之。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此是别理。问。恶先所作不善为恶作者。如悔先不作善亦可谓之恶作否。答。亦恶作摄。以不作善。故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先不曾作故。瑜伽云。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追变为体。亦惟悔心。故多不定。障止为业。今言悔者。是借果以明因耳。

    二眠者。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闇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寐时。今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

    睡眠者。意识昏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昧谓暗昧。略谓简略。言此心所一起之时。能令此身肢节废懈。坐亦睡眠。他摇动时亦不觉故。又令此心暗昧简略。不能明利精审。此睡眠之体也。由其昧略。故能障观而为业用。言心极闇劣一门转故者。闇劣释昧字。一门释略字。谓意识于寤时。内外门转。若在此位。唯内门转。故下复释闇劣一门之义。谓睡眠未起。此心正在定时。惺惺历历。未曾昏闇。睡眠一起。则此心昧然不知矣。故曰昧简在定。睡眠未起。此心正在寤时。千声万色无不奔赴。睡眠一起。则此心略然不能广缘。故曰略简寤时也。如此推审。今显睡眠非无体用。必依于心。虽立睡眠为无心位。此亦假借无心位以显睡眠。非即无心。而能令彼从有心眠。以至无心。故曰有无心位假立此名。非实睡眠无心也。以眠与心相应故。

    三寻者。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四伺者。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义类别故。若离思慧。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

    寻求者。逐于外而粗求。伺察者。伺于内而细察。匆遽者。草匆急遽也。意言者。意所取境多依名言故。粗转细转为性者。粗者聊且之辞。细者绵密之谓。言寻伺者。总于一境分粗细而立二性也。此二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深推曰伺。即思。浅推曰寻。则慧。深推则神凝。故身心举安。浅推则躁动。故身心不安。若离思慧。此二差别便不可得。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色尘。七声尘。八香尘。九味尘。十触尘。十一法尘。

    此列十一种色法也。言色者。有质碍之色。如木不能入石。故名质碍。有颜色之色。谓青黄等所显之色。识所依之根唯五。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乃八识揽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内身。为有知色根也。识所缘之境则六。谓色声香味触五尘。亦是四大能所八法所造。为所受用境。其法尘乃外五尘落谢影子。属六识所变。一半属心。一半属境。此十一法通属八识之相分境。以即心心所二所现影。故下随次释之。

    一眼根者。能照嘱一切境之义。梵语斫刍。此云行尽。眼能行尽诸色境故。以远近之境。一目皆见。是名行尽。今不言行尽。而翻为眼者。体(如蒲卜朵)用(能行尽)相当。依唐言也。

    二耳根者。能闻之义。梵语莎噌多罗戍缕多。此云能闻声。以处处能闻故。如十方击鼓。十处齐闻。今不言能闻声。而翻为耳者。体(如新卷叶)用(能闻声)相当。依唐言也。

    三鼻根者。能嗅之义。梵语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嗅。以能嗅香臭故。今不言能嗅。而翻为鼻者。体(如双垂瓜)用(能嗅香)兼之。依唐言也。

    四舌根者。能尝义。梵语?若时吃缚。此云能尝。论云能除饥渴。能发言论。表彰呼召谓之舌。今不言能尝。而翻为舌者。体(如新偃月)用(能尝味)兼之。依唐言也五身根者积聚依止二义名身。谓积聚四大造眼等诸根。皆依身根而住止故。梵语迦耶。此云积聚身根。为彼四肢百骸依止。诸根所随一身周遍。谓此身为三十六物积聚之处。故名为身。今不言积聚。而翻为身者。体(如腰鼓颡)义(积聚依止)相当。依唐言也。体即是根。以能造地水火风。及所造色香味触。八法为体。乃五识所依之根也。有浮尘胜义之别。浮尘根。乃四大粗色。胜义根。乃四大净色。总名色蕴。以有质碍。故为五识所依。总是众生之身分也。

    六色尘者。为眼根所对之境故。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低。光影明暗之色。虽有多种。总名为色。为眼根之所对。眼识之所取故。

    七声尘者。四大所造之声。为耳根所对之境。一切语言音声。风雷钟鼓。可意不可意之声。虽有多种。总名为声。是耳识之所取故。

    八香尘者。亦四大之所造。乃鼻根之所对。可嗅义。谓好恶。俱生。和合。变易等香。为鼻识之所取故。

    九味尘者。亦四大之所造。乃舌根之所对。可尝义。谓咸澹。甘辛。可意不可意。和合俱生。变易等味。为舌识之所取故。

    十触尘者。亦四大所造。乃色尘之触。身根所对。谓轻重涩滑。冷暖饥渴等触。为身识之所缘故。

    十一法尘者。乃意根所对之色。谓缘过去五尘落谢影子。及自识所变。有可缘义。此一是假境。亦有多种。通名色法。为意识之所缘故。

    第四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此列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也。此二十四法。言不相应者。非能缘。故不与心心所相应。又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又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为拣四位。故名不相应。此二十四法。不如色心心所实有体相。亦非异色心心所。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言行法者。有二种。一相应。二不相应。此简心所乃相应行法。此乃不相应行法。以立其名。

    言得者。成就不失之义。谓色心生起未灭坏。是生缘摄。受增盛之因。即凡失有所得心。三乘有所得果。如得金时金非时得。金乃是物。得非是金。有名而无实。故云不相应也。

    言命根者。依六识能造之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一期色心不断功能。假立暖识为命根耳。以识住则命存。识去则命卸故。

    言众同分者。类相似故。以万物各有同类。有人法之别。人同分者。如天同分。天与天是一类。人同分。则人与人是一类。法同分者。如心同分。以心王心所是一类。色同分。以十一色法是一类。故云依人法假立此名。

    言异生性者。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上。一分功能。令六趣十二类之差别不同。故云异生性。此性非指佛性。乃习与性成之性。如人轻躁从猕猴中来。如人狼毒从蛇蝎中来。此乃习气所使。故云异生性也。

    言无想定者。谓六识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定隐调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忻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

    言灭尽定者。六识王所已灭。及七识染分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问。此二定差别如何。答。修无想则作出离想。谓外道修有漏定。伏住想心不行。如夹冰鱼。如石压草。不知微细生灭。命终生无想天。得四百九十九劫中想心不行。此无想唯属外道所修。而灭尽。乃作止息想。谓二乘修无漏定。六识不恒行心聚。与七识染分恒行心聚。皆悉不行。故灭尽唯属四果圣人。故不同耳。问。此二定从何建立。答。皆于厌心种上。遮碍转识不生功能。若于厌心但伏六识王所不行。名无想定。若于厌心使六识王所。七识染分恒行心聚灭尽。名灭尽定也。

    言无想报者。由在欲界修彼无想定。故感彼无想天果。名无想报。

    言名身者。乃诸法各有其名。能诠自体。单名为名如炉瓶等。二名已上。方名名身。如香炉华瓶等。三名已上。名多名身。如铜香炉锡华瓶等。乃诠别名之身也。

    言句身者。单句为句。如菩萨等。二句为句身。如大菩萨等。三句以上为多句身。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以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故。

    言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若不带诠只名字。如字母及等韵之类。但只训字。不能诠理。若带前名文。则如经书字。能诠之文带所诠之义理故。

    言生者。先无今有。

    言住者。有位暂停。或五十六十年间也。

    言老者。住别前后。不同前生后死。自少而壮。壮而老。曰衰变名老。

    言无常者。今有后无。以生灭故。乃死之异名。盖生名为有。有必后无。故有非恒有。以有生必有死故。不如寂莫常住之无为。是恒有也。灭名为无。无非恒无。如人死此生彼。不如兔角之常无也。以不同无为之常有。不同兔角之常无。故曰无常。

    言流转者。谓因果相续。由因感果。果续于因。前后不断。故曰流转。

    言定异者。谓善恶因果。互相差别。以善因必感乐果。恶因必感苦果。一定永异。故云定异。

    言相应者。谓因果事业和合而起。以因能感果。果必应因。不相违故。或问。此之总名不相应行法。如何别中又名相应耶。答此总中名不相应者。乃不与前心心所相应而已。此别中相应者。乃前心王心所与色三法事业。和合恰好之义。岂相滥耶。

    言势速者。谓有为法上游行迅疾之义。如日月往来。无情变坏。有情迁谢。自少而壮。壮而老。心念生灭。鸟之飞。兽之走。月运电奔。皆此所摄故。

    言次第者。谓编列有叙。如甲乙丙丁令不紊乱。君则尊。臣则卑。父则上。子则下。而有左右前后之类言时者。谓过现未来。成住坏空。年月日夜之类。

    言方者。谓色之分齐。在东方则曰东方之色等。故曰色之分齐。如四方六合十方上下之类。

    言数者。度量诸法之名。如权衡升斗丈尺等。或一十百千之类。

    言和合者。谓于诸法不相乖反。和如水乳和。合如函盖合也。

    言不和合者。谓于诸法相乖反故。如眼与耳了不相触。前诸法和合。如相顺因。此诸法不和合。如相违因。或问曰。此二十四法。于前三位。则以何法当何位。答。大略而言。命根一法唯属心王。乃第八种上。连持一期色心不断功能故。异生性一法。唯属心所。以根随烦恼是恶心所故。乃二障种上令趣类差别功能故。无想灭尽定及无想报。乃王所上假立。以王所想受等已灭。名无想等。余十九种。通色及心心所法三位上假立。如众同分乃根身世界五尘等。为色同分。同依同缘。为心同分。同起善恶为所同分。如势速乃色心心所迁流不停。如定异一法。色不是心。心王不是心所。善因恶果等定不互感故。此上诸法。虽不造业。乃分位唯识。故云分位差别。故名不相应行法也。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此列六种无为之名也。言无为者。乃前四位真实之性。故云识实性。乃第五实性唯识。识实性故。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乃第二相应唯识。识相应故。十一色法。乃识之所缘。即第三所缘唯识。识所缘故。二十四不相应。即识之分位。乃第四分位唯识。识分位故。识是其四位之体。故总云识实性也。前九十四种。谓有为法。属凡夫生死法。以有所作为故。今此六种。谓无为法。属三乘出世法。以无所作为故。前名烦恼障。此名所知障。此六无为。虽云出世。然亦兼凡夫。但约无所作为。义说无为耳。盖虚空。非择灭。真如。此三无为。乃大乘菩萨所证。择灭。乃二乘所得。不动。乃四禅天人所修舍定。苦乐不动故。想受灭。乃四空天人。想受不行。有此不同耳。

    一虚空无为者。此从观得名。谓由修无我观所显真理。似虚空相。离一切色心等诸法障碍。故云虚空。

    补义。此依识变。故属有我。正起信之我见也二择灭无为者。择谓拣择。乃能择之智。灭谓断灭乃所灭之根随烦恼。谓由无漏智。择拣诸惑。能显灭理。以断诸障染。因择力所得灭理。故云择灭。乃二乘析色明空。所证涅槃耳。

    三非择灭无为者。非由择力灭惑所得。但本性清净。及缘阙所显故。缘阙者。俱舍云。永碍当生。得非择灭。当生者。当来生法。缘会则生。缘阙不生。谓能永害未来法生。得灭异前。以得不由择。但由缘阙。名非择灭。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余色声香味触等谢。缘彼境界五识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彼不能缘过去境。缘不具故。得非择灭。释云。谓眼缘色时。耳等亦合缘声等。以专注色。故耳不缘色等同时声等刹那已谢。故令缘声等识更不复生。以前五识唯缘现量。不缘过未故。

    四不动无为者。虽前三定。至第四禅。永离三灾。谓火烧初禅。水渰二禅。风刮三禅。出八难。谓忧。苦。喜乐。寻。伺。出。入。息故。无喜乐动摇身心所显真理。故云不动。

    补义。此正四禅天定。亦属五那含天。

    五想受灭无为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以想受不行所显真理。故云想受灭。

    六真如无为者。谓言说之极。无有可说故强名真如。言真如者。离外道之倒。及二乘之妄。不妄不变。理非倒妄。故名真如。前五无为。皆依真如体上假立名空等。

    此六种无为。识论说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言依识变假施设有者。谓曾闻佛说如虚空等名。随起分别作虚空等相。复假观法数数熏习力故。则于观心中有似虚空等相现。此所现无为相。变带而起。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以唯识变。故非真常。此该六种无为。乃地前比观所修。当属有漏。若地上后得智变。即无漏也。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者。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切法。是法真实之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是则前五无为。皆依真如实德也。此体须证人法二空无我之后。方得显故。乃地上所证。今言皆无我者。乃约前识变者。故说有我。其依法性真如修所显者。为真真如性。若依性宗。圆觉经云。乃至证得无上涅槃。皆名我相。故亦属有我。今论六种。但说依识变者。

    论初标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设有二问。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以上乃明一切法。乃答初问已竟。下答次问。云何为无我。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者法无我。

    一补特伽罗无我者。即我无我也。我者主宰义。自在义。若实有我。应当人常在世为人。天常在天为天。不流转诸趣受生死。才是自在实用。今见起惑。造业。则有生灭往来迁变。则知都无主宰自在实用矣。又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名为能取之因。当来五趣受生。名为所取之果。此盖就凡夫所执分别五蕴假我。及外道所执之神我。以取分段生死之苦者而言也。若二乘所执。蕴即离我。及涅槃我。亦属分别。若凡夫俱生。及地上菩萨。未破藏识。七地已前所断俱生我执。如论所言。无始虚妄熏习内因力故。盖指习气而言也。今论云一切无我。以圣教量尽皆破之。方尽大乘之意也。

    二法无我者。谓我所执之法也。言法者。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之义。谓真如而为众生自性故。今言真如众生即解。以有自性轨持令生解故。又诸法各有自体不失。而能轨物令生解故。只如香炉。不作花瓶之解。是有轨则之义。故得法之名。虽复任持轨生物解。而亦无胜性实自在用故。若实有我。则万物应无生灭成坏。今见国土迁坏。万物生灭无常。故知诸法亦无我也。然凡夫法执者。即根身器界六尘依报也。外道所执各有多种。本出西域。有六家七宗。各立异见。以为所安。此乃外道法执。二乘法执。即所取偏空涅槃。此通名分别法执也。菩萨所执取证真如。论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以有证得。是为微细法执。所谓存我觉我俱名障碍。故八地已证平等真如。尚起贪着。是谓微细法执。乃菩萨俱生法执也此执未空。故未尽异熟。异属因。熟属果。故尚属因果。直至金刚道后。异熟空时。即入果海。即起信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则按此百法。前九十四种。乃凡夫外道所执人法二我。六种无为。乃二乘菩萨所执人法二我。以虽证涅槃真如。犹属迷悟对待。总属生灭边收。正起信中对生灭之真如也。故今生灭情忘。圣凡不立。方极一心之源。故皆无之。此实即相归性之极则也。盖我法二执。有粗。有细。粗者名分别我法二执。细者名俱生我法二执。此粗细二种执。返妄归真。从粗至细。始从凡夫作生空观。熏修至七信位。断分别我执。从八信位。作法空观。熏修历三贤。至初地初心。断分别法执。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从二地作真如观。至七地断俱生我执。从八地至等觉金刚心中。断俱生法执。故云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种现。金刚道后总皆无。到此方才破尽。净此二执。即证一心。是名为佛。今此二无我。则粗细二种。皆在其中矣。

    按识论云。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分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补义曰。按识论所说。俱生二种我执单属凡夫。分别我执属外道小乘。且凡夫我执。招分段生死者。故云数取趣。谓数数造业取五趣生死也。如是若言登地乃断。岂三贤未离分段生死耶。此与断证位中。大难会合。从来所未明也。若约断证。从初发心至七信位。同除四住。则已离分段生死。证我空矣。楞伽云。须陀洹俱生身见断。何待登地。是则从八信已后。皆属变易生死。岂有未得我空而能变易生死耶。此又大难会合也。然据论明文。岂敢妄议。但难会通。不无其说。然经论共说分段生死烦恼障招。变易生死所知障招。故今论云。数取趣者。是约烦恼障说。即憎爱烦恼。正属分别二执。乃凡夫不了无我。于心外妄起分别。实有诸法。又执此法有实主宰。则与外道二乘邪分别同。是则论以俱生单在地上。分别单属外道二乘。约多分说。其实分别二执凡夫不无。今言登地断者。论云。由内因力。是单约二执习气种子而言。其凡夫分别。乃烦恼耳。故论略之。又曰。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然此正明我无我。而云数取趣者。此非敌体而翻。乃约义而翻者也。应的体云我。因执我故数数造业。以取未来诸趣生死。盖约我能造业。因我以取未来生死耳。今人但只讲数取趣义。竟失我之名。故使学人难明也。然五趣生死。乃烦恼障招。若说此为俱生我执。岂地上菩萨又招五趣生死耶。故予所言难会合者此也。然云修道位中除种现。是知俱生但约习气。而烦恼障犹属分别。

    百法明门论纂(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