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增支部经典最新章节!

,作如是思择:今日牛往此处与此处,于此处与此处饮水。然则明日牛须往彼处与彼处,于彼处与彼处饮水。毗舍佉!正如是,一类之布萨者是作如是思择:我于今日食此与此之嚼食,食此与此之啖食,然则我于明日须食彼与彼之嚼食,食彼与彼之啖食。彼即由其贪,由与贪欲俱行之心渡日,毗舍佉!如是即牧牛者布萨。毗舍佉!如是布萨是为牧牛者布萨,无大果,无大胜利,无大威光,不成为大广。

    三

    毗舍佉!何为尼干布萨耶?

    毗舍佉!有名为尼干之沙门众!彼等对弟子作如是劝:诸子!汝当知,凡是对住于东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凡对住于西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凡对住于北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凡对住于南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如是对一类之有情劝哀怜悲愍。对一类之有情不劝哀怜,不劝悲愍。彼等于布萨之当日对弟子作如是劝:诸子!汝等当知,汝应将衣服悉皆抛掷,而作如是言:我于任何处无任何物,又我对任何物无执着。然而彼之父母却知彼是我等之子,彼亦知彼等是我之父母。复次,彼之妻与子知彼是我之养者,而彼亦知彼是我之妻、之子。复次,彼之僮仆、佣夫是知彼是我等之主,彼亦知彼等是我之僮仆、佣夫。如是人等应受劝实语时,却劝虚诳语,我即以此为彼之虚诳语。过其夜后,彼受用所不与之资具,我即以此为彼之不与取。毗舍佉!如是即尼干之布萨。如是布萨是为尼干布萨,无大果、无大胜利、无大威光,不成大广。

    四

    毗舍佉!又何为圣布萨耶?

    毗舍佉!将染污之心由修治而令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将染污之心由修治而令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如来,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随念如来之彼心是净化,并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毗舍佉!犹如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受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耶?是缘于炼粉,缘于香泥,缘于水,又缘于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而受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是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如来:如是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师、觉者、世尊。如此随念如来之彼心即净化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行梵布萨,与梵俱住,彼心即依梵而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毗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五

    毗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法:世尊之法是善说、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内证。随念法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犹如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耶?是缘于化装用之石抹,缘于水,缘于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而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是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法:世尊之法是善说……乃至[六]……是智者内证。随念法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法布萨,与法俱住,彼心即依法而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毗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六

    毗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又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是如理行者……乃至……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和敬行者,[僧伽]即四双八辈者。此即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当受施、当受请待、当受供养、当受恭敬,是世人无上之福田。随念僧伽之人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犹如污秽之衣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如何而污秽之衣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是缘于热,缘于灰汁,缘于生粪,缘于水,缘于其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污秽之衣是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乃至……是无上之福田。随念僧伽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僧伽布萨,与僧伽俱住,彼之心即依僧伽而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之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七

    毗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又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己戒之无缺、不穿、无斑、无纹、有益、智者所称赞、无执取、能起三摩提。彼随念戒之心是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犹如受到染秽之镜面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如何而污秽之镜面,可由修治而净耶?

    是缘于油,缘于灰,缘于毛拂,又缘于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所污之镜面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中,圣弟子随念己戒之无缺……乃至……能起三摩提,彼随念戒之心即清净……乃至……可断。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戒布萨,与戒俱住,彼之心依戒而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如是而染污之心即清净。

    八

    毗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又,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中,圣弟子随念天: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睹史多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有此以上之天。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信,与彼相同之信于我亦有。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戒,与彼相同之戒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闻,与彼相同之闻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舍,与其相同之舍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慧,与其相同之慧于我亦有。彼随念自己与彼等诸天之信、戒、闻、舍及慧之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毗舍佉!犹如是有垢之金矿,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有垢之金矿,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缘于灶,缘于盐,缘于赭土,缘于橐与钳,又,缘于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有垢之金矿,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天————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乃至……有此以上之天,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信,与彼相同之信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戒……闻……舍……慧,与彼相同之慧于我亦有。彼随念自己与彼等诸天之信、戒、闻、舍及慧之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天布萨,与天俱住,彼之心依天而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毗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九

    毗舍佉!彼圣弟子如是思择:阿罗汉是终生断杀生、离杀生、舍杖、舍刀、有耻、起悲怜心,并饶益哀愍一切之有命而住。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杀生、离杀生、舍杖、舍刀、有耻、起悲怜心,饶益哀愍一切有命而住。由于此分,我亦当仿效阿罗汉,又,我应行布萨。

    一〇

    阿罗汉是终生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取其受与者,望其受与者,自身不偷清净而住。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不与此,离不与取,取受与者,望其受与者,自身不偷,清净而住。由于此分,我亦当仿效阿罗汉,又,我应行布萨。

    一一

    阿罗汉是终生断非梵行,行梵行,从[非梵行]远离,离村人交会之法。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非梵行,行梵行,从[非梵行]远离,离村人交会之法,由于此分,我亦当仿效阿罗汉,又,我应行布萨。

    一二

    阿罗汉是终生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语真实,续实语,坚固,而当受信任,不欺世人。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语真实,续实语,坚固而当受信任,不欺世人,由于此分,我亦仿效阿罗汉,又,我应行布萨。

    一三

    阿罗汉是终生断谷酒、有木酒酒分之放逸处,离谷酒,有木酒之酒分之放逸处而住。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谷酒,有木酒之酒分放逸处,离谷酒,离有木酒之酒分放逸处而住。由于此分我亦当仿效阿罗汉,又,我应行布萨。

    一四

    阿罗汉是终生午前食者,不作夜食,离非时食。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成为午前食者,不夜食,离非时食,由于此分,我亦当效阿罗汉,又,我应行布萨。

    一五

    阿罗汉是终生离背驰及不见[作]舞踊、歌咏、音乐之事。离持华鬘、香、涂香,[以其等]作为饰事。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离背驰及不见舞踊、歌咏、音乐之事,离持华鬘、涂香,[以其等]作为饰事。由于此分,我亦当效阿罗汉,又,我应行布萨。

    一六

    阿罗汉是终生断高床、大床。离高床、大床,卧于低处,或床上、或草之铺敷物上。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高床、大床,离高床、大床,卧于低处,或床上、或草之铺敷物上,由于此分我亦当效阿罗汉,又,我应行布萨。毗舍佉!如是者实是圣者布萨。毗舍佉!行此圣者布萨即有大果、有大胜利、有大威光、是大广。

    一七

    有如何之大果耶?有如何之大胜利耶?有如何之大威光耶?有如何之大广耶?

    毗舍佉!譬如有人,成为持有甚多七宝之此十六大国,即:鸯伽、摩揭陀、迦尸、拘萨罗、跋耆、末罗、支提、番伽、拘楼、般遮罗、婆蹉、首罗先那、阿湿摩伽、阿槃提、健陀罗、剑蒲阇之主权者以作支配、却不值于成就八支布萨之十六分之一,何以故?毗舍佉!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故。

    一八

    毗舍佉!人间五十年是四大王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五百年是四大王天之寿量。毗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后,生为四大王天之同朋。毗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一九

    毗舍佉!人间百年是三十三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千年是三十三天之寿量。毗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后,生为三十三天之同朋。毗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之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〇

    毗舍佉!人间二千年是夜摩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二千年是夜摩天之寿量。毗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后,生为夜摩天之同朋。毗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一

    毗舍佉!人间四千年是睹史多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四千年是睹史多天之寿量,毗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之后,生为睹史多天之同朋。毗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二

    毗舍佉!人间八千年是化乐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八千年是化乐天之寿量。毗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之后,生为化乐天之同朋。毗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三

    毗舍佉!人间一万六千年是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一万六千年是他化自在天之寿量。毗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后,生为他化自在天之同朋。毗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四

    勿杀有命者 勿取非给与

    勿出虚诳语 勿饮酒精物

    非梵行交会 渐渐远离住

    勿食夜之食 非时食勿为

    勿着华鬘事 香料亦勿用

    床上或地上 铺物上勿卧

    部分此八种 所谓布萨物

    苦痛所终究 是由佛所说

    月与日轮与 两者皆是美

    照辉而回转 能照处无限

    月日除却暗 在虚空中行

    于空中照辉 以遍照诸方

    于其空中诸 宝即为所收

    真珠摩尼宝 吠琉璃黄金

    又角形黄金 山所出黄金

    称生色黄金 蚁掘出砂金

    具八种支分 布萨德相较

    月所有之光 及所有众星

    十六分之一 彼等不及得

    女人及男子 并有具足戒

    具种八支分 布萨共施行

    能引得安乐 勤于福之行

    不受诸人笑 进入天住处

    第三 阿难品

    七十一

    一

    缘在舍卫[城]。

    其时,遍历者阐那即来诣具寿阿难之处。诣已,与具寿阿难互俱相庆慰、作欢喜、不可忘之交谈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遍历者阐那即语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汝等亦施设贪之断,瞋之……乃至……施设痴之断耶?”

    “友,唯我等施设贪之断,瞋之……乃至……施设痴之断。”

    “友!然则如何是汝等所见贪之过患而施设贪之断耶……乃至……如何是汝等所见痴之过患而施设痴之断耶?”

    二

    “友!有贪心之人是被贪所蔽,心为所执,亦思恼害自己之事,……恼害他……乃至……亦思俱恼害之事,而唯感到心之苦、忧。当贪断时,即不思恼害自己之事,……不恼害他……乃至……俱……乃至……不感到心之苦、忧。

    友!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执,以身行恶行,以语……乃至……以意行恶行。当贪断时,即不以身行恶行,以语……乃至……以意行恶行。

    友!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执,无法如实知自利、亦……他利……乃至……亦无法如实知俱利。当贪断时,即能如实知自利,亦……他利……乃至……亦能如实知俱利。

    友!贪者实是作闇者,无眼者,无智者,慧灭者。助长苦痛者,不能引涅槃者。

    友!有瞋心之人是为瞋……乃至……

    友!愚痴之人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执,亦思恼害自己之事,亦……恼害他……乃至……亦思俱恼害之事,而感到心之苦、忧。当愚痴断时,即不思恼害自己之事,亦……恼害他……乃至……俱……乃至……不感到心之苦、忧。

    友!愚痴之人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执,以身行恶行,以语……乃至……以意行恶行。当愚痴断时,即不以身行恶行,以语……乃至……不以意行恶行。

    友!愚痴之人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执,亦不如实知自利、亦……他利……乃至……亦不如实知俱利。当愚痴断时,亦能如实知自利、亦能……他利……乃至……如实知俱利。

    友!愚痴者实是作闇者,无眼者,无智者,慧灭者,能助长苦痛者,不能引涅槃者。

    友!此是我等见贪之过患,施设贪之断者。此是见瞋之过患,施设瞋之断者,此是见痴之过患,施设痴之断者。

    三

    友!复有断此贪、瞋、痴之道耶?有行迹耶?

    友!有断此贪、瞋、痴之道,有行耶。

    友!如何为断此贪、瞋、痴之道?如何为行迹?

    即是八支圣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友!此实是断此贪、瞋、痴之道,是行迹。

    友!此断贪、瞋、痴之道是善,行迹是善。友!阿难!然则实是不放逸者。”

    七十二

    一

    一时,具寿阿难住在憍赏弥之瞿私多园。

    其时,有一在家之阿时婆迦弟子,来诣具寿阿难之处。诣已,问讯具寿阿难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在家之阿时婆迦弟子,即对阿难语曰:

    “大德阿难!何人之法是善说耶?于世之中,谁等是妙行者耶?于世之中,谁等是完成者耶?”

    “家主!然则,于此我当问汝,请随所欲而回答。家主!汝如何思惟耶?凡为断贪而说法,为断瞋而说法,为断痴而说法之人是善说耶?或否?对此汝如何思惟?”

    “大德!凡是为断贪而说法,……瞋……乃至……为断痴而说法人之法是善说————于此我如是思惟。”

    二

    “家主!汝如何思惟耶?凡为断贪而修行,……瞋……为断痴而修行之人,于世中是善修行者耶?或否?于此汝如何思惟?”

    “大德!凡为断贪而修行之人,……瞋……为断痴而修行之人,于世之中是善修行者————于此我如是思惟。”

    三

    “家主!汝如何思惟耶?凡已断贪,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凡已断瞋……乃至……凡已断痴,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未来亦不可能生者,彼于世之中是完成者耶?或否?对此汝如何思惟?”

    “大德!凡已断贪,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凡已断瞋……乃至……凡已断痴,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者,彼于世之中是完成者————对此我如是思惟。”

    四

    “由是汝如是记说:‘大德!凡为断贪而说法,……瞋……乃至……为断痴而说法人之法,是善说。’又汝如是记说:‘大德!凡为断贪而修行,……瞋……乃至……为断痴而修行之人,于世中是善修行者。’又汝如是记说:‘大德!凡已断贪,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更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凡已断瞋……乃至……凡已断痴,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更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者,于世中是完成者。’”“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不赞叹自法,不诽谤他法,依道理而说法,说义理,又不交杂私见。

    五

    大德阿难!汝等为断贪而说法,为断瞋而……乃至……为断痴而说法,大德!汝等之法是善说。大德阿难!汝等为断贪而修行,……瞋……乃至……为断痴而修行,汝等于世中之善修行者。大德阿难!汝等贪已断,根已截,如切多罗树之顶,更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汝等之瞋……乃至……汝等之痴已断,根已截,如切多罗树之顶,更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汝等是于世之完成者。

    六

    大德!奇哉!大德!奇哉!大德!譬如起伏者,如发覆者,或示道于迷者,于闇中持来明灯,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是如是,圣阿难以种种之方法开示法。大德阿难!我归依世尊,又,归依[法]又[归依]僧。圣阿难请存念我,从今日起我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七十三

    一

    一时,世尊住在释迦族之地迦毗罗[城]外之尼拘律树园。其时世尊病愈,病愈未久。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迦族摩诃那摩白世尊言:

    “大德!我知世尊自昔即如是说法,得定者有知,不得定者则非,大德!是定先而智后耶?或智先而定后耶?”

    二

    其时,具寿阿难自忖:“世尊病愈,病愈未久。此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对世尊作甚深之问,莫如我将释迦族摩诃那摩同伴出予一处以说法。”

    其时,具寿阿难即揩释迦族摩诃那摩之臂同伴而出,对释迦族摩诃那摩言:

    三

    “摩诃那摩!世尊说有学之戒,又,世尊亦说无学之戒。又,世尊说有学之定,又,世尊亦说无学之定。又,世尊说有学之慧,又,世尊亦说无学之慧。

    四

    摩诃那摩!何为有学之戒耶?

    摩诃那摩!世间有比丘,具戒波罗提木叉……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学处。摩诃那摩!此说为有学之戒者。

    五

    摩诃那摩!何为有学之定耶?

    摩诃那摩!世间有比丘,离诸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此说为有学之定者。

    六

    摩诃那摩!何为有学之慧耶?

    摩诃那摩!世间有比丘,如实了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摩诃那摩!此说为有学之慧,摩诃那摩!所谓圣弟子者具足如是戒,具足如是定,具足如是慧,诸漏尽故,于现法自知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摩诃那摩!世尊如是说有学之戒者,世尊亦如是说无学之戒者,世尊如是说有学之定者,世尊亦如是说无学之定者,世尊如是说有学之慧者,世尊亦如是说无学之慧者。”

    七十四

    一

    一时,具寿阿难住在毗舍离大林中重阁讲堂,时,离车族之阿婆耶与离车族之潘迪它库马拉卡[聪明童子]来诣阿难之处。诣已,问讯具寿阿难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族之阿婆耶即语阿难曰:

    “大德!离系若提子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彼]称为智见无所余:我无论是行、是住、是眠、是醒、恒不断作智见现起。彼由苦行而施设过去世诸业之吐出,由不作而施设新业桥之破坏。如是业尽故苦尽,苦尽故受尽,受尽故一切[流转之]苦灭尽,如是由于此可见之灭尽清净,而有[生死之]超出。大德!世尊就此有何言耶?”

    二

    “阿婆耶!世尊、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正确说明此三种灭尽清净,是为有情之清净,为超脱愁、恼,为欲灭苦、忧,为欲得智,为欲作证涅槃。云何为三耶?

    阿婆耶!世间有比丘,具戒,波罗提木叉……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学处,彼不造新业,又,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阿婆耶!比丘者具足如是戒,离诸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不造新业,又,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阿婆耶!比丘者具足如是戒……乃至……从漏尽,将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彼不造新业,又,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阿婆耶!世尊、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正确说明此三者灭尽清净,是为有情之清净,为超脱愁与恼,为欲灭苦与忧,为欲得智,为欲作证涅槃。”

    三

    如是为说时,离车族之聪明童子即语离车族之阿婆耶曰:“友!阿婆耶!汝何故不以具寿阿难之善说为善说而随喜耶?”

    “友!我为何不以具寿阿难之善说为善说而随喜耶?不以具寿阿难之善说为善说而随喜者之头,当为粉碎。”

    七十五

    一

    一时,阿难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阿难!凡汝等所哀愍之人,或是所谓容听[汝等言]之众人,即或友,或同辈,或亲戚,或近亲。阿难!汝等应于三处劝导,使之能入,能住。云何为三耶?

    二

    应劝导于佛证净,使之能入、能住————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应劝导于法证净,使之能入、能住————世尊之法是善说、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应劝导于僧伽证净,使之能入、能住————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和敬行者,[僧伽者]即四双八辈;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应受施、应受请待、应受供养、应受恭敬,是世人之无上福田。

    三

    阿难!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种虽有变异,成就佛证净之圣弟子不会有变异,[唯]有此变异而已。阿难!成就佛证净之圣弟子,或生于地狱、或傍生、或饿鬼境者,无有是处。

    四

    阿难!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种,虽有变异,但成就法……乃至……成就僧伽证净之圣弟子不会有变异,[唯有]有此变异而已。阿难!成就僧伽证净之圣弟子,或生于地狱、或傍生、或饿鬼者,无有是处。

    五

    阿难!凡汝等所哀愍之人,或所谓容听[汝等言]之众人,即或友、或同辈、或亲戚、或近亲。阿难!汝等应于三处劝导,使之能入、能住。”

    七十六

    一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说为有、有,大德!齐限于何而有有耶?”

    “阿难!若无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有情之识是安住于下劣界中,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阿难!如是而有有。

    二

    阿难!若无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识是安住于中界,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

    三

    阿难!若无无色界之异熟业,亦可得无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识是住于妙界,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阿难!如是而有有。”

    七十七

    一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于一边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说为有有。大德!齐限于何而有有耶?”

    “阿难!若无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思[与]希求是安住于下劣界中,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

    二

    又阿难!若无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思[与]希求是安住于中界中,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

    三

    又,阿难!若无无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无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思[与]希求是安住于妙界中,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阿难!如是而有有。”

    七十八

    缘与前同……乃至……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阿难!一切之戒、禁、[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是为有效耶?”

    “大德!此中不可一向作记。”

    “阿难!然则,汝当分别。”

    “大德!如习于戒、禁、[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而不善法增长,善法损减。如是戒、禁、[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是无效。大德!又,如果习于戒、禁、[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长,如是戒、禁、[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是有效。”如是具寿阿难所语,[大]师即予同意。

    时具寿阿难因[大]师予以同意,而从座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时,世尊于具寿阿难离去不久,告诸比丘众曰:“诸比丘!阿难是有学,然则,于慧与彼全等者,是不易得。”

    七十九

    一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此等三种香,唯有顺风薰,逆风即不薰。云何为三耶?是根香、树心香、华香。大德!此等三种香,唯有顺风薰,逆风即不薰。大德!有顺风亦薰,逆风亦薰,顺逆风亦薰之香否?”

    “阿难!有香类,顺风亦薰,逆风亦薰,顺逆风皆薰者。”

    二

    “大德!如何是彼香类顺风亦薰,逆风亦薰,顺逆风皆薰者?”

    “阿难!无论在村中或邑中,有女人或男子,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离杀生、离不与取、离于欲邪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木酒之酒分放逸处,具戒、性质善良,以无污秽悭吝之心住于家,施而无所惜,舒伸[施]手,乐于弃舍、容乞、乐于分与施物,其地方之沙门、婆罗门称赞:某名之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离杀生、离不与取、离于欲邪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木酒之酒分放逸处,具戒、性质善良,以无污秽悭吝之心住于家,施无所惜,舒伸[施]手,乐于弃舍、容乞、乐于分与施物。天亦称赞彼而曰:‘某名之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归依佛……乃至乐于分与施物。’阿难!实则此香类之顺风亦薰,逆风亦薰,顺逆风皆薰者。”

    三

    华香不薰在逆风

    栴檀多揭摩利迦

    善士即薰在逆风

    善士香于一切处。

    八十

    一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我现从世尊得闻,现从世尊受持[谓:]阿难!尸弃[佛]有名为阿毗浮之弟子,居于梵世,发音声则千世界可使得闻。然则大德!世尊、应供、正自觉者发音声,能[使闻]于几何耶?”

    “阿难!彼是弟子,如来是无量。”

    再次,具寿阿难白世尊言:“我现从世尊得闻,现从世尊受持[谓:]‘阿难!尸弃[佛]有名为阿毗浮之弟子,居于梵世,发音声则千世界可使得闻。’然则大德!世尊、应供、正自觉者发音声,能[使闻]于几何耶?”

    “阿难!彼是弟子,如来是无量。”

    二

    第三度,具寿阿难白世尊言:“我现从世尊得闻,现从世尊受持,[谓:]‘阿难!尸弃[佛]有名为阿毗浮之弟子,居于梵世,发音声则千世界可使得闻。’然则,大德!世尊、应供、正自觉者发音声,能[使则闻]于几何耶?”

    “阿难!汝曾得闻小千世界耶?”

    “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是其时,愿世尊为说,从世尊得闻,诸比丘应受持。”

    “阿难!然则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说。”具寿阿难即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告曰:

    三

    “阿难!有日、月运行照辉诸方之千位世[界],在其中有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千阎浮提、千西牛货、千北俱庐、千东胜身、千四大海、千四大王、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他[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阿难!此名为小千世界。阿难!有小千世界之千倍[世界]者。阿难!此名为中二千世界。又,阿难!有中二千世界之千倍世[界]者。阿难!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阿难!如来若希望,则发音声可令三千大千世界得知,或复希望可令更远者得[知]。”

    四

    “大德!复次,如何而世尊发音声可令三千大千世界得知,或复希望可令更远者者得[知]耶?”

    “阿难!于此如来以光满三千大千世界,彼等有情若知其光,如来则于其时发音,令其闻声。阿难!如是如来发音声,令三千大千世界得知,或复希望可令更远者得[知]。”

    五

    如是语时,具寿阿难即唱曰:“呜呼!于我有利,呜呼!我是幸遇,我师有如是之大神通,有如是之大威德。”

    如是说时,具寿邬陀夷语具寿阿难曰:“具寿阿难!若汝师有如是之大神通,有如是之大威德,其为汝有何作为耶?”

    如是语时,世尊告具寿邬陀夷曰:“邬陀夷!勿如是言,邬陀夷!勿如是言,邬陀夷!若阿难于尚未离贪前死,因其心净,于天中七次登于王位,于此阎浮提中七次登于王位,邬陀夷!阿难更于现法般涅槃。”

    第四 沙门品

    八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沙门之沙门行。云何为三耶?

    受增上戒学事,受增上心学事,受增上慧学事。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沙门之沙门行。诸比丘!是故,于此应如是学:我受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

    诸比丘!譬如驴追牛群,边行边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彼并无与牛相同之色,与牛相同之声,与牛相同之步法,彼只在追逐牛群,边走边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而已。’诸比丘!正如是,世间中有比丘是在追诸比丘,而边行边言:‘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彼并无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受增上戒学之欲,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增上心学之欲,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受增上慧学之欲,彼只在追诸比丘,边言边行:‘我亦是比丘,我亦比丘而已。’

    诸比丘!故,应如是学————我受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耕田家主应先作之事。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之耕田家主,最初须善为耕田,善为施平。在最初善为耕平之田,于相当时播种子,于相当时播种子已,时时将水引入,时亦放出。诸比丘!此等为耕田家主应先作之三者。

    二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三者,是比丘应先作之事。云何为三耶?

    受增上戒学之事,受增上心学之事,受增上慧学之事。诸比丘!此等是比丘应先作之三者。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我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十三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其时有一跋耆子比丘,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彼跋耆子比丘,白言世尊:

    “大德!每半月有一百五十余之学处为所诵。大德!我不能学此!”

    “然则,比丘!汝能学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否?”

    “大德!我能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二

    “比丘!是故,汝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比丘!汝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故,比丘!因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汝之贪可断、瞋可断、痴可断;汝之贪可断故、瞋可断故、痴可断故,汝即不作不善事,不习恶事。”

    三

    彼比丘即于后时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学增上慧。彼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而断贪、断瞋、断痴。彼因断贪故、因断瞋故、因断痴故,彼即不作不善事,不习恶事。

    八十四

    一

    一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于一边之彼比丘即白言世尊:

    “大德!说为有学、有学。大德!齐限于何始为有学耶?”

    “比丘!彼是学习者,故说为有学。”

    “又彼是学于何者?”

    “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比丘!是故,彼即说为有学。”

    正学有学者 随行于直道

    灭尽第一智 由直复有智

    智已解脱人 如是实生慧

    我解脱不动 能引结尽故

    八十五

    一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于每半月为所诵,欲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为三耶?

    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是,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不因此而说彼[虽为圣人]是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坚固,又坚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能尽三结故,成为预流、不堕法、决定、趣于正觉。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犯此,亦能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坚固,又坚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能尽三结故,贪、瞋、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即作苦之边际。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此,亦能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是不退转法。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漏尽故,于现法自了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如此一分行者有一分之成就,全分行者有全分之[成就]。诸比丘!无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

    八十六

    一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于每半月诵,欲得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者为三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三结尽故,成为七返,以七返为极,轮回流转于天中及人中,而作苦之边际。彼三结尽故为家家。或于三家轮回流转而作苦之边际。彼三结尽故成为一种子,唯起一人之有而作苦之边际。彼三结尽故,贪、瞋、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即作苦之边际。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上流,至于色究竟。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有行般涅槃。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无行般涅槃。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损害般涅槃。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中间般涅槃。

    四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如此一分之行者,即有一分之成就,全分之行者,即有全分之[成就]。诸比丘!无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

    八十七

    一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学处于每半月诵。欲得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为三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三

    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中间般涅槃;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损害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成为上流……行于色究竟;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贪、瞋、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而作苦之边际。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一种子,唯起一人性而作苦之边际。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家家,轮回流转于二或三家,而作苦之边际。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七返,以七返为极,轮回流转于天中及人中,而作苦之边际。

    诸比丘!如是全分之行者,即成就全分,一分之行者,即[成就]一分。诸比丘!无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

    八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学。云何为三学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戒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于学处。诸比丘!此为增上戒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心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远离于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为增上心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慧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乃至……此趣于灭苦之道。诸比丘!此说为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是三学。”

    八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学,云何为三学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戒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学处。诸比丘!此说为增上戒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心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远离于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增上心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慧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是三学。”

    二

    增上戒与心 增上慧精进

    具力固静虑 正念护根习

    既如前亦后 既如后亦前

    既如下亦上 既如上亦下

    既如昼亦夜 既如夜亦昼

    无量三摩提 战胜一切方

    行净为前进 言彼有学人

    净行极坚固 世称彼等觉

    由识之灭故 爱尽而解脱

    如灯之涅槃 遂成心解脱

    九十

    一

    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人之间,与诸大比丘入于崩伽阇邑。世尊住彼崩伽阇。所谓崩伽阇即拘萨罗人之邑。

    复于其时,有名迦叶之比丘住在崩伽阇。于彼处世尊作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然而,迦叶比丘却于世尊作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表示不忍、不满此沙门极为俭约。

    二

    其时,世尊住崩伽阇已,即向王舍[城]之方游行而去。次第游行而入于王舍[城],世尊即住在王舍[城]之鹫峰山。

    时,迦叶比丘即于世尊离去不久,起恶作,作追悔:“呜呼!于我有不利。呜呼!于我并非有利。呜呼!我之所行是可恶。呜呼!我之所行并非有善。当世尊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有不满:‘此沙门极为俭约。’我今何不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于世尊座前,以过为过作忏悔!”

    三

    其时,迦叶比丘即收床坐、披衣、持钵,向王舍[城]而去,次第来诣王舍[城]鹫峰山世尊所在处。诣已,问讯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迦叶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一时,世尊住在崩迦阇,崩伽阇即是拘萨罗人邑。当世尊于彼处,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门是极俭约。’时,世尊住崩伽阇已,而向王舍[城]之方游行而去。大德!于世尊离去后不久,我即起恶作,作追悔:‘呜呼!于我有不利,呜呼!于我并非有利。呜呼!我之所行是可恶。呜呼!我之所行并非有善。当世尊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门是极俭约。”我何不往诣世尊所在处。诣已,于世尊座前,以犯为犯作忏悔。’大德!凡愚、迷惘、不善、违犯克服我。当世尊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门是极俭约。’大德!请世尊以我之过为过,为防御当来,请容受。”

    四

    “迦叶!汝实犯凡愚之迷惘不善之过。当我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汝即谓:‘此沙门极为俭约。’迦叶!又,汝即能知以犯为犯而如法忏谢故,我等可容受。迦叶!人若能知以过为过而如法忏谢,而为防御当来,此于圣者之律是增事。

    五

    迦叶!若长老比丘者不称赞欲学、受学,又不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于应时对欲学之他比丘不称赞真、实。如是之长老比丘,迦叶!我并不称赞。何以故?因为[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就亲近彼比丘,亲近彼之众人即仿彼,仿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不饶益、苦。迦叶!是故,我不称赞如是之长老比丘。

    六

    迦叶!若中年比丘者……乃至……迦叶!若新学比丘者不称赞欲学、受学,又不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于应时对欲学之他比丘不称赞真、实。如是之新学比丘。迦叶!我并不称赞。何以故?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亲近彼之众人即仿彼,仿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不饶益、苦。迦叶!是故,我不称赞如是之新学比丘。

    七

    迦叶!长老比丘者,若称赞欲学、受学,又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对欲学之他比丘,应时而说称赞真、实。如是之长老比丘,迦叶!我予称赞。何以故?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亲近彼之众人即仿彼,仿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饶益、之乐。迦叶!是故,我称赞如是之长老比丘。

    八

    迦叶!中年比丘者亦……迦叶!新学比丘者称赞欲学、受学,又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真、实应时而说称赞欲学之他比丘。如是之新学比丘,迦叶!我予称赞。何以故?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亲近彼比丘之众人即仿彼,仿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饶益、乐。迦叶!是故,我称赞如是之新学比丘。”

    第五 掬盐品

    九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耕田家主之必然所作。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有耕田家主,疾疾善为耕田,善为耕平。疾疾善为耕田、善为耕平已、亦疾疾播种子、疾疾播种已、疾疾引入水、又放出。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耕田家主之必然所作。

    诸比丘!彼耕田家主并无今日之谷犹生、明日即稔、明后日即熟之神通威力。诸比丘!唯有时,彼耕田家主其谷,将随季节之变化而或生或稔或熟。

    二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三者,是比丘之必然所作。云何为三事耶?

    受增上戒学之事、受增上心学之事、受增上慧学之事。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比丘之必然所作。

    诸比丘!彼比丘并无我今日无取着,或于明日,或于明后日等,从而心解脱之神通威力。诸比丘!唯有时,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学增上慧,比丘无取着,从漏而心解脱。

    诸比丘!是故,对此应如是学:我等受增上戒学之欲应很深……乃至……我等受增上慧学之欲应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此学。”

    九十二

    一

    “诸比丘!外道之遍历者施设此等三种远离。云何为三远离耶?

    即由衣[所生染]之远离、乞食[所生染]之远离、床座[所生染]之远离。

    诸比丘!此中,外道之遍历者即于衣[所生染]远离而作施设:彼等亦着麻衣、亦着杂衣、亦着尸衣、亦着粪扫衣、亦着树皮衣、亦着鹿皮衣、亦着裂之鹿皮、亦着结茅草衣、亦着结树皮衣、亦着结木屑衣、亦着人发褐、亦着尾毛褐、亦着鸺鹠翼衣。诸比丘!外道之遍历者即于衣[所生染]远离,作如是施设。

    诸比丘!此中,外道之遍历者即于乞食[所生染]远离而作施设:彼等即亦食生菜、亦食粟粒、亦食野生谷类、亦食削皮之屑、亦食藓苔、树脂、亦食糠、亦食被抛弃之焦饭、亦食折胡麻、亦食草、亦食牛粪、亦食林中之根或果实而生、亦食落下之果实。诸比丘!外道之遍历者即于乞食[所生染]远离,作如是施设。

    诸比丘!此中外道之遍历者即远离于床座[所生染],而施设林树下、冢间、高原、回处、藁堆、谷仓。诸比丘!外道之遍者,即远离于床座[所生染]作如是施设。

    诸比丘!外道之遍历者施设此等三种远离。

    二

    诸比丘!于此法律中,比丘有此等之三种远离。云何为三戒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断恶戒、远离恶戒,具正见、断邪见、远离邪见,又漏尽、断漏、远离漏。诸比丘!比丘是具戒、断恶戒、远离恶戒,具正见、断邪见、远离邪见、漏尽、断漏、远离漏。诸比丘!于此而说比丘,得第一,得坚固而清净,安住于坚固。

    三

    诸比丘!譬如耕田家主之稻成熟,耕田家主即疾

    疾收割,疾疾收割已,疾疾而集;疾疾集已,疾疾而运;疾疾运已,疾疾而积;疾疾积已,疾疾而打;疾打已,疾疾除藁;疾疾除藁已,疾疾除壳;疾疾除壳已,疾疾而簸;疾疾簸已,疾疾而蓄;疾疾蓄已,疾疾而捣;疾疾捣已,疾疾除糠。诸比丘!如是彼耕田家主其谷即得第一,得坚固,得清净,安住于坚固。诸比丘!正如是,有比丘,具戒、断恶戒、远离恶戒,具正见、断邪见、远离邪见,又漏尽、断漏、远离漏。诸比丘!于此而说比丘,得第一,得坚固清净,安住于坚固。

    四

    诸比丘!譬如秋季时,于晴而无云之虚空,日通过苍空、破除一切虚空之暗黑而光辉,而热、朗照。诸比丘!正如是,当圣弟子生起远离尘垢之法眼时,诸比丘!与见俱生之己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即断。又,从贪、瞋之二法脱出。彼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离所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诸比丘!此时圣弟子或有死事,彼无可能有被此结所系而再来此世之圣弟子。”

    九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众。云何为三众耶?

    是第一众、不和合众、和合众。

    诸比丘!以何为第一众耶?

    诸比丘!其众中之长老比丘多不蓄[资具],不缓漫[于学],不为堕落事制轭,于远离之先导者,为得未得,为达未达,为证未证而发精进。彼等之子弟即仿其例,子弟亦多不蓄[资具],不缓漫[于学]、不为堕落事制轭、于远离之先导者。为得未得、为达未达、为证未证而发精进。诸比丘!此说为第一众。

    二

    诸比丘!又以何为不和合众耶?

    诸比丘!其众中之比丘嘲弄、斗争、诤论、互相以口剑相刺而住。诸比丘!此说为不和合众。

    三

    诸比丘!又以何为和合众耶?

    诸比丘!其众中之比丘和合、欢喜、不诤论、如乳水之互相以亲爱眼注视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和合众。

    四

    诸比丘!当比丘和合、欢喜、不诤,如乳水之互相以亲爱眼注视而住时,诸比丘!比丘于其时则生多福。诸比丘!比丘于其时是住于梵住,即[住于]欢喜之心解脱,于欢喜者生喜,心喜者之身轻安,身轻安即受乐,有乐者之心即得定。

    五

    诸比丘!譬如山上有大粒之雨滴从空而降时,其水即随向低处流,充积于山溪或峡或渠,充积山溪或峡或渠即充积小池、充积小池即充积大池、充积大池即充积小河、积小河即充积大河、充积大河即充积于海,正如是,诸比丘!当比丘和合、欢喜、不诤、如乳水之互相亲爱眼注视而住时,诸比丘!比丘于其时即生多福。诸比丘!比丘于其时是住于梵住,[住于]欢喜之心解脱,于欢喜者生喜,心喜者身轻安,身轻安即受乐,有乐者之心即得定。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众。”

    九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云何为三支耶?

    诸比丘!世中,王之良善骏马是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

    二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法之比丘应受献好物,应受欢待、应受供养、应受归敬,是人之无上福田。云何为三法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

    三

    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具足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卫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精勤,具足正行与亲近、于微细罪见而怖畏,受学学处。诸比丘!比丘是如是具足色。

    四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不善法故,为具足善法故,发精进而奋勤,有势力而勇往迈进,于善法无休息。诸比丘!比丘是如是具足力。

    五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乃至……如是如实知,此是趣苦灭之道。诸比丘!而比丘如是具足速疾。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

    九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云何为三支耶?

    诸比丘!世间中,王之善良骏马是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王者之善良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

    二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法之比丘,是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

    三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乃至……受学学处。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色。

    四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不善,为具足善法,发精进而奋勤,有势力而勇往迈进,于善法无休息。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力。

    五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为不转生法。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速疾。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

    九十六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于世间,王之良善骏马是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使用,可谓是王之股肱。

    二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

    三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卫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精勤……乃至……受学学处。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色。

    四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不善法而发精进,为具足善法而有势力勇往迈进,于善法不休息。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力。

    五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速疾。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

    九十七

    一

    “诸比丘!树皮衣最初亦色恶、又粗触、又少价值。诸比丘!树皮衣用驯惯亦色恶、又粗触、又少价值。诸比丘!树皮衣使用已旧亦色恶、又粗触、又少价值。诸比丘!使用已旧之树皮衣,人们或用于拭瓶、或将弃于尘堆中。

    二

    诸比丘!正如是,比丘于最初若无戒而恶质,我说此是彼之色恶。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色恶。诸比丘!我说其人亦如是。

    复次,凡与彼交、亲事、仿[彼之]动作者,即为此而招来长时之不饶益、苦。我说此为彼之粗触。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粗触。诸比丘!我乃如是说彼人。

    复次,凡施彼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为此能施者仍无大果、无大胜利。我说此为彼少价值。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少价值。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三

    诸比丘!比丘虽是中年……乃至……诸比丘!虽是长老,比丘若无戒而恶质者,我说此是彼之色恶。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色恶。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凡复与彼交、亲事、仿[彼之]动作者,即为此而招来长时之不饶益、苦。我说此是彼之粗触。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粗触。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复次,凡施彼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为此能施者仍无大果、无大胜利。我说此为彼少价值。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少价值。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四

    诸比丘!如是长老比丘于僧伽中若有所言,其时诸比丘即对彼如是言:汝愚者、暗昧者为何欲言?汝亦有所言耶?于是彼即愤、不欢而发语。僧伽即应对而语,宛如弃彼树皮衣于尘堆,而弃[其]语。”

    九十八

    一

    “诸比丘!最初迦尸迦衣亦有色泽,又触滑,又价值大。诸比丘!迦尸迦衣用惯亦有色泽,又触滑、价值亦大。诸比丘!迦尸迦衣使用旧亦有色泽,触滑、价值亦大。诸比丘!迦尸迦衣使用虽旧,或可用于包宝,或可蓄于香箧之中。

    二

    诸比丘!正如是,诸比丘最初虽是具戒而质善,我说此为彼之妙色。诸比丘!犹如彼迦尸迦衣之有色泽。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复次,凡与彼交,亲事,仿[彼之]行动者,即为此而引长时之饶益、乐。我说此为彼之触滑。诸比丘!犹如彼迦尸迦衣是触滑。诸比丘!我如是说于此人。

    复次,凡施彼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者,为此而有大果、大胜利。我说此为彼之价值大,诸比丘!犹如彼迦尸迦衣之价值大。诸比丘!我如是说于此人。

    三

    诸比丘!比丘虽是中年……乃至……诸比丘!比丘虽是长老,若具戒而质善,我说此为彼之有妙色。诸比丘!犹如彼迦尸迦衣之有色泽。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复次,凡与彼交,亲事,仿[彼之]行动者,即为此招来长时之饶益、安乐。我说此为彼之触滑。诸比丘!诸比丘!犹如迦尸迦衣之触滑。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复次,凡施[彼]衣……施资具者,为此而有大果、大胜利,我说此为彼之价值大。诸比丘!犹如迦尸迦衣之价值大。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四

    诸比丘!如是长老比丘于僧伽中若有所言,其时,诸比丘即对彼如是言:具寿众!默然!长老比丘将说法与律。诸比丘!是故,此中应如是学,我等应如迦尸迦衣,不应如树皮衣。诸比丘!汝等实应如是学。”

    九十九

    一

    “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随所造业,而受其所造业[之异熟]。诸比丘!若如是,则[人]不可能住于梵行,亦不认为有作苦之边际可得。又,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应随所造业之应受也,彼人受其异熟。诸比丘!若如是,则[人]可住于梵行,亦认为作苦之边际是可得。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人,虽造少量恶业,业亦导彼于地狱。诸比丘!复次,世有一类之人,虽造完全同样之少量恶业,唯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之异熟]亦不现,但[起]多[业异熟]而已。

    二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之恶业虽少量,仍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小、自体贱劣、[为小异熟]而住于苦。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之恶业虽是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之少量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异熟],惟起多[业之异熟]而已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不狭小、自体伟大、住于无量。诸比丘!如是人所作之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之少量,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之异熟],惟[起]多[业异熟]而已。

    三

    诸比丘!譬如有人,将一掬之盐投入一碗水中,诸比丘!汝等如何思惟耶?其一碗水由此一掬之盐而咸至难以下饮耶?”

    “大德!唯然。”

    “何以故?”

    “大德!碗中之水少故,水为盐咸至难以下饮。”

    “诸比丘!譬如有人,犹如将一掬盐投入恒伽河,诸比丘!汝等如何思惟耶?彼恒伽河能因此一掬盐而咸至难以下饮耶?”

    “大德!是即不然。”

    “何以故?”

    “大德!恒伽河中之水聚大,其水聚不由此一掬盐而不能下饮。”

    “诸比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虽造少量恶业,即导彼于地狱。复有一类人,虽正造与其相等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异熟],惟[起]多[业异熟]而已。

    四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之恶业虽是少量,仍可导彼于地狱?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修身……乃至……[为小异熟]自体贱劣,住于苦。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少量之恶业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少量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却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之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业异熟]而已?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修身……乃至……自体伟大,住于无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之少量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却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业异熟]。

    五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或为半钱被捕、或为一钱被捕、或为百钱被捕,诸比丘!复世有一类人,不为半钱被捕、或不为一钱被捕、或不为百钱被捕。

    诸比丘!如何人或为半钱被捕、或为一钱被捕、或为百钱被捕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贫、无所有物、穷乏。诸比丘!如是之人或为半钱被捕、或为一钱被捕、或为百钱被捕。

    诸比丘!如何人不为半钱被捕、不为一钱被捕、不为百钱被捕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富、财多、丰裕。诸比丘!如是之人不为半钱被捕、或不为一钱被捕、或不为百钱被捕。

    诸比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造少量恶业,亦导彼于地狱。诸比丘!世有一类人,造完全与其相同之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之异熟。惟[起]多[业异熟]而已。

    六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之恶业,虽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修身……乃至……自体贱劣,[为小异熟]苦而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恶业,虽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与其完全相同之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少量[之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之[业异熟]而已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修身……自体伟大,住于无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与其完全相同之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业之异熟]而已。

    七

    诸比丘!譬如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当某人取其不与之羊时,或杀彼、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得以随意作。当某人取其不与之羊时,不得将彼或杀、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随意而作。

    诸比丘!如何人取其不与之羊时则被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或杀、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得以随意作者?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贫、无所有物、穷乏。诸比丘!如是之人取其不与之羊时则被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或杀、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得以随意作者。

    诸比丘!如何人取其不与之羊时羊之饲主或屠杀者,不杀、不缚、不没收财产而亡、或不得随意作者?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富、财宝多、裕富而为王或宰相。诸比丘!如是之人当取不与之羊时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亦]不杀、或不缚、或不没收财产而亡、或不得随意作者,唯有合掌而乞,无外于云:饲主!请与我羊,或与羊之代价。

    诸比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虽造少量恶业,亦可导彼于地狱。复次,世有一类人,虽造与其完全相同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异熟],惟[起]多之[业异熟]而已。

    八

    诸比丘!如何之人所造恶业虽是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修身……乃至……自体贱劣,[为小异熟]苦而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恶业虽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少量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异熟],惟[起]多[业异熟]而已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修身……乃至……自体伟大、住于无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少量业,虽与其完全相同……乃至……[于未来]少量[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之[业异熟]而已。

    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随所造业,而只受其业[之异熟]。诸比丘!若如是者,则[人]不可能住于梵行,亦不认为有作苦之边际可得,又,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有人,随所造之应受业,彼只受其异熟。诸比丘!若如是,则[人]可住于梵行,亦认为作苦之边际是可得。”

    一百

    一

    “诸比丘!金矿中,有泥砂、小石砾之垢。然则,尘垢洗涤者或尘垢洗涤者弟子即将之散于桶中而洗、遍洗、完全洗涤。

    当金矿断其尘垢,脱离尘垢时,黄金[尚有]微细小石与粗砂间之垢。然则,尘垢洗涤者或尘垢洗涤者弟子即将之洗涤、遍洗、完全洗。

    当金矿断其尘垢,脱离尘垢时,金矿[尚有]微细砂与黑粉微细之垢。然则,尘垢洗涤者或尘垢洗涤者弟子即将之洗涤,遍洗,完全洗。

    二

    当金矿断其尘垢,脱离尘垢时,更有金砂之余。然则,黄金匠,或黄金匠弟子,即将其金矿投入镕治、遍镕、完全镕。当金矿尚未镕、犹未遍镕、犹未被完全镕、犹未被蓄、犹未脱离浊秽,则不致软,又不致堪任、又不极光净、又易坏、又不适于正确之制作。

    诸比丘!彼黄金匠或黄金匠弟子,将金矿镕治、遍镕、完全镕之时,[此时]彼金矿即为所镕、遍镕、完全镕、为蓄、离浊秽,又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又不易坏,适于正确制作。或板、或耳珰、或颈饰、或金璎珞,无论欲改造任何庄严具,彼皆可适应其目的。

    三

    诸比丘!正如是,修增上心之比丘有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之尘杂垢染,有思虑而聪明之比丘当断于此、排斥、祛除、令尽。

    当修增上心之比丘断于此、除于此时,即有欲寻、恚寻、害寻中间之垢染,有思虑而聪明之比丘当断离、排斥、祛除、令尽。

    当修增上心之比丘断于此、除于此时,即有亲里寻、国土寻、不被轻相应寻之微细垢染,有思虑而聪明之比丘当断离于此、排斥、祛除、令尽。

    四

    当断离于此、祛除此时,更有复法寻之残,彼虽是三摩地、却未能寂静未能妙,而非伏除[烦恼]可得者,当得一趣性,由加行而抑止[烦恼]而防护。诸比丘!其心是唯内而住、完全而住、趣于一,有等持之时,[此时]彼三摩地是寂静、是妙。伏除[烦恼]而得,得一趣性,非由加行抑止[烦恼]而防护者,凡为证知应证知法而引发心时,即可随着[彼定生起]之原因,能得以实现。

    五

    彼若希求————愿我实现种种神通,以一变多,以多变一,或显、或隐、或穿壁、或逾墙、或透越山,无碍而行犹如行在空中,出殁于地中犹如在水中,于水上行不沈犹如在地上,结跏趺坐于空中行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神通,有大威力,亦可以手执取、扪摸日月,乃至身达梵世————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六

    彼若希求————愿我以超人清净之天耳,或远、或近,天及人之声,两皆得听————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七

    彼若希求————欲以心遍知他有情心,他补特伽罗心,或欲知有贪心,欲知离贪心即离贪心,或欲知有瞋心……乃至……或离瞋心即……乃至……或……有痴心……或离痴心即……或……略心……或……散心即……或……大心……或……非大心……或……有上心……或……无上心……或……定心……或……非定心……或欲知不解脱心,或欲知解脱心即解脱心————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八

    彼若希求————愿我能随念种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乃至……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坏成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食如是物,感受如是苦与乐,有如是寿量。我即由彼处没而生于他处。在其处我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食如是物,感受如是苦与乐,有如是寿量,我即从彼处没而生于此处。如是相状与名称俱,我即随念种种宿住————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九

    彼若希求————愿我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随之正当而死,正当而生,我当知是劣、是殊胜、是妙色、是恶色、是幸与不幸业而生之有情————此等有情是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怀邪见,受由邪见所[起]之业。彼等于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或复次,此等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诽谤圣者、怀正见、受由正见所[起]之业。彼于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此我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随之正当而死、正当而生我当知是劣、是殊胜、是妙色、是幸与不幸业而生之有情————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一〇

    彼若希求————我之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则随其[起定]之原因能得以实现。

    一一

    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应于适当之时思惟三因:应于适当时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思惟舍因。

    一二

    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三摩地因,其心即趣于懈怠之理。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精勤因,其心即趣于掉举之理。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舍因,其心则为漏尽,有不正等待之理。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于适当时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思惟舍因故,其心是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又不易坏,为漏尽而正确得定。

    一三

    诸比丘!譬如金匠或金匠弟子造灶、作灶已,于灶口点火,于灶口点火已,以钳插金矿,投入灶口,于适当时而以鞴吹,于适当时拂水,于适当时观察。诸比丘!若金匠或金匠之弟子,只一向以鞴吹金矿,则其金矿应焚烧。诸比丘!若金匠或金匠弟子,只一向对其金矿拂水,即彼金矿应冷却。诸比丘!若金匠或金匠弟子对其金矿只一向观察,则彼金矿不至正确成熟。诸比丘!金匠或金匠弟子,对其金矿于适当时,以鞴而吹,于适当时以水拂,于适当时观察故,由是而彼金矿遂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又不易坏,可正确用于制作或板或耳珰或颈饰或金璎珞,无论欲改造任何庄严具,皆可适应其目的。

    一四

    诸比丘!正如是,勤修增上心之比丘、于适当时应思惟三因:于适当时应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应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应思惟舍因。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三摩地因,其心即趣于懈怠之理。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精勤因,其心即趣于掉举之理。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舍因,其心则为漏尽,有不正确等持之理。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于适当时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思惟舍因故,其心即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又不易坏,为漏尽而正确得定,为知证所有应知证之法,引发心时,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一五

    彼若希求————愿我实现种种之神通……乃至……[百之五]……应知六神通之心……乃至[百之六、七、八、九]……漏尽故……乃至[百之一〇]作证已,具足而住————则随[其起定之]原因能得以实现。”

    第二大五十竟

    第一 等觉品

    百一

    一

    “诸比丘!我于遍觉以前,犹未现等觉为菩萨时,思惟:如何是世间之味着?如何是过患?如何是出离?诸比丘!我思惟:凡于世中以乐、喜为缘所生之物,即为世中之味着。凡于世中无常、苦、变易之法者,即为世中之过患。凡于世中,调伏欲贪,断欲贪者,即为世中之出离。

    二

    诸比丘!我以世之味着为味着,又以过患为过患,又以出离为出离,不能如实觉了之前。诸比丘!我在人、天、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王、庶民之中,无法公言已经现等觉无上正等觉。诸比丘!然而,我如是以世之味着为味着,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觉了故。诸比丘!我在人、天、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王、庶民之中,公言已经现等觉无上之正等觉。复次于我生智、见————我之心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从今即无后有。

    三

    诸比丘!我探索世间味着、我了悟世间味着,我以慧充分得见世间所有味着。诸比丘!我探索世间过患,我了悟世间过患,我以慧充分得见世间所有过患。诸比丘!我探索世间出离,我了悟世间出离,我以慧充分得世间所有出离。

    四

    诸比丘!我以世间味着为味着,又以过患为过患,又以出离为出离,犹未如实觉了之前。诸比丘!我在人、天、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王、庶民之中,无法公言已经现等觉无上正等觉。诸比丘!然而,我如是以世间味着为味着,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觉了故。诸比丘!我在人、天、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王、庶民之中,公言已经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又于我即生智与见————我之心解脱是不动,此是最后生,从今即无后有。”

    百二

    “诸比丘!于世间若无有味着物者,有情即于世不可能贪染。诸比丘!世间有味着故,有情即贪染于世。诸比丘!世间若无过患,有情即不可能厌离于世。诸比丘!世间有过患故,有情即厌离于世。诸比丘!若无有从世出离,有情即不从世出离。诸比丘!世间有出离故,有情即从世出离。

    诸比丘!有情以世之味着为味着,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未如实觉了之前,诸比丘!有情即不俱、天、人、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王、庶民出离,以不离系、不解缚、不离脱之心而住。诸比丘!有情以味着为味着,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觉了故。诸比丘!有情即俱天、人……以出离,离系、解缚,离脱之心而住。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不以其味着为味着,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觉知,则诸比丘!我对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中不认为是沙门,或于婆罗门中不认为是婆罗门。复次,彼等具寿不于现法中亲自觉了沙门性之义、或婆罗门性之义,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又,凡沙门或婆罗门以世间味着为味着,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而如实觉知。则诸比丘!我对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之中认为是沙门,或于婆罗门之中认为是婆罗门。复次,彼等具寿于现法中亲自觉了沙门性之义,或婆罗门性之义,作证、具足而住。”

    百三

    “诸比丘!于圣者之律,歌咏是号泣。诸比丘!于圣者之律,舞踊是狂气之所作。诸比丘!于圣者之律,越度露齿而哄笑是儿戏。诸比丘!是故,于世间断歌咏之缘,断舞踊之缘,善士于某种原因而欢时,唯笑而笑即足矣。”

    百四

    “诸比丘!有三事,习而无厌足。云何为三事耶?

    诸比丘!睡眠是习而无厌足。诸比丘!饮谷酒、木酒之事,是习而无厌足。诸比丘!交会事是习而无厌足。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习而无厌足。”

    百五

    一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告世尊曰:

    “心不能护者,即身业不能护,语业亦不能护、意业亦不能护。如斯不护身业、不护语业、不护意业人之身业是湿润……意业亦湿润。如斯身业湿润……意业湿润人之身业即腐败……乃至……意业亦腐败。其身业腐败……乃至……意业腐败人之死是不善良,临终是不善良。”

    “长者!譬如家屋之尖顶犹未善葺覆时,尖顶亦不能维护、桷亦不能维护、墙壁亦不维护。尖顶亦湿、椽木亦湿、墙壁亦湿。尖顶亦腐、椽木亦腐、墙壁亦腐。正如是、长者!心不能护时,身业亦不能护……乃至……临终是不致善良。

    长者!当心受护时,身业亦受护……乃至……意业亦受护。如斯护身业……乃至……护意业人之身业亦不湿……乃至……意业亦不湿。如斯身业不湿人之……乃至……意业不湿人之身业亦不腐……乃至……意业亦不腐。如斯身业不腐……乃至……意业不腐人之死是善良,临终是善良。

    长者!譬如家屋之尖顶善为葺覆时、尖顶亦受护,椽木亦受护,墙壁亦受护。尖顶亦不湿、椽木亦不湿,墙壁亦不湿。尖顶亦不腐,椽木亦不腐,墙壁亦不腐。正如是,长者!心受护时,身业亦受护……乃至……临终是善良。”

    百六

    一

    世尊语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长者!心败害时,身业亦败害……乃至……意业亦败害。如斯失身业害之人……乃至……失意业败害人之死是不善良,临终是不善良。

    二

    长者!譬如屋尖顶不善为葺覆时,尖顶亦败害,椽木亦败害,墙壁亦败害。正如是,长者!心败害时、身业亦败害……乃至……意业亦败害,如斯失身业败害人之……乃至……失意业败害人之死,是不善良,临终是不善良。

    三

    长者!心不败害时、身业亦不败害……意业亦不败害。如斯不败害身业人之……不败害意业人之死是善良,临终是善良。长者!譬如屋尖顶善为葺覆时,屋尖顶亦不败害,椽木亦不败害,墙壁亦不败害。正如是,长者!心不败害时,身业亦不败害……意业亦不败害。如斯不败害身业之人……不败害意业之人死是善良,临终是善良。”

    百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为三缘耶?

    贪是业集之缘,瞋是业集之缘,痴是业集之缘。

    诸比丘!凡是贪之所作,从贪所生,以贪为缘,贪所集之业是不善,此业是有罪,此业有苦之异熟,此业能集业,此业不能灭业。诸比丘!凡是瞋之所作……乃至……诸比丘!凡是痴之所作,从痴而生,以痴为缘,痴所集之业是不善,此业是有罪,此业有苦之异熟,此业能集业,此业不能灭业。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百八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三缘耶?

    无贪是业集之缘。无瞋是业集之缘。无痴是业集之缘。

    诸比丘!凡是无贪之所作,从无贪而生,以无贪为缘,无贪所集之业是善,此业是无罪,此业有乐之异熟,此业能灭业,此业不能集业。诸比丘!凡是无瞋之所作……乃至……诸比丘!凡无痴所作,从无痴而生,以无痴为缘,无痴所集之业是善,此业是无罪,此业有乐之异熟、此业能灭业,此业不能集业。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百九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为三缘耶?

    诸比丘!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诸比丘!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诸比丘!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

    二

    诸比丘!如何而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而欲生?

    诸比丘!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如斯法]。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者,欲即生。生欲者即受系如斯法。诸比丘!我说此为结,即所谓心之染者。诸比丘!如是,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而欲生。

    三

    诸比丘!又,如何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而欲生耶?

    诸比丘!依未来之欲贪因法,以心寻求、伺察[如斯法]。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如斯法]者,生欲者即受系其法。诸比丘!我说此为结,即所谓心之染者。诸比丘!如是,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

    四

    诸比丘!又,如何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而欲生耶?

    诸比丘!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如是]。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其法]者,欲即生。生欲之人即受系如是法。诸比丘!我说此为结,即所谓心之染着。诸比丘!如是,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百十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为三缘耶?

    诸比丘!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诸比丘,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诸比丘!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

    二

    诸比丘!又,如何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诸比丘!知因过去之欲贪因之法,有当来之异熟。知已而避当来之异熟。避已,以心离欲,以慧通达而见。诸比丘!如是,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

    三

    诸比丘!又,如何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诸比丘!知因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有当来之异熟。知已而避当来之异熟。避已,以心离欲,以慧通达而见。诸比丘!如是、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

    四

    诸比丘!又,如何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诸比丘!知因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有当来之异熟。知已而避当来之异熟。避已,以心离欲,以慧通达而见。诸比丘!如是,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第二 恶趣品

    百十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若不断除必生于无幸处,当堕于地狱。云何为三耶?

    凡是非梵行者,而称为梵行者。又,凡是对行梵行之人之清净梵行,以无根之非梵行,加以非难。又,凡是作如是语、如是见者:于欲无过失,于欲之渴望不止者。诸比丘!此等三者,若不断除生于无幸处,当堕地狱也。”

    百十二

    “诸比丘!世间能得遇三者之出现是难。云何为三难耶?

    诸比丘!世间得遇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是难。世间得遇说如来所说法律之人是难。世间得遇知恩而深感之人是难。

    诸比丘!世间得遇斯等三者之出现是难。”

    百十三

    “诸比丘!世间有三种人之存在。云何为三种人耶?

    是容易被量、难量、不可量也。

    诸比丘!又,谁是容易被量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具傲慢、贡高、轻躁、饶舌、谈散漫而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散动放荡诸根。诸比丘!此说为容易被量之人。

    诸比丘!又,谁是难量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人,不傲慢、不贡高、不轻躁、不饶舌、不谈散漫、正念、正知而心定、心专注以拥护诸根。比丘众!此说为难量之人。

    诸比丘!又谁是不可量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比丘、阿罗汉而漏尽也。诸比丘!此说为不可量之人。诸比丘!世中有此等三人存在也。”

    百十四

    一

    “诸比丘!于世中有三种人存在。以谁为三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人,完全超越色想故、灭碍想、不作意种种想、有无边之空,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彼即味着其[静虑]、希求其[静虑],又,以其[静虑]而满足。彼即立于其[静虑]、信解其[静虑]、多住其[静虑]、不舍、死而生于属空无边处天之同类中。诸比丘!属于空无边处天之寿是二万劫。于中,异生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之弟子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即于其中般涅槃。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与有闻圣弟子之差别、特相、殊异,即:[异生]是有趣生之事。

    二

    诸比丘!复次,世有一类人,全然超越空无边处,而有无边之识。如此,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彼即味著于其[静虑]、希求其[静虑]、又以其[静虑]而满足。彼即立于其[静虑]、信解其[静虑]、多住于其[静虑]、不舍、死而生于属识无边处天之同类中。诸比丘!属于识无边处天之寿量是四万劫。于中异生是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弟子是在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即于其中般涅槃。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与有闻之圣弟子之差别、特相、殊异,即:[异生]是有趣生之事。

    三

    诸比丘!复次,世有一类之人,全然超过识无边处,而无有物,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彼即味着其[静虑]、希求其[静虑]、又以其[静虑]而满足。彼即立于其[静虑]、信解其[静虑]、多住于其[静虑]、不舍、死而生于属无所有处天之同类中。诸比丘!属于无所有处天之寿量是六万劫。于中异生是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之弟子是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即在其中般涅槃。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与有闻之圣弟子之差别、特相、殊异,即:[异生]是有趣生之事。诸比丘!此等三种人者存在于世间。”

    百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云何为三缺损耶?

    是戒缺损、心缺损、见缺损。

    诸比丘!又,何为戒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杀生、取不与者、行邪欲、语虚诳语、语离间语、语粗恶语、语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戒缺损。

    二

    诸比丘!又,何为心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贪求、有瞋心。诸比丘!此说为心缺损。

    三

    诸比丘!又,何为见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有邪见、颠倒见,言:无施与、无献供祀、无烧供、无善作与恶作之业果、异熟、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世中无自觉于此世及他世、作证而能说示正行之有正行为之沙门、婆罗门。诸比丘!此说为见缺损。

    四

    诸比丘!有情是戒缺损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处、地狱。诸比丘!有情或心缺损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处、地狱。诸比丘!有情或见缺损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处、地狱。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

    五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云何为三圆足耶?

    戒圆足、心圆足、见圆足是。

    诸比丘!又,何为戒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离杀生、离不与取、离诸欲之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戒圆足。

    六

    诸比丘!又,何为心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贪求、心不瞋。诸比丘!此说为心圆足。

    七

    诸比丘!又,何为见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正见、不颠倒见,言有施与、有献供祀、有烧供,有善作与恶作业之果、异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世中有自觉于此世及他世、作证而能说示正行之有正行之沙门、婆罗门。诸比丘!此说为见圆足。

    八

    诸比丘!有情是戒圆足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诸比丘!有情或是见圆足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诸比丘!有情或是见圆足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

    百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云何为三缺损耶?

    是戒缺损、心缺损、见缺损……乃至……[复说百十五之一四]。

    二

    诸比丘!譬如正确之骰子投之于上,无论留在何处,都能善为停留。诸比丘!正如是,有情是戒缺损故……生……、或心缺损故……或见缺损故……生……。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

    三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云何为三圆足耶?

    戒圆足……乃至[百十五之五~八]……

    四

    诸比丘!譬如正确之骰子投之于上,无论留在何处,都能善为停留。诸比丘!正如是,有情是戒圆足故……生……,或心圆足故……生……,或见圆足故……生……。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

    百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云何为三缺损耶?

    是业缺损、活命缺损,见缺损。

    诸比丘!又,何为业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杀生……及至[百十五之一]……语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业缺损。

    二

    诸比丘!又,何为活命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活命于邪、由邪命而生存。诸比丘!此说为活命缺损。

    三

    诸比丘!又,何为见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邪见、颠倒见,言:无施与、无献供祀……乃至[百十五之三]……[于世中]无自觉于此世及他世、作证而能说示[正行之有正行为之沙门、婆罗门]。诸比丘!此说为见缺损。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

    四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云何为三圆足耶?

    是业圆足、活命圆足、见圆足。

    诸比丘!又,何为业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离杀生……乃至……[百十五之五]……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业圆足。

    五

    诸比丘!又,何为活命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正当活命,由正命而生存。诸比丘!此说为活命圆足。

    六

    诸比丘!又,何为见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正见、不颠倒见,言:有施与、有献供祀……乃至[百十五之七]……世中有自觉于此世及他世、作证而能说示[正行之有正行之沙门、婆罗门]。诸比丘!此说为见圆足。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

    百十八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净。云何为三清净耶?

    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诸比丘!又,何为身清净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丘!此说为身清净。

    诸比丘!又,何为语清净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语清净。

    诸比丘!又,何为意清净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贪求、心不瞋、有正见。诸比丘!此说为意清净。诸比丘!

    此等三者,是清净。”

    百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净。云何为三清净耶?

    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二

    诸比丘!又,何为身清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诸比丘!此说为身清净。

    三

    诸比丘!又,何为语清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语清净。

    四

    诸比丘!又,何为意清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若内有欲之欲,即知我有内欲之欲。内若无有欲之欲,即知我无内欲之欲。又若未生欲之欲生时,即知其生。又,若已生欲之欲断时,即知其断。又,于已断欲之欲,知其当来不生。

    五

    或若内有瞋者,即知我有内之瞋。或若内无瞋者,即知我无内之瞋。又未生之瞋生时,即知其生,又,已生之瞋断时,知其断。又,已断之瞋,即知其当来不生。

    六

    或若内有惛沉睡眠者,即知我有内之惛忱睡眠。或若内无惛沉睡眠者,即知我无内之惛沉睡眠。又,未生之惛沉睡眠生时,即知其生。又,已生之惛沉睡眠断时,即知其断。又,已断之惛沉睡眠,即知其当来不生。

    七

    或若内有掉举恶作者,即知我有内之掉举恶作。或若内无掉举恶作者,即知我无内之掉举恶作。又,未生之掉举恶作生时,即知其生。又,已生之掉举恶作断时,即知其断。又,已断之掉举恶作,即知其当来不生。

    八

    或若内有疑者,即知我有内疑。或若内无疑者,即知我无内疑。又,未生之疑生时,即知其生。又,已生之疑断时,即知其断。又,已断之疑,即知其当来不生。诸比丘!此即说为意清净。诸比丘!于此等三者,是清净。”

    九

    身净语亦净 意净而无漏

    净具足净者 即言洗除恶

    百二十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寂默,云何为三寂默耶?

    是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

    诸比丘!又,何为身寂默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丘!此说为身寂默。

    诸比丘!又,何为语寂默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语寂默。

    诸比丘!又,何为意寂默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漏尽而于现法自觉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说为意寂默。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净。”

    身寂语亦寂 心寂而无漏

    寂默之具足 人言一切断

    第三 拘尸那揭罗品

    百二十一

    一时,世尊住在拘尸那揭罗之灵供处密林中,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即答世尊云:“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依止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其时,长者或长者子近彼已,将请待[彼于]翌日之餐食。诸比丘!比丘即欣诺。彼于翌日,于日前分,着内衣、被衣、执钵,至彼之长者或长者子住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席。其时,彼长者或长者子即亲手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彼,使令饱。比丘即谓:‘善哉!此长者或长者子亲手以胜妙嚼食、啖食满足我,饱餐我。’彼即更言:‘呜呼!此长者或长者子当来亦亲手以如是胜妙之嚼食、啖食来满足我、饱餐我,是其所望。’于是彼即为其施食所结,而失本心,而耽着,不见过患,无离脱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其处起欲寻、起恚寻、起害寻。诸比丘!我说施与如是比丘者,无有大果,何以故?诸比丘!因比丘放逸而住故。

    诸比丘!然而,世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其时长者或长者子近彼已,将请待[彼于]翌日之餐食。诸比丘!比丘则欣诺。彼于翌日,于日前分,着内衣、被衣、执钵,到彼长者或长者子之住处。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其时彼长者或长者子即亲自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彼、使令饱,比丘不谓:‘善哉!此长者或长者子亲手以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我,饱餐我。’又彼不如是谓:‘呜呼!此长者或长者子当来亦亲手以如是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我,使我饱餐,是其所望。’于是彼即不为其施食所结,不失本心、不耽着、能见过患,有离脱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彼处起离欲寻、起无恚寻。诸比丘!我说施与如是比丘者,有大果,何以故?诸比丘!因为比丘是不放逸而住故也。”

    百二十二

    “诸比丘!有嘲弄、相斗、相诤、互以口剑相刺之比丘所住处。诸比丘!只思惟此处即与我不快,何况住在[其处]!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三法,数数作三法。

    彼等断何种之三法?

    离欲寻、无恚寻、无害寻是。彼等是断此等三寻。

    彼等数数作何种之三法耶?

    欲寻、恚寻、害寻是。彼等是数数作此等三法。

    诸比丘!有嘲弄、相斗、相诤、互以口剑相刺之比丘所住处。诸比丘!只思惟此处即与我不愉快,何况住在[其处]耶!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三法、数数作此等三法。

    诸比丘!有和合、庆慰,不诤、如乳水,以亲爱之眼互为相见之比丘所住处。诸比丘!只往此处即与我愉快,何况是思惟!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三法、数数作此等三法。

    彼等断何种之三法耶?

    欲寻、恚寻、害寻是。彼等断此等三法。

    彼等数数作何种之三法耶?

    数数作离欲寻……乃至……。诸比丘!互相和合、庆慰……所住之处。诸比丘!只往此处我即愉快,何况是思惟!我对此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三法、数数作此等三法。”

    百二十三

    一时,世尊住在毗舍离之瞿昙支提。其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诸比丘即答应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我是觉了而后说法,并非无觉了。诸比丘!我是说有缘之法,并非是无缘。诸比丘!我是说有折伏之法,并非无折伏。诸比丘!觉了而说法,并非无觉了,说有缘之法,并非无缘。说有折伏之法,并非无折伏,我应教授,应教诫。复次,诸比丘!汝等是喜足欢喜、喜悦而说世尊是正自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行者。”世尊说此,彼等比丘众是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复次,说此记说时一千世界震动。

    百二十四

    一

    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人之间,而入迦毗罗[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闻世尊到达迦毗罗[城],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立于一面,世尊告立于一面之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去迦毗罗[城]!去寻我等今日一日得以住之处。”

    “大德!唯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答已,即入迦毗罗[城],遍巡迦毗罗[城]、于迦毗罗[城]亦不见世尊一日之间可住处。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诣世尊之处,诣已,白言世尊:

    二

    “大德!于迦毗罗[城],并无世尊今日一日得住之处。大德!有世尊昔之同梵行者巴朗岛卡拉马,愿世尊今日即于彼之住处住一日。”

    “去!摩诃那摩!设席!”“大德!唯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答应世尊而往诣巴朗岛卡拉马之住处。诣已,设席已,准备洗足水已,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白世尊:

    “大德!敷座已,洗足水已备。大德!唯世尊知时。”

    三

    时,世尊即诣巴朗岛卡拉马住处。诣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洗两足。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谓:

    “今非奉侍世尊之侧时,世尊已疲倦,我将于明日近侍世尊。乃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过其夜后,再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

    四

    “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种人之师。云何为三之师耶?

    摩诃那摩!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遍智,不施设色之遍智,不施设受之遍智。摩诃那摩!复次,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遍智,施设色之遍智,不施设受之遍智。摩诃那摩!复次,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遍智,施设色之遍智,施设受之遍智。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种人之师。摩诃那摩!此等三师之归趣,是一耶或多耶?”

    五

    如是说时,巴朗岛卡拉马即语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

    如是说时,释尊即告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汝说是多。”再度,巴朗岛卡拉马语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再度,世尊告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多。”第三度,巴朗岛卡拉马即语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第三度,世尊告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多。”

    六

    时巴朗岛卡拉马曰:

    “呜呼!我在释迦族大尊贵之摩诃那摩面前,受到沙门瞿昙乃至三次之辱,我不如离去此迦毗罗[城]。”

    时,巴朗岛卡拉马即离去迦毗罗[城],彼于离去迦毗罗[城]后,唯此离去而不复返。

    百二十五

    一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哈它卡天子于夜具极美之姿色,照遍祗陀林各处,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却惟有沉陷而不能站立,犹如将苏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时,随即沈渗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而唯陷沈,却不能站立。

    二

    时,世尊即告哈它卡天子曰:“哈它卡!汝应化作粗之自体。”

    “大德!唯然。”哈它卡天子即答应世尊,化作粗之自体,问讯于世尊而坐于一面。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哈它卡天子曰:

    “哈它卡!往昔为人时,汝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汝之所有否?”

    “大德世尊!往昔为人时,我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我之所有;然,亦有不为我所有之法。大德!犹如世尊今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王、大臣、外道弟子所围绕而住。正如是,大德!我是为诸天子所围绕而住。大德!乃至从远方而来之诸天子亦言:‘我等欲于哈它卡天子前听法。’

    大德!我对三种法不饱、死而不厌者。云何为三法耶?

    大德!我于见世尊之事不饱、死而不厌。大德!我于听正法之事不饱、死而不厌。大德!我于承事僧伽之事不饱、死而不厌。

    大德!我于此等三种法不饱、死而不厌[天子如是言]。”

    于何时见世尊 得饱足非梦

    承事僧伽时 亦听正法时

    学着增上戒 欣喜听正法

    三法不饱足 无烦哈它卡

    百二十六

    一

    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之仙人落处鹿苑。时,世尊即于日前分着内衣、执钵、披衣、为乞食而入于波罗奈。时,世尊即在市场之匹拉卡树傍行乞。见一比丘,[于静虑]失爱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无法寂静,心迷乱而诸根放荡。见彼比丘[世尊]即曰:

    “比丘!比丘!汝勿为自身作吐出食、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浸润之汝自身,蝇不追随,不随逐,无有是处。”

    二

    时,彼比丘即从世尊之训诫而起厌离心,其时世尊于波罗奈行乞已,午后由乞食还,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于此地,在日前分着内衣、执钵、披衣、为乞食而入波罗奈。诸比丘!我在牛市场之匹拉卡树傍行乞,见一比丘[于静虑]失爱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无法寂静、心迷乱而诸根放荡。见已,彼比丘,我即作如是言:

    ‘比丘!比丘!汝勿为自身作吐出食。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浸润之汝自身,蝇不追随,不随逐,无有是处。’

    诸比丘!时,彼比丘受我之训诫即起厌离心。”

    三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为吐出食耶?何为腥?何为蝇耶?”

    “比丘!贪求是吐出食,瞋恚是腥,恶不善之寻是蝇。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浸润之汝自身,蝇不追随,不追逐,无有是处。”

    不护眼与耳 不作防诸根

    基贪诸思惟 蝇则追随来

    比丘吐出食 腥味之浸入

    涅槃将遥远 唯受苦而已

    于村或于林 不至己之寂

    愚无智乃蝇 亦附随巡行

    诸人具戒慧 如若寂静乐

    蝇类则灭无 寂静乐于寝

    百二十七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来诣世尊所在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那律即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间,以超人清净之天眼,多见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大德!成就何法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耶?”

    二

    “阿那律!成就三种法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阿那律!世间有女人,于日前分时,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于家,日中时,以嫉妒所缠之心住于家,日后分时,以欲贪所缠之心住于家。阿那律!成就此等三种法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百二十八

    一

    尔时,具寿阿那律往诣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具寿舍利互相庆慰,欢喜而为可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具寿阿那律言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我于世间,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千世[界]。复次,我之精进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轻安之身不躁动,已定之心是专注。然而,我心是无取而不能解脱。”

    二

    “友阿那律!汝思惟:‘我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千世[界]。’此是汝之慢,又,友阿那律!汝思惟:复次我之精进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轻安之身不躁动,已定之心是专注。此是汝[心之]掉动。又,友阿那律!汝思惟:然而,我心无取而不解脱。此是汝之恶作。具寿阿那律断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宜将心运于不死界。”

    三

    于是,具寿阿那律即于后时断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将心运于不死界。于是,具寿阿那律即单独隐栖、不放逸、炽然、心勤苦而住。不久,善男子于现法自觉已,从家趣于无家之目的、无上梵行之终末,作证具足而住。此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无再[住于]现状。具其寿阿那律复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百二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女人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婆罗门之真言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邪见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

    二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云何为三光耶?

    诸比丘!月轮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日轮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如来所说之法律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

    百三十

    一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种人耶?

    是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

    诸比丘!又,谁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又,其忿永附随于彼。诸比丘!譬如刻在岩石之字,风或水亦不能速灭、能永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又,此忿是永附随于彼。诸比丘!此说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

    二

    诸比丘!又,谁是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然而,其忿不永附随于彼。诸比丘!譬如地上之书字,风或水即能速灭,不能永存。正如是,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然而,其忿是不能永附随于彼,诸比丘!此说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

    三

    诸比丘!又,谁是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虽受剧烈言,虽受粗言,虽受不快之言,仍然和合、亲切、欢喜。诸比丘!譬如水中之字是完全快速消失,不永存。正如是,诸比丘!世有一类人,虽受剧烈言,虽受粗言,虽受不快之言,然仍和合、亲切、欢喜。诸比丘!此是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种人。”

    第四 战士品

    百三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三支之战士,是适当于王,堪为王所使用,可算是王之股肱。云何为三支耶?

    诸比丘!世有战士,能远射,又,能不误射,又,能破大集团。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战士,是适当于王,堪为王所使用,可称是王之股肱。

    二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支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能远射,又能不误射,能破大集团。

    三

    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而能远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色————此非属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

    将所有受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受————此非属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

    将所有想的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想————此非属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

    将所有行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行————此非属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

    将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识————此非属于我、此非是我、此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射远方。

    四

    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能不误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而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不误射。

    五

    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而能破大集团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能破大无明蕴。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破大集团。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

    百三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众会。云何为三耶?

    以伪美所训练之众会,以质问所训练之众会,应意乐所训练之众会。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之众会。”

    百三十三

    “诸比丘!成就三支之友者,是可亲近。云何为三友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能施难施者,能作难作者,能忍难忍者。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友者,是可亲近。”

    百三十四

    一

    “诸比丘!无论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决定性亦定而住,一切行是无常。如来以此现等觉、现观。现等觉已,现观已,即明了一切行是无常。并叙说、施设、建立、开启、分别,而彰显之。

    二

    诸比丘!无论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决定性亦定而住,一切行是苦。如来以此现等觉,现观,现等觉已,现观已,即明了一切之行是苦。并叙说、施设、建立、开启、分别,而彰显。

    三

    诸比丘!无论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决定性亦定而住,一切法是无我。如来以此现等觉、现观。现等觉已,现观已,即明了一切法是无我、并叙说、施设、建立、开启、分别,而彰显。”

    百三十五

    一

    “诸比丘!譬如所有以丝所织之布中,发褐是最下劣者。诸比丘!发褐是冷之时即冷、暖之时即暖、色恶而触之不快。诸比丘!正如是,所有众多之沙门论师中,末伽梨论是最恶。诸比丘!末伽梨痴人是如是说、如是见:无有业、无有业果、无有精进。

    二

    诸比丘!所有过去世之应供、正自觉者世尊,悉是业论者、业果论者、精进论者。诸比丘!末伽梨痴人遮止此等,言:无有业、无有业果、无有精进。

    三

    诸比丘!所有未来世之应供、正自觉者、世尊、悉是业论者、业果论者、精进论者。诸比丘!末伽梨痴人,遮止此等,言:无有业、无有业果、无有精进。

    诸比丘!现在之我、应供、正自觉者是业论者、业果论者、精进论者。末伽梨痴人亦遮止我[之说],言:无有业、无有业果、无有精进。

    四

    诸比丘!譬如在河口敷设网,将会带来多鱼之损伤、丧失。诸比丘!正如是,末伽梨痴人宛如人之网,生于世,带来众多有情之损害、苦、损伤、丧失。”

    百三十六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云何为三圆足耶?

    信圆足、戒圆足、慧圆足是。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

    百三十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长。云何为三增长耶?

    信增长、戒增长、慧增长是。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长。”

    百三十八

    一

    “诸比丘!我当说三种之未调马。又,我当说三种之未调人。谛听,善作意之,我当说。”[世尊说]

    “唯然,大德!”彼等比丘众则回答世尊。世尊说曰:

    “诸比丘!又,如何为三种之未调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具美色,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是三种未调马。

    诸比丘!又,如何是三种未调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未调人,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有一类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未调人,具速疾,又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

    二

    诸比丘!又如何是未调人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而知此是苦……乃至……如实而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说此为彼之[智之]速疾。然而,为问及胜法、胜律、却怖而不能答,说此为无[德之]美色。复次,彼未得衣、食、座、床、病缘药、资具,说此为彼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未调人是具有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

    三

    诸比丘!又,如何是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了知此是苦……乃至……了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此说

    为彼之速疾。诸比丘!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然而,彼未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此说为彼不具之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未调人是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与体壮。

    四

    诸比丘!又,如何是未调人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耶?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了知此是苦……乃至……了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复次,彼已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此说为彼之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未调人是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是三种未调人。

    五

    诸比丘!我当说三种良马。又,[当说]三种人中之良马,谛听,善作意之,我将说。”

    彼等比丘众即回答世尊:“唯然,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云何为三种良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良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复次,诸比丘众!世间有一类良马,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是三种良马。

    六

    诸比丘!又,谁是三种人中之良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中之良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人中之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有一类人中之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

    七

    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良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灭尽五顺下分结故,成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界]成为不退转者,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即怖而不能答,此说为彼无美色。复次,彼是不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此说为彼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人中良马是具有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

    八

    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良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灭尽五顺下分结故,成为化生者,于彼处涅槃,从彼世[界]成为不退转者,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复次,彼是不得衣……资具,此说为彼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人中之良马是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

    九

    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之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之……乃至……从彼世[界]成为不退转者。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复次,彼是得衣……资具,此说为彼之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人中之良马是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人中之良马。”

    百三十九

    一

    “诸比丘!我当说三种最良马,又当说三种人中之最良马,谛听,善作意之,我将说。

    诸比丘!又,如何为三种最良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最良马……乃至……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是三种最良马。

    诸比丘!又,谁是三种人中之最良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中之最良马……乃至……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乃至……

    二

    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之最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漏尽故于现法自觉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复次,彼是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此说为彼之身高与体壮。诸比丘!诸比丘!如是人中之最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是人中三种之最良马。”

    百四十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孔雀饲育处遍历者家。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众即应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是究竟终极,人天中之最胜。云何为三耶?

    是无学之戒蕴、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是究竟终结,人天中之最胜。

    二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乃至……是人中之最胜。云何为三耶?

    神通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是究竟终极,人天中之最胜。

    三

    诸比丘!成就三法而达于究竟边际……乃至……是人中之最胜。云何为三耶?正见、正智、正解脱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乃至……人天中之最胜。”

    第五 吉祥品

    百四十一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堕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不善身业,不善语业、不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

    百四十二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有罪之身业、有罪之语业、有罪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无罪之身业、无罪之语业、无罪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天国。”

    百四十三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不平等之身业、不平等之语业、不平等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平等之身业、平等之语业、平等之意业。”

    百四十四

    “……乃至……不净之身业、不净之语业、不净之意业是……

    ……乃至……清净之身业、清净之语业、清净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被置之生于天国。”

    百四十五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护被害、受伤之自己,是有罪,又为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罪恶。云何为三法耶?

    不善之身业……乃至……不善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护被害、受伤之自己,是有罪,又为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罪恶。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智者、贤明、善士,是保护不被害、不受伤之自己,又无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福。云何为三法耶?

    是善之身业、善之语业、善之意业……”

    百四十六

    “……乃至……有罪之身业、有罪之语业、有罪之意业是……

    ……乃至……无罪之身业、无罪之语业、无罪之意业是……”

    百四十七

    “……乃至……不平等之身业、不平等之语业、不平等之意业是……。

    ……乃至……平等之身业、平等之语业、平等之意业是……”

    百四十八

    “……乃至……不净之身业、不净之语业、不净之意业是……

    ……乃至清净之身业、清净之语业、清净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智者、贤明、善士,即保护不被害、不受伤之自己,又无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福。”

    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三礼。云何为三礼耶?

    身、语、意是。诸比丘!此等是三礼。”

    百五十

    “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前分时,以身行妙行、以语行妙行、以意行妙行。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前。诸比丘!凡是于日中分时,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日中。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后分时,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后是。”

    善所祭吉祥 昼善觉亦善

    刹那须臾善 献供最胜行

    身业是嫌荣 语业是嫌荣

    心业是嫌荣 有求亦嫌荣

    该荣者作已 彼等得荣盆

    彼等得安乐 佛教中增长

    汝等无病药 一切亲给与

    第三竟小五十

    裸形品

    百五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道。云何为三道耶?

    深固道、剧苦道、中道是。

    诸比丘!又,何为深固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一类人,如是说、如是见:‘诸欲无过失。彼即堕落于诸欲中。’诸比丘!此说为深固道。

    二

    诸比丘!又,何为剧苦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一类人,裸体而为[人]所厌弃之行。舐手,被呼唤而不来,等待而不住。不受持来之[施食],更不受所作之[施食],不应于请待,不受从瓮口[取出]之施食,不受从锅口[取出之施食],隔门阈不受[施食],隔杖不受[施食],隔棒不受[施食],两人食时不[从其一人之施食]受食,不从妊妇受[施食]、不从正在授乳妇人受[施食],不从在男子间之受妇人[施食],不受布告[所得之施食]、不在狗居近处之所受[施食],不在蝇群行处受[施食],不受鱼,不受肉,不饮谷酒、木酒、谷类之酸粥,由一家[受食而还],唯一搏[而生],或从二家[受食而还],唯二搏[而生]……乃至……从七家[受食而还],唯七搏[而生],以一碗而生、以二碗而生……乃至……以七碗而生,一日摄一食,二日摄一食……乃至……七日摄一食。如是于半月之间行循环而食,彼食生菜、食粟粒、亦食野生之谷类、亦食削皮之屑食、亦食藓苔树脂、亦食糠、亦食被投弃之焦饭、亦食折胡麻、亦食草、亦食牛粪、亦食树林中之根或果食而生、亦食落下之果实。彼亦着麻衣,亦着尸衣、亦着杂衣、亦着粪扫衣、亦着树皮衣、亦着鹿皮衣、亦着裂开之鹿皮衣、亦着结芳草衣、亦着结树皮衣、亦着结木屑衣、亦着人发褐、亦着尾毛褐、亦着鸺鹠翼衣,拔须发、勤于拔须发行、直立而却座。或蹲踞、或修蹲踞之精勤、或处荆棘之上、或卧荆棘之床、或修[朝与日中]与晚之[三时]入于水之行而住。如是修以上多种类之身痛、遍痛之行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剧苦道。

    三

    诸比丘!又,以何为中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观身而住,炽然、正智、而具念。应除对世之贪与忧,于心、于受……乃至……于法循观法而住、炽然、正知、而具念。应除对世之贪与忧。诸比丘!此说为中道。诸比丘!此等即三种之道也。”

    百五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道。云何为三道耶?

    深固道、剧苦道、中道是。

    诸比丘!又,何为深固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一]……诸比丘!此说为深固道。

    诸比丘!又,何为剧苦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二]……诸比丘!此说为剧苦道。

    诸比丘!又,何为中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比丘,为欲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而策励、而发勤、而策心、而修持。为欲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策励、而发勤、而策心,而修持。为欲生未生之善法,而策励、而发勤、而策心、而修持。为欲住、为不失、为倍增、为广大、为修习、为圆满已生之善法,而策励、而发勤、而策心、而修持……乃至……而修欲勤行成就神足、而修精进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信根、修精进根、修念根、修定根、修慧根……乃至……修信力,修精进力、修念力、修定力、修慧力、修念觉支、修择法觉支、修精进觉支、修喜觉支、修轻安觉支、修定觉支、修舍觉支、修正见、修正思惟、修正语、修正业、修正命、修正勤、修正念、修正定。诸比丘!此说为中道。诸比丘!此即三种道。”

    百五十三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自行杀生,又劝他杀生,又称赞杀生。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自行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又称赞离杀生事……”

    百五十四

    “……乃至……自行取不与之物,又劝他不与取,又称赞不与取……乃至……自行离不与取、又劝他人……乃至……称赞离不与取事……”

    百五十五

    “……乃至……自行于欲邪行、又劝他于欲邪行,又称赞于欲邪行……乃至……自行离于欲之邪行,又劝他人离于欲之邪行,又称赞离于欲之邪行……”

    百五十六

    “……乃至……自行虚诳语,又劝他虚诳语,又称赞虚诳语……乃至……

    自离虚诳语,又劝他离虚诳语,又称赞离虚诳语……”

    百五十七

    “……乃至……自行离间语,又劝他离间语,又称赞离间语……乃至……自行离离间语,又劝他离离间语,又称赞离离间语……”

    百五十八

    “……乃至……自行粗恶语,又劝他粗恶语,又称赞粗恶语……乃至……自行离粗恶语,又劝他离粗恶语,又称赞离粗恶语……”

    百五十九

    “……乃至……自行杂秽语,又劝他杂秽语,又称赞杂秽语……乃至……自行离杂秽语,又劝他离杂秽语,又称赞离杂秽语……”

    百六十

    “……乃至……自行贪,又劝他贪,又称赞贪……乃至……

    自行不贪,又劝他无贪,又称赞无贪……”

    百六十一

    “……乃至……自行瞋,又劝他瞋、又称赞瞋……乃至……

    自行不瞋、又劝他无瞋、又称赞无瞋……”

    百六十二

    “……乃至……自行怀邪见,又劝他邪见,又称赞邪见……乃至……

    自行怀正见,又劝他正见,又称赞正见,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

    百六十三

    “诸比丘!为了知于贪,应修三法。云何为三法耶?

    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是。诸比丘!为了知于贪,应修此三法。

    诸比丘!为遍知于贪,为遍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三法。

    为瞋……乃至……为痴、为念、为恨、为恼、为嫉、为悭,为诳、为谄、为傲、为愤发、为慢、为过慢、为憍、为放逸,为了知、为遍知、为遍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三法。”

    世尊说此,彼等比丘即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一集与二集与三集竟

    胜妙之增支部中,显示最胜清净之一切智性有十一集,由于摄句始知此等。

    一 第一集

    女人之色,男子之色,及五盖,无堪忍等之五,与由无利[所说之]五心是[第一~第四]。

    芒污,池、栴檀、容易、极光净、发、修、思惟、与他之二种能属[第五~第六之七]。

    能生失、无利、不失,是四句之门。此等一切转。[第六之八~第十之三二]。

    非法、非律、不说、不行、第五之制、犯、轻[犯]、粗重[犯]、有残[犯],及悔除[犯][第十之三三~第十二]。

    人、舍利弗,并为第一,无处、无容、厌背等之成满[第十三~第十六]。

    又,邪见即增未生之不善,有情即是出不正法之事[第十七~第十八之二]。他者、有罪、与网、及不正……于人中、中[国]、有智、圣眼[第十八之三~第十九之一之半]。

    见、闻、能持、观察、知义……缘厌背、舍离,由食能说者,又,由义味[能说]者,二人、二天并地狱二人、二之傍生、二饿鬼界于阎浮洲中应如是说[第十九之一之半~二]。

    林中、托钵、粪扫衣、说法、律、多闻、长老之事、服装、二者[第二十之一]。

    眷属、静虑、慈、[念]住、勤、根、力、觉支、道、胜处、解脱、遍处[第二十之一~七十二]。

    二种想、随念、静虑、俱行相结合,以及弹指、大海、厌背、轻安不善及善[第二十之七三~第二十一之五]。

    无明、慧分别,通达、四无碍解、果、得、增、广[第二十一之六~十之一分]。

    大博、广、深、无广、弘、多、速、轻、聪、栖、利及择[第二十一之十之余]。

    食、已食、断、缺、忽与忘却,习、修、多、知、遍知、作证[第二十一之二~二二]。

    二 第二集

    罪、精勤、应痛惜。又,通达、结、黑白。又,应入雨期。力、觉支、静虑、说、诤论、非法行、一向不作善、以及惑乱[第一、第二]。

    愚人、怀忿、所说、了义、隐覆、见、戒、顺明分[第三]。

    地、不能尽报、说何者、应供养、结、等心、徒步之贼、行及文[第四]。

    粗显、不和合、和合、圣、第五糟糠、伪美、重财、不等、非法、非法说者[第五]。

    益、希有人、被追悼、值于塔婆、二觉者、三雷、紧那罗、出产、又同住、行[第六]。

    在家、欲、依、漏、有染、圣、身、喜、悦、定、寂静[第七]。

    绪、因、行、缘、色、受、想、识、所有之有为、解脱、策励、名[第八~第九之三]。

    明、于有之见、无惭、惭、恶言、界、犯、出犯、善巧[第九之四~至终]。

    愚者、所许、犯、非法、非律、悔、所许、犯、非法、非律是[第十]。

    人、净相、心、于第五之凡愚、慧、及无忧为先,……缘、所说之重、轻、粗重[第十一]。

    四种希求、所损伤、自心、忿调伏、舍、遍舍、受用、等受用、均布、摄受、摄益,哀愍[第十二、第十三]。

    覆护、遍覆护、寻、遍寻、遍寻性、供养、款待、成满、增长、宝、积集[第十四]。

    入定、质直、堪忍、和顺、不害、二种根、思择、念、奢摩他、破、具、清净、见、不喜足,以及失念之十五[第十五]。

    二种法、有学以及彼……善、与无罪、与增乐、异熟、百恼害、苦、三、现前、二种自恣、应呵、应责、应驱摈容赦、除却、别住、根本、摩那埵、许容[第十六~第十七之半]。

    三 第三集

    愚人、标识、思惟、过、非理、不善、有罪、有恼害、恶行、垢[一~十]。

    高名、应忆、无希望、转轮、波制多那、无戏论、己、天、更有二种之得[十一~二十]。

    身证、病人、行、大竭、漏疮、应亲近、应厌弃、华语人、盲人、以及覆[二十一~三十]。

    在梵天、阿难、舍利弗、缘、阿罗毗之[王子]、天子、二种王、无苦、增上之品[三十一~四十]。

    现前、处、他人、转、智者、与持戒、有为、山、勇猛、大贼,此等为十[四十一~五十]。

    二种人、婆罗门、遍历者、涅槃、大家、婆蹉种、提坎那、生闻、伤歌逻[第五十一~六十]。

    外道、怖畏、耶那迦、舍罗步、羁舍子、沙罗、言依、他宗者、不善根,以及布萨支,此等为十[六十一~七十]。

    阐那、阿时婆迦、释迦族、离系、当劝导、思、希望、信行、香、阿毗浮、沙门、良田、跋耆子、有学、说三种有学、二种学、崩伽阇[七十一~九十]。

    必然、远离、第一众、三种之骏马、衣、树皮衣、一掬盐、尘垢洗涤者、黄金匠五十[九十一~百]。

    以前之遍求、味着物、号泣、无三事之厌足、二种屋尖顶、二种缘、更复二种[缘][百一~百十]。

    生于无幸处难、不可量、无边处、缺损、正确、业、二种清净、与寂默品[百十一~百二十]。

    俱尸那揭罗、嘲弄、高它马卡、巴朗岛、哈它卡、吐出食、二种阿那律、被隐覆、刻于岩石,此等为十[百二十一~百三十]。

    战士、众会、友、出世、发褐、圆足、三种增长、三种未调马、孔雀饲育处品[百三十一~百四十]。

    不善、有罪、不平等、不净、于所害有四、礼、善之午前品[百四十一~百五十]。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