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三作家传最新章节!

    真正研究人类的是人。

    蒲 伯[1]

    我试图利用《世界建筑大师》这套丛书说明重要人物类型所具有的创造性的精神意向,并反过来通过这些人物形象阐释这些人的类型。在这套丛书里,这本第三卷是前两卷的对立面,同时又是前两卷的补充。《与魔搏斗》告诉人们,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是受魔力驱动的悲剧品格的三种变化的基本形态。这种品格既超越自身,也超越现实世界,是与无限的事物相抗衡的。《三大师传》说明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叙事文学世界创造者的典型。他们在自己的长篇小说宇宙里安排了一个业已存在的现实之外的第二现实世界。《三作家传》的生活道路不像第一卷里的三人那样进入无限,也不像第二卷三人那样通向现实世界,而是仅仅回归自身。这三位作家都本能地认为,他们的艺术的重要任务不是描摹宏观世界,反映五彩缤纷的丰富生活,而是把个人的“自我”的微观世界扩展成大世界。因此,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现实比他们个人生活的现实更重要。世界上有创造性的作家,总是把他的“自我”融解在他所描述的客观事物中,直到隐蔽不见(像在最杰出的莎士比亚那里一样,他已经从普通的人变成神话里的人),而主观的感觉者,内向的、面向自我的作家,则是让人世的一切终止在他的“自我”当中,他首先是他个人生活的塑造者。无论他选择哪种体裁,戏剧也好,叙事诗也好,抒情诗也罢,自传也罢,他总要不自觉地把他的“自我”作为媒介和中心写进任何一部作品里去,在任何一种叙述中,他首先描述的都是他自己。以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这三个人物为例说明这种研究自我的主观主义的艺术家类型及其重要的艺术体裁————自传,是这套丛书第三卷的意图和课题。

    我知道,把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这三个名字放在一起,初听起来并不令人信服,而是令人惊异。首先,人们想像不出他们的价值怎么会相等,像卡萨诺瓦这样一个放荡的不道德的骗子怎么能跟托尔斯泰这样一位英勇的伦理学家、完美的作家同日而语呢?事实上,把他们集中在一本书里并不等于把他们并列在同一精神水平上;相反,这三个名字象征着一级比一级高的三个不同阶段,是同一类性格的不断提高的主要形态。我要再重复一句,他们代表的不是三种同一价值的形态,而是同一种创造性功能,即描写自我的三个不断提高的阶段。卡萨诺瓦只代表第一个最低级的原始阶段,也就是简单的描写自我的阶段。在这种描写中,一个人还是把生活与外部感性的、实际的经历等量齐观,只报道他自己生活的自然过程和事件,对它们不作任何评价,对自己也不进行深入的研究。到了司汤达,描述自我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心理描写的阶段。这种描述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报道,简单的履历,这个“自我”变得急于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他观察他个人原动力的必然过程,他寻找自己做与不做的原因,寻找灵魂里动人心魄的戏剧性的东西。这样便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观察方法,即用两只眼睛进行观察,这个“自我”是主体同时也是客体,写的是内心与外部的双重的传记。这个观察者自己,以及这个感觉者自己的感情————形象地进入他的观察范围的不仅有世上的生活,也有心理的生活。在托尔斯泰这个类型里,灵魂的自我观察达到了观察的最高阶段,因为这种观察同时变成了伦理和宗教上的自我描写。这位精确的观察者描述他的生活,这位精细的心理学家描述感受引起的反射。此外,一个自我观察的新要素,即良知的严峻的眼睛,观察着每一句话的真实性,每一个想法的纯洁性,每一个感觉的持续作用的力量。于是,这种自我描述就超出充满好奇心的自我检验,变成了一种自我审判。这位艺术家在描述自我的时候,不仅要问他的现世表现的类别和形式,而且要考虑他的现世表现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类型的描述自我的艺术家善于把他的“自我”塞进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但他只在一种形式中才能完全实现自我,那就是自传,在特有的“我”的内容全面的叙事文学作品中。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致力于这种艺术形式,不过能达到目的的却寥寥无几。在一切艺术形式中,自传是极少可能完满成功的,因为它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有责任心的一种。尝试这种艺术形式的人是极少的(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作品中几乎只有十几部具有重要精神价值的作品),尝试用这类作品进行心理观察的人也是极少的,因为这种形式多半会不可避免地从通行无阻的文学领域坠入心理学最深层的迷宫里去。在一篇简短的前言里,自然只能大概地谈一谈自我描述的可能和限度,只能像演奏序曲一样提纲挈领地说一说对这个问题的主要想法。

    不带偏见地看,自我描述总是每个艺术家最本能最轻松的任务。这位剧作者对谁的生活能比对自己的生活更了解呢?对他来说,个人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是预料之中的,最隐秘的事情都是已知的,内心埋藏最深的东西也都再明显不过。因此,为了讲述他现在和过去生活的真情,他无需花费别的气力,只需翻开记忆的篇章,记录下生活的事实就行了————就像一幕戏,无需费很大气力,只要在剧院里把遮住安排停当的场景的幕布拉开,让自己和世界之间闭合的四壁远离就行了。而且远不止如此!摄影术对画家才干的要求很少,因为这是一种没有想像力的、单纯机械地描绘一种秩序井然的现实,同样,自我描述这种艺术似乎也根本不需要艺术家,只需要真正的记录者。从原则上说,甚至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个人的自传作者,都能以文学笔法描写他的命运和他所遭遇的危险。

    但历史教导我们,一个普通的自我描述者从未有过成功的经验,他所做的不过是证实那些他偶然碰到的事实而已。与此相反,从自己内心来创造内在灵魂的图画,则永远要求有洞察力的熟练的艺术家,即使在他们中间也只有极少数能够胜任这种不寻常的责任重大的尝试。在值得怀疑的扑朔迷离的回忆中,没有一条路是行不通的,正如一个人从他显而易见的表面坠入他内心的黑暗王国,从他生机勃勃的现在坠入他荆棘丛生的过去。他必须进行多少冒险才能越过自己的深渊,在自我欺骗和任意忘却的狭窄泥泞的通道上摸索着走进最后的孑然一身的孤独————正如浮士德在奔向众女神的道路上那样,他个人生活的图画只作为他从前真正生活的象征,毫无生气地静止地“悬浮着”!在他有资格说出“我已认清我自己的心”这句庄严的话之前,他需要有多么大的忍耐和自信!这种内心的东西从内心深处复归,然后又上升到进行着抗争的形象世界,从自我观察进入自我描述,是多么艰难啊!自我描述的成功率是很低的,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种大胆行为的不可估量的困难。用书面语言描绘出个人的活灵活现的画像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即使在这种相对完成的作品里也存在多少漏洞和缺陷,多少人工的补充和掩饰啊!在艺术中,恰恰是这种最贴近自身的东西是最难的,这种貌似容易的事情是最艰巨的任务。

    艺术家最难于真实塑造的不是他同时代和任何时代的人,而是他的“自我”。

    然而,是什么一再迫使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者去担负这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无疑是有一种基本动力强加在人的身上:这就是使自我不朽的天然要求。每一个人都是数十亿分子中的一个分子,这个分子被置于流动之中,被罩上转瞬即逝的阴影,被不停奔腾的时间长河冲走;这时,他(由于不朽的直觉)总是不知不觉地想方设法把往昔和一去不再复返的东西保存在某种长久的超越他生命的遗迹里。为他人作证和为自己作证,归根到底意味着一种功能,一种同样的原始的功能,一种同样的努力:把转瞬即逝的痕迹遗留在坚持不懈地继续生长的人类大树的主干里。因此,每一篇自我描述都只不过是这种自我作证愿望的最鲜明的形式,而自我描述的初次尝试往往缺乏形象的艺术形式,不使用文字;或是坟墓上叠起层层的巨石,或是在墓碑上用笨拙的楔形物颂扬真相不明的业绩,或是在树皮上刻下累累刀痕————个别人的第一次自我描述就是用这种方石块一类的语言通过数千年空旷的空间向我们述说。这些行为早已无法考察了,那已化作泥土的一代人的语言也变得无法理解了;但他们的一种冲动却明白无误地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塑造自我和保存自我的冲动,就是通过个人的呼吸把某一个人曾存在过的痕迹转给世世代代活着的人。这种不自觉的、模糊的追求自我永存的意志,便是一切自我描述的动机和开端。

    后来,在一千几百年以后,有觉悟和有知识的人类才在那种还是赤裸裸的模糊的表现自我的倾向之外产生了第二意志,这就是个人的认识自我的要求,为了了解自我而说明自我的要求:自我观察。正如奥古斯丁[2]巧妙地说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变成问题”,把自己变成他所寻找的属于他的答案,那么,为了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他就会像展开一张地图一样把他一生的道路展示在自己眼前。他阐释自己不再为了别人,而是首先为了他自己。这时便出现了一个分岔路口(这种岔路口就是今天也还可以在每一部自传里看到):是描述生活,还是描述经历;是阐明别人,还是阐明自我;是客观的外部的自传,还是主观的内心的自传————一句话,是客观地报告他人,还是主观地报告自我。一部分人永远倾向于公开表明,他们采取忏悔这种基本形式,向教区教会忏悔或作书面忏悔;另一部分人则作思想的独白,大都采取写日记的方式。只有像歌德、司汤达和托尔斯泰那种真正的全才,才会在这里尝试一种完美的结合,使自己在两种形式中永生。

    然而,观察自我,还只是一个单纯做准备的、无需考虑的步骤:每一件真实的事物只要是恰当的,它就很容易保留真实的面貌。艺术家真正的困难和痛苦是在想把这种真实事物转达给别人的时候开始的,于是,便要求每个自我描述者都具有坦诚的勇气。因为,很自然,一方面有一种相互交流的精神压力,迫使我们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把我们的往事告诉所有的人;同时另一方面在我们心里又有一种要求保存自我、隐瞒自我的对抗性的基本意志在起作用。这种意志在我们身上是通过羞惭表现出来的。就像一个女人由于天生的要求愿意献出身体,同时又由于清醒感情的相反意志而力争保持自己的贞操一样,在思想中,那种信赖世人的忏悔意志也在与劝导我们严守自己秘密的内心羞愧进行搏斗。因为这个最虚荣的人本人(而且恰恰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完人,不是像他想在他人面前表现的那样完美无缺。因此,他很想让他的丑恶的秘密、他的不足之处和他的狭隘浅薄跟他一起灭亡,同时他又希望他的形象活在人间。可见,羞惭是每部真正自传的永久的敌人,因为羞惭企图以妩媚的态度诱使我们不去真实地描述自我,而是按照我们希望被看到的样子去描述自我。羞惭将施展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引诱决心坦诚面对自己的艺术家隐瞒他心底的秘密,弱化他的于己有害的东西,遮掩他最机密的事情。羞惭不自觉地教我们用雕塑家的手删去或以骗人的方式美化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