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华严经疏钞玄谈最新章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四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二明教摄者教有二种。

    ▲一者通相十二分教亦分大小至下十藏品辨。

    ▲二者诸宗立教不同今当略释。

    二者诸宗立教等者由前经藏有权实等故有此门於中三一标举将说二总辨深玄三开章别解今初可知。

    ▲夫教海冲深法云弥漫智光无际妙辩叵穷。

    夫教海冲深下二总辩深玄有标释结今初教海总含深广文略语深法云智光略明其广下经云一切诸佛云雨说法唯十地菩萨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佛剎微尘法门海故云雨说法故夜摩偈赞品胜林菩萨云譬如孟夏月空净无云曀赫日扬光辉十方靡不充其光无限量无有能测知有目斯尚然何况盲冥者诸佛亦如是功德无边际不可思议劫莫能分别知故云智光无际妙辩叵穷者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故四辩八音不能谈其状也。

    ▲以无言之言诠言绝之理以无变之变应无穷之机。

    以无言等者二释即出叵穷所以全依体上起大用故非是无言非在言故然能说之妙谓无言之言所说之深谓言绝之理故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徧世间法华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等以无变之变者能说多端故下经云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所演法门广大义普运光天之所了等应无穷之机者所感非一故故九地云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剎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於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等菩萨尚尔何况如来出现品云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者即无变之变也又云佛子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差别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者即应无穷之机也广如下说是知如来教法能深能广能高能远其犹大海周天虽涉而难越孤峰四绝可仰而叵升也。

    ▲极位所承凡情难挹。

    极位所承等者三结成难思唯十地菩萨位极能承故十地经云譬如娑伽罗龙王所澍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第五经云佛子众会广无限欲共测量诸佛地诸佛法门无有边能悉了知甚为难唯精进力夜神云诸佛法海无有边我悉一时能普饮等证上可知。

    ▲今乘理教之力略启四门一大意离合二古今违顺三分宗立教四总相会通。

    今乘理教下第三开章别解也於中先标后释今初应有难云既极位方知何以凡情輙窥大教故云依凭教理圣教许故故涅盘经云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毗卢遮那品云如因日光照还见於日轮我以佛智光见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也即仰推之智信解而知耳。

    ▲今初且西域东夏弘阐之流於一代圣言或开宗分教或直释经文以皆含得失故耳。

    今初且西域下释第一门於中三初双标开合次且不分下双释开合后以斯多义下双结开合今初也西域开合者如龙树之释大品无着之解金刚等皆合而不分也智光戒贤各分三时皆开而不合也东夏开不开者如僧肇之解净名僧睿之释思益等皆合而不分也生公之立四轮智者之分四教等皆开而不合也故诸德见开有失则合见合有失则开不应局执也。

    ▲且不分之意略有五焉。

    ▲一则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不可分也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故三原圣本意为一事故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故五多种说法成枝流故。

    殊途同归者周易云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谓若千径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宁差今疏借用乃通三义一约教始随机异故殊途终归显实故一致二约机则异就理常一三体外无权权即是实故殊途同致也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者一音即是净名一雨即法华药草喻品谓三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润五性三乘不一法雨一味无差故彼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等三原圣本意为一事故者亦是法华中意故彼经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等又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皆为一事也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者此是通明诸经如经说一无常或有解者以生灭代谢故云无常或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或云不生不灭名为无常或即无法可常也或云真如一法随染净缘转变不常故名无常或闻无常便知对常以说无常非常非无常以为中道等明知随人解不同也又苦集灭道四名则同随机解殊乃有四种又涅盘云十二因缘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又如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有多人解不同也或云既言因缘所生那得即是空要须析因缘尽方乃会空呼十方空为即空亦为是假名者有为虚弱势不独立假众缘成赖缘故假非施权之假亦是中道义者离断常故名为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此解者虽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况即假即中此生灭四谛中义也或云因缘所生法不须破灭体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设作假中皆顺入空何者诸法皆即空无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二边故此三翻语异俱顺入空退非二乘析法进非别圆乃是三兽渡河之意耳或谓即空即假即中三种迤逦各各有异三种皆空者无主故空虚设故空无边故空三种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种皆中者中真中机中实故谓空名中者约真谛故假名中者就机设化不住化不化故中名中者约一实谛之中道故此得别失圆或谓即空即假即中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三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三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但以空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余亦如是是知随闻一法起种种解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偏机受教圆亦偏矣既随一文异解何须分判不同五多种说法成枝流者上义亦傍该诸经今正引当经立理法界品云法欲灭时有千部异千种说法等何不寻条以得根便欲派本而为末混淳源之一味成浇薄之枝流。

    ▲以斯五义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构异端是非竞作故以不分为得。

    以斯五义下三总结也夫子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何得执异述同是非竞作。

    ▲其分教者亦有多义一理虽一味诠有浅深故须分之使知权实。

    其分教者下释分教中乃有十意前五对前五义后五显过於前今初一理虽一味等者谓今欲分教非欲分理迷於权实宁契佛心。

    二约佛虽则一音就机差而教别。

    二中一音但是教本非即是教教乃在机随机不同今分彼教故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今分随所解耳其犹长风是一百窍异吹岂以一风不殊便谓百窍齐响一雨亦就佛说三草即就机殊今分三草教殊非析一雨令异故经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以一音一雨义相不异故但说一音。

    三本意未申随他意语而有异故。

    三中本意未申者如佛本为一事出现於世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今分一代时教岂妨判有浅深言随他意语者佛有三语一随自意语说自所证一实等故二随他意语一向方便引众生故三随自他意语半称自证半随机故今分后之二语不分初一随自意也。

    四言有通别就显说故。

    四中言有通别者如前所引此通随闻异解有不通者就此分之如说人空法有斯即小乘不可名大若说二空此可名大不得名小说有五性非是一性说一性处非是说五如是等文无容异解故须分之。

    五虽分权实须善会佛意有开显故。

    五中有二义故虽分权实不成枝流一善会佛意所说权教乃是随宜所说实者称理究竟二有开显者说彼权教是方便门说於实教是真实相不随方便为真实则方便门开知实理之普周则真实相显故法华经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就开显故不滞枝流约佛施张故须分权实。

    ▲又王之密语所为别故不识权实以深为浅失於大利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庄严圣教令深广故诸圣教中自有分故诸大菩萨亦开教故。

    又王之密语下有五意显过前不分此初一也涅盘第九说先陀婆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释中一水二盐三器四马故彼文云如是四种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若佛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盘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常相或复说言正法当灭智臣应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或复说言我今病苦众僧破坏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复说言所谓空者是正解脱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想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则名为空亦名不动谓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故不动是正解脱为无有相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恼变易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清凉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於常法欲令比丘修正常法是诸比丘若能如是随顺学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然彼经疏不释不次所以但案次配释而云前四彰权隐实后一彰实隐权今谓前别瑜中即无常苦空无我而为其次以水方圆任器是无常故盐是味故苦器是当其空有器之用故马由人策不自在故合中无常苦无我是三修法属生死故四合空者是正解脱故而解脱中空无我苦不净及无常即是常故故一空中明有四义并以器喻而最后佛性彰其妙有即合前马然空中四义遮无常等佛性一义显是真常亦应具说我乐净等含在正解脱中不动是乐无相是净无变热恼即是常义马又我义是则此中具彰八行由於生死无常等中密显常等故为密语又初标中盐在初者亦是苦空无常无我而为其次如常所明故此释不同古师之义然引此文意令随所说言须善得意岂可混然不分权实言不识权实以深为浅等者第二意也如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而谓但是如来方便说者是以深为浅也不能正修高推圣境即不能速证无上菩提故云失於大利离世间品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等言以浅为深虚其功者由如世尊为止乱想令数息看心为厌苦者令出三界众生不了耽味为真勤苦不已多用功力所获至微不得涅盘一日之价故云虚其功故即虚废功力也言庄严圣教令广深故者第三意也谓分析权实空有取舍偏圆迟速方知佛法微妙深玄无不包摄譬犹不泛大海岂识边涯不识木石安知真宝故智论释法施云依随经论广作义理为立名字皆名法施又若不分权实则谓三教大同今明大乘尚有权实何况小耶小乘比大犹若萤光方於日照故小是佛教尚被斥诃况於儒道比之佛法则天地悬隔矣以此重重拣之方知佛法深奥言诸圣教中自有分故者第四意也如解深密立三时不同解节金光明立三轮之异涅盘自分半满又约五味之差皆佛自分也言诸大菩萨亦开教故者第五意也若无着之扶五性及与三时龙树之判四门共与不共皆拣权实有取舍也。

    ▲以斯多义开则得多而失少合则得少而失多但能虚己求宗不可分而分之亦何爽於大旨故今分之。

    以斯多义下第三双结离合而舍合从离。

    ▲第二古今违顺曲分为二先叙此方后明西域今初诸释虽众略叙数家勒为五门。

    第二古今违顺中一一师中多分为二先叙昔义后辨顺违。

    ▲一立一音教谓如来一代之教不离一音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上之二师初则佛音具异后则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然并为教本不分之意耳。

    一音中疏上之二师下辨顺违先出彼意言各得圆音一义者言含纵夺纵之则顺下出现品明如来圆音有其十义十义之后复六句融通今但得十义中之一耳初师即顺善口天女一声之中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则佛一音之中有多音也后师即顺如水一味随器成异则如来本无多音故云各得一义耳又此二义若不会释敌体相违互不相许则齐楚俱失并应夺之若取各自所宗故各得一义而与之耳然并为教本下又都夺耳。

    ▲第二立二种教自有四家一西秦昙牟谶三藏立半满教即声闻藏为半字教菩萨藏为满字教隋远法师亦同此立。

    隋远法师亦同此立者彼涅盘疏初云圣教虽众略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是也。

    ▲斯则文据涅盘盖是对小显大通相之意未於大中显有权实亦含半满。

    斯则下顺违先明其顺顺於至教涅盘半满前已广引言盖是对小下辨违上言顺者但顺通相之意未知佛之深旨半满之言显在小大密意复有以机为半以实为满则大乘中有半满矣亦犹缘觉声闻开之有异则成二乘合之有同总称为小权实亦尔开之有异权可称半合之大同故并称满是则实教唯满小教唯半权大乘者亦半亦满也。

    ▲二隋延法师立渐顿二教谓约渐悟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故名为渐若约顿机直往於大不由於小名之为顿。

    ▲此虽约机说有渐顿而所说法不出半满。

    此虽约机下辨顺违直出立意不离半满半满顺违即此顺违也言不出半满者顿即前满渐具半满以具有三乘二乘是半大乘是满故以机就教有直有曲故分渐顿耳。

    ▲三唐初印法师亦立二教。

    ▲一屈曲教谓释迦经以逐机性随计破着故如涅盘等二平道教谓舍那经以逐法性自在说故如华严经。

    ▲又此二教略有四异一主异谓释迦化身与卢舍那十身异故二处异谓娑婆界木树草座与华藏界中宝树宝座等异故三众异谓为声闻及菩萨说与唯菩萨及极位同说异故四说异谓局处之说与该通十方之说异故。

    三唐初印法师下第三师先叙昔义中有三初总标二一屈曲下正立三又此下拣异。

    ▲此约化仪以判。

    此约化仪以判下辨顺违先顺后违顺中三初一句总出立意第二遮破释成第三结成昔义今初第一半满结所说法立第二渐顿约机以立今此一师约化仪立谓佛以法化生有曲直故即化法仪式不同耳。

    ▲然华严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皆是称性善巧一时顿演涅盘等虽说一极或对权显实或会异归同一切如来或说不说故云屈曲。

    然华严下第二遮破释成谓刊定记不许此师立义先破总名后破四异今为昔通则遮其破耳文即分二先救总名后救四异今初至故云屈曲此是救其破於总名彼疏破中先牒义竟云若尔涅盘法华维摩楞伽密严胜鬘佛藏经等皆释迦说应不明於如来藏性实相法界等(此破屈曲以有平道故)华严梵网既舍那说何故华严说於四谛普贤行等品中皆云随诸众生所应调伏作如是说又问明净行梵行三贤十地离世间入法界等诸品之中不应皆说对治行法等(此破平道以有屈曲故)今疏云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此牒其破平等教中有屈曲之文言皆是称性一时顿演者释成是平道之义以称性之巧无边差别皆是平道又一时顿演不同屈曲说权之时不说实说实之时不说权说四谛唯为小乘说六度唯被菩萨故一切并陈尤显平道又说随众生者说於世尊余处随机非此经中是随机说言涅盘等虽说一极者此牒其破屈曲教中有平道之文或对权显实下释成是屈曲之义言屈曲者非是有真如法性即非屈曲但取随机隐显为屈曲耳此上一句是约法华明是屈曲昔权今实破三显一明权则未说实说实必废於权不同华严权实齐显一时顿用故名屈曲或会异归同下约涅盘经以明屈曲涅盘会昔有余之义同归一味涅盘先异后同亦成屈曲不同华严若同若异空不空等一时顿演又云一切如来或说不说者古德共云如日月灯明佛晨且说法华中夜便灭度则法华之外非是别时更说涅盘谓人根利故闻法华竟不复须说涅盘则涅盘或说不说或有国土唯说三乘究竟不破或有国土唯说一乘无三可破则知法华亦有说不说不同华严我不见有一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法明是平道。

    ▲约释迦为主则未显十身十身为主必具释迦。

    约释迦为主下第二救破四异彼疏破云又四异中众处两异皆违经说七处并是娑婆界故(上破处异)又云出现品云十方诸佛赞普贤言能说此法今此会中有佛剎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故发心品中亦同此说准此故知有地前器(上破众异)是故此师所立多违教理甚难依也(此结破也)彼破二异今疏通二异后一是救刊定破处异初一是遮有余师破其主异谓恐有破云下经既云或名释迦牟尼或名毗卢遮那明知二主不异何言主异故今通云释迦为主但是三身中化身遮那为主则十身具显化身乃是十身之一故云必具释迦是则总别异也何言不异。

    ▲娑婆之处未融华藏华藏之处必融娑婆。

    娑婆之处未融华藏华藏之处必融娑婆者此通刊定破处异也余处王城舍卫未言即是华藏娑婆今云七处自有二义故同华藏一约本末分歧七处即是华藏界中第十三重之内二约净秽该彻则摩竭提国其地金刚说初品时华藏世界六种震动彼疏序云剎该净秽娑婆震而华藏动岂不华藏之处融耶故知破其处异自违己说也所以不救破众异者由刊定破最不当故彼众异中但云释迦经中通被三乘遮那经中唯被菩萨则通局之殊而破彼义乃引凡夫发心岂非菩萨之器况此经发心又甚深故其说异一种他又不破故此不救。

    ▲略云四异异实有多诚如所判。

    略云四异下第三结成昔义言异实有多者更举十条一教门仪式异於中复有多义谓全依海印曾无出入一时顿演与前后次第不同放光集众一多通局请答言念现相等殊道场庄严胜劣不等故云教门仪式异也二所诠理致异圆融历别多义不同十十法门有多差别如义分齐中三成佛迟速异谓或唯一念或无量劫念劫圆融长短自在不局三祇及应化故四见佛通局异无论凡圣许见十身不局地前地上之别故五说教时分异始成即说时有十重念劫圆融不局三七等故六化境宽狭异地狱天子六千比丘肉眼远彻周法界见不局三千有分限故七因果行位异具足圆融行布性相交彻故八立乘多少异或说一乘或无量乘不局三乘五乘定故九利益胜劣异地狱天子三重顿圆尘尘剎剎无尽利益故十流通付嘱异尽未来际长流不断诸佛亲护非小乘故历别细求过此更有故云异实有多诚如所判者结成昔义也。

    ▲但於屈曲之内未显法之权实耳。

    但於下第二辨违既不判屈曲之浅深便令多法混同无别不能令人善识权实故不依之。

    ▲四齐朝隐士刘虬亦立渐顿二教谓华严经名为顿教余皆名渐始自鹿苑终於双林从小之大故。

    四齐朝隐士等者於正立中约於化仪及时以立渐说顿说即是化仪顿在始成渐有五时即约时说。

    ▲然此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即是顿义慈龙降雨以证渐义於理可然。

    ▲渐约五时次下当辨。

    然此经下辨顺违先顺后违顺中由依化仪故成顺理便引当经为其证成所引二喻并出现品文前来已引渐约下辨违以约时局教有诸妨难故成违理指在后破。

    ▲第三立三种教亦有三家。

    第三立三教中二先总标。

    ▲一南中诸法师同立三教谓於前渐顿加不定教。

    后一南中下别说三师初即诸师同立於叙昔中二先总明后别明渐义前中分三初正立。

    ▲由渐中先小后大而央崛经六年之内即说为遮此难故立不定。

    次由渐中先小下立三之意。

    ▲谓别有一经虽非顿摄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金光明等是为偏方不定教也。

    后谓别有下出不定相言偏方者谓大体而言渐中先小后大而不妨说小之时亦有说大如人十年弘律不妨私房时说大乘故曰徧方不定指经云如胜鬘金光明者胜鬘经初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明是初说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又非第二渐中末后而明常住明是不定言佛性常住者胜鬘经说二种如来藏即佛性也又叹佛三身即今梵音之文云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即常住义也金光明经三身品中广说法身常住故。

    ▲渐中开合诸师不同。

    渐中开合下第二别明渐义开渐成别自有四重从二至五。

    ▲或但分为二即是半满。

    ▲或分为三即武丘山岌法师谓十二年前见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见空得道名无相教最后双照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名常住教。

    於分三中自有三师初一师正立。

    ▲此与唐三藏三时之教大同至叙西域中说。

    后二师指同即唐三藏及真谛三藏初云武丘即苏州山寺。

    ▲真谛三藏依金光明立转照持三轮之教亦大同此。

    於第三师中二先指同初师。

    ▲而时节小异谓七年前说四谛名转法轮七年后说般若具转照二轮以空照有故三十年后具转照持以双照空有持前二故。

    后而时节下指异别立疏文稍略彼云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於波罗奈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后於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江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此时具二谓转照法轮又於成道三十年后未涅盘前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时具有转照及持三种法轮也。

    ▲或分为四。

    ▲即宋朝岌法师谓於前三时无相之后常住之前指法华经为同归教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故。

    宋朝岌者第三分四中疏家不欲繁文故但於前师之外加其异名应具列之。

    ▲或开为五然有二家。

    ▲一道场慧观等於无相之后同归之前指净名思益等为抑扬教。

    ▲二者即前刘公不开抑扬而有教之初取提谓经为人天教。

    道场慧观者即上元道场寺僧言五教者一有相教二无相教三抑扬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言抑扬者谓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故刘公五者一人天教二有相教三无相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

    ▲上来诸师皆於渐中约时开异若不加不定之教则招难尤多以初有大故虽加不定犹有妨难略显五时之妨余可例知。

    上来诸师下第二辨顺违於中三第一总明顺违第二别破违理第三结成违顺初中以上来诸师从二至五皆先小后大故不加不定招初有大乘之难虽加不定犹有妨者加不定免初有大乘之难而於所立名义之中皆有难也言略显五时之妨者从后破之既破五时四三二时皆已破竟故云余可例知。

    ▲初明十二年前为有相者自违成论成论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实义实义即空。

    初明十二年等者第二别破别破二家五时即为二别今初破道场五时即分为五言成论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实义实义即空者破第一时引其三文此即第一引小乘论以成实论意云我今成立小乘中实义故云成实以三藏即小乘教故既言实义即空明小乘已说空竟何言见有得道不可不见实义而得道也。

    ▲又阿含中云无是老死即法空也无谁老死即生空也。

    又阿含中云下第二引小乘经然经文相续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此即明十二因缘人法空义是老死者指老死法体谁者即人也故无是老死即老死法空无谁老死即主老死我人空也然诸经论多明小乘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有二义故一从多分少分说小乘多分但明人空二从显了不显了说虽说法空未全显了故言不说法空耳若从不显了说及少分说则亦明法空今从此义。

    ▲又智论云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摩诃衍中明十方空为大空。

    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等者第三引大乘论彼释十八空拣二宗大空之异今但取三藏明法空之言三藏亦小乘教耳。

    ▲皆显小乘已有二空。

    皆显以下结上三文。

    ▲若云第二时说空者十二年后方制广戒岂唯说空。

    若云第二时下破第二时於中三一破说空二破不明常住三结立正义初中又二第一引制戒明十二年后说有故戒经云善护於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迦如来於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明知十二年后始制广戒广戒即是明有。

    ▲又智论云从得道夜乃至涅盘常说般若岂前不说空。

    又智论云从初得道下第二引论通说般若明十二年前已说於空非局十二年后般若明性空之智故。

    ▲若云第二时中未显常住者实相般若岂无常耶。

    若云第二时中下第二破不明常住於中文四初反质破实相即常故。

    ▲涅盘亦说佛性亦名般若。

    涅盘亦说下第二显正破上即理量此即圣言量般若既即佛性佛性是常般若常矣。

    ▲是知实相般若即是正因佛性观照即为了因。

    是知下第三会义破谓会释二经使第二时同第五时以义同故谓二种般若即二佛性在名则异在义不殊言实相为正因者即第一义空名为佛性第一义空即实相异名观照为了因如灯了物。

    ▲又般若离四句何曾存空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

    又般若离四句下第四纵夺破先夺则拂迹入玄理绝百非言亡四句若但以空为般若者非真般若也故经云般若非有相非无相亦非有无相亦非非有无相离一切诸相何得存空故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於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言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者此即纵也纵其是空亦须是有尚是四句何况有耶故般若经云般若不坏色不坏受想行识即不坏有也余文可知故智论云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则四句皆实又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中有遮有表即下二句是知失意则四句便成四谤得旨则四句即是四德下说正义蹑此而起。

    ▲是知小大各有四门而但言初有次空者各得一门之意。

    是知小大下第三结立正义也此则纵而夺之纵其初有次空则各得一门之意夺其不识四门之意则初有次空之旨全乖言四门者小乘以阿毗昙明有门毗昙即今之俱舍遵一切有部故成实即是空门实义是空故毗勒论即亦有亦空门其非有非空门未见论文即恶口车匿见此入道有云犊子部亦计我非有非无恐未指定大乘四门者如涅盘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乳有酪性等斯即有门也又云石无金性乳无酪性众生佛性犹如虚空迦毗罗城空大涅盘空即空门也又云众生佛性亦有亦无何以为有一切众生悉同有故何以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即亦有亦无门又云众生佛性即是中道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百非斯遣斯即非有非无门也若取经论唯识多明有门掌珍多说空门辨中边论多显亦有亦空门中论多辨非有非空门。

    ▲若云第三时中但名抑扬亦非常者。

    若云第三时中下破第三时文二先双标。

    ▲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岂无常耶。

    后净名云下双破先破第三时中不明常义可知。

    ▲般若亦云二乘智慧犹如萤火菩萨一日学智如日之照岂非抑扬。

    后般若亦云下破独得抑扬之名以第二时中亦抑扬故二乘萤光抑也菩萨如日扬也。

    ▲若云第四时中但显同归亦未明常者寿量品云常住不灭又方便品云世间相常住等岂无常耶。

    若云第四时下第四破第四时但破不明常住不破同归之义。

    ▲五以涅盘为常住者当教可尔而涅盘之时亦有小乘之见如阿含中说如来涅盘之相故。

    五以涅盘为常下破第五时许其涅盘是常住义责其涅盘无有小乘以至涅盘皆有大小故如阿含中说如来涅盘之相者彼说如来於纯陀家乞食食旃檀木耳美后患脊痛於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逆顺出入超越三昧於第四禅中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度唯留舍利为人天福田身智俱灭入无余涅盘是也。

    ▲若以人天为初者提胃虽说戒善得道皆通三乘故彼经云提胃得不起法忍又违密迹经中第二七日说三乘故。

    若以人天为初下破第二家即刘公之义言提胃虽说戒善等者彼说如来在树王下成道於七日中无人知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提胃波利此二居士明究阴阳钻龟易卜知佛成道名为树神提胃献麨四天王奉钵如来受已始为提胃说世间因果此约小乘相不妨为大谓彼经又云五百贾人得受五戒先自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蕴本净六尘本净五根本净提胃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贾人得柔顺忍二百贾人得须陀洹果四天王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不起法忍自余天等无量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胃等五百贾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皆同一字名曰齐成明知非独人天也然提胃塔现在土火罗国上所引经皆明初时已说大也言又违密迹经中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者既第二七日已说三乘那言最初唯人天教此经即大宝积密迹力士会第三卷当第八是初竺法护译。

    ▲然上五时等皆以约时克定则有所乖拣去不定从多分说亦有理在。

    然上五时等者第三结成违顺也上结前违而言等者等取四三二时也言拣去不定从多分说亦有理在者结成顺也有二义故故得顺理一拣去不定则无克定之失不违密迹等经二从多分说不违自所立义故有理在。

    ▲二后魏光统律师承习佛陀三藏。

    二后魏光统等者第二师先正立中二先明所承后显立义今初言承习佛陀三藏者佛陀是西域人同学五人四皆得道思欲亡身求之友曰道须缘会不可强也汝与东土有缘彼有二弟子汝若度得必当得道佛陀初至於此当后魏孝文始在云州投之见重初於一康家供养夜见火光云云及移都洛阳陀亦随之彼为立少林寺知后为则天所取遂指水令西山透陇而流其二弟子一是稠禅师得道二是光统故云稠公解虎於东谷佛陀指水而西流也。

    ▲亦立三教谓渐顿圆初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后方说常先空后不空等如是渐次故名为渐二为根熟之辈於一法门具足演说常无常空不空等一切具说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於上达分阶佛境之者说於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

    亦立三教下显立义也於中渐约不具顿约具说不同延公大小相望成顿渐也言具说者即如涅盘说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大般涅盘等又云若空不空若常无常等皆令广开即是顿也三圆教者即是华严。

    ▲此亦约化仪说有前后耳。

    此亦约化仪下辨顺违此师所立义多顺理故不辨违於中先出立意后解妨难今初此亦约化仪说有前后者顿中化法无异渐中别时说空不空即名为渐同时说空不空即名为顿故是化仪其第三亦约化法拣异前二从多分说故云此亦约化仪。

    ▲意明今时堪受顿者必昔曾受化故云根熟上达之言义兼地前分阶佛境即谓地上於理亦通。

    意明今时下二解妨难也谓刊定记主有其二难一合难渐顿二别难於圆第一难云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俱顿则渐顿可分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顿则此於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别顿义或应彼一有渐顿二根生必至熟熟必从生故或应一切皆是渐根无有不从生至熟故释曰此第一难其渐顿自有三难第一渐顿不分难第二一根具二难第三无有顿根难初一是总后二是别今为此一通三难皆遣如第一难刊定以根定於渐顿则有此难今不以根定於渐顿何有此难谓为其根生渐说法门名之为渐为於根熟顿说法门则以为顿何得以生熟俱顿难耶则第一难过矣既不约根何得以生必至熟熟必从生等难耶则第二第三难过矣又为此难违下自所立义彼立四教云第三教当初心菩萨第四教义当终心识如来藏者又自通云言初终者约机胜劣名其初终非约修行初终时位汝既以根胜劣为初终何妨此师亦以根胜劣为生熟耶故为此难失古意也上达之言义兼地前等者通彼第二难於圆教彼难云既云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则违出现品佛剎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释曰彼以上达分阶佛境合为一义故有此难今为此通则上达为地前分阶佛境为地上故不违出现品文亦不失於大理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非分阶佛境之人。

    ▲三隋末唐初吉藏法师依法华第五立三种法轮一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即根本法轮二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即枝末法轮三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於佛慧即摄末归本法轮。

    三隋末唐初下第三师先正立中依法华经第五即从地踊出品以彼中踊出菩萨问讯云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化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