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乘起信论疏最新章节!

    田三

    西太原寺沙门法藏述

    草堂沙门宗密录之注于论文之下。

    (△二依义别解三一释上生灭心三○一开数辨德)。

    此识有二种义。

    (此义稍难今总括上下文略叙其意余可至文当知何者谓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无明亦二义一无体即空义二有用成事义此真妄中各由初义故成上真如门也各由后义故成此生灭门也此随缘真如及成事无明亦各有二义一违自顺他义二违他顺自义无明中初违自顺他亦有二义一能反对诠示性功德二能知名义成净用违他顺自亦有二义一覆真理一成妄心真如中违他顺自亦有二义一翻对妄染显自真德二内熏无明令起净用违自顺他亦有二义一隐自真体义二显现妄法义此上真妄各四义中由无明中反对诠示义及真如中翻妄显德义从此二义得有本觉又由无明中能知名义及真如中内熏义从此二义得有始觉又由无明中覆真义及真如中隐体义从此二义得有根本不觉又由无明中成妄义及真如中显妄义从此二义得有枝末不觉此生灭门中真妄略开四义广即有八门若约两两相对和合成缘起分相有四门谓二觉二不觉若本末不相离但唯有二门谓觉与不觉若镕融总摄唯有一门谓一心生灭门也又若约诸识分相门本觉本不觉在本识中余二在生起事识中若约本末不二门并在一本识中故云此识有二义也问此中一识有二义与上一心有一门何别耶答上一心中含于一义谓不守自性随缘义及不变自性绝相义今此但就随缘门中染净理事无二之相明此识也是则前一心义宽该[(冰-水+〡)*ㄆ]于二门此一识义狭局在于一门问此中本觉与上真如门何别答真如门约体绝相说本觉约性功德说谓大智慧光明义等名本觉相本者是性义觉者是智慧义以此皆为翻妄染显故在生灭门中摄以真如门中无翻染等义故与此不问也是故体相二大俱名本觉并在生灭门中故得具三大也)。

    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上二门中云皆各总摄此中不云各者以此二义狭于二门故但明一识由含二义故摄一切不言二义各摄一切又上文中但云摄而不二生者以真如门无能生义故此识之中以不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生诸净法反流出缠成于始觉依此二义遍生一切染净法故云能生也下四熏习中广辨此也非直相熏能生诸法亦乃生诸法已不离此心为此心所摄故云摄如上二门各摄处释也○二寄开列名)。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二依名辨释三一明觉○约净法明心生灭故文二一略辨始本二觉二一本觉二○一显本觉体)。

    所言觉义者。

    (牒章)。

    谓心体离念。

    (离于妄念显无不觉)。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非唯无不觉之闇乃有大智慧光明义等故也虚空有二义以况于本觉)。

    无所不遍。

    (一周遍义谓横遍三际竖通凡圣故)。

    法界一相。

    (二无差别义谓在缠出障性恒无二故)。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欲明觉义出缠相显故)。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既是法身之觉理非新成故云本也无性摄论云无垢无挂碍智名为法身金光明经名大圆镜智为法身等皆此义也○二释本觉名)。

    何以故。

    (责其立名责有二意一云上开章中直云觉义何故今结乃名本觉二云此中既云本觉何故上文但云觉耶)。

    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

    (以对始故说之为本答初意也又以本觉随染生于始觉还待此始觉方名本觉)。

    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以至心源时始本无二相故是故上文但云其觉答后意也又此始觉是本所成还契心源融同一体方名始觉故问若始觉异本则不成始若始同本即无始觉之异如何说言对始名本答今在生灭门中约随染义形本不觉说为始觉而实始觉至心源时深缘既??始本不殊平等绝言即真如门摄也故本觉之名在生灭门中非真如门也○二始觉)。

    始觉义者。

    (牒名)。

    依本觉故而有不觉。

    (明起始觉之所由谓即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本觉内熏力故渐有微觉厌求乃至究竟还同本觉故下文云本觉随染生智净相者即此始觉也此文意明本觉成不觉不觉成始觉始觉同本觉以同本觉故则无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无本觉故平等平等离言绝虑是故佛果圆融修然无寄尚无始本之殊况有三身之异但随物心现故说报化之用下文显之△二广明二觉二一始觉三○一总标因果二觉)。

    又以觉心源故。

    (染心之源谓性净也又粗相之源谓生相也)。

    名究竟觉。

    (始觉道圆同于本觉故也此在佛地)。

    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不了其源始末同本故也此在金刚已还△二广寄四相释成○前三相释上不究竟觉后一相释上究竟觉文二○一正寄四相显其四位此中文意将四相粗细寄显反流四位以明始觉分齐然此四相约真心随重粗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明四相也今以二门略辨一总明二别说总者原夫心性离念无生无灭而有无明迷自心体违寂静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相是故由无明风力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经云佛性随流成种种味等又经云即此法身为烦恼之所漂动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此下文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等今就此义以明四相既鼓静令动遂有微着不同先后际异就彼先际最微名为生相乃至后际最粗名为灭相故佛性论云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也二别明者对彼下文约位别分生相有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相一者名为业相谓由无明不觉心动虽有起灭而相见未分以无明力故转彼净心至此最微名为生相甚深微细唯佛能知下文云依无明所起识者乃至唯佛能知故即下文三细中初一及六染中后一五意中第一此等并同此生相摄住相四者一名转相谓由无明力不觉前动相即无动故转成能见二名现相谓由无明依前能见不了无相遂令境界妄现此二及初并在赖耶位中属不相应心三名智相谓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妄起分别染净之相故云智也四名相续相谓由无明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更复起念相续不断此二并在分别事识细分之位属相应心无明与前生相和合转彼净心乃至此位行相犹细法执坚住名为住相下文三细中后二及六粗中初二并五意中后四亦六染中中四此等并同是此住相摄言异相二者一执取相二计名字相谓此无明迷前染净违顺之法更起贪瞋人我见爱执相计名取着转深此在事识粗分之位无明与前住相和合转彼静心令至此位行相稍粗发动身口令其造业名为异相下文六粗中中二及六染中初一并五意中后意识此等并同是此异相摄言灭相一者名起业相谓此无明不了善恶二业定招苦乐二报故广对诸缘造集诸业依业受果灭前异心令墯诸趣以无明力转彼净心至此后际行相最粗极至于此周??之终名为灭相下文六粗中第五相是也以果报非可断故不论第六相也是故三界四相唯一梦心皆因根本无明之力故经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此论下文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此之谓也虽复从微至着辨四相阶降然其始终竟无前后总此四相以为一念谓粗细镕融唯是一心故说俱时而有皆无自立也然未穷源者随位浅深觉有前后达心源者一念四相俱时而知经云菩萨知终不知始唯佛如来始终俱知始者谓生相也终者谓余相乃至灭相也既因无明不觉之力起生相等种种梦念动其心源转至灭相长眠三界流转六趣今因本觉不思议熏力起厌求心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以体同用融领彼闻熏益性解力损无明能渐向心源始息灭相终息生相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今无始静平等平等无始觉之异如经所说梦渡大河喻等大意如此次正释四相各为四段△一能观人二所观相三辨观利益四结观分齐对文详之○一灭)。

    此义云何。

    (且总相蹑前徴起)。

    如凡夫人。

    (一能观人位在十信)。

    觉知前念起恶。

    (二所观相谓未入十信已前广造身口恶业而不觉知今入信已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此明觉于灭相义也)。

    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

    (三辨观利益今既觉故能不造恶止灭相也)。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四结观分齐能知灭相实是不善故不造恶名为虽觉而犹未知灭相是梦故云不觉此但能止恶业故云虽觉未觉烦恼故云不觉○二异)。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

    (三贤菩萨也十解初心名发心住举初等后以此菩萨虽留惑故不证人空然于人空实得自在故与二乘同一位论)。

    觉于念异。

    (如上所说二种异相分别内外计我我所贪瞋见爱等此二种人共了知故明本净心为无明所眠梦于异相起诸烦恼而今渐与智慧相应从异相梦而得微觉故云觉于念异也)。

    念无异相。

    (既能觉异相之梦彼所梦异相永无所有)。

    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

    (释上以成观益也起贪瞋等名粗分别着违顺境名执著相以于异相梦觉故能舍之)。

    名相似觉。

    (而犹眠在住相梦中故云相似觉以此位中菩萨未至证位二乘不了法空故云相似觉问觉异相等亦不觉后位何不亦止不觉之名答据觉前不觉后亦得名不觉故下文乃至十地皆名不觉若约觉业不觉惑正名为不觉即此文中以觉了惑正敌对故非觉业也○三住)。

    如法身菩萨等。

    (初地证法身遍满乃至九地悉同证得皆名法身菩萨也)。

    觉于念住念无住相。

    (觉前四种住相虽知一切法惟是识故不起心念粗执分别然出观后于自心所现法上犹起染净法执分别明彼净心为无明所眠梦于生相今与无分别智相应从住相梦而得觉悟反照住相竟无所有)。

    以离分别粗念相故。

    (异前人执及着外境故今约心但云分别又异后根本无明生相细念故云粗念相也此四种住相中于初地七地八地九地各离一相也下文自当显耳)。

    名随分觉。

    (虽于粗念住相而得觉悟犹自眠于生相梦中觉道未圆故云随分○四生)。

    如菩萨地尽。

    (十地学穷故云尽此是总举下二句别明)。

    满足方便。

    (是方便道)。

    一念相应。

    (是无间道)。

    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根本无明依觉故迷动彼静心令起微念今乃觉知离本觉无不觉即动心本来寂犹如迷方谓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更无西相故云心无初相也前三位中虽各有所觉以其动念未尽故但言念无住相等今此究竟位中动念都尽唯一心在故云心无初相也)。

    以远离微细念故。

    (业识动念念中最细名微细念谓生相也此相都尽永无所余故言远离)。

    得见心性。

    (远离虚妄故真性即显现故云见心性也前三位中相未尽故不云见性)。

    心即常住。

    (前三位中觉未至源犹梦生相动彼静心业识起灭故不云常住今生相梦??无明风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也)。

    名究竟觉。

    (前未至心源梦念未尽求灭此动望到彼岸今即梦念都尽觉了心源本不流转今无始静常自一心平等平等始不异本名究竟觉△二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四○一引经证成)。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在因地时虽未离念能观如此无念道理说此能观为句佛智以是证知佛地无念此是举因望果说也○二重释前文)。

    又心起者。

    (牒上觉心初起之言)。

    无有初相可知。

    (非谓觉时知有初相故也)。

    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问既无初相何故说言知初相耶故为此答也如觉迷方时知西即东更无西相可知言知西相者谓即东也觉心之时知初动念即本来静故云即无念也○三举不觉之失)。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是前无念得名为觉故即显有念不得名觉)。

    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

    (显不觉所以即金刚已还一切众生本难无始无明之念故不得名觉然则前对四中梦之差别故说渐觉今约无明眠之无异故说不觉)。

    故说无始无明。

    (结成不觉义也此显无有染法始于无明故云无始也又无明依真同无始故也○四显觉者之得)。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

    (若至心源得于无念则遍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别)。

    以无念等故。

    (释成上义疑云佛得无念众生有念有无悬隔何能知也释云众生有念本来无念佛既得彼无念无念与念本来平等故云以无念等故是故得知也又释云以四相念中各即无念故云以无念等也是故得无念者遍知四相诸念也○三明始不异本)。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标也虽始得无念之觉然其所觉四相本来无起待何不觉而有始觉之异)。

    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释成上义也以彼四相一心所成钩锁连注无有前后离净心外无别自体无自体故本来平等同一本觉然未至此位随其智力前后而觉未称法故不得同本今既四相俱时平等觉知皆无自体同一本觉是故则无始觉之异问四相云何而得俱时既其俱时何故上文觉有前后答上已辨竟谓唯一梦心四相流转处梦之士谓为前后各各随其智力浅深分分而觉然大觉之者知梦四相唯一净心无有体性可辨前后故云俱时无有自立等也故摄论云处梦谓经年悟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此中一刹那者即谓无念棱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解云以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非无生则不流转是故契无生者方见刹那也又净名经中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棱伽又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此等经意并明真心随流动作诸法诸法无别体性故唯是真心无有别法是故四相即一真心不觉即同本觉故△二本觉二一明随染本觉三○一总标)。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

    (此二既在随染门中故云生也)。

    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生已不离不动觉体故○二徴列)。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

    (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

    二者不思议业相。

    (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也△三辨相二一智净相二一直明净相二○一因)。

    智净相者。

    (牒章)。

    谓依法力熏习。

    (真如内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缘熏力此在地前依此熏力修习资粮加行善根)。

    如实修行。

    (登地已上行契真如)。

    满足方便故。

    (十地行终也此在金刚因位极也○二果)。

    破和合识相。

    (由前方便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不生灭之性此根本无明??故心无所合即显法身本觉义也)。

    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即于此时能灭染心之中业相等相续之相不灭相续心体故令随染本觉之心遂即还源成淳净圆智成于应身始觉义也然此始觉无别始起即是本觉随染作也今染缘既息始还同本故云淳净淳净智即智德余皆断德也△二问答释成二○一执真同妄问)。

    此义云何。

    (问意云如上所说动彼净心成于起灭今既??于生灭应灭净心△二简法异真答三○一法)。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

    (意云业等染心名诸识相此等皆是不觉之相非约心体说转难云既言识相皆是无明故说灭者皆应别有体性离于真如即真妄别体难也故下答云)。

    无明之相不离觉性。

    (如此诸识不觉之相不离随染本觉之性)。

    非可坏非不可坏。

    (此无明之相与彼本觉之性非一非异非异故非可坏非一故非不可坏若依非异非可坏义说无明即明故涅槃经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坏义说无明有可灭故涅槃云因灭无明得菩提灯无明灭觉性不坏灭惑之义准此知之○二喻)。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

    (一真随妄转喻)。

    水相风相不相舍离。

    (二真妄相依喻)。

    而水非动性。

    (三真体不变喻此显非自性动但随他动也)。

    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四息妄显真喻此明若自性动者动相灭时湿性随灭而但随他动故动相灭时湿性不坏○三合)。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

    (一合水随风动也以水不能自浪要因风起波风不能自现动相要因水方现动相故风动即水动无别体也所况可知)。

    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

    (二合风水相依也以湿全动故无于水相以动全湿故无于风相心法亦尔真心随熏全作识浪故无心相然彼识浪云非是真故无无明相)。

    而心非动性。

    (三合水性不动也此下第四合风息显水云)。

    若无明灭。

    (根本无明灭合风灭)。

    相续则灭。

    (业识灭合动相灭也)。

    智性不坏故。

    (随染本觉照察之性不灭是合湿性不坏△二不思议业相二○一依体总标)。

    不思议业相者。

    (牒章)。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谓与众生作六根境界故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于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故名妙境界○二约用别辨)。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

    (一横显业德广多无量)。

    常无断绝。

    (二竖显业根深穷来际)。

    随众生根自然相应。

    (三显业胜能无功应机)。

    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四显业胜益利润不虚如此则是报化二身真如大用无始无终相续不绝故问始得自利方起利他之业云何利他说无始耶○答以无明尽故始觉即本觉然彼本觉无始世来常起业用利益众生是故始觉同彼亦无有始○以一切佛无差别故无新旧故皆无始觉之异故本觉平等无始无终故故能常化众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议业也此本觉用与众生心本来无二但不觉随流用即不现妄心厌求用则于彼心中称根显现而不作意我现差别故云随根自然相应虽不作意现无不益△二明性净本觉二○一总标)。

    复次觉体相者。

    (再辨前本觉故标云复次牒云者)。

    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以空及镜皆有四义故取之为喻一空镜谓离一切外物之体二不空镜镜体不无能现万象三净镜谓磨治离垢四受用镜置之高台须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净后二离垢净又初二就因隐时说后二就果显时说人前中约空不空为二后中约体用为二又初二体后二相故云觉体相也又初一及第三明有空义第二第四明有镜义故举二喻△二别释四镜各依论中本名分为四唱)。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

    (真如中妄法本无非先有后无)。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

    (倒心妄境本不相应非谓有而不现但以妄法理无故无可现如镜非不能现但以免角无故无可现也)。

    非觉照义故。

    (有二义一以妄念望于真智本无觉照之功以情执违理故如镜非有外物以彼外物无照用义故即显镜中无外物体二以本觉望于妄念亦无觉照功能以妄本无故如净眼望空华无照烛之功亦如镜望兔角此约遍计说下约依他说故能现世间境界)。

    二者因熏习镜。

    (有二因义初能作现法之因二作内熏之因亦可初是因义后是熏习义故云因熏习也)。

    谓如实不空。

    (此总出因熏法体谓有自体及性功德故下别释二因初因云)。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

    (明一切法离此心外无别体性犹如镜中能现影也)。

    不出。

    (明心待熏故变现诸法非不待熏而自出也)。

    不入。

    (离心无别能熏故不从外入)。

    不失。

    (虽复不从内出外入缘起之法显现不无)。

    不坏。

    (诸法缘集起无所从不异真如故不可坏如镜中影非刃能伤以同镜故)。

    常住一心。

    (会相同体)。

    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释成同体所由以于心中显现无出入等故即无体性无体性故本来平等不异真如故云常住一心乃至真实性故下释后因云)。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以性净故虽现染法非染所污非直现染之时非染所染亦乃由现染故反显本净如镜明净能现秽物秽物现时反显镜净岂此秽物能污镜耶若不现染则无以显其不染是故现染释成不染义)。

    智体不动。

    (以本无染今无始净是故本觉之智未曾移动又虽现染不为所染故云不动如镜中像随质转变然其镜体未曾移动也)。

    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此本觉中恒沙性德无所少也又与众生作内熏之因令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故胜鬘经云由有如来藏能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也佛性论云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

    三者法出离镜。

    (谓真如之法出于二障离于和合故云出离前在缠性净不空如来藏今明不空出缠离垢法身如实性论云有二净一自性净以同相故二离垢净以胜相故)。

    谓不空法。

    (出法体也即前因熏之法)。

    出烦恼碍。

    (粗细染心)。

    智碍。

    (所依无明)。

    离和合相。

    (净心出障破业识等和合)。

    淳。

    (离和合杂相故)。

    净。

    (无惑染故)。

    明故。

    (出无明故谓大智慧光明等)。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即彼本觉出障之时随照物机示现万化与彼众生作外缘熏力故云依法乃至示现故问前随染中智净与此法出离何别前业用与此缘熏何别答前约随染故还净说为智即明彼智用俱就始觉说此约自性故离障显法体即明此法用俱就法体说是故前云智此云法前云业此云缘也然法智虽殊体无差别以始觉即本觉故但今就义开说故有境智不同也△二明不觉三一明根本不觉二一依觉成迷三○一法)。

    所言不觉义者。

    (牒章)。

    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不了如理一味故释根本不觉义如迷正方也)。

    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业等相念即邪方也)。

    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邪无别体不离正方○二喻)。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

    (○三合)。

    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喻合可知○二依迷显觉△)。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于中二初明妄有起净之功后明真有待妄之义良以依真之妄方能显真随妄之真还待妄显故也二明枝末不觉此一段文略作二种释一约喻说意二就识释文△初者本觉真如其犹净眼热翳之气如根本无明翳与眼合动彼净眼业识亦尔由净眼动故有病眼起能见相亦尔以有病眼向外观故即见空华妄境界现境界相亦尔以有空华境故令其起心分别好华恶华等智相亦尔由此分别坚执不改相续相亦尔由执定故于违顺境取舍追求执取相亦尔由取相故于其相上复立名字若彼相未对之时但闻名即执计名字相亦尔既计名取相发动身口攀此空华造善恶业起业相亦尔受苦乐报长眠生死而不能脱业系苦相亦尔皆由根本无明力也△二释文二一无明为因生三细二○一总标)。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相不离体故未不离本故依无明起妄心依妄心起无明故△二别解三○一徴)。

    云何为三。

    (总徴△二释三○一业相)。

    一者无明业相。

    (标名)。

    以依不觉故。

    (释标中无明也即根本无明)。

    心动说名为业。

    (释标中业也此中业有二义一动作是业义即此心动是也)。

    觉则不动。

    (反举释成既得始觉时即无动念是知今动只由不觉)。

    动则有苦。

    (二为因是业义此既招苦即为因也如得寂静无念之时即是涅槃妙乐故知今动则有生死苦患)。

    果不离因故。

    (不动既乐即知动必有苦动因苦果既无别时故云不离也此虽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当梨耶自体分也如无相论云问此识何相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一体无异当知此约赖耶业相义说也下二约本识见相二分为二○二转相)。

    二者能见相。

    (标也即是转相)。

    以依动故能见。

    (依前业识转成能见)。

    不动则无见。

    (若依性净门则无能见也反显能见必依动义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未辨之如摄论云意识缘三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即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故既云所缘不可知即约能缘以明本识转相义也○三现相)。

    三者境界相。

    (标也即是现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依前转相能现境界)。

    离见则无境界。

    (反释可知二境界为缘生六粗即分别事识也如棱伽经云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此之谓也问三细属赖耶六粗属意识何故不说末那识耶答有二义意一前既说赖耶末那必执相应故不说瑜伽论云赖耶识起必二识相应故又由意识缘外境时必内依末那为染污根方得生起是故既说六粗必内依末那故亦不别说二以义不便故略不说之不便相者以无明住地动本静心令起和合成梨耶末那既无此义故前三细中略不说又由外境牵起事识末那无缘外境义故六粗中亦略不说亦可计内为我属前三细计外为我所属后六粗故略不论也棱伽经中亦同此说故彼经云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乃至广说经中现识即是三细中现相也分别事识即是下六粗也所以知者彼经下释分别事识中乃云攀缘外境界起前事识等故知事识非是未那此论下文并同此说宜可记之文中二○一蹑前总标)。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二立名别释二○一徴)。

    云何为六。

    (△二释六○一起计)。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于前现识所现相上不了自心所现故创起慧数分别染净执有定性○二生受)。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谓依前分别爱境起乐受觉不爱境起苦受觉数数起念相续现前此明自相续也又能起惑润业引持生死即令他相续也故下文云住持苦乐等○三取着)。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