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乘起信论疏最新章节!

即显自性净心)。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明妄四倒反之即显真如四德)。

    热恼。

    (诸惑烧心是极热恼故说真如是清凉也)。

    衰变。

    (妄染迁改反显真如不衰变也)。

    则不自在。

    (业果系缚故则显真如自在上云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一。

    (翻对故染净皆过恒沙)。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

    (妄心外念求之不足)。

    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

    (净德性满无假外求)。

    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结名△二别解用大二一总明二一对果举因三○一举本正行)。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

    (○二举本大愿)。

    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

    (广大心也)。

    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

    (长时心也○三举悲智大方便)。

    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

    (悲深)。

    而亦不取众生相。

    (智深也兼上亦则不颠倒心亦可释前长时所以)。

    此以何义。

    (举悲智深所以也)。

    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依真如门答显深也○二牒因显果)。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

    (一牒前因)。

    除灭无明见本法身。

    (二自利果三正显用即利他果于中三)。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

    (一明业用甚深非待作意如摄论云如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等)。

    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

    (二显用广大称理之用故)。

    又亦无有用相可得。

    (三用而常寂也于中此正显也次徴云)。

    何以故。

    (佛具三身何以乃云无有用相)。

    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

    (若废机感论如来唯是妙理本智更无应化世谛生灭等相但随缘起用用则无用如波即水故用恒寂也涅槃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等梁摄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虽真理妙智本来常湛而随机感益用无边即寂而常用△二别释三○一标)。

    此用有二种。

    (○二徴)。

    云何为二。

    (△二释二○一正显用相二○一直显其用二○一应身)。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

    (凡夫二乘不知唯识计有外尘即是分别事识义今见佛身亦谓心外顺彼事识分别计度故说依分别事识见也亦可此人虽觉六识不知彼七八识故但云依事识也)。

    名为应身。

    (依此粗识分别但见应化粗相不见报身细相○下释见粗所以云)。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

    (迷于唯心)。

    取色分齐不能??知故。

    (不达即色是心无有分齐问佛身何故唯众生识耶答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但众生迷自真理起于妄念是时真如但现染相不显其用○以彼本觉内熏妄心故有厌求有厌求故其用即现○厌求劣故用相即粗厌求渐增用亦渐细如是渐渐乃至心源无明既??厌求都息始觉同本用还归体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未至心源已还用于识中随根显现故云识中现也问若据此义用从真起何故说言转识现耶答转识即是梨耶中转相依此转相方起现识现诸境界此识即是真妄和合若随流生死即妄有功能妄虽有功离真不立若反流出廛真有功能真虽有功离妄不显故就缘起和合识中说其用耳问若据此义乃是众生自心中真如之用云何说言佛报化耶答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不增不减经云法身即是众生众生即是法身法身与众生义一而名异既从法身起报化用何得不是众生真心耶问义若然者众生心佛还自教化众生何故说言佛悲愿力答即此真心是佛悲愿谓无缘大悲及自体无障碍化用等即性起大用也问众生既无不有心何不早起化用令灭无明答未有厌求故问既先有本觉何不早熏令起厌求答无明厚薄不同因缘互阙不等此如上说问若真心即是佛者何故下文云从诸波罗蜜等因生答此约本觉随染义说然其始觉觉至心源平等一际有何差别上来约终教说若约始教说者即以诸佛悲智为增上缘众生机感种了为因缘故托佛本质上自心变影像故云在自识中现也余如瑜伽唯识等论说也△二报身三○一约识举人)。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十解已去菩萨能解唯识无外诸尘顺业识义以见佛身故○二明所见报相初正报后依报)。

    身有无量色。

    (身无分齐故)。

    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依身有相相亦无边依相有好好亦无??然相以表德令人敬德以念佛好为严身令人爱乐欲亲近也)。

    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

    (能依无边故所依土亦复无边颇胝迦等殊胜之宝常放光明无碍校饰故)。

    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离分齐相。

    (异前化身分齐之色由此菩萨知分齐即无分齐故一一色相皆遍法界互用无碍自在难思故也)。

    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随其业行所应感者即皆常住非三灾等之所坏也○三结果由因以释名)。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

    (如是依正二报无障碍不思议事皆因十度深行之熏及本觉不思议熏二因所成乐相圆备故名报身△二重牒分别二○一应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

    (简凡异小如三恶道皆见佛如黑象脚等三尺之身又如提谓等以人天位见佛为树神及天神身等准此即六道众生并见佛不同也皆非出世相故非乐也如二乘人等见佛为出世是阿罗汉等圣人身○二报身)。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

    (十解菩萨等依比观门见真如理是相似觉故云少分异前十信故复云深异后真证故但云信)。

    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

    (以见真如异于凡小是故得知色相等事性无分别)。

    唯依心现不离真如。

    (释无分别所以也摄论中地上见报身者彼据证之相应成就处说今此地前菩萨少分见者以知色境界但是现识不离真如即无分齐故得少分见也既非全见故不相违但以异前凡小心外取境见应化故故约唯心少分明见)。

    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简异地上)。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显于地上所见用相过于地前故云转胜渐渐微细至金刚后心业相都尽用即归体故云见之究竟以穷其源故)。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

    (要依业识乃有转相及现相故也)。

    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若离业识等无明即唯是真如故佛无有彼此分别之见△二问答除疑二○一问)。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二答二○一释法身能现)。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

    (总也下别)。

    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

    (谓彼所现报化之色不异法身真心如波与水本来无二)。

    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

    (明色即心显前不二以色即心故遂令色相都尽故就其本但云智身智谓本觉心智也)。

    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明心即色显前不二如水遍在波中○二释所现之色)。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以彼真心无碍周遍所现之色亦复圆融自在无碍故云所现之色乃至不相妨碍于中无量菩萨者亦是报身作用也亦可即是感报身大用之机缘皆能顿赴以一一根皆遍法界然互不相妨此真如之用非妄识能知△二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三○一标)。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

    (色阴)。

    之与心。

    (四阴△二释二○一观色)。

    六尘境界毕竟无念。

    (先观色法也境从心起毕竟无体离心之外无可念相)。

    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非直心外无别六尘就心内求色等形质亦不可得前则所缘无相此则能缘无相△二观心二○一喻)。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

    (○二法)。

    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推求动念已灭未生皆不可得中无可住无可住故则无有起故知心性实不动也○之结)。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

    (方便观也)。

    入真如门故。

    (正观也△二对治邪执二○一就本总标)。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二别明治障二一对治离三○一标数)。

    是我见有二种。

    (○二徴列)。

    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

    (计有总相主宰此是佛法内初学大乘人迷教妄执非是外道等所起也)。

    二者法我见。

    (计一切法各有体性即二乘所起也△三辩相二一人三○一标)。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二徴)。

    云何为五。

    (此五何别者初一约果余四通因果余如科文问此等既并于真如法上计云何说为人我执耶答此有二释一云此是初学凡夫有人我者作此执故云人我执也二云由如来藏中有二义○一是本觉义即当是人于上妄计故云人执二是理实义当所观之法今据初义故说人执△三释二一二于空谬执二一妄执事空以为法体三○一举起执缘)。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

    (○二正明执相)。

    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以众生执佛色身之碍相故说法身如虚空迷说意故执同太虚△三辩对治相二一虚空妄非真三○一立)。

    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

    (一立情有)。

    体无不实。

    (二立理无○二释)。

    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

    (一释情有也遍计情中相待而有妄念所缘故非法身)。

    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

    (二释理无也本以待色为空今既唯心无色何得更有于空○三结)。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

    (一结情有也)。

    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二结理无也辩法同喻以周遍如空故取虚空为喻○二法身真非妄)。

    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简法异喻谓是如来本觉性智岂同太虚虚妄法也△二妄执法体唯是空无三○一执缘)。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本来自空离一切相。

    (大品云乃至涅槃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二执相)。

    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不知为破情计有故即执性德是无○二对治)。

    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二三于有倒智三○一执性德同色心三○一执缘)。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

    (○二执相)。

    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三对治)。

    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

    (二之不二也)。

    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不二之二也如上文云以依业识生灭相示等△二执法性本有染三○一执缘)。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二执相)。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以不解随缘之义则谓自性有染△三对治二○一夺破)。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

    (明净德妙有)。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

    (明妄染理无)。

    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

    (明妄不入真也○二纵破)。

    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无有是处。

    (△三执染净有始终三○一执缘)。

    五者。

    (教执治等各二法谓生死涅槃)。

    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

    (○二执相)。

    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还作众生。

    (闻依真有妄便谓真先妄后故起有始见也如外道立从??初生觉等既众生有始依真故证得涅槃者还作众生成有始之义也如外道立众生终??还归于??名为涅槃从??起觉更作众生此亦如是△三对治二○一明法体离始则显生死无初)。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

    (如仁王经云我说一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说也○二明法体离终则显涅槃无??)。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二法三○一执缘)。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

    (○二执相)。

    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三对治)。

    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二究竟离二一约法明治二○一约法总显)。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

    (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即无因待亦无所成法等准释可知相待无相待法体本尔非由悟后方使其然故下云○二举广类求)。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

    (显上非心也)。

    非有非无。

    (显上非色也)。

    毕竟不可说相。

    (△二会释伏疑三○一正会伏疑)。

    而有言说者。

    (疑云圣者了知诸法离性不可说相云何乃有种种言说故牒外难云有言说者下释云)。

    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

    (正会伏疑也假言巧引意不在言○二辩定圣意)。

    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三反以释成)。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三分别发趣道相二○一标意释名)。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

    (举所趣之觉道)。

    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显能趣之因行欲明菩萨发心趣向佛所证道种类不同故云分别发趣道相△二开章释相二○一标数)。

    略说发心有三种。

    (○二徴列)。

    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

    (十信行满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也)。

    二者解行发心。

    (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迥向位也)。

    三者证发心。

    (初地已上乃至十地也前二是相似发心后一是真实发心△三辩相三○一信成就发心三○一明信心成就之行二○一问)。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

    (一问能修行人)。

    修何等行。

    (二问所修之行)。

    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三问行成堪发○二答前信满故进后信未成故退二一正答前问二一答三问三○一答能修行人)。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分别三聚乃有多门今此文中直明菩萨十住已上决定不退名正定聚未入十信不信因果名邪定聚此二中问十信位人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进或退本业经中十信菩萨如空中毛名不定聚今依此人明其修行也○二答所修行)。

    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

    (谓有闻熏及本觉内熏之力并依前世诸善根力故能信业果故舍恶从善修福德分也)。

    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

    (成菩提分及解说分善也上皆辩行因)。

    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明修行缘也谓约此因缘修十种信心行○三答行成堪发)。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

    (一明行成)。

    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二约胜缘正明发心谓发十住初心也胜缘虽多略举三种于中初一他力后二自力亦可同下二心谓顺教故得直心护法故得深心余同此也○二结成位)。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

    (此下有二)。

    入正定聚毕竟不退。

    (一显于下无失谓入十住初发心住位不堕凡小之地)。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二明于上有得也谓住习种性位行顺内熏之因故云正因又此位已去定当得果故云正因以更不退失故二举劣显胜胜者如前进劣者如此退文二○一明劣相二○一内因力微)。

    若有众生。

    (此下有二)。

    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

    (一惑重也)。

    虽值于佛亦得供养。

    (二德薄也于中三)。

    然起人天种子。

    (一倒求)。

    或起二乘种子。

    (二异求)。

    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二犹豫大乘○二外缘力劣)。

    或有供养诸佛。

    (此下有二)。

    未经一万劫。

    (一行时未满也)。

    于中遇缘亦有发心。

    (二遇缘不胜也于中有四)。

    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

    (一以色见佛)。

    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

    (二住相供僧)。

    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

    (三随劣教发心)。

    或学他发心。

    (四学他迹此等并非菩萨悲智之心故欲退失○二结成退失)。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

    (因缘)。

    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大乘起信论?卷第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