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沙弥律仪要略增注最新章节!



    对经典。如对佛。不得戏笑。

    经是佛语。亦是佛师。故对经如对佛。一言一偈。千劫难逢。纵不解义。诵之亦种善根。故须特加尊重。律云。慎无卧诵经。若才觉疲倦。懈怠心生。即当痛念人命呼吸。如救头然。又何暇於懈怠哉。

    不得案上。狼藉卷帙。

    帙音妷。经卷编次成夹曰帙。狼藉谓参差杂乱。不齐整也。

    不得高声动众。

    凡读经。要知句逗声法。华梵了然。若随众讽诵。声宜调和。不得自恃。若自习学。声须低小。勿动众念也。

    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经法是三乘人之父母。同加爱护。无有彼此。如有不敬损坏者。俱得慢法之罪。借而故心不还者。即得盗罪。经云。借取与。必分明。无违期约。以失信道。

    △入寺院第九

    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

    行中央则唐突。无尊敬仪。如世公府衙门。下官尚不得中进。况法王宝殿。而可不回顾左右乎。当随门夹举足出入。缘左手边。先举左足。缘右手边。先举右足。大律云。行时先下脚跟。后下脚指。平视直进。回时合身总回。西国寺图云。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若礼三宝。常念体唯是一。何者。觉法满足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知一切凡圣体同无二也。若入寺时。低头看地。不得高视。见地有虫。勿悞伤杀。当歌呗赞叹。不唾僧地。若见草木不净。即须除却。言寺者。嗣也。谓治事者。相嗣续於其内。故天子有九寺。汉明帝永平十年。天竺摩腾法兰二法师。以白马驮经像至洛阳。勅於鸿胪寺安置。次年敕於雍门外别建寺。以白马为名。不忘其本。复名为寺。西国僧住处。名僧伽蓝。此云众园。谓生长佛子之道芽也。

    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

    殿安圣像。敬像如佛在。岂得无事游行。

    不得无故登塔。

    塔无舍利佛像。尚不宜登。而况有乎。若为供养花幡灯等。登上无犯。故古德云。无事不须登佛殿。等闲莫向塔中行。不因扫地添香水。纵有河沙福也倾。

    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

    右绕名吉。左绕名凶。凡绕佛绕塔。自东而南。即成右绕。非用自手为右。夫旋绕以敬慕佛为义。故当以佛为右也。文句记云。左回偏僻。以表恶也。右回便易。以表善也。佛发右旋。凡人左旋。故当从佛。

    不得殿塔中涕唾。

    僧护经云。在佛僧净地涕唾污地。以是因缘。入地狱中。刀刖己鼻。火烧受苦不息。详如经说。

    绕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匝。须知遍数。

    凡敬绕塔像遍数。皆有所表。三匝表供三宝。除三毒。净三业。灭三恶道。得值三宝。七匝除七支罪。得七菩提分。十匝除十使。得佛十力。百匝除百烦恼。得百法门。提谓经云。长者提谓白佛言。散花烧香然灯礼拜。是为供养。旋塔得何等福。佛言。旋塔有五福德。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音声好。三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盘道。何因缘得端正好色。由见佛像欢喜故。何缘得声音好。由旋塔说经偈故。何缘得生天上。由当旋塔时。意不犯戒故。何缘得生王侯家。由头回礼佛足故。何缘得涅盘道。由有余福故。华严经旋塔偈云。始欲旋塔。当愿众生。施行福佑。究畅道意。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得一向意。不绝四喜。

    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沙弥本无畜杖法。或远行及老持之。入寺必须去笠敛杖。若见二师上座尊宿。皆投杖笠於地。然后问讯。若为二师持杖。师有顾问。必抱杖然后答之。吕氏春秋曰。孔子弟子。抱杖而问其父。拄杖而问兄弟。曳杖而问妻子。盖尊卑之有分也。若以杖倚殿壁。即得轻慢之罪。故昔二十五祖。七劫以前。当证二果。由以杖倚殿壁。缘斯过慢。遂失二果。宝梁经云。有一贤者。面上有国王文。相师见已。嫁女与之。后时贤者入寺。杖倚寺壁。生憍慢故。失国王文。堕大地狱。可不慎哉。

    △入禅堂随众第十

    单上不得抖衣被作声扇风。使邻单动念。

    此具三过。一自粗躁。二扇尘污人。三令他动念。又凡入堂。律教令具五法。一须慈敬尊重於人。二应自卑谦下如拭尘巾。三知坐起俯仰得时。四在众中不为杂语。五不可忍事应默然。

    下床默念偈云。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於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念偈已。复应念咒七遍。唵地利日利莎诃。

    不得大语高声。

    沙门出言。语须恭慎。声要柔和。方称释子之仪。

    轻手揭帘。须垂后手。

    此离二过。一无粗躁。二不坏物。卷时须面向里。令两头齐整。

    不得拖鞋作声。

    行护云。凡着履屐。先令脚跟着地。勿使有声。

    不得大咳[口*敕]作声。

    无痰有声曰咳。无声有痰曰嗽。

    不得邻单交头接耳。讲说世事。

    佛法。尚不宜交头接耳。况其世事乎。

    或有道伴亲情相看。堂中不得久话。相邀林下水边。乃可倾心谈论。

    虽许倾心。只宜道话。不可恣谈世情。慈受禅师箴规云。若是旧时道伴。远地亲情。相引林下水边。方可倾心谈论。至於交关买卖。引惹杂人。尽非衲子所为。

    若看经。须端身澄心默玩。不得出声。

    玩。观习也。此明三业肃清。身端则念正。心澄则理生矣。

    二板鸣即宜早进堂。

    早则身心轻安。事事调停。迟则仓卒。妄念易生。

    归位默念偈云。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

    跏趺时。复应念偈云。结跏趺坐。当愿众生。菩提坚固。得不动地。

    附 不得穿堂直过。

    当沿前后行。箴规云。穿堂直过。岂不厚颜。尊殿闲行。恐招薄福。

    上单下单。俱当细行。勿令邻单动念。

    夫为沙门释子。本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凡所举止。先须慎心。

    不得单上写文字。除众看经教时。

    除谓开听也。

    不得单上相聚。摆茶夜坐杂话。

    此有三过。一则动念。二则散心。三犯非时。纵有非时之药。亦不应夜坐杂话。

    不得单上缝补衣被。不得眠卧共邻单说话。动众。

    经云。食则无语。卧则无谈。精勤思义。温故知新。坐则禅思。起则讽诵。戒行如此。真佛弟子。

    △执作第十一

    当惜众僧物。

    大律云。护常住僧物。如护己眼睛。行护云。有损费常住三宝等物。当赔偿之。昔扬州白塔寺沙门道昶。掌知僧物。自在侵用。忽有冥官数人。白日入房。曳昶下地。欲断其颈。昶惊叫乞命。官厉声言。合房资财。并送还僧。当放汝活。昶叩头言。不敢违命。即鸣钟集众。尽舍衣物造像设斋。冥官三日复至。见昶一钵一衲。不言而去。昶自是勉励进修。卒成明行。

    当随知事者教令。不得违戾。

    违是乖违不顺。戾是狠戾不服。

    凡洗菜。当三易水。

    易换也。当先择去虫蚁等。然后洗之。

    凡汲水。先净手。凡用水。当谛视有虫无虫。有以密罗滤过方用。若严冬不得早滤水。须待日出。

    寒天早滤。恐虫冻死。凡河水井水。皆须观察。无虫方用。用有二种。一饮食。二浣濯。其水虫极细。须谛观察。不得就中洗手面。及大小便。滤罗有五种。一密绢方罗。二阴阳瓶。三君持瓶。此二。皆用绢鞔口。细绳系项。沉放水中。待满牵出。四酌水罗。五角罗。用绢方一磔许。或系瓶口。或置碗上。滤而用之。

    凡烧灶。不得燃腐薪。

    腐朽之木有虫。故不听然。经云。亦不得然生薪湿薪。

    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

    佛不听留指甲。极长听至一麦。若带垢不净作食。得厕中鬼报。譬喻经云。有沙门作摩波利饭。比丘分酪酥着手。以手拭柱。柱即破裂。不可不慎哉。

    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

    恶水是洗器浣濯之水。不得当人行道处。弃泻。

    凡扫地。不得逆风扫。不得聚灰土安门扇后。

    谓不得堆积粪扫也。经云。扫地当令净。不得有迹。有即时扫却。百缘经云。扫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

    洗内衣。须拾去虮虱。方洗。

    小者名虮。大者名虱。拾净而洗。方无伤生之过。

    夏月用水盆了须覆。若仰即虫生。

    夏月虫生无时。仰则有余水故虫生。凡洗上衣之盆。不得用洗足及洗下衣袜等。晒时竿上。亦不得相触。不得含水喷法衣。

    不得热汤泼地上。

    伤生故也。亦不得以热汤浇火令灭。

    一切米面蔬果等。不得轻弃狼藉。须加爱惜。

    今生不惜物。来世无受用。况常住众僧之物。而不深加护惜可乎。

    △入浴第十二

    先以汤洗面。从上至下。徐徐洗之。

    若别有净水。则不宜以浴汤洗面。浴毕出外。当用澡豆。或灰土。再三净洗两手。然后洗面。温室经。洗浴能除七病。一四大轻安。二除风气。三除痹湿。四除寒冷。五除热气。六除垢秽。七身清目明。然亦不得数洗。除时因缘。

    不得粗躁以汤水溅邻人。不得浴堂小遗。

    小遗。或云小行。或云小解。或云小净。或云小便。净地尚不可遗。况浴堂中。僧护经云。比丘在净地大小便利。不择处所。以是因缘。入地狱中。作肉厕井。火烧受苦不息。庄严宝王经云。若於常住地涕唾者。是人生於娑罗树中。为针口虫。经十二年。若於常住地大小便利者。是人於波罗柰大城。大小便利中生。为秽污虫。优钵祗王经云。伽蓝法界内地。漫乱大小便。五百生堕拔波地狱。后二十劫。常遣肘手抱此秽地。乃至黄泉。

    不得共人语笑。人天宝鉴云。一沙弥入浴戏笑。遂感沸汤地狱之报。

    戏笑感报尚尔。其余则可知矣。

    不得洗僻处。

    大小便处也。

    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尤宜回避。免刺人眼。

    可畏疮。即痈疽等恶疮。自须回避。取水别浴。勿令人见。或人浴讫。最后方浴。不然则损福招罪。

    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后人。

    恣意。谓恣情纵意。经云。不得在中浣衣。

    附 脱衣着衣。安详自在。

    谓不得轻躁仓卒。

    浴前先洗净。须细行。不得以洗净水入浴釜。

    当未入浴之前。先如法洗净洗手已。然后入浴。今时有以少水在浴堂边洗净。复不以灰土洗手。即入洗浴。与不洗无别。甚为秽污。自污污他。感报不轻。

    汤冷热。依例击梆。不得大唤。

    依例谓依常规也。其中浴具盆器澡豆等。当安置如法。用者亦须如法。免招后殃。如僧护所见者是也。

    △入厕第十三

    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

    仓卒即有失仪之过。故须及时当行。

    於竹竿上。挂直裰。折令齐整。以手巾或腰绦系之。一作记认。二恐堕地。

    直裰。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当折迭挂竹竿上。着内衣入。大律令着覆肩衣入厕。

    须脱换鞋履。不可净鞋入厕。

    须脱鞋换屐。若鞋曾经入厕。践僧净地。及入堂殿。获报非轻。罪如经说。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

    至。当三弹指。使内人知。不得迫促内人使出。

    三弹指。内人不出。自当待之。或过余厕。

    已上。复当三弹指。默念云。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已上。登上厕也。今此三弹指。是警觉厕中啖不净鬼等。无致触忤。彼此两损。譬喻经云。有一沙门不弹指小便。溅中厕中鬼面。鬼大瞋。欲杀沙门。沙门持戒。鬼不得便。

    不得低头视下。

    视下。或令不净心生也。若人后至。须弹指令觉。

    不得持草画地。

    不摄正念。故画地画壁。

    不得努气作声。

    一自失仪。二动他念。

    不得隔壁共人说话。

    文殊经云。大小便时。身口及木石。不得作声。

    不得唾壁。

    一恐误触非人。二令人心生厌恶。亦不得污厕两缘。

    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

    一身仪不恭。二处非礼所。

    不得沿路行系衣带。

    余时脱衣系带。尚不得沿路。况入厕乎。

    便毕。当净澡手。未澡。不得持物。

    今言澡手。不言洗净者。略也。先须取瓶添水令满。安洗净处。如无另洗净处。可持入厕。便讫。先以物拭。后用水洗。以左手无名指小指。揩洗令净。拳其左手。右手抽衣。开户。提瓶而出。至洗手处。用灰。或土。先洗左手七度。次两手俱洗七度。留少水洗瓶内外。还置本处。归房以净水再三漱口。便事乃毕。详载大律。凡为师者。当如法教授。佛言。如是洗净。有大利益。凡为出家。归依於我。以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如法洗净者。不应绕塔行道。不合礼佛诵经。自不礼他。亦不受他礼。不应啖食。不坐僧床。不得入众。所持咒法。皆无效验。若作斋供。书经。造像。得福寡薄。汝等皆当依我言教。无得自欺。作不净业。懈怠放逸。为下品行。当堕恶道。云云。今时纵有洗者。全不依法。反成秽污。为师不教弟子。两皆招罪。俱堕三途。如佛所说。可不慎哉。

    洗手默念云。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唵。主迦啰耶娑诃。

    上偈念一遍。下咒当念七遍。其入厕洗净去秽。各各有咒。详如余处。清规云。按大藏缨络经云。夫登溷者。不念此咒。假使十恒河水。洗至金刚际。亦不能净。律中小遗。亦洗之。然后以土。洗手一二度。

    附 若小解。要须收起衣袖。又不可着褊衫小解。

    不净污身污衣。受礼礼他。皆得罪。小解时。须在缸边。不得向缸中解作声。及臭气熏人。褊衫是衬法衣。礼敬之服。故不宜着小便也。偏衫。原非佛制。乃此方所造。昔魏帝请僧入内供养。宫人见僧偏袒右肩。不以为善。遂作偏衫。施缀於左边覆肩衣上。而覆右肩。因名为偏衫。今隐覆肩衣名。通号两袖者曰偏衫。如欲作者。须开后缝。截领。方合原式。

    △睡卧第十四

    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覆卧。及左胁卧。

    凡卧须安枕。或曲肱为枕。不得头着席。仰是修罗卧。覆是饿鬼卧。左胁是贪欲人卧。沙门应如师子王卧。顺身右胁着席。累足合口。头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上。不舍念慧。思惟起想。至后夜即起正座。思惟己业。亦不得齁声卧。云何如师王卧。谓一切兽中。勇捍坚猛。师子最为第一。出家人。亦以发勤精进。勇捍坚猛最第一。由是因缘。与师子王卧法相似。如是卧时。身无掉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见恶梦。故名吉祥也。

    不得与师同室同榻。或得同室。不得同榻。

    为防恶人。恐有梵行难。故听同室也。

    亦不得与同事沙弥共榻。

    同事。谓同沙弥所施行事。或同师学者。如僧护比丘见地狱二沙弥眠卧相抱。猛火烧身。苦不休息。佛言。迦叶佛时。是二沙弥。共一被褥中相抱眠卧。以是因缘入地狱中。火烧被褥中相抱受苦。至今不息。

    凡挂鞋履小衣等。不得过人头面。

    凡是下身衣物。不得高挂。

    附 不得脱里衣卧。

    里衣。是近身着者。若上若下。皆名里衣也。

    不得床上笑语高声。

    前诫禅堂中卧语话。此诫房中睡时语声。

    不得圣像及法堂前。携溺器过。

    圣像是佛菩萨像。或罗汉祖师像。溺同尿。小便也。

    △围炉第十五

    不得交头接耳说话。不得弹垢腻火中。

    交头是杂话之端。弹垢则臭气熏人。大律云。若毛发。爪甲。涕唾。皮血。饼果。毒药。着火中。皆得罪。清规云。不得拨火飞灰。

    不得烘焙鞋袜。不得向火太久。恐妨后人。稍暖便宜归位。

    烘焙与太久。皆妨碍他人。箴规云。净发围炉。礼宜谦让。佛言。向火有五过失。一令人无颜色。二令人无力。三令人眼暗。四令多人闹集。五多说俗事。

    △在房中住第十六

    更相问讯。须知大小。

    问讯。谓发言询问。生年戒腊。及兴居安利否。学业日进否。若有得失言语。即乞欢喜。不得经宿。互相赞美。不得背相是非。

    欲持灯火入。预告房内知云。火入。欲灭灯火。预问同房人。更用灯否。

    入时预告。免彼有失仪仓卒。灭时预问。虑他须用。亦不得钉破墙壁挂灯悬物。果报如僧护经说。时时须检点火烛。勿令失误。

    灭灯火。不得口吹。念诵不得高声。

    口吹即失仪。复令臭气熏人。及伤食火之虫。亦不得以手风扇灭。当用物折去残炷。徐隐油中。高声则动他心念故也。

    若有病人。当慈心始终看之。

    经云。八福田中。看病为第一。善生经佛说偈言。人当瞻疾病。问讯诸危厄。善恶有报应。如种果获实。世尊则为父。经法以为母。同学者兄弟。因是而得度。大律云。看病有五功德。一知可食不可食。二不恶贱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名利。四能经营汤药至瘥或终。五能为病人说法。令生欢喜。

    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向。及高声语笑。

    向同响。物应声也。

    不得无故入他房院。

    谓无事之故。不得轻入他房院中。

    △到尼寺第十七

    有异座方坐。无异座不得坐。

    异座谓非尼常所坐者。以男女有别。座必须分。故也。

    不得为非时之说。

    谓非宜说法之时。则不应为说。

    若还。不得说其好丑。

    谓不得论说其是非好恶。及彼形貌也。

    不得书疏往来。及假借裁割洗浣等。

    书以达意。疏以陈事。假即是借。裁割是缝补。洗浣即浆洗衣服等。斯皆恐生惭染。及招讥谤。故不听也。

    不得手为净发。

    谓不得亲手。为其剃发。成范云。亦不得把手教剃式。不得入厨教作美食。非师差使。纵过尼寺门。不得擅入。

    不得屏处共坐。

    一生渐染。二令他疑谤。

    附 无二人。不得单进。不得彼此送礼。

    单进则令他讥议。送礼即非出家所宜。

    不得嘱托尼僧。入豪贵家化缘。及求念经忏等。

    求念经忏。自失清高。托化缘。招他讥嫌。

    不得与尼僧结拜父母姊妹道友。

    一为世俗嫌疑。二重结生死之累。大非释子出世人之所为也。

    △至人家第十八

    有异座当坐。不宜杂坐。

    谓不得与俗共相杂坐。当自别座而坐。亦不得蹲坐。箕坐。交胫坐。摇身坐。摇足坐。数起数坐等。

    人问经。当知时。慎勿为非时之说。

    若戏问。若难问等。皆不应说。当观前人根器。宜闻何法。应说多少。不得过说。仪则经云。说法不当机。他闻心不喜。命终受大苦。大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大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五意。为欲生善灭恶者。乃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若於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不得多笑。

    亦不得痴笑。狂笑。无缘笑。皆由散心故。失自珍重。令他讥嫌也。

    主人设食。虽非法会。亦勿失仪轨。

    凡为受食。须具威仪轨则。如同众食法会无别。故行护云。入俗家坐起。须具威仪。发言慈善。不得粗犷。勿说世间事。当说法语增其善心。常摄六根。不得放逸。

    无犯夜行。

    夜则勿去。早须归寺。

    不得空室内。或屏处。与女人共坐共语。

    一恐渐染情生。二令他人讥议。

    不得书信往来等。同前。

    同前。如不得与尼假借裁割洗浣等。

    若诣俗省亲。当先入中堂礼佛。或家堂圣像。端庄问讯。次父母眷属等。一一问讯。

    此言问讯。谓合掌低头而已。长揖亦得。若家有佛像。观音菩萨像。应礼。若香火神像。只宜合掌低头。父母等。当加讯问兴居。

    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薄。艰辛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

    说师法严苦屈等事。即令父母生姑息子之爱心。於三宝所。不生敬仰之念。遂长沦苦海。若为说佛法。则彼信重心生。福慧增长。超越轮回。是即度父母出於生死苦海矣。

    不得与亲俗小儿等。久坐久立。杂话戏笑。亦不得问族中是非好恶。

    与小儿坐立杂笑。非出家仪。问俗是非好恶。污自心地。

    若天晚作宿。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一心念佛。事讫即还。不得留连。

    不得与小儿仆婢。同床被席。故独处一榻。以防梵行难。复令彼信敬心生。故多坐少卧。离妄想境。故一心念佛。常忆师诲。如子念母。故不留连。

    附 不得左右邪视。不得杂语。若与女人语。不得低声密语。不得多语。

    言无有私。故不低声密语。发言合则。故不杂语多语。

    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求彼恭敬。

    沙门虽具威仪。而不诈现求恭。虽具禅默。而不假妆邀名。

    不得妄说佛法。乱答他问。自卖多闻。求彼恭敬。

    妄说佛法。言无宗绪。故失旨乱答。欲求恭敬。乱答失旨。而反招他轻慢。

    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

    送往酬还。乃俗家所作。交结世情。非释子所应。大集经佛言。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现前僧物。笃信檀越重心施物。或花果树园。饮食。资生。床褥。卧具。汤药。一切所须。私自费用。或持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重於阿鼻地狱所受果报。复说偈言。宁以利刀自割身。肢节身分肌肤肉。所有信心舍施物。俗人食者实为难。宁吞大赤热铁丸。而使口中光炎出。所有众僧饮食具。不应与俗及私用。云云。亦不得以僧物。贮积贩卖。出贵收贱。与世争利。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别众而食。如昔目连携福增比丘入海行次。见一大向树。多虫围唼其身。乃至枝叶无有空处。大叫震动。如地狱声。福增问目连。目连答曰。此树是昔营事比丘。用常住物花果饮食。送与白衣。今受此花报。后堕地狱。唼树诸虫。即是得物之人。又唐西京胜光寺。沙门孝贽。亲姻往来。数以寺果啖之。未几得呕血之疾。自云每欲疾作。见赤衣使者。将往黑林中。大风吹散枝节。顷之又引向台观上。一人仪容可畏。厉声责之曰。何得以寺家果饲亲姻。言已而失。贽惧。即计直偿众僧。月余乃免。如此因果历然。闻者可不惧哉。

    不得管人家务。

    此有三过。一自生狗心。二家人憎嫌。三外人讥谤。

    不得杂坐酒席。

    大非出家所为。诸过由此而生。

    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

    今时此类颇亦多矣。皆由出家初念不正。是致颠倒而不自知。故辅行云。舍所亲。弃恩爱。居兰若。修三昧。更结异姓为兄弟父母。倒之甚也。

    不得说僧中过失。

    人非圣哲。孰能无过。迦叶起舞。尧舜病诸。自无慧目。岂察他非。僧德如海。佛犹亲赞。若生诽说。自招苦报。

    △乞食第十九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

    乞食有十利。一活命自属。不属他故。二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常生悲心。四随顺佛教。五易灭易养。六破憍慢幢。七无见顶善根。八余善人见。当效之。九不与男女相亲。十次第乞。生平等心。若与老人耆宿俱。则过失不生。离五家。故曰所可行处。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王宫。五屠杀家。

    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

    举措犹动静也。审谓谛观自身威仪。而令详序也。

    家无男子。不可入门。

    一令他疑谤。二防梵行难。

    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有妇人衣被庄严等。不宜坐。

    瞻视者。观察也。刀兵谓兵家器仗。刀斧矛稍弓箭等。坐则必有所伤。或令彼生瞋怒。故不宜坐。宝物及妇人衣等。坐则令人讥议。彼后有失。即於己生疑。故亦不宜坐也。

    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应说时。

    若无男子老人在傍。乃至戏问等。皆是不应说时。若有信心。为分别戒定慧。令增信敬。是应说时。

    不得说与我食。令尔得福。

    自忖何德何行。致他得福。自赞得食。可不羞颜。

    附 凡乞食。不得哀求苦索。

    哀求则自失清高。苦索则令他生厌。

    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

    有希望心。纵令少施。亦不得受。诸佛常法。为彼说法。然后施者佛即不受。况有希望心。而可受耶。

    多得勿生贪着。少得勿生忧恼。

    一切饮食。从粪壤中来。故勿生贪着。为治饥疮。趣得支身便足。故勿生忧恼。

    不得专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庵院索食。

    不畏人厌。故数向熟情。自无惭耻。故每索他食。佛言。畜生尚畏人乞。况於人乎。

    △入聚落第二十

    无切缘不得入。

    聚。众也。落。居也。谓众人所共居住。故名聚落。切缘者。为三宝常住。师长父母。切要之事。非为募缘及己私务等。如无切缘。不得轻入聚落。以污自六根。或为人所犯。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进。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故古德云。僧住城隍佛祖呵。先贤都是隐岩阿。山泉流出人间去。清水依然成浊波。

    不得驰行。

    驰。即奔走也。

    不得摇臂行。

    谓垂手掉臂也。行护云。不得垂手八行。

    不得数数傍视人物行。

    谓左右顾视也。行护云。行常直视。看地七尺。勿[跳-兆+(焰-火)]伤虫蚁。

    不得共沙弥小儿谈笑行。

    一自散乱身心。二令见者不生信敬。清规云。不得把手共行。说世谛是非。

    不得与女人前后互随行。不得与尼僧前后互随行。

    僧俗有别。男女须分。无令他讥谤。玷辱法门路中相逢。善自回避。正法念处经云。若比丘畏於恶名。则离诸过。乃至不近黄门女人。同路一步。

    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

    随行必有所损。路逢即当远避。或别道而去。凡车马狂犬。恶兽等。亦须远避之。

    不得后故视女人。

    智度论佛说偈云。宁以赤铜宛转眼中。不以散心邪视女色。

    不得眼角傍看女人。

    经云。禁闭六情。莫睹美色。目不瞻眄。心无念淫。口无言调。迹不相寻。无同船载。道逢无谈。若持异物。无察视之。

    或逢尊宿亲识。俱立下傍。先意问讯。

    若路逢出家在家知识。皆须立道下傍。待彼前过。犹当先意低头合掌问言。何所之适。彼既答已。复言好行。好行者。意谓愿彼现前离於疾病水火兵贼毒虫王难等。当来於人天中往还也。

    或逢戏幻奇怪等。俱不宜看惟端身正道而行。

    摄念则身端。不看故正道而行。戏谓唱令歌曲。乃至一切戏弄之技。幻谓幻术。种种变现惑人。奇怪谓一切骇人心目者。是也。

    凡遇水坑水缺。不得跳越。有路当绕行。无路。众皆跳越则得。

    虽得。亦自量能。及有人伴。方可跳越。

    非病缘及急事。不得乘马。乃至戏心鞭策驰骤。

    骤音驺。走马曰驰。疾速曰骤。大律听老病者骑乘。但不得乘母畜。分女乘。

    附 凡遇官府。无论大小。俱宜回避。

    或避入人门首。或端立檐下。或拱立道傍。待过方行。

    遇斗诤者亦远避之。不得住看。

    看则失仪。或招非祸。大律云。若看象牛马乃至鸡斗。及人口诤者。得罪。

    不得回寺夸张。所见城中华美之事。

    华美。是坏人心之劫贼。流转生死之苦因。古人目不接非礼之色。口不谈市井巷里之言出世之宾。不染俗尘。何足夸张。唯当思念苦空无常无我。始是释子之所宜也。

    △市物第二十一

    无诤贵贱。

    须顺时偿。不可减与。亏损彼利。不宜过与。浪费信施常住。

    无坐女肆。

    陈货之店。谓之曰肆。

    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从求直。

    直是价直。若为他人侵犯诤买。即宜善自避去。

    已许甲物。虽复更贱。无舍彼取此。令主有恨。

    先甲后乙。谓已先许买彼人物。后虽更有贱者。无得舍彼先贵。取后贱者。令先物主瞋恨。复非道人之心。

    慎无保任致愆负人。

    信於人者曰保任。愆谓罪愆。负谓负债。若保任彼之愆负。终成怨谤。乃自招殃累也。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第二十二

    凡出入往来。当先白师。

    大律云。唯余五事不白师。自外一一皆须白师。不白得罪。一嚼杨枝。二饮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内四十九寻内礼佛塔。师乃量事度时。与其进止。

    作新法衣。当先白师。着新法衣。当先白师。

    法衣即缦衣。及涅盘僧也。纵非法衣。但是新衣。皆当白师。师当察其来处。及衣色制造。如法不如法。方与着之。以色量制度应法。故云法衣。

    剃头。当先白师。

    白言。某人为我某甲剃头。师许然后剃。

    疾病服药。当先白师。

    才觉有病。即当白师令知。若服何药。师许方服。

    作众僧事。当先白师。

    或师有所教敕。复无失侍之过。故须先白。

    欲有私具纸笔之辈。当先白师。

    纸笔有废禅诵正务。师许然后具之。

    若讽起经呗。当先白师。

    呗是梵音赞诵也。凡初起讽诵。当先白之。

    若人以物惠施。当先白师已。然后受。己物惠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

    师许乃受。师听方与。始免讥议。后患之非。

    人从己假借。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己欲从人借物。当先白师。师听得去。

    智见未深。可否宁识。故须先白。若师听许。然后与取。不知时宜。错失难追。

    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不听。不得有恨意。

    凡所白事。听否随师教敕。若心生不喜。即自获愆过。

    附 乃至大事。或游方。或听讲。或入众或守山。或兴缘事。皆当白师。不得自用。

    凡所施为行事。不得自用己情。故曰皆当白师。游方谓参访知识。听讲谓听讲三藏圣教。入众谓入大僧众中。守山谓守护山门竹木等。兴缘谓兴建寺院。装塑等缘。然游方兴缘。原非沙弥所应为。沙弥只宜学习禅诵。禅诵通利。为之未晚。

    △参方第二十三

    远行要假良朋。

    良朋者。善友也。礼记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顺正论云。善友者。能为众行本。故欢豫经云。贤友者。是万福之基。现世免王之牢狱。死则杜三途之门户。升天得道。皆贤友之助矣。沩山云。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於耳目。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以友辅仁。品藻人物。故良朋有互相切磋之功。琢成法器之用。如渡大海。帆柁相须。是以如来令互相敬重。如视世尊。自学自修。如人夜行无烛。若无善伴。宁自孤游。莫狎恶友。损己正行。故舍缘铭名。邪师恶友。畏若狼虎。善导良朋。亲如父母。成范云。择友直如云岩。道吾。雪峰。岩头等。可为百世一遇之幸甚也。或见识稍胜。志行多同。亦可为友。倘少有不如。则不若无也。心地观经云。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惟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因果经云。朋友有三要法。一见有失輙相晓谏。二见好事深生随喜。三在苦厄不相弃舍。如斯等语。乃佛祖之格言。万世之良规。可不深信者哉。

    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

    古德心地未明。访寻知识。不以千里为远。成范云。夫为法求师。不无审别。若未的见深识。慎不可逐人风声。而輙拟重轻亲疎。若据实而言。祖佛堂室。掩默斯久。而诸方师法。求其[狂-王+方]狒者鲜矣。

    附 年幼戒浅。未许远行。如行。不得与不良之辈同行。

    不良之辈者。恶友也。沩山云。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没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须为寻师访道。决择生死。不宜观山玩水。惟图游历广远。夸示於人。

    无上菩提。非知识莫能开导。故须寻师访道。生死长途。迷悟由己。故自当决择。观山玩水何益身心。夸示广远奚增道味。真为生死之人。又何暇於斯乎。

    所到之处。歇放行李。不得径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入问讯。取常住进止。方可安顿行李入内。

    行李。或作行理通用。或云装包。即行囊。人远行必有之也。寺制不同。规矩各异。礼无一定。事须见机。故云取其常住进止。方可安顿入内。

    △衣钵名相第二十四

    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中宿衣。

    谓近身住也。

    亦云下衣。

    谓三衣中。此为最下着者。

    亦云杂作衣。

    谓院内作诸劳务时着也。

    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着此衣。

    作法长短。详如大律。

    搭衣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唵。悉陀耶。娑婆诃。

    此偈。上二句出名义。下二句是发愿。以因招果故。唵下字是咒密语。非名言可能释也。然三衣名义众多。或名忍辱铠。谓能降伏众魔故。亦名莲花服。不为欲泥污染故。亦名救龙衣。龙得一缕。不为金翅鸟所食故。今名解脱服。以生死烦恼由斯解脱故。又名福田衣。由能生众善故。无上者。谓此衣具如上功能。天上天下。乃至九十六种外道之服。无能上於此衣者。故三世如来。皆着此衣而成道果也。余义此不繁录。

    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着衣。

    谓於常所服者。此在其上也。

    亦名入众衣。

    谓入众僧中时着也。

    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当着此衣。

    布萨。此云长净。自恣谓自身有过。恣任僧举也。

    搭衣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唵。度波度波娑婆诃。

    戒坛经云。五条衣断贪身也。七条衣断瞋口也。大衣断痴心也。故华严经云。着袈裟者。舍离三毒也。佛告阿难。过去诸佛弟子。着如是衣。未来诸佛弟子。亦着是衣。如我今日。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脱服。福田之衣。若有众生起一恶心。向三世诸佛。辟支罗汉。及着染衣人。获罪无量。所以者何。坏色之衣。是贤圣标式。若能发心敬染衣人。获福难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故得成佛。高僧传云。唐贞观五年。安养寺。慧光法师弟子。其母贫窭。内无小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着。与诸邻妇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掷邻妇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苏醒。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烧焦蜷。题上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殡。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消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归之龙。信不虚矣。又有一山居僧。在深岩宿。以衣障前。有异神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欲取宿者。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得免脱。如是众相。难可具述。

    二十五条衣。梵语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

    谓割截而合成。又重作也。

    亦云杂碎衣。

    谓条数多故也。

    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当着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有三。谓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中品有三。谓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上品有三。谓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搭衣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唵。摩诃迦。波波叱悉帝。娑婆诃。

    众生不悟。故曰群迷。诸佛已悟。故号大觉。此之三衣。原是比丘法服。今欲令沙弥预知名相殊胜。故附於末。非为使其披着。沙弥欲搭缦衣。藏经中自有偈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輙披五条。深为罪滥。神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勿令披着也。此是唐三藏义净法师。亲游西域。观五天竺境。及诸部律文。并无沙弥披着比丘割截之衣。特此垂示。以发千古之迷。既云此诚非法。其罪谁当代受。为师者。不可不知。为徒者。又不可不慎也。

    钵。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用瓦铁二物。色以药烟熏治。

    铁钵用杏子。麻子。稻[麸-夫+戈]等。熏作黑色。鸽色。或孔雀咽色。

    量。则分上中下。

    上钵受一斗。下钵受五升。二内名中钵。

    具。梵语尼师坛。此云坐具。亦云随足衣。开具偈云。坐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唵。檀波檀波。娑婆诃。

    谓将随行。以便坐卧。用护身。护衣。护僧卧具。故制也。戒坛经云。尼师坛。如塔之有基也。若无坐具。以坐汝身。则五分定慧。无所从生。既云坐具。今时用为礼拜。全乖本制。律或令四角贴故。今不解。谬谓为四天王。致使足不蹈上。复有以不净鞋履踏上。过畏过轻。一皆可笑。其为师者。不可不教弟子。讹习既久。一朝难以改复。若意为敬护三衣。将以礼拜。庶几权用。如或不然。自尊己体。何成敬他。轻慢之罪。诚难逃矣。若将坐具坐时。应念偈云。展开跏趺坐云云。今见有在家男女受五戒者。披五衣。展坐具。公然礼拜。深为可痛。何其法门讹替一致於此。故慈云忏主辩惑篇云。此三法衣。定是出家之服。非在家者所披。僧祇律云。三衣者。圣贤沙门标帜。非俗人所为。杂阿含经云。修四无量者。并剃须发。服三法衣。而出家也。据斯以知。定非俗服。世云。梵网经有通俗着者。人见彼经广列王臣道俗。尽得受戒。应教身所着袈裟等言。便令士女受菩萨戒者。着七条之衣。原袈裟。此翻为染。又翻为坏色。秪是通制道俗受戒。须服坏色。恐其染同时艳。乖於法制。乃云应教身所着坏色。或有风俗不可尽制。而出家菩萨必须染坏。故复又云。比丘应与俗服有异。何曾通俗着七条衣。寻天台及藏法师章疏。俱作染坏义释。并无通俗三衣之说。或云禳灾免厄。许与小片。至如戏女暂挂。猎人假披。或云得四寸而饮食斯充。挂一片而罗剎不啖。盖显三衣之功用。非许四民之受持。出家闲邪之人。尚昧持衣之轨。在尘烦杂之众。宁知奉法之仪。南山云。若受用有方。不生罪累。必领纳乖式。自陷深愆。一生无衣覆身。死则自负圣责。何虑无恶道分。观斯之言。自坐深过。忍将非法。误累在家。幸愿四方道人。行大乘者。读文寻义。莫守己情。担麻弃金。殊非智者。革弊从正。斯则达人。应知无上佛乘。解无道俗。传持之轨。诚在律仪。涅盘扶律谈常。正在於此。律范若坏。法假谁传。岂生为人不护眼目。断常住命。非旃陀罗如何。昔静霭法师。值周武行虐。自恨不能护法。出家何为。乃坐石奋刀。剖腹引肠挂树。以手捧心而卒。呜呼。古贤护法其若是乎。我等既敩未能。宜守法制。莫致毁损。殃坠自他矣。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卷下(终)

    音释

    绕塔

    梵语塔婆。又云窣堵波。又云支提。又云制底又云浮图。此译为聚相。谓如来万德之相。集於此也。或有舍利。或无舍利。若无舍利。当安如来法身偈。即名法身舍利。舍利此云灵骨。有三种色。发者黑。肉者赤。骨者白。菩萨罗汉。善知识。皆有三色。但不能变现放光。锤试即碎。如来舍利。击之不破。为世福田。一香一花。一瞻一礼。即灭无量罪。长无量福。但罕得遇。昔者阿育王。以如来舍利。建八万四千塔。於阎浮提内。此震旦国。有一十九所。其后秦耶舍尊者。於西域赍如来舍利。至匡山。塔於金轮峰上。隋文帝。有西国僧进舍利一十三颗。帝敕天下州县无塔者。与舍利建之。天下建毕。十三颗。犹在掌中。唐玄装法师。往西域一十八年。历一百三十余国。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唐义净法师。居天竺二十余载。请得如来舍利三百粒。归於东华。嗣后梵僧赍来者。亦不多得。固难值遇。遇者当生希有之心。难遭之想。披陈忏悔。舍身命财。而为供养。由是福智圆明直登觉岸获 黄字入声。刈禾也 呆 艾平声。痴也摝 音六。振也。摇也  嚏 音帝。喷嚏也。

    五道

    一人。二天。三鬼。四畜。五地狱。以修罗道。摄上五道中。

    摘

    与掷同。

    王昶

    音唱魏刺史也。

    缁色

    音支。黑绀色。黑而含赤也。

    郄

    与隙同也。

    廆

    音贿。

    跖蹻

    上音职。下音强入声。盗跖。秦之大盗。盗蹻。楚之大盗也。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书诗礼易春秋。加乐则六经。斯乃孔子见周道凌迟。自卫反鲁。以定五经。而行其道。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谦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传有三。谓公羊。谷梁。左氏。礼有三。谓周礼。仪礼。曲礼。共为九经也。

    七政

    日月五星也。五星者。金木水火土星也。

    五运

    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木。丁壬水。戊癸火。

    方饵

    即药食也。

    筮

    音誓。

    六韬

    文武龙虎豹犬。

    三略

    上中下三卷。兵法也。

    黄帝瑱重唐和甘石

    黄帝命鬼臾蓲占星。斗苞观天。以齐七政。遂有星官之书。羲和二氏占日。尚仪占月。大挠作甲子。伶伦造律。吕隶。首作算数。颛顼帝。命正重司天治历。唐尧帝。命羲和氏作历数之书。观天之器。楚人甘公。魏人石申。二人於战国时。各作天文星占八卷。蓲音丘讴二音。

    内学

    谓谶书事秘。故曰内学。非佛内典也。

    堪舆

    舆谓地载万物。如舆。

    九州

    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

    九道

    谓九州之道。即弱水黑水汉水江水河水沇水淮水济水浴水是也。

    九山

    会稽山。衡山。华山。沂山。岱山。微山。巫山。霍山。恒山。

    九泽

    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彭蠡泽。云梦泽。震泽。荷泽。孟诸泽。荣泽。

    颜含

    晋光禄勋。颜含。以老逊位致仕。二十余年。寿九十三岁卒。

    汞

    洪字上声。水银也。

    丹砂

    即朱砂也。

    七曜

    谓日月五星。

    五星

    荧惑星。镇星。岁星。太白星。展星。

    五福

    一福寿。二富贵。三康宁。四好德。五考终。

    程盱

    音吁。姓也。秦后盱阳。变小篆为隶书。程邈。作小篆。史籀作大篆。或云隶书程邈狱中所造。出於徒隶。汉谓隶书曰佐书。或云古称隶为真书。行书。今称隶为八分书。则先有真书。后有八分书。蔡文姬云。割程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於是为八分书。晋传云。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

    盗泉

    家语云。孔子忍渴于盗泉。李白诗曰。回东避朝歌。掩口去盗泉。

    七支罪

    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七菩提分

    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

    狠戾

    上痕字上声。狠戾是不听从也。

    溷

    音慁。厕也。

    衩

    音瘥。衣袒也。

    蕈

    音寻上声。即木菌也。昔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至迦毗罗国。有长者名曰净德。园树生耳如菌。取而食之。随取随生。长者问祖囷之所自。祖曰。汝家曾供养一比丘。道眼不明。虚沾信施。报为木菌。乃以学道不通理偈示之。后长者八十一。其木果不生菌也。

    神州

    亦名赤县。谓此东华历数。方脉。药饵。如神。故名神州。

    付法藏经

    经云。罽宾王。性好杀戮。恶报当堕地狱。因闻马鸣菩萨说法。罪转轻微。死堕大海中。作千头鱼。剑轮绕身截头。随截随生。须臾之间。头满大海。闻寺中鸣犍椎声。剑轮停空。苦痛少息。时有罗汉充维那。王遣信白令长打。罗汉遂长打。令声延久。过七日受苦便毕。又南唐江南上元县。一人暴死。三日复苏云。至一殿庭。见先生缧械甚严。因问其故。主曰。吾为宋齐丘所误。杀和州降人千余。冤诉囚此。汝若得还。可语嗣君。凡寺鸣钟。须延其声。苦暂休息。或能为造一钟尤善。其人既还。具奏后主。为造一钟於建康清凉寺。镌其上曰。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又唐大庄严寺。释智兴。次当打钟。寺僧有兄途亡。一夕托梦其妻曰。吾达彭城病死。以今月初。蒙庄严寺僧智兴打钟。声振地府。凡受苦者。皆得解脱。吾亦预此。汝可将绢十疋奉兴。具陈吾意。其妻依言送之。兴不纳。乃均施寺众。人问兴有何法而致此验。兴曰。吾见付法传罽宾王受苦。闻钟声业轮息。乃依僧一阿含经鸣钟法而击也。故知凡为击钟。必须发大悲心。一扣一念经中偈颂。及大悲洪名。方得幽显俱利。众苦长息也绦 音叨。或作[绍-口+臼]。编丝绳为之。

    八福田

    一佛。二法。三僧。四父母。五师友。六贫穷。七疾病。八众生。

    布萨

    俱云。布萨陀。布萨是长养义。陀是持义。谓由集僧说戒。便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涅盘经云。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有一童子。不善修身口意业。在隐屏处盗听说戒。密迹金刚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刚杵。碎童子身如尘。而沙弥不可不慎也。

    依止师

    律云。有四种阿阇梨。一者无食无法。应不问而去。二者有食无法。应问而去。三者无食有法。虽苦。尽寿不应去。四者有食有法。虽躯遣。尽寿不应去。

    法喜禅悦食

    以爱乐大法。得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不嗜世味。常持正念。是为法喜食。由得禅定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正念现前。心生喜乐。不贪世味。是为禅悦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