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自考最新章节!

故诸识同类不俱(至)一已能了余无用故。

    何故下。四问。此蹑前问也。如一眼识既有种种见相。应有多同类眼识体俱转。体用相依故。如何不俱耶。此以见分之用多。而难体亦应多。于自下。答。识于自所缘不可了者。多亦奚为。若可了者。一已能了。余无用故。是故不俱。此言见分虽有多种。而了青黄等种种相。识体唯一。如诸臣辅宰治各各不同。君主唯一。

    若尔五识已了自境(至)名有分别五识不尔。

    若尔下。五问。此亦蹑前。既云一已能了余无用者。五识已了自境。用意何为。五俱下。答。先约意识为五分别依。次约意识于五境能明了取。眼等诸识缘境。如镜照物。无别分析。意识于中标指能明了故。由此下。证成。圣教依此名有分别。五识不尔。不应一例。

    多识俱转何不相应(至)如五根识互不相应。

    多识下。六问。多识既俱。应如王所有相应义。今何不尔。非同下。答。王所相应者。具五义生。同一刹那。和合似一。定俱生灭。同所依根。共所缘境。今此诸识虽有刹那俱起之义。非同境故。问。意与五俱。岂非同境。释云。设同境者。彼此所依体数异故。所依。谓根。体。谓自证。数。谓心所。如五下。例释。例如五根五识虽俱时转。彼此异故。互不相应。此亦应尔。量云。诸识俱转是有法。互不相应宗。彼此异故因。如五根识。

    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至)如幻事等无定性故。

    八识下。结成非一非异。初句先标非定一。次三句释成。行相。谓见分。所依。谓根。所缘。谓境。相应。谓心所。皆各异故。又此灭彼生故。能熏四义。所熏四义。相各异故。亦非下。初句先标非定异。次三句释成。引经水波无异。楞伽云。藏识海常住等。因果性者。更互为因性。亦常为果性。次举喻明无定。量云。八识自性是有法。非一非异宗。无定性故因。如幻事等。

    如前所说识差别相(至)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如前下。释疑。问云。既非定异。前何广说三能变识。六位心所差别性相。初句牒问。次释。说差别者。依世俗理。非胜义谛。如伽下。引证。相所相者。能相所相。如火以烟焰而为能相。彼复以火而为所相。诸识亦尔。执持。思量。了别。而为能相。彼复以识而为所相。真胜义中皆不可得。已上释第三能变竟。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至)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已广下。重申六颂结显唯识。由前开章以我法对唯识互为问端。论中广明所变我法非实。能变三相差别。此中结显归源。广明唯识以成前义。初申第一颂。文中结前问起。已明能变为二所依。云何离似无实我法。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颂曰是诸识转变(至)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颂曰下。举第一颂答。

    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至)非不离识心所法等。

    论曰下。解释。先约转变见相释。即开章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已下一段义同。先释初句。是诸识言。亦摄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是故依之立转变名。所变下。释第二句。即此所变似见相分。名为分别。及所分别。以是能取所取相故。此约见相二分释。即是因缘变。由此下。释第三句。初句标。由斯识变似见相理。彼所妄执实我法性。离似所变决定非有。次二句反覆释。离此无别有物。物非离此别有。非离所依有能依故。是故下。释第四句。诸心。心所。色。不相应。四皆有为。虚空等六。即是无为。前三实有。第四假有。如是一切皆不离识。唯言下。结。唯言但遮离识实物。非为遮止不离识法。是故亦有心所等法。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至)唯识义成契会中道。

    或转下。次约转变我法释。即前开章或复内识转似外境已下一段义同。先释初句。谓诸内识及彼心所。我法分别熏习力故生起之时。变似我法外境相见。立转变名。此能下。释第二句。谓此能变三界心及心所。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此所执取实我法性名所分别。虚妄分别所执境故。此约能变所变释。即是分别变。由此下。释第三句。由此转变似我法相。彼实我法决定皆无。前引教理已广破故。是故下。释第四句。是故一切皆唯有识。妄分别有。二都无故。唯言下。结。唯言为遮遍计所执离识实物。不遮不离识法故。真空及依他起。亦是有性。由斯下。结示唯识。我法非有。离增益边。空识非无。离损减边。唯识义成。中道理显。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岂不已说。

    由何下。重申教理证成。先略问略答。

    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教理。

    虽说下。次广问答。先问。前虽广引教理已彰唯识。论意兼破外执。显理义隐于中。唯识义犹未了。今请应更确陈。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至)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如契下。先引教答。先引华严心如工画师等。二引深密境唯识现。三引楞伽法不离心。四引无垢经随心垢净。连引四经。文虽有别。义意秪成唯识。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至)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又说下。次引阿毗达磨经所说四智。先标。次释。一相下。初句标智。相违识相智者。谓所缘境相。与能缘识彼此互望。更相违反。了知心变。故名为智。谓于下。转释。一处者。谓一恒河。四类有情随业异见。鬼见猛火。人见清流。天见琉璃。畜见窟宅。此皆不离各各能变之识。以此验之。境非实有。随业自殊。如必是真。宁容各异。

    二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至)彼境既无余亦应尔。

    二无下。初句标智。无所缘识智者。谓识所缘。如空华阳??。本无所有。愚者计实。智者达无。故名为智。谓缘下。转释。先以独头意识所缘非实以例五识现缘。亦非实有。散意识缘过未等。非实有境。分别宛然。以此例余。余亦应尔。毕竟无法。识现可得。现可得者。岂不都无。

    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至)不由功用应得解脱。

    三自下。初句标智。自应无倒智者。无中执有。谓之倒见。以实见实。应非倒智。谓愚下。转释。愚夫于无中执有。但是倒情。若令凡心能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如于无常等法。谬计常乐我净。但是倒情。果能实证真常真乐等。应成无倒正智。今则不然。仍成倒见。

    四随三智转智一随自在者(至)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四随下。初句标智。随智转智者。众境变更。皆随智转。智能了知。故名曰智。一随下。别释三智。初释随自在智转智。八地已上得心自在菩萨。能任运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令应见者如实而见。若离于心有别实境。如何地等随菩萨心转作黄金酥酪。二随观察者智转智。依胜定修观法者。如修十六妙观。落日水冰地树池楼等。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又修九想。八背舍。十一切处等。但随观者观行转变。一切皆成。境若是实。宁随心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诸菩萨得根本智证真如时。真如妙境与智冥合。平等平等。能所一如。内外凝寂。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菩萨下。结。

    又伽他说心意识所缘(至)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又伽下。引教证成。心意识。即三能变。此之所缘皆不离识。是故我说一切唯心。此等下。广指诸教。

    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极成下。立量显理。先约能缘立量。先明前五识。量云。极成眼等识是有法。不亲缘离自色等宗。五随一故因。如余耳等四识。五识相望。互为有法同喻。应成五量。离自色者。本质境也。不亲缘者。疏所缘缘也。意成不离识相分色。是亲所缘缘也。

    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余识下。次明后三识。量云。余识是有法。亦不亲缘离自诸法宗。识性摄故因。如眼识等。

    此识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

    此识下。次约所缘立量。先明五尘。所缘。即相分。此字。即自证体。二随一者。即相见二分中相分。能缘即见分。量云。此识所缘相分是有法。定非离此自证分宗。相见二中随一相分摄故因。同喻如能缘见分。见分不离自证分。证成相分不离自证分。

    所缘法故如相应法(至)此等正理诚证非一。

    所缘下。次明法尘。所缘。谓后三所缘法。相应法。谓心王与心所相应。心所与心王相应。彼此不离故。量云。后三所缘是有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宗。法故因。同喻如相应法。王所相应既不相离。证成所缘之法不离能缘心及心所。此等下。总结正理。

    故于唯识应深信受(至)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故于下。总证劝信显理。我法非有者。以是遍计所执性故。空识非无者。依他圆成非所执故。

    慈尊依此说二颂言(至)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慈尊下。引证。依此者。依此长行说后二颂。愚夫所执实我法性。但是迷情妄分别有。于此识变见相分上。我法二性毕竟都无。此识中唯有二无我空。于彼二空。亦有此识。空识互言有者。依真立俗故。真俗相依故。此颂长行前二句我法非有。空识非无。故说下一颂。承上显理。非无故非空。非有故非不空。有无牒非不空。有有牒非空。此颂长行离有离无。初句双遮。次句双照。遮照同时。故契中道。

    此颂且依染依他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此颂下。简示。颂言都无。但无我法。非无染分依他。即有漏识。又非所执。是妙俗谛。故不都无。净依他。即无漏识。亦是圆成实。

    若唯内识似外境起(至)处时身用定不定转。

    若唯下。八番问答。先一问难。此谓世事乖宗难。初句牒前唯有内识都无外境。次正难。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定。时定。而身不定。作用不定。各各而转。既有世事。宁不乖宗。

    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如梦下。答。如梦中独头妄乱意识。缘梦中境。苦乐得失计为实有。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二十颂云。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何缘世尊说十二处。

    何缘下。次二问难。此谓圣教相违难。若但是识。应唯意法。何缘更说五内色根。及五尘境。成十二处。今言唯识。识外无余。不立根境。宁不与教相违。

    依识所变非别实有(至)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依识下答。初句约唯识总答。十有色处。皆依第八识变。离识之外非别实有。为入下。明建立十二处意。一切愚夫妄执有我。由斯生死轮转无穷。欲令悟入无我真空。说六二法。令其观察何处有我。如遮下。举例。犹如有人拨无后世。堕断见坑。为遮此故。说诸有情舍生趣生。如旋火轮。未有休息。复有未达诸法空寂。不能趣向无上菩提。为欲令入法无我空。故说万法唯识。所以者何。令知外法亦非有故。速入法空证无上觉。

    此唯识性岂不亦空不尔如何。

    此唯下。次三问难。此谓唯识成空难。前言诸法皆空。此唯识性岂不亦空。识性不空。还成有法。不尔二字。略答。如何二字。覆徴。

    非所执故谓依识变(至)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非所下。答。依他识性。非所执故。说法空者。依识所变似外境上妄执实法理非有故。说为法空。非无离言正智所证清净依他唯识性故。说为法空。此唯识性是妙俗谛。此若无者。二谛应无。所以者何。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诸佛说空法。为度于有故。若复执有空。诸佛所不化。应知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说前二颂。遍计不有。依圆不无。不有不无。中道理成。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至)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若诸下。次四问难。此谓色相非心难。初句牒前识变。若十色处亦识为体。应如意法非有质碍。何缘乃似色相显现。又能变识刹那转易间断。何缘所变色相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名言薰习势力起故(至)是故诸识亦似色现。

    名言下。答。色相坚住而转者。谓诸无始虚妄分别。皆是名言薰习力起故。愚夫执有。智者达无。由执有故。迷之则生死始。染法依之而生。由达无故。悟之则轮回息。净法依之而生。此之色相。迷悟机关染净依处。谓此若无。正倒无托。染净无依。故云无倒无染。亦无净法。是故下。结非住似住。非色似色。

    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至)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如有下。引证。乱相。谓所变色相。即色识。乱体。谓能变识体。即非色识。若相体俱无。亦无染净法。是故说诸识亦似色而现。

    色等外境分明见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

    色等下。次五问难。此谓现量违宗难。诸色声等五外境相分明见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若唯有识。岂不与现量相违。

    现量证时不执为外(至)不可执为是实外色。

    现量下。答。难家不知现非二量差别。故兴无有相违之难。今答中先二句以前五现量。对意识非量。而分执不执标定。五识现量证境之时。得法自性。无分别故。不执为外。后意识非量计度。妄执在外。故现下。承上执不执而分内外。以判有无。五识现量得色等境。是自亲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非量所执外色。妄计度故。说彼为无。又色等境是心分故。非色似色。是内分故。非外似外。如梦所缘。亦非色似色。非外似外。法喻参明。不可执实。

    若觉时色皆如梦境(至)于自色境不知唯识。

    若觉下。次六问难。此谓梦觉相违难。初句牒前。如从下。正难。若谓觉时所缘如梦唯识。今观法喻似不全同。如从梦觉。知彼梦境皆唯心现。今觉时所缘。何故不知唯识。而执心外实有耶。

    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至)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如梦下。答。先举喻。如梦未醒。不能自觉梦境唯心。要至醒时。返思梦中一切唯识。觉时下。次合法。觉时境色。应知亦然。未至真觉位。不能自知万法唯识。至真觉时。亦能追觉所缘唯识。未得下。结答。未得真觉。恒处梦中。由斯未了色境唯识。此之法喻参明符合。云何以在梦生死妄觉。欲同真觉耶。

    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

    外色下。次七问难。此谓外取他心难。初句领前。他心下。正难。他心实有。若不能缘。不名他心智。若能缘之。仍成心外有法。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至)如缘他心色等亦尔。

    谁说下。答。初句立定他心是所缘。次句约亲疏判。谓识下。释。初句直明识无实用。诸识生时无实作用。次二句举喻反明非亲所缘。识缘境时。不能于外吸揽中归。犹如手等亲执外物。亦不于中趣外奔逸。如日舒光亲照外境。但如下。正喻亲疏缘。此中法广喻略。今展喻以从法。但如净镜影似质现。名照彼物。非亲能照。亲所照者。谓自现影。识缘他心亦尔。托之为质。此约本质疏所缘缘。明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识变故契下。引证。法法不相到。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下。例缘五尘。如眼识缘色境时。对彼本质色。似彼本质相分显现。名取彼色。非眼识亲到彼色处。亲所了者。即自变相分。余识缘境亦然。

    说有异境何名唯识。

    既有下。次八问难。此谓异境非识难。若言唯识。识外无余。既有他心为疏所缘。何成唯识。

    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

    奇哉下。答。初句责疑。次句略立。虽疏所缘离自识有。然不离他能变之心。非有所缘。便违唯识。若谓离自心即非唯识者。岂唯识教但说一识。

    不尔如何。

    不尔下。复问。不唯一识。义复云何。

    汝应谛听若唯一识(至)谁为谁说何法何求。

    汝应下。答。初句诫听。次下斥失。六法界凡。四法界圣。佛法界尊。三乘界卑。菩萨为因。佛界为果。佛为九说。九从佛求。谓诸有情各有识故。此事方成。若唯一识。如是等事。悉不成就。

    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至)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故唯下。正释。初句标立。识言下。百法总成五位。一者心法。谓八种识。二者心所法。谓六位心所。三者色法。谓所变相。四者不相应行法。谓分位差别。五者无为法。谓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下。五位唯是一心。一识自性故。二识相应故。三心王心所二所变故。四前三分位故。五前四所依实性故。如是五位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遍计外实色等。不遮内识所变依他不离识法。

    若如是知唯识教意(至)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若如下。显益劝信。初文解行证入。自利利他。非全下。反显。故定下。劝信。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若唯下。次申第二颂结显归源广明唯识以成前义。初句蹑前。次句问后。若唯有识都无外缘。如一眼识生。须假外空明根境等为增上缘助之令生。既无外缘。内心分别由何而起。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颂曰由一切种识(至)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颂曰下。举第二颂答。

    论曰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至)非持种识后当说故。

    论曰下。释义。先释初句。初牒颂标名。一切种识。次出体。谓识所持功能差别。次明用。此生四果。名一切种。此种以识为体。除离系者。非种生故。道所证故。谓离系果虽可克证。而非种生。须起现行真无漏道断结得故。此现起道亦从种生。望于彼果有展转义。然非此中正意所说。此说能生分别种故。彼是无漏清净种故。此识下。辩种识名义。问。若尔。只当言一切种。如何言一切种识耶。答。虽此种子有能生之功。而种无依。以识为体故。此是本识相分非余。即以所依而为自体。种离本识无别性故。种识二言。简非种识。现识名识。而非是种。余种名种。而非是识。今简非彼。故言种识。又显本识所持之种。非显此种能持之识。此差别义。后当广说。

    此识中种余缘助故(至)共不共等识种尽故。

    此识下。释次句。种得余现行为增上缘等助。转变成熟。显变种多。重言如是。此摄名言。我执。有支。共不共。识种尽故。

    展转力者谓八现识(至)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展转下。释第三句。八现行识及相应相见分等。互相助力。此现助彼种。彼现助此种。故言展转。

    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至)分别类多故言彼彼。

    即现下。释第四句。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而有王所染净性受界地现比量等类别。故言彼彼。

    此颂意说虽无外缘(至)净种现行为缘生故。

    此颂下。总判颂意。诸染识种。由诸现识等展转助力。彼彼得生。何假外缘。诸净下。例净亦然。诸清净种转变差别。现行净法为缘助故。彼彼净法而亦得生。何假外缘方得生起。

    所说种现缘生分别云何应知此缘生相。

    所说下。旁门广办因缘。依处。相摄。感果。先问缘。初句蹑前。次句问后。

    缘且有四一因缘(至)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缘且下。答。总标四缘。次别释四相。一因缘下。先标名。感果曰因。助生曰缘。亲办自果。亦有助生义故。因即是缘。故名因缘。次指体列数。有为法者。有简无体法。为表有作用。简非无为。亲能成办自果者。一种子。二现行。

    种子者谓本识中(至)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种子下。释种子。初句标名。如上须具六义。次句出体。谓三性三界九地等功能差别。能引下。释用。以能引为义故。次后自类功能。即种子所引种子。同时自类现果。即种子所生现行。此唯下。结成因缘。此字。即种子。彼字。即所起种现。望所起果。此为因缘。

    现行者谓七转识(至)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现行下。释现行。初句标名。谓显现。现在。现有也。次句出体。谓七转识至界地等。余熏下。释用。能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下。结成因缘。

    第八心品无所熏故(至)极微圆故不熏成种。

    第八下。释简除意。问。第八亦有现行。何故唯取转识及相应。不取第八。释云。第八是所熏。非能熏。若取第八为能熏。则无所熏故。问。相见性等何亦能熏。释云。非简所依王所独是能薰。此能依相见性等。亦是能熏故。问。何故除佛果善极劣无记。释云。无记极微劣故。佛果极圆满故。俱不熏种。

    现行同类展转相望(至)亦非因缘不亲生故。

    现行下。简非。现行同类谓诸现行识。及善染等。各各自类前后展转相望。但名等无间。有开导义。皆非亲因缘。各从自种生故。一切异类。谓诸识及相应等。异类相望。但名增上。有助生义。亦非因缘。不亲生故。

    有说异类同类现行(至)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有说下。通余处妨。假说者。以余诸缘假名因缘故。有唯说种子是因缘者。依显胜说。圣说下。引证转识与阿赖耶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亦如束芦。俱时而转。故因缘性定应有二。不可执言唯种非现。有种生现。种引种。现熏种。现引现。前三亲因缘。后一真等流。

    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至)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二等下。释等无间缘。初标名。前于后法力用齐等。中无间隔。引令后法生起。名等无间缘。次句出体。八现者。简非种子。及色。不相应。后句释用。自类者。显非他识为缘。前念望后纵经多却。亦能开辟引导。令彼后法定当生故。

    多同类种俱时转故(至)由斯八识非互为缘。

    多同下。料简。先简种现俱转。多同类种。谓诸识自类种子。引生自现。或自现引自种。俱时转故。非此缘摄。须自类不俱。方是此缘。由斯下。承上例简。自类种现俱起。尚非此缘。是故八识异类俱起。非互为缘。量云。多同类种引生现行是有法。非此缘摄宗。俱时转故因。如不相应行。

    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至)故得互作等无间缘。

    心所下。明收相应。问。上言自类不俱可作此缘。然心与心所异类俱起。云何互作此缘。释云。心与心所虽恒俱转。而互相应。和合似一。定俱生灭。事业必同。一开导时余亦开导。故展转作等无间缘。

    入无余心最极微劣(至)等无间法故非此缘。

    入无下。简无余心。前无开导之用。后无当起之法。故非此缘。

    云何知然论有诚说(至)此是彼等无间缘故。

    云何下。引证。初句徴起。次引论。如前文释。

    即依此义应作是说(至)善与无记相望亦然。

    即依下。约诸识界地历明。先明藏识。初句立界地引生。三界九地更互相生。下上下。释义。下死生上。上死生下。互相开导。其义等故。有漏下。约漏无漏为缘。初句明有漏藏识引生无漏。无漏藏识不引有漏。次句释不引义。善与下。例二性。无记引善。善不引无记。善性第八非佛无故。

    此何界后引生无漏(至)回趣留身唯欲界故。

    此何下。明无漏起处。先问起。或从下。答。先标列二界。谓诸下。次正释。初句标人。次句立色界后引无漏。次句释义。异生求佛。必生五净居天得菩提故。二乘下。初句标人。次句立欲界后引无漏。次句释义。二乘回趣必留欲界身故。

    彼虽必往大自在宫(至)色界心后亦得现前。

    彼虽下。通妨。问。回趣大乘必往大自在宫成佛方转无漏。何言欲界引生。释义如文。有义下。次解回趣之人亦色界后引生无漏。

    然五净居无回趣者经不说彼发大心故。

    然五下。通妨。问。经言五净居天无回趣者。何言色界后引生无漏。释云。五净居无回趣者。约不发大心者说。若有回趣。亦通色界。

    第七转识三界九地(至)前后位中得相引故。

    第七下。次明第七。初句立界地互相引生。随第下一句。释义。随第八生处所系故。有漏下。约漏无漏互为缘。初句立互相生。十地下一句。释义。第七因中转故。十地位中出观入观。漏与无漏相间起故。二性相望亦然。染无记。谓有覆。不染无记。谓无覆。此二亦然。生空下一句。释义。生空智果前后。谓出观时。此属染位。智果现前。谓入观时。此属净位。染净相引故。

    此欲色界有漏(至)地上菩萨不生彼故。

    此欲下。简无色。如经言。六欲四禅天王。如次即十地菩萨故。

    第六转识三界九地(至)决择分善唯色界故。

    第六下。三明第六。初二句立界地等互各为缘。润生下一句。释义。润生位善不善得相引故。等者。等漏无漏。第六因中转故。漏无漏互相引故。生空前后位。善染二无记得相引故。初起下。明无漏起处。初句立色界后。次句释义。决择善。谓四加行。第六初起无漏在四加行。此四善根。必依第四静虑方得成满。故唯色界后起。

    眼耳身识二界二地(至)善等相望应知亦尔。

    眼耳下。四明前五。初二句分判五识界地。各各自类互作等无间缘。善等下。明善染各于所依界地为缘。

    有义五识有漏无漏(至)未成佛时容互起故。

    有义下。明漏无漏有二解。先初解。初句立漏无漏互为缘。未成下一句。释义。此师谬谓五识因中亦有转义。

    有义无漏有漏后起(至)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有义下。次解。初二句立有漏引无漏。无漏不引有漏。无漏下。释义。无漏五识非佛无故。非佛五根定有漏故。根是异熟相分摄故。异熟识有漏。故五根有漏。五色根有漏。故五识有漏。根是五识不共俱生同境所依。此若有漏。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有漏根于境。如翳目视。无漏识于境。如净眼观。岂令昧根发明妙识。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至)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三所下。释所缘缘。初标名。谓能缘之心带彼相起。名所缘。谓有实体能生识故。名缘。具此二支。名所缘缘。谓若下。先总释义。谓若有法者。是泛指之辞。随举一也。有者。实有也。简非龟毛无体之法。具有五义。有实体。从自证分变故。实用。相有生见之用故。从实种生。从所薰相分亲种起故。现在实法。简非过未及空华故。托本质而起。非如独影无质故。此释缘义。带己相者。带。谓变带。相。谓影相。言己相者。相即心体自分所摄故。此释所缘。心即八个心王。相应即五十一心所。言或者。有起不起故。所虑谓是心之所缘虑处故。即带彼相起义。所托。即此所缘境。又能牵心令生。是心之所托故。即托彼而生义。次列数。一亲。二疏。如眼等五识缘境。须托第八所变五尘为本质。于此质上随量大小。顿变五尘相现。以彼及此二种五尘皆为所缘缘。所缘缘中有亲疏故。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至)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若与下。次别释亲缘。能缘。谓见分。体。谓自证分。亲所缘者。即相分。谓与能缘见分共一所依。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等者。等自证。证自证。后三皆有能缘义故。内所虑托。显此相分非外有故。相了别法心分虽殊。生与所生其体不二。应知彼是亲所缘缘即四分中之相分。四缘中之所缘。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至)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若与下。别释疏缘。疏所缘者。即本质。谓与能缘不共所依。体相离故。但为所托本质。能起内所现相。取与所取体虽不同。内所虑托然似彼现。应知彼是疏所缘缘。即第八识相分。诸识托为本质。

    亲所缘缘能缘皆有(至)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亲所下。约亲疏简有无。亲所缘缘。于能缘心决定皆有。以离所缘必不生故。诸心心所四缘生故。前云自心内蕴一切皆有。疏所缘缘。于能缘有无不定。如起独头。缘过未境。离外本质亦得生故。有相分境不仗质故。前云自心外蕴或有或无。

    第八心品有义唯有亲所缘缘随业因力任运变故。

    第八下。历明诸识有无。初明藏识。初解唯有亲所缘缘。初句立。次句释。

    有义亦定有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

    有义下。次解定有疏所缘缘。初句立。次句释。

    有义二说俱不应理(至)一切位中有无不定。

    有义下。第三解。初句总斥前二。自他下。别斥初家。若谓唯有亲所缘缘。此不应理。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为自质故。此二句释成亦有疏缘。自种下。别斥次家。若谓定有疏所缘缘。亦不应理。自种于他无受用理。他变为此不应理故。非诸有情种皆等故。此三句释成无疏。应说下。正释疏所缘缘不定。自种及根。疏缘定无。无质可托故。器界与身。转未转位。皆有无不定。或托他质或不托故。

    第七心品未转依位(至)缘真如等无外质故。

    第七下。次明末那。未转依位。俱生我执恒相应故。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故亦定有疏所缘缘。已转依位。此非定有。缘真如无我无外质故。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至)疏所缘缘有无不定。

    第六下。三明意识。一切位中有无不定。同时意识缘现境。所仗质有。独头意识。缘过未。所仗质无。

    前五心品未转依位(至)缘过未等无外实故。

    前五下。四明五识。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唯缘现境。必仗外质。方起内所虑托。而亦定有。已转依位。通缘三世无外质故。此非定有。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

    四增下。释增上缘。先标名。与力助成。令彼生长。故名增上。谓若下。释用。有法者。简非无体。有殊胜势力作用。能于余法者。此能助彼故。或顺或违者。如雪如曝。皆能令物增长。说此与彼为增上缘。

    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至)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虽前下通妨。问曰。此增上用。前三缘中岂不亦有。今复别明者。何也。释云。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四缘名义有通有别。通皆增上。别名因缘等。前三从别受称。今第四得通名耳。除别取通者。为显诸缘差别相故。问。前云或顺或违能令余法增长。此于几处转耶。释云。此顺违用。于四处转。令生。令住令成。令得。四事别故。

    然增上用随事虽多(至)应知即是二十二根。

    然增下。显体。先标数。二十二根于六事增上义立。谓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义。命根。于住一期相续有增上义。男女二根。于续家族有增上义。乐等五根。于能受善恶业果有增上义。信等五根。于世间净有增上义。未知等三根。于出世净有增上义。

    前五色根以本识等(至)及善念等而为自性。

    前五下。先出十九根体。本识等。等自种子。净色。即清净四大。谓五色根。以本识及种子所变眼等净色为体。男女二根。以身根少分为体。命根。以本识亲种一期不断分位假立。非别有体。意根总以八识为体。八识俱转。别立一根。故前云。彼容六识有时无故。意非定成根。苦等五根。以自受为体。信进二根。以善位信勤为体。念定慧三根。以别境中善念。善定。善慧。为体。

    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至)能远资生根本位故。

    未知下。次出后三根体。先未知当知根。先明位。一根本见道位。有十六心。八忍。八智。前十五心将见未见。第十六心已见道故。无未知当知故。是故除之。二四加行位。近能引发根本故。三资粮位。即三贤位。从初发心乃至未得。决择分。即见道。顺决择。即加行。未得者。即加行前也。所有善根。远资根本故。

    于此三依信等五根(至)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于此下。出体。于此三位中所有信进念定慧意喜乐舍。总此九根。为此未知当知根体。加行下。通妨问。加行等位求证愁戚。亦有忧根。何故不说。释此如文。

    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

    前三下。简别。前三无色。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旁修得者。决择分善在四静虑。胜见道者。兼修上定。故三无色亦有此根。

    或二乘位回趣大者(至)但说地前以时促故。

    或二下。二乘回趣大菩提者。为证法空。于地前亦起未知当知根。九地下。通妨。问。法空无漏智虽未起。生空无漏智果已成。何谓未知当知耶。释云。彼于生空虽已具知。未达法空。尤所当了。所证九地所摄生空无漏智。皆是菩萨未知当知根。未能证入法空理故。问。菩萨初见道位亦有此根。何故但言地前亦起。答。以时促故。一刹那即见道故。是故不说。转名已知根故。

    始从见道最后刹那(至)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始从下。明已知根体。先明位。见道最后刹那。谓见道初心。从此乃至金刚喻定。谓十地满心。所有下。出体。信等无漏九根。皆此根性。未离下。通妨。如前。

    诸无学位无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

    诸无下。明具知根体。无学位下。明位。次出体。三乘极果所有信等无漏九根。皆名具知根。

    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

    有顶下。通妨。问。既后三根皆名无漏。三乘行人依有顶地游观无漏。亦应有无漏根。何故前言前三无色有此根。不言有顶者。何也。释云。行人修九次第定。虽依有顶游观。而止观并运。将入灭时。意偏在定。慧不明利。非后三根。是故不言有顶。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诸余门义如论应知。

    二十下。结。自性如是者。假实异故。余门。谓性界学等。如论应知。

    成唯识论自考卷第七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