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观所缘缘论释记最新章节!

    陈那菩萨造论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菩萨造释 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明蜀沙门明昱录记

    观所缘缘论释者。乃观察所缘之境。必具发识之缘而论之。论不足以尽其详。复益之以释。释者。解释义。论者。分辨义。缘者。亲友义。所缘者。有境义。观者。察义。以智照境义。谓凡小不达唯心之旨。妄执心外别有实境。即是极微。或极微所成。名为和合。各别执为所缘缘义。故论主造论。令彼观察根境唯心。不堕邪见稠林耳。唯识论云。所缘缘者。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释云。谓若有法者。必是有体本质法名缘。是带己相者。即相分名所缘。相质合说。名所缘缘。带字属心。己属本质。相即相分。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时。带起本质家己之相分故。带有二义。一变带。即八个识有疏所缘缘本质是。为托此有体境为本质。变似质之相起。名为变带。二挟带。即一切亲所缘缘实相分是。为此相分不离能缘之心。其能缘心。亲挟此相分而缘。名为挟带。己相亦有二义。一相状相。即变带似质之己相。以相分似本质己体。故名疏所缘缘也。二体相相。即挟带所缘相分之己相。以相分不离能缘之体故名亲所缘缘也。心或相应者。此辨所缘缘之果也。以所缘为缘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心即八识心王。相应即五十一心所。有起不起。故复言或。已上解观所缘缘四字竟。第五论字。唯识开蒙云。教诫学徒。决择性相。激扬宗极藻义攸归。垂范后昆。名之为论。第六释字。释者。解也。疏通解释。舍疑成解。散浊留清。废诠服义。名之为释。第七记字。有三义。谓记忆记别记录。此名记者。录集成编。以备遗忘。故非记别。但取记忆记录为记耳。释题竟。

    △下文科分第一序分。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于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众生被毒智所蒙。不达境空心有之旨。则菩萨大悲始运。令彼观心自悟耳。所言毒智人者。慧不明了人也。以慧不明。取心外境。戕害法身。伤残慧命。故名毒智。于三毒中。痴毒乃全。贪毒一分。以取外境。属贪分故。何非瞋分曰。既与贪俱。于境爱染。不憎彼故。故无有瞋。何害法身。及伤慧命。曰。彼执外色为生识之缘。又执为所缘之境。心境妄计。烦恼从生。生烦恼故。覆真实义。障圣慧眼。岂非法身慧命乎。故知无明毒智。为害不浅。欲令斯辈智慧极明。而消除罪恶者。必以唯识正理观察。故稽首三尊。而观其义。

    △一序分竟。下二正宗分。于本论文。唯约七科。余科俱依释论分头。凡题论曰二字。皆本论文。题释曰。及不题释曰者。俱释论文。今正宗一分。初分为二。一破彼执。二明自宗。一又分二。一总标。二别破。一又分二。一总论。二别推。一又分三。一论能缘内识。二论所缘外境。三结彼执相违。一又分二。一牒本论略释。

    论曰。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

    释曰。诸许眼等识者。于所弃事。及所收事。或舍或取。是观察果故所舍事体。及颠倒因。是所显示。

    诸许眼等识者。即本论中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一句。今护法师牒而释之。谓诸余乘。执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外色者。即彼所计极微和合二种。极微无体。观色析成。将一须弥析为七分。内取一分。又为七分。展转析至极微故护法师。以极微为所弃事。须弥既可析为极微。极微亦可合为须弥。故护法师以和合为所收事。或舍或取者。谓他宗或取极微。而舍和合。或取和合。而舍极微。取执事成。是彼观察之智果。所舍事体。是他宗不取之事。及颠倒因。是他宗执取之事。以此而为显示。颠倒因者。责彼非因。计为因故。

    △一牒本论略释竟。下二论能缘差别分三。一论等字所摄。

    此中等言。谓摄他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由他于彼一向执为缘实事故。意识不然。非一向故。许世俗有。缘车等故。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识相似之相。离无其境。于眼等识。境不相离。得成就已。方为成立。是故于此。不致殷勤。

    此推他宗执根识不同意识所缘。此中等言。是本论中眼等识之等字。护法师释云。此中等言。谓摄他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何则。由他于彼一向执为缘实事故。此句。乃护法师。斥他宗一向执眼等五识。缘极微和合为真实之事。意识不然非一向故者。此谓意识不同五识。意非一向缘其实事。许世俗有缘车等故者。释成眼等五识。一向缘实事境。自许车等是世俗有。以车等为实事故。问曰。意识有时亦能缘实事境。何言意识不然。答曰。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识相似之。相离无其境。此谓意识缘境。一刹那顷。即离境而缘。相似之相。即意识于境上变起似质之影相。离无其境者。即是离其实境。而独缘影。于眼等识境不相离者。谓眼等识缘境不离。则所缘之境皆是实有。故知意识不然。非一向故。得成就已。至不致殷勤者。他宗自谓确然应理。方可立宗。理既彰明。殷勤于意识亦何益焉。

    又复于惯修果智所了色。诚非咀迦所行境故。及如所见而安立故。今此但观闻思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此于自聚不能缘故。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无为。为此等言。摄五识身。

    他宗重订意识不能缘五识之境。但缘过未不实之事。言果智所了色者。即假想观中极微色也。咀迦者。指意识言。此色正为意识所缘他宗反谓诚非意识所行境故。及如所见安立者。是意识缘本质色安立名言。即彼妄执假想观中分析极微。正是意识安立名言。外宗亦谓非意识所行。此皆昧于色心不二之旨。妄执心外有色为实事境。今此但观闻思生得智之境者。智即第六意识。境即闻思之境。谓此意识。从闻所说境上生。即观此境为所缘。意谓但观闻思境。生得意识智。又言但观者为显意识唯缘此境故。如斯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者。是推意识于上假想名言。俱不能缘。此于自聚不能缘故者。自乃极微。聚名和合。此又谓意识不能缘极微和合为境。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无为者。是许意识缘假。不能缘实。故下结云。为此等言。摄五识身。

    △一论等字所摄竟。下二论意识别缘。

    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此非共其根识同时。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或缘现在。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此则遂成无聋盲等。复违比量。知有别根。此遮增色是所欲故。然于意识。不复存怀。

    此破他宗。不许意识。与五识同时缘五尘为境。故护法师问曰。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若尔之言。指上章中意。谓汝若不许意识与根识同时缘境。即今现见引生根识缘境。意识方知长短方圆。斯乃如何不许。故。难云。此非共其根识同时。复。难云。设许意识非共根识缘境。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言无间者。谓意识必与五识无间而生。汝不许与五识同缘则意识必灭五尘而后缘。再难云。若过未之事则可。或缘现在境。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既不用根识所领。而意识能缘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若意识亲缘外境。而不同五识缘者。此则遂成无聋盲等。聋盲之言。谓耳不识声等曰聋。眼不知青等曰盲。使其聋盲者。在意识。亦不离根识。何则。谓五识依浮尘根时。即对色等五尘。已有意识同时。则能分别色之青黄。声之高下。若浮尘根坏时。纵有意识。于声不能知清浊。于色不能知长短。是故谓之聋盲。汝既许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必不用五根。根若坏时。自有意识能缘声色。又何聋盲之有耶。若如是者。不但无聋盲。复违比量。何得违耶。释云。知有别根。此遮增色是所欲故。是故相违。知有别根者。谓意识知五尘时。别有能生之根。故不同于五根缘五尘境。既不同缘五尘为境。则增色自何而生。增色者。谓五尘各有自相。本质。五识缘时。取境清明。唯是现量。得境自相。意识缘时。则从本质色上。起长短方圆之相。对自相说。名为增色。既不与五同缘。自相尚无。何有增色。言比量者。如见其地。比知是坚。见其水。比知有湿。见其火。比知是暖。见其风。比知有动。此比量之理。必托增色推明。增色既遮。比量之理必违矣。又则比量为意识之必然。安得以意识无比量耶。然于意识不复存怀者。此句结前意在起后。

    △二论意识别缘竟。下三论内外意许。

    眼等诸识。色为依缘而方有故。无表但是不作性故。自许是无。本意如此。

    此论外宗许与不许之意。外宗许极微之体自然。性是不作。而有坚常之德。眼等诸识。必以极微色为所依缘。诸识方生。不许无表色者。谓无表但是不作性。而无坚常之德。不能生识。故护法师释云。自许是无本意如此。以无表色。实不能生识故。

    此于所缘将为现量。是所取性故。深履邪途故。为此正意遮所缘性。因便方遮斯所依性。同时之根。功能之色。将设许之。

    此护法师斥他宗之非。复推论主所立比量。及言陈之意。极微为所缘。将为现量者。是彼执取一偏之性。而深履邪途也。论中立量。正意但遮所缘。则所依之性亦遮矣。何则。所缘缘者。唯是一法。要能生识必作所缘。彼所缘之性既遮。所依之性何有。同时之根。功能之色。将设许之者。色及功能。是生缘义立量之初。必以言陈纵许耳。

    △三论内外意许竟。通上一论能缘内识竟。下二论所缘外境。

    言外境者。彼执离斯而有别境。此显其倒。显彼执有异事可取。故言境也。如何当说。或言总聚。由非总聚。实事应理。

    言外境者。此护法师牒论中一句之义释之。论中言以外色作所缘缘者。色即境也。故释云。彼执离斯而有别境。谓离识外。别有色境为生识因。此自显颠倒。复释云。显彼执有异事可取。故言境也。上云外境。未曾的指何事为境。故问云。如何为境。而当说之。答曰。或云总聚。然诸余乘有计和合为所缘缘。若是破其和合之非。即转计极微真实之事。故云由非总聚。实事应理。观夫极微和合。乃本质色边假想光景耳。安得为五识现量境耶。如斯妄计。非倒而何。

    △二论所缘外境竟。下三结外执相违。

    诚如来难。彼自前后道理相违。余复何失。

    总结前意。谓诚然如上来所难之义。是知外计之情既僻。前后道理相违。唯识之旨自明。纵夺抑扬何愧。

    △三结彼执相违竟。通上一总论竟。下二别推分四。一推论主纵许。

    缘其实事。及缘总聚。是所许故。将欲叙其别过。为此且放斯愆。

    此牒论中二执之意。实事即极微。总聚即和合。此二是外宗自所执取。故论主以言陈纵许。设有问曰。何不直以心外有法为破。而又以比量共许。答曰。将欲等。谓论主将以比量显其别过。故此不论心外有法之愆。

    △一推论主纵许竟。下二推彼执极微。

    或许极微。虽复极微。唯共聚已而见生灭。然而实体。一一皆缘。不缘总聚。犹如色等。设自诸根悉皆现前。境不杂乱。彼根功能。各决定故。而于实事。断割有能。一一极微。成所缘境。彼因性故。彼眼等识之因性故。是彼生起亲友分义。然而有说其所缘境。是识生因。在诸缘故。

    述成他宗计极微为所缘缘意。或许极微一句。即本论云。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下推他意云。虽复极微。唯共聚已而见生灭者。彼谓极微本不生灭。其生灭者。在共聚而有也。然而实体。一一皆缘。不缘总聚者。是计极微为所缘。不用和合为所缘。又以喻明。犹如色等。指五尘也。设自诸根现前。境不乱者。指五根对五尘而不杂乱。故云。彼根功能。各决定故。是谓见不超色听不出声。上明喻体。下乃合法。而于实事断割有能者。谓极微真实之事。能为眼等诸识作所缘境。断割者。是五尘各别之状。故云一一极微成所缘境。既作所缘。复计生识。故云。彼因性故。彼眼等识之因性故。是彼生起亲友分义。亲友者。助缘之义。谓极微能为生识因缘。故云尔也。复引证云。然而有说其所缘境。是识生因。在诸缘故。此引大乘所缘缘义。而证极微为所缘缘之理。

    △二推外执极微竟。下三推彼执和合。

    或复于彼为总聚者。彼诸论者。执众极微所有合聚。为此所缘。相识生故。由于总聚而生其智。是故定知彼为所缘。如有说云。若识有彼相。彼是此之境。

    述成他宗以和合为所缘缘意。或复于彼为总聚者。即本论云。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推彼意云。彼诸论者。执众极微。所有合聚。为此所缘。相识生故。此句计所缘之境。为生识之因。谓和合为境。又能生识。相识生故者。是相似和合相状之识。而得生起。由于总聚而生其智者。智即识也。智本不生。由缘境而生。故云。是故定知彼为所缘。复引证云。如有说云。若识有彼相。彼是此之境。此亦引大乘所缘缘义。以证和合为所缘缘之理。

    △三推彼执和合竟下四结彼许相应。

    此二论者。咸言彼相应斯理故。

    总结二计自许相应。

    △四结彼许相应竟。通上一总标竟。下二别破分二。一牒标中二执别破。二举二种转计别破。一又分四。一总推立量。

    论曰。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极微于五识  设缘非所缘  彼相识无故

    犹如眼根等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

    释曰。若不言因。此因无喻。犹如因等。成因等性。极微总相。是所缘性。而成立之。又若自许。不于识外缘其实事。应有有法自相违过。

    此护法师推论主立量之意。若不言因。此因无喻者。因即比量。有宗因喻三支。三支无过。是为能立。今以三支为因者。为因明中云。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即三支也。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即智名果。故以此因。总三支为因。非三支中宗因喻之一因也。若欲破彼不极成事。而不立量为因者。则无有喻。故云。此因无喻。此三支中喻也。何以独言喻耶。谓喻者。是比量中立破之洪纲。驱邪之明训。故论云。同品无处。不成立者之宗。异品有处。反成敌者相违宗义。此中若无有喻。而欲成之。犹如因等成因等性。此宗因之因也。何则。因明之法。立宗之后。必以因成。故以因为能成立法。宗因既立。当引喻合。故以喻为同品。三支并出。有过必知。今欲破彼和合极微。而不立量者。是谓极微成极微。和合成和合。犹如因成因。喻成喻。又何过失之显也。彼过未显。自失先招。故云。极微总相。是所缘性。而成立之。又若自许不于识外。缘其实事。应有有法自相违过。有法者。是先陈极成色法为宗依。谓之有法。故因明以有法为前陈。自相违者。谓自教不许缘识外事。若以外色作所缘者。是与自教相违。所以奘师立量云。真故极成色是有法。定不离眼识宗。眼识者。意许自证分。同喻如眼识。此即眼识见分。彼立极成色。是相分色。相分原从自证分现。既云识现。岂得离识。如水现波。波岂离于水也。又同喻如眼识者。眼识亦是自证分现。亦不相离。眼识不离自证分。相分亦不离自证分。是眼识不离相分。相分与眼识为所缘缘。若是极微和合为有法。于五识作所缘缘为宗。极微和合是心外法。法在心外。安得与五识为缘。而不相违耶。此乃论主将立量时。以比量之法自谨耳。

    然法称不许。斯乃于他亦皆共许。即以为喻。若但如所说。应于所立义。而属当之。

    此总释二比量中宗也。法称不许者。大乘宗法不许外色为五识所缘缘。斯乃于他亦皆共许者。即论中立量云。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颂言设缘。及设所缘者。是共许宗义即以为喻者。谓既立比量之后。即将外色为异品喻。异品者。非有同品之义。名为异品。且如极微。虽许有生识缘。而无所缘境。既无所缘境。生识之缘亦无矣。又如和合虽许所缘。而不能生识。若不生识。亦非所缘。彼之外色。既不生识。又无所缘。岂非异喻耶。若但如所说。应于所立义而属当之者。谓如言陈所说。得立量之后。应于意许所立义而属当之。属者会也。应会意许相分为当。

    前量意云。论本二因。但是明因。所以不即是因。以无共成之喻。为此。须出彼相应因。

    此推论中所立二比量。前量意云。论本二因者。即极微和合二量为二因。非三支中宗因之因。何则。外宗以极微和合为因。观察生智为果。故以二法为二因。但是明因者。但以极微和合喻明真因。即内色如外现之义。所以不即是因者。护法师不许为真因。何则。以无共成之喻。共成者。须一法有二功能。要是能生。又是所缘。方为真因。为此须出彼相应因者。出者。显也。彼字。指他宗。相应者。他宗以极微为相应因。为此明他共许。故须显出彼之极微。为生识因。

    △一总推立量竟。下二别破极微分二。一纵许生因。

    何以如此。

    问上共许极微为因之意。

    次复显己所论之理是无谬妄。明他共许。置第五声。设许为因。犹如共许诸非有事。非有性故。非因极微。而且纵许诸极微体。是其因性。但说不合是所缘性。

    此护法师详明比量中纵许之意。以答上问。言显己所论之理是无谬者。谓显唯识之理极成耳。明他共许。置第五声者。因明法中。若他不许。量则不成。是故内有纵词。外亦共许。第五声者。是因明中第五分。即异品也。此论先纵后夺。故置第五声。设许为因者。释上纵许为因之意。故又喻云。犹如共许诸非有事。非有者。亦是异品。因明以同品为有。以异品为非有。非有同品义。名曰非有。故下释云。非有性故。非因极微。而且纵许诸极微体。是其因性。但说不合是所缘性。

    由非彼相。极微相故。此云根识。极尘非境。

    此释因也。由非彼相者。是本论比量中。彼相识无故之因。所以释云。极微相故。又从而释之。此云根识极尘非境。是不许极微为五识所缘。

    如根者言。犹如于根。纵实是识亲依之因。无根相故。非彼之境。极微亦尔。

    此释喻也。如根者言。是本论比量中犹如眼根等之喻。护法师牒而释之。犹如于根。是以极微如眼根。眼根纵实是眼识亲依之因。而眼识不能见眼根相。故非彼境。合云。极微亦尔。极微纵许为生识之缘。而眼识不能见极微之状。故非所缘。

    诸无其相。彼非斯境者。何谓也。

    问上极微非境之由。何所谓也。

    为此说其名境者等。言自性者。谓自共相。了者定也。如何此复名为了耶。如彼相生故。此言意者。同彼相貌而识生起。由随彼体故。此则说名了彼境也。而实离识无别所了。可与其识为因性耶。

    先答所缘缘正理。复显极微之非。为此说其名境者等等字。亦摄缘字。谓所缘之境。即是能生之缘。故释云。言自性者。谓自共相。了者定也。意谓境之自相。必有二种功能。是为共相。如何此复名为了耶。问上了境意。答云。如彼相生故。此句牒本论中所缘缘正义。论云。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护法师释云。此言意者。同彼相貌而识生起。是境有生识之功能。名缘。由随彼体故者。识随境生。而不离境。名所缘。此则说名了彼境者。答上问意。论正意已。复破云。而实离识。无别所了。可与其识为因性耶。此将双破所缘缘之张本。谓极微既与识相离。离识则不能了。此破所缘之境。极微离识。则不相及。安得以识缘彼而得生耶。是破生识之缘。前云。为此正意遮所缘性。因便方遮斯所依性。文虽未出。意现于此。

    然而但有前境相状。于其自己犹如镜像而安布之。共许名斯为了其境。然非极微一一自体。识随彼状。由此极微而为境体。

    此护法师设喻。难了境义。文有两节。然而下。先纵。然非下破。然而但有前境相状者。谓汝计极微但得一相可状于前。于其自己犹如镜像而安布之。镜像者。极微如镜。所生之识。如镜中现像。若如是者。我则共许名斯为了其境。既纵已。复破云。然非极微一一自体。识随彼状。由此极微而为境体。意谓极微之体。不能显现。安得以极微为境体。使识随彼体而现耶。

    纵有因性。由非因义。所缘如根。虽是因性。不为所缘。

    即本论云。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此因性虽破。犹兼纵许。所缘之境。必不许者。意在双支全破耳。

    若由因性。许作所缘。根亦同斯。应成彼也。斯言前说彼相应理故。因有不成过。然而意显非唯因性。即是其根所缘之相。若如所说因。将为能立者。则彼因性故。为所缘性耶。于根亦有成不定过。

    即本论云。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此护法师乘他宗之计。而以同喻难之。他宗转计云。汝大乘中言所缘缘者。此是能生。定作所缘。汝既许极微为能生因。安得不为所缘。论主云。若有因性。许作所缘。根亦同斯应成彼也。自释云。斯言前说彼相应理故。因有不成过。意谓前所转计为相应斯理。如取同品之根难之。则因性必有不成所缘之过。复自释云。然而意显极微之体。非唯因性。亦可得作所缘之相。纵也。即是其根。亦有所缘。相难也。若如所说因。将为能立者。则彼因性故。为所缘性耶。于根亦有成不定过。破也。意谓若如汝说。许作因性。必有所缘而成立者。汝之极微但为因性。安得有所缘性耶。若由因性。必有所缘性者。于根亦有不定过。何则眼根于眼识。决定不见。若许眼根作所缘者。眼根则有非定不见之过矣。

    △一纵许生因竟。下二双支全破。

    若如是者。由非彼相。其义何也。

    问极微之相。原论量中有设许为缘。今观释论中。纵有因性。由非因义。其义何也。

    为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但述他宗过故。己义便成。此言。为彰非即能生自识相故。境非极微。犹如眼等。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将为论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许。此时意在遮他。显己能破义成。置斯言矣。

    为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者。此句总答上问意。下释非他之所以。但述他宗不成之过。自己所立之义。便为极成。此由非之言。为彰明极微。非即能生自识相故。此非其缘也。境非极微。犹如眼等。非所缘也。问曰。此中双非两相。前量何许次支。答曰。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将为论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许。其时意在遮他。显己能破义成。置斯言矣。斯言即意许双支全破之言。

    宗许定彼。不定他宗。恐其不许。

    此释论主。明他共许之意。谓宗中原许有定于彼。论主不纵许而定之。恐其他宗不许耳。

    向者与他出不定成。即是能破。何假自宗。更申比量。

    此问论主所立比量。谓向者论中言。二俱非理。己出不定过成。即是能破。何假自宗中。更申比量耶。

    凡言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或可由斯非彼相者。于诸极微非定了性。如相识生。是谓决了。既彼非故。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非决了性故。唯出此因不是所缘。

    此答上问。意谓凡言陈不定。未必决定不成。若不决定。必致疑惑。是故论主。更须成立比量决之。或可由斯所立比量。非彼极微相者。令彼于诸极微。知非定有所了境性。如相识生。是谓决了者。谓以极微为决定所了之境。方说极微生识。所以前章云。同彼相貌而识生起。由随彼体故。此则说名了彼境也。既彼非故。明知决了者。谓彼极微既不能生识。明知决了义。不在极微之色。故不能为所缘境。此亦无由应可说非决了性故者。谓若不重申比量。则无有因由。破彼极微。非决了性。唯出此因不是所缘者。谓立量之法。必有共许。量乃得成。故此量中。唯许为因。而不许是所缘。是言陈共许为生因。

    如根极微。有余复作诸识差别。显其成立眼识。不能了极微色。无彼相故。如余根识。如是余识。翻此应言如根之言。诚为乘也。其喻别。须义准而出。又复纵是因性之言。为无用矣。彼虽因用。非所缘性。此亦如是。实为有用。然非声等所有极微。可是余根之识生因。

    此引唯识宗中别喻。并破极微之非。此文破法两重。先破所缘。后破因性。本论量中。如根之喻。虽破所缘境。不破生识因。今引余师诸识之喻。则因境双破。何则。极微之色。唯摄眼门。余根识喻。不同初界。界既不同。何生因之有。先破所缘云。如根极微。有余复作诸识差别。此牒眼根之喻。并破不能为所缘义。释云。显其成立眼识。不能了极微色。无彼相故。如余根识。意谓余根之识。或缘声香味触。安得以色相极微。为所缘境。问曰。眼识之门。唯缘色相。极微既以色相为名。又何眼识不缘耶。答曰。色相之门。原有多种。谓有质。无质。极略。极迥。今极微色。是极略色。若是极略。便为意识所缘。故于眼识门中。以如根之喻为破。如是余识翻此者。谓余识不同眼识。眼识容有缘色之说。而余识必不能缘色相境。应言如根之言。诚为乘也者。谓如眼根。眼识不见。乘此。应知余识。不能缘色相者。又明矣。结云。其喻虽有根识两别。于所喻之义理。准同而出。次破因性云。又复纵是因性之言。为无用矣。此举前纵许之因。今以余识喻合。则因性之言无用。此下又以纵夺之词结破。纵云。彼虽因用。非所缘性。此亦如是。实为有用。谓彼极微。虽有因用。但非所缘。若此余识。亦以极微为生因。方许极微实有能生五识之用。夺云。然非声香味触边。所有极微色相。可是余根之识生因。既不能生识。又不作所缘。是知双支全破。要在余识之喻耳。

    △二双支全破竟。通上二别破极微竟。下三别破和合分四。一推彼转计。

    论曰。

    和合于五识  设所缘非缘  彼体实无故

    犹如第二月

    色等和合。于眼识等。有彼相故。设作所缘。然无缘义。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

    释曰。有说于识自体。无聚现故。非是所缘。如根众微。由境相状。安布于识。是彼相性。此非有故。理即说其无有聚现。如是且述钵罗摩怒。不是所缘。彼之能立不相应故。及非境性量善成故。

    此举他宗转计和合为所缘缘义。有说于识自体。无聚现故。非是所缘者。谓有诸余乘。己知于识自体。无有极微聚现相故。非为五识所缘。如根众微。由境相状安布于识。是彼相性者。因前量以如根之喻。已破众微。故自服云。若此极微为境。而有相状安布于识。方是彼识。所缘相性。此非有故者。服善之心如此。故云。理即说其无有聚现相故。如是且述钵罗摩怒。不是所缘者。钵罗摩怒。此云极微。言且述极微不是所缘。意以合和为所缘耳。故护法师云。彼之能立不相应故。及非境性量善成故。意谓他宗前以所立比量为极成。今以极微不是所缘。是能立不相应。而非境性之量反善成矣。

    若尔。总聚是境。然由所说诸有能立。若望谟阿宗。皆有不成性。理实如此。

    护法师。推他宗转计和合。兼明大乘唯识宗。无外色作所缘缘之意。若尔总聚是境者。推他宗自不将极微为所缘缘。必以和合为所缘缘。破云。然由所说。诸有能立极微和合二法。若望谟阿宗旨。皆有不成所缘缘性。其唯识理。实是如此。谟阿者。梵音之讹。正云摩诃。广大义。今云谟阿宗。即大乘宗。

    然而总聚实有彼相。有是所缘。无因性故。由彼相识不能生。其总聚相识。总聚不生。彼既不生此识。如何令此缘彼所缘之相。不相应故。非所缘义。由此前云彼相应理。斯乃不成。

    释成谟阿宗中不许和合作所缘缘义。先纵云。然而总聚实有彼相。有是所缘之境。破云。无因性故。谓总聚法。无有生识因性。释云。由彼相识不能生。此句乘上无因性一句。连接下文。以破所缘缘义。其总聚相识。总聚不生者。牒上不生之意。破无生识之缘。彼既不生此识。如何令此缘彼所缘之相。此二句。破无所缘之境。意谓彼总聚相。既不能生此识。如何令此不生之识。缘彼所缘之相。故云。不相应故。非所缘义。结云。由此前云彼相应理。斯乃不成。

    △一推他转计竟。下二明内正义。

    若尔。何谓所缘之相。

    此问所缘之境。以何为相。问意谓若如汝谟阿宗中。极微和合皆非所缘。其所缘境。以何为相。

    凡是境者。理须生其似自相识。随境之识。彼是能生。彼是所缘。有说凡为境者。理必须是心。及心生起之因也。此既生已。随境领受。而与言论。于时名此为所缘境。若义具斯二种相者。此乃方合名为所缘。是能生性。所缘之境。引阿笈摩。此即便是说生缘性。由是生因。彼识生缘。共许是其所缘之境。自体相现。此中无益。故不言之。

    此以正意答所缘缘之境。谓凡是五识之境。理当生似五尘之五识。以眼根对色时。生似色尘之识。随色立名。名为色识。如是乃至触识亦尔。故名随境之识。彼是能生。彼是所缘者。谓即一法。有二功能。既为生识因。必作所缘境。此之正意。不唯大乘宗中自许。小乘部中。亦共许之。引小乘部中证云。有说凡为境者。理必须是心。及心生起之因也。此明不以外色作所缘缘义。此既生已。随境领受。而与言论。于时名此为所缘境者。释上一法。具能生所缘二种功能。故结云。若义具斯二种相者。此乃方合名为所缘。彼经自释二相云。是能生性。所缘之境。此下护法师。自释引证之意云。引阿笈摩。此即便是说生缘性。阿笈摩者。是小乘大众部中经名。生缘者。生是能生因。缘为所缘境。谓识从此生。缘此为境。故下释云。由是生因。彼识生缘。共许是其所缘之境。自体相现。此三句。释彼部中共许有此二相。方作所缘。此中无益。故不言之者。此中是先引正义。犹未详明论中纵许之意。故不尽言耳。

    △二明内正义竟。下三纵许所缘。

    能非总聚是能生者。非实事故。由其总聚不是实事。此于有聚一异二性。不可说故。又复无有不实之事。能有生起果用功能。犹如二月。如第二月。不能生识。

    此牒论中比量之意论之。即本论云。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能非总聚是能生者。非实事故。谓他宗计和合为生识之因。论中以比量破其非实。故曰能非。由其总聚。至不可说故者。释上非实事。谓总聚法。一异二性不可得。即如极微。合为总聚。二性不可得。若名总聚。除极微外。无别总聚。若名极微。既合聚已。焉得又名极微。是知二性不可得。又复无有不实之事。至如二月者。谓不实之法。不能生果。喻如二月。故云。如第二月。不能生识。以第二月。不是实有。喻和合之境不实。故不能生识。

    第二月相若尔。何因有斯相现。

    此问二月是假。同于总聚。总聚之法。极微所成。方知是假。二月假相。何因而有。

    根损害故。若时眼根。由翳等害。损其明德。遂即从斯损害根处。见二月生。非实境故。

    此答明二月生因。乃虚妄非实。即本论云。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

    由此二月。纵有彼相。然非斯境。如第二月。纵令此识有彼相状。由不生故。不名斯境。

    合喻以明纵许之意。先明喻体。后以喻合法。由此二月。纵有彼相。然非斯境者。是明二月之体虚妄。非五识所缘。如第二月。至不名斯境者。以喻合和合之法。体非实故。既不可名生识之因。安得又为所缘之境。

    此由非实事。有性等总聚。不是识之生因。非实性故。

    牒释他宗转计之意。破非生因。谓由前非其极微实事。即转计有性等总聚。此不实事。纵有不是生识之因。且纵许为所缘之境。故本论云。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

    如第二月。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缘。还如二月。

    将破能生所缘之执。故合一喻以通妨。

    又复将此第二月喻。于彼相因。应知说其不定之过。复由识义理成就故。过是相违。

    此明言陈意许之意。谓此月喻。于总相处。但显不定生识之过。容有可缘境相。此言陈也。若由唯识义理成就。彼所缘之情亦遣矣。故云。过是相违。意许之宗。如斯而已。

    △三纵许所缘竟。下四双支全破。

    复缘眼识。不缘青等聚集极微。为由彼体。非生性故。如余根识。此喻共许。故不别言。第二月喻。非实事故。应知此是于非因性。而成立之。如所说之。纵有相性。然非彼境。斯言复是非彼因义。

    此总破外色。必不能为所缘缘义。复缘眼识。至非生性故者。此两句。明非因。不得为所缘。上缘字。因也。由也。下缘字。是识缘境义。问。复由眼识。不缘青黄赤白。总聚极微者。何也。答云。为由彼青黄赤白。总聚极微体。非是能生眼识性故。如余根识。至不别言者。谓耳等识。不能缘色相者人所共知。是谓共许。此喻眼识非青等所生。而不缘青等者。如余识不缘色相为境。亦非色相所生。第二月喻。至于非因性而成立之者。以喻外色非实。但以不能生识而立之。此单纵也。如所说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