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乘起信论疏最新章节!

    田四

    西太原寺沙门法藏述

    草堂沙门宗密录之注于论文之下。

    (二辩染净相资亦云染净互熏相生不断即显上总中能生一切法义也四○一举数总标)。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

    (由此染净相资故得起不断绝也○二徴列别名)。

    云何为四。

    (徴也)。

    一者净法名为真如。

    (此是生灭门中真如以三义故故云净法一约体本来净故二约体相以内熏故令反染成始净故梁摄论云能成立者谓真如十种功德所成立者谓十种新生正行也三约用熏故应机成净缘)。

    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

    (六染及九相皆因无明而有)。

    三者妄心名为业识。

    (妄心者通事识及业识今据其本故但言业识)。

    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事识所缘之境也此三皆是染法由此染法自性差别仗托因缘故具说三种净法对染虽成熏义然其体用竟未曾别故但明一种△三广释染净熏习之义二一总二○一喻)。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喻也下合有二○二合)。

    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

    (一染熏净也显真无相随熏现相又显妄法无体故但云相又当相自无反流之用故云相不云用也此约随流生灭门说此释经中如来藏为恶习所熏等)。

    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二净熏染也此是生灭门中本觉真如故有熏义真如门中则无此义由此本觉内熏不觉令成厌求反流顺真故云用也此释经中由有如来藏故能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也涅槃经云阐提之人未来佛性力故还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觉内熏之力耳良以一识含此一义更互相熏遍生染净故也此中佛者是觉性者是本故名佛性为本觉也△二别一一染一○一问)。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

    (泛论熏习各二种一习熏谓熏心体成染净等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二一答二○一略)。

    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

    (举能熏所熏之法体也亦可此中但举能熏无明然必依真如故约本举也)。

    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

    (根本无明熏习义也)。

    以熏习故则有妄心。

    (依无明熏动真如有业识心也)。

    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

    (以此妄心还资熏无明增其不了令其转成转识及现识)。

    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以此境界还熏动心海起诸识浪缘念彼境即起事识也上六粗中初二名念中二名著后二名同此也谓依惑造业依业受报二广○即明前三种从后向前次第说也文三○一明境界熏妄心)。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

    (由境界力增长事识中智相相续相法执分别念也)。

    二者增长取熏习。

    (增长事识中执取相计名字相谓人我见爱烦恼也○二明妄心熏无明)。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

    (以此业识能资熏住地无明迷于无相能起转相现相等相续令彼三乘人虽出三界离事识分段粗苦犹受??耶变易行苦然此细苦无始来有但为拣细异粗故约已离粗苦时相显处说)。

    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以事识能资熏起时无明起见爱粗惑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受凡夫分段苦故○三明无明熏真如)。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

    (谓根本不觉熏动真如成业等诸识但今举初故云业识)。

    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谓枝未不觉熏习心体成分别事识上文云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但未从本生故云所起也△二净二○一问)。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

    (△二答二一略二○一正明熏习)。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先明真如内熏无明令成净业后即此净用反熏真如增其势力前即本熏后即新熏也△二辩其功能二○一因)。

    自信己性。

    (十信位中信也下即三贤位中修)。

    知心妄动无前境界。

    (解也)。

    修远离法。

    (依解成行谓寻伺等观唯识无尘等行也)。

    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

    (初地见道证唯识理异前比观故云如实也下明十地修道位中广修万行以显真如云)。

    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

    (所取无相)。

    不念。

    (能念不生)。

    乃至久远熏习力故。

    (三祇熏故二果)。

    无明则灭。

    (根本)。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

    (妄心尽也)。

    以无起故境界随灭。

    (妄境灭也此上皆灭惑也即翻前三种染下明证理成德云)。

    以因。

    (无明)。

    缘。

    (妄境界)。

    俱灭故心相。

    (染心)。

    皆尽名得涅槃。

    (此并灭故心体转依名得涅槃)。

    成自然业。

    (起不思议业用△二广二○一明妄心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

    (即上意识)。

    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

    (以此识不知诸尘唯是识故执心外实有境界凡夫二乘虽有发心趣向解脱而犹计有生死可厌涅槃可欣不了唯心道理由此作意力故久后还得菩提)。

    二者意熏习。

    (若就本而言名为业识通而论之即前五种意)。

    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以诸菩萨知一切法唯是识量舍彼事识外计分别既了唯心趣理速疾异前渐悟故云乃至速趣涅槃也问此中妄心既并熏习真如起反流行意熏既属梨耶如何能各自发心修行答前凡夫二乘不觉梨耶但依分别事识资持力故而发心修行以不达本故向大菩提疏而且远故云渐也此菩萨既了梨耶本识即依此识资持力故方得发心修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亲而且近故云速也此约所依相资辩熏非各自发心等此如下文证发心中说也△二显真如熏习三○一标数)。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

    (二徴列)。

    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

    (内熏)。

    二者用熏习。

    (外缘△三辩相二一别释二一体相二一正显)。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

    (不空本觉名无漏法此法??熏众生非物能了故云不思议此中业者是??熏作用)。

    作境界之性。

    (非直熏彼妄心令其厌求成能观智亦乃与其观智作所观境界)。

    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显熏功能谓此心境二法亦可此体相二法??熏众生有力故令起厌求等行)。

    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依熏起修行相△二释疑二○一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

    (初约现在信心有无)。

    无量前后差别。

    (后约未来信心前后内熏既齐何得如是)。

    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结成难也此则执别疑通难△二答二○一约染惑成缘明起有厚薄)。

    答曰真如本一。

    (通体明内熏不无)。

    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

    (根本无明住地本来自性差别随人厚薄)。

    厚。

    (不信)。

    薄。

    (有信)。

    不同故。

    (前后亦尔非彼内熏使之然也)。

    过恒河沙等上。

    (枝未是根本上)。

    烦恼依无明起差别。

    (是从无明所起迷诸法门事中无知所知障中粗分摄)。

    我见爱染烦恼。

    (是无明所起四住烦恼烦恼障摄)。

    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双结前二种烦恼皆依根本无明所起由是义故前后非一差别无量前后难知故唯佛了△二约净法赖缘成前后差异二○一立理)。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

    (若独内因不假外缘可如所贵然今外假用熏及内正因方得成办故致前后不可一时故上开二熏习不云一也△二正释二一明因缘互阙之失二一显因缘之失二○一喻说)。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

    (○二法合)。

    众生。

    (木也)。

    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

    (火性)。

    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

    (若无人知等)。

    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

    (能自烧木)。

    入涅槃者则无是处。

    (○二明阙因不成)。

    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谓无明厚重之流虽本觉内熏然未有力故虽遇善友外缘之力亦不能令其得道○二明性用相应之得)。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

    (具因缘也下明熏益云)。

    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

    (自分也下明胜进云)。

    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

    (示义)。

    教。

    (教行)。

    利喜。

    (既得义利具解行故成喜)。

    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二用大二○一指事总标)。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

    (○二约缘别显三○一标)。

    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

    (二徴列)。

    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

    (为于凡小事识熏习而作于缘谓现形不同故云也亦可与差别机为缘故也谓三贤已上乃至诸佛能作此缘应众生也)。

    二者平等缘。

    (为诸菩萨业识熏习而作于缘谓唯现佛身平等无二故云也亦可与平等心机为缘故也谓初地已上乃至诸佛要依同体智力能作此缘△三释二一差别缘二一总二○一明感用因)。

    差别缘者此人。

    (机欲之人)。

    依于诸佛菩萨等。

    (出外缘体)。

    从初发意始求道时。

    (明能感缘机修行时)。

    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

    (正明行者之心感用器也谓见其身形念其功德也△二正明用相二一正明差别之用二○一开总成别)。

    或为眷属父母诸亲。

    (一慈爱以摄生)。

    或为给使。

    (二居卑以利物)。

    或为知友。

    (三同类以劝发)。

    或为冤家。

    (四怖之以入道)。

    或起四摄。

    (五以四摄法摄之二摄别成总)。

    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

    (二辩用之益)。

    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二别二一就根熟不熟开近远二缘)。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

    (○二就前近远各开为二)。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

    (谓方便行即自分也)。

    二者受道缘。

    (谓依前力便正观相应即胜进也亦可初即四摄利他行后即三空自利行△二平等缘二○一明能作缘者平等)。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

    (平等心也)。

    自然熏习常恒不舍。

    (常用应机)。

    以同体智力故。

    (释成常用)。

    随应见闻而现作业。

    (显其用相二明对机显平等)。

    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谓十住已去依三昧力悉见诸佛身量平等无有彼此分齐之相二合明三一标)。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

    (二徴)。

    云何为二。

    (三释依论二唱)。

    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

    (约位举人)。

    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

    (明其行劣凡小意识熏菩萨五意熏并未契真如故下正明未相应云)。

    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

    (无正体智故未与法身体相应)。

    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无证真后得智故未与应化身用相应也)。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

    (显位)。

    得无分别心。

    (如理智与体相应也)。

    与诸佛智用相应。

    (以有如量智故得然也下约行胜翻前劣云)。

    唯依法力。

    (证真如而修行非如前位但有信力)。

    自然修行。

    (八地已去无功用行)。

    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妄灭行成四明染净尽不尽义二一明染法违真无始有终)。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

    (二明净法顺理有始无终)。

    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

    (一正显)。

    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二释成也以真熏妄灭净用无尽故二辩所示之义即明前法有显义功能问何故真如门中不辩所示义生灭门中具辩所示三大义耶答以真如门中即示大乘体能所不分诠旨不别故不别辩生灭门中染净不一法义有殊故具说三上立义分中真如门内云即示生灭门中云能示释义在此也文二△一释体相二大二○一总标二大名)。

    复次真如自体。

    (体大)。

    相。

    (相大)。

    者。

    (二别释二大义一一体)。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

    (人虽就位以分优劣真体随人未曾增减)。

    非前际生。

    (常也凡位为前)。

    非后际灭。

    (恒也佛位为后)。

    毕竟常恒。

    (三句皆显不增减所以△二相二一正明性德二一明德相三○一总)。

    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

    (○二别)。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一本觉智明)。

    遍照法界义故。

    (二本觉显照诸法)。

    真实识知义故。

    (三显照之时无倒)。

    自性清净心义故。

    (四性离惑染)。

    常乐我净义故。

    (五性德圆备)。

    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六性德无迁○三结)。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

    (性德尘沙不离真体)。

    不断。

    (无始相续)。

    不异。

    (与体同味)。

    不思议。

    (即不异而有恒河之义故)。

    佛法。

    (唯佛穷达故亦可是所觉法故)。

    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

    (若此真体无性德者如来证此不应具德既证性已万德圆备即验真如本具也○二显立名)。

    名为如来藏。

    (隐时能出生如来)。

    亦名如来法身。

    (显时万德依止△二问答重辩二○一执体疑相难)。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二相不违体答二○一明虽差别而不二)。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实德虽多同一如味)。

    此义云何。

    (多德何以唯一下释云)。

    以无分别。

    (非能分别)。

    离分别相。

    (非所分别)。

    是故无二。

    (无能所故△二明虽不二而差别二○一略)。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

    (既其不二何以说别)。

    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以依生灭识相恒沙染法反此表示真如净德恒沙差别且举染本故但云业识△二广二○一问对染表示之相)。

    此云何示。

    (○二举彼染法一一对显)。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

    (举所迷理)。

    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

    (依真起妄谓细粗染心本末不觉也将欲释净先举其染对以显之下诸句例然云何显耶者下云)。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

    (既起念即是不觉无明故不起即是本觉智明)。

    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

    (妄见不周)。

    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

    (真照圆明)。

    若心有动非真识知。

    (反之即显真如无动)。

    无有自性。

    (明妄染无体反之即显自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