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学记最新章节!

等流乱起率尔未转依位。通善等故)。基云。此定通漏无漏。五识必由寻伺所引。入定闻声。唯初定耶。第七卷云。多由彼起。知非一切皆彼所引。言意随偏注等者。且说散位在定闻声。不随无记。唯善性故。测云。几种意识得与五识。解云。率尔染净等流。而非寻求及决定心。彼二唯缘过去境界。非现量摄。五俱意识。唯现量故。基云。集量论等。五俱意识是定现量者。必同缘故。五俱之意。亦无法执等。以此为证。三藏云。五俱意识。三性不定。现非量等。亦非一定(三藏为胜。如本母释。然集量论是现量者。且说初起。同缘率尔也)。

    得自在位(至)戏论种故。

    述曰。第二果位。基云。唯佛果者。初地已去。尚有不善。八地以去有无记故。问。此三性门。通塞云何。基云。善中通生得加。加中有闻思修三。自性虽无。彼所引故。如听经观字。而思法义。意成闻思所成。非生得故。香积佛土。鼻舌等识。类此应知。净土听法所生五识。岂非三恶之所成也。不善亦通任运分别。亦通有覆。亦意引故。四无记中。异熟等三。加第一云。随转发业故。通威仪工巧。四识缘威仪。五识缘工巧。唯除变化天眼耳通。是通果心而非变化。相从四中变化所摄。八十九云。欲界有变化。不是五识。实是上系。据意识中相似者说。或所变化。以欲界故。名为欲界。或有生得变化。但是异熟心摄。瑜伽自说。是生得变化故(彼瑜伽说。不许五识通愚慧品。威仪工巧四识五识。如实之义如本母释)。

    六识与几(至)种类差别。

    述曰。第二段释心所受门。于中有二。略标故。此一颂释标二门也。释论中二。初解六位。后解三受。此初也。解心所总名中。虽有多释。基疏一云。初义简无为。不依心起故。第二义简色不相应。无四义故。第三义简八识心王。自为主故。明行相中。心唯取总青等境相。心所兼取总别二相。基云。师谓博士资谓弟子。如师作模。弟子填彩。彩于模填。不离模故。测云。略不属当心所取总(初解为胜不离模故)。测云。且萨婆多西方四说。一云。心唯取总。心所唯别。用各故。一云。心通总别。心所唯别。心自在故。一云。心唯取总。所兼总别。胜不随苟故。一云。心及心所各取总别。事业同故。大乘同第三。所必随心。故作意别。于中测云。亦取心未所了。即诸心所所取别相。基云。即余心所所取别相。应皆识所未了。作意一法独能取彼众多相。由此作意能遍警觉(此解意者。所取别相。各有二义。一有体生心。二相于心现。余诸心所各取第二。作意通取彼第一相。[何]知然。由教理故。教者。伽云能起识相作意取故。瑜伽举识。此论举所。影显通取心所境生能缘相。理者。各取自所缘相。作意熏取彼各别。于理无[无]用故。作意应具领纳取像。等诸用故)。触受如前。想了顺起言说之想。思了顺生三性思相。瑜伽云。此者表所亦取总。云余处者。基云。中边论云。心唯总了。心所亦别。测云亦尔。又云。中边既无别说。应引西方末释之教。四一切者。瑜伽云。一切处。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今如次释。处谓三性。地谓三地。时心生时。一切并显。贪等虽通有寻等地。瞋等不遍随类??地。

    此六转识(至)三受容俱。

    述曰。第二三受。于中有二。因故。初亦有二。释颂故。诸门故。此中诸门。增数应知。云苦受亦由无漏起者。基云。后得智时起五识故。忧虽能为无漏加行。不俱起故。非无漏摄。如瑜伽云。苦根有漏无漏。以有漏为义。忧根有漏。以有漏无漏为义。罗汉苦根非断。无学随顺趣向不断法故。忧名非断。而非无学。故瑜伽说。五受根通见修非断。云总分四者。萨婆多云。苦通三性。唯除有覆。彼宗有覆欲界唯在身遍二见苦五识故。初顺彼宗。故云总分。然大乘中别立有覆。以理五俱。任运贪痴。基云。瞋不善故。此中除之。测云二义。一贪令痴。一分与瞋俱。痴是不善故。二五俱贪痴。亦通不善。以发业意所引发故。故前说为胜。观云。后说为胜。不发业言。非但纯苦意识相应。通简五识中发业故。瑜伽第一云。五识随发业转。又能取爱非爱果故(证救测存于义不亲)。证云。如上界惑。发不动业。欲界有覆。亦发福业。然约非福。云不发业。引瑜伽者。证无记或于苦可得。引杂集者。证不发恶是无记性。五增数中。初二延分。唯名喜者。基云。不通悦五根故。显扬自云。不竟遍悦故(异萨婆多。一切近分唯舍。初二根本唯喜。第三根本唯乐)。意中逼迫二义。基云。初长从义。后护法义。瑜伽不言边见无记。故今例言应知亦尔。枢要一云。以理言之。忧通无记。悔必忧俱。通无记故。然瑜伽云。忧非无记。随转门故(违此论意不应引此证意苦故。说悔亦与舍受俱故)。前师释云。瑜伽余三。谓喜乐舍。六容识中必不行故。后师夺言唯忧非舍。七八意识舍必现故(测师四句释瑜伽意。今将己[量]彼论记中也)。岂不已下对论应知。言八根者。眼等六根命舍根也。余师三计。一忧为第八。二苦。三形。彼伏难云。彼恶业招容无眼等。故论解云。令具受苦。身受触苦。形无用也。不同有部身根定成四根不定。此师容舍彼成熟不。基云。有亦无妨。对法等说。瞋于末位与舍俱故。或说无亦无妨(以初为胜。瑜伽论云。除粗段食余食故)。问。人迥受有意苦不。如贤愚经第十二云。央掘摩罗。人中得阿罗汉果已。被火烧故。答。有苦无失。然论上云。意中业果起无杂者。且说异界。对法第七。许受异趣满业果故(枢要难云。地狱意苦何不亦忧。乃至结云此义难解。今谓易解。如本母释故)。余处说彼有等流乐者。世亲摄论。彼随萨婆多说故(此论会文。违二十唯识。如瑜伽记通)。瑜伽论云。忧苦相续者。基云。随转大众部等。诸识并生。寻伺忧俱者。随转经部。寻伺唯在意识中也。显扬论等具显此义者。显扬第二云。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悦遍满希者。初禅近分如经。又说身一切处。无有少分乱生喜乐。所不遍者。初静虑根本故。等取瑜伽五十七等。乱生欣乐。通近分故。十一根者。意信等五十三无漏根及欣舍也。言多门者。五受有熟等。俱转门中三受容俱者。基云。且如定中闻声。定通欣乐。率尔耳识但舍受故。

    得自位(至)忧苦事故。

    述曰。第二果位。基疏三解。一云。有漏三识。虽唯二地。无漏五识通色四地。有五根故。如无色有无漏眼。泪下如雨。第七八识。唯第四禅。余地虽有而不现前。如无色界。见道傍修。有种非现。或七八种。唯第四种。七八德依彼边际故。一云。无漏五识亦唯初定。如有漏故。如寻伺等。上地无故。三识可尔。何有鼻舌。有三识故。类有二识。如有三尘类有香味。一云。无漏五识。唯第四定。如七八识。任情取之。证云。三禅五识。无色色根。无文可证(此义取舍。如前卷记。及本母释)。

    前所略标(至)义至当说。

    述曰。第二广释中有二。别显心所故。总决择故。初中此显初二位也。释中有二。初遍行也。引教三经。初后是起尽。经中是象迹喻经。初能变颂。已明五性。故今颂释略显遍义。言必由触有者。基云。由触有和。若触无时。心心所法。应乱散故。言此若无者心应无者。基云。若无能惊不起现也。思令心取正因等者。观云。心王亦取别相无疑。测云。思有二用。谓能自取正因等相。亦令心王取因等相。心虽自取不能令他。故不得云心取别相。又解。心王正取总相。但兼别相。初解为胜。证云。若如彼说。即成取别。若令他取是傍用故。今谓。思能令心随正因等。各造善等。故各为取。非了别取。和上此文可言思取。正因等相。令心造作。说唯取总。如??师故。

    次别境(至)如信贪等。

    述曰。第二别境中有二。正释故。诸门故。此初也。所乐三说。基云。第三最胜境稍宽故。末皆云有说等者。破萨婆多。彼十大地为遍行故。教理证力者。基云。现量等心名为证力。有部余师云。无拘碍为胜解性。若救根等。但由胜解增上力故。发起心等。不为所碍。故破胜。解待余无穷体类境者。基云。无分别智初起一念。各缘彼类。虽非曾受。曾受各故。测云。圆镜智初亦是能引。观智境类。第二念后。名曾受体。前心心所。或想势力。证云。此亿境之因。境心由自证。如是相见熏成种故。后时能忆。然非必由彼种生忆。彼种助余能忆心种。有无漏等。有相忆故。测云。从前加行慧境界故。定所行境亦名所观。且说善定名为智依。言但相微隐者。正理师计也。论主徴云。应说实言。今我知有定即心者。基测云。经部师计。观师问曰。本譬学师一切心所。皆心为体。念慧等喻所立不成。若末经部。立三四等。余心所法。思上假立。若对彼言。定非即心。有相符失。证云。此破末计。虽立余心所。而执经量唯定即心故。正理师引迦多衍尼子所造发智论等十大地故。论主破云。说十非经。证云。正法念处经十七云。各各自体。如十大地。何等为十。谓受。想。思。触。作意。欲。解脱。念。三昧。慧。涅槃经二十七云。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大小二经。皆言十大地。何言非经。解云。众贤等师。不诵正法念经。但信对法。依彼计破然正法念经。是正量部经。涅槃随彼转。非真实理。故非所依(此解不然。彼应证此为真实故。又佛经故如瑜伽论第三卷谓已会通故。今不重释之也)。

    有义(至)此类非一。

    述曰。第二诸门。且说三门。此初自类俱起门。基云。初义安慧师。西方共责。后护法等。既云别境。即非必俱。信愚昧类为止散心者。基云。但学负间住心等也。言合有十二者。谓有十句。二俱起也。从初第一历合后已。次以第二历合后三。乃至以第四合第五。为十二合。三俱亦尔。一于乐定习起欲解念。二于乐定观起欲解定。三即于彼境起欲解慧。四于习观起欲念定。五即于彼境起欲念慧。六于所乐观起欲定慧。七于定习观起解念定。八即于彼境起解念慧。九于定所观起解定慧。十于习观起念定慧。五句四者。谓于四境欲等五法。互除一故。

    第七八识(至)作事智故。

    述曰。第二诸识相应门。基云。初师会瑜伽云。眼耳俱时。意识相应智为二通。然不顺文。后师意者。随意识引微有欲等。得自在位。欲无减等。引十八不共法为证。

    此别境五(至)五受相应。

    述曰。第三五受相应门。初师此五五识不俱。意地迫受。唯爱为宗。后师。即引五十七等。证成欲等忧苦相应。五十九云。贪忧苦俱。即知彼心欲前境。

    ●论第六卷记

    已说遍行(至)及不害。

    述曰。善心所中有二。总问答故。广释故。此初也。言行舍者。此行蕰舍。简受舍故。

    论曰(至)定有十一。

    述曰。释中有二。正释故。诸门故。初亦有二。名数故。性业故。此初也。唯善心俱。释名也。简经部师。信及精进通三性故。如成实论。信品说也。又遮有部轻安遍善。故言唯善。定有十一。释数也。俱舍立十。除无痴善。以即慧故。正理十二。加欣厌故。正量十三。谓十一上加欣厌故。遮此增减。言定十一。

    云何为信(至)心净是信。

    述曰。第二性业。此明信也。泛诸心所。证云。缘用傍用不共为性。共他为业。言能得能成者。能得无为。能成有为。对法且自言我有力。此通他善。确者实也。适者向也。才也。未了心净以三释微。若持业释。应非心所。依主邻近。应共惭等。答。取依主不滥惭等。唯崇而善。言有说者。上座部也。言有执者。大众部也。或可二俱大乘异师。

    云何为惭(至)名自他故。

    述曰。次明惭愧。五蕰显扬云。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耻过恶。此论释云。依自法言。显别相也。如俱舍论言崇重故。羞耻过恶。显通相也。如对法故。杂心等说三种增上。一自增上。谓上品人。惭于自身不作谓恶。二法增增上。谓中品人。为护圣教。不造诸恶。三世世门增上。谓下品人。护世名利。不造恶也。今护法意。初二惭依。后为愧依。基云。有善恶者。名为贤暴。其所有法。名为善恶。双于人法。崇及拒故。应非实有者。体相虽同。相待有异。如长短等。应是假故。便违瑜伽八是实有。随缘何境皆有崇善拒恶义者。是傍用故。外云。岂不我亦同汝以羞自他。是傍用故。解云。相同不失。四难。一体无别难。二不相应难。三应假有难。四非遍善难。然涅槃经。对法论等。顾自他者二义。释通初义可知。后义意者。基云。崇善是顾自义。拒恶名顾他义。于己益名自。于己损名他(顺正论云。现在恶因名自。后世恶果名他。各据一义)。

    无贪等者(至)必应别有。

    述曰。次三善根文亦可知。有谓三有。彼因名具。苦即三苦。彼缘名具苦。具有具。何差别测云。大小许贪不缘无漏。唯大乘许瞋痴缘无漏。基云。为顺之因。唯是有漏。为缘之因。亦取涅槃欲。能发贪等故(此何为证。谓论下云。委细说者。贪瞋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既许邪见[述]缘灭道欣相应贪。缘[述]因故)。贪遍三界。发业润生。总说有有具。瞋唯欲界。发业力胜。故言苦苦具。如烦恼见者。如断善等。断疑惑等。有胜用故。后护法宗。谓此三法六识相应。即简疑等。正烦恼摄。简不信等。具此二义。起恶胜故。为不善根。既根难治。须二对治。

    动谓精进(至)胜进别故。

    述曰。次释精进。基云。勇者升进。悍者坚牢。二乘究竟道等释无足义。二加行者远近二也。

    安谓(至)转安适故。

    述曰。离重名轻。调畅名安。

    不放逸者(至)定无别故。

    述曰。此不放逸。体即四法。幻别功能。假说不逸(基[云]解如此。此意四法各有傍用。随此损彼。四法四分。总立为一不放逸体)。岂不傍修是此相用者。正理师等。立实难假。言无穷。四法能防修。而许必待余。不逸亦应尔。待余成无穷。余文可解。

    云何行舍(至)即心等故。

    述曰。由不放逸先除杂染者。基测二说。一云。不放逸是无间道。行舍是解脱道。一云。虽同刹那。义说先后(以后为胜。俱遍善故)。

    云何不害(至)是无瞋故。

    述曰。为显慈悲二相别者。四无量中。慈即无瞋。悲不害也。前说大悲以无瞋痴为体。今何故悲不害为体。基云。彼据实体。此幻假成。或彼大悲。此但是悲。言有说者萨。婆多宗。

    及显十一(至)不应齐责。

    述曰。释颂及字。及言总摄余心所故(基云。自下诸门分别。今谓不尔。释颂字故)。梵音言遮有二义。一及二等。及义即显十一各别。等义即显等取余法。今论但约等义解也。准阿含经杂事品等。染有多名。翻彼善中有种种名。然离十一体无异故。不别立之。不嫉等。等取八十九中不愤发不恶说等。言不悭憍等。准八十九。等取不研求不大欲等。此中不覆。初护法义。如下随涅槃中说。不慢三释。第三正宗。根本惑中。慢疑无翻。故别论之。不疑三中。基测评后。五十八云。犹预简择。即翻彼故。证云。存中行相翻故。然疑下云。令慧不决。非即慧故。随烦中翻小十者。如前已说翻中随者。已有惭愧。大随之中。唯散乱不知正念三法。不翻入善。故今别释。测问。正念翻忘。染净俱是念。正定翻散乱。净染应俱定。解云非例。染净俱名念。齐用念为性。名中定散殊。故体亦非一。何故不立不悔眼等。如遍行等。通三性故。言相用别者。信等八有体相及用。舍等无体。有别胜用。简不忿等。唯义无用。又贪瞋痴。无惭无愧。及不信等。遍染六识。害虽染少。而遇重故。善中别立。失念散乱不正知三。虽遍六识。正翻别境。善中不立。失念正知。若痴分者。翻即无痴。然随相增。言入别境。言解理通者。基云。善法顺理融通不述故。

    此十一法(至)相用别故。

    述曰。已下诸门有十。此初假实门也。

    有义十一(至)三地皆有故。

    述曰。第二俱起门。惭愧同类依处别者。以羞耻同缘自他故。如苦乐受不俱起也。此于境定。有信无放。据容有说。十遍善心。非必不俱未必俱(然许惭愧。必不俱等。犹违论说十遍善心)后即正义。十遍善故言定加行。得定地名者。欲界闻思。近加行时。有调畅故。然第二好。

    此十一种(至)必有轻安故。

    述曰。第三识俱门。五识二义。传说初师。佛无五识。以十五界唯有漏故。后即正宗。虽有三释。正者。测云。初定三识。及佛五识。始有轻安。以五识言举大数故。

    此善十一(至)如理应思。

    述曰。后七门也。谓十一唯善者。三性门。言余门者。第十有异熟等总摄门故。信等六根者。并未知根通有漏故。依离转断言唯修断。若不生者。如无想定。北洲业等亦见所断。如缘起支后当释。

    如是已说(至)疑恶见。

    述曰。明烦恼中。有三问答。释故。此初二也。言恶见者。乖理名恶。非必不善。

    论曰(至)杂染法故。

    述曰。释中有二。正释故。诸门故。初中总别。文相可知。此初三不善根也。有谓三有异熟苦果。有具者。能生惑业及器世等。若以四谛。测云。有唯苦谛。具通苦集。贪缘灭道。而不顺增。故非有具。又解。贪不缘无漏。基云。下说与见等具缘无漏。起缘生贪者。皆名有具。萨婆多云。缘无漏贪。是善法欲。大乘爱佛贪灭皆染污。证云。灭道不顺不增瞋等犹名苦具。虽不顺贪。宁非具。然耶见俱贪缘灭道。理有未尽。若谤灭道拨好事。与瞋相应。定无爱俱。若增益见。缘非灭道。计为彼故。不缘无漏。若身见俱。唯缘苦故(拨好瞋俱依容俱说。拨他好事。未必瞋故。道计非道。既非依处。容生贪故。和上云。如闻佛性。计为我爱缘无漏也。贪总不缘无漏法者。理难成立。定爱理应通爱无漏法故)。言邪定者。五见也。余文可知。

    云何为慢(至)起亦无失。

    述曰。德谓道德。有德谓人。七慢者。对法等谓慢乃至邪慢。九者慢类如发智论。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有等。有劣。无胜。无等。无劣。七中初三。及以卑慢。并九慢类。于劣等胜三品处生。如应别配。我慢于我增上邪慢。于德处生。基云。邪慢令无谓有。增上慢者。己德少分。谓多得胜。即二(慢类二说如俱舍十九。依发智论。七中三慢。若依见次第有殊。成三三类。初三如次过慢慢??慢。中三逆即彼。后三即慢过??慢。依品类足。初一我慢从三慢出。谓慢过慢慢过慢。三观劣等胜计别故。我等从二。我劣从一。有胜等三逆次同彼无胜等我胜我劣。后释尽理)。俱舍十九。七通见修。婆沙云。九通见修断。大乘亦同。

    云何为疑(至)非慧为体。

    述曰。犹预简择者。大乘论第八云。分别异觉也。觉即慧故。又训释中。慧上加毗末底。般若眼目异名故。大乘异师非别部义。后正义云。由同时疑或异时疑。令慧不决。非即慧也。若南是智。以毗助之。反名为识。难意可知。界谓字界。界是因义。缘助转变非必旧体。

    云何恶见(至)多受苦故。

    述曰。第六见中。初总。后别。此初也。恶谓毁责。故通有覆。于诸谛理颠倒推度者。基云。即唯迷理。虽缘有亲疏。迷理义等故(此未尽理。瑜伽论云。自[地]等十惑展转。相缘。且如我见缘邪见者。与见取缘。有何亲疏。虽言迷理。唯缘事故。但可迷用。有亲疏耳)。

    此见行相(至)分别起摄。

    述曰。第二别中有五。此初我见也。分别行缘蕴。不分别所起处。有二十句。分别行缘蕴。分别所起处。谓一为我。余四为所。各具璎珞僮仆窟宅。成六十五。伽五十八云。二十句是分别起。准之六十五亦尔也。等言等取界处为句。广如对法记。

    二边取见(至)分别起摄。

    述曰。处中行道谛。出离灭谛也。趣谓意趣。六十二见中。三十七摄。三十是常。七是断见。皆意缘我。有断常故。等言等取十四不可记中。常无常等。五十八云。皆分别起。四遍常者。初三依定。第四寻思。如大论记。基云。依定所起。通上界系。四一分常。如大论记。基云。下界我见。计梵王我生一分常。但不得缘他地之法。别为自我。他我计故。半无常者。此虽非断。执故染慧。非五见摄。又解邪见。前解为胜。不说一分通邪见故。有想十六等。如大论记。然长阿含梵断品云。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等者。准瑜伽论。可云有色后生有想。以有色等。唱我体性。有想等者。当生处故。译家错也。基云。有想十六。无想十六。无想八论。依定寻伺。皆容得起。俱非八论。见诸有情入非想定。想不明了。作如是执。唯寻伺非依定(有顶必非色界。宿住通之)。七断灭者。人欲色天。及四无色。各计彼依后方得断灭。亦大论及梵动品。

    三邪见(至)皆邪见摄。

    述曰。谤因果等。如对法记。二无因等。十五邪见。如大论记。基云。自在者自在天。世主即大自在天(测一云。四天王经。护世四王故)。释谓帝释。梵即梵王。余物类者。自性时彼不许我但计常义。故非边见。依五十八。苦下邪见。计差别故。非真见摄。基。一切物因集下邪见。然不计胜。设计为胜。非缘见或及眷属故。是邪见摄。计耶解脱。虽非胜计胜。而不缘见或。不计。能得净。非道计道。亦非见惑。不计为胜。故非二取(既为道谛何不为胜劣相灭故)。等者等取十四不可记中有边等也。

    四见取(至)非二取摄。

    述曰。二取也。然有处说者。对法大论第一卷等。各一行相。有二义故。一影显各具二故。二随转萨婆多故。然五十八说。各具二皆胜。亦得涅般净故。若不影略及随转者。如何五十八。迷四谛中。非灭计灭。说为邪见。而非见取。非道计通而非戒取。故知二用双依见名见取。双依戒名戒取。不尔邪见(枢要证谓意趣不[因]如对法记。已简择之)。

    如是总别(至)或分别起。

    述曰。第二诸门中。有十门。此初俱生分别门。言总别者。六亦十故。基云。边见二释。俱取无失。文理互强故。于中禽兽证俱生者。五十八云。我见有二。俱生者。一切异生乃至禽兽。并皆现行。分别起者。诸外道等。计度起故。观云。由此恶趣。都无分别起惑。范云。不尔。下唯言纯苦。不言杂受故。证云。纯苦趣中及禽兽等愚钝之类。不起分别。论有诚文。于杂受处。如鬼龙等。黠利之类。亦得听法。种种计度。应有分别。如经中说。有鬼打舍利弗头。陷身入无间狱。无明发行必同世。若人愚钝。但为衣食。未必往恶。同禽兽故(今准智论杂受可造。如彼论云。宿作龙瞋毒忿志。放大电雨。水陈害人。生狱故)。

    此十烦恼(至)相应无失。

    述曰。第二自类俱起门。此初贪也。问。憎爱二境别。行相亦相违。如何贪苦俱。瞋亦乐相应。基云。爱迫二境得起故。行相不违。故无此失(由爱逼心。容一境故。如杂集论。贪与苦受非一向违。瞋与乐俱准之可知)。瞋疑违贪同瑜伽等。爱所陵别。大论五十八。贪不与俱。所依染恃。同第五十五。对法第六。说得相应(一云论主道理说)。与五见俱。诸处大小。同无别义。

    瞋与慢疑(至)或无或有。

    述曰。第二瞋也。内境所恃。非所瞋故。对法第六五十八说。瞋慢不俱。外境所几所增同故。五十五说。瞋与慢俱。初疑不瞋故。五十八说。不相应久便瞋故。对法许俱。顺违事者。顺己之恶疑无果。即瞋相应。违己之恶疑无果时。即不相应。与二取俱。如文可知。然五十五。瞋见俱者。约六烦恼总相说也。计乐蕴故。对法论云。瞋非见俱。计苦蕴故。瑜伽二文。瞋与见俱。乐断有瞋。苦断无瞋。此及邪见引证如前。

    慢于境定(至)一分亦尔。

    述曰。第三慢也。与此相应。诸论皆同。然与断见不相应者。违瑜伽论。如彼论记。身见一分亦尔者。测云。执极苦蕴为我无慢。非极苦蕴为我有慢。下云恃苦劣蕴爱相应故。明知非极苦中有慢。基云。此约粗相下文相(测解不然。下受俱中云俱生慢意苦俱故。基亦违论。此论穷理会诸教故)。邪见一分者。测云。拨无乐蕴亦非慢俱。违己情故。基云。拨无苦集不与慢俱。拨灭道可与慢俱。以恃己乐陵灭道故(初解不然。执苦蕴断。亦顺己情。应慢俱故。然断意时无所陵恃。据苦之时。何所陵恃。后亦不然。如拨苦集无所恃甍。拨灭道时。应无所陵。存恃己乐。非邪见故)。寂云。身见随顺。断见杂起。邪见拨无。当果之者。不与慢俱。故言一分(此师唯许常见上首。及增益邪见容有慢俱。观师一解。同此身见。范师一解。同此邪见。存此释)。

    疑不审决(至)定不俱起。

    述曰。第四疑也。基云。简择犹预虽与慧俱。五见不俱。必审决故。望余如前渐向后故。

    五见展转(至)有多慧故。

    述曰。第五诸见。如五十八云。复次五见。是慧性故。互不相应。自性自性不相应故(与智相难如本母释)。

    痴与九种(至)必由痴故。

    述曰。第六以疑望九。对法云。无明有二。一烦恼相应无明。二不共无明。此且说初。

    此十烦恼(至)起慢等故。

    述曰。第三诸识相应门。称量等者。等取犹预推求门也。即是慢等行相门故。不同分别所起之惑。非分别。

    此十烦恼(至)欣乐俱故。

    述曰。第四五受俱起门中有二。实义故。粗相故。如五十九云。先约粗相。令修行者解无乱故(即指五十五卷已说)。今约巨细。令久行者了差别故。此论具释初中四文。此初贪瞋痴也。如五十九云。任运烦恼若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又云。不任运贪。或于一时乐欣相应。或于一时爱苦相应。或于一时与舍相应。瞋痴亦尔。准此文知。五识亦有分别起惑。说苦俱故。恶趣不起分别惑故。贪会违缘等者。逐难解释。如五十九。于乐不会。贪忧苦俱。于怨没苦。瞋欣乐俱。

    有义俱生(至)能发彼故。

    述曰。第二慢也。恃苦劣蕴者。如五十九。若卑下慢爱根俱故。第二义云。亦若俱者。五十九云。俱生诸惑意地一切受相应故。分别慢等。等取一切见断烦恼。邪教等者。邪思惟言。彼不造引恶趣业者。五十九云。要分别烦恼发恶趣业故。基云。此据总报多分为论。至别报者。修断亦发(此不尽理。如大论对法记等)。准知前师。彼趣有分别烦恼。前生势力故。造恶趣业(疏尔)枢要云。纯苦造感善趣业耶。解云不遮。俱言。无分别惑。不说无人天业故(既唯纯苦[通]恶趣业。何妨造善及杂受处。如大论记)。又解。不起。不共无明。何得造人天引业。若论别报。善恶俱得(内法异生。虽无共造福不动。同无现行。而种力别。如大论记)。

    成唯识论学记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