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学记最新章节!

>
    故有漏位(至)此色为境。

    述曰。结也。言有定果色于理无违者。即显扬五云。无色系色谓等持色。明知彼色虽为下界见闻者现。非下界系。然彼不为无色者现。彼无眼等及他心通。必不能用。现无益故。

    不可知者(至)当知亦尔。

    述曰。通释二门不可知也。依梵本次最后释故。汉语颠倒。先言不可耳。量难测者。欲身器等。虽狭小等。各变自界。遍法界故。对萨婆多灭定无心。故立宗云。灭定有识。对上座。部等。立已成过故。

    ●论本第三

    此识与几(至)心所摄故。

    述曰。上二段释初五门已。今第三段。释第六七心所及受相应二门。于中有二。正说故。问答故。初门有三。标释结故。此初对闻举颂答也。释常字。言乃至未转者。未至三乘无余灭也。

    触谓(至)引发胜故。

    述曰。第二释中。五数为五。初触二文。正释故。破邪故。此初也。触具三义。一三和。二分别变异。三令触境。论次第释三法能所相顺名和。三合非触。然有二义。一依三和生。二令三和合。故瑜伽等触从因果。名彼三和。如以决择显无痴性。三未合前无生心所。今与前殊。说名变异。枢要云。无为常住隐现名变。分别而是领似异名。此当瑜伽能摄受义。领有似三生心所故。基云。触不似三生触功能。但为余本。不自生故。犹如不似根境生识。言胜彼识境者。根增上力识境生故。非但三和分别变异。亦由此力。不令虽散各别行相。同趣一境。由此二义。显触自性。证云。不共作用。胜故显体。通余法者。劣故名业(且触业通根境识故。余准可知)。起尽经者。明生灭故。因二三四和合生者。经说因根境故识生。因根境识三故触生。因根境识触故受生。受等等取余诸心所。既受等余皆因四合。明知一切以触为缘。问。说受缘受。如何爱不因五令生。测云。非无此理。但熟胜依。可意。等取不可意俱非。顺益。等取损害及俱非。

    然触自性(至)非即三和合。

    述曰。第二破邪。若萨婆多同大乘实。经部有二。一三和成触。是假非实。二三和生触。是实非假。今破初中。测云。一宗三因二喻。如受等者。取思故。言触自性。是实非假宗也。六六法者。如俱舍云。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爱。言心所性。避不定过。彼许根境假非实故(界身足论。六六法异。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既心所简。和今依前)。第二因言是食摄故。此思为喻。第三因言能为缘故。亦受为喻。问。岂不三因皆有不定。经部宗爱。思上假立。段食假故。基测同解。触即三和。无体之假。爱体即思。三尘即食。亦许实故。基云。或想心所通后二因。故不得以段食不定。测又宗云。触实非假。非即三和。因喻如前。故无不定。基云。如受等性非即三和。喻也。熟中受与初后为喻。等言取思中因之喻。或可二宗。非即三和。为第二宗。证云。实非假宗。对正理论。经部一师立三心所。非三和宗。通对譬喻觉天成熟不立心所。虽无实受等。同喻得成故。初三六法。虽即三和。心所言简。无不定故。

    作意(至)不异定故。

    述曰。第二作意。五蕴论云。令心发悟。杂集等云。发动心等。皆此释云。故言觉心也。谓现作意。警俱心种。引彼现心。趣自所缘。应起言简缘未合种。同时义说能所警故。有义未生现位。其作意种警应生种。令起趣境。似正理师作意之用在未来起(基测并出此二义释)。测云。同时为胜。破二许中。测云。初破正理。彼第十一云。作意力能令相识于余境转。后计经部异师所说。如成实论。彼所说念。即作意故。又解皆是大乘异师。瑜伽第三。作意云何。谓心回转。集论第一。于所缘境。持心为业。如文执义。故今破之。基云。集论于所缘境持心令住。非也。但言持心。不言令住。杂集释持数数引心。同此论故。证云。测释但破小乘。于理为胜。大乘回转。作意别用。不共余法。故说为性。如瑜伽第三。作意四力趣于异境(此故意不同散乱不获已脱)。破但非理。若如初说。应非遍行。不迥趣时。无作意故。若如后说。应不异定。持心令住。即定用故。

    受谓领纳(至)不共余故。

    述曰。第三受数。且有漏受为业。乐起合欲。苦起离非二欲。欲爱异名。故基云。若欲希求即通三性有漏。然令有漏言起爱故。非第八识。不生爱故。疏起六识中爱无妨。如想起言疏亦起故。此五数中。唯受想业。约胜能说。余三遍能(证释云。此中五数。性通一切。业则不定。受除第八及诸无漏。想准第六。发语言故)。有作是说者。顺正论师也。汝亦不许缘相应法。如何能领所不缘触。若救似触者领触者。诸等流果。皆应受性。似因生故。如自性受。又既领触。应名因受。受不自领。何名自性。若救如王食国所生不食土田。而名国触。如上田受。如禾稼受。能自领触所生受。便违不自证。如刀不自割。论主评取境界受中。定属己者。基云。如多人骂言是奴中有奴者。摄为骂己。余非奴者。不摄为骂己。余非奴者。不摄属须等唯在受也。

    想谓(至)种种名言。

    述曰。第四想数。基云。青等名为分齐。此但意俱。余识想不起言故。

    思谓(至)令造善等。

    述曰。第五思数。测云。境上引发善思。为邪因相。引无记思俱非因想。由三性思各取一相。基云。约胜唯说役心实通心所。

    此五(至)故名相应。

    述曰。第三结也。谓结释颂相应言故。萨婆多宗。俱舍第四第五义相应。所依所缘行相时事皆平等故(前二体一故。等后三别似故等)。婆沙二说。或四。或五。大乘四义。如五十五。问。何故名相应。答。事等处等时等依等故。基云。时谓刹那。定同一世。依谓俱有等无间依。非种子依。以各别故。时依定一。此论名同。处谓相分似名等。体别各一。亦言事等。瑜伽初言同一所缘。相似名同。或约本质。及通证智。有部五中。除行相一。或虽不同。亦兼取彼(后释不尔。若言五义。违瑜伽四故)。测云。法外无时随。既法非一。而同刹那。极似名同(既同刹那。何言非一。影亦极似。论应言同)。依谓开导俱有。一分心所。亦用俱识为依。而彼心体不自依故。四中随一。何不相应。若但时同。异识相应。若但依同。前后相应。若但缘同。五六相应。若唯体等。八识相应。故必具四。方成相应。

    此识行相(至)善恶俱招。

    述曰。第七受相应门。行相极不明了等者。简苦乐受必明了者。萨婆多师依自宗难。舍是寂静应唯善果。如何令许恶业亦感。论释如文。

    如何识(至)定非异熟。

    述曰。第二问答。测等释颂。八段十义。非也。若心所但而受别段。如何受后论诸心所。故今合彼言七段也。言刹那别缘者。任运对取。不从前境审住今故。言善染等者。即十一善六及二十自性染法。等谓等取善染悔等。其无记者。次别简之。

    法有四种(至)故名无记。

    述曰。第四段释第八三性门。三因成立。唯无记中。初因意者。基云。若恒生善。即无流转。若恒生染。应无还灭。流是集谛。转是苦谛。还谓道谛。灭即灭谛。言歒心者。枢要云。有二。一法性心。二依他心。殊胜自体可记别者。一云。唯取无漏及无为法。一云。亦通有漏善恶。余文可解。

    触等亦如是(至)亦如是言。

    述曰。第五段释例心所句。测云。有三。初申正义。次破异说。后结正宗。初二正义。皆护法释。初释近例无记。后释且例五事。一异熟。二俱不可知。三所缘。四五俱。五无记。不例自相及一切种并行相受摄持因果。受熏持种。不开所故。了别领纳等。行相各别故。触等虽受俱受故触等虽不触等相应。五俱数等。故相例之。基后二门。测云。第九因果不断。但显识持因果力故。第十持舍名。亦属心王。故次八门。置相例句。基云。更有第四释。谓例五门。同第二师。今加断舍。随所应故。若最后例。恐十门所以中门说如是言(有第四师。不顺文义。现文相有三释故。护法唯说执藏心王。随本非藏。无所舍故)。

    有义(至)无简别故。

    述曰。次破异说。于中有二。叙故。破故。此初也。是谁释耶。基云。难陀等释。测云。火辨亲胜等释。寂云。定非难陀。彼立五根。即五识种。不许识变现行五根。触等变似故假设义。证云。种子为根。是安慧义。不关难陀(寂师难且不尔。五识种影于触等现。名似根等。不言现故。证师救亦不然。安慧见相无实种子。不可难言根若识种。十八界种成杂乱故)。此例几门。测云七门。前八门中唯除自相。基云。唯除自相行相受俱。准下难故(观述云。若例行相。反质不成。彼师唯[加]因相故破)。此师应知例上五门并不可知。即有其六。

    彼说非理(至)俱时生故。

    述曰。破中有二。一破例因相。二破无简因。初亦有二。破本计故。破转救故。此初也。世亲摄论。所熏四义已外。别立有自在义。方能受熏。然今护法摄入加所熏。由此立量。不自在故。不受熏等。问。若自在非所熏。亦可自在始能熏。答。遍受一切熏自在始能得别熏自类种但力皆熏(基多问答理皆斯尽)。问。心所受熏。若成六体。心所能熏还有此妨。既答顿熏果从何起。于此四难岂无自害。基疏。一云。且缘本识及五数时。唯心王熏生六质种。心所唯熏生六影种(彼亦应本识中种能生本质五数所。持唯影像。彼既有过。此释不然)。一云。缘本识时。熏心聚共熏一种。为增上缘。本有种子为因缘故。无顿生六果等之妨(此亦不然。能熏于种。既许因缘。此亦多种生一牙故。亦即新种唯增上缘。便违识法牙因缘藏)。一云。能熏各各熏一识种。逢缘和合。共生一果。如一麦子。有多微分。共生一牙。非各生故。然成业论不许多种生一牙者。破如经部色心持种共生一果。如二麦等不共生一。若许五数持种亦尔。今护法义。一本识中同类种子同时熏者。共生无妨。如一谷糠所褁多微(虽无极微约有分说)。测引例云。如本新种共生一果。斯亦二说。一云。二种共作因缘。一云。有一能生。一即助缘(后理无定难可依准)。

    谁言触等(至)有重言失。

    述曰。第二破转救也。彼三因成。一心心所同一所缘故。设不缘种。缘色应同故。第二因生无色界必有缘故。缘识中种。宁无所缘。故第三云。亲所缘缘定应有故。不尔取外非唯识也。破似种影。既非实因。应因相后所缘门例。若彼种相但所缘义不取真实因缘义者。二处说境。有重言失。基云。若救缘种者名一切种执受处中说身器故无量过者。理亦不然。世亲摄论第一。引阿毗达摩经言。执受有二。一五色根及根依处。二相名分别习气故。

    又彼所说(至)非谓一切。

    述曰。第二破无简因。基云。了别唯是我行相故(此显唯了总相之用唯在心王。非谓解等都无此用。亦了总相故)。

    阿赖耶识(至)恒转如流。

    述曰。第六段释颂第九因果相续门。于中有二。正释故。问答故。此初也。恒故非断。遮经部师转识持种。转故非常。遮僧佉等自性为因。言漂溺者。人天如漂。恶趣如溺。水上草喻别体触等。水下鱼喻识变习气。余文可知。

    过去未来(至)缘起正理。

    述曰。第二问答。于中有三。对萨婆多对上座部。对经部故。初亦有二。破执故。申正故。初中外难。若如我等过未有体。未来续故非断。往过去故非常。汝过去无。可许非常。未来既无。后法应断。现不住故。当无体故。是则岂成缘起正理。论主反质。若如汝宗体常有故。可许非断。如何非常。

    岂斥他过(至)方成非断。

    述曰。次外责言。但斥他过。自义何成。论主答云。先不摧邪。难可显正。生灭同时。既中无隔。因果不断。

    因现有位(至)岂难断常。

    述曰。次外重难。未生既无。对谁名因。已灭亦无。对谁名果。论主重返。若果未可有待因成。果先已有。何待于因。

    因果义成(至)因果定无。

    述曰。次外救云。因果依用。不依于体。有部四师此世友义。未有作用名未来。正有作用名现在。作用时既成因义。果义宁无。故不关我(正理师存唯同类因取果之用。一向望自。名为作用。生相生法等无间缘。引他类等。望余类故。但名功能。由此唯依作用立世)。论主破云。汝说作用。亦应本有。不离体故。犹如其体。恐救不尔。用待缘故。故则遮言缘亦本有。

    应信大乘(至)应顺修学。

    述曰。第二申正。观谓观待。或是观见。基师依后。假谓现识似彼相现者。释前假立当果曾因。且观种子引用时。寻所引故。变似当果。观酬前时。寻所从生变似曾因。实现在故。测又解现识似彼相者。即种子识似有酬前引后相故。说之为似。即托此相。假说曾当。非谓观心变似相分(既牒假谓。明知释前假立之言。前释顺论文)。非常非断言离边中。基云。总论诸教三世。有三。一道理三世。即依种等曾当现位。立三世故。二神通三世。至智生时法尔皆有达三世用。非妄皆实。实能所缘唯在现在。三唯识三世。谓如现识似三世现。虽实唯识道理二种。恐滥妄缘。别开神通。

    有余部说(至)舍此信余。

    述曰。第二破上座部。于中有二。叙故。此叙执也。彼许有为有其二种。一极迅速。如心心所。但有生灭。虽一刹那。而有二时。如契经说诸行无常。有生灭法。二迟钝法。如色等法。具生住灭。虽一刹那。而有三时。依遍色心。经唯说二。且论速法略有二门。一同体异时门。谓一法体初生后灭。二异体同时门。谓前灭时后果体生。生灭虽殊。而但有体。前灭引果。后生酬因。连头起故。因果不断。胜军论师恐有断过。亦云现在三时别。初生。次住。后法未生。至异相时。后果方生(基云如此。测云。前法住时。后法即生)。破有二趣并成之失。设救生胜随当生名。佛初刹那成生死过。说入此论之所破也。上座结云。因果现有。非假施设。接灭而生。故离断常。过未无故。无大乘难。谁智舍此信汝大乘。

    有虚言(至)理必不成。

    述曰。第二破也。初破同体异时门言。时之极促名为刹那。如何一念而有二时。前后相违。宁同现在。次破异体同时门言。灭若现在。生名未来。既如有部许灭现在。后法之生应在未来。彼救未来无故非生故。未有名生。既是现在。即应已有还无名灭。宁非过去。以生违灭。灭若非无。以灭违生。生应非有。然如大乘许生现有。应如大乘灭应现无。又二已下结破初门。量云。汝说生灭体应非一。以相违故。如苦乐等。等取明闇解惑等类(大乘离法虽无生灭。有无体异。不同彼宗。现有一法。并生灭故)。测云。设难。为如苦乐违故体异。为如长短违而体同。解云不尔。彼宗自不许长短体同故(若大乘义。若为长时尔时非短。故体必无)。生灭若一法。生时应即灭故。由如灭时。生灭若异。体不应同。相违异故。如苦乐等。结文可知。

    经部师等(至)缘起正理。

    述曰。第三破经部等。等取室利罗多等许。彼云。不许去来有故。异萨婆多。三相在现。灭在过去。不同上座。种子前后能生异故。如大乘宗。相续不断。论主非言。理亦不成。余法持种。如下破故。

    此识无始(至)名阿罗汉。

    述曰。第七段释第十舍名位地门。广释有二。释颂文故。显诸名故。初亦有三。正释故。对异师故。结成故。此初也。断烦恼障究尽时者。测云。发业润生唯烦恼故。但尽烦恼。具三应义。基云。应者契当。应断应供应不受故。此据位全。除二乘金刚心。少故不说(二乘金刚虽未证灭。如不动地。应名舍也)。此不顺论唯取无学。又云。粗重永远离故。此云粗重。非但随眠无堪任性。至果离故。菩萨金刚虽尽惑气。但正断时。未证灭故。八地异门。不可为例。由此基云。此粗重言。但取种子。可依定从见道出供。现报。何故不得名应供耶。非一切时堪受供故。非圆满故。言不退者。基云。总有四种。一信不退。即十信第六。二证不退。入地已往。三行不退。八地已上。四烦恼不退。无漏道断。护法正义。二复次中。初回心者依第四也。复不动地依第三也。然论四理彼名不退。一烦恼不行故。如解深密。二驶流运转故。如十地论第十云。八地已上。于无相海。任运而转。基云。刹那刹那真俗双运无功用故。三诸行。起诸行故。如十地论。初六地中一身一行。而行一切行。此显实身。于一度中。修一切行。化百身等。但能修一。不堪双行(以上注)。第七地中。一身一切行。而得一切行(此亦实身。若其化身。又各修一)。八九十地。于一切身一切行中。行一切行(实身化身各于诸行得起诸行。基云六波罗蜜中。各修诸度故)。四念念增进故。如十地经。八地精进。于一念中能得百万大千世界微尘三昧。乃至能示尔许菩萨身。九地一念得十增祗百千佛土微尘三昧。示尔许身。十地一念进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定。能示尔许余诸功德增进亦尔(四中。初一烦恼不退。后三即行不退)。基云。八地已去。于初刹那。能得过前二阿僧祇。所行功德智慧一倍。第二刹那更倍前念。如是展转胜进倍前(十地经云。一念智乘[此]从发心乃至七地。百分不及一者。以后后刹那。非唯一倍故)问。八地上入生空观。入灭定时。不断法执。应不增进。何说念念。答。有诸释。测云。据法空位说念念增。唯八地上应有超劫(此释违论。菩萨地云。后二僧祗时必等故)。枢要二释。一云。实八地上不入灭定。般若经毁不令入故。谈自在力。彼入灭定。一云。定入灭定。不退菩萨入灭定时。转识赖耶俱不成故。然佛诃耽。非彼不入(今谓入地佛但诃入人空灭定。都无学法无胜利故。曾得自在易入出故。犹入法空。所引灭定。修平等智。学法成故。深细难入。未自在故)。既许入定亦有生空。尔时如何念念增进。观云。生空后智断通障等。平等性智增熏种故。证云。尔时利他除粗熏故(不动灭定起诸威仪。平等智增。自除粗重。有心生空说俱得)。

    有义初地(至)彼说非理。

    述曰。第二对异师也。基云。难陀论师等作如是解。二殊胜智者。正体后得。余文可解。

    然阿罗汉(至)无余涅槃。

    述曰。第三结成。

    然第八识(至)随义应说。

    述曰。第二诸名中有二。初对诸名辨舍差别。后明染净二位不同。此初也。梵云质多。此翻为心。种在其中。是积集义。能生诸法。名种子识。故有差别。此等诸名者。谓根本识亦意等。言契经者。即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也。基疏云。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阿摩罗识。古而立为第九识者。非也。枢要云。依无相论同性经。无垢识是自性识心。即真如理。故知无垢通二种也。测云。其无相论真谛谬(今存枢要。此既云镜智相应。知通有为。大庄严论第六云。此中应知。说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此心是阿摩罗识知通无为)。言菩萨将得菩提时舍者。谓但正舍。非已舍也。如来知根得初果故。

    然第八识(至)一切法故。

    述曰。第二染净位别。无染污故者。简烦恼等。无散动故者。简不定四。无漏寻伺亦功用勤。基云。佛果总无寻伺。如第七卷。任运说故。不假寻伺。言遍缘一切法者。如庄严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云。依圆镜智。诸处境识众像影现故(处内六处。[外]六处。识谓[识]通十八界)。基云。心等自性及相应法。皆悉能缘。见分亦现自证分影相应影故。此依何地。基云。有流通四无色。色界六地。游观通此地故。起现行者。唯第四定。以殊胜故(此解不然。余地种子。应非佛性。应无用故)。有说。通下六定。唯遍缘。非无色故。有说。唯是第四定有。余地总无。如六十九。如来功德多依第四。二疏同然。然基存初。测存最后。老和上云。测解为胜。种通诸地。不现何失。如所不入见道种子。彼非此类。三道种一。后生余故。

    云何应知(至)皆不得有。

    述曰。大段第二五教十理证有本识。总问答已。便引初教。诸部小乘共发此问。既非世间现量境故。以圣教量比量为证。此初教也。末那意识转识摄故等者。小乘不许有俱有依。唯说意识等无间依。故以比量成俱有依(自比量故。其末那等无不成失)。证云。有难此量法差别过。第七不用第八为俱有别依。转识摄故。如眼等识。相违决云。第七必用第八识为俱有别依。恒行心品摄非本识故。第八五数。言第八理应等者。基测云。并立量应言。第八理应有俱有依。是识性故。如眼等识。若宗法云。以七为依。有不定过。以末那识虽是识性。不用第七为俱依故。然今论主遂出依体。言以第七为俱有依。有难。此量有三种过。有法自相有法及法差别相违。如眼等识。是性故。应非本识。是初过也。第八不能受熏持种。第二过也(证云。今对大乘并违宗异今恐不然。现对小乘立自量故。设小乘人出斯过者。俱违圣大乘至教。终归成故。亦应歒立第八所熏具四义。由如苣胜)。应非以第七为俱有别依。三过也(证云。第六亦用七为别依。不定一分所立不成)。判比量难有相违决。量云。第八必无俱有所依。是根本故。犹如真如。又云。七八无俱有根。非六识性故。如眼根等。证师敌云。七八二识有俱有根。是缘虑故。如眼等识(非也。堕无穷故。相违决定唯一对故。今谓。二量并有不定。以五识等与自心所为根本故。心心所[虽]非六识性摄。有此根故。会判此云。若望心所。俱是所依根法处所摄。不待根故。非也。于心心所与力既等。违比量故。此第四云。心心所法离俱有根必不生故。五十五说。依异所依无处说根。异所依故。法处摄者。如本母释)。能所趣者。基测云。或业中有名为能趣。生有已去名为所趣。趣质具者。彼出二义。一器世间。是趣所须。二惑业。趣所由具。测许后胜。说惑业不说器故。或此俱说。所证涅槃者。如摄论第四。依他起性通为遍计圆成所依故。亦得说依此识故。三句如次三性依者。依他可知。后二句者。如论下云。迷故生死。悟故涅槃。故此遍计通能所计。圆成亦通能所证也。

    即彼经中(至)有如是义。

    述曰。第二教也。冥谛持捊变。转名胜性。用殊胜故。故颂对胜性能藏大等。论主具义三义释名。

    解深密经(至)有如是相。

    述曰。第三教也。以三义释阿那名。结生相续者。基云。初结生。后相续。名为执取。取诸有故。测云二义。一死有润生中有没心。皆名结生。受生有等一期五蕴。名为相续。对法第五自体爱名结生心故。摄论第三中有没心名结生心。世亲论云。能执受一期自体故。一云。正受生时名为结生。瑜伽第一中有生说时识已住结生相续故。今此论意。由识持种。结生续也。穷底通达。证解之异名也。愚即趣寂。凡位劣不宜闻。简俱生执。说分别言。入圣利根。亦可为说。不愚法者。堪信赖耶。生无色界。起灭定故。其愚法圣。虽不起执。摄大乘云。不求一切智。故不为说。然解深密普为发起说。第三教者。测云。通引二乘不定性者。故不相违。基云。若不愚法。虽决定性。亦为说(若趣寂凡有闻不闻。即同有性。未熟不闻。如根熟已。亦可宜闻。彼亦练根。应有闻故。则论偏简应成无用。三乘普履无三性道。然藏识教既有简别。故应如前趣寂凡位不堪信解)有性未熟应生诽谤。虽不为说。熟则为说。有大乘性。若凡若圣。若不为说。谁修入证。

    入楞伽经(至)第八识性。

    述曰。第四教也。楞伽者山名也。师子国东海内有山。如来入彼。为王神说。名入楞伽。境等风者。等取增上等无间等。

    此等无量(至)至教量摄。

    述曰。引四文已。结教非一。然有外人不许佛语。故无性论第三立三比量。彼初后量。以发智论应作不定(辨破亦救如彼论说)。故胜军师更立一量(广辨得失如因明记)。今此量中。诸大乘经。至教量摄(宗也)如增壹等(喻也)。因别有五。然初四对顺无我等。以六足论应作不定。虽顺无我。非佛经故。故以第五乐大乘许经摄故因助令无过。方得成立至教量宗。是则四对一一因中。加乐大乘许经摄言。四各成一至教量宗。及此四因令成一宗。别四总一。有五比量。二二因合即有六量。三合有四。总十五量。若彼不许诸大乘顺无我等。随一不成。还以乐大乘许经摄一因。成四对宗。亦有四量。

    成唯识论学记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