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最新章节!

。谓饿鬼咽或如针。口或如炬。其腹宽大由是因缘。纵得饮食。不能啖饮。如是等鬼。由内障碍饮食。是名内障。三。无障。谓有饿鬼。名猛焰鬘。虽有饮食。无有障碍。然随所饮啖之物。皆被烧然变成火炭。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是名无障。法力者。偈咒观行力也。不思议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论。而能成就不思议之慈悲。以慈悲故得无挂碍。以无挂碍故而能以七粒周遍沙界。俾诸鬼神。消诸障碍。得沾法味。而得解脱知上二偈。本於涅盘天传二典。故句异而义同也。当时世尊为鬼子母等。恼害人民。凶恶无比。故先以威折。后以慈摄授。以法食易其口腹。不使生命入其死门。故曰出生。然恐法化不恒。凶恶之辈。仍害生命。乃敕。诸弟子。凡修行处。食时。先施法食。令满法喜故。

    征。尝观丛林出生之法。有者堂头与诸大众同时出生。有者食时。先置饭一器於呵利帝母前。临咒愿时。惟堂头一人出生。究竟一人出生。与多人出生。有以异乎。

    训。言理则一多无碍。言事则一毕竟一。多毕竟多何则。楞严云譬如一人吃饭。多人饱否。今一人出生。乃一人之慈悲。与多人慈悲何与焉是故一人为善而使多人不为善。则一人为善其功小。使多人不为善。其过大。涅盘云不施食者。非我弟子乃知多人出生各各遵佛遗教。名各减己分段之粒。如法而施。一时千指分光。慈悲利济。岂不广大也哉。

    征。七粒之数不用六。及八。何也。

    训。七粒者。言千廪之充。从无一而始。无一而生两了曰三。一而三。母也。三而一。子也。子三母三。及无一之祖。以成来复之象。变化不测。而六八在数不在数可知矣。故七粒之量。虽可数。而佛法之量不可数。昔栾巴之酒。小术能化为甘雨。如来愿力。七粒充遍大千。理固然也岂大愿翻不及小术耶。

    大鹏金翅鸟。

    【笺】起世经。龙与金翅鸟王。皆具卵胎湿化四种生。经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树。名曰居咤奢摩离。其高一百由旬枝叶徧覆五十由旬。此鸟王与龙等。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其四面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一。卵生金翅鸟王。居树东面。欲啖龙时。飞往东枝之上。观大海水。乃即飞下。翅扇海水。令水自开。二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王惟能取卵生龙。不能取胎湿化三生龙也。二。胎生金翅鸟王。居树南面欲取龙时。飞往树南。令水自开四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王惟能取卵胎生龙。不能取湿化二生龙也。三。湿生金翅鸟王。居树西面。欲取龙时。即向树西海取之。水开八百由旬。此鸟王能取卵胎湿之龙。不能取化生龙也。四。化生金翅鸟王。居树北面。欲取龙时。向树北海取之。水开一千六百由旬彼诸龙等。皆为此鸟王之所啖食。

    楼炭经。四生金翅鸟。还食四生龙是也。

    旷野鬼神众罗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唵穆帝莎诃

    【笺】大涅盘经。佛游聚落。树下有一鬼。名旷野。纯食血肉。日食一人。我为说法。然彼愚痴。不受教道。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使彼迷闷。我以慈悲。手摩其身。即还坐起。生善信心。我复本相。为说法要。受不杀戒。彼鬼白言。我及眷属。唯仰血肉存活。今以戒故。当云何活。佛云今敕弟子。随有修行处食时当先出生若不出生非我弟子。

    ◎鬼子母罗剎中之巨魄也。生千子。最小名爱奴。极所怜惜。常食人子。佛为化导。将爱奴藏之钵下。其母於天上人间觅之不得。既归伏於佛。遂揭钵还之。其千子皆为鬼王。统数万鬼众。五百在天上。常娆乱诸天。五百在世间。常娆国界人民。佛为授五戒。归正法。得须陀洹。住佛精舍。无子息者。求子得子。有疾病者。祷之则安。故为鬼王母。由受佛戒。亦呼千子。同依佛所。不恼天人也。

    已上言金翅鬼子暴横如此。乃见佛之威德神力。不动声色。而能降伏。然其暴恶习气未尽。故先以甘露涤其心胸。而调伏之。后以法味。而充满之。

    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徧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陵莎诃

    【笺】言汝等者。谓承佛咒力。直召其名。而施法食也。此食徧十方者。诸鬼神等。各散十方而此咒食能徧十方以表佛心平等一切鬼神皆得平等法味也。

    临食咒愿。皆当恭敬。

    【笺】有比丘受他。请食默然入默然去诸居士呵责。云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食时应表宣施者之意。

    正食时偈。

    【笺】律。三钵罗佉多此翻正至将食时默念三遍能除食毒故。名义即等供之唱法旧云僧跋讹也。

    佛制比丘。

    【笺】十诵。尸利仇。常疑佛有一切智。乃计毒食舍内。作大火坑。令无烟焰。以沙覆上。敷不织床。自言若佛有智。当不赴请。佛以应度。默允。乃语阿难。今诸比丘。莫先行。於是领诸比丘。入於彼舍。火坑化作莲花。佛与比丘皆行花上。其不织床。皆成完床。尸利感化。白佛。此食杂不堪。佛言。但施。食之无病佛告阿难宣令。未唱咒愿。不得先食。唱已。食皆甘美。佛还作法。从今未唱咒愿。不得食。

    食存五观。

    【笺】详着下文。

    散心杂话。施信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

    【笺】此即佛告阿难宣令之偈。以警比丘常修正观。乃可受食。若不修观。散心杂话而食者。恐信施难消也。古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带角还。难消二字。甚於尸利仇之毒药也是故丛林至今遵佛遗勅。而於将食时。击磬宣偈。令诸比丘。於此声中。各存正念。正念者。如理而念。名为正念。念即念慧。谓沈掉。有无等。不动。谓不动正念。

    梵网。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饮食五灯提婆尊者。得法后。至迦毗罗国。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目*候]罗多取食。取已。随长。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问其故。祖曰。汝曾供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惟汝与子。精勤供养。故得享之又问长者。年多少。曰。七十九。祖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后如其言果佛授记。

    三匙观法。

    【笺】大智度。论。食为行道之人。正受食时。须作三愿。

    一愿断一切恶。

    【笺】初下匙时。当愿此生。所有身口意。一切恶。悉令断尽。

    二。愿修一切善。

    【笺】次下匙时。当愿此生所有善法。悉令满足。

    三。誓度一切众生。

    【笺】后下匙时。当愿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众生。共成佛道。

    食存五观法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笺】智度论。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功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来求福故。施凡食时。当作此观。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论衡。谷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秕糠。炊之於甑。爨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粟未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笺】毗尼母律。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笺】明了论疏。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於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笺】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须以食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

    五。为成道故。应受此食。

    【笺】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一阿含经。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笔餐。黄山谷曰。礼所教饮食之序。教之末也。食而作观。教之本也。今士大夫。诵先王之法言。则一人也。起居饮食。则一人也。故设教不得不如是。君子有思。终身之思也。食时作五观。终食之思也。日一日。如是行之。念念仁智。则夫二人者。今而为一矣。五灯。黄龙南。化主归上堂。世间有五种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易。三。变生为熟不易。四。端坐吃者不易。更有一种不易。是甚么人。良久云。聻。便下座。时翠岩真为首座。藏主问。适来和尚道。第五种不易。是甚么人。真曰。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无呵食好恶。

    【笺】古人粗衣遮寒。粝食充饥。为学道故。若当大众斋法之时。呵食美恶。损福良多。或遇病缘。不能食粗粝者。亦当存默。

    不得以食私所与。

    【笺】私与成盗业故。

    若摘与狗。

    【笺】一大檀诚敬。以美馔供佛僧。时有犬枵腹摇尾。作乞怜之状。一比丘愍之。分食喂犬。檀信不悦。白佛故制。

    来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已饱。当以手让却之。

    【笺】佛制。持钵而食。至饱而后放钵。若行者来益食。欲食。即以钵托出。既饱。乃置钵几上。或行者更来益。则以手让却者。以手代语止之。灯录。岩头曰。逐物为下。却物为上。且道与此却之何如 常州芙蓉太毓禅师。因行食到庞居士前。士拟接。师乃缩手曰。生心受施。净名早诃。去此一机。居士还甘否。士曰。当时善现岂不作家。师曰。非关他事。士曰。食到口边。被他夺却。师乃下食。士曰。不消一句。昭觉勤云。善现作家。芙蓉奇特。尽被庞居士一时领过了也只如居士道。不消一句。且道是那一句。端坐受供养。施主蒙安乐。

    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

    【笺】风屑飘落钵中。使邻坐生嫌。兼失威仪故。

    不得含食语。

    【笺】五灯神鼎諲。常与数耆宿至襄沔间。一僧举论宗乘。颇敏捷。会野饭山店中。供办而僧论说不已。师曰。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识惟心。眼声耳色。是甚么语僧曰。法眼语。师曰。其义如何。曰。惟心。故根境不相到。惟识。故声色枞然。师曰。古味是根境否。曰。是。师筯策菜入口中。含胡而语曰。何谓相入耶。坐者骇然。僧不能答。师曰。途路之乐。终未到家。见解入微。不名见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王。不怕多语。僧拱而退。

    食时语。非惟禅律并遮。孔门亦常戒慎。除为佛法机缘。急救世间等事。不犯。如神鼎諲。会野饭於山店也。盖有狂禅含食语。以神鼎自况。大似熏莸比栴檀耳不得笑谈杂话。

    【笺】沩山警策。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如然。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

    不得嚼食有声。

    【笺】行护。食时不得大搅及啜饮作声众中食讫不得啾口作食。礼。不絮美不啜归不固获不返食。

    如欲挑牙。以衣袖掩口。

    挑。剔也。随众食时。不可剔牙。宜食毕。至僻处。即欲剔者。宜以袖掩口。若露齿失威仪故。

    食中或有虫蚁宜密掩藏之莫令邻单见生疑心。

    【笺】行人非不欲以精洁饮食供奉。间或虫蚁误入饮食之内。见者。当密藏。勿令人疑心不能食。昔有僧见桶中熟蔬。浮水鸡。忙取食之。含胡语曰。好个熟菜头。其僧事迹虽粗。乃见一时权宜。以安众心。其僧却有汾阳力量。

    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

    【笺】佛说一坐食。比丘叹誉领受。更不复食。形体枯瘦。佛即开许。一食后。更食面饼等。令饱足。饱足者。满足其意。不异其时也。若异时。即非时食也。一日钵盂两度湿。应钟版之时食也。一坐而不再坐者。恐非时故。

    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

    【笺】钵中心粒。应施生灵。若以手指刮食。大失威仪。兼失利生功德故。

    行护。若有食遗落食巾上。不得取食。当押聚安一处。付与净人钵碗中。

    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迟。

    【笺】太速。则粗气逼人。太迟。则延慢失侯。故须不急不缓。次第食之。

    行护。把钵。不得太高。不得太低。则当胸前碗钵常须离膝巾。不得安手致膝上。

    清规。不得将口就食。不得将食就口。

    礼节。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挠刮钵中。

    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

    【笺】斋时。惟法喜禅悦。无烦恼故。若一人烦恼。则四座为之不安遂成烦恼斋法宁不得罪。

    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指授。指语也)。不得碗钵作声。

    【笺】食时威仪。碗钵自然无声。碗钵作声。因粗慥故。一人粗慥不堪动听。多人复然。而食堂规矩散漫。斋法不恭。其过谁归。

    不得食毕先起。

    【笺】斋法自始至终。皆当恭敬。食毕先去。则有始无终。欺慢大众。除常住公事。及远行者。预白知事。则不犯。

    若违僧制。

    【笺】僧制者。即律中所说之文。皆僧制也。有违者。则先以椎白聚众。而后断事。听罚。

    揵度。不应匡脚食。妨碍比座。所食可弃之物。应取着脚边。去时持去。

    清规。不得将口就钵。将钵就口。

    礼节。不得钵中央挑食。

    沩山警策。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赞。动他心念。

    戒学先知。苾刍惟着下裙。上无衣者。不应受食。若病老者。当屏处而食。

    闻白椎。不得抗拒不服。

    【笺】白椎者。法王之正令。文殊之大用也。今丛林凡事亦用椎白不待言而众集且道椎作么生白有血气汉一。闻白推。当下省悟若是没意致底不识好恶。五灯。世尊升座大众集定。迦叶白椎云世尊说法竟世尊。便下座 剎说尘说无间歇世尊升座。已落第二三科矣无端金色头陀却将一大部不断头经强生着破至今天下衲僧句读不彻。

    颂。棒头吐舌露柱扬声日上月下。正令齐行。

    ◎双泉师。宽初住云门。一日闻白椎曰。请师宽充典座。师翻觔斗出众曰。云门禅。属我矣。

    饭中有谷。去皮食之。

    【笺】盗戒下。注。

    无量寿经。律。或聚一处。出时。将施禽鸟。

    五灯。石霜庆。为沩山米头。筛米次。沩曰。施主米。莫抛散。庆曰。不。沩於地上拾一粒曰。个是甚么。庆无对。沩曰。莫轻这一粒。百千粒从此一粒生。庆曰。未审这一粒。从甚处生。沩呵呵大笑。至晚上堂曰。大众。米里有虫。诸人好看。

    正风录。拾得。为国清灶下头陀。斋后。收残汁冷饭置竹筒中。伺寒山。山见之。怡然负於岩下。快饱而已。云门澄。为云栖圊头。除粪后。以厕底谷粒。汰净食之。皆潜行密用。也。今人固不能如寒山云门所为。而所剩汁。及洗碗遗粒。或喂犬豕。或济鱼虾。以成济生之德。亦是惜福之道。乃作珍粒篇。简诸同人云。我观无数米。种从一粒始。天公雨露恩。农夫血汗脂。意在活苍生。恩大勤不止。莫将一粒轻。大以须弥比。如何高上人。不省米来理。狼藉喷满堂。鞋沾入圊里。宿饭弃厨仓。路傍有饿死。天眼有雷霆。暴物何堪此。三年两度荒。不记食糠秕。我着珍粒篇。遥简天下士。足边有遗粒。见者即拈起。铛底饭甲香。食之最甘美。倘余残汁盘。洗碗并油滓。自己不能餐。亦当喂犬豕。或倾长流中。而济鲂与鲤。所施虽微芒。功德日积累。不惟长福源。亦为入道址。

    僧要。长沙翼游蜀。刺史毛璩。为设中食。翼见饭中得一粒谷。即先食之。毛密敬异。后饷米千斛。翼即受分施。

    附 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

    【笺】大论。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磨舂淘汰。炊煮乃成。计一钵之饭。作夫汗流。集合量之。食少汗多。功力艰辛。营调香味。才供三寸。即成不净。云何恣贪无度。不念道德轻微。以何消受。将来恐堕异类。酬偿之苦。切生惭愧之想。

    萨遮尼乾子经。啖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现在未来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於他人。迷闷难觉悟。应时筹量食。

    不得偏众食。

    【笺】偏众食者。不共众食也。不共有三。一。私造饮食。不与众食。而独食者。其过大。二。不私造饮食。有事异坐食者。不犯。三。老病不能随众。虽私造食。无犯。

    宝训。拙庵曰。佛鉴住太平。高庵充维那。时年少。气豪。下视诸方。少有可其意者。一日斋时鸣揵。见行者别器置食於鉴前。庵出堂厉声曰。五百僧善知识。作这般去就。何以范摸后学。鉴如不闻见。逮下堂。询乃水齑菜。盖鉴素有脾疾。不食油故。庵有愧。诣方丈告退。鉴曰。维那所言甚当。缘惠懃病。乃尔常闻圣人。言以理通。诸碍所食。既不优於众。遂不疑也。维那志气明远。他日当柱石宗门。幸勿以此芥蒂。逮鉴迁智海。庵过龙门后为佛眼嗣。

    结斋法式

    南无萨哆喃三藐三勃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莎婆诃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义。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笺】所谓法施财施皆从欢喜布施故后所得报亦快乐故。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笺】一时斋法已竟。若不发志愿。则前三匙五观等。皆为剩语。有始无终。是故当愿一切众生。究竟一切事也。所作皆办。岂易言哉。略言端坐受供。观行已周。厨务行堂已毕。至於入理深谈。二乘秪断见思惑。菩萨将尽无明。尚未名皆办。惟佛五住究尽。二死永忘。可称皆办。

    受嚫偈

    【笺】上古檀越饭僧。先以布[迭*毛]衬其座。斋已。送衬作衣。故亲从衣。后以银钱代布。故亲从贝。

    稽古略。练塘居士洪度。善持江东节度使。夜宿池州。梅山愚宗师迎之。相与夜话。洪问。饭僧见於何经。宗曰。四十二章经云。凡饭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乃至饭百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住。无作无证。之者。谓无修无证。则是正念独脱。则功德超诸佛也。洪曰。前辈知此者。多矣。其为谁乎。宗曰。近如秦少游。藤州贬所。自作挽章。有谁为饭黄缁之句。东坡既闻秦计。以书送银五两。嘱范元长。为秦饭僧。及东坡北归。至毗陵。以疾不起。太学生裒钱。於东京慧林饭僧。苏黄门撰东坡墓志。首载之。洪曰嚫金有据乎。宗曰。岂不见毛诗。小雅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盖饭食不足以尽敬。而加赠遗之。以致殷勤。於时为诵。丁晋公斋疏。不录。

    咒愿达嚫。当愿众生。悉令通佛。十二部经。

    【笺】出菩萨本业经。又偈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 凡有嚫施者。必有愿求。受施者。当於三宝前。宣达其愿。

    尊者菩须蜜论。作檀嚫。此云财施。解言报施之法。曰达嚫。导引福地。亦曰达嚫。字或从手。

    西域记。正达嚫拏者。右也。或云。驮器尼。以右手受人所施。为其生福故。肇云。夫以方会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以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而普覆。

    十二部者。大智度论。十二分经也。一。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曰法。三世不易曰常。此圣教之总名也。二。祗夜。华言应颂。又云。重颂。谓应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皆名颂也。三。伽陀。华言讽诵。谓不诵长行直说偈句。如金光明经。空品等是也。四。尼陀罗。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如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是戒。如来所说一切根本缘起之事。皆名因缘。如法华化城喻品。说宿世因缘等是也。五。伊常目多。华言本事。谓说诸菩萨弟子因地所行之事。如法华本事品云。药王菩萨。於日月净明德佛所。得法欢喜。即然身臂。以为供养。修诸苦行。求菩提道等是也。六。阇多伽。华言本生。谓说佛菩萨本地受生之事。如涅盘云。比丘当知。吾於过去作鹿罴獐兔龙。及作金翅鸟粟散王。转轮圣王。之类是也。七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云希有。谓如佛初生时。即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花。放大光时。徧照十方世界。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花。树出音声。作天技乐。如是无量希有之事是也。八。婆陀。具云阿波陀那。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为钝根者。譬喻以晓示之。令其开解。如法华火宅。药草喻品是也。九。优婆提舍。华言论议。谓诸经问答。辩论诸法之事。如法华提婆达多品。智积菩萨。与文殊师利。论说妙法是也。十。优陀那。华言自说。谓无有人问。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楞严说五十种魔事。不待阿难请问。又如弥陀经。无有缘起。自告舍利弗是也。十一。毗佛略。华言方广。方者。法也。广者。大也。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也。十二。和伽罗。华言授记。谓如来为诸菩萨。辟支声闻授记。如法华云。汝阿逸多。於当来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等是也。

    征。施主一嚫。云何能通十二部经。训。如来一大藏经。经经不离六度梵行。而六度梵行皆以檀波罗蜜为先。由此观之。岂止通十二部而已。我天山老人。尝以一文钱开示四句法。及分别十法界之相。乃至祖意教意。直下令人悟去。则嚫施之功利莫大焉。

    灯录。甘贽行者。一日到南泉设斋。黄檗为首座。行者请施财。座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曰。恁么争消得某嚫。便将出去。须臾复入曰请施财。座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乃行嚫。

    ◎有施主妇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云。圣僧前着一分。妇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法眼代云。心期满处即知。

    洗钵偈 以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施与诸鬼神。悉令皆饱满。

    唵摩休啰悉莎诃

    【笺】焰口。苏噜巴水也世人但知施食之利不知施水之功谓饿鬼咽喉炽然见水不能饮惟咒饮之清凉是故洗。尔时加持偈咒愿力水饭兼施如天甘露。能令鬼神不饥渴故。

    经律。有阿罗汉。常入龙宫食。食还。以钵授沙弥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入师绳床下。两手捉脚。其师至时。绳床俱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沙弥食钵粒故。

    五灯。赵州因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了也未。僧曰。吃粥了也。师云。洗钵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五云志逢。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倏有神跪於前。师问谁。曰。护戒神。师曰。吾有何愆耶。曰洗钵水师每倾弃。非所宜也。师此后尽饮之。即成脾疾。十载方愈。

    ◎云岩虚席。郡牧欲死心举住持。心曰。准山主住得。某未尝识渠。见有洗钵颂甚好。颂曰。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头向下。若也不会。问取东村王大姐。牧奇之。请住云岩。

    执杨杖偈。

    【笺】白玉蟾记。太微空中箕宿之精。化为柳。垂垂袅袅。於澹云疎雨之间。古之所隐於柳者盖欲彰。其温柔谦逊之志也。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唵萨巴嚩述答萨哩吧答哩麻萨吧嚩述怛[口*夯]唵嚂

    【笺】菩萨寻常百无所思。一切天人。觅其起处不得。忽然机境相逢。乃见入事入理之无穷。是故菩萨。才举杨枝。便愿一切众生。皆得悟入妙法。究竟妙法无他。直愿一切众生。清净而已。盖杨枝质性温柔。滋味清凉。故取其义为喻也。

    嚼杨枝偈。

    【笺】珠林。垂杨细柳。绿干新条。去热则口发幽兰。净齿则气含优钵。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唵阿穆伽弥摩隶尔嚩迦啰僧输驮祢钵头摩俱摩啰尔嚩僧输驮耶陀啰陀啰素弥摩哩莎嚩诃

    【笺】杨枝。味苦涩。饮之。则有益身心。菩萨为愿一切众生。调伏烦恼。更无别法。惟示坚忍之法。除其烦恼。亦如饮杨枝苦味。而消烦热也。

    净行疏钞。载西域。皆朝中嚼齿木。盥漱清净。方行礼敬。净秽不相杂也。

    钞。杨枝有五利。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口气。四。辨味。五。消食。发隐。草木。都为鬼神所栖。上有宫室。人自不见。故木不可轻伐。

    漱口偈 澡漱口齿。当愿众生。向净法门。究竟解脱。

    【笺】食时。菜甲遗齿颊间。久之作气。故食后须澡漱口。言此当愿。不但澡漱自己口齿。清净而已当愿与一切众口齿无量法门。同时清净。究竟解脱也。

    寄归传。凡受食。及余饮食。既入其口。身即成触。要将净水漱口之后。方得触余人。若未澡漱被触人。并成不净。

    礼拜第七

    【笺】大方广宝箧经。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华严孔目。三种礼佛。一。成过礼。谓礼佛时。身仪不正。与轻慢相应。如碓上下。佛制有过。二。相似礼。谓礼佛时。身仪虽似端正。与杂觉相应故。三。顺实礼。谓礼佛时。身义端正。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礼故。华严随疏演义。凡礼敬三宝。必须五体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拜虔诚故。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首顶。一。愿我右膝着地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二。左膝。愿我左膝着地时。令诸众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三。右手。愿我古手着地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地震现瑞。证大菩提。四。左手。愿我左手着地时。令诸众生。远离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五。首顶。愿我首顶着地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上菩提。增一阿含经。礼佛五种功德。一。端正。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二。好声。因见佛相。三称南无佛名。来世得好声音。三。多饶财宝。於诸佛所。而作大施。散花燃灯。来世获大财宝。心无贪者。四。生长者家。若见如来相好长跪叉手至心顶礼。来世生长者家。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由敬礼佛所获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於天上也。珠林。既知圣教。礼佛功德不可思议是故行者。常预作意。不得自惰。恐无常忽至。瞻礼无处。譬鼠入角。路穷何趣。佛说偈云。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今日复明日。不觉死轮至。冥冥从业缘。不知生何道。

    ◎今此所叙威容相状。中边时俗各有异仪。故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则拜少而绕多此则拜多而绕少。彼则肉袒露足。而为恭。此则申屣备整。而为敬。翻译。盘那寐。名出。

    声论。或名盘谈。讹云和南。皆翻我礼。礼者。履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南山云。四仪若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故天台明四种三昧之法。是知四仪法则。名礼。身业。恭敬。名拜也。

    ◎经律礼佛。无侍者敷具之文。此盖憍慢。非至敬礼也。侍者敷具。为山行。及随处等。然礼佛。必须自敷具或为老病。侍者代敷。可也。今之色力强健者。亦必侍者敷具习为故态。非憍慢而何。大论。礼有三。一。口礼。二膝礼。头不至地。三。头至地。是为上礼。口礼者。合掌问讯也。

    僧祇。礼拜。不得如痖羊。当相问讯。善见论。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否。二。屈膝者。即互跪也。今讹云胡跪盖梵世遗种。居竺间葱岭之北。诸戎羌胡。今经律多翻互跪。以三处翘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涅盘疏。明三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动。着地令安若两膝着地。则名长跪。辅行。准地持阿含。皆以双膝双肘。及顶至地。名五体投地。亦名五轮。五处圆故。西域记。致敬之式。其义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跪膝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

    五灯。和安通自幼寡言。时人谓之不语通因礼佛次。有禅者问。礼甚么。师曰是佛。者乃指像曰。这个是何物。师无对。至夜具威仪礼。问今日所问某甲。未知意旨何如。者曰。座主几夏。师曰。十夏。者曰。还曾出家也未。师转茫然。者曰若也不会。百夏奚为。乃伺命参马祖。及至江西。祖已圆寂。退谒百丈。顿释疑情。有人问师是禅师否。师曰。贫道不曾学禅。师良久。召其人。人应诺。师指棕榈树子。人无对。

    ◎黄檗。在盐官殿上礼佛。次时唐宣宗为沙弥。问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礼拜当何所求。师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弥曰。用礼何为。师便掌。弥曰。大粗生。师曰。这里是甚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

    【笺】中央。是主法之位。虽前戒。不敢擅占。此位。况后戒者。

    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经过。

    【笺】其义有二。一。恐妨礼佛正观。二。恐足起尘悖。触彼头面。令彼烦恼故。

    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

    【笺】憍慢礼者。谓指合。而掌不合。有掌合。而指不合。由心散慢故合掌下三句正形写不存观法。懒惰懈怠之状。若礼佛不存观法徒礼何益。论语。手与心齐。高不过揖。与合掌义同。观音义疏。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合而为一。表专至一心也脱有个汉。向才合掌处。顿悟临济三玄要旨。也不为分外。

    不得非时礼拜。如欲非时礼。须待人静时。

    【笺】朝暮大。众同时礼佛之时。除此二时私自礼佛。虽是好事。未免招摇动众。若人静时。及闲居独处。无碍时时礼佛。

    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后远拜。

    【笺】尊卑上下。不可紊乱。故不得与师并肩礼佛。随后远拜。以别别上下之分。

    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

    【笺】凡师与人作礼。非前辈耆宿。即师友道。若浑然同拜。不别尊卑故。

    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在师前。不得受人礼。

    【笺】同类。同学也。古德云。佛前受人礼拜。大不祥。况沙弥年少。正在学地。当礼拜於人。勿受人礼拜也。

    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

    【笺】手持经像。即佛在手。凡遇耆宿尊客。俱不应作礼。但云经像在手。不敢作礼。或不免作礼者。须安置经像。然后作礼。

    凡礼佛。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笺】珠林。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不习礼之仪。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身心等五种之正也。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一。我慢礼。谓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亦名唱和礼。谓但要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实无殷重心也。唱和礼者。口虽称唱佛名。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恭敬礼。谓口称佛心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异念也。四。发志清净礼。谓慧心明了。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法礼僧。亦复如是。五遍入法界礼。谓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镜镜皆现。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是名遍入法界礼。六正观修诚礼。谓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礼自己。佛身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为随染缘。迷於己性。忘认为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七。实相平等礼。谓前正观中。犹存有体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此心即成邪执故。

    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登殿堂道场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笺】若得见者。言不易见之辞也。既得见佛。当生自庆。然佛性。人人本具。何不易见。惟其本具。故不易见。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言众生不易见佛者秪为妄想执着为碍耳。若妄执消尽。本觉始觉。同一圆明。同一清净。况有生佛之名。能所之相分别哉。所以得无碍眼。即得见佛。得见佛者。即是佛见。见佛见者。即无碍眼。

    华严疏。十种见佛。菩萨修殊胜行。离诸障碍。称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见者。乃名真见。故云十种见佛。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二。愿佛出生见三业报佛。深心见。四。住持佛。随顺见。五。涅盘佛。深入见。六。法界佛。普至见。七。心佛。安住见。八。三昧佛无量无依见。九。本性佛。明了见。十随乐佛。普授见。

    灯录。初祖云若一切作处。即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肇注。行合解道。即见佛。

    观佛偈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笺】谛观。诚实观也。莫将父母。所生之眼。而观须将父母未生前清净正眼观之也。端正严好者。谓普贤因中行愿齐修。故其报身福慧庄严。世间无比。故当修普贤行愿。而成严好之相也。

    赞佛偈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笺】法界次第。如来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华严随疏演义钞。有八十随形好又经云八万四千相。八万四千随形好 如来德相严好。赞不可尽。假使以虚空为口。须弥为笔。香海为墨。尽大地为纸。略举如来一相一好赞之。经劫所不能尽。况以父母所生口。兼以三寸笔。乃欲全举如来万德相好。而以是句非句所能赞之哉。故发是愿愿与当来大心众生。不离众生之口。而成佛口。不离众生之身。而成佛身。何以故。以赞佛故。而成佛口。成佛口故。即成佛身。成佛身故。证无相法。证无相法。是真赞佛。

    征。菩萨旷劫修行乃得成。云何不离众生之身而成佛身耶。

    训。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未尝离众生身。别有佛身也。

    征。既成佛身。云何又曰证无相法。若实有身。不应曰无相。既曰无相。何身成佛。

    训。此正显佛身相好。赞不及处。句句回互。绝诸渗漏。亦见生佛名异。而体同。若众生名尽。佛亦何有。故成佛句。为尽众生之名。无相句。为尽诸佛。之迹。名迹俱空也宗镜录心无形相。故号无相法门。亦名无相道场。若於一切相见无相之理。即惟心如来。是无生。即见无相。诸相既无。惟是觉体。名见如来。由是则知佛身无相。

    宝训。懒庵曰。涅盘经云若人闻说大涅盘。一句一字。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达磨大师航海而来。不立文字者。盖明无相之旨。非达磨自出新意。别立门户。近世学者。不悟斯旨。意谓禅宗。别是一种法门。以禅为宗者非其教。以教为宗者。非其禅。遂成两家之说互相诋呰譊譊不已。噫。所闻浅陋一至於此。非愚即狂甚可叹息。

    释迦佛因中赞弗沙佛偈。

    【笺】四教仪观音玄记。底沙佛。有二弟子。一释迦。乐修利他行。所化机先熟。二慈氏。乐修自利行。所化机在后熟。彼佛念曰。多人就一人则难。一人就多人则易。欲今释迦先成道故。乃舍二弟子入山。时释迦菩萨。随后入山。寻师不见踪迹。正行次。忽见彼佛在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於常。行次忘下一足。经於七日说於一偈。因此精进。超於九劫。在弥勒前成佛。菩萨本行经。佛告阿难。往昔有如来出现於世。号弗沙佛。时彼佛在杂宝窟内。我见彼佛。心欢喜。合掌翘一足。七日七夜。以此偈赞叹。阿难。我以此偈赞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於九十四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我於彼时。得授记。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我得四种辩才。无有一人能与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转於无上法轮。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笺】此偈与世尊降生机缘合参。乃见世尊旧习未忘。奇哉。九十四劫。而不忘七日旧习。非宿命通。安得若此。今人熟读章句。隔一日夜。尽情忘却。何能至劫也。其圣凡之隔如此。今人若能发愿。亦如释迦之赞弗沙。亦以此偈七日七夜翘一足。而赞释迦。其人必亲见释迦。而为授记。复见千百亿释迦。亦不出自心也。释迦示诞成道。详早觉偈下。

    礼佛作观偈。

    【笺】毗尼日用。报国茂律师所集谓此偈。是文殊菩萨说。藕益法师谓此偈乃唐国清湛然。即荆溪尊者依法华补助仪。第七实相礼作也若然。则日用为文殊说误矣余复阅补助仪第六正观礼注此偈则知藕益亦误矣。余疑荆溪引证文殊之偈。发明。

    正观亦未可知。不然。则集毗尼日用。并较诸宿。何谬至此耶。姑阙疑。质之大方。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四十一颂。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在竟函。若依此颂赞礼於佛。得大辨才。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笺】能礼者。人。所礼者。佛。若能所之性未忘。而佛我之心犹碍。若能所都忘。佛我均化。是名空寂。此空此寂。非顽空之空。枯寂之寂。乃真空之空。真寂之寂也。真空真寂。名之不得。状之不得。何以故。谓空不自言空。寂不自言寂。言空言寂。即非空寂也。神而明之如中天之朗月。如大海之澄波月非因水而开朗。水岂缘月而澄清水本无心。月亦何性。上下交光。水天一色。而至道交感。岂心思口吻之可及哉。

    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诸佛(若礼别佛。随换此四字)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

    【笺】此三句。不悟十字。中字。之象。如楞严东观则西。南观成北。诸位不成。数从何始。所言象者。太极变化之象也。此●象可大可小。可横可竖。可长可短。可□可○。是故悟此。可以圆融行布。我此道场。供养瞻礼也。我此道场者。人人有一片洁白之地。不假於人。故云我。即此身心。顶礼诸佛。入佛知见。作佛观行。故云道场。然此道场。不假思惟。而佛我通感。故以帝珠为喻。

    碧岩。帝珠者。天帝释。善法堂前。以摩尼珠为网。凡一珠中。映现百千珠。而百千珠俱现一珠中。交映重重。主伴无尽。此明事事无碍境界也。昔贤首国师。立镜灯为喻。列十镜。中设一灯。若看东镜。则九镜镜灯。历然齐现。若看余方。则镜镜亦然。观此可以悟礼佛作观之法。如明镜之在掌握间也。行者礼佛。不可不知。凡礼佛时。当屏绝外缘。澄定身心。默念一心顶礼。尽东方佛剎。微尘数世界。微尘数诸佛。我悉遍礼。一一佛影。影於我身。我身之影。亦复影於佛身。无有遗一余方观同上。

    征。诸佛身影。威德广大。故能过佛剎微尘世界。影於众生身中。众生身影。不过咫尺。云何能过佛剎微尘数世界影於佛身之前乎。

    训。昔无边身菩萨。思惟以丈尺量世尊。丈六金身。量已。丈六而又丈六。终不见世尊顶相。不见顶相者。法身也。丈而见顶者。报身也。报身属功用故可量法身无功用。故不可量。若夫大心凡夫。一念发智顶礼时。其影已过不可说世界。已入不不可说诸佛之身。复何疑。尝论不但一切佛身之有此影。一切有情无情亦具此影也。

    起世经。月宫殿中。有诸影现。此大州中。有南阎浮树。因此树。故名阎浮州。其树高大。影现月轮。

    淮南子。月中有物婆娑者。乃山海影其空处。海水影也。

    花木录。瀛州有影木日中视之。一叶百影。

    头面接足归命礼。

    【笺】有曰。头面为一身之最尊。足为一身之最卑也。言以我之最尊。头面。接佛之最卑之足。以表至诚余独不然曰。足虽卑。然无足不成五体。况如来三十二相。第一。足安平相。第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犹如千辐也。故如来足相最尊。当忆念如来慈悲摩顶。耳提面命。而我以五体投地。志诚谛信。接续佛之安平千辐轮之光明也。征。三十二相。先以足相标其前者。何也。

    训。谓如来万德。唯行所先。若行不先。则万德不成。故先标足也。归命礼者。尽其形命。归敬作礼也。

    华严。善财。参五十三员善知识。最后到弥勒阁前见楼阁门。闭瞻仰赞叹。见弥勒从别处来。善财作礼。愿楼阁门开令我得入。弥勒至善财前。弹指一声。楼阁门开。善财入已。楼阁即闭。见百千万亿楼阁。一一阁内。有弥勒领诸眷属。并一善财。而立其前。

    礼法偈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笺】真空者。非顽空之空。法性者。目前万法之性也。既曰万法。而空亦万法中之一。惟真空。不言空与不空。法性亦不言有性无性。故真空而法性不得。法性而真空不得。是名真空法性。如虚空者。谓真空法性。皆依虚空立用真空之体。不动也。真空之与虚空。犹先天之与后天也。常住法宝者。亘古亘今无始无终无断无灭之大法宝也。非世间金银之宝也。世间金银价值。终有分际。惟法宝价值无分际故。永嘉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来藏者。谓不止经律论文字。及黄卷赤轴之藏。乃如来四十九年说不到底。五时八教判不到底故曰难思。正难思时。不觉踏着自己影子。身光与摩尼宝珠。炳然交映。珠光身影不可甄辨始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瞻一礼。一剎一尘。风动水流鸟啼花笑常演摩诃。直得口诵之而不彻。耳听之而无声人法双泯。是名真法。是名如法皈命。

    听法第八

    【笺】涅盘。若离於四法。得涅盘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为近於大般涅盘。何以故。开法眼故。

    付法藏经。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结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遭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诸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途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

    梵网。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谘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者。犯轻垢罪。智论。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於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成范。凡沙弥学心。当如旱地涸池。不厌多闻。不弃寸阴。若遇法师上座。讲说经论了义之法。当虚心谛听。於说法如父母本师想。於所闻法如饥受食。渴饮浆想。瑜伽师地论。菩萨欲从善友听问法时。於说法师。有五种处不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一。坏戒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二。於坏族。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微贱种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三。於坏色。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容貌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四。於坏文。不作意异。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言辞不文。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五於坏美。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彼听法。

    华山梵网注始繇懈怠不听。终则无恶不造。故凡有讲法处。宜应往彼听受。如不往听。即是慢法。以慢法故福慧消灭。罪恶增长。所谓若非法味滋神。终无解脱。故戒之。

    凡遇挂上堂牌。宜早上堂。勿待法鼓大擂。

    【笺】上堂说法。法门最尊之事。听法亦亦人生极大之事。凡见挂上堂牌。当发欢喜难遭之想。毋使法鼓大擂。仓仓皇皇。奔走法堂。大众观之不雅。自觉威仪不重。故宜早进。

    整理衣服。

    【笺】听法时。衣帽当拣胜於寻常者。服之。若无胜服。虽破衲。必须严整。为重法故。

    平视直进。

    【笺】平视。不左顾右盼直进。不左之右绕。乃见端恭听法之至。

    坐必端严。

    【笺】毗尼序。听法时。上座来不应起。上座亦不应驱下座起。谓此时为听法者众。不及序上下之分。听法后。而上下之分有在。故言不应也。

    不得乱语。

    【笺】法堂之上。人天交接。之时。各各静默为闻法要。若一人乱语动众。乱其闻思。如破和合。获罪非轻。

    不得大咳唾。

    【笺】咳唾。咽喉不清。非胃中多火。则肺家有痰。不能抑之。此带病听法者。然不可纵恣。须奈烦少时。

    附 凡听法。须闻而思思而修。

    【笺】闻。谓所闻之法。思。谓思所闻之法。必至明达所思。当依而修也。若闻而不思。犹不闻也。思而不深。犹不思也。思深而不行。虽行。而不至究竟者。其犹志於天下。而却步不前也。故闻思修者。如。

    楞严。古观音。教授今之观音。师师相承入流忘所之妙法也。

    不得专记名言。以资谈柄。

    【笺】名言。非至道真实也。言愈浮。道愈丧。故学道者。不可专记名相。而失至真之道。昔戒山法师。讲辨无碍。一居士。专以名相数数致问。山以其繁数。逆而问之曰。居士眉毛。有几茎。士无语。后不复问。谈柄者。即麈尾也。麈。鹿中之王。与虎斗。群鹿随麈而走。麈尾东向。则群鹿皆东。麈尾西向。则群鹿皆西。所以护群鹿之命也。上古大儒。与诸弟子讲论道学。盖取其意。使诸弟子听其麈挥也。

    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

    【笺】佛法机缘。圆转奥妙。非诚心穷究。不能深入。今之学者。不顾本分。这边听得一篇。那边听得两句。不知好恶。但装在肚皮里。即成恶口小家。便道我会说佛法。究竟没交涉。古德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须是自己胸中流出。盖天盖地始得。若道听涂说。入耳出口。不过口耳之学。岂敌生死哉。

    年少沙弥戒力未固。宜更学律。不得早赴讲筵。

    【笺】征。梵网。第七懈怠不听法戒。即犯轻垢之罪何故沙弥。不得早付讲筵。

    训。梵网不听法。为新学菩萨说也。年少沙弥。尚不知沙弥中事。安可事。同菩萨。且学律。乃听法之基。譬夫树九仞之楼。先当平实基地。基地不平。其楼终不能树也。故制满夏听讲。设满五夏。戒相未明。戒德未备。亦不许离师。犹须尽寿。学戒故律有智者谓许离师。无智者犹须尽寿。

    习学经典第九

    【笺】敬福经。善男子。经典之法。不得颠倒一字重点。五百世堕。迷道中。不闻正法。

    大集经。若有众生。於过去世。作诸恶业。或毁於法。或谤圣人。於说法者。为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经。由此业缘。今得盲报。善戒经。若为议论破於邪见。若二分经。一分外书。不犯。

    贤愚经。一比丘。课一沙弥经。日有恒限。不如限。责之。沙弥读经。於乞食之暇得食。早则诵足。迟则否也。沙弥虑食迟愆限受责。乃泣行乞。有长者闻而知之。告曰今后可无乞。但食予家。业可专矣。沙弥乃得专诵无违比丘后为定光佛。一号燃灯佛。沙弥后为释迦佛。长者后为阿难。结集四十九年。不遗一字。供养读经报也。

    智论。学习外典。如以刀割泥。泥无所成。而刀自损。

    无着论。若读若诵者此说受持固故。为欲受。故读。为欲持。故诵。又复读者。习诵故。持者。总览义故。四分。开学诵文书。及学世论。为伏外道。百丈录。

    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秪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若不能恁么会得。纵然诵得十二韦陁典。秪成增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但离一切声色。亦不住於离。亦不住於知解是修行。读经看教若准世间是好事。若问明理人边数。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贪嗔等病。秪如今念念若有贪嗔等病。先须治之。不用求觅。义句知解。知解属贪。贪变成病秪如今但离一切有无诸法。亦离於离。透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秪恐不是佛。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载去。如贱使贵。不如先立理。后有福智若要福智。临时作撮土成金。撮金为上。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海水入一毛孔。於一义作无量义。於无量义作一义。伏惟珍重。

    五灯。有僧与童子上经了。令持经着函内。童曰。某甲念底。置向那里僧无语。法灯代云。汝念甚么经。石树代云。那里念起。原置那里。

    颂。童子一函经。问置於何处。有口不能宣。我闻如是住。

    ◎南安岩自严尊者。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师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之偈曰。大智发於心。於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於是世间章句。唔咿上口。圭峰疏。

    论纂要序中斯教理皆密行果俱致。使口讽牛毛。心通麟角。

    大慧录。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反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谭柄殊不知圣人说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齩铁橛相似时。正好着力。第一不得放舍。乃是意识不行。思量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

    ◎湛堂每获前贤书帖。必焚香开读。或刊之石。曰。先圣盛德佳名。讵忍弃置。其雅。尚如此。故其亡。无十金之聚。惟唐宋诸贤墨迹。仅存两竹笼。衲子竞相价唱。得钱八十余千助茶毗礼。

    保宁勇录。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於真源。庶研穷於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於胸襟。智岳凝於耳目。辄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报佛恩。

    僧要。阎罗王曰。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作有为。虽造作经像。正欲得他人财物。既得他物。贪心即起。便是三毒不除。具足烦恼。

    笔餐。吕献曰。读书不须多读。读得一字。行取一字。读得一句。行取一句。伊川曰。读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温公谓其子曰。贾竖藏货。吾儒唯此耳。

    自知录。诵经差一字为一过。漏一字为一过。心中杂想为五过。想恶事为十过。外语杂事为五过。语善事为一过。起身迎待宾客为二过。王臣来者非犯。不依式苟且诵为五过。诵时发嗔为十过。骂人为二十过。打人为三十过。写疏差漏者同论。

    诸经集要。凝寒静夜。朗月长宵。独处空闲。吟诵经典。吐纳宫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词韵相属。适众人心。利物生善。足使幽灵欣跃。精神悦豫。久习淳熟文义洞晓。敬心殷诵。至诚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字一言。功超累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陀心乐。无辞洒血。此是甘露之初门。入道之终德也。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笺】初读曰讽。读熟曰诵。由浅入深也。坡仙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与法华无师智一贯。夫人之读性。有记分而无天分。有天分而无记分。若二分兼者。仙才也。二分兼无。勿论矣。常试有过目成诵者。不数日忘却。临事动笔竟不济事。其诵百遍者。终身不忘。临事落笔若有神助。故知二分之性相近。所造天壤。故诵习之时。虽拙於二分。惟诚惟勤。亦可从浅入深也。顺佛所说者。不违佛旨。践佛所行也。古德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金刚。供养功德。其福最胜。

    维摩。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五灯。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佛曰。说定法。道曰。今日说何法。佛曰。不定法。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佛曰。昨日定。今日不定。如上皆是佛之所说。当云何随顺佛义。若不随顺佛义。不名佛子。若向这里着得眼。则知如来一大藏教一串穿却。恰恰道个总持不忘。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即佛之心印。若悟总持之法。则横说竖说。无不随顺佛之大义也。

    ◎临济再参黄檗看经次。济曰。我将谓是个人。元来是奄黑豆老和尚。乃辞去。檗曰。汝破夏来。何不终夏去。济曰。某暂来礼拜和尚。檗便打赶出。济行数里。自疑此事。却回终夏。后又辞檗。檗曰。甚处去。济曰。不是河南。便是河北。檗便打。济约住与一掌。檗大笑。乃唤侍者将禅板来。济曰。侍者将火来。檗曰。不然。子但将去。他日坐断天下人舌头在。

    石树颂。莫怪老黄奄黑豆。临行数里忽思惟。夏来夏去全无主。河北河南始趂归。棒下酬恩浑旧习。言前觅火见新威。英雄甘死英雄手。不是英雄不逗机。

    宜先学律。后学修多罗。不得违越。

    【笺】上篇专精已详言之。恐人忽略。故复谆谆劝勉。

    凡学一经。须先白师。经完。更白别学某经。

    【笺】学有次第。如经之有纬。机[筘-(敲-高)+ㄆ]条贯。丝丝相接。织成片段。未有先纬而后经也。若先纬后经。不胜紊乱矣。织司法制尚然。况学出世经典。岂无次第。故说法有五时也。先白者。谓惟师能知教之浅深次第故。

    华严。譬如学射。先安其足。后习其法。否则压覆是惧。何暇习其法哉。

    不得口吹经上尘。

    【笺】经典所在。即如佛在。

    成范。口吹经上尘。及像上尘。以口气粗恶。当以净巾轻拂去之。

    文殊问经。庄严供养。以口气吹灰。堕优钵地狱。傍作风神王。

    不得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

    【笺】读经处。先拂去几上尘。然后置经。轻手细行。展阅深义。世间文字。不得加於经上。况加杂物。市女以经夹花样。乡人以书包杂物等。见者即当劝化。或赎归之。梓橦帝君曰。世间文字藏经同。文字尚不可轻。况藏经乎。

    紫栢垂诫。内典之於外书。满字之於半字。凡百安置。必有伦次。以不知故。每犯颠错。及阅大藏。始大愧悔。永不敢以外书加於内典之上。半字阅於满字之先。经云。不辩半满。忽略内外。凡所生处。於般若种永不清楚。及遭面貌不端严报。夫苟欲拔苦。非般若为迅航。迷津曷渡。非智慧为灯烛。重昏宁晓。故有志求无上菩提者。脱般若种子不清。如蒸砂为饭徒经尘劫耳。

    人阅经。不得近彼案前经行。

    【笺】凡看经。必澄静思惟。若人行绕其前。则分其心路。动其所思。即成过咎。

    凡经籍损坏。宜速修补。

    【笺】经籍。乃圣贤之血脉。亦吾人之慧命。若爱情经籍。如全圣贤身命也。

    水忏。关闭箱箧。虫蠧朽烂。首轴脱落。部帙失次。挽脱漏误。纸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传。皆得罪也。

    沙弥本业未成。

    【笺】本业者。即吾人本分之事。犹秀才之习五经。必先通本经。余经次第习之。如拮据之有基。汲水之有源也。若本经不通。诸经皆成碍塞。沙弥本业。亦复如是。

    不得习学外书子史治世典章。

    【笺】慈受箴规。自己案前常令洁净。秪安禅策经文。不得安世俗文字。

    佛藏经。佛言。当来比丘。好读外经说法庄校之辞。令众欢喜。是诸人等。为魔所获。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犹如群盲。谓谁所欺 外书者。六经二十一史。及诸家文集等。内典者。三藏五灯诸书也。内典为出世之学。外书为治世之学。出世治世。理虽相通。事不两专。故甄内外也 径山礼曰。参禅不用看书。后生家。到这里住下三四年。开口说话。却是读书一般。如天童悟祖为樵夫。云门澄为步兵。瑞光彻为染匠。皆一字不识。杰起济洞二宗。发言盖天盖地。皆参禅之验也。

    不得拣应赴道场经习学。

    【笺】梵语瑜伽。此云相应。以其超过禅乘。透尽法要。方堪应赴来机。豁迷入悟者也。其次略知经义。把本修行。人所恭敬。延之礼诵。亦堪应赴者也。盖有不知经义。惯为念经觅钱。屠肉沽酒。行不法事。妄谮瑜伽之名。而无相应之实。良可慨矣。

    征。应赴道场经忏。皆是佛说。云何不得先学。

    训。深栖曰。应赴道场经忏固是佛说。岂可不学。若先学。病在拣字。以其志气下劣。为利不为道故。

    寒山诗。后来出家子。论情入骨痴。本来求解脱。却见受驱驰。终朝游俗舍。礼念作威仪。博钱沽酒吃。翻成客作儿。

    不得习学伪造经典。

    【笺】伪造者。以荒唐之言谬为佛说。以诳愚夫也。譬夫奸雄。挟天子令而霸诸侯者。伪臣也国法之治伪臣必从重。而况以谬臆假圣哲之言。以误苍生乎。

    太乙经。当来世中。多有恶鬼受生人间。常怀恶心。时起诤论。各各求於名誉利养。伪造经书。及诸符咒。自赞毁他。令修学人不知所向。盲於正眼。失诸正见。尔於是时。可起慈心降化人间。执於金针。挑其见刺。拈於金鎞。刮彼清盲。勿使堕於深坑险堑。

    辨正论。夫真伪相形。犹莠禾之相类。善耘者。存禾而去莠。求道者。亦依真而舍伪。

    笔餐。夫人之学。其犹食也。不食则喂。不学则废。其学之浅深。食之精粗。有不同焉。谓食之味。有甘有苦。得其宜。皆可食。独腐败之食不可食。食之则为腐败之身矣。学之门。有大有小。得其宜。皆可学。独邪伪之学不可学。学之则为邪伪之人矣。夫食之粝。亦可充饥。於身无损。或杂以荼毒之药。食之必死。学之小者。亦可入门。於性有益。或杂以浮荡之言。学之必危。是故学之与食。不可不辨。

    杨子孝至篇。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之谓伪。观人者。审其辍而已矣。

    不得习学命书。

    【笺】吾人本具如来慧命。若能培植慧命。则无不利。然此慧命。非子平五星所能推也。孔子所以罕言。袁了凡所以抝命。故知心正。命虽恶。而化为至善。心不正。命虽善。而化为不善。然则正心为立命之本欤。

    隺林玉露。有星士谒黄直卿云。善算星类。知人祸福。卿曰。亦有个大算数书。曰惠迪吉。从逆凶。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大学曰。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此个数。亘古今而不差。岂不优於子之算数乎。

    相书。

    【笺】山庵杂录。径山古鼎和尚。生禀侏儒。唇褰缩。齿露龈声嘶燥。肤腠皴腊。相者曰。以尔之相。萃乎侏儒。平生不言可知。师因自誓祷观音大士。日持圣号无算。夜礼圣像千计。如是二十年。忽唇舒缓而齿隐。声圆润而肤腠光腻。后遇相士贺曰。师今之相。非昔之相。当居显位大振宗风。其年出世隆教。自隆教迁宝陀升中竺。居径山十二年。寿七十九。师修祷感验。非独能增福寿。又能变其形躯。如以物寄人库藏。而就之之易。亦可为吾人自怠者勉焉。

    曹植相论。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文王四乳孔子。面如蒙倛。周公形如断菑。

    僧要。梁钟山开善寺智藏。有相士谓藏曰。君命三十止矣。时二十九闻斯促报。竭诚修行。愿诵金刚经毕生受持。至所厄暮年。沐浴待死。空中告曰。汝往年三十一报至之。斯由般若力得延倍。寿后遇相士大异之。

    杂宝藏经。有一鬼常患热渴。闻恒河水清凉。趣之沸热。试饮一口。五脏焦烂。以何因缘。受此罪报。目连曰。汝先世作相师。相人吉凶。少实多虚。或毁或誉。自称审谛。以动人心。诈惑欺诳。以其财利。迷惑众生。失如是事 世间善相者。惟不能相无相之相相既无相。云何知其吉凶。定其祸福哉。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此二句。万劫惺人之眼目也。直要使人自悟。不为祸福所转。不为祸福所转。其无相之谓乎。

    医书。

    【笺】根本尼陀那。不应卖药若善方。应慈心应病与药。不得受他价值。

    梵网。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以慈悲为药石也。且佛为无上医王。四十九年所说一大藏教。及诸祖论。乃至诸家语录。皆医治诸病之医案也。其间大小之方。所贵要者先之。古德云。慈悲一味。神药可以换心。世间医书。又其次也。柳宗元曰。上医当疗於未萌之兆。服药当服於无病之前。

    兵书。

    【笺】孙武子十三篇。刘诚意百战百胜。等皆兵书。

    梵网。佛子。不得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

    法昌录。有居士问。某好看兵书。可否。余曰。若有心护持众生。则不妨看。然兵刃既接之时。兵书无用。此时若以兵书蕴於胸中。其不覆败者几希。士乃服。

    鹤林玉露或曰用兵之法。杀人如杀草。使钱如使水。余曰。军无赏士不往。军无财。士不来。使钱如使水。可也。若杀人如杀草。则非也。夫军士固以严济。然礼乐慈爱。战所蓄也。所以不得已而诛不用命者。盖一有逗挠乱行。则三军暴骨矣。诛一人。所以全千万人。岂以嗜杀为贵哉若如所言。则赵充国。王忠嗣。曹彬。反不如白起辈矣。

    卜筮书。

    【笺】物原。伏羲龟卜。神农以筮。汉张良[其/水]卜。京房钱卜。

    春秋元命苞。古司怪主卜。世本殷巫。咸作筮。

    鹤林玉露。太易性命之书。兼乎卜筮。盖以理之顺逆。为事之吉凶悔吝。此圣人之所以开物成务。而非挟数用术者也。昔严君平。司马季主。管公明。之卜。推本忠孝人伦。犹不失大易之旨。至京房。专谈谶纬小术。穿凿附会故其师焦贡曰。得我道以杀其身者。京生也。夫京生能以易谈祸福。毫发不爽。而不能自卜杀身之祸。管辂曰。善易者不言易。其旨远矣。盖君子心存正理。身行正事。吉凶祸福。一听其自来。何以卜为。顺理。则虽凶亦吉逆理。则虽吉亦凶吾卜诸吾心。巧技何为哉。

    意林。子路问孔子曰。猪肩。牛膊可以得兆。何必蓍龟。孔子曰。蓍者。耆也。龟者。旧也。狐疑之事。当问耆旧。

    天文书。

    【笺】观天之象。预知时之吉凶变化之书也。衲僧家。父母未生前个话。穷年卒岁尚不晓。何暇天文哉。果能於父母未生前看破。始见先天之文不由人得。

    地理书。

    【笺】郭璞葬经。杨筠松地理大全。黄石公八宅周书。等皆堪舆书也。

    永明录。永明听法众师就使地为九圊。犯金神七煞。众谏勿听。有数人晨起。见七人髼首沐发湖滨迫问之曰。我七煞也。寿师营圊吾顶。既不敢移别宫违岁君之令。而又不敢殃古佛之徒。日受大小溲。沐去秽耳。师闻。竟不除圊。盖定业云。

    鹤林玉露。古人建都邑。立室家。未有不择地者。余观天下都府山水翕聚。至於百家之邑。十室之市。亦必倚山带溪。气象回合。若风气亏疏。山水飞走。则必无人烟气聚。此诚不可不信不择也。夫葬者。藏也。古人卜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孙重亲遗体。使不为城邑道路沟渠。借曰。精择。欲其山水回合。草木茂盛。使亲之遗体得安耳。岂藉此以求子孙之富贵乎。世人惑璞之说。有贪求吉地未能惬意。至数十年不葬其亲者。有既葬以为不吉。一掘未已。至三四掘者。有因买地致讼。棺未入土。而家已萧条者。有兄弟数人。惑於各房风水之说。至於骨肉仇雠者。此皆璞之书为祸。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命。各有定分天命。不可改也。若如璞之说。上帝之命。制於一坏之土矣。杨诚斋素不信风水。常言郭璞精於风水。宜妙选吉地。福其身家。利其子孙。然璞终不免於刑戮。子孙卒以衰微。其说已不验其身也。而后世犹尊信诵其遗书。不亦惑乎。京丞相仲远。豫章人。倔起寒微。祖父皆火葬。无坆坆墓。每寒食。则野祭而已。是岂因风水而贵哉。

    地理与天理并行。而人理备焉。故老於堪舆者曰。未看山头土。先看屋下人。此其诀也。若论叫不响山谷一座。无阴阳地一片。虽老於堪舆者。如何下手点穴。他才下手点。便不是了。记室问和尚点得也未。曰。我不是堪舆。教我点甚么。进云。前言犹在。曰。多少人向堪舆上着倒。

    客窗随笔。堪舆人敬服如神。其子谓父曰。专与人看。何不自己看一块。却受贫也。父笑曰。我已得。地一块。汝试宿其上看。有何吉凶。即当图之。子乃往宿其上。夜半忽闻空中言。是何人敢占此地。鬼卒数个拉起。子骇归告其父。父曰。如何汝辈命薄。就有福地。亦难消受。

    图谶书。

    【笺】预识国家兴亡之书。如铁冠道人推碑图之类关系甚大。故非僧家所宜观览。

    乃至炉火黄白。

    【笺】炼士之术。点铅铜作金银之类。昔汉锺离。传丹於吕洞宾。丹成指石为金。可以传世。吕问曰。此丹成后毕竟如何。锺曰。五百年后原还为石。吕曰。若使原还为石。终当害世。非真丹也。乃废鼎 洞宾废鼎。真丹成矣。

    神祇鬼怪符水等书。

    【笺】谓书符遣将请仙捉鬼爪镜之书也。沙弥孜孜宜学佛法。不可作此怪事。

    灯录。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山旁有石库。中有圣书。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亦为帝王师。法於梦中答曰。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盘为乐。厥寿何啻与天偕老。神曰。此地灵符。俗人居此。立致变怪。师曰。吾寓迹梅尉之乡耳。

    僧要。娄约静居丈室。有野媪赍数卷置经案。无言出。复持异树。兼绿花红。植於庭云。青庭树。约曰。此书善。无预吾事。如妄。不必开。经七日。自退。

    不得习学宣卷打偈。

    【笺】云居注。即外道罗祖教门。传有五部六册。聚众打偈。愚夫愚妇多堕此中。

    不得习学外道书。

    【笺】菩萨善戒经。菩萨不读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书数下术俗典文颂。俱是世法。非出家业。或志在护持。助通佛化。降伏外道。欲知浅深。以是因缘。时复开之。

    除智力有余。为欲知内外教浅深者。可以涉猎。然勿生习学想。

    【笺】智力有余者。宗图兼美。道德双彰。入佛入魔。无不自在。故曰有余。於中若有一丝头不了。不名有余。

    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故禅力有余。不妨涉猎外书。涉猎者。贾山涉猎书记。若涉水猎兽。不专精也。衲子志在正法。助通佛化。或为议论。破於邪见。故曰涉猎。

    不得习学诗辞。

    【笺】诗。关世风化。非徒嘲风吟月而作。非十年二十年。不能精妍。释子参学未稳。眨眼已过四五十年。衰相忽至。何暇及此。若向话头上省发。信口道着句子。已胜学诗十倍。何故。参禅人从一切文字之母前打出。故其发言。与常人不同。

    智证传。昔予至临川。与朱显谟世英游。相好也。俄南昌上蓝长老至。上蓝雅自标致。谓世英曰。觉范闻工诗耳。禅则其师犹错。矧弟子耶。世英笑曰。师能勘验之乎。上蓝曰。诺。居一日同游疎山。饭於逆旅。上蓝谓余曰。经轴之上。必题此[米-木+八]字。是底义。予以指画圆相。横贯一画曰。是此义也。上蓝愕然。余乃为说偈曰。以是不成八不是。法身唾着无遮闭。衲僧对面不知名。百众人前呼不起。於是上蓝不怿。归举似世英。世英为拊手曰。孰谓诗僧。亦识字义乎。今两人皆成千古矣。追怿之。可谓怃然。余闻汾阳尝作黄犊偈曰。有头无角实堪嗟。百劫难逃这作家。凡圣不能明得尽。现前相貌有些些。予以谓此偈。又余字义之训诂也。九原可作世英当有棒腹也。

    不得着心学字求工。但书写端楷足矣。

    【笺】端楷二字。不易到手。关系人品邪正。寿命延促故。姜白石论字有云。如端士。如美女。如武夫。如狂客。此因字之美恶。评品人物也。今学者所贵记录佛法。不必求工草圣。有妨参学。若夫英灵衲子。向未拈笔已前荐得。堪与佛祖为师。若向点画分明处荐得。堪与人天为师。若向放下笔时荐得。自救不了。

    普耀现书品。太子年七岁。入书堂。其师选友。见太子神光。不能任。即躄地。时菩萨手执金笔。栴檀书隶众宝明珠成其书床。侍者送之。问师选友。今以何书相教耶。师曰。以梵佉留。无他异书。菩萨曰。异书有六十四。何止二种。师问。六十四。皆何名。太子曰。梵书佉留。大秦书。半书。天书。观空书等。时一万童子。与菩萨俱在师所学。见菩萨威德建大。圣慧分别。书字而宣之。其言无者。宣於无常苦空非我之音。其言欲者。出淫怒痴诸贪求音。其言究者。出悉本末真净之音。

    缁门警训。不工书。无以传。书者。如也。叙事知人之意。防现生之忘失。须缮写而编录。欲后代以流传。宜躬书以成集。则使教风不坠。道久弥芳。故释氏经律。结集贝多。孔子删诗。但益时机。自非章安秉笔之力。岂留今日。故罽宾高德。盘头达多。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口诵千偈。但当遵佛。能写名字。慎勿效世。精草隶焉。

    不得污手执持经。

    【笺】溪堂杂录。元佑中蜀僧智超。常讽华严三十年。一童子手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曰。何远至此。曰。少事相闻。吾师诵经固嘉。但失在登厕。洗净。触水。淋手背。未尝用灰泥洗之。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三度。触尚现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愧改过。识者曰。此乃文殊化现。有警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法。

    因果经。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

    对经典如对佛。不得戏笑。

    【笺】涅盘经。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故。

    水忏。眠地听经。仰卧读诵。高声语笑。乱他听法。皆得罪也。清规。不得背靠板头看经。不得常展经。不得手托经寮中行。

    不得案上狼籍卷帙。

    【笺】济阳江录。读诗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起。故无损坏。人不厌其求假。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婢玷污。风雨虫鼠毁伤。实为累德。我每读圣人书。尚肃敬对之。故纸中有五经词义。及圣贤姓字。不敢他用。

    不得高声动众。

    【笺】读经宜澄静思惟。深入其义。况在众中。更宜默识。若高声。则取众怨。

    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笺】李济翁曰。借书有四痴。一。借书。二。与书。三。索书。四。还书○圣贤经史。专为流通。令人征善去恶者也。若济翁论。则斯文永绝。因别着四则。庶几斯文斯在。一。是读书人。借书。不与者痴。二。不读书人。借书。与者痴。三但爱惜书。不读亦不借者痴。四。借书不加爱重。及不还者痴。

    四分律。时有人盗他经卷。佛言。佛语无价。计纸墨犯重罪。

    十诵。借他经拒逆不还。令主生疑者。犯方便罪。由心未决。若绝犯重。

    正法念经。若盗他方者。犯重罪。

    唯识并决论。暗取他经论读。乃至一句。皆犯盗窃文句罪。

    赵松雪序。读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唾揭书。勿以爪侵字。勿以作枕。勿以挟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之书。并奉赠此法。

    入寺院第十

    【笺】寺。本司名。西僧初来。权止鸿胪寺。后移别居。不忘止本。还标寺号。鸿胪。本礼四夷远国之邸舍也。

    涅盘经。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入寺。舍刀杖者。去瞋恚。三宝心也。舍杂物者。去从三宝乞求心也 凡入寺。无论知识及学者。先礼佛必次第寻寮。犹存西国寺图之法。所以尊重主道。即自重也。

    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

    【笺】南海寄归传。向右边为右绕。向左边为左绕。斯为正论。勿致疑惑 礼佛篇。不占中央。义同。

    颂。未入寺门。宾主历然。左绕右绕。脚后脚前。曹洞五位。临济三玄。东西十万。南北八千。

    入寺偈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笺】疏。僧伽蓝。此云众园。众有六和法。则事理一味。故无诤也 僧集既众。其性不一。故说法亦不一。如应声闻人。即说声闻法。应菩萨人。即说菩萨法。应佛乘者。即说佛乘法。乃至应以一切法人。即说一切法。故曰种种。然说法虽有种种。毕竟无二。无二之旨。永绝乖诤。纯一和合。此乃入僧伽蓝第一法要也。

    灯录。法华全举。谒公安远云。作么生是伽蓝。师曰。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师云。青松盖不匝。黄叶岂能遮。曰。道甚么。师云。少年玩尽天边月。老倒扶桑没日头。曰。一句两句。云开月露。作么生。师云。照破祖师关。

    笔餐。释慧净。尝与道士蔡晃谈义。晃屡被折。国子祭酒孔颕达。心存道党。谓净曰。佛家无诤法。师何以屡构斯难。净曰。佛破外道不通。通反谓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难破我。即是不平。何谓平等。佛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矣。顾今亦尔。以净之诤。破彼之诤。彼得无诤。即诤无诤也。

    附 诸经造塔缘起。

    【笺】僧祇律。作塔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北。不侵佛地增地。

    增一。西梵正音。为窣堵波。此翻灭恶生善处。亦曰灵广。曰支提。曰方坟。

    ◎安塔有三义。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报恩。

    笔餐。谢康乐云。封殖法身。谓之塔。树象虚堂。谓之庙。

    譬喻经。祇陀太子。於毗婆佛时。施一奴一婢。给扫寺庙。世世常得七宝宫宅。种种如意。

    无垢净光陀罗尼经。有大婆罗门。名劫比罗战茶外道。不信佛法。有相师。谓彼曰汝七日当命终。时婆罗门念佛。称一切智。即往白佛。佛言。迦毗罗城。三岐道处。有古佛塔。现有舍利。其塔崩坏。应往修理。及造相轮橖。写陀罗尼经於其上。兴大供养。命还复增。又云。四众人等。多病短命。应修故塔。或造小塔。依法书咒。作坛。由此福故。更增寿命。凡有塔处。当广刻此经。流通供养。灭罪生福。

    法苑珠林。四处起塔。一。生处塔。诸佛降生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於其处立塔也。二。得道塔。如来得道。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即於其处立塔。三。如来转法轮塔。或在寂场。鹿苑。天上等。即於其处立塔。四。涅盘塔。华言灭度。如来在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即於其处立塔也。

    佛成道记。本行集云。天上有四塔。一。箭塔。太子年方十五。与诸释种角艺。太子一箭穿过七金鼓。又一箭彻过七铁猪肠。入土泉迸。遂名箭井。时帝释遂取其箭於忉利天。建塔供养。二。发塔。太子初出家时。自持宝刀。而发愿言。我今截落此发。誓与众人断除烦恼习障。寻以发掷空中。时帝释接向天上。建塔供养。三。钵塔。菩萨将诣道树。成等正觉。时有天人。告善生村主。二语难陀婆罗曰。汝可最初施食。於是二女以乳烹麋。用钵盛献。菩萨食已钵掷尼连河中。时帝释。收归天上建塔供养。四。佛牙塔。佛阇维时。天帝释持七宝瓶来请佛牙。上建塔供养。

    翻译名义。八种人起塔。一。如来塔。如来有三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恩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三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二。菩萨塔。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谓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悯物情重。随类现身。度脱无量。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三。缘觉塔。谓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以其三界生死已尽。能为人天而作福田。应当起塔供养。四。阿罗汉塔。华言无生。又曰无学。亦云应供。三界生死已断。故名无生。烦恼已尽。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当起塔供养。五。阿那含塔。华言不来。谓断欲界惑。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六。斯陀含塔。华言一来。谓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已断。后三品尚在。更须欲一番受生。故名一来。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灭后当起塔供养。七。须陀洹塔。华言预流。断三界见惑。预入圣流。故名预流。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当起塔供养。八转轮王塔。轮王虽未断惑。未出三界。然以福德之力。治四天下。以十善化育群生。为世所尊。故当起塔供养。

    佛祖统载。会稽育王塔缘起。刘萨诃。病死入冥。见梵僧指往会稽育王塔处忏悔。免苏出家。名惠达。及至会稽。徧求不见。偶一夜闻地下钟声。倍加诚恳。经三日忽从地涌出宝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佛像悉具。达既见塔。精勤礼忏。瑞应甚多。明州塔。此其始也 北寺宝塔功成。暨合郡护法善信耆宿等。恭请圣恩老和尚升座。师挥拂子云。昔释迦世尊。下兜率。降皇宫。处胎诞生。出家苦行。降伏众魔。成无上觉。转妙法轮。最后入般涅盘。阇维舍利。不可胜数。一分帝释天王请归供养。一分诸大龙王请归供养。一分八国王请归供养。惟阿育王。有大威力。得八万四千舍利。以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此是西域国王造塔之因缘也。至此方汉帝时。有摩腾竺法兰。持贝多佛像。释迦舍利。来至中国。汉帝敬信。馆於鸿胪。建立塔寺。始有三宝之名。此是东土国王造立塔寺之因缘也。至三国赤乌年。有康僧会。入吴。时大帝召会问曰。汝有何能。会曰。我能求佛舍利。帝曰。限汝三七日。若有舍利。当为造塔。会精诚祈祷。三七日后。果有舍利三颗。现於金瓶。铿然作声。光明晃耀。帝惊异曰。此希有之瑞也。又问舍利有何功能。会曰。铁锤击之不伤。猛火锻之不坏。帝使力士击之。锻之。毫无所损。其光愈盛。帝遂敬信。即以舍利起塔庙。额曰建初。名其地曰佛陀里。即今之金陵报恩寺也。复以一颗於吴郡瑞光建塔。一颗於北寺建塔。为报母陈氏恩故。亦名报恩塔。此是江南吴大帝建立塔寺之因缘也。世人但知砖石宝塔。而不知无缝宝塔。山僧今日令在会诸贤。於砖石塔处。悟无缝塔因缘。於诸相上。见无相佛境界。即事即理。即性即相。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是为天人中第一福田之宝塔也。竖拂子曰。会么。秪这宝塔。非相非形。或隐或显。常放光明。卓立空界。耀古腾今。撑天拄地。堂堂显现。应物随情。谛观者。悟文殊之三昧。称赞者。入普贤之愿门。风响铃鸣。尽是观音境界。然灯点烛。无非定光降生。旋绕经行。象王回顾。散花梵呗。狮子频申。或见舍利於东北西南。露盘轮际。或见光明於四周檐角。上下九层。或现观音於塔顶之上。若坐若立。或现弥陀於栏楯之间。全身半身。是诸瑞应似优昙华现。难见难闻。此皆宰官长者护持之力。诸檀善信乐施之诚。惟冀。人人返源达本。个个见性明心。顿证体中万行。自然佛果圆成。即今宝塔功圆。作么生道。八方宁诤归皇化。四海讴歌乐太平。

    五灯。肃宗皇帝。问忠国师。百年后所须何物。师云。与老僧作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师良久云。会么。帝曰。不会。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召问之。师迁化后。帝召耽源。问此意如何。源颂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雪窦显颂。无缝塔。见还难。澄潭不许苍龙蟠。层落落。影团团。千古万古与人看。石树拈颂。现成无缝塔。用造作么。肃宗便请塔样。也好一拶。不是国师。大难酬对。既然与他样子便了。说甚耽源却谙此事。以至后来穿凿得八面玲珑。有眼者。又道不见。看看。浮图高出梵王天。顶上明珠光灿然。万古圣贤同坐卧。至今未见塔门前○玄沙侍雪峰游山次。峰指面前地曰。这一片地。好造个无缝塔。沙曰。高多少。峰乃顾视上下。沙曰。人天福报即不无。和尚。若是灵山授记。未梦见在。峰曰。你又作么生。沙曰。七尺八尺。雪峰曰。世界阔一尺。古镜阔一尺。

    小未曾有经。佛般涅盘后。若有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如庵摩勒果。其剎如针。上施盘盖如酸枣叶。若佛形像如[麸-夫+广]麦大。胜前功德。满足百倍。

    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不得无故登塔○不得殿塔涕唾。

    【笺】登殿塔。惟烧香。散花。礼佛。作法。余皆不可。若塔殿中游行。杂语戏笑。作不法事。乃至涕唾。污秽佛地。得罪弥重。

    灯录。有行者。随法师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者云。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师无语。沩山云。仁者却不仁者。不仁者却仁者。仰山代法师云。但唾行者。又云。行者若有语。即向伊道。还我无行者来。

    见塔偈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笺】佛塔者。一切诸佛舍利之塔也。凡见诸佛舍利之塔。固当尊重。不知一切众生。亦具有舍利。同於诸佛。亦宜尊重。云何众生不自见者。秪为不重己灵。被诸烦恼障蔽。若能尊重佛塔。即是尊重己灵。即是不被烦恼障蔽处。即是自己舍利放光处。即是同於诸佛舍利。无所增减处。故曰。受人天供。此句但在如字上看。则受供非分外也。

    征。诸佛万德庄严。众生德薄垢重。云何众生。同於诸佛耶。

    训。言事。则有生有佛。言理。则无佛无生。生佛之迹双泯。全体是一大塔。

    敬塔偈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笺】宝塔之所在。即诸佛法身之所在。故瞻观之时。应起敬心。念诸佛德。高出霄汉。无有过於塔者。所以诸天及人。无不瞻仰也。

    礼塔偈 顶礼於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笺】塔名高图。亦名高显。谓显扬如来功德之标帜也。

    征。宝塔固是如来之标帜。其始建也。出於匠手。高下宽广可以手纪。云何无有能见顶者。

    训。若以匠者丈尺。欲见佛塔之顶。其犹蚊蚋住须弥之隈。拔一茎眉。而欲量虚空高下。纵经尘劫。无有是处。殊不知佛之塔。非高非下。非广非狭。不堕诸数。匠手又乌乎知之。然则如何得见塔之顶耶。请高着眼。

    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

    右绕塔偈 右绕於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笺】疏。右者。顺义。

    普耀经。菩萨降神。趣右胁者。所存无逆故。无逆者。无左绕也。

    僧祇律。礼佛塔。应当右绕。如日月星绕须弥山。不得左转。

    灯录。世尊降生。周行七步。自南西也。

    裒述。入殿塔。当自南而西。而北而东。不得左转。

    华严合论。绕佛三匝者。顺佛正教。故绕佛皆是右绕。自南向东。向北。向西。至南。如是三匝。以为右绕。成法。今人反左行 右绕者。诚顺之至也。凡事诚顺。则一切智无不成。是故当於右绕处。而发是愿。令一切智自悟。自悟无他。惟行无逆。无逆之旨。佛佛承顺理故。经律绕佛塔。皆自南而西而北而东。为右绕。独枣柏以自南向东向北向西为右绕。二论相拄。造化若无其柄。然太极既分。东西左右已判。枣柏岂不解日月星之绕须弥为右绕也。乃欲别出手眼故。后人不知。不能无疑。余敢向枣柏肚里走过一遍。为之参曰。夫人之一身。小天地也。身外大天地也。此身无逆。天理亦顺。如右手向内曲则顺。向外曲则逆。故从右手向内旋为顺义。若从右手向外旋。为不顺义。则知右手。刻刻奉侍左手之权衡。犹坤仪。时时承顺乾道之命令也。总之经律右绕。法乎天象。枣栢右绕。本於人身。究竟皆遵右绕。无左绕也。

    绕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须知徧数。

    【笺】禅观经。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数息观。知遍数者。与数息相类。谓旋塔时。当忆佛念佛。不落无记妄想二边。即得一心不乱之旨。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笺】瞻仰佛德。赞叹不尽。而怀慕之。怀慕不已。故又从而绕之也。梵语三。华云正。亦云数。佛道者。如来历劫所行之道。皆当履践。故曰勤求。无歇也。

    征。绕塔既止於三。勤求之心。歇即菩提。若心无歇。云何止三。

    训。如来五时说法。尝以三为喻。不独文殊也。然文殊之三。又异乎诸经之三者。以其只字兼解华梵之音。一音包括圆顿之义。然非下文。无以见三之妙用。若非此征。亦无以见格外之玄论。若作正句看。即奢摩它句。即三摩钵提句。即禅那句。即佛句。即心句。若离之。即正句非句。何况余句。若作数句看。即一句。即不可说句。即优波尼沙它分句。若离之。即数句非句。何况余句。故有时即三求之亦可。离三求之亦可。有时离即俱非。双非并遣。忽见尽十方世界。一切宝塔。枞然现前。不知此心在於塔之内。及塔之外。又安知此身在三匝内。及三匝外。如是勤求。日三夜三。乃至年劫有尽。我此旋绕之心。永不疲倦。故曰心无懈歇。

    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笺】宝梁经。五百问经。有一比丘。具大福相。入殿礼佛出。福相顿改。审其故。乃壁端有画佛像。比丘以杖头。倚触佛面故也。

    五灯。阇夜多。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惟尚辩论。首者徧行。一日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祖谓彼学者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於尘劫。皆虚妄之本也。学者曰。尊者蕴何德行。讥我师耶。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常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徧行闻已。发无漏智。祖复告徧行曰。吾适对众挫抑。仁者得无恼乎。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因师於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咤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闻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偈曰。言下合无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殿壁无情之物。本无罪福。於人。然一经画佛。殿壁即无佛在。所以礼之为福。触之为罪。韩昌黎题木偶诗云。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昌黎所见虽小。而木偶之与佛壁均等。究竟木偶佛壁。何罪福之有。人自为罪福耳。至若无情说法。木偶未出世。佛壁未现前。触之不得。背之不得。古德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言此心坚於墙壁方可入道。非同墙壁无知而已。须知墙壁炽然说法始得。且道墙壁炽然。说甚么法。若知墙壁燃然说者。不妨拈起拄杖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触着帝释鼻孔。放下拄杖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或不然。拈起也不是。放下也不是。未免伤锋犯手。如贤者倾亡帝王之尊。阇夜顿失二果之位。此二则可谓墙壁炽然说者下个注脚。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中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