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最新章节!

    经释下。释第二句。亦二。初引经中先牒句。次不生下。经解。名大涅盘下。总标。生相下。释两不生。生相尽故即智断满。修道得故即因契果。

    今解中二。先结成因果。次以佛藏结。初文二德圆。释生相尽。即指妙觉为寂灭果。次因果下。佛藏结。

    次第三句亦二。先列第三句。世谛下。经解。

    次明今解为二重。初又二。初正解。次以佛藏结。初又二。初正释此句。次以此句释初句。初文者由无明与法性合出生诸法。故名无明以为根本。但破根本。法则不生。名之为死。

    此释下。次以此句释初句。重明所用义旨。此以断德释智德。还是智家之断。故用释之。若释初句智德成。即初句中下生字。若此句中断德成。即此句中下不生字。不生名同等者。简两句中不生字。初句上不生字。此句下不生字。两处名同。事理则异。初句智德缘理名不生。此句破事或尽得不生。名以理望惑。惑则是下。故云下破。以惑望理。理则是上。故云上缘。

    次初句下。简两处生字。初句下生字属智。此句上生字属惑。两生名同。缚脱不等。初句智是脱。此句惑是缚。是故须简。既以第三释第一。亦可第一释第三。以此二德同时故也。虽然。必先运智。岂惑先断。

    次初句下。佛藏结。此既释初。亦以初句相即为结。

    次经重释第三句。亦二。先引经。此初牒句。次今解。经既两解。大师判之。於中二。先正解。前云断者是自惑灭。今云四住即断四住惑。能自在生。此是通教。断四住位尚能自在。况圆初住真位耶。故以通劣显於圆胜。或灭下。亦以佛藏结。此两解。或灭结初。化兴结此。

    次解第四句。亦二。先引结。次今解。今解又二。先正解。次寄。此文后重辨四住菩萨。初文但正阙结。何意下。牒向再释以为能化。有漏是生。相续不断故名生生。即所化境。

    是故下。牒能化意。是为下。结成功能。前之三句是化他能因果智断。此句即是所化境也。

    次重释四住者大师重以地持六住用释四住解佛。

    次释。於中又二。初引论释。次今释经意。初文者。地持即当别教义也。尚以通显。岂无别耶。故以地持消经显义。论六住者。从十住前不在六数。即指十信。六皆不退故受住名。已断见思故云不退。言一人者。六中初人乃至行向皆在於兹。故云数进。第三净心住为初地者破同体见。故云离我。即别见道。行道迹住即别修道位。决定.究竟住者。亦别修道也。

    经称下。次大师释经意。至行道迹住名真出假。

    次释六句。又二。初正破不可说。次引大经可说。前四句直明因果无生。未破无生。故经重明。故句句下皆不可说。初又四。初正破六句不可说。次结成破遍。三以佛藏结。四引楞伽释成。初又二。先列六句示遍。次解释。初文者前之四句唯圆。今六句双破偏圆。即是今文破遍正意。是故六句皆约自行。案此下。示遍。即句意也。

    若破下。解释。於中又二。初明大师释经。次大师释佛所释。初又二。初正释。次结遍。初又二。初判思议不思议。应云解惑。次正解。正解又二。初思议。次不可思议。初又二。先惑。次解。初有两句。又二。初别释。显可思议。次总释。显不可说。初文者。约次不次。能所相从。故解与惑俱名思议不思议也。问。何以亦破不思议耶。答。理非偏圆。须破圆着。故又云不破圣人所得等。界外等者。理体无生而惑是生。故云不生生。界内之惑云枝末者。界外已生。生上复生。故云生生。有内粗等别名可思议。次此惑下。显不可说。言并是等者。凡是生生皆所化故。因所有能皆不可说。不可说者正显破义。

    次破思议解。亦二。先别释两句成可思议。次释不可说。初文界外之解。云双遣者。兼前得名。遣分段者。因中说果。问。界外之惑是能化者。与界内解有何差别。答。所望处别。人则不殊。

    此解下。示相得相。十六门别故云种种。从浅至深皆属自行。从化他边有多因果。理尚下。释不可说。四种道谛是能趣行。灭谛法性是所趣理。理性尚无。何得种种。故不可说。

    次破不思议。亦先惑次解点圆理。或不分内外名不思议。先惑又二。先释。次明不可说。初文者。先且结成不思议。故云只是等。无明下。结不可说。

    次破解者。亦先示不思议相。故云只是。於此制出圆因圆果。理不下。明不可说。理俱无说。故二说不可。

    次将彼意下。结遍。如文。

    佛自下。大师释佛所释六句。文自为六。初句亦二。先牒佛释。次明今解。今解又二。先解不生生。故云依佛此旨。次生即下。明不可说。

    云何下。释第二句二。先牒经释。次今解二。先释生生。生生下。明不可说。初言八相等者。如前释。问。论八相中小生生大。此中何以大生生小。答。小生生大理数而然。大生生小大引起故。次文不言假者。以理空中对生生说。生生假故。对空中已。生生自成不思议。

    次释第三句。亦二。初正解。次判属界内。初又二。先牒经。次今解。先释生不生。次明不可说。初又二。初约四性解生。即名为生者。释上生字。四句破已。尚无无句。何得有四。是故般若非四句生。故名不生。又般若下。重约化他解。以不生生释生不生。生即无生。由般若生。世谛已死。故虽云生而生自在。

    次若般若生下。明不可说。若般若生。牒初解中第二解及次解中初解。云般若生时若自在生。牒上第二释中后解。谓而生三界也。此之两生皆不可作生而说者。非次第故。

    次据此下。判。如上文。

    次释第四句。先释。次判。初又二。先牒经。次今解。先释不生不生。尚非下。明不可说。据此下。次判。如文。既是极果。知是界外之解。

    次释第五句。先列经。次今解。先释生界内外等者。揽前两句。思议之惑只是一念。因缘生心。缘生空中。明不可说。

    次释第六句。先列经。次今解。先释不生。亦揽两解无不诣理。理绝心口下。明不可说。故不可作圆理而说。次佛以下。结成破遍。

    三依佛下。以佛藏结前四六两处句相。言前四句等者。结初四句即吹而唾。次第三句即唾。而第二句者吹唾成就。第四句者吹唾所化。故知三句。三句吹唾。第四句者。若单所化义即属次。次不独成义须兼唾。若以所显能。全是吹唾之功用也。后两句者。即六句中后两句也。以此句两向用之在六句末。同名为唾。唾只是破。破者只是不可说也。故六句下皆云不可说耳。若将结前四句文者。二句既是不思议解惑。解惑不二吹唾同时。故以结前四句智断。此乃但结上不生。未论二句下不可说。故用生字以结前吹。用不生字以结前唾。若兼后二句。不可说亦结前者。结前吹唾悉相即也。亦不可作相即而说。

    四引楞伽释成六句。又二。先释楞伽。次引同大经。初又三。初引经双标二法。彼无常品。因大慧问世尊何故言於二夜不说一字。佛言依二密语即自证等。佛岂无教。但依此二则无可说。

    次自法下。引经双释二法。一一皆先牒次释。初自法中云。彼如来者。彼过现诸佛证体无殊。名不增减。离言说等者。於自证所离也。

    释曰下。释经意。离言说等者。於自证中无此二故。具如经释。

    本住下。释本住法。即佛所行及本证理。并非修成。故云非作。遍一切处。故名无住。理是所至。道是所行。故举譬云并非行者至者所作。

    经曰下。引经助释彼经。次文列古城喻。即是佛问。大慧答文。

    三当知下。依经双结。二法非口等。亦是不可思议。

    次此义下。引同大经。以生生为本法者。前云有漏。今损即理。若尔。何以云所化。答。一切所化悉本法故。生随顺缘。生者结前生生不可说。故前释云即是空中。今亦是。第二三句准说可知。不生不生即究竟者。智断究竟也。余文同前。

    次引大经明亦可说者。自证之后必须答他。於中文二。先真。次释。初又三。初略标。次今解下结通三。亦以下。佛藏结。

    十因缘下。次释。又五。初列出十支。不云生死支者。属未来故。今此且论从过至现。故大经续前不可说文。后即明可说。前言为生作因者。以彼宿种在无明行中。至今亦随无明起爱。复由现在闻法发习。次明三法。又三。先列。次释。三文。众生下。显遍第三。引大品证。第四佛藏结。如文。五引地持释成者。然地持中立四种性入灭声闻。非今所用。如楞伽.深密等并方等部。[怡-台+坐]以策发。如净名中迦叶败种。附方等故。以四性且对四教。

    次料简中三重问答。初问今立第四句赴机是立。六句是破。四句智即是亦破亦立。何以无第四句耶。亦以大经文答。即初地已去双非文也。故前四六无生等文。分成亦在初地住故。章安消云。深无底故惊。广无边故怪。非分别智知故非难。泥洹智不消故非易。非真故非内。非俗故非外。非色故非相。非心故非非相。非去来今故非世法。无中边故无有相貌。绝四离百故世间所无。章安不释非方圆等。今助释之。非别故非方。非通故非圆。非空故非尖。非有故非邪。若对前文作破立名非破。非难非立故非男。余句比说。

    次问者。圆有四门。无生摄尽。应癈诸门。答中开三。初幻门开句。非但无生摄尽。亦乃余三遍收。於教行便。且从无生。尚乃开为三十二门。但何四耶。故三十二门亦随举一门收三十一。何故难言令癈余门。次引大经证於智断。言月无增减者。譬不别而别。寄惑智边说有增减。虽有诸门只是智断。智断不二。诸门何殊。大经云。因须弥山。俱舍云。近日影[雨/复]。应依阿含。白银瑠璃。渐渐互现。

    三若无生下。明摄法周遍。

    次问无生门等者。门称无生。前何故云无生生等。无生生是四句中第一句。生生是第四句。生自在是第三句。答意者此生并是无生功能(初明所依门竟)。

    次正明破遍。为三。初正约识阴破遍。次例余阴入(在第三卷末)。问答料简初自为三。今又分三。初标列。次明章意。三广释初文。皆云始修源底者。标中探说文旨故也。尽源故横周。尽底故竖穷。言始终者。坚破[火*句]然。有始有终。一见一思无非法界故尽源底。一一横门皆能至竖。及皆法界不二。复能若横若竖。然虽三章。但成二义。谓次不次。横竖只成一次第意。次成不次准前可知。故云竖即论高。乃至无竖而不广等。

    竖则下。次明章意。又二。初明互融。如前略说。次引法华证意圆。是故一家释义皆先总次别。后还结撮出其元意。意虽若是。为显不二还须依章三段解释。使法相不乱以成不二。

    一无生下。第三广解。初释竖破。文自为三。今又分三。初标数列章。次示章意。三正广解。初如文。

    次如此下。示章意。又三。初略示章意。如文。次引证。文三义三。意在度入归於一心。故此下文仍恐文烦。且示六处。於中又三。初引大论为令易解。是故别列。次引华严为於钝根。三引法华为施权故。初如文。引华严二。二亦非二。然今约观但成借义相成而已。法华唯一。开钝成利。权即是实。正当今意。三从今欲下。总别结意。复显文旨。诸教既尔故今依之。故示读文者先知六处。一破见位后。二破思位后。三四门料简中。四出假利益中。五结破遍后。六修中观。初只应且竖尚示六文。况复章初频预谈意。殷懃指的尚恐犹迷。傥沉密隐映从何取解。

    三正广解。初从空入假。自为三。先列。次释。释中初从见假入空。文自别。二初释见假。又二。初明能依能障。次正明见惑。初又三。初法。次譬。后合。初言见惑等者。明障所从而生及以能障功能。次如炎下。譬。云炎梦者。见惑也。空觉者。真体也。此惑下。合。

    次然见下。正明见惑。又二。初释从解得名。次释当体受称。初又二。先释名。次见惑下。正解。正解又二。初明外外诸见。次明佛法生见。初二。初正明外外。次结。初又二。先列。次单。

    四见下。释。释又二。先释三种四句。次释无言。初自为三。初单见又二。初列。次於一下。释。释又三。初广约有见生八十八使。次余三见例。三广历六十二见。初又二。先列十使。次历界结数。初又二。初利。次钝。初言谓有於我等者。外计麻豆母指等是神身。四句及一异等计亦不已。名为我见。计我断常名为边见。由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自然冥初世性。名为邪见。执邪为道名为戒取。谓是涅盘名为见取。是己法下。因见生钝。

    次如是下。结数。历谛成使。欲苦下。具十道。除於二见。集灭离三见。上界不行恚。但成八十八。

    次三见例者。但以无见而为根本。如计我是无乃至双非。即其相也。

    若历下。第三。历六十二见中二。先历。次结斥。初又二。先历六十二生八十八。次历六十二八十八各生百八。初言澜漫者。游彼也。五十八。次文各以五根违顺平平为三。意根乃以心意识为三。法相似别。会之大同。意以心意识为三世故。

    次当知下。结斥。中二。先结。次斥。初文者心昏眼盲盲故不觉。即无明昏。智眼盲也。故不知见真谛之理。

    次讲下。斥。以彼不知俱是见故。於中又三。先斥旧。次引证。三正判属见。初又二。先斥谬有去取。次此语下。斥违经负心。若初三是见。二四非见。六十二中但有其半。心实则违经。虚诈乃负心。

    次引证。如文。

    中论下。判。且证有无悉皆是见。无既是见。双非宁免。於中又四。初据中论不免性过。故属见。次又此下。验无非证法。故属见。三诸外道下。是邪人所计。故属见。於中又三。初通叙邪人所计。言本劫等者。本谓过去。有十八句。末即未来。有四十四句。具在长含。次如长爪下。别引证。见即属单四见中双非句也。准上下文。并单四见中后三句摄。及以无言。三引高着。举况。指长爪为外道中高胜学叶满者。况暗钝者耶。今判下。第四。今家判结。

    次明复四见。句别具二。故名为复。并缘法尘。於中又二。初明四见。次於一一下。明见所生或。

    三明具足四句句法。至四句皆四故。故云具足。虽复具别并不出四。故皆云四。单但四人复则八人。具十六人。皆除与前相似句。故为成复。具故重列之。若论人法。更无别立。故复收单。具收单复。

    次一见下。明见所生或。

    次绝言见。亦二。初正明绝言。次一一下。见所生或。

    次如是下。结。如文(外外文了)。

    次明佛法起见。初正起见。又二。初明四见。又一下。明绝言。如是下。明见所生或。

    复次下。第二。当体名假。与所从解名见名或。缘别皆见。所言假者不出三假。於中分三。初释名。次例前立相。三又於下。解释。释又为二。初通释三假。次别明假所生或。初又四。初正释三假。次会异。三引证。四总结。初又二。初明小乘随事三假。次明大乘随理三假。初又二。先约心。次约色。初又二。初正解。次引开善证相待义。初又二。先列。次释。初文者。心因内外故曰因成。能相续起名相续假。以此二假更互相望。假立生名故云相待。内外因缘相望名横。若竖待者意亦准知。言三无为者。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旧名数缘.非数缘。俱舍云。此中空无碍。虚空以无碍为性。择灭谓离系。随离三界见修一系。皆得一择灭也。毕竟碍当生别得。非择灭於阙缘处。当法不起。非慧力所择。名非择灭。三皆无心。待我是有。故有是假。 次开善下。证相待义。在后当破。

    次约色中又二。先正报。次依报。初文者。往因现缘悉皆不实。不实虽住。假后念续。往灭非身。他非我身。即横竖二待。一切行相皆具此二。次约依报者。依从正立。安能有实。论师即是弘成论者。今为成观。余不假明。是辨安心。故无傍及。

    次但此下。明随理三假。言大乘者。衍门三教也。无明幻化不可局一。外四大柱从四微成。既现镜中岂有能成。能成尚无所成安有。镜柱如幻故云幻柱。镜柱因缘和合见故。外柱理然本从众缘。言四微者。色.香.味.触。一切四大皆具此四。四微於柱名为能造。像於外柱名为所造。故於境中推能及所皆不可得。因成既然。续待匹得。故但况云历时节等。时即相续。长短相待。以一况字冠下二句。大论广明。今云随理。理通权实。三教所依。二理各别。今竖破见且从通理。别理在下。修中观。初举易况难者。信镜幻易。知外假难。三皆不实。内外何殊。虽俱不实。信幻易故。大乘教共立十喻。偈颂如前。

    又释论下。会异。中二。初会三有。次三假聂提。初又二。先列。次释。自三然论三有。三假但相待名同。余二名异。於二名中法假同。因成假名。但揽法假而立。似异相续。文虽不会而意在会。余二可见。言假名者。由法相续方名假柱。初释相待全是论文。如待长名短。待短名长。彼此东西亦复如是。由彼之长短东西。令我乃有长短等名。亦由我故彼长等生。

    次释假名有中虽有等者。假名不同实法之有。故云因缘。亦不同於菟角之无。菟角名下无菟角实。假名之下有实法故。成酪亦然。言色等者。此非和合造酪因缘。是因缘者皆具四事。故名四事为和合法。是故和合假立酪名。

    又如下。举类释前。实法假名重重生故。言毛分者。众分成毛。分是实法。展转望假。实亦可知。如俱舍云。极极金水。菟羊牛隙尘。虮风麦指节。后后增七倍。岂非十二假实不同。

    论又云下。会三假。三聂提。论三有聂从。义同三假。三科并在三假品中。故今总会。聂提此翻为假施设。於中又二。先会。次释。初又二。先问起。次答。答中先会。名可见。

    次论云下。释五众和合与因成最显。五众下。释受假名相续者。由根等不绝。义同相续。用是下。会相待名。用树实法及枝叶名。又树枝叶各有假实。故待非树有树名生。一切诸法悉皆如是。

    璎珞下。第三引证。三假。四经不同。初引璎珞具三假。本业云。诸法缘成。假法无我。有法相待。一切皆虚。相续名一。空不可得。三假各有二句。经意皆以上句假相。次句总破。次第虽别三假义足。

    次引大品证因成。有缘是众缘。思生是生法。

    三引大经证相续。借外道计以释相续。外道正计相续为实。如人读诵四阿含经。若不相续安能至四。食法亦然。

    四引净名证相待。经从破说。云不相待。四句破已。一念不住。意明衍门亦三假也。

    当知下。第四总结。

    次所谓下。别明假所生或。即历教不同。前虽释小未云四门及所生或。既各三假。今为对衍故重列之。於中又二。初正明生或。次如来下。明生惑之由。由着生惑。教意不尔。执者成过。然大论斥小。从藏得名。故论云。佛法二种。一者争处。二无争处。诤谓余经。历一切法悉分二。然通论之。於十六门。六门皆有起见起假。如天甘露能为长寿短寿二缘。甘露不尔。食者不同。以由语见。圆亦生着。

    次明破假观中。文自分三。初又三。初横破。次竖破。三料简。初自分四。四中初破单。於中前文列中绝言并在。三四见后。今明破中。一一四见后便破绝言。今先破单。次破绝言。初又二。初正破。次结劝。初文自分略广二释。初立二门。次解释。释中初略破。次广破。初又二。初重叙略境。次明略观。境四观二。合成六略。言境四者。一见略。不云四句但云一见。二假略。无三假相但云不实。三所生略。无八十八但云结结。如前四防过略。不出过相但云如后。言观二者。一止观略。不云二空但云双寂。二者结略。不云眼智但云入空。此六并通下四见首。后广此六故云广也。言如后者。如此卷末得失中说。境四如文。

    止观略中。初止。次观。对下六十四番。此中名总。初文云扬依焰者。风飘为扬焰之动相。故知依焰方动。焰必依空。实处无故。焰之与扬俱是动法。见与无明亦复如是。焰依空。如无明依法性。空无所依。眠梦亦尔。准说可知。

    次又观下。释观中无明只是法性。不二只是不异。

    法性本下。释向不二不异。无明即性。性何所染。名本清净。是故二法俱无起灭。故知无明无始不起。今虽法性复何所灭。

    若谓下。释二性同。能观等者。二法是所。空即能观。非但所观不二。亦乃能所体一。虽有法性无明之名。俱在真谛。从次第故。

    次信行下。广破四见。自分四文。初有见又四。虽对四见离总名别。未分信法仍得总名。初立利根信法二行以结前。如前略足。

    次其钝下。明为钝根。引中论意以生后。更广论也。先明广意及用广法。故依中论。破末代机不承龙树。知复何依。 三今亦下。明依论意以立广观。

    次若一念下。第四广明观法。於中又二。先牒前三假以为所破。次当观下。正明用观。於中又三。初总历有见三假以修观。次别明回转六十四番。三明见度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用观。次例破余见。三结成无生。初又三。谓破三假。破一一假皆先以四句破。次结二空。初因成中二。先列四句。次若心下。推破。破中又二。先破。次结。初言前念等者。根无别体。即灭意是。由灭故生。即当根义。五识亦尔。由灭意生。分别能起时名意识生。今非五识意。以缘法尘名为识耳。故以此识对根研责为有为无。根识有无虽复不同。俱在己心。故名为自。故互责之。今求叵得。此中心识由对尘立。虽二。是故文中二名互用。不依法相而分二别。为从根生责灭生。为从识生责生生。若根下。破上句。小宗虽许根生。今为破须责。若从识生。为妨最大。是故不责。识生无穷故也。

    从根为下。双定。

    根若有下。双责。初责有识则有二妨。谓根识并及能并尚生。故生无穷。若无能所。生亦不成。又意灭生。不灭非根。故无生义。况生灭并。根义不成。生义亦失。

    根若无下。责下句。例余无识皆能生也。

    根虽下。纵难。此初立也。有已下。责有同前并。无同无情。又识下。责性一异。若一下。责一句。凡言性者。当生为义。若共一者。则无能所。若异下。责异句。异同无性。无性能生识。即名他生。何以计自。

    次如是下。结。

    若言下。破他生。自性破责。便谓由尘。望根名他。兼教证缘。即是他生。悞引成计。亦破。

    次今推下。用观先定。

    尘若下。责。先责是心则有三妨。一尘非心妨。二同自生妨。三成并生妨。尘若非心容可计生。尘若是心还成并生。尘若非心下。次责非心。与前根中无识义同。亦如前责。责性例前。结。如文。

    若根下。责合生。见单复破。避单计双。名为苦生。於中二。先直难。次难性。初又二。先破。次结。初文三。初法中先立。次若各各下。责有。亦同前两处计有。故云自他。若各各无。如二砂无油。和合亦无。

    次譬中。先立两句。若各有下。次责两句。如前。若镜面合一者。各有无。恐计异方不能生像。和合方生。故结责云。实不合一。不近不远方能现像。离在异方如何能生。

    三根尘下。合。但合若镜面已下文耳。已上文者。准结自知。 如是下。结。 次又根下。难性同前。

    次破离生。三既被破。三外计离。於中先推破。次结。初文先判无同不生。先定。

    次若言下。责性及同异。准前比知。

    如是下。结。如文。 次中论下。总证四句。

    次若推下。结成二空。又五。初略示二空相。但无性计即名性空。亦不不下。相空。性破准相。故云无不住。无句名为相空。不在等者。内只是因。下二准知。自有只是无因异名。二空但时。不可一异。次若四句下。以二谛结成二空。性执名世。不得名谛。破世见理。故名世谛。故云破性。性破唯相。复依真理以云其相。名为破假。故大品中历一切法不内外等。此是共空。次劝学品及集欢品方乃独云菩萨。即菩萨生法二空。今文从共。

    三性相俱空下。结示总别。从假入空俱云二空。故名为总。以此二空冠自他等。此仍成别。若从行者不必至四。念从法说。尽理言之。

    四引中论证。同前引证性。今证无性。故云论同。五若根下。示此二空即十八空。十八自从根尘等别。历一一空。空为能空。何以不对。内外是所。消之可见。问。从有法至无法有法以对三句。双非句耶。答。双非已被毕竟空破。故不至此。问。前六已明二空。何须次七。答。大论云重明二空耳。

    次破相续。类前可知。今略为三。初来意。次正破。三结。

    若不下。破相待中三。先与前两假辨异。次破古。三正推。初又二。初略异由。由计有故。次因成下。释出异相相续。为别灭者。别在有情。心所灭故。异彼虚空。复异择灭。是有为故。复非择灭。非心所故。唯对偏情。得相续名。相待对通者。灭名通故。别在我心。对彼通三。故名相待。虽不等者。灭名无生。无生同故。得通引。

    上既下。次破古。亦三。初牒开善旧解。借彼因兼之名以释相待。因前兼此故云因兼。上但二重。今至第三。故云过之。次又因兼下。今家正解。即相待中具上二故。二假之后或虽未破。缘无生解。解对意根。即相待中因成相也。因上二假至相待中。即相待中相续相也。因上至此故名为因。此兼上二故名为兼。释因同旧。兼过稍别。望旧可知。

    三释既下。结斥。

    今捡下。第三正推破相待中二。初正破。次如是下。结成二空及十八空。故知前无慧眼等言。即文略也。又亦不云一切智等。并略。

    次非但下。例破诸见。

    三是名下。结成。光扬能显。并如文。

    若不悟下。大文第二六。十四番对信法等。复名为别。离前止观。对今信等。下去例然。见若被伏但在燸等。故云有漏。

    已被伏下。第三见度计转。有虽被伏仍度入无。

    次夫破下。破无见又二。初立二行三根。结前生后。次正破。初又二。初明二行。次若上下。明三根。即破之由。依无起计。以成下根。下去一一皆破根行。或无者。略闻观生等。生即有见。谓无为实。是故须破。

    次又当正破。亦二。先总。次别。总谓直修观法。别即三假四句。此总即同初文。前文对四见名总。今此对一见名总。

    次总破下。释。释总又为三。初总破无见。先且引经以明破相。初引大品者。以识了别於生即有见。无生即无见。有无俱破。故互相况。皆云不可得者。以深况浅。以浅况深。思之可见。

    次引楞伽证前总破。经云。若起空见名为坏者。堕於自共。彼经破见。其文不少。

    三然无生下。斥谬。

    次别破。又三。初正破。次六十四番。三见度计转。初又二。先叙来意次第。次正破。初又三。初略示空见。次比决邪正二空。三示空见三假。初又三。初牒前有见。破假之相。为无见之由。由有被伏。成今无境。总别三破。名用止观。不见三假。似性相空。泯然入空。不见内外。似破因成。亦无前后。似破相续。无相形待。似破相待。次寂然下。明无见体相。三而起下。责见过相。

    次释论下。比决邪正二空。又二。先明外人邪空。次明佛弟子正空。初又二。初明邪空生使。次如是下。结归邪空。次明正空。知爱即是过由。由於着心。着心若生知过须离。离须修观岂计无生。

    三云何下。示空见三假又二。初重牒计转为无见之由。次无生下。示三假相。

    次当推下。正明用观。为三。初正观。先破因成。次当知下。结成二空等。非但下。第三。例破诸见。

    次若未下。六十四番。三勤修下。见度计转。

    三明亦有亦无二。先叙次第。次正明修观。初又三。初明见相。次引人为例。三略示三假。初又三。初牒前为起见之由。次或进下。正示见相。三发此心下。示见过患。

    次如长爪下。引人为例。中三。初正引长爪。一切能破是亦无。计有此见是亦有。言得悟者。因佛示故。次发见下。引同长爪。三云何下。广示见相。於中又二。先苦。次集。初言五不受者。经云。菩萨行般若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亦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身子问须菩提。何故不受。答般若性不受故。汝何以受於第三句耶。

    次又我下。示集。

    三又此下。略示三假之相。

    次今破下。正明修观。又三。初正明修观。次明六十四番。三见度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用观。次如是下。结成二空。三即是下。结眼智。二三如文。

    次破非有非无见。亦二。先明次第。次正明用观。初又二。初略明见相。次示三假。初又三。初明起见之由。次明见相。三明过失。初由又二。初正明由。次所以下。释。

    若不定下。次明见相。又二。初正见相。次何以下。释。

    三坚着下。明过失。又二。初正斥。次我心下。明十行使即所生惑。宁起等者。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恶取见怀上增慢。此乃少分。应云。宁起我见遍於法界。不恶取空如芥子许。毒草等者。毒草苦集。药王道灭。

    次又一一下。示三假相。此一一过。各具三假。

    若破下。正明用观。又三。初直明用观。次明六十四番。三见广计转。初又三。初正明破假。次例破诸或。三结成二空。初又二。初直明用观。次点示四谛。於中又三。初复次下。正示四谛。结於向文不出苦等。次夫一下。明四谛功能。三如来下。引小况大。破见之功实在三藏。故初转法轮正在破见。故诸部阿含。佛及弟子凡有所说。皆云四谛。生灭尚尔况后三教。

    次若非下。例破诸见。三结成二空。若不下。六十四番见度计转。并如文。

    次所以下。结劝。言不杂者。见相假相一一不同也。

    次破无言。又三。初示见相。次略有下。复以众多绝言通责。若谓等者。判其不出复具四句。言不出复见。第二句者即无无句。言不出具足。初句者即初四句。中有四句。即有非有非无亦是第四句中初句。即非有非无有。三法华下。引证。

    次复具及复具下。绝言准前。亦应广略推责结成等相。今文极略。但先明复具。

    次明绝言。绝言又二。初又复下。先出见相。次如此下。破。破又二。先破。次何以故下。释。释又二。先横。次竖。前诸绝相望为横。今以因果前后相望为竖。竖又三。初正明竖。次上来下。重判横竖。如一有见中三假四句为横。度入至四名竖。於有见中。因成是横。相续是竖。相待二具。一一见初皆有总破。未分横竖。大途等者。如向横竖不出於横。何者。诸见是横。复以横破。故并成横。

    次今当下。正明竖破。以竖法责故云竖破。言竖法者。句法浅深故名为竖。始自三藏五停。终讫圆教妙觉。此等位生。故名为生。汝若言生。是何等生。一一责之。今其无分。任自成见。於中又二。先明竖四句。次明竖绝言。初四句又二。先破生句。於中又三。初征起。如文。为是下。列出四教。自为四文。初是三藏。为是乾慧下。通位。为是三贤下。别位。为是铁轮下。圆位。别不列信。圆不列五品者。只是略耳。言重虑者。虑谓思虑。重观前真。故云思虑。三用此下。结。

    次若计下。竖破无生句。又二。初正破。次寄中论师辨异。初又二。初征起。次为是下。列责。不分教相。但通途作无生之名。义通诸教。於中又三。初约三障以明不生。见思等三是烦恼障。为行下。约事理破。为破三障故得行理。行理穷满名为不生。世人下。约三佛破。於中又三。先斥旧。若唯法佛。摄化不用。然此不生不生。不得作重语读之。应须简书。上不生为上句末。下不生为下句头。

    今释下。正解。文有四重。初事理隐显择。法身本有为隐。报应破或有用故显。故以三或并对三身。无明或尽智满名报。尘沙障法门。见思障化道。此二或破方成应身。次又无明下。对治三惑择。以将三身故。对三身故对三惑。随惑显身亦应可解。

    三又业下。约能治所显释。业行位智以为能治。真如实相以为所显。复由业等三烦恼破。报应成就。成故理显。

    四者别对三因释。修性皆尔故用对之。俱通别圆意在於圆故。初三似别。二四扶圆。以别显圆共成责义。文前三释。约诸法不生而三佛生。第四一释。诸法生而三佛生。意在总论诸法不生而三佛生。故总结云生即无生无生即生。若唯法佛不见诸意。今文本责无生释三佛义。因破他故使明相即。於中文三。初约理结故相即。次引证结。三将诸下。责。并无比等。岂非见耶。

    有人下。次寄论师异辨。又二。先斥旧。次用彼非以显今是。因出异解以破他非。初又二。初引他难。次论师救。论师被他谬破。虽作多意不明分齐。故被他约凡小破责。加字申通令得会中。若尔非迁变之生灭。未会真空。今且与其不不生边。故云扶中。责其不远。故云伤文夫义。

    三今家破。又二。初此解下。略斥。次何者下。释。释又二。初释失义。次释伤文。初又三。初明所失之义。谓失於兼通会别之义。论文圆宗既有异含。如何被责伏无中道。如汝被破正当论文。所兼通藏即初文是。

    若生下。为其出论含别之义。若生下。出论正宗。言破二十身见者。经论不同。此不假述。五阴各四成二十句。计色与我大小一异。四阴亦然。破得初果。次案文下。结示。兼二即通藏。

    三龙树下。示正文义。推功论主如何弘论破失中。

    次开下。斥伤文失。论语第九接玙见孔子领徒。因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意斥孔子出不遇时。故邓艾酬於魏主云。凤兮凤兮。只是一凤。徒自加不而犹失义。

    抽笔下。斥甚着述伤文。前斥所说伤文也。

    悬疣下。约喻以责。疣者肉之余。横生一肉着体为赘。加点。义如赘上生疣。

    次今解者。还将彼非以显今是。为扶含显。存本不。生依汝加不。亦有多不不生也。故责见心为是何等。於中又二。初正显。次结斥。初文十重。初标。次列释。释又为三。初二明非由但破生亦破不生。故云不不生。以正破邪明不不也。第三至九皆以二不破两或生。即是以一生字对上两不义而言之。开为两生即两不生。结句但云不不生者。只存略。下去皆然。第十妙觉智断永满。故两不生。三释并存妙觉位耳。又从三至九皆先择竟。次生后句。初文长爪成第四句。及绝言者。一切能破。似双非语。皆可转。似绝言是。是则一计前后四出。即后三句及以绝言。今总破之。似一不生。不生邪见。是故须破。名不不生。如非想下。引非总无生。亦须破故。言第五不可说藏者。具如大论引续子毗昙。故其所计犹违小宗。是故判之为附佛法。不生亦不生者。亦是不生法破故也。三藏菩萨未得不生。故中文无缘觉侵习。习既未尽故亦不论。言体不者。以异折故。菩萨空同。二乘假同。别教亦不云别。人登地犹有别。

    二次结斥。如文。

    次明第三第四句。又二。初略损上文。次别释。言如上等者。发大心中双非传脱。传脱只是有无二边。若尔。第三云何。答。遮照异耳。若历闻法离四。是则五十六重。双非双照加四弘六即。即有六十六重。况复诸教并有此位。汝是何处双非双照。释名等者。破横竖中各有此句及绝待与绝体。体是此句。虽即略损。复更历事。

    次若谓下。别释二文。又各为三。皆先征起。次释。三结。初一如文。

    次为是下。释中言内外业报者。只是界内界外。折中亦得。当教论之。通教意同。

    若非如此下。结第四句。三文可见。

    次竖破绝言者。又三。初以外外等六责之。言哑法者。外计以此而为正道。次三藏下。约佛法。又三。初正责。四教皆以四门通理名绝。次不可众多下。况责。三为此下。明过患。即是见所生惑。第三十种责为五。初略标。重以十种四句外责之。故云更也。次十种下。列。直立四句故云一往。四上复四故曰无穷。如前释。三假四句乃至复具等得悟者。从门得悟名门。为四摄属者。四教各有有等四门。以句摄之。门属句。言权实者。如云三教为权。圆教为实。各有四句开显者。实外无权云何言出。不过法华故云齐此。灭后起净故云失意。作论通经故有得意。三一往下。解。四若不下。结责。五前横破下。判横竖。始从外外终至灭后。故名为竖。

    今世下。第三离料简中二。初斥伪。次释疑。初文二。初斥邪人邪法滥正人法。次通斥一切凡夫。初又二。初斥人法滥真。

    次别出所滥之法。又二。初正明人法之失。次以九事比决邪正。初又二。初明邪人滥法。次引例结责。初又二。初以正滥邪。言恶魔等者。谓曾出家。破戒还俗。更作道士以灭佛法。又如大品。天魔亦作比丘。为菩萨说相似道。骨观乃至阿罗汉法。何须生死受种种苦。报恩经云。贼住越济。断善根人受戒不得。正以破内外道名为越济。济。路也。越此二路故云也。偷安者。淮南子云。偷者天下之大贼。邀者。古尧反。要也。求脱无由。苟求平等。押商等者。平斗之本曰槩。以道士心木。平二教斗。终无是理。道入佛法。偷正助邪。押十二八万之高。就五千二篇之下。名摧尊入卑。以释彼教。如法师着二教论。教唯有二。谓儒与释。俗有九流。道即道流。若道立教主。则九流分九。如儒流中牟子.李思慎等。洞晓根源。

    次以道下。以邪滥正。旧注云。可说之道非真常之道。名亦准之。虽有真常之名。将何以拟三谛四德。

    次何者下。引例结责。

    诸法下。次以九事比决。又二。初正比决。次结责。初九事者。如道土李仲卿着十异。琳法师立十喻以喻彼异。文以七。复加威仪及以族位。一者理本不齐。亦损向来所滥之法。虽有无欲之言。言下无旨。徒置常道之说。说无所归。无欲观妙之言。欲妙不唯一揆。教相下。二教不齐。今略举一不齐之言。然五千之文但去奢自约。自约自俭。守弱患身。岂可与夫逗大小用偏圆逆顺化冥显益同年耶。

    况以下。三苦集不齐。但略举况。老虽患身去欲。未达患源。弊智劳形。不穷弊本。苦集增长。去道弥途。岂与夫舍三界系。离三惑缚。具足三智。住三涅盘同邪。

    况将下。四以道灭不齐况之无作四谛。彼典无名四德。涅盘归乎极教。本既下。五示迹不齐。灭理为本。应化为迹。

    佛以下。六相好不齐。

    佛说下。七化境不齐。先老次庄。佛说下。说字税音。宣意也。非私曰公。[火*句]。明也。隐密私说。尹喜一人。列传云。喜为周大夫。善星像。因见异气而东迎之。果见老子。请着书五千文。若也齐於梵音遐被。何以五千授喜一人。又漆园不。述庄本迹蒙人也。名梁惠王同学。着书十余万言。而皆寓言。今宋川北故蒙城是其处也。现有漆园乡。是着述轨轨迟貌。

    复次下。八戒仪不齐。

    如来下。九因位不齐。颙颙。仰也。

    次盲人下。结责。

    次复次下。别明所滥之法。又二。初正明外人滥法。次六句料简。初文者先辨同异。前既已明多种绝言。绝言之前应多种四句。中论不生不灭即是别圆第四句相。即真中道正绝言也。故以绝言绝句外无法。如外邪绝欲破别圆。三藏破外三何所论。

    次问下。料简。初问者既不许以诸句破论。谓为有着。於论起见。当如何耶。答分六句。本以中论而为难辞。故今亦以中论意答。论既兼含。总有四意。亦以四意对彼外人。复以四种不生灭见。对四教下正绝言故。有破等三双不同。且如三藏不生不灭破绝言见。三藏绝言破不生灭。见相修相即准例可知。修中亦须以邪修正。相即须得当教言之。外外对衍有三六句。除外外已。复以教教自用。见与正行成四六句。又以藏对三。以通对二。以别对一。都有一十四个六句。若论答问破邪。一个六句即是楞伽。具有以幻破外。约通三教。准例用之。

    次通斥凡。又二。初正斥。次明见破由观功德。初文者。一切凡夫无非见也。鱼王等者。此二若行皆多随从。

    次当知下。示见过患。明观功能。於中又二。初明方便。通且寄外外。故云避具入绝。前约佛法。亦云乃至避别入圆。以正观遂而破之。故云无远不届。具如向来一十四重。次若得下。约直断道。以见望思名之为多。故云从多。且从见遍望余未遍。言三结者。问。见八十八。如何云三。答。论云此三是三三昧近对治法。身见空近治。戒取无愿近治。疑无相近治。此三复生三种增上身见。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於过未遍见犹豫。若说三结即具诸见。

    次问下。释疑。又二。先释能。次释所。破疑各有问答。初问能破止观既有三种。空破已多。二何所破。言无量如前。外外乃至圆绝尚用三藏破之。说复衍初。当知后观更何所破。答者空破见思但成有。乃至圆门亦但见摄。思尚未破何虑无耶。借使通。皆以见为名。后二自有无及二边。故知下。结意。

    云何下。兼责。前来诸见横起。诸见尚在。未得初观。况复二耶。云何诸师自谓真道。故大论下。明有无皆见。即大论序归敬偈文。又通以诸见而为有者。为斥二我。又非但斥小。但未得涅盘无。皆名有也。

    次问者。既一切见同斥为有。有见既多。无亦应然。答意者。夫入涅盘无。故有非一。空无中妄。故不可多。

    大文第二明得失。先标。次释。释中先问意者所破之见既皆是失。能破止观始从外外终至圆门亦有失不。答中四意。初列四句。次举四譬。三前二下。判。四所以下。释。释自四句。初二句是外道得失。亦云修正观者。本佛弟子。自观起见。过同外道。於中复辨事惑尽者。且名为得。事惑未除。唯恶名失。又外道中常见者得。断见者失。此且寄外而论得失。次佛弟子两句者。虽复用观。见惑未断。名之为失。惑即入真。方名得。初人望外失却成得。不起见故。具如前文。於一一见。判行判根。上根即是佛弟子得。中根即是佛弟子失。下根即外道得失。

    大文第三明位者。文虽列四。令遍识耳。今在衍初遍知。即是在在於文旨。於中二。先正明位。次结成。初又二。初正列位。次料简。初又二。初正列。次断伏下。判同异。次问下。料简兼示文旨。次显不次。初问答如文。问意者只应直明别圆之位何须前三。若且论次第。只应列别。此是止观正文。读者尚昧。前前处处数有文旨。今於答中复申四意。一上明下。恐发宿习故须具辨。次又欲下。为令行者遍识不滥。三又半下。明后三教为圆助道。四又岂下。开显但实何须譬空。显体不异也。

    次体假下。结成止观。见思名止。达空名观。通结前来一切诸见。见息达空无非止观。此是第一节示文旨竟。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五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