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传戒正范最新章节!

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大德僧听。此(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二羯磨成不。(如前答)成。

    大德僧听。此(某甲)等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某甲)等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三羯磨成不(如前答)成。

    僧已忍。与(某甲)等授具足戒竟。(某甲)为和尚。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见论及诸律并云。受具足已。和尚阿阇黎等。为当记春夏冬时分。某月某日。乃至量影等时。受具足戒。若不为说记取者。坛上师有罪。此明僧腊夏数。令行来坐起。知上中下座尊卑礼节故。

    第十三次说四堕法

    时有比丘。受具足已。众僧舍去。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羯磨已。当先与四波罗夷法。

    和尚戒师抚尺云。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门非释子。

    汝一切不得犯淫。作不净行。若比丘犯不净行。受淫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门非释子。

    尔时世尊。与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不能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烧教人烧。若埋若坏色者。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犯波罗夷法亦如是。终不更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教死。叹死。与人非药。若堕胎。若厌祷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言犹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复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戏笑。谓学口头禅演习机锋转语也)若比丘非真实。非己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龙来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可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相。唯此四法。谓之根本无残罪。若犯不听忏。即当灭摈。故先急急宣说。余者谓之枝叶有残罪。若犯许忏。是以稍缓。待下坛去令其读学。故今不宣。

    第十四后授四依法

    时世饥俭。乞求难得。有外道辄自出家受戒。后僧无食。便即休道。佛言。先与四依。然后受戒。复有外道求僧出家。先说四依。彼即报言。我堪二依。若纳衣腐药。不堪此二。即便休道。佛言。此外道大有所失。自今已去后授四依。应如是授。

    和尚抚尺云。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比丘依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先制止。后开听。下同)。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一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

    比丘依树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若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比丘依腐烂药。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今所宣第四依法。是西域医药。此方乃草根木皮等。虽然律从西制。而教已流东。必随土地所产。时医所用。凡是比丘应病之药。有余弃者。皆名腐烂药。但是檀越发心布施一切药饵。皆名长利。若不随其方国者。则此依法徒受而无益矣。

    第十五结劝回向

    和尚抚尺云。

    汝受戒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黎如法。众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众僧。和尚阿阇黎若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黎。汝等作礼下坛(此文出本律中)。

    若坛数多。三人受竟下坛。令上殿礼佛发愿。坚持戒品。其为教授师者。唯在坛上满足十师之数。听秉宣白四羯磨应成已。彼沙弥等即得具足戒。师复下坛。往屏处问第二坛沙弥难。问毕亦如前白召入众。坛坛皆然。若正白四羯磨时。坛上十师不满。纵羯磨成。彼沙弥等亦不得具足戒。乃至最后一坛受竟时。引礼呼前受戒者。同集坛前。左右列班。俟最后受者下坛 和尚鸣尺。十师齐起座而立。

    和尚叉手回向云。

    以此受具功德。愿戒海澄清。荡众生之业垢。僧田净洁。作大地之津梁。四恩三有。均沾利益。大众同音。念佛回向。

    坛下大众。齐声念佛。坛上九师。转向和尚作礼三拜两立。引礼呼新比丘等。一齐向上顶礼三拜。起立分班。第十师先行乃至和尚在末。从南下第二级。顺西南绕至东下第三级。各着履绕诣坛前。齐列作礼三拜。

    维那举回向偈 大众同和。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师礼毕。回向偈终。和尚转面南立。九师两分。二引礼双鸣引磬相对前行。新比丘等左右次序随后。至方丈前。两行合掌面面对跪。候十师行过。仍起双行至。座前列班。顶礼十师已。徐徐雁行各归本堂。俟众引礼及诸引赞回。如常礼谢之。然后九师转下。礼辞和尚而退。

    佛言。当令受具戒者在前而去。弟子当日三时问讯和尚。朝中日暮当为和尚执作二事。劳苦不得辞说。一者修理房舍。二者补浣衣服。和尚一切如法教。尽当奉行。违者如法治。

    二坛传戒正范

    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

    梵网经。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云。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於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三七乃至一年要见好相。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要见好相。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云。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其梵网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传此方。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师前授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及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会合加仪。遵行有据。

    第一明敷座结坛法

    若受戒日。先於佛殿(若众多於佛殿前丹墀中亦可)。悬以旛盖。正中敷一高座。供得戒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敷一高座。供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同学等侣十方菩萨位。右上敷一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一一座筵。皆设香花。时至鸣楗椎。诸引礼令受戒者。各各挂钵执具。身着三衣。将诣殿内(或徃丹墀)。彼受戒者。向引礼师三拜。分班而立。

    引礼白云。

    诸佛子。今为汝等严净道场。敷设法座。秉受菩萨妙善戒法。汝等先当随我诵咒结坛。次方入室请师。

    引礼白已。於正中向座。合掌问讯已。转身顺右举大悲咒。彼受戒等一齐朗诵。各各依次贯珠随后而行。旋绕三匝。三诵咒毕。引礼先归本位。随者亦各照班次立定。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声)

    第二明请师入坛法

    凡在界内同居大僧。先听鸣椎齐集方丈。结坛既毕。诸引礼左右相对导前出坛。众求戒者。一一次第对随於后。俱诣方丈。如常列班。二引礼各将二求戒者。往请二阿阇黎到已。求戒等作礼三拜。二阿阇黎。分归辅弼位而立。四引礼出班。先应通知侍者。次入室请师。师出室就座。二阿阇黎转向菩萨戒法师三拜复位。

    引礼云。

    诸佛子等。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夫菩萨戒者。事出非常。凭师乃发。佛前自誓。相好难期。一遇明师。便名得戒。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律师。为汝等作菩萨戒法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菩萨戒羯磨经云。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於无上菩提发弘愿已。审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同法菩萨。先礼双足。偏袒右肩。膝轮据地。合掌恭敬。如是请言。

    大德忆念。我(某甲)今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

    此请词。出弥勒羯磨经。如是三请。三叩首。

    菩萨戒法师云。

    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今可尔临坛。遵依大乘经律。为秉宣授受 引礼云。

    诸佛子等。一齐起立。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起具 分班。

    待众起立已定。引礼将香与一为首者执之 菩萨戒法师。起座合掌。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大众齐称佛号。坛中大擂法鼓。二引礼左右相对导持幢旛者前行。次随喜众。次受戒者。次二引礼双鸣引磬。其执香者逐后。二阿阇黎又次之。菩萨法师在末。二侍者。一棒钵一持锡杖相随。其引导幢旛进坛。诣上左右高座旁立。随喜大众依随幢旛。从上次第两序而下排定。受戒者。如常班次对列。其鸣磬二引礼两分却至旛前。二阿阇黎於中高座前左右对立。法师居中展大具。作观顶礼十方三世三宝九拜。钵杖随立其后。

    维那举集众偈云。

    降伏魔力冤  除结尽无余  闻此妙响音  尽当云来集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称)

    钟声传三千界内  佛法扬万亿国中  功勋酬帝主深恩  利益报檀那厚德

    今为传授。菩萨三聚净戒说者。

    九拜竟。举偈毕。法师起具。升座拈香。敛衣而坐。二阿阇黎转下亦如是九礼已。诣法师高座上。於左右辅立。钵杖持在师后。

    引礼云。

    随喜海众。出班礼佛。

    大众具仪。诣中三礼竟。各各依次仍归本位列之。

    引礼云。

    上香(执香者。徐徐转中。向上一举。顺右进至佛前。长跪。上香已)。复位 诸佛子。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 护钵(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三明礼敬三宝法

    菩萨羯磨经云。既作如是无倒请已。偏袒右肩。恭敬礼拜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生殷净心。又璎珞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当受戒时。先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佛。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佛。如是三礼。法僧亦然。

    引礼云。

    诸佛子。汝等既发胜心。求受菩萨净戒。应当作观运心。随我音声顶礼十方三宝。人各自称法名(称已)。一齐起立合掌。

    左右引礼。或八人或六或四。对往至中。一行列定。展大具。入观顶礼。合掌作梵云。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诸受戒者。必须同声同礼一切恭谨。勿致身口参差。心意散乱。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第四明正请师法

    羯磨经云。其受戒菩萨。复於有智有力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对佛像合掌请言(即下请词是也)。是故礼三宝竟。诸求戒者。仍各长跪合掌。众引礼起具复位。唯一引礼立於佛前教云。

    诸佛子等。今对佛像前。随我语言。至诚正请菩萨戒法师。

    惟愿大德哀愍。授我(某甲)等菩萨净戒。

    作是一说已。众齐一叩首。引礼复还本位。菩萨羯磨经云。如是请已。专念一境。长养净心。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即随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尔时菩萨戒法师。应抚尺问云。

    诸佛子听。汝是菩萨否。(众齐答云)是菩萨。(师复云)既是菩萨。汝发菩提心未。(答云)已发菩提心。

    第五明开导戒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听。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摄律仪戒(十波罗夷即止恶也)。摄善戒法(八万四千法门即行善也)。饶益有情戒(慈悲喜舍即度生也)。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於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於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否。(众答云)能受。

    如是三问三答。此文出羯磨经中。

    第六明请圣法

    菩萨戒法师抚尺云。

    汝诸佛子。既能受菩萨净戒。能学菩萨学处者。各各起立合掌。端秉一心。五体投地。随我伸请诸佛菩萨。为菩萨戒和尚诸师。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起座拈香。入观作梵。二阿阇黎同音请云。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有余众随加名)。

    大德。释迦如来。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今请如来为我作得戒和尚。惟愿如来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如来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当三启请。三顶礼。下皆同。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文殊师利菩萨。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菩萨为我作羯磨阿阇黎。惟愿菩萨为我作羯磨阿阇黎。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弥勒菩萨。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菩萨为我作教授阿阇黎。惟愿菩萨为我作教授阿阇黎。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如来。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如来为我作尊证师。惟愿如来为我作尊证师。我依如来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请。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请(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菩萨为我作同学等侣。惟愿菩萨为我作同学等侣。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

    如是拈香。一一三请已毕。师复就座而坐。引礼呼众。长跪合掌。

    第七受四不坏信

    菩萨戒师抚尺云。

    璎珞经云。礼三宝已。复教受四不坏信。依止四依。所云四不坏信者。盖吾人所禀体性是一。而於此一体之中具得有佛法僧宝及戒故。梵语佛陀。华言觉。谓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是名本具之佛宝也。法即轨持之义。谓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皆可轨持。是名本具之法宝也。僧者。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谓恒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本具之僧宝也。戒者。谓金刚光明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一切众生佛性种子。是名本具之性戒也。汝等从今信得自心是佛是法。是僧。是戒。尽未来际身不忘不失。故云四不坏信。虽云体具真常。不无修证。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应当归投住持三宝。纳受清净妙戒。依止修行。方得圆成无上佛果。今对。

    诸佛菩萨座前。一一谛受。归依之语。汝当自说。恐汝不能。随我所道。

    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  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法。  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僧。  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戒。

    各随师语朗说。三受三叩首。

    第八忏悔过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梵网经所明。现身有犯七逆者。不得受戒。前夜羯磨师已曾一一详审。汝等幸皆无犯。故得受戒。今准璎珞经云。受四不坏信已。次当教悔三世罪。而罪所言三世者。谓过去无明种子。为罪业之因。今生现行。为罪业之缘。繇此现行熏过去无始以来之业种。因缘和合而所作业成。又为当来罪业之恶因。如是展转相资。故令轮回不绝。今凭诸佛菩萨座前。惭愧悔过。若能违今生之现行。则过去业种乾枯。未来业因自灭。悔过之言。汝合自说。恐汝不能。随我所道。

    我(某甲)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我(某甲)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我(某甲)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各随师语朗说。三悔三叩首。

    第九明发愿法

    璎珞及羯磨二经。缺发愿。今采时行戒本内。发十四愿以补之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等。悔过已竟。三业清净。如净瑠璃内外明照。次应发十四种大愿。依而修行圆满功德。假使热铁轮。在於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所发愿。我今对诸佛菩萨座前。一一为汝等三宣。汝等当向诸佛菩萨座前。心念口言。一一自说。各称法名(称已)。

    鸣尺一下。

    第一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念佛。亲近善知识否。(答云)能亲近。  第二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舍离诸恶知识否。(答云)能舍离。  第三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乃至失命因缘。不犯戒否。(答云)不犯。  第四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读诵大乘经律。问甚深义否。(答云)能问。  第五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於无上菩提生信心否。(答云)能生。  第六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若见众生苦恼时。能救护否。(答云)能救护。  第七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随力。供养三宝否。(答云)能供养。  第八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否。(答云)能孝敬。  第九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常能舍诸懈怠。勤求佛道否。(答云)能勤求。  第十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於五尘上诸烦恼生时。能制伏心否。(答云)能制伏。  第十一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众生无边誓愿度。汝能度否。(答云)能度。  第十二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烦恼无尽誓愿断。汝能断否。(答云)能断。  第十三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法门无量誓愿学。汝能学否。(答云)能学。  第十四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身。佛道无上誓愿成。汝能成否。(答云)能成。

    第十明发戒体法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等。既能发此十四种深宏誓愿。我当起座。为汝等顶礼启白。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感发汝等圆宗戒体。汝应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我初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繇心业力。悉皆震动。我二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汝顶上。我三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繇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应至诚顶受。

    次正授戒体法

    经云。能受菩萨不起於座。如故长跪。能授菩萨起座。对佛像前。普於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作白(即下白文)。今准义加仪。则二阿阇黎下座先行。菩萨戒师在后。至佛像座前。二师分立左右。戒师居中拈香。入观三顶礼。长跪合掌白云。

    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於(某省某寺)此中。现有(某甲)菩萨。於我(某甲)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於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於(某甲)受戒菩萨亦为作证。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此准经文。如是三白。谓之三番羯磨。羯磨如法成已。受者即得戒。戒师与二师礼却本座。非似僧法受具。十师俱坐。羯磨应成而已。

    第十一明宣戒相法

    上依菩萨羯磨经文。三番启白圣已。即得菩萨三聚妙善戒体。此依梵网经中。次宣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而俾识相守持。以护体故 菩萨戒师抚尺云。

    诸佛子。菩萨有十无尽戒应受持。各称法名。

    (称已言十无尽戒者。璎珞经云。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不尽。故言无尽戒也)。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一不得故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二不得故偷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盗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三不得故淫欲。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淫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四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妄语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五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酤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六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说四种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七不得故自赞毁他。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自赞毁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八不得故悭惜加毁。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悭惜加毁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九不得故瞋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瞋心不受悔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於其中间。

    第十不得故谤三宝。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谤三宝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诸佛子。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抚尺云。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其中间。

    第一不得故不敬师友。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敬师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不得故饮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饮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不得故食肉。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食肉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不得故食五辛。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食五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五不得故不教悔罪。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教悔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六不得故不供给请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给请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七不得故懈怠不听法。若有犯。非菩萨行。懈怠不听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八不得故背大向小。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背大向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九不得故不看病。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看病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不得故畜杀具。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畜杀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一不得故作国使。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作国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二不得故贩卖。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贩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三不得故谤毁。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谤毁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四不得故放火焚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放火焚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五不得故僻教。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僻教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六不得故为利倒说。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利倒说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七不得故恃势乞求。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恃势乞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八不得故无解作师。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无解作师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九不得故两舌。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两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不得故不行放救。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行放救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一不得故瞋打报仇。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瞋打报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二不得故憍慢不请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憍慢不请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三不得故憍慢僻说。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憍慢僻说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四不得故不习学佛。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习学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五不得故不善知众。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善知众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六不得故独受利养。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独受利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七不得故受别请。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受别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八不得故别请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别请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二十九不得故邪命自活。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邪命自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不得故不敬好时。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敬好时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一不得故不行救赎。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行救赎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二不得故损害众生。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损害众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三不得故邪业觉观。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邪业觉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四不得故暂念小乘。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暂念小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五不得故不发愿。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发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六不得故不发誓。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发誓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七不得故冒难游行。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冒难游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八不得故乖尊卑次序。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乖尊卑次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三十九不得故不修福慧。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修福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不得故拣择授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拣择授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一不得故为利作师。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利作师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二不得故为恶人说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为恶人说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三不得故无惭受施。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无惭受施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四不得故不供养经典。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养经典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五不得故不化众生。若有犯。非菩萨行。不化众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六不得故说法不如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说法不如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七不得故非法制限。若有犯。非菩萨行。不非法制限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四十八不得故破法。若有犯。非菩萨行。不破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二结赞回向

    璎珞经云。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又经云。受菩萨戒者。即於此身一念之中。具足八种殊胜功德。一者趣道场殊胜。譬如大鹏。一飞过十万里。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故。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如昔有沙弥侍一罗汉而行。忽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此阿罗汉返生恭敬。为担衣钵。让路而行。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阎浮提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以彼运心广大故。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譬如萤火。受菩萨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胜外道。以戒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故。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在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护故。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内广度群品故。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故。诸佛子等。汝今既受菩萨戒已。即获如是殊胜功德。各各善护守持。於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心者。即非菩萨。是故应当珍敬。慎勿懈退。

    如是结劝毕。鸣尺一下。众一叩首。菩萨戒师。起座合掌回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上报四恩。下济诸苦。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在会沙门。共证菩提。海众齐音。念佛回向。

    大众同声念佛。引礼呼新菩萨三拜。起具分班。二阿阇黎先下座。至中礼佛三拜。近佛座左右而立。菩萨戒师下座。礼佛三拜。

    维那举回向偈 众和之。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有情  速往无边光佛剎  回向因缘三世佛  文殊普贤观自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其送菩萨戒师归方丈。谢二师及诸引礼。一一皆同受具之仪。今大乘戒七众同收。若有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俱随送之。但要各归各众。不得糅乱。虽理性戒体无二。然事相世仪须分。能善护讥嫌。即名持戒也。

    若授在家菩萨优婆塞。六重二十八轻戒者。科仪同此。唯异戒相。故附之。

    先六重戒相

    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菩萨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杀生戒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不偷盗(如前)  第三虚说(如前)  第四邪淫(如前)  第五宣说四众过罪(如前)  第六酤酒(如前)

    二十八轻戒相

    第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菩萨戒。若有犯。非菩萨行。不供养父母师长戒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耽乐饮酒(如前)  第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如前)  第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与遣空还(如前)  第五见四众不能承迎礼拜问讯(如前)  第六见四众毁所受戒心生憍慢(如前)  第七月六斋日不受八戒供三宝(如前)  第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如前)  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坐(如前)  第十疑水有虫故便饮之(如前)  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如前)  十二独宿尼寺(如前)  十三为於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如前)  十四以飱食施四众(如前)  十五畜猫狸(如前)  十六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类(如前)  十七不储畜僧伽黎衣钵锡杖(如前)  十八若须田作不求净水及陆种处(如前)  十九物说价已舍贱趋贵斗秤量物不令平用(如前)  二十於非处非时行欲(如前)  二十一隐瞒官税(如前)  二十二犯国制(如前)  二十三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供奉三宝先自受(如前)  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如前)  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如前)  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如前)  二十七养蚕(如前)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如前)

    三坛传戒正范卷四(终)

    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

    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

    传戒之书。律中名为授戒羯磨。东土宣律师以后。自华山传戒正范一出。而天下奉为司南。名曰律主。是诚足以庄严佛树矣。但仔细检点。其中有不贯串者凡有数则。一曰发菩提心不贯串。二曰忏摩不贯串。三曰问遮难不贯串。四曰白四羯磨不贯串。司羯磨者。可以离此用。亦可以即此用也。何谓发菩提心不贯串。夫菩提心者。具足一切佛法。一曰直心。正念真如法是。二曰深心。具足十波罗蜜是。三曰回向心。以诸佛大愿回向三处是。三贤分证此三心。十地合证此三心。等觉此三心等有。妙觉圆满此三心。藏中有授菩提心戒一卷。受此一戒。则可以具足一切戒矣。今不预受此戒。先教以忏摩。至授菩萨戒时。但问之以已发菩提心未。答曰已发。授者受者。皆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但含糊问答而已。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事。为今之计。司羯磨者。当发露时。先教之以向十方佛前。发四宏誓愿。司教授者。於过毗尼时。教之以华严净行品。向文殊前。发一百四十大愿。一愿一拜。然后至问已发菩提心时。便可胸中了了。不至突如其来矣。何谓忏摩不贯串。夫忏摩者。名为发露。改往修来。决定毗尼经中。世尊教以发露之法。曰五无间。曰十不善。曰盗用僧物。曰覆藏。又教以回向。称礼三十五佛洪名。不多不寡。此可为式。乃惟专称本师释迦一佛。虽亦可以减罪。而发露不周。其与覆藏有何异乎。何谓问遮难不贯串。律中以一人一坛为正。至多不得过三人。今必决定三人一坛。是畏烦而徒苟简矣。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答之以是。言是自己有。非借来也。今改之以有。是明开其借衣钵矣。后问衣钵具足否。答以具足。恐其不具。与前是字分明两事。若前改为有字。无论文义不对。而前有后具。不又重迭乎。何谓羯磨不贯串。夫四分羯磨。与随机羯磨。虽俱系律藏。但僧祇是佛本意。见於舍利弗问经。余部为被添之甘露。佛已有明训矣。今传戒白四羯磨。主於四分。是不具择法眼也。何则佛法以默然为印证。处处皆然。今白四羯磨中。添入四个成否。齐答四个成字。则是僧竟不默然矣。毋论不是佛法。即后结处默然。故句前后乃自相违矣。惟灵峰大师毗尼事义集要中。不用四个成字。真是鹅王择乳手段。此系得戒紧要事故。不可不辩。更有甚者。律系佛制。如王法不可增减。今传戒正范中。摘去求授人具足羯磨一条。直是减损律制。如周室班爵之制。诸侯恶其害已。而皆去其籍。传戒之摘去此一羯磨。何以异於战国之诸侯坏周制乎。幸古本尚在。犹有可考。凡司传戒者。用其法去其弊。斯可传佛心印。幸毋效其尤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