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清史九讲最新章节!

    众所周知,清朝是从满洲偏隅之地入主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那么清朝入主中国前后,明朝的财政情况如何呢?我们有必要先做些了解。

    明末的财政

    财政问题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明朝的征税方式十分烦琐。清朝的岁入岁出都以白银结算;而明朝的岁入岁出除了以白银结算,还可以用粮米、马料草等实物结算。一般来说,白银在中国不具有通货性质,但明朝真正的通货却是白银和部分纸币。明朝末年,纸币大幅贬值,除用于朝廷征收赋税和发放薪俸之外,逐渐不再流通。明初,一贯[9]纸币等于一两银;到明末时,一贯纸币竟贬至三厘[10]银。两下面的单位是钱、分、厘,所以三厘银只相当于三百三十三分之一两。也就是说,到明末时纸币只是名义上的通用货币,实际并不流通。不过直到万历以前,政府收支都有用纸币结算的部分。明朝实际流通的货币是铜钱和白银。由于铜钱运输不便,一般向远处运输军费时都会使用白银,因此白银占据着岁入岁出的主要部分。但因为明朝收支还有白银以外的结算方式,所以今天看来,明朝岁入岁出中的白银定额才会显得特别少。

    万历中期,据户部官员上奏,政府的岁入和岁出均为四百万两左右白银。到万历末期,政府支出急剧攀升,财政变得难以为继。其中的一大主要原因是日本征伐朝鲜时,明朝出兵造成了庞大的军费开支。万历年间,明朝四处征战,所耗费用中的最大一项就是出兵朝鲜的军费。这场战争历时七年,军费支出五百八十三万两白银,其余附属费用支出三百万两白银,总共支出八百八十余万两白银。这场战争对明朝财政影响极大,成为万历以后明朝国力衰弱的一大原因。

    明朝万历帝

    明代《平番得胜图》

    随后,满洲势力崛起。征伐满洲成为明朝的一大难题。仅征伐辽东,明朝就耗去了巨额军费。以往,朝廷的岁入和岁出均仅四百万两左右白银。可1619年时,朝廷岁出竟高达一千二百多万两白银。当然,政府的增收是通过提高赋税才实现的。到明朝灭亡时,朝廷岁出增至一千六百七十万两。白银支出增至定额的四倍以上,朝廷只好课以重税。最终,内乱四起,明朝在亡于满洲之前,先亡在了起义军的手里。

    清朝初期

    如上所述,财政问题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随后,清朝入关,取代了明朝。清朝入主中原的一大有利条件是,不再需要开销明朝财政中讨伐自己的那部分军费。如此一来,明朝在万历到崇祯年间征收的重税便可一并免除。不过清朝在最开始时并未占领中国的全部省份,其岁入水平自然也不及明末,所以清初财政每年都入不敷出。但满洲偏安小国的野蛮之人入主中原做了泱泱大国的皇帝,就好比乡下穷苦农民突然来到京城有了百万身家一样,即使花销再大,也大不过明朝。明朝末年,皇室开销巨大。当然,历朝历代亡国前无不如此。清朝一方面来自乡野,另一方面以明为戒,所以皇室开销很小,财政也十分富裕。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曾将明朝庞大的开支与清朝开国以来尤其是自己这一代节俭的花销进行过对比。

    宫廷的节俭

    明朝时期,宫廷开销巨大,宫内每年用银九十六万两。到清朝康熙帝时,宫内用银不及明朝十分之一,节省下来的都充作了军饷。明清两代不仅设有掌管宫中用度的光禄寺,还设有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工部。光禄寺每年送到宫内的用度明朝时期为二十四万两白银,到康熙帝时则锐减至三万两白银。此外,清朝在柴炭、营造修缮等方面也很节俭。工部开销先是减到二三十万两白银,后来又减至十五万两白银。宫中仆人数量也少了很多。康熙帝在位时,据一个明朝时就侍奉宫中的老太监说,明朝宫中脂粉费用每年高达四十万两白银,顺治帝入主北京以后将其悉数废除;明朝有宫女九千人,更有宦官十万余人,由于要给这么多人供应伙食,一不留神便容易漏发,所以宫中常有人因此饿死。虽然老太监的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明朝宫廷情形确实如此。而据康熙帝所说,清朝宫中男女仆人总共不过四五百人。因此到康熙帝时,光禄寺费用才能从明朝的六七十万两白银减至四五万两白银,工部费用也从每年一百万两白银减至十五万两白银。总之,如同乡下人有了百万身家一样,清朝皇宫上下厉行节俭,砍去了很多之前的花销。所以到康熙末年时,清朝国库便有了大量存银。至于库存数额,却有许多不同的记载。当然,中国的统计偏差较大是常有的事。据魏源说,虽然康熙帝十分节俭,但1722年时清朝国库存银不过八百万两。还有人说,1709年时清朝国库存银已有五千多万两。虽然八百万两和五千万两相差甚远,但二者可能都不为错。或许前者只算入中央财政,后者还加入了地方财政,计算方法不同才导致如此差别。总之,清朝国库有了存银是不争的事实。

    中年时期的康熙帝

    如上所述,清朝厉行节俭,力图减轻人民的负担。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清朝以外族入主中原,需要在笼络人心上下功夫。

    人丁税的废除

    清朝减轻人民负担的手段之一就是废除人丁税。人丁税始于明代,与人头税不尽相同。男子从十六岁到六十岁都会被课以人丁税,且不同地方的税额差别很大。人丁税低的地方,每人只需缴纳一分几厘白银;人丁税高的地方,每人则要缴纳四两白银,甚至更多。这种不均衡是明末动乱导致的。总之,每人平均需缴纳人丁税二钱[11],相当于今天日本的二十五钱左右。1740年以后,人丁税废止,改为摊入地税一并征收。由于是摊丁入地,所以也称不上完全废除了人丁税。那为什么说它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呢?朝廷原本规定,征收人丁税时每五年统计一次人丁,对在此期间新增人丁征收人丁税。但1740年以后,五年一度的人丁统计废止,人丁税开始摊入地税征收。由于每年的地税是一定的,不会增加,所以人民的负担自然有所减轻。

    雍正帝的财政政策

    清朝在减轻人民负担的同时,还设法增加国库收入。雍正帝执政虽然仅有十三年,却在财政方面功绩卓著。雍正帝精通禅学,为人严肃,喜欢搞密探政治。他当政时还有过这么一桩逸事。有一天,京城的一位大臣在家里和朋友玩骨牌时丢了张牌。三四天后,他上朝面圣时,雍正帝恰好问起他那天那个时辰在干什么。这位大臣如实相告,说自己当时正在玩骨牌,不胜惭愧。雍正帝听后龙颜大悦,直夸他诚实可嘉,还拿出那晚他弄丢的骨牌还给了他。显然,雍正帝在这位大臣身边安插了密探。雍正帝喜欢大搞密探政治,但同时他大力整饬财政,在位仅十三年,便使清朝财政变得十分富裕。雍正帝虽然与众兄弟之间的关系十分恶劣,甚至曾将自己的兄长处以刑罚,但仍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

    雍正帝坐像

    耗羡归公

    雍正整顿财政、增加收入的一大举措就是实行耗羡归公。如果税款中途减损,必会危及政府收入,所以,地方官在征税时会加收一份保险金,以防不测。这份保险金就是所谓的耗羡。在不同的地方,这项附加税差异巨大。加征少的地方,像浙江杭州一带,每两白银只加征四分;加征多的地方,每两白银则加征二钱。耗羡自古就有,算作地方税收机构的杂项收入。但实际上,耗羡收入均被地方官吏私吞。后来,雍正帝严令禁止官吏私吞耗羡收入,要求一律上缴中央。朝廷税收因此平均增加一成甚至一成二三分。作为补偿,雍正帝另给地方官吏发放一项补贴,即养廉银。然而,这并未根除官吏的贪污腐败。少了耗羡这项额外收入,官吏们自有别的办法横征敛夺,所以百姓税收负担依旧沉重。总之,这些措施使清朝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捐例和盐课

    自古以来,每逢重大变故,中国朝廷就会卖官鬻爵,谓为捐官。譬如,出几百两就给你一个知县来当。时局动乱之际,捐官之风更是大行其道。雍正帝时,朝廷认为捐官不过是捐个候补,实际能否上任都还两说,索性每年都开捐例。当时仅靠捐官一项,朝廷每年就可增收三百万两白银。

    此外,随着世道变得太平、人口不断增长,人们的食盐消费量也大幅增加。较之清初,乾隆时期每年盐课增收多达三百万两白银。

    关税

    中国在自己的领土内设有关卡。日本德川时代的关卡主要是为了检查过往行人,而中国的关卡主要是为了对过往货物征收税费。虽然以前的关税收入只够关卡的经费开支,但天下太平、没有战乱之时,舟车络绎,货物流通,雍正乾隆时期的关税收入变得十分可观。这也是雍正末年朝廷收入大幅增加的一个原因。

    雍正帝时,国库岁入约四千六百万两白银,每年都有结余。雍正末年,国库结存六千多万两白银。但蒙古、新疆等地用兵花去一半左右。乾隆初期,国库只剩二千四百万两左右白银。

    乾隆时期的全盛

    乾隆时期虽然是清朝的一大治世,持续六十年之久,期间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征战。我们已经讲过,这些征战花费巨大————既因将领们私吞军费,也因战争结束以后朝廷赏赐极其丰厚。总之,乾隆时期的开销与清初形成了鲜明对比。乾隆帝为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用兵花费三千万两白银。可在此之后,国库仍然存余七千万两白银。1776年,长江上游险恶地段大小金沙江流域发生叛乱。朝廷为平乱花费七千万两白银。可同年的上谕中写道,支出这笔军费以后,国库存银仍有六千万两白银。到1781年时,清朝国库存银更有七千八百万两。而且乾隆年间,朝廷曾先后四次免除全国地税。虽然听来不可思议,但当时的朝廷账本《赋役全书》上所列的地税税额————每年本该上缴朝廷的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被悉数免除了四次。此外,清朝每年都会从南方七省往京城运送粮米,这项税收也曾两次被乾隆帝免除。实际上,虽然上缴中央政府的地税免了,但百姓并未享受到名副其实的恩惠,所以乾隆帝的这些做法也颇受争议。以前,地方官吏征税往往任意加派,中饱私囊。地税全免以后,正税没了,附加税自然不复存在,官吏收入必会大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政府收入减少确实不假,但地方官吏依旧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皇帝虽因减免赋税赢得美名,人民却没得到真正的实惠。总之,政府免除税赋确有其事,国库收入自然也有所减少。

    由于生逢盛世,国库充盈,乾隆帝十分喜欢四处巡幸。譬如,他曾以带皇太后领略江南美景聊尽孝道为由,不远万里从京城到南京、苏杭一带游玩。乾隆帝一生南巡六次,开支巨大,所到之处还一再减免租税。六次南巡花费加上此前普免全国地税、豁免南方七省漕粮,朝廷收入总共减少两亿余两白银。即便如此,1786年清朝国库存银仍有七千万两。总之,乾隆帝时期的国库十分充盈。

    此外,乾隆帝自恃天下太平、国家强盛,便增发武将士卒的薪俸,增补兵力。每年的军费支出因此增加三百万两白银。当时也有人提出异议。譬如,时任地方官的名臣阿桂就上奏劝阻道:“增支三百万两白银救济穷困武将,若作一时之计并无大碍,但如果成为常例,每年就得额外支出三百万两白银,对以后的财政会很不利。而且国家收入基本确定,也没什么特别的增收,骤然增加三百万两白银岁出怕是不妥。”可乾隆帝坚持增加武将士卒的薪俸,称“岁入每年增加五百万两白银,而薪俸增支不过三百万两,并无大碍。”

    总之,清朝开国以来的这一百五十年间,朝廷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清朝进入全盛时期。只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官吏千百年来都一个模样。百姓既不会因为朝廷的善政过得更好,也不会因为朝廷的恶政过不下去。只要不是连年战乱,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加。而且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要荒地被逐渐开垦,国库收入就会不断增加。而国库收入增加以后,朝廷就会变得奢侈起来,开始大兴土木。文学也日渐繁荣,呈现一片粉饰太平的气象。因此,中国历朝往往都是在中间的第四五代时达到鼎盛————这并非因为某个帝王特别伟大,只是规律使然。

    乾隆帝南巡,护卫皇驾的队伍绵延不绝,耗费甚巨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