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经集最新章节!

 舍断怖畏与恐怖

    (二五)

    五七三

    此等三百诸比丘 齐向世尊合掌立

    敬请雄者伸两足 示诸龙象礼师尊”

    (二六)

    施罗经竟

    八 箭经

    五七四

    人命于此世 无相不可知

    时短且惨悲 更与苦相应

    (一)

    五七五

    生者必有死 此无他方法

    生者至老死 生物之法性

    (二)

    五七六

    诸早熟果实 有落地怖畏

    生人亦如是 常有死恐畏

    (三)

    五七七

    犹如于陶工 作粘土器具

    最后皆于坏 人命亦如斯

    (四)

    五七八

    无论幼与长 所有贤与愚

    皆为死左右 一切必至死

    (五)

    五七九

    为死战败离 所有父与子

    亲类复戚族 他界难相救

    (六)

    五八〇

    现见种种亲 相语诸亲人

    如牛引屠场 死魔强曳去

    (七)

    五八一

    如斯世间人 老死交相击

    贤者知世性 已知无忧虑

    (八)

    五八二

    生来而死去 此道汝岂知

    两端无正见 悲泣亦无益

    (九)

    五八三

    蒙昧害自己 悲泣有何益

    若能赍己利 听慧者应为

    (一〇)

    五八四

    悲泣与忧愁 无得心寂静

    但增生彼苦 彼身唯受害

    (一一)

    五八五

    自己害自己 身瘦容颜褪

    死者不复苏 悲泣有何益

    (一二)

    五八六

    忧愁不舍断 愈益受其苦

    恸哭命终者 己成忧愁虏

    (一三)

    五八七

    人人随业行 为死所左右

    行他世界时 生类多战栗

    (一四)

    五八八

    思此为当然 生住异灭现

    异变有如斯 见此世间性

    (一五)

    五八九

    假如生百年 或生百以上

    彼遂别亲众 舍此世生命

    (一六)

    五九〇

    往听罗汉法 命终见亡者

    彼我不共生 调伏悲泣心

    (一七)

    五九一

    犹如家燃火 以水可消熄

    如斯有慧者 贤者善巧人

    如风吹兜罗 忧愁起速灭

    (一八)

    五九二

    为求自乐者 勿悲勿贪求

    自己可除忧 应拔烦恼箭

    (一九)

    五九三

    恼箭拔无余 心中得寂静

    超越诸忧愁 无忧寂灭者

    (二〇)

    箭经竟

    九 婆私吒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伊车能伽罗村之伊车能伽罗森林。尔时,有颇负盛名之众多婆罗门诸长老住于伊车能伽罗村。所谓: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沸伽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刀提耶婆罗门及其他之盛名婆罗门诸长老。时,有婆私吒与婆罗堕阇二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伸膝游步、各处漫行。彼等因“云何婆罗门?”而生议论。婆罗堕阇学童曰:“人由父母之正当因缘,宿纯洁之母胎,乃至七世祖先系统未曾被指责非难故,故为婆罗门也。”婆私吒学童曰:“能具戒、能完成其义务,是故方成婆罗门。”婆罗堕阇学童未能说服婆私吒学童;又婆私吒学童亦未能说服婆罗堕阇学童。时,婆私吒学童告婆罗堕阇学童曰:“汝婆罗堕阇!由释迦族出家之释[迦族]子沙门瞿昙住伊车能伽罗森林。而此尊者瞿昙被称:‘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名扬四布。婆罗堕阇!我等往沙门瞿昙之处,以此义问沙门瞿昙,依沙门瞿昙为我等之解答而受持。”“唯然!”婆罗堕阇学童答婆私吒学童。如是婆私吒与婆罗堕阇二学童诣至世尊之处,彼等与世尊共相问候,谈叙欢愉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婆私吒学童以偈白世尊曰:

    五九四

    “我等三吠陀学者 由他认知亦自称

    沸伽罗沙帝我师 此多梨车之学童

    (一)

    五九五

    三吠陀之论说者 其说奥秘我等极

    我等解通吠陀句 等同吠陀阿阇梨

    (二)

    五九六

    沙门瞿昙观我等 系统之说有诤论

    由生而成婆罗门 婆罗堕阇此主张

    然我谓依行为得 如具眼者应知斯

    (三)

    五九七

    我等两人相互论 我不能得说服彼

    等正觉者有名声 我等前来问尊师

    (四)

    五九八

    人人犹如向满月 近前合掌行恭敬

    世人如斯同礼拜 恭敬礼拜瞿昙师

    (五)

    五九九

    为使兴起世间眼 世尊瞿昙我等问

    依生而成婆罗门 或依行为而得成

    我等不知请示汝 令我等婆罗门知”

    (六)

    六〇〇

    世尊曰:“婆私吒!

    我为汝等诸解说

    生物生来有差别 依序如实为解说

    实则出生即相异

    (七)

    六〇一

    应知草木有差别 彼等差别自不认

    生来形相既有殊 实乃生类生相异

    (八)

    六〇二

    次为蛆虫与蟋蟀 蚁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九)

    六〇三

    生有矮小与粗大 应知四足兽差别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〇)

    六〇四

    腹行背长是蛇类 蛇类差别亦须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一)

    六〇五

    次说水族水中栖 鱼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二)

    六〇六

    次说乘翼凌虚空 鸟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三)

    六〇七

    此等生类依于生 形相差别有种种

    如是情状在人类 形相由生无种种

    (一四)

    六〇八

    虽依于发或依头 虽依于耳或依眼

    虽依于口或依鼻 虽依于唇又依眉

    (一五)

    六〇九

    虽依于头或依肩 虽依于腹或依背

    虽依于臀或依胸 虽依阴部或行淫

    (一六)

    六一〇

    虽依于手或依足 虽依于指或依爪

    虽依于胫或依腿 虽依于色或依声

    如于其他诸生类 依生形相无有别

    (一七)

    六一一

    人各于己身体中 各自人中无别异

    婆罗门与刹帝利 说称人中有差别

    (一八)

    六一二

    人中耕作土地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农夫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一九)

    六一三

    人中种种工巧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工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〇)

    六一四

    又在人中作买卖 为生活者皆如是

    商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一)

    六一五

    又于人中服事人 为生活者皆如是

    奴仆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二)

    六一六

    又于人中为盗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盗贼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三)

    六一七

    又于人中武术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武士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四)

    六一八

    又于人中司祭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祭官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五)

    六一九

    又于人中村与国 受用领有皆如是

    王者非是婆罗门 婆私吒如斯当知

    (二六)

    六二〇

    而我依胎由母生 产妇非称婆罗门

    彼被尊崇称为卿 有所得者实为彼

    无物又无取著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七)

    六二一

    一切众结均已断 远离扰着离系缚

    无有恐惧无怖畏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八)

    六二二

    革纽革绪与纲绳 马勒随眠皆已断

    觉四谛者弃门闩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九)

    六二三

    怒骂殴打被绳缚 对此无瞋忍耐者

    具忍辱力强忍军 我称彼为婆罗门

    六二四

    无忿精勤具头陀 持戒渴爱不增盛

    调御此身最后身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一)

    六二五

    不着莲叶如水珠 不承锥尖如芥子

    对彼诸欲无染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二)

    六二六

    此世自己苦灭尽 了知灭尽诸苦者

    卸除重担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三)

    六二七

    甚深智慧具慧者 道与非道通晓者

    通达最上义理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四)

    六二八

    在家以及非家者 不与两者交往者

    少欲远离不住家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五)

    六二九

    不论战栗与刚强 对诸生类藏鞭笞

    不害彼等亦不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六)

    六三〇

    违背人中不违背 执笞人中不执笞

    取着人中不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七)

    六三一

    贪瞋痴慢与覆盖 如芥子粒置锥尖

    如是其人亦落置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八)

    六三二

    不为粗恶所含义 真实语言是所说

    彼语谁亦不忿怒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九)

    六三三

    无论长短与大小 一切世间净不净

    非所与者绝不取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〇)

    六三四

    无论此世与他世 面对三世无欲求

    不求意乐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一)

    六三五

    无阿赖耶之执着 己知真相无疑惑

    耽于甘露到达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

    六三六

    世间善恶皆弃舍 超越善恶无执着

    离尘无忧清净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三)

    六三七

    清净犹如无昙月 明澄清净无混浊

    普皆喜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四)

    六三八

    烦恼难路贪险路 超越轮回与愚痴

    禅渡瀑流到彼岸 不动无爱无疑惑

    烦恼寂灭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五)

    六三九

    舍断诸欲于此世 普行无家非家行

    普遍欲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六)

    六四〇

    舍断贪爱于此世 普行无众独寂行

    普遍爱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七)

    六四一

    舍去人轭寿五欲 超越天轭寿五欲

    超舍诸轭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八)

    六四二

    乐与不乐舍离者 清凉快乐无依缚

    一切世界胜雄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九)

    六四三

    一切有情死与生 此等一切皆觉知

    无著善逝是觉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〇)

    六四四

    诸天诸人乾闼婆 彼之行踪无可知

    断尽诸漏阿罗汉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一)

    六四五

    过去现在与未来 前后或中无何物

    既无一物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二)

    六四六

    牛王精进最胜者 大仙已为征服者

    洗浴烦恼觉四谛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三)

    六四七

    觉知有情了宿住 见来世天与恶趣

    已达生之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四)

    六四八

    于人所赋名与姓 此唯世间之通名

    世俗相传皆如此 人于生时已赋名

    (五五)

    六四九

    姓名不知人之心 长时随在先入见

    诸不知者谓汝等 由生即是婆罗门

    (五六)

    六五〇

    依生非是婆罗门 依生非非婆罗门

    依行为是婆罗门 依行为非婆罗门

    (五七)

    六五一

    依行为而为农夫 依行为而为工匠

    依行为而为商人 依行为而为奴仆

    (五八)

    六五二

    依行为而为盗贼 依行为而为武士

    依行为而为祭官 又依行而为王者

    (五九)

    六五三

    见缘起法诸贤者 通晓业与异熟果

    如斯行为如实见 如实得见信不误

    (六〇)

    六五四

    世间依业而存在 人之存在亦依业

    有情为业所结缚 犹如行车为辖结

    (六一)

    六五五

    梵行苦行根律仪 戒律禁制调御慧

    由此得成婆罗门 是即最上婆罗门

    (六二)

    六五六

    具备三明而寂静 尽其再有阿罗汉

    梵天帝释诸识者 婆私吒如斯当知”

    (六三)

    作如斯言已,婆私吒与婆罗堕阇二学童白世尊言:“希有瞿昙!希有瞿昙![犹如令倒起者、使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见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法说示]。我等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众。卿瞿昙容许我等自今而后,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私吒经竟

    一〇 拘迦利耶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拘迦利耶比丘诣至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之比丘拘迦利耶白世尊言:“尊师!舍利弗、目犍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如斯言已,世尊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以我为可信赖者,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三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信赖我语,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三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时拘迦利耶比丘即由座而起,礼世尊右绕而去。

    拘迦利耶比丘去后不久,彼全身出芥子大之脓疱。渐成小豆大,由小豆大而渐成如大豆粒。由大豆程度渐成枣核大。由枣核大渐成枣粒大。由枣粒大渐成余甘子(庵摩罗果)大。由余甘子大渐成青木瓜大。由青木瓜大渐成熟木瓜大。由熟木瓜大,而溃裂出脓血。时拘迦利耶比丘终因此病而命尽。拘迦利耶命终后,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遂生红莲地狱。

    时,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而诣近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乃白世尊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有瞋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言。作如斯言已,顶礼世尊右绕,而由其处消逝。

    时,世尊于是夜过后告诸比丘曰:“汝等比丘!昨夜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诣至我处。至已礼我,立于一面。立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白我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怀有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上言。如斯言已,敬礼我右绕,即消逝。”世尊作如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师!红莲地狱寿量几何?”“比丘!红莲地狱寿命极长。彼处几年、几十年、几千年、或几十万年难以计数。”“尊师!然以譬喻能说明耶?”“比丘!能说明。”世尊曰:“比丘!譬如依憍萨罗国以升斗量二十石胡麻,人由其中每百年取一粒。比丘!依此憍萨罗国容量之二十石胡麻,依上示方法取尽,其年时较短于一阿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婆婆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诃诃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诃诃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吒吒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吒吒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红莲地狱之寿量。比丘!而拘迦利耶比丘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而生红莲地狱。”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告诸比丘曰:

    六五七

    “人之生来有其口 口其实是利斧生

    愚者常为恶言语 利斧断除己善根

    (一)

    六五八

    应毁訾者而赞赏 应赞赏者作毁訾

    彼以口业积恶运 为积恶运不得乐

    (二)

    六五九

    骰子博戏失财产 复失己身犹微少

    对诸善逝心瞋恚 彼之恶运实甚大

    (三)

    六六〇

    责骂圣者恶语意 堕入十万大地狱

    尼罗布陀三十六 五阿浮陀红莲狱

    (四)

    六六一

    语不真者行不真 行言不行堕地狱

    彼等共为卑劣业 死后当堕他世界

    (五)

    六六二

    无瞋心净无污点 愚者所作瞋恚怒

    瞋怒愚者恶必返 如向逆风投细尘

    (六)

    六六三

    种种贪欲耽著者 彼以恶语谤他人

    无信吝啬不亲切 两舌悭物以为事

    (七)

    六六四

    恶口不实非圣者 邪恶杀生为恶行

    极劣恶运卑贱生 一生在世勿多言

    不然汝至地狱行

    (八)

    六六五

    汝撒恼尘招不利 责骂善人造罪恶

    此世多造诸恶行 长陷深渊至地狱

    (九)

    六六六

    任何诸业无灭者 业主必来承受得

    自造罪恶愚钝者 此世他世自受苦

    (一〇)

    六六七

    铁针钉入所至处 锐利枪刃为所抵

    赤热钢弹似食物 果报随业令服食

    (一一)

    六六八

    狱卒恶语无和颜 罪人无有避难处

    坐于扩敷炭火上 普入盛燃火焰中

    (一二)

    六六九

    更以铁网覆其上 铁制之锤击其中

    由闇入闇真黑暗 其闇扩漫如雾蒙

    (一三)

    六七〇

    次更普燃炽盛火 金属制镬入彼等

    于火盛燃之镬中 罪人长时浮沉煮

    (一四)

    六七一

    脓血混满在镬中 作罪过者煮于此

    无论走往何方隅 到处烦恼触脓血

    (一五)

    六七二

    又有虫类栖水镬 作罪过者煮其中

    四边皆是等大釜 无有边岸出去处

    (一六)

    六七三

    更有锐利剑叶林 入其处者断四肢

    狱卒用钩捕其舌 曳引拉长予痛击

    (一七)

    六七四

    复有剃刀锐利刃 彼等难越地狱河

    诸多愚钝作恶者 行诸恶者堕其中

    (一八)

    六七五

    其处更有黑斑犬 野干大鹫乌鸦群

    人人悲泣被啖食 彼等受尽鹰鸟啄

    (一九)

    六七六

    造罪之人所遭遇 地狱生活实悲惨

    此世余命作善行 不可放逸度日行

    (二〇)

    六七七

    红莲地狱之寿量 如智计量担胡麻

    五千万兆年已多 又加年百二十亿

    (二一)

    六七八

    地狱之苦长难说 其长彼处不可住

    故为好净善诸德 语意经常遍守护”

    (二二)

    拘迦利耶经竟

    一一 那罗迦经

    [序偈]

    六七九

    满足生欢喜 三十三天众

    恭敬有净衣 取衣赞帝释

    阿私陀仙人 昼住之时见

    (一)

    六八〇

    喜悦踊跃见诸天 仙人恭敬问因由

    “何缘天众极满悦 何故取衣作挥舞

    (二)

    六八一

    假令诸天战修罗 修罗战败勇士胜

    彼时亦不大欢喜 今见喜悦甚稀有

    (三)

    六八二

    且歌且舞吹口笛 拍手踊跃奏天曲

    我住须弥问汝等 汝等速为我解疑”

    (四)

    六八三

    “无比最胜宝菩萨 利益安乐生人界

    释迦族村蓝毗尼 我等满足极欣悦

    (五)

    六八四

    一切有情最高者 人中牛王最上者

    仙人林中转法轮 猛胜百兽师子吼”

    (六)

    六八五

    闻诸天声仙人急 下降净饭王宫廷

    坐其处告释迦众 “我今欲见此童子”

    (七)

    六八六

    释迦族等炉金工 锻练辉耀如金黄

    高贵容貌童子丽 为阿私陀仙人见

    (八)

    六八七

    辉耀行空如火焰 清净霁云如满月

    照曜大地如秋阳 阿私陀仙生欢喜

    (九)

    六八八

    诸天有骨千圆轮 空中护持有伞盖

    金柄拂尘上下扇 不见持拂伞盖人

    (一〇)

    六八九

    黑妙结发斯见已 头上白伞为翳遮

    如锦毯中之黄金 跃踊喜心抱太子

    (一一)

    六九〇

    彼通真言及相好 抱取释迦验牛王

    欣乐心发感叹声 人间无上最上者

    六九一

    随念自己将终时 仙人怏怏眼流泪

    释迦族见仙人泣 莫非童子有障碍

    (一三)

    六九二

    仙人告慰释迦族 我非随念子不利

    童子绝无任何障 彼非凡庸善留意

    (一四)

    六九三

    童子得成无上觉 得见最上之清净

    彼之梵行广弘通 怜愍众生转法轮

    (一五)

    六九四

    然我余命不久世 正觉之前我命终

    无等之法我不闻 我心故此苦恼痛

    (一六)

    六九五

    释迦族众大欢喜 彼之生来始出城

    怜愍自己之子嗣 修学无等精勤法

    (一七)

    六九六

    “今后有佛成正觉 汝若闻其行法道

    尔时当往遍求问 彼世尊前行梵行”

    (一八)

    六九七

    豫见未来得清净 仙人所教饶益意

    多积福善那罗迦 待望胜者护诸根

    (一九)

    六九八

    闻彼胜者转法轮 仙人教言实现时

    行见牛王得信乐 请问牟尼最胜行

    (二〇)

    序偈竟

    六九九

    “阿私陀仙所述语 此语如实我了知

    瞿昙诸法通达者 故我前来谒世尊

    (二一)

    七〇〇

    出家乃至住非家 托钵之行续寻求

    我问牟尼请示我 最上句之牟尼行”

    (二二)

    七〇一

    世尊曰:

    “行难得难清净道 我令汝知牟尼行

    然而我告汝此事 志须强毅心坚固

    (二三)

    七〇二

    无论村人骂或赞 应以平等行仪临

    慎防瞋意严加护 寂静勿为高傲行

    (二四)

    七〇三

    如园中有种种焰 黄红大小皆出现

    诱惑牟尼诸女人 纵令彼女来诱惑

    (二五)

    七〇四

    牟尼已经离淫法 彼此诸欲皆已舍

    于诸生物强或弱 不生瞋害无爱着

    (二六)

    七〇五

    我与彼等亦相同 彼等与我亦无异

    自己与彼相比较 不可杀害诸众生

    (二七)

    七〇六

    一切凡夫所执着 欲求贪欲须舍去

    弃贪行道具眼者 必定能度贪地狱

    (二八)

    七〇七

    控制肚腹须节食 一切少欲勿贪求

    彼实厌离于诸欲 无欲寂灭无烦恼

    (二九)

    七〇八

    牟尼每日出行乞 行乞已讫赴林边

    牟尼止住在树下 树下就座已牟尼

    (三〇)

    七〇九

    彼贤者勤修禅定 树下静虑乐林边

    自行禅定自满足 树下寂静应禅思

    (三一)

    七一〇

    林中树下且过夜 翌朝赴村行乞食

    信众招待与供养 持来之食亦不喜

    (三二)

    七一一

    牟尼沿村到来时 不以家家过急行

    如同哑者之乞食 教策之语不得说

    (三三)

    七一二

    若乞得食斯可矣 若不得食亦善哉

    两者等同为看待 牟尼坦然静还来

    (三四)

    七一三

    彼手持钵续游行 人谓哑者亦非哑

    虽少施与亦莫轻 不可轻蔑彼施者

    (三五)

    七一四

    我作沙门为行道 说示种种至高道

    达于彼岸无二次 亦无一回到达者

    (三六)

    七一五

    轮回暴流必须断 比丘不可有爱着

    舍断所作诸善恶 如斯比丘无热恼”

    (三七)

    七一六

    世尊曰:

    “令汝得知牟尼行 摄食如尝剃刀刃

    必当以舌抑口盖 对胃亦应行自制

    (三八)

    七一七

    沉滞之心不可有 心中不可多思念

    无有依着无臭秽 最后目的为梵行

    (三九)

    七一八

    亲近沙门是心离 独坐身离应学习

    离为独一牟尼行 若能独一乐行道

    (四〇)

    七一九

    若然名声耀十方 精进禅思弃诸欲

    我等弟子慕圣法 愈益增长惭与信

    (四一)

    七二〇

    犹如挖掘深河底 应知河川诸情况

    小河底浅流有音 大川流水无音声

    (四二)

    七二一

    浅水之流有潺声 满水之流成寂静

    愚者如同半水瓮 贤者如同满水湖

    (四三)

    七二二

    沙门且具法与义 多语利益众生事

    彼等自知所示法 彼等自知宜多语

    (四四)

    七二三

    彼等自知自制心 彼等自知勿多语

    彼牟尼值牟尼行 彼牟尼证牟尼行”

    (四五)

    那罗迦经竟

    一二 二种随观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高堂。尔时,世尊于十五日布萨满月之夜,受比丘众围绕,露地而坐。时世尊默然回顾众多比丘,告诸比丘言:“诸比丘!出离世间至成圣之正觉有诸善法。诸比丘!汝等何故出离世间至圣正觉,闻此等善法耶?诸比丘!若有问汝等者,汝等可如是回答彼等:‘此无他,是为如实知二法。’然汝等以何言二?‘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一随观;‘此是苦灭、此是至苦灭道’,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又更言曰:

    七二四

    “于苦无知解 复不知苦生

    苦又普无残 不知绝灭处

    更至苦寂灭 不知其道之

    (一)

    七二五

    人心无解脱 亦无解脱慧

    未能尽苦际 彼实至生老

    (二)

    七二六

    然能知离苦 亦知苦发生

    又苦遍无余 知苦绝灭处

    更至苦寂灭 知解彼道处

    (三)

    七二七

    具足心解脱 亦具慧解脱

    彼等尽苦际 不至生与老”

    (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亦皆依缘依而生’,此乃一随观;‘然依之离灭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二)若烦恼有余时,于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八

    “世间种种苦 皆依因缘生

    无知作依处 愚钝屡受苦

    知苦随观者 知而不作依”

    (五)

    “‘其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无明而生’,此乃一随观;‘然无明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于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期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九

    “由此而有彼 生死与轮回

    轮转行不已 其趣是无明

    (六)

    七三〇

    无明是大痴 由此久轮回

    至明诸有情 后有不更来”

    (七)

    “‘又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行而生’,此是一随观;‘然诸行离灭之无余,故无苦可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一

    “任何苦发生 皆缘行而生

    诸行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八)

    七三二

    苦生缘于行 了知此过患

    止灭一切行 断除诸欲想

    此苦之灭尽 如实知此已

    (九)

    七三三

    正见达吠陀 正知诸贤者

    战胜恶魔结 后有不更来”

    (一〇)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识’,此是一随观;‘然识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四

    “一切苦发生 皆是缘于识

    由识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一一)

    七三五

    苦缘识而生 了知此过患

    识若寂静故 无爱即寂灭”

    (一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触’,此是一随观;‘然因触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六

    “为触所击败 从有流而行

    诸人行邪道 无能尽灭结

    (一三)

    七三七

    如是遍知触 诸人喜寂静

    彼等实灭触 无爱故寂灭”

    (一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之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受’,此是一随观;‘然受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当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八

    “无论乐或苦 不苦或不乐

    内者与外者 一切所感受

    (一五)

    七三九

    此苦须当知 虚伪破灭法

    以智触衰灭 认斯可离贪

    诸受灭尽故 无爱故寂灭”

    (一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渴爱’,此是一随观;‘然渴爱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〇

    “渴爱为友者 长时续轮回

    有此而有彼 轮回无超脱

    (一七)

    七四一

    渴爱缘生苦 知此之过患

    渴爱离无取 念之当普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取’,此是一随观;‘然因取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二

    “有乃缘于取 有者受诸苦

    生者必有死 此苦生之缘

    (一九)

    七四三

    取之灭尽故 诸贤正了知

    知达生灭尽 后有不更来”

    (二〇)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龌龊’,此是一随观;‘然龌龊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告曰:

    七四四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龌龊

    由诸龌龊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一)

    七四五

    有苦缘龌龊 了知此过患

    舍遣诸龌龊 无龌龊解脱

    (二二)

    七四六

    断绝诸有爱 比丘心寂静

    灭度生轮回 彼更不再有”

    (二三)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食’,此是一随观;‘然食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七

    “任何苦之生 皆缘食而生

    依于诸食灭 无有苦之生

    (二四)

    七四八

    苦乃缘食有 知此为过患

    遍知一切食 勿依止诸食

    (二五)

    七四九

    吠陀之达人 涅槃正了知

    诸漏遍尽故 省察受用食

    住法不入趣”

    (二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动转’,此是一随观;‘然动转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〇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动转

    诸动转之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七)

    七五一

    苦乃缘动转 了知此过患

    如是弃爱欲 令除灭诸行

    不动亦无取 念之应普行”

    (二八)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诸人有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有依止者有动摇’,此是一随观;‘依止无者动摇无’,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二

    “无依无动摇 有依有取着

    此有故彼有 无越度轮回

    (二九)

    七五三

    诸依有怖畏 了知此过患

    无依无取着 念之应普行”

    (三〇)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一随观;‘灭[尽定]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四

    “色界诸有情 及住无色界

    不知灭尽定 是为再来者

    (三一)

    七五五

    遍知色界定 善住无色界

    灭定解脱者 彼等舍死魔”

    (三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真理”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虚妄”’,此是一随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虚妄”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真理”’,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六

    “非我以谓我 住著于名色

    见天及人世 愚思为真理

    (三三)

    七五七

    愚者如所思 由思为所异

    愚思成虚妄 暂法虚妄法

    (三四)

    七五八

    涅槃非妄法 诸圣知真实

    彼等解真理 无爱故寂灭”

    (三五)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乐”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苦”’,此是一随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苦”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乐”’,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九

    “唯言有此者 色声及香味

    触法为嗜好 爱着以适意

    (三六)

    七六〇

    诸天及世人 实以此为乐

    此等之灭时 彼等思为苦

    (三七)

    七六一

    有身之断灭 诸圣见为乐

    正见人所思 恰与世间反

    (三八)

    七六二

    他人所言乐 诸圣称是苦

    他人所谓苦 圣者称是乐

    了知难解法 无知则痴迷

    (三九)

    七六三

    无明所蔽翳 黑暗无所见

    正见诸善人 光明大开显

    不达熟法愚 近之亦不识

    (四〇)

    七六四

    为有贪所败 从有流行去

    受魔所制者 于法无正觉

    (四一)

    七六五

    除去圣贤者 谁能值正觉

    正知涅槃句 无漏般涅槃”

    (四二)

    世尊如是言已,彼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意悦欢喜。世尊说此法时,有六十比丘,心无取着,解脱诸漏。

    二种随观经竟

    此[二种随观经之]摄颂:

    谛依与无明

    诸行第五识

    触诸受渴爱

    取龌龊诸食

    动转动摇色

    真理苦十六

    大品第三竟

    摄颂:

    出家与精勤

    善说孙陀利

    摩伽萨毗耶

    说施罗与箭

    乃至婆私陀

    与拘迦利耶

    那罗迦以及

    二种正随观

    此等十二经

    称之为大品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