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乘起信论疏最新章节!

    田五

    西太原寺沙门法藏述

    草堂沙门宗密录之注于论文之下。

    (△二显发心之相三○一牒章以问)。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

    (○二标徴列释)。

    略说三种。

    (标)。

    云何为三。

    (徴)。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谓向理之心无别岐路故即二行之本)。

    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备具万德归向心源即自利行本)。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广拔物苦令得菩提即利他行本妙行虽广三行统??故标云略说三也以此即是三聚戒故三德三身皆由此成故亦即是彼三回向故谓初向实际次向菩提后向众生皆应相配释之△三问答除疑二○一问)。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二答二一正答所问二○一喻)。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二合三○一正合)。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二委释)。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释须修众行所以○三顺真)。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以诸善行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二重显方便三○一标数)。

    略说方便有四种。

    (○二徴起)。

    云何为四。

    (△三别释四门各三一标名二释相三明意文三○初一不住道)。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

    (智也)。

    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

    (悲也)。

    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次二自利行二○一断德)。

    二者能止方便。

    (勤断二恶止持门也)。

    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二智德)。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勤修二善作持门也)。

    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

    (约缘修行也下辨修利益云)。

    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

    (爱敬四句一爱而非敬如母于子等二敬而非爱如仆于主等三亦敬亦爱如修行人于三宝等四非敬非爱如冤家等)。

    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三一利他行)。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于未来。

    (长时心也)。

    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

    (广大心也)。

    皆令究竟无余涅槃。

    (第一心也)。

    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

    (一正显顺性)。

    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二明起大愿意亦即常心也三显发心利益四○一显胜德)。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

    (十解菩萨依比观门见故云少分亦可依人空见)。

    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初发心住中能作此事○二明微过)。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

    (异地上也以未证真但依信力见于少分)。

    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

    (释异所以)。

    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

    (异凡夫也菩萨于报修短自在不由感业)。

    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以留惑益生悲愿之力故○三通权教)。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墯恶趣者。

    (一举教也)。

    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二释通也文皆可见如缨络本业经中言七住已前名为退分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各入第六住其间值恶知识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趣中乃至广说今释此意是权语非实退但恐怖彼初入人令不慢故也○四叹实行)。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墯二乘地。

    (一于下不恋也)。

    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

    (二于上不怯也)。

    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释不怯所以也此即显彼经文是权非实故△二解行发心二○一揔标叹胜)。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前位信满入解今此行满入向更深发心故也△二显其胜相二○一时胜)。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邻初地故△二行胜二○一揔)。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

    (解也)。

    所修离相。

    (行也下六度中皆明此二○二别)。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

    (显上深解现前也)。

    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显上所修离相也下五一一准此谓离三轮等相以十行已去菩萨得法空故能顺法界修六度等行即发心所依之解行以垢障乖真故修离障之行以顺如也)。

    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三证发心二一通明发心体三○一标地依)。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

    (○二明行体根本)。

    以依转识说为境界。

    (境界即是现识必依转相起故)。

    而此证者无有境界。

    (然本智正证之时实无能所岂可得说以为境界今但约后得智中业识未??故转现犹存假就此识说正证中定有真如为所证境也以后得智反缘正证亦有现似境故说转识现也)。

    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而实真证能所平等△三明胜用后得文中四○一摄法上首德)。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

    (此下有二)。

    供养诸佛请转法轮。

    (一正明请法)。

    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二显其请意○二随根延促德)。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

    (一促也于中先举用后显意)。

    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

    (二延也亦先举用后显意)。

    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三结○三实行不殊德)。

    而实菩萨。

    (此下有四)。

    种性根等。

    (一因等)。

    发心则等。

    (二行等)。

    所证亦等。

    (三证等)。

    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四时等○四应机殊行德)。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二明发心相)。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

    (根本无分别智)。

    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

    (后得智)。

    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二智所依阿梨耶识也理实亦有转现但今略举根本细相此非发心之境但显此菩萨二智起时有微细生灭之累不同佛地纯净之德是故合为发心相△三明成满德二一正显胜德二○一揔)。

    又是菩萨。

    (有二)。

    功德成满。

    (一因位穷也故地论云一者现报利益受佛位故)。

    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二果位彰也故地论云二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也何故他受用报身在此天者一义云以寄十王显其十地然第十地菩萨寄当此天即于彼身示成菩提故在彼天余义如别说○二别)。

    谓以一念相应慧。

    (谓一念始觉至心源时契于本觉)。

    无明顿??名一切种智。

    (无明??故显照诸法亦可一念等皆无间道名一切种智是解脱道即显上真心于此成也上皆自利行满下利他德显云)。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显上方便心明不待功用也又亦可初智净相后不思议业相皆是本觉随染所成也△二问答除疑二一除一切种智疑一○一问)。

    问曰。

    (有二)。

    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

    (一且陈疑谓有虚空处皆有世界有世界处皆有众生有众生处皆有心行如是境界分齐难知也)。

    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二正设难难云非直外境无边分齐难知亦复内??心想云何得了也△二答三○一立正理)。

    答曰。

    (意云只由内??妄想心故能外广知也)。

    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境虽无边不出一心既证心源何不能了真心之境离于妄念故??想念方始能知也○二举非显失)。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

    (一妄见有限之境)。

    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了。

    (二释成不见所由即明为妄见故有所不见○三举是彰得)。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

    (无妄见故无所不见)。

    心真实故。

    (佛心离妄体一心源无始觉之异故)。

    即是诸法之性。

    (然此本觉在生灭门中为妄法之体故)。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一切妄法并是本觉佛心之相相既现于自体之上以体照其相有何难了而不知也故云自体照等也故上文中辨佛报化之用则在于众生心中今辨众生妄法则在于佛心之上良以心源无二故得然也华严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之谓也)。

    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以同体智力起胜方便摄化有情二除自然业用疑二一问)。

    又问曰。

    (亦二)。

    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

    (一且陈疑)。

    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二正设难一答)。

    答曰。

    (有法喻合)。

    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

    (以法身普遍众生心中但有厌求机感即显粗细之用非由功用也上文中已显此义也)。

    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

    (明无感佛之机非谓烦恼现行以善星等烦恼心中得见佛故)。

    法身不现故。

    (法身能现报化之用今据本而言故云法身不现也知摄论中十二甚深皆是法身之德显现甚深彼中言由世尊不现如月于破器中释曰诸佛于世间不显现而世间诸佛身常住云何不现譬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于彼破器实有月不得显现如是诸众生无奢摩他软滑相续但有过失相续于彼实有诸佛亦不显现水譬奢摩他软滑性故此中依定得见佛者是过去修习念佛三昧乃于此世得见佛身非谓今世要依定心方能见佛以散心中亦见佛故彼摄论中约过去定习为因非约现在此论中约根熟为因非约无惑有此左右四修行信心分四一结前生后)。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来意者以上来明其大乘今为正明心信故有此分来也二就人标意)。

    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

    (不定聚人有二一者修信满足为说发趣道相令入正定是前胜人也二者修信未满是前劣人即此文所为以四信五行令其修行使信成满信成满已还依发趣入正定也三约法广辨二一兴二问)。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二还两答二一答信心三一标数)。

    略说信心有四种。

    (即四不坏信也二徴起)。

    云何为四。

    (三列释)。

    一者信根本。

    (真如之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故)。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非直就起信心亦乃乐念观察)。

    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三宝中各二一标所信之胜德二起胜因以愿求二答修行三一举数标意)。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有信无行则信不坚不坚之信过缘便退故修五行以成四信之心令不退也二徴起列名)。

    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止观合修定慧双运二门不二故唯五也三依门牒释五一施)。

    云何修行施门。

    (寄问以标)。

    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

    (资财施也)。

    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已堪任施与无畏。

    (无畏施也)。

    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已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法施也○二戒)。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謟曲瞋恚邪见。

    (摄律仪戒)。

    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

    (摄善法戒又从小罪下明护戒心)。

    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摄众生戒○三忍)。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

    (他不饶益忍也下明安受苦忍云)。

    亦当忍于利。

    (财荣润已)。

    衰。

    (损耗侵凌)。

    毁。

    (越过以毁)。

    誉。

    (越德而叹)。

    称。

    (依实德赞)。

    讥。

    (依实过识)。

    苦。

    (逼迫侵形)。

    乐。

    (心神适悦)。

    等法故。

    (△四进二○一正显)。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

    (一勤勇精进)。

    立志坚强远离怯弱。

    (二难坏精进)。

    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

    (三无足精进以念己长沦虚受大苦以自劝励修善无厌)。

    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总结劝修△二别明除障方便二○一障)。

    复次。

    (此下有二)。

    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

    (一内有业障即因也)。

    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

    (二外感报障即缘也○二治)。

    是故应当。

    (此下有二)。

    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

    (一总明除障方便如人负债依附于王则债主无如之何如是行人礼拜诸佛诸佛所护能脱诸障)。

    诚心。

    (二别除四障)。

    忏悔。

    (一除恶业障)。

    劝请。

    (二除谤法障)。

    随喜。

    (三除嫉妒他胜障)。

    回向菩提。

    (四除乐三有障)。

    常不休废。

    (总结能治)。

    得免诸障。

    (总结所治)。

    善根增长故。

    (结益由此四障能令行人不发诸行不趣菩提故四行治??善根长也又初一治业障以止持故后三长善根以作持故△五止观二一略明二○一徴)。

    云何修行止观门。

    (寄问以标△二释三○一止)。

    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

    (先由分别依诸外尘今以觉慧唯识道理破外尘相尘相既止无所分别故云止此是方便)。

    随顺奢摩他。

    (此云止也)。

    观义故。

    (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止即存梵言也以双现时方名止观故今但言随顺○二观)。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

    (此云观)。

    观义故。

    (依生灭门观察法相故言分别如瑜伽论菩萨地云此中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及诸无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慧当知名观是知依真如门止诸境相无所分别即成根本无分别智依生灭门分别诸相观诸理趣即成后得智然此二门唯一心是故双运方得名为正止观也○三俱)。

    云何随顺。

    (此下有二)。

    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

    (一显能随之方便)。

    双现前故。

    (二明所随之止观随相而论止名定观名慧就实而言定通止观慧亦如是如梁摄论云十波罗蜜通有二体一不散乱为体谓止定二不颠倒为体谓观慧也二广说三一止五一修方便二一明胜人能入二一托静息心修止方便二一约外缘)。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

    (若具言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