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本生经最新章节!

    第七篇

    第一章 尺度品

    三九六 尺度本生谭

    [菩萨=辅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王之教诫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三鸟本生谭[第五二一]中将被述及。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俗事、圣事顾问辅师。王迷于不正之道,以不法治国,徴集财产使人民受苦,菩萨思对王教诫,探求譬喻,巡行各处。尔时王之寝室尚未完成,屋顶亦未修葺,只有椽木支持房尖顶。王为娱乐往御苑游步后,入于宫殿眺望,发现圆木房尖顶,心中恐其落于自己头上,外出而立,再行观望。王思:“房尖顶依止于何物,有无可依止之椽?”王问菩萨唱第一之偈:

    一

    一肘之半房顶高 八伟达提为周围

    尸舍婆树沙罗造 如无支柱易落毁

    菩萨闻此自思:“予得教诫王之譬喻。”于是唱次之偈:

    二

    曲椽三十沙罗造 包围环绕等定置

    此等结合强抑制 房顶固定不落下

    三

    坚忍友人性格强 依从清廉忠告家

    贤者包围不落下 椽支重荷如房顶

    王闻菩萨言语之间,反省自己行动,作如次之语云:“无房顶椽何所支,无椽组合,房顶亦不能立。椽破则房顶落,恰如为不法之王,与自己之友人、辅师、军队、婆罗门、家长均不协同,与彼等不和而分离,则王权失去,王者必须正直。”恰于此时,有持磨独龙伽来者,王云:“吾友!请食磨独龙伽。”菩萨取彼云:“大王!不知此之食法者,感觉苦酸;反之,知食法之贤者,去苦味遗其酸味,磨独龙伽之汁,食之有益。”依此譬喻,教王以集财方法,唱次之二偈:

    四

    磨独龙伽有硬皮 小刀不切存苦味

    大王!切去苦皮生甘味 取去薄皮甘味失

    五

    村落都市住贤者 不依暴力集王财

    彼等依法为生活 虽然增财不害他

    王与菩萨协议往莲池,见莲花正开,色如旭光之状,不被水污染,王云:“吾友!此莲华生于水中,不被水污而立。”于是菩萨向王教谕:“王亦应如是。”为唱次之二偈:

    六

    恰如莲华生莲池 清水之下有白根

    太阳炽热莲花放 如泥尘水不能污

    七

    如斯行正无恶意 为清净行离恶趣

    恶行不得污斯人 如同莲池之莲华

    王闻菩萨之教诫,自此以后,依正法治国,为布施等善行,成为可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时之王是阿难,贤明辅师即是我。”

    三九七 意生狮子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仕敌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前之女颜象本生谭[第二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二四三页]详细说述。今佛言:“汝等比丘!此比丘非只今日如此,前生亦有仕敌之事。”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狮子,与牝狮子一同居住,伴彼有牝牡之二儿。牡儿之名为意生,彼亦于成长后,娶一青春之牝狮,于是彼等共为五只。意生杀野兽之水牛等,持肉归养双亲及妻与妹。某日,彼于牧场见吉利雅之豺,豺不能逃避,即俯向狮子,狮子问曰:“吾友!何故如此?”答曰:“主人!予愿仕贵君。”狮子云:“甚善!汝可仕我。”于是伴彼归至自己住家之洞窟。菩萨见彼云:“意生!豺者无品行有恶癖,劝为恶事者,汝不可置彼于自己之近前。”然菩萨终不能制止。

    于是,某日,豺欲食马肉,向意生云:“主人!依我等所未食之物,至今除马之外别无他物,捕马如何?”狮子:“然则马在何处?”豺:“在波罗奈之川岸。”狮子用彼之言,与彼于马在川中沐浴之时前往,捕马一匹,载于自己背脊上,急速回归至自己洞窟之入口。于是,彼之父食马肉后云:“马为王之财产,诸王等将用种种之计谋及熟练之射手射汝,食马肉之狮子不能长生,今后决不可捕马。”狮子不从父言,更又捕之。王闻狮子捕马,于城内作马之沐浴场,狮子其后又前来捕马;王使造厩于小屋之中,与水及粮秣,狮子越栅由厩中,仍来捕马。王呼速如神电之射手问曰:“汝能射狮子否?”彼云:“予能。”于是于栅之近处,狮子前来之道傍作楼以待。狮子前来,使豺立于墓地之外侧,向城中奋迅夺马而来。射手自思:“狮子来势猛烈。”彼不射狮子,于其行捕马时,负荷重物,速力迟钝,以锐利之弓由后方射之,矢由狮子之前部通过凌空飞去,狮子叫曰:“予已被射。”射手射后,弓弦鸣声如雷。豺闻狮子与弓弦之音:“予友被射将死,死者已无友情,自今以后,予仍往原森林之住所而去。”彼独言自语,唱次之二偈:

    一

    张弓飞矢 弓弦鸣时

    予友兽王 意生被杀

    二

    噫今如予意 走去森一端

    友谊已不存 吾生得他友

    狮子急进,马落洞窟之入口,自则倒地而死,于是彼之亲族出来,彼则由伤口流血涂满全身。彼等见此为仕恶者而死,见已,父母妹妻,依次唱次之四偈:

    三

    毕竟交恶者 命运为不荣

    意生见横死 吉利雅诱惑

    四

    为子有恶友 父母不得喜

    为此血所蔽 意生见横死

    五

    具有知见人 未来得幸福

    不从正友者 入恶正受恶

    六

    自居最高位 而仕下位者

    其人较彼恶 如豺之与狮

    居于最高位 然仕下等者

    利矢贯其胸 射杀兽王狮

    结分

    最后等觉者言如次之偈:

    七

    仕劣等者不久亡 从同类者不被灭

    屈身优者速向上 是故应从优己者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仕敌比丘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意生是仕敌之比丘,妹是莲华色尼,妻是谶摩比丘尼,母是罗睺罗之母,父即是我。”

    三九八 须达那青年本生谭

    [菩萨=青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中将为说述。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贫穷之家庭,名须达那。彼达成年后,得工资奉养双亲,父死之后养母。当时波罗奈之王,喜好狩猎,某日,王伴诸多从者,入一二由旬之广大森林,王向诸人布告:“各各站立自己之场所,凡有鹿由其处逃脱者,彼即为败于鹿者。”于是辅师等于大道傍之小屋,加以修葺与王暂居。诸人包围鹿之居处叫喊,使鹿等骚动而出。时有只羚羊奔来王所,王思射之而施矢,彼悟王之计略,知矢向大肋骨射来,急行旋转如为矢所射之状而倒地,王云:“动物已为我所射。”驰往捕捉,羚羊则跳起,如风之速而逃去。辅师及其他诸人均笑王纵羊,王急追彼,彼力尽疲弊,王以剑两断之,结缚于一杖之两端,恰如担天平之棒归来。王至一菩提树之近前自语:“予暂在此休息。”于是向彼处横卧而熟睡。

    于此树上,有一再生夜叉,名摩佉提婆,居于此处,彼得毗沙门天王许可,得食来至此处之物。夜叉当王起立欲去之时,向王云:“汝且稍待,汝为我之食物。”彼捉住王手。王曰:“汝为何人?”夜叉:“予为再生夜叉,我得许可,凡来至此场所者,皆得食之。”王沉着拂退其手问曰:“今日食之耶?何时食之耶?”夜叉:“只要获得,何时皆可食之。”王曰:“今日且食此羊,将予解放,予明日送人使持饭钵前来。”夜叉:“如此不可怠忽,如不派送前来之日,予即前往食汝。”王曰:“予乃波罗奈之王,予若无有,则无人能言。”

    夜叉承诺与王之约束,将王放免。王入都城向奉仕辅师说明发生之事。王问:“此事如何处理?”辅师:“大王!有无日期限制?”王:“并无日期限制。”辅师:“王之所为误矣。然王勿心忧,狱舍囚有多人。”王:“如是此事由汝处理,救予之命。”辅师:“谨遵王命。”于是每日由狱舍提出罪人持饭钵,一无所知送往夜叉之所。夜叉于食饭后,将人亦食之。不久,狱舍已经无人,王因无人前往送饭,依死之恐怖而战栗。辅师慰王曰:“人对财产之欲望较生命之欲望为强,于象背上负以千金之束:‘何人欲得此财宝,可持饭前往夜叉之处。’并击鼓作如上之宣传。”王即按辅师所言布告实行。

    菩萨自思:“予之工资,只得一摩沙迦(金币一钱之二十分之一)半之数以养母。得此财宝与母,往夜叉之所,若能征伏夜叉则甚善,若不能时,予母亦可幸福度日。”彼将此事告母,母曰:“吾子!我已充分满足,我不欲财宝。”菩萨两度请求,均被拒绝。第三度,彼不问其母,彼云:“大人!请与我千金,予愿送饭。”彼取千金与母:“母亲勿忧!予征服夜叉,与人人幸福,今日正午归来,使母泪湿之颜展开笑容。”彼告母后,与王臣一同往王之近前,敬礼而立。王:“汝持饭前往耶?”菩萨:“唯然,大王!”王:“有无一同前往者?”菩萨:“大王!请赐汝黄金之靴。”王:“理由为何?”菩萨:“大王!此夜叉对立于树根地上之人,始允为其所食,予所立不属于其地,予立于靴上。”王:“其他持何而行?”菩萨:“大王!请赐汝之伞。”王:“伞为何用?”菩萨:“大王!夜叉对立于其树荫下之人,始允为其所食,予今不立于树荫之下,而立于伞荫之下。”王:“其他尚欲持何物而行?”菩萨:“大王!请赐汝剑。”王:“目的为何?”菩萨:“大王!恶魔对手执武器者心生恐怖。”王:“其他尚欲持何物前往?”菩萨:“于黄金钵中盛满王之饭菜。”王:“是何理由?”菩萨:“大王!如予为贤人之状,以土制之钵盛粗末之饭,实不相称。”王:“汝言甚善。”王以所有之物与彼,并亦提供自己之从者。

    菩萨告王:“大王勿忧,予今于中午征服夜叉,使王幸福而归来。”于是携必要品而往其处,于树之近处,使诸人等待。穿黄金之靴,以剑护身,头撑白伞,于黄金之钵满盛饭菜,行近夜叉之前。夜叉眺望道路,发现菩萨,“此人与先日来者方法不同,是何缘故?”彼自思考。菩萨行近树前,以剑尖挑饭钵送至树荫之下,自则立于近荫之处唱第一之偈:

    一

    王命送汝饭 味佳且浇汁

    摩佉提婆处 前来且进食

    夜叉闻此自思:“予骗彼男入于荫中食之。”于是唱第二之偈:

    二

    青年!浇汁之食物 持入荫中来

    青年!汝身及食物 我思共食之

    于是菩萨唱次之二偈:

    三

    夜叉!勿为小事 失汝大事

    怖死之人 不来送食

    四

    夜叉!美味浇汁食 汝应常食之

    杀我为汝食 无人送饭至

    夜叉正悟青年之所云,心中快活唱次之二偈:

    五

    汝所语利益 青年!实为我利益

    吾今特许汝 汝须达那!多幸逢老母

    六

    剑伞与金钵 青年!汝今可持归

    母汝汝母与 多幸可相逢

    菩萨闻夜叉之谈话[思]:“予之工作成就,夜叉依予所言已被征服,多得财宝,完成向王应诺之使命。”彼感谢夜叉唱最后之偈:

    七

    夜叉!汝于同族中 实为多幸福

    已完成王命 予得诸财宝

    彼如斯云,更向夜叉言曰:“吾友!汝昔多为恶事,残忍而无慈悲,食他人之血肉,生为夜叉,今后不可再为杀害。”菩萨更教以守戒律能生幸福,破戒律招来不幸,当即授与夜叉五戒,并向彼云:“住于森林,汝有何益?汝来!予使汝住于城市之门,得最上之饭食。”彼与夜叉一同归去,使夜叉持剑及所有之物,到着波罗奈之都。诸人告王曰:“须达那青年伴夜叉前来。”王伴辅师出迎菩萨,使夜叉定居于都门,得最上之饮食,入城击鼓,集合众人,宣说菩萨之手段,并与以将军之地位。王自身守菩萨之教诫,为布施之善行,得成生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养母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夜叉是央崛摩罗,王是阿难,青年即是我。”

    三九九 兀鹰本生谭

    [菩萨=兀鹰]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比丘所作之谈话。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兀鹰之胎,达成年后,使年老视力弱之两亲,栖于兀鹰之巢窟,菩萨持来牛肉之养育。或时,某猎师于波罗奈之墓地,不能中止对兀鹰设网。某日菩萨为探寻牛肉,来至墓地,足挂网上,然彼不思己之事,只虑两亲在巢:“予之两亲,将如何为生!彼等尚不知予被捉,贫而无助,于山之洞窟,渐次衰老而死。”菩萨悲痛唱第一之偈:

    一

    两亲年老居山洞 盲目而卧如何生

    我今陷网身被捕 陷入尼利亚手中

    猎师之子闻彼之悲痛:

    二

    兀鹰!何故汝悲痛 汝悲为何因

    鸟发人间语 吾从未见闻

    三

    年老居山洞 我养吾双亲

    我陷汝手中 彼等如何生!

    四

    距离百由旬 兀鸟见死体

    如是近网 何以不知觉?

    五

    生命将终了 人之入灭时

    虽然近网 亦不能知觉

    六

    年老居山洞 长时养两亲

    依吾汝被赦 幸福见亲族

    七

    猎师!汝与汝亲族 共同皆欢喜

    吾于吾山洞 养育我双亲

    依以上所唱之偈,猎师之子第二,兀鹰第三,顺次唱此等之偈。

    菩萨由死之痛苦脱出,表感谢之意,唱最后之偈后,口中满取肉物而去,归与两亲。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养母之比丘得预流果————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猎师之子是车匿,两亲是王之一族,兀鹰之王即是我。”

    四〇〇 沓婆草花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释子优波难陀所作之谈话。彼出家于佛门,舍少欲知足等之德,而有大欲望。雨安居之初,彼探寻二三之精舍,于某处遗留伞靴,某处残置杖及水瓶,于某处一人居住。彼于某田舍之精舍度过雨安居期时,向比丘云:“比丘应少欲知足。”恰如使月升空,使比丘知四依之知足,说往贤圣族之道;比丘等闻此,舍去美丽之衣钵,而持土钵,着粪扫衣。彼于自己之住处使他人居住,雨安居终了,行自恣之戒后,彼将此等衣钵满载往祇园精舍而去。

    彼于途中某森林精舍之后方,足为蔓草所挂住,彼云:“此处必有所获之物”,于是入于精舍。彼处有二老比丘度雨安居,彼等持有粗率上衣两件,华美之毛布一件,二人不能分配,见彼心喜:“尊者!予等对此属于雨安居之物,不能分配,为此我等争论,请为我等分之。”彼云:“甚善!予为分配。”粗率之上衣分与二人,云:“此为持律之我等应得之物。”彼则取毛布而去。而执著于毛布之二人长老亦与彼同往祇园精舍,向持律之比丘等谈及此事件而问曰:“尊者!持律者依掠夺而为生活,究竟被许可耶?”比丘等见优波难陀长老所得衣钵之堆积云:“汝有甚佳之手段,汝得大量之衣钵。”彼云:“诸友!何处予有手段,予为用此方法所得。”彼说明一切。

    法堂中开始论议:“诸友!释子优波难陀有大爱欲,为大贪欲。”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云:“汝等比丘!优波难陀不行正道。比丘等向他人说时,先行自正,然后可教诫他人。”

    先须为自己 树立于适所

    而后教导他 贤者身不污

    佛依于法句经而说此偈[第一五八],说明正道法。佛言:“汝等比丘!优波难陀非只此世,于前生亦为大贪欲,又彼不只现世掠夺财产,于前生实亦掠夺。”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川岸树之树神。尔时有名玛耶温之一只豺,娶一牝豺住于川岸之某处。某日,牝豺向牡豺云:“夫君!予起欲望,思食赤鱼。”牡豺云:“汝且静待,予为汝持来。”彼往川岸环绕步行,足为蔓草所挂,彼沿岸行进。尔时有名甘比拉洽林与阿努蒂拉洽林之两只水獭,探鱼而立于岸边,甘比拉洽林见一大红鱼,急速跳入水中,捉鱼之尾,鱼力甚强,曳彼行进。彼向其同伴云:“大鱼与我等二者合力相当,汝速来助我。”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阿努第拉洽林!吾友汝速来 愿汝追从吾

    依吾捕大鱼 曳吾彼迅速

    对方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甘比拉洽林!巩固愿强力 金翅鸟捕蛇

    吾助汝捕之 共同曳彼上

    于是二獭一同拉赤鱼至岸上,置于陆地而杀之,彼此吵架:“汝分我鱼。”彼此不能分,置鱼而坐。恰于此时,豺来此处,彼等见彼,共同欢迎云:“沓婆草花色之友!我二人共同捕得此鱼,但不能分配,我等引起争论,请为我等等分。”于是唱第三之偈:

    三

    沓婆草色者 吾等起争论

    请闻吾一言 吾友!为吾善调停

    豺闻此言,显示自己之能力:

    四

    我曾为裁判 处理多事件

    调停汝斗争 争论可静息

    彼唱此偈,一面分配:

    五

    阿努蒂拉洽林尾 头部甘比拉洽林

    而此中部为剩余 应属裁判官之物

    豺唱以上之偈,如此将鱼分配而后云:“汝等停止争斗,可食尾与头部。”豺则口衔中部由彼二者眼前离去。彼等如失千片之鱼,坐而悲痛,唱第六之偈:

    六

    我等如不争 食物将长有

    赤鱼除头尾 强被豺夺去

    豺又自思:“今日使妻得食赤鱼。”心中欢喜,来近彼女。牝豺见牡豺归来,欢喜相迎:

    七

    恰似刹帝利 欢喜得王国

    见夫衔满口 今日我亦喜

    彼女唱此偈,问获得之方法:

    八

    生于陆地者 如何捕水鱼

    吾夫我问尔 如何尔得彼?

    唱此偈后,豺语其获得之方法,唱次之偈:

    九

    争论生贫乏 争论灭尽财

    两獭争论败 玛耶温!汝得食赤鱼

    结分

    次为现等觉者之偈:

    一〇

    人间起争论 正复亦如是

    彼等付裁判 人人闻教导

    彼等失财产 王之藏大增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优波难陀,獭是二人之老人,此事目击者之树神即是我。”

    四〇一 达桑那国制剑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爱着前妻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比丘:“汝为烦恼之事,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确为如是。”“为何人而烦恼?”对佛之问,比丘返答言:“为前妻而烦恼。”佛言:“比丘!彼女对汝今为烦恼之原因,前生汝亦为彼女而成精神上之疾病,由死之中,生命为贤者所救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大瓦大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庭,人人称彼名为赛那伽童子。成年后,彼于得叉尸罗学习一切技术,归波罗奈之都后,为摩大瓦王之俗事、圣事顾问辅师,于全市民之间如日月之遍知,呼为贤者赛那伽。尔时王司祭之子前来向王伺候,彼见饰以一切装饰最美之第一王妃,心为所魅,彼归宅后,何亦不食而卧,彼为友人探问而语其故。王不见司祭之子问曰:“究为何故?”王闻其故,呼彼前来曰:“予将彼女与汝七日至汝家,遇七日至第八日汝伴其归来。”彼云:“谨遵王命。”彼承诺伴妃归家,一同欢乐。彼等互爱,不告而由家门逃出往他王之领土,无人能知二人之行径,恰如船行之进路。王于城中击鼓布告,用种种方法探寻,不能得知彼女之行方。

    于是王为彼女起大悲哀,心脏热而流血,自此以来,由内脏出血,病体沉重,王之名医亦不能治愈。菩萨云:“王本无病,此因不能见妃,罹患精神之疾,予当以方便愈之。”彼更向阿由拉及普古萨二贤者王之辅师询谈:“王不见王妃,罹精神之疾病,并非其他病症,我等多用手段,以方便治愈王疾。可于王庭开群众集合大会,招来知吞剑戏之人,表演吞剑,使王坐于窗际观赏,王见吞剑者将发质问:‘有无较此更难者?’吾友阿由拉请答:‘大王!“予将如是如是给与”,将更令比此为难之表演。’吾友普古萨,如王向君质问,君请向王回答:‘大王!应诺给与而不与,彼之所言无效,仅依所言,人之生活饮食均不能为;然人依言语实行,遵从约束,给与物品则为更难之事。’其后应为之事,予自知之。”于是集合大众,三人贤者往王之侧云:“大王!王庭有集合盛会,王往观赏,以解苦闷,请王驾出。”于是导王开窗御览。多人演出各各知名之技艺,有人吞三十三安古拉(英吋)尖锐之宝剑。王见之自思:“彼男吞剑,究竟有无更难表演之事,予问贤者。”彼向阿由拉质问唱第一之偈:

    一

    达桑那国制 尖锐吸血剑

    公众面前吞 有无更难者

    我问至难事 汝应回答我

    于是说明者唱第二之偈:

    二

    锐剑完全吸人血 人由贪欲始能吞

    “予能与之”断言者 此则为更难为事

    其他一切皆易为 斯为麦加陀应知

    王闻贤者阿由拉之语自思:“‘予能与之’之言,此实较吞剑尤难。予曾言与妃以司祭之子,由是观之,予实为最难之事。”于是王心中之苦恼,渐趋融和。其次王更自思:“此究竟有无比言说:‘予能与之’更困难之事?”王与普古萨贤者交谈唱第三之偈:

    三

    俗界与圣界 博学阿由拉

    彼对予质问 曾为予说明

    今予再问汝 贤者普古萨

    何为更难事 盼汝应答予

    于是贤者普古萨答王唱第四之偈:

    四

    非依言饮食 非依言生存

    语后不悔者 斯为更难事

    其他一切易 麦加陀应知

    王闻此语自思:“‘予以妃与司祭之子’,为予先言,从其约束而与之,此予实为所难为者。”至此王之苦恼更趋融和。尔时彼思:“世无较赛那伽贤者更贤明之人,予将向彼质问。”于是王问彼唱第五之偈:

    五

    俗界与圣界 博学普古萨

    彼对予质问 曾为予说明

    今予再问汝 贤者赛那伽

    何为至难事 盼汝应答予

    于是赛那伽答王唱第六之偈:

    六

    财宝不拘有多少 应当与之则与之

    然而施与不应悔 实为人间更难事

    其他一切皆为易 是为麦加陀应知

    王闻菩萨之言深自反省:“予由自己意志,以妃与司祭之子,而因不能抑制自己之心,为烦恼所疲,此对予实不相应。若妃有爱著于予,则不能舍王国而逃,今对不爱予而逃去之女,思之何用?”如是思之,王之苦恼如莲叶之水珠,转落消失而去,恰于此瞬间,王之内脏恢愎,王于焉健康而幸福。王赞赏菩萨唱最后之偈:

    七

    阿由拉答问 普古萨亦然

    如赛那伽者 优于一切问

    王如是欢喜赞赏菩萨,与诸多之财产。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烦恼之比丘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妃是比丘之前妻,王是烦恼之比丘,阿由拉贤者是目犍连,普古萨贤者是舍利弗,赛那伽贤者即是我。”

    四〇二 果子袋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亦将被说述。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伽那迦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庭,人人称彼名赛那伽童子。成年后,彼于得叉尸罗学一切技术,归来波罗奈谒王,王置与辅师之地位,与大名誉,彼教王俗事、圣事,为一言辞具有魅力之说法者。彼使王守五戒,又使遵守布施,布萨羯磨,十善业道等之善道,于全国为诸佛出现时之状。每半月王与副王等之一切诸人,集于装饰之法堂,于法堂准备羚羊之皮椅使菩萨摩诃萨坐于中央,以佛之威严说明法要,其教如诸佛说法之状。

    尔时,某年老之婆罗门为得钱而游行,彼得一千金币托付于某婆罗门之家族,彼云:“再去乞食”而离去;于彼去时,此一家族将彼之金予以消费,彼归来取金,婆罗门无力偿金,将自己之女与彼为妻。婆罗门伴妻定住于距波罗奈不远之婆罗门村,彼妻年少不能满足欲望,与年少之婆罗门为不法之行。世间之不满足者有十六种,此十六为何?海对一切之川不满、火对燃料不满、王对王国不满、愚者对恶行不满、女人对欲行和化妆及产儿三者不满、婆罗门对赞歌不满、禅定者对禅境之获得不满、有学者对名誉不满、少欲知足者对修习功德不满、努力者对得勇气之事不满、雄辩家对对话不满、知者对会众不满、信者对教团之奉仕不满、供养者对施舍不满、贤者对闻污不满、四果对见如来不满,有如是。

    此婆罗门女对欲行不知满足,彼女以婆罗门为无物,毫无顾虑,欲为恶行。某日悄然而坐,其夫问曰:“吾妻!汝何为耶?”妻云:“婆罗门!予于汝家,不能工作,请召使役前来。”“予妻!予无金钱,如何召使与金前来?”“汝可得物集金伴来为用。”“予妻!如是为我准备旅行必要物品。”彼女与彼麦粉干果及麦粉软果结入皮袋之中。婆罗门游行村、市及城下,得七百金币,彼思:“有此之金,可以充分支拂仆婢之金额。”彼于归近自己之村时,于某有水之便利处,开袋食麦粉果子。彼开袋前往取水之时,某空树中之黑蛇,嗅麦粉果子之香而入于袋中,食麦粉果子盘卷而坐,婆罗门归来,未见袋中而结缚背至肩上而行。

    尔时途中再生树之树神于树干之穴中云:“婆罗门!若途中汝休息时,汝将死矣,若今日归家,则汝妻将死。”言毕消失。彼回顾不见树神,彼惊惧为死之恐怖所袭,悲泣而到达波罗奈都门之处。恰于其时为十五日之布萨,为菩萨坐于装饰之法座上说法之日,大众手执香花分为数组前往听闻法话。婆罗门见此问曰:“前往何处?”答曰:“婆罗门!今日赛那伽贤者以优美之声与佛之威严说法,汝不知耶?”彼思:“贤者现在说法,予今为死之恐怖所袭,贤者能愈大之烦恼,予亦往其处听闻法语。”于是彼与彼等一同前往彼处,围绕摩诃萨,王亦参加坐于会众之端,彼则肩负麦粉果子之袋,一方为死之恐怖所袭,距法座不远之处而坐。摩诃萨则如天降恒伽河或降甘露雨说明法要,使大众闻法满足而喝采。贤者具有炯眼神目,尔时摩诃萨以五种慈悲,开启澄清之目,各方观察,眺望会众,见彼婆罗门而作如是之思:“诸多会众闻法满足而喝采,而彼婆罗门悲哀而啜泣,由其流泪,心中必有悲哀之事;予将为彼说法,使彼无忧而满足,如酸之剥落铜锖,如莲叶之滚落水滴。”于是彼云:“汝婆罗门!予为贤者赛那伽,今为使汝无有悲恼,请汝亲切交谈。”菩萨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一

    汝心混乱根动摇 由目流泪可知晓

    汝来此处失何物 婆罗门!愿汝语我欲如何

    于是婆罗门语自己痛苦之原因唱第二之偈:

    二

    夜叉云我归 我妻今日死

    我若不归去 则我死中途

    依苦我烦恼 赛那伽!来此为说明

    摩诃萨闻婆罗门之言,如海上投网,扩其智网而自思:“有情之死,原因甚多,即:有落入海中而死者,又于彼处为猛鱼所捕,或落入恒伽河为鳄鱼所夺,由树上跌落为刺所刺,种种种类之武器所伤,饮毒,跌落,由绝壁落下,或受极寒,或罹疾病等等。于此种种死之原因中,依何种原因,今日于途中休息,此婆罗门则自死,若归家则其妻死?”菩萨思考之同时,见到婆罗门肩上之袋,依彼方便善巧之智得知:“彼袋之中,必有蛇入,侵入于婆罗门朝饭之际,因食麦粉果子,未闭袋口而往饮水之时,闻果子之香而入袋,婆罗门饮水归来,不知蛇入袋之事而结袋取之而去。若彼于中途休息,于其场所食晚饭之麦粉果子,开袋置手于其中,则蛇咬彼之手而杀之,此为中途休息者致死之原因;若彼归家中,袋交与妻手,彼女欲见其中之物品,开袋置手其中,则蛇咬而杀之,此为今日归家者妻死之原因。”更依善巧方便得知:“其蛇为黑蛇,大胆而不畏,何以知之?此蛇于袋中,袋触婆罗门之一侧,自己动荡,亦不表示震惊,又于如斯会众之中,亦不显示其自己为存在之事,由此观之,可以了解其为黑蛇,大胆而不畏。”如是摩诃萨有如依天眼得见如是,又如站立之人见此袋之蛇,于王亦参加之会众中,决心依善巧方便之智答婆罗门之质问,唱第三之偈:

    三

    考虑种种原因后 今我所云为真实

    婆罗门!我思汝之果子袋 人所不知住黑蛇

    如是告而问曰:“婆罗门!汝之袋中有麦粉果子耶?”“贤者!袋中有之。”“今日朝饭之时食麦粉果子耶?”“唯然,贤者!”“坐于何处?”“森林树之根前。”“食麦粉果子后,前往饮水时,袋之口结否?”“贤者!袋未结口。”“饮水归来,检点袋后而结袋耶?”“贤者!我未检点而结袋。”“婆罗门!予思汝往饮水之时,因麦粉果子之香,蛇于汝不知之中入汝袋中。因此,汝放下袋,于会众之中解开袋口,退后以杖一根先向袋击打,于是蛇必抬首发音,若见黑蛇出,可以解汝之疑。”于是唱第四之偈:

    四

    取杖击打袋 汝见二叉舌

    今解疑惑去 解袋见黑蛇

    婆罗门闻摩诃萨之言,惊怖依言而行。蛇为杖所击,由袋口而出,彼眺望大众而止住。

    为说明此事实,佛唱第五之偈:

    五

    表情惊怖婆罗门 会众之中解果袋

    毒蛇被击抬镰首 爬行脱出燃怒焰

    蛇抬镰首出来时,有预兆显现摩诃萨如一切智之佛:大众数千挥动衣物,无数数千拍手震响,又如密云之降雨,降七宝之雨;数千善哉之叫声,起如大地震裂之骚动。今以佛之威严,对如是之质问作答,非生之力,亦非种姓、家世、国家、名誉、财宝之力,然则为何力?乃智慧之力。有智慧之人,增知见,开圣道之门,得不死之大涅槃,得成就声闻、独觉智、三藐三菩提;于得不死之大涅槃法,惟有殊胜智慧,其他不过为智慧之从属。故如是云:

    智慧犹如星中月 谓为最胜之贤者

    戒律幸福一切法 皆为智慧之从者

    依摩诃萨答如斯质问之时,某捕蛇者以口具嵌蛇,捕蛇而放入森林之中。婆罗门近于王前,向王合掌祝福,感谢王而唱半偈:

    六

    见出贤者最高慧 最上收获为国王

    彼向王表感谢之后,由袋中取出七百金币,亦向摩诃萨感谢,欲为欢喜之赠物,唱一偈半:

    汝离障碍有知见 婆罗门!汝之智慧人惊叹

    七

    吾有七百钱 一切奉献汝

    今日救我命 我妻亦幸福

    菩萨闻此唱第八之偈:

    八

    贤者唱诸偈 不为取报酬

    婆罗门!财产应与汝 汝取归自家

    摩诃萨如此语毕,与婆罗门一千金币,菩萨问曰:“婆罗门!汝所得之钱,将与何人?”“贤者!予为妻而得钱。”“汝妻年老抑或年少?”“贤者!予妻年少。”“若然,汝妻与他男为非行,为使非行得无顾虑,而将汝放逐出外。若汝持金归家,则汝苦心所得之金,汝妻将与自己之情人,因此,汝勿直接归家,将金放置于村外树根某处,将金隐藏而后入家。”菩萨语毕,送彼而出。

    彼行近己村,将金藏于树根某处,然后回归自己家中。尔时妻与情人并坐,婆罗门立于门前云:“吾妻!”妻知彼之声,熄灭灯火开门。婆罗门入内时,妻伴情人而出,使立于门前,再行入内。见袋中无任何物,妻问曰:“汝为得物而出门,今何所得耶?”“予得一千金币。”“现在何处?”“予置于如是如是之场所,明晨取来,汝勿心忧。”妻去告彼情人,彼往夺取如自己所藏之物。

    婆罗门次日前往,不见其金,往菩萨之处,菩萨问曰:“婆罗门!汝事如何?”“贤者!予金不见。”“汝告知汝妻耶?”“贤者!予曾告之。”菩萨悟其妻告知情人,菩萨问曰:“汝妻有相识之婆罗门耶?”“贤者!有之。”“汝有相识者耶?”“贤者!有之。”于是摩诃萨与七日间之费用,向彼云:“汝往,第一日邀请汝七人、妻七人,合为十四人之婆罗门加以招待飨宴,由次日以后,每日各减一人,至第七日,则为邀请汝一人、妻一人,合为二人之婆罗门与以招待飨宴。而依妻于第七日受招待之婆罗门,汝如知其任何日皆前来,请告我知。”婆罗门依言告摩诃萨:“贤者!予知任何日皆前来为食事之婆罗门。”于是菩萨与彼一同遣人呼彼婆罗门前来,问曰:“汝有否由如是如是之树根取此婆罗门一千金币之事?”“贤者!予未有取。”“予为赛那迦贤者,汝不知耶?予可将彼金取来。”彼心生恐怖而自白曰:“予实取之。”“汝如何将金处理?”“贤者!予正藏之。”

    菩萨向老婆罗门问曰:“汝仍置彼女为妻耶,或娶他女耶?汝将何为?”“贤者!彼女乃我之物。”菩萨遣人取来婆罗门之金,呼婆罗门之女亦至,由盗人婆罗门之手将金交与老婆罗门之手,而盗人婆罗门与以王罚,由城市放逐,对婆罗门之妇亦与惩罚。与婆罗门以大名誉,使彼住于自己之近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树神是舍利弗,会众是佛之会众,赛那迦贤者实即是我。”

    四〇三 阿提阇那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阿罗毗附近之阿伽罗婆庙时,就作草庵之规则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前之宝珠颈龙王本生谭[第二五三、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中,已为说述。佛呼比丘等曰:“汝等比丘!在佛未出世以前,依外道出家之出家者,虽然由王与以施物之选择,但乞求非他人之所好,亦不与他人愉快之感,是故多不乞求。”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生于某街之婆罗门家,人人呼彼名为阿提赛那童子。成年开始,彼于得叉尸罗学习一切技术后,知爱欲之苦痛,出家入仙人之群,得神通力与定力。常住雪山地方,欲求盐酢,出至人里,到着波罗奈住于公园,翌日为乞食游行至王庭;王对彼之行为态度,甚为满足,呼彼近前,坐于宫殿之坛座,给与美食,食已,王由彼闻感谢之言甚喜,得彼之同意,使摩诃萨住于王庭之内,一日施行二三次之招待。

    某日,王满足于法语,王云:“自王国以下,汝欲何物,请汝言之。”王使菩萨选择,菩萨不云:“请将此与我。”而其他之乞求者则云:“将此与我。”对自己所欲之物,任意乞求,王心虽不愿,但仍施与。某日国王自思:“他之乞求者或托钵僧,向予乞求‘请与我如是如是之物’,而阿提阇那自予与彼选择之时以来,任何之物,亦不乞求,彼实贤能而长于方便,予将问彼。”某日彼于早饭终了,往彼之所,坐于一方,问他人乞求与彼之不乞求之缘由,唱第一之偈:

    一

    阿提阇那仙 乞者予不识

    结群来乞求 如何汝不求?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乞求者不乐 不与者不乐

    是故予不求 予不抱敌意

    王闻此言唱次之三偈:

    三

    乞求生活者 非时乞施物

    夺他人善行 失自己生计

    四

    乞求生活者 以时乞施物

    他人为善行 自己得生存

    五

    见来乞求者 贤者决不怒

    梵行者!予对汝爱慕 汝选一切物

    如斯菩萨虽由王给与选择,但决不乞求。菩萨于王述自己之希望时,向王说示出家之道:“大王!乞求之事,为爱欲之享乐者与在家者所行之事,非出家者之所为,出家者由出家之时以来,为与在家不同之清净生活。”为说明出家之道唱第六之偈:

    六

    智慧者不乞 信士能知之

    故圣者默立 此即彼乞求

    王闻菩萨之言曰:“尊者!贤明之相从者自知与其友佳物,予亦如是如是与汝。”于是唱第七之偈:

    七

    婆罗门!我与汝赤牛 千牝与一牡

    闻汝相应法 何故不可与!

    闻如是语已菩萨曰:“大王!予为一贫穷之出家僧,牛对予为无用。”菩萨与以拒绝。于是王守彼之教诫,为布施等之善行,出生为天界之身,菩萨亦为不退转之禅定者,得生于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人得预流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阿提阇那即是我。”

    四〇四 猿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没入地中事所作之谈话。彼没入地中时,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与其同伴一同亡灭。”尔时佛出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与同伴之亡灭,非自今始,前生亦如是亡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之都治国时,菩萨生为猿,与五百之猿同伴相伴,住于王庭。提婆达多亦生为猿,与五百之猿同伴住于其处。某日,司祭前来庭苑,沐浴后着衣欲去时,某一恶戏之猿先来,止于庭苑入口之弧形门顶,向司祭之头上落下粪便,更又于其仰面见时,落于口中。彼于归去云:“甚善,予知有如何处分汝之方法。”向猿威胁,再行沐浴而去。猿等为彼所怨而倍受胁迫,向菩萨告语,菩萨向一千所有之猿宣告:“住于怨恨者之住所,甚为不宜,一切猿群应离此往他处。”而不从顺之猿,则与自己之同伴相伴云:“此事以后自明。”而不肯离去。菩萨则伴随同伴往森林而去。

    某日,女奴隶于日下晒捣米,为山羊所食,彼女向山羊投以松火,火着山羊之体,逃往象舍附近某草屋之壁擦体,火著于草小屋,移至象舍,烧伤象舍中之象背,象医为象治疗;司祭思考捕猿之方法,巡回踱步。彼来向王伺候而坐时,王作是语云:“尊师!我等之象,多有伤者,象医不知治疗,汝知治疗之法耶?”“大王!予知。”“究应如何?”“猿之油脂最善。”“如何可得?”“王庭岂非住有多数之猿耶?”于是王命杀住王庭之猿,持脂肪来。射手前来,五百之猿,全部射杀,猿之大将虽被矢射而未倒于彼处,逃来菩萨之住所倒毙。猿等云:“彼来我等之住所而死”,彼等将此猿被射杀之事向菩萨告知,菩萨前来坐于猿群之中央云:“彼等不顾贤者之教诫,住于怨恨者之住所,正所以招致灭亡。”彼对群猿教诫唱次之诸偈:

    一

    怨恨者住所 贤者不居住

    虽住一二夜 住者遭不幸

    二

    愚痴人之言 信者成不幸

    只为一只猿 全群遭不幸

    三

    愚者为群首 自信为贤者

    己为心支配 恰如猿倒事

    四

    愚者有势力 护群为不善

    同伴赍不幸 如媒鸟之例

    五

    贤者有势力 护群多为善

    同伴赍幸福 如同天帝释

    六

    戒律闻思慧 自己体现者

    自己与他人 皆得齐幸福

    七

    戒律闻思慧 思量之贤者

    支配诸群伦 一人或出家

    如是摩诃萨虽为猿王,而说明应学习戒律之义务。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恶猿是提婆达多,同伴是提婆达多之同伴,贤明之猿王即是我。”

    四〇五 婆迦梵王本生谭

    [菩萨=弟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婆迦梵天所作之谈话。彼曾抱持邪见云:“予此状态,常住坚固,为不变不灭法,世间依此别无其他出离之涅槃。”此梵天于前世之生,曾修禅定,生广果天,于其处经过五百劫间之寿命后,生遍净天,于六十四劫间经过其处后,往生光音天,生于其处为八劫间,即于此处,彼起此之邪见。彼由高之梵天界退转之事及生于此处全无记忆之事,即因不知此二事,而抱此邪见。

    世尊知彼心起如是之思,如力士于屈伸其臂之间,离祇园精舍而出现于梵天界。梵天见世尊云:“尊者!善来。得遇尊者曾来此处之机会以来,已历时甚久。尊者!予此之状态,常住坚固,为绝对不变不灭之法,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被作,由此以外,无其他最上之出离。”彼如此云已,世尊回答婆迦梵天曰:“婆迦梵天实为无智,何以故?汝以无常之存在云为常住……乃至……有其他之最上出离云为无最上之其他出离。”梵天闻此自思:“世尊向我云:‘汝如是云,汝如是云’者,世尊知我之事,对我追问不舍。”梵天恰如一软弱之盗贼,受得二三之打击即云:“何故云此?予为盗贼,则某某亦盗贼,某某亦盗贼。”彼如同举发所有之同伴,彼畏怖世尊之质问,一面举发自己之同伴,而唱第一之偈:

    一

    瞿昙!七十二人为善行 超越生死实伟大

    最高智得最高善 多人最终切望者

    佛闻此谈话唱第二之偈:

    二

    婆迦!汝思寿命长 实汝寿命短

    梵天!百千无央数 我知汝寿命

    婆迦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世尊!我见无限物 超越生死苦

    过去我如何 制戒与德行

    世尊既知我 语我应知者

    世尊教说彼过去之事端,唱次之四偈:

    四

    将殁渴热苦 汝使多人饮

    过去戒德行 如由眠至觉

    五

    引导被捕被缚者 叶尼川岸汝解放

    汝之过去戒德行 如眠至觉我记忆

    六

    恒河之流欲溺人 贪欲之龙望捕船

    勇持定力汝解放 化金翅鸟吓龙王

    汝之过去戒德行 如眠至觉我记忆

    七

    汝具正智有戒行 我名劫波为弟子

    汝之过去戒德行 如眠至觉我记忆

    依佛之言,彼忆起自己所作之业,对佛感谢唱最后之偈:

    八

    尔正知我生 又亦知他生

    尔正成佛道 教化诸众生

    尔辉神通力 正照梵天界

    结分

    如是佛使知佛自身之德,说法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时,一万梵天之心,离执着而由漏解脱。如是世尊成为众多梵天之保护所,由梵天界归回祇园精舍,以上所述之方法而为此法语,于是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袈裟衣苦行者是婆迦梵天,劫波童孺即是我。”

    第二章 健陀罗品

    四〇六 健陀罗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药物贮藏学处所作之谈话。此为王舍城所起之事,尊者毕邻陀婆蹉释放园丁之家族,赴王宫以神通为王造黄金宫殿时,众人满足,送长老五种之药品,彼长老则与其眷属教团,因其眷属已持有甚多,于是将所得之药物充满于壶、瓶及托钵袋内。众人见此,愤慨思之:“此等贪欲之沙门,实与守宝库门之人无异。”佛闻此事,教以学处曰:“此实为有关病比丘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佛未出现于世之时,人就外道而出家,贤者只持五戒,为翌日而贮存盐及砂糖而遭人非难;虽然如此,而汝等入此得救之教,犹为第二第三之日而贮存。”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于健陀罗国为健陀罗王之王子,父死后,即王位,正当治国。又于中国,有毗提诃国名,毗提诃王治国。此二人虽为未见之友,但彼此互相坚信,当时人长寿生活为三万岁。

    而此健陀罗王,于某一满月布萨会之日,严守戒律,于高殿设华丽之座席,坐于中央之王座上,开窗眺望东方世界,向大臣等作适切之法义说法,于一刹那间,天空上升之圆月为罗睺所覆,月光隐而不现。大臣等将不见月光,月为罗睺所夺之事,向王告白,王观月自思:“此月为外来之污所秽,月光不见;予亦因臣下之污,如月为罗睺所夺,使予为无光之物,对予实不相应。予应如净照天空之月,应舍王位出家,对予更有何必要为他之教诫?予对家族家臣均无执着,予应晓谕自己游行四方,此对予方为相应。”于是王云:“汝等可为所欲为。”王国与彼大臣等,彼则于放弃迦湿弥罗及健陀罗两国之王位后,出家入仙人之道,依禅定而得神通,委身于禅定之喜悦,生活于雪山地方。

    然而毗提诃王向商人讯问:“有关我友之幸福如何?”时,闻彼入于出家之生活而自思:“予友出家,予在王位又将如何?”于是彼亦舍弃七由旬之弥提罗市、三百由旬之毗提诃国、壹万六千村落之支配权、充裕之宝库、壹万六千之舞姬,不顾子女而入于雪山地方出家,食野生之果实以续命,静静而为宗教之生活。

    彼等两同为修行,后日相互邂逅,亦不提往事,而彼此互相调和,静度宗教生活,而毗提诃仙人则对健陀罗仙人加以奉仕。

    两人于某满月之日,坐于某树之根元,谈论适法之事时,天空升起之月,又为罗睺所覆。毗提诃仙人观察眺望:“何以月光沉没?”彼见月光为罗睺所夺问曰:“尊师!究竟月为谁所覆,隐而不照?”健陀罗仙人答曰:“弟士!此罗睺污月无光,予因观月为罗睺所夺,予思:‘此净月为外来之污而不现光,对予此王位之污,亦恰如罗睺之对月,此王位使予为无光之物,予将出家。’予立即以月为罗睺所夺为缘,舍弃王位而出家。”毗提诃仙人问曰:“尊师!君身为健陀罗王耶?”健陀罗仙人答:“唯然。”毗提诃仙人云:“尊师!予为毗提诃国、弥提罗市之毗提诃王,予等实为相互未见之友。”健陀罗仙人问曰:“然尔有如何之缘耶?”毗提诃仙人答曰:“予闻尊身出家时自思:‘此人为真正看破出家之功德。’予以尊身为缘,舍弃王位而出家。”彼等自彼时以来,非常亲密而调和,食果蓏而游行四方。

    彼等长期住于其处,亦为得盐与酢,由雪山下来,至某国境之村。众人对彼等之举止满足,给与施食,得彼等之同意,于森林中建立使用为休息场所之住居,又为彼等之食事,与中途造一净水之场所为家。彼等于国境村落行乞已,即于彼草葺之家完毕食事,再赴己之住所。而此村之人与彼等食物,有时与盐入钵,有时亦与全无盐气之食物。

    某日之事,村人对草笼施与甚多之盐,毗提诃仙人前往得盐,食事之时,充分与菩萨而自己亦取适当量之后,余者入于草笼之中,彼思:“此决定为不得盐之日使用。”将盐保存于积草之内。其后某日,得无盐气之食物时,毗提诃仙人与健陀罗仙人以盛施食之皿,由草笼之内将盐取出云:“尊师!请取此盐。”健陀罗仙人问曰:“今日未由村人得盐,汝由何处入手?”毗提诃仙人答:“尊师!先日由村人得盐甚多,尔时予思:‘此决定为不得盐之日使用。’故将余者保存。”然尔时菩萨云:“愚者!尔舍一百由旬之毗提诃国而出家,为无一物之境遇,而于此起盐与砂糖之欲。”菩萨咎诫于彼唱第一之偈:

    一

    尔舍诸村邑 一万六千多

    弃多库中宝 今又思储蓄

    毗提诃如斯被咎,难堪而抱敌意云:“尊师!尊身不见自己之罪过,只视予之罪过。实则尊身因自思:‘对他人教诫,对自己又有何要,唯应教诫自己。’故舍王位而出家,然于此处何故对予教诫?”于是为唱第二之偈:

    二

    舍健陀罗国 诸多财宝弃

    远离诸教诫 于此教诫我

    菩萨闻此终了唱第三之偈:

    三

    毗提诃!我为说正法 我不好非法

    宣说正法时 我不染邪恶

    毗提诃闻菩萨之语已云:“尊师!纵令所言为有益之事,而云反对他人使之发怒,终非善举。尊身对予恰如以钝刀剃刮,颇为粗暴。”于是唱第四之偈:

    四

    如何种类事 如为烦他人

    纵令有大益 贤者不为语

    菩萨闻此唱第五之偈:

    五

    恼人或不恼 散落如谷粉

    宣说正法时 不为邪恶污

    菩萨为此言已,又举善逝[佛]之教诫:“阿难!如陶师之不铸生粘土,我不以尔为对相。而阿难!予为再三再四之咎言,使汝将住为真实者。”此为善逝[佛]之教诫,应住于相应之行,恰如陶师再三叩于瓶而不取生烧之物,只取善烧之瓶,为说明此理,彼再唱次之二偈:

    六

    人自为觉悟 若不得圆满

    林中盲水牛 多处乱游行

    七

    此处若有人 善自为修行

    彼等为积德 留意为游行

    毗提诃仙人闻此已,向菩萨言:“尊师!今后请对予教诫,予任性自然之气质,今与尊身之语已相合致,故请师恕予。”彼向菩萨请求宽恕。于是彼等生活亲密,再归雪山,菩萨于其处向毗提诃仙人述说入定修法,彼行之而修得神通力及定力,如是具禅定不退转之二人,得成可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毗提诃是阿难,健陀罗王实即是我。”

    四〇七 大猿本生谭

    [菩萨=猿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亲族行善行所作之谈话。此一事件将在跋陀娑罗树神本生谭[第四六五]中说明。彼时,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正等觉者对亲族人等行善事。”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佛对亲族行善事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猿之胎,达成年时,背高幅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