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最新章节!

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

    疑者于理于事犹豫不决即心所法中烦恼一数然有二种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谓蕴在藏识未显发者名为未起现行谓动之于心或形之于口名为现起遮则遮其种子不令起于现行断则断于现行即自除其根本其犹筑堤防水倾津泼焰其义可见即经下指经也然准经即答三问已展转而断起复连环故云节节至二十七然遮断之言总有两意一则经中有须菩提陈疑处是现行即第二第十一第十九余无问辞皆种子也二即当时尽是现行望于后代总名种子斯则断现行时即是遮种子也然二意中后意稍切故二十七疑皆言断而不言遮也。

    ●三中二初标。

    三为转灭轻重二业故。

    ●二释。

    转重业令轻受灭轻业令不受。

    泛论业有三种谓善恶不动受有三时谓现生后若今世造善恶今世受苦乐者名顺现报业若今世造善恶次生方受名顺生报业若今世造善恶从第三生已去乃至百千生方受名顺后报业今世有人造善恶业目下无报便疑无因果者良由不达此三时报也故佛名经云行善之者触事轗轲行恶之者是事谐偶致使世间愚人谓之善恶不分我经中说有三种报如上所叙今言转灭者二中唯转恶业以违理故时则通三然此恶业受报准小乘宗说有定不定如初篇四重名为定业僧残已下名不定业以此对时应成四句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俱定俱不定若此经说者则不然以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法名不决定业所言不定者或轻或重或受或不受也问若然者何以大般若中云唯除决定业应受报耶答但转重成轻非令不受故无违也如此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菩提言先世者有二意一前生之前名为先世二未持经前名为先世虽通此二后义为正也今以三涂之业用轻贱代之令报不定生报现偿令时不定此皆转重令轻也其灭轻不受经则无文经虽无文义乃合有然有两意一者以重况轻意云重业既转之令轻轻业故宜不受二则曾堕三涂之者出在人中犹有余业即贫穷诸衰等苦今既不堕三涂则余业必免亦是时报俱不定也。

    ●四中三初标。

    四为显示福慧二因故。

    ●二释二初未说失为凡小。

    佛成正觉未说般若之前众生由无妙慧施等住相皆成有漏或滞二乘。

    佛成正觉者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身初圆示成正觉也未说等者即成道之后十二年已前但说人天因果及四谛缘生未说三空般若无妙慧者妙慧谓无相甚深般若也此是法空之慧以未说般若未显法空故无此慧也施等住相者等于戒忍等四住于我人众生等相及住法非法相也既住我法等相则成世间因果故皆有漏也此说凡夫依人天教者或滞二乘者设有断惑证真不无厌苦忻乐纵出三界亦堕声闻缘觉之地此依小乘教者若准凡夫兼无粗慧就胜通说故言无妙慧也。

    ●二已说得为佛因二初顺释。

    故谈般若显示妙慧为法身因五度为应身因。

    即十二年后说诸部般若之教诠显妙慧妙慧即第六般若波罗蜜以法身是真如妙理本不生灭但以烦恼覆之名如来藏若妙慧照破烦恼真理显现成大法身故说妙慧为法身因也五度等者五度即施戒忍进定应身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之体也此由积集五波罗蜜之所感得故言五度为应身因也。

    ●二反显。

    若无般若则施等五非波罗蜜不名佛因。

    非波罗蜜等者虽行施等由无慧导皆成住相由住相故便成有漏但成世间善因乐果故非佛因也故菩提资粮论云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

    ●三结。

    故须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矣。

    福慧属因即五度六度是能严也两足是果即真身应身为所严也然诸佛果德虽无量无边以要言之不过此二故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意谓由无般若致使施等非波罗蜜不成佛因故须福慧二严乃成两足妙体然前五与第六互相资助以真应二果必须具故其犹胶青彩色彩非胶而不着胶非彩而无色六非五而无相五非六而无因如经云应无所住即修慧也行于布施即修福也又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修慧也修一切善即修福也此例甚多。

    ●五中三初标。

    五为发明真应二果故。

    诸经论中皆说三身此唯明二者已合摄故言三身者即法报化如权宗所说法身是理无漏无为报身是智转识所成有为无漏虽证于理智且非理如日含空由是理智分为二也化身是影固宜不同是故说佛为三身也今言二者法报合故以智即是理如光即珠是故合说为真身也如净名经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岂言报体是有为耶又涅槃经云若人言如来同有为者死入地狱是故此中不说于三但言二也故智论云佛有二身一真身二应身亦云生身应身皆化身也问法报化等皆是佛身法报既其不分化体何故别说耶答法报皆实所以合论化体唯虚故宜别也。

    ●二释。

    未闻般若之前但言色相是佛不知应化唯真之影不如实见真身应身。

    谓十二年前小乘之人唯取三十二相金色之身以为真佛不知更有真佛故云但言色相不知下以未达法空故不知此相但是真身之中所现影像也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既言是影则知非真故弥勒颂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不如等者若知真身是实应身是虚又了相即无相名为真身无相即相名为应身如是见者名如实见故华严云于实见真实不实见不实如是解法相是则名为佛若不如是名为不如实见。

    ●三结。

    故此发明二果令知由前二因证得。

    发明二果者如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者发明真身也是名三十二相者发明应身也又云则非具足色身发明真身也是名具足色身发明应身也余例此知二因等者真身由前慧因证得应身由前福因证得也前段中云故须福慧二严等即是约果说因今云故此发明等即是望因说果如是说者意令众生修二种因证二种果也然前五门展转相蹑谓说般若经本除二执故有第一二执虽遣两疑犹存故有第二纵使无疑争奈先业故有第三恶业既灭无漏因成故有第四因既昭然果证何远故有第五由是一经大意极此五重矣。

    第二明经宗体二初宗。

    宗即所诠体即能诠今初宗者尊也重也心言之所尚也然言由于心故故肇公云情尚于空者触言而宾无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余皆例此。

    ●文二初统明诸教。

    统论佛教因缘为宗。

    统论佛教者然此方古今教有三种浅深既异所宗亦殊一儒教主即文宣王谓孔丘也宗于五常仁义礼智信意以修身慎行治国理家扬名后代也二道教主即玄元皇帝谓老聃也宗于自然此即融荡是非齐平生死终归虚无也三释教主即释迦也宗于因缘意令识迷破惑证真起用也故云因缘为宗然一代佛教通宗因缘虽小乘生灭大乘无性浅深有异大约统论皆因缘也然有二种一世间二出世间世间有二一内二外外复有二一谓种子为因水土人时等为缘而芽得生又泥团为因轮绳陶师等为缘而器得成二内谓无明为因行支为缘而生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二支前二器世间后一即有情世间故知成此三界世间只由因缘二字二者出世间有三种一则本觉内熏为因师教外熏为缘而始觉得生二则始觉为因施等五度为缘而佛果得成三则大悲为因众生为缘而应化得兴故知出世间一切净妙等事不出因缘二字故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又云我说是因缘能灭诸戏论然统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有义空义假义中义虽浅深不同皆堕因缘也言有者有生有灭也谓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如马胜比丘为舍利弗说偈云诸法从缘生缘离法即灭如是灭与生沙门如是说空者既属因缘则知无体无体即空义也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假者如镜像水月虽则不实缘会不得不现故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中者以假故非空空故非假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为中义故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又如中论都明有等四义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即三乘教中所说空有中假等义并不出因缘故云佛教统宗因缘也。

    ●二别显今经三初约法正立。

    别显此经则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以为其宗。

    别显等者所谓通中之别随何经中所宗各异如华严法界法华一乘净名不思议真如佛性等也然般若种类诸说不同准智度论说有三种一文字即能诠教二观照即能观智三实相即所观境罗什后来开为五种谓于观照中开出眷属即随行五蕴及暖等善根于实相中开出境界即俗谛境此五中唯观照持业释余皆依主大云解之五皆持业谓文字性空即般若故眷属境界同文字故实相即是法身起信论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然虽三虽五三者为正何则般若所照皆实相故不唯真如故智论云照色等空即名实性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于空见空亦名颠倒于空无著乃是实法色等虚伪诳人眼根故知但约不颠倒离虚伪便为实相则双实真俗二谛为一实相也暖等眷属是慧性故相应随行俱观照故故知观照摄眷属也由是虽则说三已摄于五既符智论必契深经故三为正然诸家立宗或唯观照或唯实相此并未当且此经所诠一一离相岂唯观照教化众生断疑破执岂唯实相故今双取为宗不一不二者欲言其一体用有殊欲言其二寂照常俱故非一二也。

    ●二约喻释成。

    以即理之智观照诸相故如金刚能断一切即智之理是为实相故如金刚坚牢难坏。

    此显双取为正且本举能坚能利一金刚以喻观照实相二种般若若单取观照则阙坚义若单取实相则阙利义又皆言即者释成不二之相以照而常寂故理非智外寂而常照故智非理外既离理无智离智无理故如金刚即坚即利也。

    ●三约行结显。

    万行之中一一不得昧此是故合之以为经宗。

    谓菩萨行中必须具此若昧实相则难亡分别便成住相即堕有漏若昧观照则阙智用便滞偏空同于二乘故须二事兼行方契中道此则如前行玄之义也由是起信论中止观合说法华经内定慧庄严华严明定慧二事菩萨依赖涅槃显定慧不等不见佛性诸教中说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故华严疏云万行忘照而齐修顿渐无碍而双入皆此义也。

    二体。

    ●文三初标立。

    文字般若即是经体。

    如文可知。

    ●二正释。

    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之体。

    或曰诸家所出教体皆取声名句文或通取所诠之法今何单取文字耶由是故云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此明具四法也声即言音名句文三即声上屈曲表示名诠诸法自性句诠诸法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也问四法之中文字最居其末云何摄声等法耶答所以能摄者有二意一能显文字有其三处谓心上显即意识境声上显即耳识境色上显即眼识境今取初者故能摄之二有声未必有名句文有文则必有声名句前前未必有后后后后必有于前前如苗必有根根未必有苗也以是义故故摄声等文字性空下明摄所诠理也谓依于般若显乎文字文字本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体也然有二意一体属缘生无自体故二非别有一法为文字体故此皆意显般若是文字体也其犹镕金成像像即是金也。

    ●三总结。

    故皆含摄理无不尽统为教体。

    含摄之义如上所明能所总该故言理无不尽此乃文字则该能诠尽般若则该所诠尽诠旨既备故云统为教体也。

    第三分别处会二初总明佛说大部处会。

    ●文二初总示大部。

    六百卷文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

    (山中四会山顶三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

    ●二别显此经。

    此经则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上总明皆如文可知。

    后别明传译此卷时主。

    ●文三初正明东土翻译前后二初通辨诸译。

    前后六译一后秦罗什二后魏菩提流支三陈朝真谛四隋朝笈多五唐初玄奘六大周义净上六人皆三藏。

    流支者天平二年于洛阳译成十四纸名金刚般若真谛太康元年于金陵郡译成十四纸名金刚断割笈多开皇十年于洛阳译成十六纸名金刚断割玄奘贞观二十二年于玉华宫译成十八纸名能断金刚义净证圣二年于佛授记寺译成十二纸名能断金刚。

    ●二克示所传。

    今所传者即罗什弘始四年于长安草堂寺所译。

    如文。

    ●二因辨西方解释异同。

    天竺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亲诣弥勒禀受八十行偈又将此偈转授天亲天亲作长行解释成三卷论约断疑执以释无著又造两卷论约显行位以释。

    转授天亲者有说云以天亲久习小乘近从大教要涤情执故转授之断疑执显行位正宗文中可见。

    ●三示今科判依据差别二初正明科释所依。

    今科经唯约天亲释义即兼无著亦傍求余论采集诸疏。

    兼无著者以显此疏正依天亲傍用无著余论诸疏义见开题处。

    ●二结成立题所以。

    题云纂要其在兹焉。

    不同净名集疏备书四圣之名义即如何晏集解论语于孔安国马融等注中当者用之不当者翦之今疏亦尔或双取以各有理或共成一义故两存焉。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二卷

    (终)

    校讹第一纸

    (十六行玄北藏作立楞严寺流通本同误)第四纸

    (二十行现北藏作见)第六纸

    (十七行令北藏作今)第八纸

    (十六行僧北藏作因)第十一纸

    (二行已北藏作以)第十二纸

    (六行曲北藏作由十三行示北藏作云)第十三纸

    (十四行轮北藏作论)第十七纸

    (十七行失北藏作夫)第二十纸

    (一行含北藏作舍)第二十四纸

    (十三行唯北藏作为已上流通本皆同误)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