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宗统编年最新章节!

    宗统编年卷之八

    祖纪

    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祖

    讳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得法於般若多罗尊者。尊者谓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也。更今名。祖问当往何国作佛事。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又问。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南方勿住。彼惟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传法印。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此后更有何事。尊者曰。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偈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国中无别路。要假儿(一作侄)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

    宋孝武帝戊戌大明二年(魏太安四年)。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少林祖嗣宗统(在西竺六十七年。来震旦九年。航海三年。通共七十九年) 发明(西天称名。处难稽也此土称处。不敢名也)。

    己亥三年。

    祖留化本国度摄六宗。

    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举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见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於诸相中。不五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於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於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於色中。不失色体。於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见故。祖曰。汝心不见。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於明时。亦无当者。祖曰。於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於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见。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氷释。至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於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寂静宗故。问曰。何名寂静。於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於法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祖指诲。豁然开悟。於是六众。咸誓归依。

    庚子四年(魏和平元年)。

    祖留化天竺。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癸卯七年。

    甲辰八年。

    明帝(讳彧在位八年改元者二)。

    明帝乙巳泰始元年(先称景和元年)。

    丙午二年(魏天安元年)。

    丁未三年(魏皇兴元年)。

    佛教来东土四百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魏延兴元年)。

    壬子泰豫元年。

    苍梧王(讳昱在位四年改元者一)。

    苍梧王癸丑元徽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魏承明元年)。

    顺帝(讳准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顺帝丁巳升明元年(魏太和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四月前宋升明三年五月后齐建元元年) (是岁齐代宋)。

    宋立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译经二百一十部。

    齐(姓萧氏)。

    高帝(讳道成代宋在位四年)。

    高帝庚申建元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武帝(讳赜在位十一年)。

    武帝癸亥明永元年。

    甲子二年齐范缜作神灭论(书何。着邪见也)。

    齐司徒王子良奉佛。范缜盛称无佛。着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於形。犹利之於刀。未有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祥符荫曰。缜此论。谓人死神灭。盖断见也。邪见有六十四常见。断见。亦常亦断见。非常非断见。单复综错之有六十四见。均之不达大道。执着邪见也。今世间作此断见者多。是以拨无因果。岂知此形虽灭。愚者业识未泯。至人智照无方。安得形亡而神灭乎。缜尚未知邪见之边表。又何足以语夫。佛道之圆妙哉。当时萧琛曹思文难之详矣。刀没而利尽。固也。利尽而刀存。其谓之何。

    沙门对制称名着为令。

    沙门法献玄畅。於帝前称名。或称贫道。帝讶之。以问中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初来。对上称谓。载记无闻。至宋魏始盛。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帝曰。称名始得宜。可着令以为定式。

    祥符荫曰。出家之法。对众称名。上可以通於帝王。次可以施於一切。其称贫道贫衲。皆非所宜。至称臣僧。则起於晚季盖率土之滨。莫非草莽之臣。而世外之人。未忘於世间之礼。当引分也。赵宋时因受勅开堂称臣僧。而后世效之。遂为时式。愚以为对众宜称僧称名。对制当称臣。齐之着令。亦一时之见也。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姬光生(是为二祖) 发明(诸祖未嗣统时。皆书名。做君父前。臣子称名之义也)。

    父寂。武牢人。以无子祷祈既久。一夕有异光照室。母遂怀妊。生而名之曰光。

    戊辰六年。

    己巳七年。

    庚午八年。

    辛未九年。

    壬申十年。

    癸酉十一年。

    明帝(讳鸾在位五年)。

    明帝甲戌建武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永泰元年。

    东昏侯(名宝卷在位二年)。

    东昏侯己卯永元元年。

    庚辰二年(魏景明元年)。

    和帝(名宝融在位一年)。

    利帝辛巳中兴元年。

    齐译经二十人出经律论等四十七部。凡三百五十卷。

    梁(姓萧氏。都建康)。

    武帝(名衍代齐在位四十八年改元者七)。

    武帝壬午天监元年 陶弘景造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道经妄撰述者不胜书。书一二以明邪见惑世。为可叹也)。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魏正始元年)。

    帝着舍道发愿文。

    四月八日帝制文发愿。永弃道教。其略曰。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萧衍。此因愚迷。耽事老君。累叶相承。深此邪法。今舍弃旧习。归仗正因。愿使未来。童真出家。广弘经教。化度舍识。共证菩提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归依老子。暂得神仙。陟大乘心。永离邪见。唯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升重云殿。对僧俗二万余人。发愿忏悔。十一日勅门下曰。大经中说。九十六种。唯佛道是正。余皆邪也。朕舍道事佛。冀归於正。公卿能入此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经云。老子为迦叶菩萨。孔子为儒童菩萨。俱应生震旦)然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云云。

    发明(终帝之世。其舍身讲经等不具书。书此以见帝之正信弘愿。为不易及也)。

    祥符荫曰。仙术长生。未了一心。不达大道。终堕轮回。周孔世间圣人。尚不能出天地范围之外。又岂能了生死业缘之极致乎。佛教顿悟自心。则十方三世。一念圆摄。真照妄消。善恶俱泯。湛然圆觉。名大涅盘。是知欲了生死。等以正道。广度含生。非佛教无从矣。武帝舍道发愿之文。真一切人天所宜耸听。慎毋以先入之见自溺泥涂。长沦苦趣也。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魏永平元年)。

    己丑八年。

    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经。

    支北天竺国人。从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间。共历二十余载。共译楞伽等经论。三十九部。合一百二十七卷。

    勅沙门僧旻撰众经要钞。

    帝以法海浩博。浅识窥寻。卒难该究。因勅庄严寺僧旻等。集撰众经要钞一部。计八十八卷。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延魏昌元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禅师宝志公寂(书禅师始此) 发明(志法身大士应化圣贤。机用语言。皆全提向上。不可以心思意解者。其先来东震。成熟西来直指之机乎。故书禅师)。

    志应迹金陵东阳。出家锺山。宋齐间屡着神异。帝一日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又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尝诏画工张僧繇写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志遂以指剺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紫栴檀泝流而上。志以杖引之。即以属供奉官俞绍令雕志像。顷刻而成。神彩如生。所垂语句。及大乘赞。十二时歌。皆直示大道。逈绝言诠。是年冬无疾而终。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帝闻叹悼。厚礼葬於锺山独龙阜。王筠撰碑。

    乙未十四年。

    帝勅僧绍编集三藏目录 勅沙门宝唱撰集经律仪制。

    帝以国土调安。皆承三宝恩德。天龙默佑之功。乃勅庄严寺僧宝唱。撰集建福禳灾。礼忏祈愿等仪制。合於经律者。帝亲览授。以备行持。

    丙申十五年(魏熙平元年)。

    丁酉十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