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俗诠最新章节!

    天亲菩萨造颂

    护法等菩萨造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明西蜀沙门 明昱 俗诠

    科从二卷中广辩唯识分二。一三种能变。至七卷中竟。二五种外问分五。一假说我法。二种种分别中解释颂意分三。一正释颂意。二别释缘义分五。一广明缘义。七卷末竟。二依处立因。

    如是四缘依十五处(至)便显此因是语依处。

    问答以明依处立因也。如是下。标举。云何下问。一语下。释依语依处。立第一随说因。谓法名想者。释语依处。以有法故。依法立名。以有名故。寻名注想。言语随生。故法名想。是语依处。谓依下。释随说因。语即能说。义即所说。随说即义。语处即因。故即能说之语。为所说义之因也。复引集论。证此随说。是名想见。名字即名。取相即想。执着即见。若依彼论说名想见。便显此中立随说因。是语依处。瑜伽云。三界法。施设名为先。故想转。想为先。故语转。由语故。随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故依语依处。施设随说因。

    二领受依处(至)或成或得此是彼观待因。

    释依领受依处。立第二观待因。宗镜云。观待此故。此为因故。于彼彼事。若求若取。此名彼观待因。如观待手故。手为因故。有亲持业。观待足故。足为因故。有往来业。谓所下。释领受依处。以能受为果。所受为因。以果必受因家功能。然后成果。故云能所受性。谓观下。释观待因。瑜伽云。诸有欲求欲界乐者。彼观待此。于诸欲具。或为求得。或为受用。或有欲求色无色界乐者。彼观待此。于诸所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乃至诸有不欲苦者。彼观待此。于彼生缘。于彼断缘。或为远离。或为受用。是依领受依处。立观待因。大都以观此受此。此即所观所受为因。彼观彼受。彼即能观能受为果。

    三习气依处(至)谓能牵引远自果故。

    释依习气依处。立第三牵引因。谓内下。释习气依处。习气即种子。以不能即生现行果故。名未成熟。谓能下。释牵引因。宗镜云。一切种子望后自果。名牵引因。瑜伽云。由净不净业熏习诸行。于爱不爱趣中。牵引爱不爱自果。

    四有润种子依处(至)谓能生起近自果故。

    释依有润种子依处。立第四生起因。谓内下。释有润依处。即是润生贪种。既沃润已。即得能生现行果故。谓能下。释生起因。宗镜云。即诸种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瑜伽云。爱名能润。种子是所润。由此所润诸种子故。先所牵引各别自体当得生起。

    五无间灭依处(至)具摄受六辩无漏故。

    释依六处。立第五摄受因。前之三处。即三种缘。第八作用。即所作法。第九士用。即能作人。所作业。如作殿堂。作具。如斧斤等。作用。如人受用器具等。二俱除种子者。即除亲因缘。第十真实见。即无漏见。除引自种者。亦除因缘。谓摄下。释摄受因。总摄六种。受为一因。故名摄受。除真实见依处。摄受五。辩有漏法。兼真实见依处。摄受六。辩无漏法。宗镜云。除种子外。所余诸缘。名摄受因。瑜伽云。由欲系诸法无间灭摄受故。境摄受故。根摄受故。作用摄受故。士用摄受故。诸行转。如欲系法。如是色无色系法亦尔。或由真实见摄受故。余不系法转。是故依六依处。施设摄受因。

    十一随顺依处(至)及能引得无为法故。

    释依随顺依处。立第六引发因。谓无下。释随顺依处。三性种果。各有随顺功能。以一引多。以劣引胜。皆随顺故。谓能下。释引发因。宗镜云。即初种子所生起果。望后种子所牵引果。名引发因。瑜伽云。谓欲界善。能引欲界胜善。亦能引色无色界。及出世善。色界善。能引色界胜善。亦能引无色界。及出世善。无色界善。能引自地胜善。及引出世善。出世善。能引出世胜善。及无为法。

    十二差别功能依处(至)及各能得自界果故。

    释依差别功能依处。立第七定异因。谓有下。释差别依处。功能即色心等法。各各种子。谓根尘识。及善染等。各有种子势力引生。因果相称。如十善业。定引人天。不引三涂。十不善业。定引三涂。不引人天。以善不善功能各别。性不相称故。谓各下。释定异因。宗镜云。种种异类各别因缘。名定异因。瑜伽云。由欲界诸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故。能生种种自性功能。色无色界亦尔。

    十三和合依处(至)皆同生等一事业故。

    释依和合依处。立第八同事因。谓从领受下。释和合依处。即前诸处。唯除语依处。余十一处生等事业各各皆同。名为和合。谓从观待下。释同事因。即前诸因。唯除随说因。余之六因生等和合。故名同事。宗镜云。从观待因。至定异因。如是诸因。总摄为一。名同事因。瑜伽云。谓由获得自生和合故。欲色无色及出世法生。如生法和合。住异灭法亦尔。

    十四障碍依处(至)谓彼能违生等事故。

    释依障碍依处。立第九相违因。谓于下。释障碍依处。即违损法。能违能损生等事故。谓彼下。释相违因。宗镜云。于所生法。能障碍因。名相违因。瑜伽云。由欲色无色及出世法。将得生事。若障碍现前。便不得生。住异灭法亦尔。

    十五障碍依处(至)谓彼不违生等事故。

    释依不障碍依处。立第十不相违因。谓于下。释不障碍依处。即无违损法。于生等事。无违损故。谓彼下。释不相违因。宗镜云。此障碍因。若阙若离。名不相违因。瑜伽释义。翻上应知。

    △二依处立因竟。下三二因摄十。

    如是十因二因所摄(至)彼二因亦有非因缘种故。

    牒科标举。引论证十因二因所摄。菩萨地者。瑜伽十七地中名也。彼谓第三率引。第四生起。名能生因。所余诸因。即随说等八。方便因摄。彼中约胜偏说。将牵引生起二因。分属能生。余八。分属方便。此说下。论主发菩萨地中隐义。谓彼能生因。不但偏摄牵引生起二因。犹有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四因中已成未成种子。皆属能生因故。方便一因。不独余八。即牵引生起二因中。有非因缘种。亦是方便因摄。问。引发等四。既许能生。何故菩萨地中。略此不说。答云。虽有现起等。谓六因内四因现起。虽有能生因义。如六因外四因自种。而多间断。故菩萨地。略此不说。又立种名。以亲办果。如谷麦等。所余因。即方便因也。谓方便因。不但八种。总十因中。非因缘法。皆名方便。即初随说。二观待。五摄受。九相违。以上四因。及六因中非因缘法。总说为方便。皆是生熟因缘种余者。即前成熟未成熟外。非因缘法。方便因摄。问。菩萨地说二因为能生。所余为方便。此中何以六因为能生。十因为方便。答云。非牵引生起二种。唯属彼二因。余之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中。有因缘故。非唯初二五九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之八因。名所余因。而彼牵引生起二因中。亦有非因缘种故。

    有寻等地说生起因(至)彼生起因中有非因缘故。

    复引论证十因二因所摄。有寻等地者。谓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此亦瑜伽十七地中名也。彼论中谓生起一因。是能生因。所余九因。方便因摄。此文下。论主发彼论中隐义。谓彼论说生起因者。亦说六因现行种子有因缘义。皆名生起。除因缘外。非因缘法。皆方便摄。问。有寻地说生起一因为能生。余九为方便。何故复说六因为能生耶。答。非此生起唯属生起一因。彼余牵引。引发。定异。同事。及不相违。五因中。亦有因缘义故。非唯彼九。非因缘义。名所余因。即彼生起一因中。亦有非因缘义。

    或菩萨地所说牵引(至)余方便摄准上应知。

    此释菩萨地随胜偏说义。非能生因。即方便因也。以二因中因缘义胜。唯说二因为能生。不说有方便。非方便因。即能生因也。以余因内增上义多。偏说余八为方便。不说有能生问。菩萨地说牵引生起二因为能生因。有寻等地。何故只说生起为能生。不说牵引。答云。有寻等地等。虽生起下。释成。非因缘种。即方便因也。以生起因。去果相近。亲生现行义显。偏说生起是能生因。有因缘种。即能生因也。以牵引因去果疏远。亲生现行义隐。故不说牵引是能故因。余方便摄。准前释义。

    △三二因摄十竟。下四缘处摄因。

    所说四缘依何处立(至)而少隐故略不说之。

    所说下。问上四缘于十五处。如何建立。十因二因。如何相摄。论说下。引菩萨地论文。答上缘依处立之问。谓依第三习气种子依处。第四有润种子依处。立因缘。依第五无间灭依处。立等无间缘。依第六境界依处。立所缘缘。依所余十一依处。立增上缘。此中下。论主发论中种子隐义。谓论说种子。不唯第三第四依处。亦摄十一随顺。十二差别。十三和合。十五不障碍。总上六依处中。有因缘义。皆名种子。问。既许六处共名因缘。菩萨地中。何故不说。答云。谓虽现起随顺。差别。和合。及不障碍。四依处中。亦有因缘。而多间断。故菩萨地。略此不说。或彼下。释彼论中立种子名。或种下。释有寻等地。唯以第四为种子义。亲疏取舍。义如前释。言无间灭下。释等无间。及所缘缘。依处隐义。谓此二缘。不唯第五无间灭依处。第六境界依处。余十三处。亦有中间二缘义故。但少而隐。故彼论中。略不说也。

    论说因缘能生因摄(至)初能生摄进退如前。

    引论答上四缘摄十因二因之问。谓二因中能生因。即十因中牵引生起二因。摄因缘。二因中方便因。即十因中余八因。摄增上缘。十因中摄受因。摄中间二缘。以摄受因中。有六依处故。问。若增上缘。方便因摄。方便因。即余八因。中间二缘。何通摄受。以摄受因。方便因之余八摄故。若许方便。摄后三缘。是余八因摄后三缘。何唯摄受。摄中二缘。答云。虽方便内具后三缘。而增上缘随多分说。等无间缘。及所缘缘。摄受因中名相显故。故亦偏说。初能生摄。进退如前者。菩萨地以牵引生起为能生。有寻等地唯说生起为能生。前以亲疏隐显辩明。故云进退如前。

    △四缘处摄因竟。下五因缘生果。

    所说因缘必应有果(至)谓除前四余所得果。

    问答以明因缘生果有五种名义。异熟果者。业报身也。宗镜释云。有漏善者。简无漏善。自相续者。简他身。及非情。若但言异熟。不摄别报。今言异熟生无记。摄总别报主。以善恶业为因。招无记性为果。因果不同性。故名异熟果。等流果者。同类果也。宗镜云。等谓平等。流谓流类。如第八识中三性种子。各生三性现行。果与因性同故。即心种子生心现行。色种子生色现行。有漏无漏亦尔。离系果者。圣所证也。宗镜云。以择灭无为为体。体是无漏。能断道之所证得。名离系果。以离障染所系缚故。士用果者。作事成也。瑜伽云。一类于现法中依止。随一切工巧业处。起士夫用。所谓士农商贾书算占卜等事。由此士夫之用。成就诸稼穑财利等果。增上果者。四果之余也。宗镜云。增上殊胜。名增上果。但除四果外。余一切所得果者。皆是此增上果收。此增上果最广。如四缘中增上缘。五见中邪见。不简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但有所得果。于前四果中所不摄。皆是增上果中摄。如眼识为眼根增上果类。

    瑜伽等说习气依处(至)不尔便应太宽太狭。

    引论答上依处得果。随胜偏说。谓第三依处。及第十一。第十。第九。此四依处。得前四果。所余十一依处。得增上果。习气处言下。释论中隐义。以习气处言。显诸依处感异熟果一切功能。皆摄在习气处中。凡言诸字。即余十四依处。故结云。不尔。便应太宽太狭。谓若不是举一摄诸。而唯取一者太狭。广取诸者太宽。

    或习气者唯属第三(至)余已显余故此偏说。

    释论中随胜偏说之义。或习气下。谓异熟因。虽余处亦有。此习气依处。亦有非异熟因。而异熟因。去果相远。习气依处亦尔。故论偏说习气依处得异熟果。随顺下。谓等流果。虽余处亦得。而随顺依处之引发因。招等流果。义相显胜。故偏说之。真见士用。俱如此释。所余下。释论偏说余十一处。得增上果之义。谓前四果。虽各依一处。而十一处。亦得四果。虽于四处亦得增上。而十一处。招增上果行相显现。故偏说之。

    如是即说此五果中(至)十因四缘一切容得。

    如是十因。四缘。配属五果。总答前问因缘生果之义。先明五因一缘得异熟果。牵引为正。余因为助。七因二缘得等流果。引发为正。余因为助。言初后者。初即因缘。后即增上。五因一缘得离系果。摄受为正。余因为助。士用果中。虽二义别释。皆以摄受为正。但助因缘多少不同。若以士用依处观之。彼处除种子。即不得用牵引生起二因。及与因缘。当以前义唯用增上缘者为善。唯增上果。因无正助。缘非增减。故云。十因四缘。一切容得。

    △五因缘生果竟。通上二别释缘义竟。下三正释缘起。

    傍论已了应辩正论(至)五识唯托第八相故。

    结前傍论已竟。起后缘生分别。答前种种分别问义。本识。即第八识中种。即八识各亲种也。以种子生现分别时。一生则已。无重生义。故无等无间。谓各下。释上容作三缘义。谓八种分别现识。各有亲生种子。是彼因缘。种既生识。识即缘种。为所缘缘。若诸种子。于所生识。有能助力。或不障碍。是增上缘。染位种生。缘既如此。生净现行。亦唯三缘。故云亦尔。现起分别。展转相望。容作三缘者。明现行八识。互相缘义。非同前种生现。故无因缘。谓有情类。自八识聚。与他八识相望。唯有所缘增上。以非自类前。后生灭。故无等无间缘。又自八识。互相望时。有相助义。故有增上。亦非前后灭生时说。故无等无间缘。所缘缘义。有无不定。八于七有下。释成。谓第八识。与前七识为所缘缘。以前七识。必仗第八为本质故。前七于八。无所缘缘。以余七识。非第八识所仗质故。又第七识。于前六识。前五无所缘。第六有所缘。以前五识。不缘内故。又余六识。于彼第七。无所缘缘。以第七识。恒缘第八。不缘外故。又第六识。于前五识。无所缘缘。以前五识。唯托相分为所缘故。余五于彼第六识前。有所缘缘。以第六识。内外色心。自在缘故。

    自类前后第六容三(至)能熏成彼相见种故。

    释上现起分别。三缘皆具义。自类前后者。即各识自类前灭后生时也。第六容三者。谓前灭后生时。有等无间缘。即缘前念。为所缘缘。诸识同聚。为增上缘。余除所缘者。谓余七种识。各有定境。第八缘三境。第七缘第八。前五缘相分。故云取现境故。五虽唯缘相分。若于自类后念生时。亦许缘前念为所缘者。则前五第七。如第六识。亦有三缘。前七于八。所缘容有者。虽则第八因中不缘前七。而所缘相见种子。是前七识能熏成种。故云容有。以缘种子。能熏前七气分有在。

    同聚异体展转相望(至)勿见分境不同质故。

    此明心所互不相缘。故无所缘。唯有增上。同聚异体者。诸心所也。所仗质同者。于境同缘也。此义未尽。或依下。别显有相缘义。谓诸心所。于一相分。互为质起。故名缘相。如识中种。触等五所。共为相质。是相缘义。不尔者。谓若不许共缘种子。无色界中无所缘境。以无色界。唯缘种故。设许变起定果色时。第八王所亦定缘种。勿谓见分所缘之境。不同质故。故于相分有相缘义。

    同体相分为见二缘(至)但说现起互为缘故。

    此明四分互缘义。谓一识中。虽有四分。唯是一体。故名同体。为见二缘者。相能引生见分。是增上缘。见分即缘相分。为所缘缘。见分于彼。但有增上者。以相分非能缘。故无所缘缘。见与自证。相望亦尔者。见有分别。引生自证。是增上缘。自证即缘见分为境。是所缘缘。自证于彼。但有增上者。以见分不缘同体自证。故无所缘缘。余二展转。俱作二缘者。谓自证分。证自证分。互引互缘。故有所缘。亦有增上。此中下。结成前说。现起分别。展转相望之义。

    净八识聚自他展转(至)相分理无能缘用故。

    此明转依位中所缘皆有。不同前说未转依位。有无不定。唯除见分非相所缘者。相非能缘。无所缘义。

    既现分别缘种现生(至)于非亲种亦但增上。

    蹑前问辩。谓现分别。许缘种子。现行方生。种亦理应许缘现行。种子方起。故问云。现行与种。于各亲种。能作几缘。答云。种必不由中二缘起。谓种子位中。必不由所缘缘。等无间缘起。何以故。得心心所时。立彼二缘故。现于亲种。具作二缘者。亲生现行为因缘。相助引生为增上。与非亲种但有增上者。种既非亲。不生现行。无因缘义。种望亲种。同前现行。

    依斯内识互为缘起(至)如余论中具广分别。

    依斯下。结前缘起。牒破外执。分别言者。牒前颂中彼彼分别生之言也。随胜立名。有多种别。或说为二者。谓堕意。不堕意。界内堕意是识。界外不堕意是智。三者。心意识也。四者。善等四性也。五者。因果苦乐舍。五位分别也。如瑜伽论中广明。

    △三正释缘起竟。通上二种种分别竟。下三生死相续分三。一牒义标问。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者。牒大乘唯识正义。由何有情生死相续者。问也。谓无外缘。内心不起。心不起故。业自不生。既无业种。世间有情。由何而有生死相续。

    △一牒义标问竟。下二举颂总答。

    颂曰由诸业习气(至)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前二句。颂三种习气。诸业。即有支习气。二取。即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后二句。颂生死相续。意谓由三习气。生死相续。何假外缘。方成生死。

    △二举颂总答竟。下三解释颂意分四。一业果相续。

    论曰诸业福非福不动(至)业招生显故颂先说。

    福业。即有漏善思为体。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非福反上。具业多少。住一境性。不移动故。名不动业。即上二界定地之业。以定能令住一境故。业之眷属。亦立业名者。谓引业为种。满业为眷属。故云。同招满引异熟果故。设问云。业起即灭。何能招果。答云。业虽无义能招当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名为习气。是业下。释习气名。简曾现者。从熏习成。简非曾有。既名种子。简非现起。如是下。释业习气招异熟果。是增上缘。非因缘故。二取习气。皆属能取。所取有四。一取相见。二取名色。三取心及心所。四取本末。本即总报。末即别报。言彼取者。彼上四种所取。皆是我执名言二取所摄。彼所下。谓彼种子从熏习生。故名习气。此显下。释二取习气。于异熟果心心所法。为因缘种。非增上故。俱谓下。释俱字。谓有支业种。及二取种。和合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者。谓二取种。为亲因缘。有支业种为疏增上。由有因缘。方显增上。由有增上。助发因缘。问。论言业种。但疏增上。何颂先说。答。由业能招趣生显胜。故先说之。

    前异熟者谓前前生(至)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释后二句颂。以答生死相续问也。问。既以二取为正因缘。果报无穷。何有前后异熟果耶。答云。虽二取等。谓生死相续。由三习气。有恒有间。有难有易。互相资助生死义成。由业习气受果有尽。而性别难招者。前前异熟尽矣。由二取种受果无穷。而性同易感者。后后异熟生矣。是为生死相续。言有尽者。业如香臭。力有尽故。言性别者。果与业种性不同故。果唯无记。业属善恶。言难招者。以业招果。异世方熟。等流增上二果合说者。以增上义宽。有等流处。必有增上。等流故性同。增上故易感。由感下。牒释正义。破外执情。此颂下。结显颂中说唯识义。谓三习气。皆是心心所法为自性故。故不离识。

    △一业果相续竟。下二习气相续。

    复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至)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总标三种习气。以为生死相续之因也。名言习气者。习气即种子。此名言种。即所知障种。于境取像。安立名言。是所知义。有为。即生住异灭色心法也。蕴处界三色心等法。皆以名言所知为亲种故。名言下。复开二种。释成上义。以显色心差别。能诠音声。是相分色法。了境王所。是见分心法。由依境故。而起言说。依言说故。而能了境。皆是色心妄织成种。故云随二名。言别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以色与心。义各别故。

    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至)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我执习气。即烦恼种也。于自他处执我我所。烦恼随生。熏成种故。我执下。复开为二。释成上义。以显俱生分别见修所断烦恼异故。由我执故。故有自他种种差别。

    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至)于差别果是增上缘。

    有支习气。即业种也。十二缘中。行有二支。俱名业故。不说行支者。行乃过去因。此显现熏成种。故说有支等。有支下。复开二种。释成上义。以显善不善业爱非爱果诸趣别故。应知下。结显三习气中。唯说我执有支。于善恶果是增上缘。以显名言习气是亲因缘。

    此颂所言业习气者(至)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会通颂论所说三种习气名义。俱等余文义如前释者。前说业种二取种俱。及前前后后异熟等义。

    △二习气相续竟。下三业苦相续分二。一亲疏缘义。

    复次生死相续由惑业苦(至)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释生死相续由惑业苦。无明一支。发业。爱取二支。润生。此三烦恼总名为惑。行有二支名诸业。识等五支。及生等二支。总名为苦。惑业苦三。摄三习气。无明爱取。识等生等。即是我执名言二习气。行有二支。是业习气。前二下。明惑业苦三。属二种缘。前二习气者。即上惑业二种也。以业烦恼唯能助感。名增上缘。第三习气者。即上苦种也。以此苦种亲生苦果。故名因缘。颂三习气。如应当知者。惑苦二种。即是二取。业种。即是诸业习气。惑苦下。释三习气。名义有别。惑即无明爱取名能取。苦是苦界。名所受。故惑与苦。俱名为取。业不名取。无著义故。

    △一亲疏缘义竟。下二惑等摄支分四。一牒前标举。

    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至)如论广释。

    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无明以行蕴中痴为体。行以身语意思为体。识以八种识为体。名色以五蕴为体。六入以六根为体。触体即遍行中触。受体即遍行中受。爱体即三界贪。取体通取烦恼。有体即识等五及行支种。生体即识等五现。老死体即生支变灭。

    △一牒前标举竟。下二能所各二。

    然十二支略摄为四(至)别助当业皆非行支。

    无明与行。是过去二支因。故名能引。能引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果故。此中无明。能发行故。行为业者。有善恶故。即彼下。别释行支名正感义。谓行感后世。故非顺现受业。行既名正感。故非别助当业。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至)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此是现在五支果。故名所引。即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前无明与行所引发故。此中下。明识五种有摄不摄义。此中识种。谓本识因者。以异熟有三。谓异熟识。异熟生。异熟色。异熟识种。望识现行。名本识因。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者。谓余异熟生异熟色名余因。名种摄异熟生。色种摄异熟色。后三因者。即六入触受。故云如后三种。或名色种总摄五因者。未正。名摄识触受三因。色摄六处一因。兼名色支。共成五因。所言因者。即种子义。于中随胜立余四种者。随六处支。色中义胜。随识触受三支。名中义胜。六处与识总别亦然者。总即名色支。别开色为六处支。名为识支。集论下。执者引证名色种摄识支义。论说识为能引者。谓行业种。即是识故。识中业种。既名识支。则异熟识种。不属识支。而当名色所摄。展转迁变。理必应然。经说下。论主引缘起经。以通集论之妨。业为能引。识为所引。由业熏识。招于当识。故说业种识种俱名识故。以此观之。不同集论唯是能引。无识支义。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者。论主破前执名色支。摄识支义。问。经说业识俱名为识。亦可业识俱名为业。以同时故。岂不互名。识等下。答。谓识等五。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等相各异故。谓识是主是总是胜是因。名色等四。是伴是别是劣是果。相各有异。以显行业一支。体非前后因果等别。何名识支即业种耶。或依下。重解识等有差别义。由斯下。复明识等是现行。行支在因时。无现行义。何执业种名为识支。复由下。重明识非业种。谓业是能引因。名未润。识等是所生果。名已润。以果不同因。故云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至)亲生当来识等种故。

    此是现在三支因。故名能生。瑜伽十卷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文繁不录。今详此论。是从无明发起诸行。由行引发识等五果。又于果上复起无明。于所缘境。领受生爱。爱后执取。爱取合润。即前能引行业及所引识等五果。转名为有。以行及识名色六入触受六支。俱能近有后有生等果故。故后章云。已润六支。合为有故。又四取者。一欲取。二见取。三戒取。四我语取。有处下。二义释有支。虽未尽理。亦不相违。

    四所生支谓生老死(至)老非定有附死立支。

    此是未来二支果。故名所生。谓从下。释成生老死位次第。离脱前身。未投后阴。名为中有。后身已生。名为本有。

    △二能所各二竟。下三问答广明。

    病何非支不遍定故(至)经说非有非彼全无。

    病何非支。问也。不遍定故。答也。谓病不遍。亦不定有。故不立支。问。老不定有。何故立支。答。老虽不定。容有遍义。故附死立。诸界下。释成老有遍义。名色不遍。何故立支者。质也。以无色界无色支故。故云不遍。定故立支者。释也。谓名色支。一定有故。故别立支。以名色支。在六处前。六处未满。皆属名色。又名色支。亦遍有故。言未名六处。及未名意处者。显是名色支摄。由斯下。引证十二有支遍三界有。则名色支亦遍三界。爱非下。问。以据不爱恶趣。故云非遍。定故别立下答。谓唯不求者。无有爱故。若生善趣。定有爱支。问。第三果人。不起贪爱。何非不遍。答。不还果人。虽不起爱。然取润生。定有爱种。又爱下。答爱支亦遍有也。谓生恶趣。于顺我境。亦生爱故。依无下。释经中意。

    何缘所生立生老死(至)分位相生说识等五。

    问答以明因果位别也。谓在因时难知。当今果位显了。故立五支。令其易晓。以在果位易了差别相故。立生老死。令生厌故。谓续生下。释立五支二支次第名义。名五因者。以有续生后果功能故。言三苦者。生即行苦。老即苦苦。死即坏苦。然所生下。结上二世生果立名。未来名三苦。令生厌故。现在分五支。令易知故。

    何缘发业总立无明(至)而爱润胜说是爱增。

    问答以明发业润业别义。发业者。业初起也。以无明懵重。故能发业。润业者。业成就也。以爱取情沈。故能沃润。十一殊胜事者。一所缘。二行相。三因缘。四等起。五转异。六邪行。七相状。八作业。九障碍。十随转。十一对治。且依初后者。谓数数溉灌。必有初后。取是着义。以初于境。唯立爱名。后于境中。有取着义。故依初后。分爱取二。无明发业。一发则已。故无二义。问。既分爱取。何云爱力偏增。答云。虽取支中等。

    诸缘起支皆依自地(至)若现若种于理无违。

    释无明缘行等义。如下无明发上行者。例无明发行。必依他地。不尔下。引辩。谓伏下地无明。能起上地定行。若不许依他无明能发行者。彼上地定。应非行支。若谓自地无明发自地行。彼地无明。犹未起故。何有所伏。能起彼定。问从上生下下生上者。缘何地受。而起爱支。答云。亦缘当生地受者。例同无明依他地义。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至)或应过此便致无穷。

    释上因果同世异世。谓无明至有为十因。是现在。生与老死为二果。是未来。故云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已润则受现报。现报定是同时。故云或同。未润则受后报。后报便成异世。故云或异。若二三七。各定同世者。二即生老死。同属未来。三即爱取有。同属现在。七即无明等。亦同现在。故各同世。如是下。结显一重因果。轮转义成。离断常过。谓果生非断。因灭非常。施设两重者。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意在显轮转离断常。立一因果则已。故云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者。显因果之多。

    △三问答广明竟。下四分属诸门。有十五章。

    此十二支义门别者(至)七分位中亦起善染。

    第一假实门。谓有生老死三支是假。余九是实。已润六支。即行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已润果。合为有者。业从己润。和合妄造。故说业有是假。即识等五三相位别。名生等故者。亦显生等二支。依识等五支假立。三相别者。即生老死。增长名生。衰变名老。坏位名死。五是下。第二一非一门。瑜伽云。几是一事为自性。谓五。故今论云。无明识等一见分事。余非一事者。即行等七支是也。三唯下。第三染不染门。三者。无明爱取。是烦恼性。故名唯染。七者。识等五支。生等二支。是异熟果。属无记性。名为不染。若容起染。假说通二。余通二种者。行有二支。染不染故。无明下。第四独相杂相门。无明爱取。纯是染故。名为独相。行等九支。通善染故。名为杂相。六唯下。第五色非色门。非色即心。故无明等六。唯属心法。识是心王。无明爱取。是染心所。触受二支。遍行心所。余通二种者。行等六支。通色心故。皆是下。第六漏无漏门。无明下。第七四性门。无明爱取。是染心所。唯通不善有覆无记。行是业种。故唯善恶。有虽亦业。以是行支。及识等五支。合为有故。依行支故。通说善恶。依识等五。说无覆无记。言余七者。即识等五。生等二。是异熟果。唯无覆性。若起善染。亦通三性。

    虽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至)生净居等于理无违。

    虽皆下。第八三界门。谓欲界中。一切支全。色无色界。一切支分。上地下。释上二界。一切支一分义。六行相者。一苦。谓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因苦。欲界俱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果苦。二粗。谓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因粗。此身为三十六物。屎尿臭秽之所成就。是果粗。三障。谓烦恼障覆蔽真性。不能显发。是因障。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果障。四胜(亦曰净)。谓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欣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欣初禅禅味之乐。是果胜。五妙。谓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欣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为粗。即欣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果妙。六出(亦曰离)。谓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即欣初禅心得出离。是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欣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果出。所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出。是求上生者所起六种行相也。一切下。第九学无学门。谓十二支。非是学与无学圣人所有。彼有漏善以明为缘。即与有支相违。不造后业。故于苦果。亦不迷求。问。不感后有。何生上界。答。杂修等。有漏天中修无漏。名为杂修。言故业者。乃无云福生广果三天之业。

    有义无明唯见所断(至)余九皆通见修所断。

    第十见修门。此义未正。谓无明支。唯见道断。无修道断。要迷下。释诸圣者无有无明。不迷谛理。不发行业。故于后有亦不迷造。爱取二支唯修断者。显是俱生。无见所断。引九种心。证唯俱生。杂集论云。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与自体爱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