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俗诠最新章节!

    天亲菩萨造颂

    护法等菩萨造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明西蜀沙门 明昱 俗诠

    修习位中。解释颂意分四。一广明转依。二修断证义分三。一问答标数。二依数别释分四。一明十圣地。二修十胜行。三断十重障分二。一正释十种。九卷竟。此中第二二障所摄。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至)八地以上毕竟不行。

    总举烦恼所知二障。摄前诸障。前标十障。今举十一者。为前十地断障之后。复有着碍二愚。名有余障。故有十一。深密经云。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瑜伽云。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烦恼障中。分别起者。是见所断。以真见道。能顿断故。彼现起时。从无始来。直至地前。加行渐伏现行。初地已断种子。若俱生者。是修所断。直至等觉。金刚喻定现前顿断。彼现起时。亦从无始乃至地前。起四加行。唯得渐伏。初地以上。至第八地。能顿伏尽。如阿罗汉者。喻此烦恼永不行义。问云。既如罗汉。令永不行。何前七地。犹起贪等。答云。前七地中。虽亦暂起贪等烦恼。为度众生。故意而起。起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者。以八地中。无功用故。于九地中。心自在故。若登十地。法自在故。故后三地。化利有情。已得任运及二自在。不由故意起贪瞋等。故说烦恼。毕竟不行。

    所知障中见所断种(至)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释所知障。分别起者。是见所断。以真见道。能顿断故。彼现起时。从无始来。直至地前。加行渐伏现行。初地已断种子。若俱生者。是修所断。彼十无明。名不染污。故于十地。渐次断灭。乃至等觉。金刚喻定现前顿断。彼现起时。亦从无始。至于地前。加行渐伏。登初地来。渐伏渐断。乃至十地。方永伏尽。八地下。释所知障。于后三地。随识有无。谓第六俱所知障种。于后三地。不起现行。无漏观心智。及无漏真如果。相续无间。能违彼故。第七识俱细所知障。犹可现行。于第十地。得法自在。法空智起。彼障方伏。前五转识。相应心品。虽未转依成所作智。于后三地。是无漏位。障伏不起。问云。二障体同。何不同断。答云。虽修道中。不断烦恼。而彼种子。亦渐断灭。三位断二障者。一见道位。顿断分别二障种子。二修道位。渐次伏断俱生烦恼所知种现。三金刚定。能永断尽二障种子。问。前说十地。各断一障二愚。及彼粗重。何唯三位断耶。答云。虽于十地渐伏渐断。然三断道。名相显胜。故偏说之。

    断二障种渐顿云何(至)一刹那中三界顿断。

    问答以明断障渐顿。先释第七识俱二障。俱是顿断。无渐断义。无学果者。二乘出三界。菩萨第八地。以不动地。名无学故。故说三乘无学果时。顿断三界烦恼障种。又第七俱。所知障种。唯菩萨断。故成佛时。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者。谓第七识。烦恼所知。俱无分别。无见所断。纯是俱生。唯修所断。任运内起。是俱生义。无分别起。故名无粗。对粗说细。既无粗名。细亦不说。故云。无粗细故。余六下。次释前六识俱烦恼障种。顿渐断义。若见所断。唯是顿断。故云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若修所断。随其所应。二乘有利钝。菩萨一刹那。故随所应有顿渐故。二乘见道。同在欲界。于欲界中。即证初果。菩萨见道。加行无间。即登初地。故于初地得证人空。初一类下。释钝根渐出离者。于三界中。共有九地。欲界唯有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名为四地。无色四空。亦名四地。地各九品。分软中上。预流果人。断欲界修所断惑。至第五品。即中中品。名一来向。至第六品。即中软品。证一来果。以有余惑。必一来生。名一来果。断至第八。即软中品。名不还向。至第九品。即软软品。证不还果。欲界惑尽。必不来生。故名不还。此第三果。居色净居。断上八地各九品思。至七十一。即第九地软中品惑。名罗汉向。断最后品。名软软品。证罗汉果。以尽烦恼。名阿罗汉。次一类下。释利根顿出离者。谓于三界九地烦恼合为一聚。共作九品。从上中软九品别断。杂集十三卷云。复次如说预流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入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品品别断者。谓先顿断欲色无色界修所断上上品随眠。如是乃至软软品。顿断三界者。谓如见道所断。非如世间道界地品品别断。此义以何为证。如指端经说。诸所有色。乃至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团。一积。一聚。如是略已。应观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皆苦。乃至广说。依如是义。但可建立初后二果。不立第二第三。名顿出离。菩萨下。释菩萨乘。于余六识相应烦恼。亦唯顿断。无渐断义。谓彼烦恼。初地顿伏。至金刚定。顿断彼种。又余六识相应烦恼。二乘见修二位随断。无金刚位。菩萨见道。及金刚断。无修道断。以永伏故。

    所知障种初地初心(至)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释余六识俱所知障。唯菩萨断。见所断者。缘外境粗是分别起。见道顿断。修所断者。缘内境细。是俱生故。修道方断。通缘下。总结前顿渐断有多种。二乘下。别释钝根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因时望果名无间道。以近果故。果时望因名解脱道。以离因故。为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加行胜进。或总起。或别起。所有顺决择分善根。名加行道。所有前前。望后后进。名胜进道。菩萨下。释彼根利。渐断障位。智起惑除。分证真理。非要别起无间解脱。以加行等四种断道。刹那前后皆容具故。故不别起。

    △二二障所摄竟。通上三断十重障竟。下四证十真如。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至)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总牒前科。文中别释。遍是周遍。行是行相。谓此真如。遍一切处。而显行相。故于初地。顿断分别二障所显真如。极喜证故。最胜真如。二地所证。以二地中。具净尸罗。名道共戒。戒为德本。故云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胜流真如。三地所证。以三地中。胜定总持。流出无边妙慧。故于余法。极为胜故。梁摄论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流法界。无摄受者。无执取义。以四地中分证菩提。名出世道。无界系属。远离身见。故无我执所依取故。世亲菩萨云。于此如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州人。无系属故。应知此如。非是我执我慢。我爱无明。边执见等所依取故。无别真如。五地所证。以五地中。真俗两智。合令相应。故名无别。

    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至)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无染净者。根本智也。以六地中。深观缘起。引无分别本智现前。故云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无性菩萨云。由缘起智。令无分别智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法无别者。七地所证。妙无相道。即相无相。名妙无相。故云种种安立。而无异故。慈恩大师云。虽诸教法。依如建立。如无异故。又于教中立种种名。法界实相等。而如无异。不增减真如。即八地所证。以八地中。不随净增。不随染减。亦名相土所依者。亦八地中无功用道。任运现身。及现土相。俱得自在。亦是此中不增减义。无性菩萨云。法外无用。所以不增。法体不坏。所以不减。世亲菩萨云。于诸相中。而得自在。随其所欲。即能现故。如欲令土成金宝等。随意成故。相约现身。土约器界。智自在者。即心自在。故九地中。证此真如。得心自在。成就四种无碍解故。业自在等。等诸法业。即十地中证此真如。得法自在。故于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得自在。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至)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设有问云。真如一体。何有十耶。故此答云。虽真如等。又问云。既是假立。一达一切。何后建立余九种耶。故又答云。虽初地中等。古德引慈恩疏有展转多难。文繁不录。

    △四证十真如竟。通上二依数别释竟。下三总结修证。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至)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总结广辩十地十行。及断十障。证十真如。四科之义。显二转依。由此证得。

    △三总结修证竟。通上二修断证义竟。下三转依六位。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至)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总标六种。文中别释。力即势力。能谓功能。谓于资粮加行二位。已悟唯识相性。名为胜解。已发大菩提心。名为惭愧。学修现观渐伏粗惑。名损染种势力。勤修六度。发三勇猛。名益净种功能。问。地前三贤未登圣位。何名转依。答。虽未断障等。以真见道得根本智。亲缘真如。故名通达。断分别起二障种尽。得证二空。俱生犹存。故云一分。修谓修持。初心不退。习谓习学。净行随增。故于十地。数修施等十种胜行。渐断俱生烦恼所知。分证十地十种真如。名真实转。引摄大乘。释二转依通十地义。彼以前六有无相通。释通达转。后四地中。无相修习。释修习转。多令非真不显现者。不无有少。所以前云。第七所知。于八地中。犹可现行。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至)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前所转依。但名分证。此中究竟。故名圆满。由三大下。牒前因行。金刚下。释断惑证果。等觉位中。普光明等十大三昧。名金刚定。俱生二障。极微细种。名本来粗重。修因历多劫。证果一刹那。故名顿证。来际可穷。果终不退。恒化有情。利乐无尽。怖大乐小。故名下劣。以彼二乘。乐独善寂。唯证人空。于利生事。心不喜乐。速断烦恼。证真择灭。名下劣转。堪绍佛位。任度有情。故名广大。谓菩萨乘。欣大悲心。利生为事。故于生死。无出离心。又于涅槃。不欣静想。二空俱证。二障顿除。菩提涅槃。不求自得。名广大转。此中下。释此颂中说转依意。唯取第六广大转依。不同二乘。独断烦恼。故云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三转依六位竟。下四转依四义分四。一能转道。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至)所证所引未成办故。

    总标四种。文中别释。能转。即智。智能转妄复真。故名能转。先伏后断。故又分二。一能伏者。谓二障种。有生现行势力。以修六度。及加行等智伏之。故云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下。释通有漏无漏。及顿渐伏惑义。谓六行渐伏。唯通有漏。加行后得。亦唯渐伏。通漏无漏。根本顿伏。唯通无漏。故云随其所应。渐顿伏彼。能断道者。谓起根本无分别智。方能永断二障随眠。故说此道。定非有漏。及加行智。有漏下。释成。谓第七识。念念执我。令第六识。所行施等。不能忘相。故名曾习相执。虽有漏道常起现行。而不为损。亦无所益。故能断道。唯取无漏。又加行智。即勤勇乐欲求所证果。所引发故。但能伏惑。及至断时。唯本后智。故能断道。不用加行。

    有义根本无分别智(至)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初义谓后得智不断随眠。理犹未尽。次义正理。谓根本智。迷理迷事二种随眠。俱能正断。后得但断迷事随眠。相观分明。无倒证故。分别迷心。名迷理。任运迷境。名迷事。是二别义。故瑜伽下。引证上义。出世断道。即根本智。世出世断道。即后得智。纯世间道。即前所除有漏加行。以有漏道。是曾习故。相执引故。又加行智。地前伏除分别二执。未能永断。亦是世间。故云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杂集云。从初静虑。乃至非想。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前故。由斯下。总结二智俱能断惑。义有别故。迷理随眠。通见修者。六卷云。分别起惑。及细俱生。皆迷理也。

    △一能转道竟。下二所转依。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至)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所转即是漏无漏种。种必有依。名所转依。依有真妄。复分为二。一持种依者。谓有虚妄分别本识。能持一切染净法种。故为所依。修圣道时。转令舍染得净法故。问。依他起性。岂非染净依耶。答。余依他等。迷悟依者。谓有真实真如性故。能作迷悟生起根本。故染净法依之得生。修圣道时。转令舍染得净法故。问。余依他起。岂非迷悟依耶。答余虽亦作等。

    △二所转依竟。下三所转舍。

    三所转舍此复有二(至)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所转同前漏无漏种。二非真实。可断可弃。名所转舍。前断后弃。复分为二。一所断舍者。真智除惑名断。永不成就名舍。彼种下。谓断二障种子。不起我法现行。无现行故。不对妄情。由此便舍遍计所执。所弃舍者。胜法圆明。劣法自远。所依纯净。染不能依。名所弃舍。余有漏法。即异熟果。劣无漏者。即变易死。二种舍已。彼二现行毕竟不生。亦说为舍。既舍种子。亦舍现行。由此下。明变易生死为劣。分段生死为胜。初义未正。谓有漏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前舍故。次义正理。谓金刚定时。但断二障极微细种。犹未舍彼漏无漏法。与无间道不相违者。无间在因。不违因种。意显果位。方与因违。菩萨应无生死法者。谓变易生死。从有漏与劣无漏种生。此种若断。无变易故。此位应无所熏识者。以无间道。犹有持种异熟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者。谓无间道。既无诸种。何不名佛。后解脱道应无用者。前既成佛。后起解脱。复何所用。由此下。结成正义。

    △三所转舍竟。下四所转得分二。一所显得分五。一总标涅槃。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至)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所转即前所断二障。障尽得果。名所转得。得由生显。复分为二。一所显得者。谓大涅槃。问。涅槃自性。本来清净。何名所显。答。此虽本来等。问。既有障染。何名本来自性清净。答。此依等。

    △一总标涅槃竟。下二别释四种。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至)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谓此涅槃。是圆寂理。一切法中。同一实相。由圣凡位有差别故。分为四种。文中别释。本来自性者。不简凡望及色心等。皆具圆寂真如性故。故云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下。释本来清净平等共有义。与一切法下。释名涅槃义。梵语涅槃。此云圆寂。寂则不与诸法一。以诸法相各显现故。圆则不与诸法异。异诸法者。不圆满故。离一切相一切分别者。释体清净。寻思路绝名言道断者。释离分别。唯真见道入圣位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非使能寂。故云本来自性涅槃。有余依者。谓有分段生死苦所依也。以诸圣者。最后苦身未曾灭故。唯烦恼障。种现永寂。即名涅槃。瑜伽云。住有余依。堕在众数。犹有众苦。所得转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言众数者。即五蕴身。身为苦聚。故名众苦。有微苦者。彼虽出障。未离最后分段生死。故有微苦。无余依者。无最后身苦所依也。故云真如出生死苦。障尽苦灭。显真如体圆满寂灭。故名涅槃。瑜伽云。住无余依。不堕众数。永无众苦。而于六处。永不相应。无住处者。不住生死。及涅槃故。若住涅槃。无度生用。若住生死。无断障用。又能断障。及能度生。故名无住。虽有无涯利生大用。其体本寂。名为涅槃。不同二乘。住涅槃义。

    △二别释四种竟。下三凡圣有无。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至)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此简凡圣涅槃有无。一切有情无后三者。未断障故。二乘唯三无后一者。住涅槃故。唯我世尊具四种者。圆满证故。

    △三凡圣有无竟。下四问答广辩分三。一如来涅槃。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至)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善逝者。如来十号之一也。善入尘劳。故曰善逝。此问世尊远离二种生死。何有余苦所依。答云。世尊虽无实苦所依。而现比丘。同断烦恼。似有苦依。故说有余。或苦依尽。可说二乘。入无余依。非苦依在。方说如来有有余依。以现似苦。亦可说为有余依也。是故世尊。于四涅槃。圆满具足。

    △一如来涅槃竟。下二声闻涅槃。

    若声闻等有无余依(至)非如一类入无余依。

    若声闻下。问也。谓于余处有二说异。一说声闻唯有余依。无无余依。以无余依。是佛果故。二说声闻都无涅槃。岂有下。答上问中第二说义。谓尽烦恼者。岂彼无涅槃。有余涅槃。亦定有故。然声下。释有有余依涅槃。身即最后身。智即能断智。烦恼虽断。身智犹存。故令无余圆寂义隐。说彼无有无余涅槃。非彼都无有余义故。尔时下。答上问中第一说无无余依义。尔时者。即烦恼障尽。证有余涅槃时也。此时未证无余圆寂。说无无余。非彼后时身智俱灭。众苦永尽。无有无余涅槃义故。或说下。又作一意。解释问中第二说义。谓依佛果。故说都无。不依前三而言无也。又说下。亦别一意。释上问中第一说义。不定性者。不是定要断苦入圆寂之种性也。故说刚才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证菩提。入菩萨道。由彼决定愿乐力故。留身久住随愿度生。非如定性一类声闻。定要断苦入于圆寂。依此种故。故说声闻无无余依。问。有余无余二种涅槃如何证得。下文答释。

    谓有二乘深乐圆寂(至)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此是释词。谓有下。释证有余涅槃。深乐圆寂者。显是定性声闻也。彼能下。释证无余涅槃。现苦者。现在生死苦也。有为者。色心等有作用法也。身智俱舍。名无余依。是涅槃义问。既无身智。谁证涅槃。答云。尔时虽是无有最后身智。显依圆寂。入无余依由彼身智证。可说有身智。八卷云。依变化身。证无上觉。非业报身。故不违理。问。无余涅槃。与佛无差。何故二乘。与佛有异。答云。依真如体。说无差。依真如用。说有异。故知声闻。有体无用。以彼无有利生用故。唯佛世尊。体用圆具。

    △二声闻涅槃竟。下三二障涅槃。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至)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

    诸所知下。问所知障。是无记性。不能正感生死。如何断彼亦得涅槃。彼能下。答。谓所知障。障法空智。不生悲愿。利乐有情。故断障时。显法空理。即无住处。生死涅槃。俱不住故。若所知下。复问云。既断所知得无住处。是所知障。亦障涅槃。何断所知。不得择灭。彼说择灭。是涅槃义。择灭离缚。彼非缚故者。答也。谓择灭无为。离烦恼缚。而证得故。彼所知障。性非有缚。故断彼时。不得择灭。既尔断彼宁得涅槃者。外人又问。非诸下。论主答。谓诸涅槃。有择灭摄。有非择灭摄。故云非诸涅槃。皆择灭摄。不尔下。谓若不许非择灭摄者。本性清净。应非涅槃。能缚下。释择灭义。诸所知下。释断所知不得择灭义。然断彼下。释无住涅槃非择灭为性。故四下。释四涅槃。于六无为。有摄不摄。初即自性清净涅槃。后即无住处涅槃。唯真如无为摄。中二者。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唯择灭无为摄。

    若唯断缚得择灭者(至)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问六无为中。不动灭无为。受想灭无为。于四圆寂中。是谁所摄。答中非择灭者。不同中二涅槃究竟永灭。不动等二。说暂离故。问。择灭法中。有非择灭否。答。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或无下。又作一意解无住处。亦择灭摄。问。既后涅槃亦择灭摄。岂不滥同中二耶。答中谓虽名择灭。有二义别。有余无余。是灭缚得。断感生死烦恼得故。无住涅槃。是灭障得。断尽余障而证得故。故四下。释四涅槃。于六无为。摄不摄义。不动等二无为。非择灭摄。例显后三涅槃。是择灭摄。既所知下。外人难。说烦恼下。论主答。引烦恼障。例明所知。圣教依胜。名说障一。理实二障。通障二果。

    △三二障涅槃竟。通上四问答广辩竟。下五通结所显。

    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总结四涅槃中。唯后三种。所显得摄。非第一者。以彼自性。本清净故。

    △五通结所显竟。通上一所显得竟。下二所生得分二。一总标菩提。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至)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者。牒科标举。问。菩提自性既是本有。何名所生。答。此大觉体。虽是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诸圣者。以修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相续无尽。又所知障。是心心所分别而生。菩提智种。亦心心所无分别起。今转所知证菩提者。以智为体。故云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一总标菩提竟。下二别释智品分六。一四种智体。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至)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云何下。标问。言镜智者。从喻得名。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图镜智。谓此心品。离诸分别者。显此智体一切烦恼所知障垢。永出离故。所缘行相。微细难知者。非愚昧等智可知故。不妄不愚一切境相者。庄严论云。大圆镜智。普于一切所知障境。不愚迷故。性相清净离诸杂染者。智体光明。鉴净无垢故。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者。唯无漏德。所依止故。能现能生身土智影者。一切身土。此智能现。余三种智。是此智影。故云能生。无间无断。穷未来际者。显寂常义。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者。显光明义。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至)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言平等者。从所证得名。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所谓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一切领受缘起平等。远离异相非相平等。弘济大慈平等。无待大悲平等。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一切众生敬爱所说平等。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证此十相。故名平等。故论云。谓此心品等。妙观察智不共所依者。所依即根。以智各有所依之根。名不共依。妙观智。以平等智为不共依。平等亦以圆镜为依。故云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者。显常住义。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妙观察者。从摄持所观境立名。佛地经云。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又云。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又云。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乐。言摄观者。摄者藏也。观即观察。以此智品。于总持门。善能观察。亦能摄藏。不忘失故。言功德珍宝者。即六度道品等。作用差别者。即神通妙用等。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至)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成所作者。从作三业得名。佛地经云。由是如来勤身化业。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技傲慢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庆语化业。宣扬种种随所乐法。文义巧妙。小智众生。初闻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决意化业。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余身语意。文繁不引。

    △一四种智体竟。下二心品名智。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至)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总结四智转心品得。二十二者。谓此四智。能转心品。各二十二。即遍行五。别境亦五。善位十一。寻伺位中随取一法。为二十二。故此下。通明八识相应心品。即此四智。以前五识共转一智。即成四种。故此意云。若不以二十二法为体者。则于佛地有为功德摄不能尽。而总摄尽佛功德者。是转八识相应心品。如次而得四种智故。问。他处言转八识成四智。何云相应心品耶。答云。智虽非识。漏无漏位。强劣相反。欲令有情依智舍识。说识转得。

    △二心品名智竟。下三转智位次。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至)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通释四智心品转依位次。初有义下。未正。谓圆镜智。金刚定时。即初现起。以异熟种。及所知种。同时舍故。相应心品亦转镜智。若谓尔时镜智不起。异熟识种亦未转依。染障既尽。净种渐增。尔时何识能持净种。次有义下。正理。谓此心品直至后时解脱道起。种识俱空。镜智方起。即成佛道。故云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现起。异熟识种金刚道时。种未顿舍者。以异熟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又无间道。金刚喻定。非障有漏异熟识种。及劣无漏诸法种故。此有漏种。及劣无漏。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下。难破前执。谓金刚定。若断识种。应无所熏。若无所熏。无漏净法。应不得增。法不增减。应成佛果。岂无间道。即成佛耶。故说此品。从解脱道。初成佛故。尽未来际。相续不断。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至)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此智因中相应第七。恒执我故。名不平等。于转依位。恒无我故。得平等名。见道现前。违二执者。是第六识。彼真见道。断分别种。显二空智。名下品转。以第七识。恒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