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心赋注最新章节!

    注心赋卷第二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逆顺同归。行住不离。雨宝而摩尼绝意。演教而天鼓无私。

    摩尼天鼓。皆无功用。无私成事。并况真心寂用无滞也。如还源观云。定光显现无念观者。谓一乘教中。白净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此珠体性明彻。十方齐照。无私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若人入此大妙止观门中。无思念虑。任运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如华严经云。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诸天子。菩萨摩诃萨。非此命终而生彼间。但以神通。随诸众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见。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见。而能出声。如普贤行愿序云。圆音非扣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万行忘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

    重重而理事相须。恒体恒用。一一而有空齐现。常寂常知。

    理因心成。事从理显。体冥於理。用兴於事。即体之用体不失。即用之体用不亡。故云恒体恒用。又有从心作。空从心现。空故常寂。有故常知。即寂而知。知不失寂。即知而寂。寂不失知。故云常寂常知。所以云。有为法从心生。无为法从心现。

    迎之弗前。随之不后。匿纤芥而非无。展十方而曷有。旋转陀罗之内。常当大士之心。

    法华经云。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此法华经。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直於众生心中。开佛知见。佛知见者。即是一切众生真心。若持此经。即大心菩萨。故云常当大士之心。

    嚬呻三昧之中。不堕二乘之手。

    师子嚬呻三昧者。此明如来以即用之体。无非法界。即体之用。缘起万差。其理事皆无障碍。名师子嚬呻。如华严经云。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悲为首。入师子嚬呻三昧。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剎。乃至或入佛所住三昧无差别大神变。即顿证逝多林中。而诸声闻等。不知不见。如聋如盲。

    一理当锋。万境皆融。囊括智源之底。冠擎法海之宗。

    谛了一心。无事不达。无理不通。该古括今。收无不尽。如宝藏论中。本际虚玄品云。经云。佛性平等。广大难量。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咸备草木。周遍蝼蚁。乃至微尘毛发。莫不含一而有。故云能了知一。万事毕也。是以一切众生。皆乘一而生。故为一乘。若迷故则异。觉故则一。故云前念是凡。后念即圣。又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知以一知法。功成万像。故经云。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无心即遍十方。故真一万差。万差真一。譬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无有异也。夫言一者。对彼异情。情既非异。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号真一。夫言一者。非名字所统也。是以一非见一。若有所见。则有二也。不得名为真一也。

    如睹镜中。现千重之影像。犹窥牗隙。见无际之虚。

    此并况一心具斯大用。如见波谙海。见土知山。

    万汇虽分。还归一总。

    此一心法。舒遍法界。卷入一尘。则心赋指归。至万法源底。一切智慧之本。无边行愿之宗。不达斯文。无路成佛。出必由户。斯之谓欤。诸大乘诠。证明非一。皆云。镜一心之玄极。囊万法之根由。如华严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又云。解了世间皆如变化。明达众生唯是一法。又颂云。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又颂云。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

    渤澥之润同滥觞。十方之空齐芥孔。

    湿性与空性。俱无大小。尽况平等真心。无有胜劣。

    其犹今古之日。照无异明。仍侔过现之风。鼓无二动。

    日光无私。动性不二。皆表真心之德也。

    履实际地。冲涅盘天。掘众生之乾土。涌善逝之智泉。

    法华经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於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乾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众生如乾土。声闻如湿土。菩萨如泥。诸佛如水。

    声闻之焦芽蕊绽。

    净名经云。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后於法华会中。深入一乘。得受真记。重发圆信之芽。结菩提之果。

    华王之极果功圆。

    众生之心。是诸佛果源。故华严疏云。十方诸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又经云。十方诸佛。於一小众生心念中。念念成正觉。转法轮。而众生不觉不知。

    如得返魂之香。枯荄再发。似服还丹之药。寒焰重燃。

    如返魂之香。力善起死尸。犹还丹之药。功能换凡骨。况一心之功力。处凡身而成圣体。即生死而入涅盘。亦如枯树生华。寒灰发焰矣。如声闻於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得受佛记。则如焦谷生芽。盲聋视听。死尸再起。寒焰重燃。

    了达无疑。何劳科判。驾牛车而立至祇林。乘慈舟而坐升彼岸。

    但信自心。他疑顿断。故信心铭云。狐疑净尽。正信调直。又若信心。即不信一切法。如古德云。谓自心智信。还信自心。的非心外别有能信之者。又信若不信自心。不名正信。心即体也。此则体信不二。故起信论云。自信己心。知心妄动。修远离法。是知所说一切理智等事。并不离心。是故我等悉皆有分。

    千年暗室而破在一灯。无始樊笼而唯凭妙观。

    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无始结业。实观能消。实观者即是正观。正观者即是观心。故云。若自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临法国土。无小境而不降。静佛边疆。岂一尘而作乱。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则岂有一境一尘而相违背。又如华严经颂云。觉悟法王真实法。於中无着亦无缚。如是自在心无碍。未曾见有一法起。

    超情绝解。对此无言。旨冥真极。道契玄源。

    夫直了一心。非真非妄。不即不离。何者。真妄无性。常契一源。岂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源无染。妄不可得。如勾刀不能斫石。若雾不能染空。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说即。如台教问云。无明即法性。无复无明。与谁相即。答。为不识冰人。指水是冰。指水是冰。但有名字。宁复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时节有异。融结随缘。湿性常在。未曾变动。乃至即凡即圣。亦复如是。凡圣但名。一体无异。故先德释华严经云。一世界尽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举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见。若凡夫执着此心。造轮回业。二乘厌弃此心。求灰断果。又凡夫无眼。将菩提智照。成烦恼火烧。如大富盲儿。坐宝藏中。举动挂碍。为宝所伤。二乘将如来四德秘藏。为无常五阴。谓是贼虎龙蛇。怕怖驰走。缚脱虽殊。取舍俱失。若谛了通达之者。不起不灭。无得无生。了此妄心念念无体。从何起执。念念自离。不须断灭。尚不得一。何况二乎。故知诸法顺如证圆成。而情无理有。群情违旨执遍计。而情有理无。顺常在违。一道而何曾失体。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暂分岐。洞之而情理绝名。了之而顺违无地。是以法法尽合无言之道。念念皆归无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二谛推而莫知。理中第一。三际求而罔得。法内称尊。

    此一心法。非俗不离俗。非真不离真。又虽非真非俗。而能真能俗。即不可以俗谛求。真谛取。故云二谛推而莫知。又此一心。非过去法。不住前际。非未来法。不住后际。非现在法。不住中际。故云三际求而罔得。若不信心。万行虚设。故大智度论云。若不知诸法无差别相。至於三归五戒亦不成就。为不了诸行根本故。不知诸法体性故。不明诸境真实故。是以先德云。菩萨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云何平等。入於诸法真实性故。谓真实性中。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实性依何立故。复次明证无依法。所谓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万法依空。空无所依。今万法依真。真无所依。即无依印法门故。舍离世间。世间即有种种差别。斯则性常不立。何况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无异无不异。无即无不即斯见即绝。强名内证。所以华严颂云。设於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又颂云。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剎。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又颂云。设於无数劫。财宝施於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施。故知六度万行。若不直了一心。无一行门而得成就。

    觉树根株。教门头首。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菩萨悟入之初。如大集经云。佛告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困苦。遂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从是寤已。还复饥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宝倚瑠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起种种光。此无持来者。无有是骨。是意作耳。又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又如镜中像。不外来。不中生。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见者清净。欲见佛。即见佛。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其念。亦了无所有空耳。是名佛印。

    安详作象王之行。决定成师之吼。

    象王行威仪安详。表普贤之行。师子吼者。师子吼有四义。一百兽脑裂。喻菩萨说法百法俱破。二香象降伏。喻菩萨说法天魔降伏。三飞鸟堕落。喻外道邪见堕落。四水族潜藏。喻烦恼潜藏。又涅盘经云。师子吼者决定说。一切众生有佛性。又云。但有心者。皆得成佛。又云。有所得。野干鸣。无所得。师子吼。以心外无法。即无所得。

    欲荐默传之法。合在言前。将陈秘密之。门宁思机后。

    达磨西来。默传心印。唯默知之一字。若机缘不逗。终不显扬。直候亲承。尔乃印可。此是自证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说。又悟落第二头。机前无教。教后无实矣。

    圆宗焰火。手触应难。

    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即烧手。若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四句。乃至复四句。具足四句。及绝言等。皆谤般若。如触火四边。皆烧着手。故云离四句绝百非。若得四悉檀意。了之如清凉池。四门可入。皆总得道。

    驱四句於虚无之外。殄百非於寂寞之间。

    堕落四句。皆成边见。若见一法。尽处百非。若能顿了心宗。见网自然迥出。随处得道。举念皆宗。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华严经云。远离二边。契於中道。古释云。二边有四。一染净。二约惑缚脱。通惑业。三有无。通事理。四一异。约心境。何以有此。谓成菩提。既离细念。妄惑尽已。显现法身。智慧纯净。若为是见。未免是边。故经云。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不着一切世。此非证道眼。今了於惑体性本空。后无所净。故离二边。又染净交彻。故无住着。是曰离边。缚脱者。谓昔常被惑业系缚。流转无穷。今得菩提。释然解脱。若谓此见。即是住边。菩萨智了本自无缚。於何有解。无缚无解则无着。故得离耳。有无通事理者。若昔谓或有。今了或空。二谓以空。今知妙有。又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今日始知。若如是知。并未离边。又烦恼业苦。本有今无。菩提佛身。本无今有等。皆三世有法。菩提之性。不属三世故。三世有无。皆是边摄。真智契理。绝於三世。故离有无之二边等。一异有二。一者心境不了则二。契合则一。亦成於边。二者生佛有异。今了一性。亦名为边。今正觉了此中有无无二。无二亦复无。大智善见者。如理安住。故离此边。而言昔者。谓断常来去生灭依正。虽是二法。皆摄为边。又二与不二。亦名为边。今一契菩提。一切都寂。故云远离。

    如那罗箭之功。势穿铁鼓。

    那罗延箭。能穿铁鼓。

    似金刚锤之力。拟碎邪山。

    金刚之锤。能碎金山。

    成七辩才。

    有七辩才者。一捷疾辩。卒答不思。二利辩。音声清巧。三无尽辩。问答无穷。四无断辩。流注相续。五随应辩。对机授药。六第一义辩。善说实相。七世间最上辩。超出群类。已上七辩。皆从心慧而发。

    具四无畏。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华严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即是了心成佛。心外无法对待。故一切处无畏。

    人中日用之韬钤。世上时机之经纬。

    众生日用而不知。如鱼在水不见水。鸟处空不见空。人在道不识道。

    若森罗之吐孕。总摄地轮。

    一切万物。从大地而生。一切万法。从心地而出。

    犹万物之发生。皆含一气。

    易钩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於中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为五运也。运即是运数。谓时改易。初取易义也。元气始散。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转变。五气故称五运。皆是天道已分也。

    玄邈甚深。力自堪任。

    一切众生。皆自有真心之力。如起信论云。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等也。

    月渚烟林而常谈妙旨。云台宝网而尽演圆音。

    华严经云。大光明网云台中。而说颂言。佛无等等如尽空。十方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於彼。又云。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而说颂曰。神通力用不可量。愿随众生心乐说。又云佛光明中。於一切菩萨众会之前。而说颂言。神通自在无边量。一念皆令得解脱。长者论。问曰。大众何不以言自问。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请。云何供具云出音请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一切众生同心故。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供具说颂者。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法界不思议。一切法不思议故。明圣众心境无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见心境有二。故颠倒生也。

    餐香积之厨。真堪入律。

    净名经云。香积世界。彼国菩萨闻香入律。即获一切功德藏三昧。若从香入法界者。自身即是香众世界。自心即是香积如来。无量功德。一心圆满。悟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尔。尽是栖神之地。皆为得道之场。

    听风柯之响。密可传心。

    阿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知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能所似分。一体无异。若能见境识心。便是密传之旨。终无一法与人。

    莫尚他宗。须遵此令。出世之大事功终。入禅之本参学竟。

    释迦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众生心中佛之知见。达磨西来。唯以心传心。今但悟一心。自觉觉他。已谐本愿。如高僧释昙遂。每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难息。又高僧解脱和尚。依华严作佛光观。於清宵月夜。光中忽见化佛说偈云。诸佛秘密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人开明此法门。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和尚乃礼拜问云。此法门如何开示於人。化佛遂隐身不现。空中偈答云。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知真实法。一切无所见。

    直言不谬。指南之车辙非虚。

    若以心示人。皆归正法。不落邪见。如指南之车。皆归正道。

    的示无疑。鸡犀之枕纹常正。

    有骇鸡犀枕。四面观之。其形常正。正法观心之人。一切皆正。如云邪人观正法。正法亦随邪。正人观邪法。邪法亦随正。有学人问新丰价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大似骇鸡犀。

    绝待英灵。一念齐成。转变天地。撼动神明。孰见不喜。谁闻弗惊。普现心光。标人间之万号。

    万法无体。因心得名。乃至观於他心。微细可鉴。皆是以心知心。似分能所。四祖云。一切神通作用。皆是自心。所以经云。诸佛於不二法中。现大神变。华严记云。释他心通者。摄境从心不坏境者。即示心境有无。护法云。若得本质。恐坏唯心。既不坏境。得之何妨。坏有何失。以无心於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於神静。失在於物虚。谓物实有故。若唯心坏境。则得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变。故说唯心所变不无。何必须坏。若以缘生无性。则心境两亡。故云借心以遣境而心亡。非独存心矣。二云能所两亡不独存故者。上不坏境。且遣惧质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并许存亡。心境相籍故空。相依缘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彻存亡两全。第一义唯心非一非异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虽有唯心之义。尚通生灭唯心。虽两亡不羁。而未言心境相摄。今分明具唯识故。故云第一义唯心。同第一义故非异。不坏能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缘他义成矣。非异故能所平等。唯心义成矣。云正缘他时即是自故者。结成得於本质。无心外过。以即自故。不失唯识。是以即佛心之众生心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两对语。前对明所缘。后对明能缘。今初言即佛心之众生心者。此明所缘众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异。次云非即众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众生心与佛心非即。非即於有所缘。非异故不坏唯心义。言为所缘者。结成所缘。简非能缘也。次下辩能缘云。以即众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缘佛心即是众生心。明非异次云非即佛心之众生心者。此明佛心与众生心有非一义。非一故为能缘。非异故不坏唯识之义。言为能缘者。结成能缘。简非所缘也。更以喻况。如水和乳。乳为所和。喻众生心是所缘。水为能和。喻佛心为能缘。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鹅王啑之乳尽水存。则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水之乳。二虽相似。而有不一之义。故应喻之。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为能和。义可知矣。

    遍该识性。犹帝释之千名。

    天帝释有千种名。一名帝释。二名乔尸迦等。如云菩提。涅盘。真如。解脱。玄珠。灵性等。皆是心之别称。

    妙觉非遥。当人不远。

    心证菩提。即心而已。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了了识心。惺惺见佛。如大集经云。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时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妍丑显现分明。贤护。於意云何。彼所见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水精镜。诸物清朗。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住已问义。解释欢喜。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自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盘。诸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随法性而云散晴空。任智用而华开媚苑。

    长者论云。随法性则万法俱寂。随智用则万法俱生。不离一真。化仪仪百变。

    攀觉树而不荣。陷铁围而非损。冒境而朝宗悟旨。诸佛果源。拶目而得意真真。群生理本。

    真俗之法。邪正之门。皆是一心以为根本。如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癫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又非独群生理本。亦是山河大地之本。人我众生之本。如宗密禅师原人论。明穷人之本原。如儒宗命由於天。关於时运。道教生於元气。小乘教我为其本。权教但说空为本。儒道二教原人之本。人畜等类皆是虚无天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於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皆禀於天。由於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若佛权教说。如中观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若约此原身。心境皆空。身原是空。空即是本者。若心境皆无。知无者谁。又若都无实法。依何现诸虚妄。且现见世间虚妄之物。未有不依实法而能起者。如无湿性不变之水。何有假相虚妄之波。若无净明不变之镜。何有青黄长短之影。故知空教。但破执情。如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有余者余义未了也。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未是究竟之说。今依性教佛了义经说。直显真源。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能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着结业。受生死苦。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次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於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反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今会通本末者。且真心之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但缘前宗未了。所以破之。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何者。总不出一心故。谓初唯是一心真灵之性。不生不灭。众生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执我相故。违顺情生。憎爱业起。随善恶业。运於中阴。入母胎中。禀气受质。此会儒道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身心是也。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见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成六粗之相。受苦无穷。境亦从微至着。展转变起。乃至天地。成住坏空。周而复始。又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受二气。与业识和合。成就人身。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却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三才中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佛说内四大与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但能反照心源。灵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报身。自然应现无穷。名化身佛。是知若了一心。三身顿现。故般若吟云。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即知三教皆一真心。为原人之本。

    祖佛不道。父母非亲。

    第八祖佛陀难提。问佛驮密多曰。父母非我亲。谁为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知三有异我而明佛性。

    大涅盘经云。迦叶菩萨问二十五有有我不。答曰。有我。即佛性此是真我。具八大自在义。即是常乐我净四德涅盘。非外道凡夫所执之我。如华严记云。佛性之体。体非因果。因中取之。名为因性。果中取之。名为果性。非是佛性分成因果。如瓶取空。是瓶中空。世界取空。是世界中空。空无有异。故言众生智慧。是佛性因。菩提涅盘。是佛性果。非是佛性分成因果。故结示云。然则佛性非因非果。若以无障碍法界为宗。则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为佛性者。无法非心性。则不隔内外。而体非内外。内外属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性而变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变无实。故说墙壁言无佛性。以性该相。无非性矣。如烟因火。烟即是火。而烟郁火。依性起相。相翳於性。如即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心若有性。境宁非有。况心与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岂乖。若以性从相。不妨内外境。而例於心今有觉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见外道之法。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无所惑矣。故云则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沈。又华严策林问。众生与佛。迷悟不同。众生则六道循环。佛则万德圆满。如何有即众生即佛二互相收。混乱因缘。全乖法界。答。夫真元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与佛。迷真起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妄则全迷真理。虽真无迷。悟即迷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横起。若执东为西。悟解理生。如东本不易。就相假称生佛。约体故得相收。不见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佛须臾。经云。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如来才成正觉。普见众生已成正觉。众生向佛心中。自受其苦。冀希玄之士。无舍妄以求真。

    会万物为己而成圣人。

    肇法师云。会万物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夫云圣人者。圣即正也。了心悟道。即是正人。迷心背道。即是邪人。邪正由心。净秽在我。

    一两真金。胜[迭*毛]花千斤之价值。

    高僧释道世云。勤勇忏悔者。虽知依理。须知心妄动。若真悟心远离前境者。如经云。譬如[迭*毛]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两。喻能观心胜。即灭罪强。又华严策。问。二障尘沙尚非所喻。阿僧祇劫未得断名。十地圣人分分渐损。如何一断一切断耶。既越常规。难以取信。答。惑本无从。迷真忽起。迷而不返。澜漫无涯。若纤云布空。其来无所。须臾弥满。六合黯然。长风忽来。倏尔云尽。千里无点。万像历然。方便风生。照惑无性。本空显现。众德本圆。八万尘劳皆波罗蜜。恒沙惑障并是真源。眼翳未除。空华乱起。但净法眼。何惑不除。滞执坚牢。居然多劫。

    半株檀树。改伊兰四十之由旬。

    经云。一株檀树。能改四十由旬之伊兰林。况一真心法。能破一切染法。如台教立无生一法。为破一切法遍。

    上上真机。滔滔法海。堕无明而不可隳。纵神力而焉能改。

    此一心法。是普眼门。唯对上机。方能信入。沦五趣而不坠。登一相而非升。以是不变易之法故。

    设戴角披毛之者。本性非殊。任形消骨散之人。至灵常在。

    如般若吟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又首楞严经云。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等觉不迁。随物周旋。

    经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不坏假名而谈实相。若等觉之心即不动。以染净之觉随缘而作诸法。亦不坏诸法而谈实相。以诸法无体不可坏。若坏即失诸法本空故。

    为出世真慈之父。作归宗所敬之天。

    如宗镜录中。立真心为宗。祖佛同证。即不立众生缘虑妄心。此心无体。诸经所破。然此妄心无体即真。故不用破。以众生执实。故须破之。宗镜录云。心有二种。一随染缘所起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逐境有无。随尘生灭。唯破此心。虽法可破。而无所破。以无性故。百论破情品云。譬如愚人见熟时焰。妄生水想。逐之疲劳。智者告言。此非水也。为断彼想。不为破水。如是诸法自性空。众生取相故着。为破是颠倒故。言破。实无所破。二常住真心。无有变异。即立此心以为宗镜。识论云。心有二种。一相应心。谓无常妄识虚妄分别。与烦恼结便相应。二不相应心。所谓常住第一义谛。古今一相。自性清净心。今言破者是相应心。不相应心立为宗本。

    一雨无私。群木而自分甘苦。太虚绝量。众器而各现方圆。

    法华经明三草二木。一雨而受润不同。楞严经明方现方空。圆现圆空。若除器方圆。则空无所在。

    既在正观。须当神听。

    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神听入玄。能契心性。

    扣寂寂之玄门。蹑如如之道径。若玻璃随物而现色。於自体而匪亡。

    如玻璨珠。虽现外色青黄赤白。不失珠体。

    犹金刚对日而分形。逐前尘而不定。

    如金刚珠。於日中而色不定。此皆表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不守自性。亦不失自性。不守性是随缘。不失性是不变。

    菩提窟宅。解脱丛林。澹泊而慧眼何见。杳霭而大智难寻。五岳峥嵘而不峻。四溟浩渺而非深。

    一心高广。横竖难量。山未为高。海未为深。又遍界盈空。无法可现。山非是山。海非是海。以唯心故。如华严经颂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净。亦复无杂乱。皆从自想起。

    轮王坐妙宝床时。方能入定。

    轮王坐妙宝床时。入四禅而心离五欲。

    菩萨戴法性冠处。始得明心。

    菩萨着法性冠处。见一切法悉现在心。

    滞念才通。幽襟顿适。成现而可以坐参。周遍而徒烦游历。

    此一心成现法门。不用一点身心之力。坦然明白。先德云。沙门采宝。不动神情。其宝自现。又云。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如瑜伽仪轨释云。夫欲顿入三业。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观。瑜伽仪轨释。如来法身观者。先观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於空闲处。摄念安心。闭目端身。结跏趺坐。运心普缘无边剎海。谛观三世一切如来。遍於一一佛菩萨前。殷勤恭敬礼拜旋绕。又以种种供具云海。奉献如是等一切圣众。广大供养已。复应观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犹如虚空。复应深起悲念。哀愍众生不悟自心。轮回诸趣。我当普化拔济。令其开悟。尽无有余。复应观察自心。诸众生心。及诸佛心。本无有异。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莹彻清净。廓然周徧。圆明皎洁。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无有边际。

    达无不是。统法界以为家。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盘之宅。如法集经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为心自在。於其掌中出诸珍宝。亦以虚空而为库藏。名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业以智为本。名智自在。又云。观世音白佛言。菩萨若受持一法。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释曰。此是同体大悲。此悲性遍一切众生界。故能一雨普润。兰艾齐荣。一念咸收。邪正俱济。宝云经云。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於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大灌顶经云。禅思比丘无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见真。释曰。一法为宗。诸尘无寄。他缘自绝。妙性显然。志当归一。而何智不明。寻流得源。而何疑不释。撮要之旨。斯莫大焉。又如世尊最后垂示。应尽还原品三告之文。经云。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盘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又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盘。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盘。如上真实慈父广大悲心不可思议三告之文。或有遇斯教者。可以析骨为笔。剥皮为纸。刺血为墨。而书写之。不可顷刻暂忘。剎那失照。

    用而靡虚。将大地为标的。

    如与大地为的。所射无不中者。如观心人。所见无不是心。终无一尘有隔。如入楞伽经偈云。无地及诸谛。无国土及化。佛辟支声闻。唯是心分别。人体及五阴。诸缘及微尘。胜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别。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以心不善观。心性无诸相。

    至道无隔。唯理堪亲。

    若洞达一心。能通万汇。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

    抉目而金鎞快利。

    大涅盘经云。初一说。名一指示。中间重说。名二指示。经末复说。名三指示。下合中末。未见佛性。并如於盲。华严疏释。以三谛为指。指为旨趣。义甚分明。一时横观。皆观三谛。竖亘十地。亦证三谛。第一指者即示俗谛。言凡是有心。定当作佛。皆有佛性。二者示真谛为第二指。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三示中道为三指。经云佛性即是无上菩提道种子故。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故知三谛。喻於三指。

    霪顶而甘露光新。

    顿悟一心之时。如醍醐入心。甘露澍顶。

    寂默无言。因居士而荐旨。

    文殊问维摩居士。如何是真入不二法门。居士默然。斯乃显一心不二之妙旨。

    虚空绝相。化阇王而悟真。

    文殊菩萨化阿阇世王。王以袈裟亲自挂文殊身上。而不见文殊身。及挂大众。亦不见身。返挂自身。亦不见身及衣。但见虚空相。因兹悟道。

    慧日晶明。信心调直。被大乘衣而坐正觉床。饮菩提浆而[(歹*又)/食]禅悦食。

    大涅盘经云。汝等虽染衣出家。未披如来大乘法衣。法华经云。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夫出家人。识心达本。故号沙门。举足下足。乃至着僧伽棃。念念皆与摩诃衍相应。饮正法味。[(歹*又)/食]涅盘食。所以阿难为不了心宗。忏悔云。我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如黄蘗和尚云。达磨西来。唯传一心法。直下指一切众生心。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令识取自心。见自本性。莫别求法。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犹如虚空相似。实无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