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乘起信论疏最新章节!

乐。

    (上皆是前相续相也)。

    心起着故。

    (是此执取相也谓于前苦乐等境不了虚无深起取着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等也○四立名)。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是分别故棱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云依于妄执等也上来起惑自下造业受报五造业)。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

    (谓执相计名依此粗惑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即苦因也六受报)。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

    (业因已成招果必然循环诸道生死长缚△三结末归本二一正释)。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

    (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因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二转释)。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问染法多种差别不同如何根本唯一无明答染法虽多皆是无明之业气悉是不觉之差别相故不异不觉也△三双辨同异二一标列)。

    复次觉与不觉。

    (双牒)。

    有二种相。

    (标也)。

    云何为二。

    (徴也)。

    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列也△二解释二一同三一喻)。

    同相者。

    (牒名也染净二法同以真如为性真如以此二法为相)。

    譬如种种瓦器。

    (喻染净法)。

    皆同微尘性相。

    (器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二合)。

    如是无漏。

    (始本二觉)。

    无明。

    (本末二不觉也)。

    种种业幻。

    (此二皆有业用显现而非实有故云幻此等合种种器也)。

    皆同真如性相。

    (以动真如门作此生灭门中染净二法更无别体故云性也真如亦以此二法为相净相可知其染相者下文云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即有染相△三引证二一正引)。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

    (依此同相门如上本末二不觉本来即真如故说一切众生自性涅槃不更灭度故净名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菩提之法。

    (依此同相门如上始本二觉即真如故诸佛菩提非修等也又前约不觉即如故众生旧来入涅槃今约觉智即真故诸佛菩提无新得也)。

    非可修相。

    (望前涅槃非是了因所显)。

    非可作相。

    (望前菩提非是生因所作)。

    毕竟无得。

    (此之二果性净本有疑云若众生已入涅槃更无新灭者即已同诸佛何故不能现报化等色身故下释云○二释疑)。

    亦无色相可见。

    (法性自体本无色相可见如何使现色等耶又疑云若以法性非是色相可见法故不现色者诸佛何故现报化等种种色耶故下释云)。

    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

    (彼见诸佛种种色等者并是随众生染幻心中变异显现属后异相门非此同相门中本觉内有此色等不空之性也又亦可本觉不空恒沙德中亦无此色故也问何以得知彼法体中无色相耶下答云)。

    以智相无可见故。

    (以本觉智非是可见之法故也○二异)。

    异相者。

    (牒名)。

    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

    (喻也下合云)。

    如是无漏无明。

    (总指)。

    随染幻差别。

    (别明无漏法也)。

    性染幻差别故。

    (是无明法也以彼无明迷平等理是故其性自是差别故下文云如是无明自性差别故也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论其性则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漏法有差别耳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又由对治彼染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也如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有而无体故通名幻也△二释上生灭因缘二一明生灭因缘义三○一总标)。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牒前以标也梨耶心体不守自性是生灭因根本无明熏动心体是生灭缘又无明住地诸染根本是生灭因外妄境界动起识浪是生灭缘依是二义以显因缘诸识生灭相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别体唯依心体故言依心即是梨耶自相心也能依众生是意意识依心体起故云转转者起也○二总问)。

    此义云何。

    (此心作众生义云何△三别释三○一释所依心)。

    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

    (梨耶者是上所说心即是生灭之因无明者于梨耶识二义中此是不觉义即生灭之缘欲明依此因缘意意识转故故言以依等也上总中略指其因故但言依心此别释中具显因缘故说依心及无明也问上说依觉有不觉由此不觉力故动彼心体令起灭和合方有梨耶业相等识何故此中说依梨耶有无明乎答此有三释一由此梨耶有二种义故谓由无明动彼真心成此梨耶又即此梨耶还却与彼无明为依以不相离故何者谓依迷起似故即是动真心成业识迷似为实故即是依梨耶而有无明也二云以梨耶有二义谓觉不觉前别就本说故云依觉有不觉今就都位论故云依梨耶有无明也此即二义中不觉之义正在梨耶中故说依也三云此中正意唯取真心随缘之义此随缘义难明目故或就未起说依真如有无明或约成就已起说依梨耶有无明然此二名方尽其义是故文中前后绮互言耳△二释意转三○一略明略明五种识相)。

    不觉而起。

    (所依心体由无明熏举体而动即是业识也前依梨耶有无明即依似起迷今熏净心成梨耶即依迷起似此二义一时说有前后耳)。

    能见。

    (即彼心体转成能见是转识也)。

    能现。

    (即彼心体复成能现即是现识)。

    能取境界。

    (能取现识所现境界是为智识)。

    起念相续。

    (前所取境起诸粗念是相续识)。

    故说为意。

    (依此五义次第转成依止依止此义而生意识等故说为意故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义也△二广辨二○一标徴)。

    此意复有五种名。

    (标也)。

    云何为五。

    (徴也○二列释依名五唱)。

    △一者名为业识。

    (立名也下四准此)。

    谓无明力。

    (根本无明即所依缘也明心不自起起必由缘)。

    不觉心动故。

    (正明起相释成业义起动是业义故)。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依前业识之动转成能见之相转识有二苦就无明所动转成能见者在本识中若其境界所动转成能见者在事识中此中转相约初义也)。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

    (依前转识之见起此能现之功故云现境界以其心体与无明合熏习力故现于种种无边境界故也)。

    犹如明镜现于色像。

    (喻可知也)。

    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

    (且举五尘粗显以合色像而实通现一切境界故法说中云一切也若依瑜伽论中则现五根种子及器世间等今此论中偏就五尘者以此约牵起分别事识义故作是说也)。

    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非如六七识有时断灭故云常在前又为诸法本故明此识在诸法之先以是诸法所依故拣异末那识)。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则事识内细分谓不了前心所现境故起染净微细分别故云智识)。

    五者名为相续识。

    (亦是事识中细分前六相中相续相也)。

    以念相应不断故。

    (法执相应得长相续此约自体不断释相续义)。

    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

    (以此识能起润业烦恼能引持过去无明所发诸行善恶业种令成堪任来果之有若无惑润业种焦亡故也此则引生令熟)。

    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

    (又复能起润生烦恼能使已熟之业感报相应成熟无差如是三世因果流转连持不绝功由意识以是义故名相续识)。

    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显此识用粗分别相不同智识微细分别故也此上所解但属此相续识约其功能释相续义又为一解从住持下总辨前五意功能初住持业果是前三细功能属梨耶后念已未之境是后二功能属事识细分△三结归一心二○一正结属心曲分二段)。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

    (一顺结三界是前一心随无明动作五种识故故说三界唯心转也此心随熏现似口虚隐其虚体诈现实状曰伪虚伪之状虽有种种然穷其因缘唯心所作也十地经中亦同此也)。

    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二反结六尘离彼现识则无尘境反验六尘唯是一心△二释疑广辨三○一问)。

    此义云何。

    (现有尘境云何唯心○二答)。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

    (以一切法中是此心随熏所起更无异体故说唯心又疑云何以此心作诸法耶故下释云)。

    妄念而生。

    (由妄念熏故生起诸法又亦可疑云法既唯心我何不见而我所见唯是异心释云言异心者是汝妄念分别而作)。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境唯识现无外实法是故分别但分别自心此一句显无尘唯识义尔)。

    心不见心。

    (既尘无相识不自缘是故无尘识不生也)。

    无相可得。

    (能所俱寂也摄论云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三结)。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

    (无明根本也妄心业识也以一切境界由此而成即现识等也若无明未??已还此识住持境界不息此即结相属心也)。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

    (喻况也此境离心之外无体又即心故无体如像离镜之外无形镜内复无其体又疑云既其无体何以宛然显现故下释云)。

    唯心虚妄。

    (此并真心之上虚妄显现何处有体而可得耶问何以得知心上显现下答云)。

    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反验唯心显现成妄也以心生法生等故知也此中以无明力不觉心动乃至能现一切境等故言心生种种法生此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识分别皆灭无余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则心源还净故云灭也既心随不觉妄现诸境即验诸境唯心无体也问上说生灭结过属无明此文辨因缘云何结属心耶答前以无明动彼静心令其生灭故此生灭功在无明今此因缘和合道理成辨诸法无性义显不住义彰故结和合属于心也△三释意识转五○一约人辨粗)。

    复次言意识者。

    (牒前以标)。

    即此相续识。

    (此生起识粗细虽殊同是一识更无别体故即指前第五识也但前就细分法执分别相应依止义门则说为意此中约其能起见爱粗惑相应从前起门说名为意识谓意之识故名意识)。

    依诸凡夫。

    (简非圣人意识也以前智识及相续识通在二乘及地前所起故今约凡显其粗也)。

    取着转深。

    (以无对治故追着妄境转极粗现故云深也二出其惑体)。

    计我我所。

    (非直心外计境为尘亦复于身计我于尘计所)。

    种种妄执。

    (显计我之相也或执即蕴或执离蕴三明执所依缘)。

    随事攀缘分别六尘。

    (但缘于倒境之事不了正理故云随事等四制立其名)。

    名为意识。

    (此论就一意识义分出五识故说意识分别六尘)。

    亦名分离识。

    (依于六根别别取六尘故)。

    又复说名分别事识。

    (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五明识起所依)。

    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见谓见一处住地即见道惑爱谓欲色有三爱即修道惑以此见修二惑熏于本识今生此分别事识故云增长上六粗中执取计名及起业相并相从入此意识中及后六染中执相应染亦入此摄也二重显所依缘体二一略明缘起甚深二一标叹甚深)。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

    (牒上所说依根本无明起彼静心成业等识也)。

    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

    (凡小非分也二乘但觉四住不了无明故此无明所起之识非其境也下明菩萨分知云)。

    谓依菩萨从初正信。

    (十信之初发心之时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体得成正信也)。

    发心观察。

    (三贤位中并言比观故云观察)。

    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

    (地上证之未穷故以其但觉住相不觉生相)。

    唯佛穷了。

    (四相俱了故得穷源二释其深所以二一徴)。

    何以故。

    (缘起妙理贯通凡圣何故说见唯在果人二释三一即净而染)。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

    (一缘起体即因也)。

    而有无明。

    (二发缘起之由即缘也)。

    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三显缘起之相即不染而染也二即染常净)。

    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

    (释缘起甚深义即染而不染也三结成难测)。

    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乃至结云唯佛能知棱伽经中亦同此说故彼经云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乃至广说下结云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也二广显缘起差别二一显前缘起体相三一显上不变之义)。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

    (虽举体动而本来静故云常无念显上缘起因体也二显上无明缘起之由)。

    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此显根本无明最极微细未有能所王数差别即心之惑故云不相应非同心王心数相应唯此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缨珞本业经云四住地前始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是则明其无明之前无别有法为始集之本故云无始即是此论忽然义也此约粗细相依之门说为无前亦言忽然不约时节以说忽然也三显上缘起之相谓有其染心之句也三一标)。

    染心者有六种。

    (二徴)。

    云何为六。

    (六中各二初障后治三释然此六染逆次配六粗中前四及后三细由此第一合彼粗中三四故旦六也便借彼名以科此六一执取计名字相)。

    一者执相应染。

    (是六粗中第三第四相也亦是上意识见爱烦恼所增长义亦是上四相中粗分别执著相也但粗心外执与境相应汗其净行故云染也)。

    依二乘解脱。

    (至无学位见修烦恼究竟离也)。

    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十解已去信根成就无有退失名信相应故地论云地前总名信行地菩萨无著论中亦同此说也此菩萨得人空见修烦恼不得现行故云远离非约随眠以留惑故故摄论云若不断上心则不异凡夫若不留惑种子则不异二乘又二意留惑为自他也此约终教说若约始教初地已上方说留惑如余论说今此菩萨非直断四住人执亦分断无明住地故此论下云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故○今但为显人我粗执故不论彼也二相续相)。

    二者不断相应染。

    (六粗中第一也从此至六又逆配前五意中此当第五但执法续生生起不断即是相续义也)。

    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十解已去修唯识观寻伺方便乃至初地证三无性遍满真如法执分别不得现行○三智相)。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

    (六中第一五中第四以能分别世出世诸法染净故云智也是法执修惑)。

    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七地已还有出入观异故于境界有微细分别然地地分除故云渐离八地已去无出观缘境故于七地尽此惑也故云无相方便地究竟离也以二地三聚戒具故云具戒地以七地前无相观有加行方便有功用故云无相方便地以八地已上无相无方便功用故○四境界相)。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

    (三细五意中皆当第三此即依根本无明动彼净心令现境界也)。

    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以八地中得三种世间自在色性随心无有隔碍故云色自在地能离也以色不自在位现识不亡故此位中遣彼相也○五能见相)。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

    (三中五中皆当第二以根本无明动令能见上文云依于动心成能见故)。

    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以九地中善知众生心行十种稠林故云心自在此于他心得自在又以自得四十无碍智出华严经有碍能缘永不得起○六业相)。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

    (三中五中皆当第一以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十地终心金刚喻定无垢地中微细习气心念都尽故上文云得见心性心则常住故二更重料拣三一辨上无明约治料拣)。

    不了一法界义者。

    (标也)。

    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初粗者至初地离后细者至佛地尽故也此即是上染心所依无明住地能染真如成染心故上文云破和合识者灭无明故灭相续心者断染心故今无明与染心虽说有前后然治灭并一时也二释上相应不相应义)。

    言相应义者。

    (六染中前三是相应此有二释一约王数释此三种皆是粗心故二约心境释以此三种依境生故)。

    谓心念法异。

    (心谓心王念法谓心所王数不同故云异也迦旃延论中名为心及心所念法故又心念谓能缘心法谓所缘境异谓心境不同)。

    依染净差别。

    (是所依分别境)。

    而知相缘相同故。

    (若心王知染心法亦同心王缘净心法亦同知相即能知同缘相即所缘同又于染境作染解于净境作净解故云同也)。

    不相应义者。

    (六染中后三及无明皆名不相应心亦二释一约王数)。

    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

    (此显根本无明动彼静心之体即此动心是不觉相更无王数之别故云即心不觉常无别异此翻前心念法异也)。

    不同知相缘相故。

    (既无王数之别何有同知同缘翻前可见以此三种依不觉起不异不觉故云即也上文云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不相舍离者是此即心之不觉故云不离非是相应而不离也下文亦云无明灭故不相应心灭二亦约心境释中言即心不觉等者谓此无明即此染心而无别体不约与外境相应方为此不觉但在本心之上故云即心等也不同知相等者拣前相应也此不相应心既是梨耶识于中不分王数义及不与外境相应义并有觉不觉义等并与诸论相违和会如别记中说三举上染心及无明约境成二碍义二○一标立初惑障后智障)。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

    (六染心也)。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显其碍义谓照寂妙慧如理之智名根本智即上文智净相也染心喧动违此寂静故名染心为烦恼碍以烦恼动故今此且依本末相依门以无明所起染心为烦恼碍能起染心之无明名为智碍不约人法二执以明二碍)。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

    (根本无明)。

    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显其碍义谓后得如量智即上不思议业用以无明昏迷无所分别违此智用名为智碍从所障得名此明圣智用如月烦应于水无心不同外道自然△二重释二○一释烦恼碍)。

    此义云何。

    (先问云既此无明动静心体成于染心则无明是细应障理智染心是粗应障量智何以不然)。

    以依染心能见能现。

    (独约后三细前二染)。

    妄取境界。

    (通摄前三染心以同依境起故)。

    违平等性故。

    (释成碍义以此染心能所差别乖根本智能所平等所以障于理智○二释智碍)。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

    (举无明所迷法性)。

    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

    (正显无明迷前法性以不了如法寂静妄有起灭与法乖违故也)。

    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正释障如量智义也三释上生灭之相三○一牒前标数)。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

    (牒前)。

    有二种。

    (标数○二徴列略显)。

    云何为二。

    (徴也)。

    一者粗与心相应故。

    (六染中前三染是心相应其相粗显经中说为相生灭)。

    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后三染是心不相应以无心法粗显之相其体微细经中说为流注生灭△三广释其相二○一约人对显)。

    又粗中之粗。

    (前二染心俱名为粗于中初执相应染复更为粗)。

    凡夫境界。

    (三贤位名内凡能觉此染故)。

    粗中之细。

    (又于二粗染中后二谓不断相应染及分别智相应染是粗中稍细)。

    及细中之粗。

    (后三染心俱名为细于中前二谓能见能现是也同是不相应故名为细形后根本业识故复云粗)。

    菩萨境界。

    (十地已还菩萨所知境也)。

    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根本业不相应染能所未分行相极细故唯佛了△二辨相所依二○一顺辨生缘初明通缘后显别因)。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

    (通而言之粗细二识皆依无明住地而起以根本无明动起三细依此三细转起粗心故以无明通为其本)。

    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

    (若别而言之依无明因生三细不相才心依境界缘生六粗相应心故也此中文少若具说之各有二因如棱伽云大慧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顺云不思议熏者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则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者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云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不思议变胜鬘中不染而染染而不染难可了知者谓此不思议也然此熏变甚微且隐故所起现识行相微细于中亦有转识业识举粗显细故但名现识即是此不相应心也取种种尘者即是现识所现种种境界还能动彼心海起诸事识之浪故也无始妄想熏者即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习气无始已来熏习不断未曾离念故此尘及念熏动心海种种识生以妄念及尘粗而且显故所起分别事识行相粗显成相应心也经中欲明现识依不思议熏故得生依不思议变故得住事识依境界故得生依心海故得住今此论中但说生缘不论依住是故于细中唯说无明熏粗中单举境界缘也△二逆论灭义二○一正辨)。

    若因灭则缘灭。

    (得对治无明灭时无明所起现识境界亦随灭此通明灭也下别显灭云)。

    因灭故不相应心灭。

    (以三细亲依无明因生故无明灭时亦随灭也)。

    缘灭故相应心灭。

    (以三粗染亲依境界缘生故境界灭时亦随灭也此依始终起尽道理以明二种生灭之义非约刹那生灭义也△二释疑二○一问)。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

    (若境界灭时心体亦灭者无明三细既其未尽心体已亡更依何法而得相续此疑相应心也)。

    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若言以心体不灭令无明相续者心体既其不灭无明则常相续云何治道得究竟灭此疑不相应心答中双答此二也△二答三○一法)。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境界灭时唯心粗相灭非心自体灭又以无明灭时唯心细相灭亦非心体灭此通答二问下喻合则别说○二喻)。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

    (喻无明风依心体水故有动相此示无明离于心体不能自现动相也)。

    若水灭者则风相所绝无断依止。

    (此示若境界灭时令心体亦灭者则无明风无所动故业等三细则应断绝)。

    以水不灭风相相续。

    (以境界灭时心体不灭故无明三细则得长相续良以无明灭故境界灭非以境界灭故无明灭由是义故境界灭时无明动心三细相续此答初问相应心灭义)。

    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

    (以无明尽时业等动相亦随之灭非静心体而亦灭也此答后问不相应心灭义合中次第合前二种心云○三合)。

    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上文以对不觉故名为觉则一识有二义今以对痴故名为智则一心有体相不觉痴相转灭成于始觉则本觉不灭其始觉还源无二无别也)。

    大乘起信论?卷第二

    音释

    挂

    (古??切〡碍也)。

    翛

    (尸祝切疾也音叔)。

    锁

    (思果切铁〡也)。

    错

    (音厝安也)。

    制

    (音制断也)。

    稠

    (直留切密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