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最新章节!

分等过。将此以释,犹豫不成亦有如是等过,非是结前两俱随一等过。问:何故不言宗有所依不成?答:而有二意:一云准例合有,但略不言实道理,而论宗中不合有所依不成。由此二途,故今不说。

    二种自性及二差别者,前陈后陈名为二种,为对意许名为自性,前陈后陈皆有意许名为差别,即下四相违势当此也。此等设尔有过,皆在所简之中,故置极成,简彼非也。

    随自即简至,如前已说者,意云:理门简五,此中简三,及兼随自简九周备。谈理虽尔,今此据胜,但言简三,非欲具简一切宗过。亦如喻言,显因同品有能立,决定有性有所立。今既是真,即简得似同法。喻中三过:能立不成、所立不成、俱不极成。亦据胜者,但简于三,不简合、结。今此中言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亦但据胜简三过也,更不言余。

    因喻依体,并须极成等者。因体者,所作性因,名之为体。三相义,名之为依,即能依也。喻依者,即瓶盆是。喻体者,即是瓶盆上能立所立也。或可因依者,即声有法。喻依者,即瓶盆等也。异喻依者,即虚空也。

    因喻之中,自比言许,他比言执者,意简差别。若共比量,不须言简也。问:此之二解,而有何别?答:言语稍差别,大意相似,细思。

    三、因喻成中,无不成等者。意云:真因真喻,定能成宗,更无滥故,不须繁简。成宗之中,虽是真宗,约有总宗,一许一不许,所以有滥。要须言极成,返彰不相离性宗,而是所诤,名为不极。为诤不极,故二宗依,必须极成。与前二解,稍别熟详。

    因不成等,摄不极从宽为名。不名极等者,意云:宗过之中,有不极成之言,真宗中即须对彼而言极成。因喻之过中,虽有不极从宽为名,名两俱不成随一等过。约似因等中,无不极成之语,所以真因等中,亦不着极成之言,以简于彼。若准真似相翻,但应言非两俱随一不成。约所翻中,无不极成之语,所以不得真因喻中着极成也。

    但此论略等者,此解正也。前四解中,随据一义,且作斯释。理门论未为尽理,故有此解也。

    但说有法为宗,以法成有法故者,意云:先古诸因明师,不悟其宗,唯唤有法以为其宗。此等指,如下当释。合此二种,宗所成故者,此有二意:第一意云:合此二种者,即自性差别。宗所成故者,即唤总为能成,依宗为所成。所以言宗所成故,即说同已前古今同异。第三解也,自寻去取。二云:合此二种为宗,将因喻成。所以言合此二种,宗所成故。问:若准此义,道理无违,如何简耶?答:意欲成立不相离,一许一不许,名之为宗。非欲成立宗之所依,故即简也。

    故者,所以此有二义者。问:二释何殊?答:第一解中,但简古师,或将有法,或但取法,或双取二,而为其宗。今陈那简之,皆非宗诤。取此二上不相离,方成宗故。为简古师,遂说故字。第二解者,故字虽属其宗,意欲择依极成之语,且以互相差别,不相离性,违他顺己,而为宗故。其宗所依,必两共成。若不极成,须更成立。既不成立,说故字者,有深意耳。

    或有于此者,即轨公也。

    亦乃闇唐,梵之方言者。问:解梵无故,改故为为,言无其闇,如何得言闇唐语也?答:非是不解故字、为字有别,但不悟此理,名为闇也。

    五失、三不异者,具如义决,故不烦云也。

    如因三相至所依便非者,意云:其因有体有义,所作是体,三相是义,体不离义,义不离体,是差别性故。今不欲偏取能依差别性为因,不取所依体义为因;今但总取为因,由此因中不立差别性故。喻体即因,准因可知也。

    此论独言者,意云:理门论中,不立能别、所别及差别性等,今此因明论中不独有也。为简于彼,故置此言也。

    凡宗有四者,此即理门论中,凡明宗义,此四也。

    然于因明未见其过者,意云因明论中未见有义准宗过,明知义准宗得是真宗。问:何以得知宗中而有义准?答:准下因过四相违中说法差别,有法差别相违之因,明知有义准也。问:既无其过,如何不立?答:本意但诤言所陈者,名不顾论宗所乐所立,非言陈不是正,诤但傍准,故今不立。然非正立所以,故在所简之中也。

    因喻成立自义,亦应名宗者,此意说云,若不言所成,但言成立,即名宗者,因喻亦能成立自宗,此之因喻,应亦名宗。由此道理,着所成言,简能成也。

    此上一解,依理门论,唯简于真,不简于似者。问:准理门论,有难云:所成立者,即名为宗。因、喻重转他成,应亦名宗。故疏释云:虽更成立,合名为宗,非是所乐,属第二时,疏故非宗。准此,合著乐为言,以简真、似。何故疏主断依理门,唯简真耶?答意云:理门论中,乐为所立,谓不乐为能成立性者,唯简真、因、喻等。此唯简真、因、喻等同时申者,余所简者,而是别时。以真、因、喻唯是能立,以简滥言;乐为所立,简决定不乐能成立也。若异此者,说所成立似因、似喻,应亦名宗者。此说救难,非正所简似宗、因、喻,体被他成已,亦合名宗。但第二时,非正所诤,不名乐为准此简宗,乐为不是简似。智者思之。

    又解乐者贯通上下者,前解随自简于前三种,唯取第四,不顾论宗,所以言随自宗而言乐。言今又解者,乐字亦通于上读也。问:纵通上下,简定云何?答:虽自乐者,非但简前三宗,而亦简似宗。因、喻虽重成,已合为宗,非是正诤者。乐为言简于此,余并如文熟思也。言遍许失及承禀失者,意云宗中有遍许宗、承禀宗,若更立者乃相符,所以宗中须随自。若共因、喻,必须遍许或承禀等,所以因、喻言随自,无遍、许等过也。

    不说亦有傍义差别者,意云:喻不着随自乐言,非但简得遍许承禀,理实亦无傍义准也,亦前二宗(遍许承禀)也。有本言二者,即喻二也。若论道理,二言违;若又疏着,亦稍好也。

    随其不顾,故于因、喻不说随自者,意云:自比量因,置许言简;他比量中,着汝执简,所以不须因、喻置随自乐。若共比量,必先共许,方成能立,故言随自。所以疏言随其不顾者,此答共量言随自也。

    能立本成,成自所立随应之义者,意云:立所作因,成声无常。声上虽有有漏、无漏可闻等性种种差别,今所作性,因唯成声,为无常随应义也。

    立乃乖角共自相违者,且如数论师,对佛法立眼等必为他用,意中所许,拟成眼等是真他用胜,积聚性为因,卧具等同喻,及举因喻,乃成眼等为假他用胜。由此举因违自,所立成违,故云立乃乖角共自相违。由此因喻违他意许,明知宗因可有义准,宗之差别同喻,定言熟思。

    又宗有诤以更须成等者,此第三解与第一解简滥无异,意义无差别,宜可细寻。

    又宗前未说至更何须说者,意云:夫立比量,先宗后因,不说所立,欲显于何?即所滥故,宗标所立性。

    因先已彰者,因前申己标宗,举宗定有能立。既有能立,更何须说?由此因喻,不说能成立也。又解云:宗前未说等者,意云论初颂中,未有所说,宗为所立,所以言宗前未说。前文中已说因喻,名为能立,所以言因先已彰,更何须说能成立也。前解亲问,后说傍来,智者思前解,但举所立之宗,必有能成因喻也。

    又前标云宗等多言者,此第四解,但前标长行中早已说能立,今更不说此四解者,皆有许差别,细寻应悉。

    瑜伽、显扬二论等者。瑜伽论言:各别摄受,自品所许。品是宗义。何以得知?显扬亦言:各别摄受,自宗所许。明知品字是其宗也。

    此中三释等者,即前古今同异中三释无别,任自思之。

    此文总也者,此即前引瑜伽。言立宗者,谓依二种所成,乃至品是宗义等文,名为总也。

    立他义轻他故者,由觉了知真实宗趣,以此因缘达他宗中而立他义,名轻他也。佛弟子三教等,即其事也。其后二种,从他闻及觉真实等缘,皆准此三宗立因缘,如次配之。

    如种生芽,能别起用者,意如一切种,未生芽前,但持自体,后遇缘已,而即芽生,名为起用。故理门云:如前二因者,若准论文,唯有言生因、智了因,名为二因。若取义解,二因即是言生、义生,由言及义,敌智方生。虽有此言,不如前解,言生、智了,正是二因,言义兼之,亦无过也。

    立者义言望果二用者,此中意说,立者言义,望生、起、了,即名生因;望诤、宗、果,亦名为了。由此言义,望果、义前,不成生、了;除此无体,故唯有四也。问:此之六因,望立、敌二,各摄于几?答:立者摄五,敌唯有一。起者思之。遍是宗、喻二之法故者,声、瓶二法,因相贯通,故因独开;宗、喻不尔,不可齐责也。

    其言生因至各有三相者。立论言及所诠义,并敌论智,各有三相。问:指法如何?答:望立论言,能论三相;证敌二智,能缘三相。三相义故,义亦三。由此总言,各具三相也。

    宗同异喻,各有一体者,声及瓶、盆并虚空,体各唯一;若论因相,义贯于三,更无别体也。

    余二各以有法为性者,此中意说,古师因相即是其体,初相同此,更无有别体同异二喻,直取有法瓶空等是,不肯取上所作者无常等为后二相,故言余二各以有法而为性也。

    今此唯依证了因故者,立敌共许所作性因,将此证彼,名为证了。或可即是敌者智了,名为证了。问:若尔,既取证了因为因,是言便失能成立性?答:文如疏,故不录也。

    对敌所申至以为宗体者。此答外难。有难云:不相离性,名之为宗,如何今说有法名宗?此是难意。故疏答云:有法既为二法总主,总宗一分,故亦名宗。问:何意唤此有法之声名总主耶?答:声上具无常之法及与所作,与此二法而为所依,故名总主。

    理门论云岂不总以至如言烧衣者,问:此与前解而有何别?答:前取意难,今引证文,寻者有悉。

    以其总声。至如言烧衣者,不相离性,名为总宗;二所依异,名之为别。既总中一分说别,亦带总声,但言宗声,于别亦转。如言烧衣,小分被烧,亦名烧衣;全分烧尽,亦名烧衣。以烧衣言少分处转,故引为喻。

    此唯义性,非是体性者,此所作性,因有三相,义与宗相顺,故名相应。余二亦然者,后二喻体,亦取义性也。因犯两俱不成过者,所作生义,无常灭义,两俱不许,生依灭故。

    理门难云:若以有法至其义云何者,此叙外人引证,得有有法,成立有法,及法道理。难前论主立义,须要以别法为因,成立法也。其义云何者,此语问也。

    此义难云如远见烟者,此释他外人难意,及陈那释以来,总是押他意以为难也。

    烟之与火,俱有法故者。问:烟为有法,其下有火,火即是其法,如何得言俱有法故?答:古人立法而欲决定,如胜论立德及有德一向决定。火虽在于宗法之中,亦名有法,如是定故。所以今言烟之火俱有法故。

    但为成立此相应物者,火之与热,名之为此;山与炉等,名曰相应。

    谓成山处决定有火,以有烟故者。问:凡言立宗,违他顺己,是俱见烟,一知有火,一不许耶?答:此但指法。有愚者虽见其烟,未即知所有火。今为对此立量成之,故无违理。

    彼论又云若不尔者至一分为因者,此中意说,若不如我为成山处尔者,意如汝所立,即合将宗一分以为其因。言一分者,前陈、后陈,名一分也。

    还以宗中至无所依故者,此释所以开显其过。

    亦不以法成立有法者,此意说云,亦不得将后陈之法以成前陈,不但有法不成有法及法,即是后陈之法亦不成于有法,故言其亦。

    宗中所陈,后能别前至非别后故者。此释意云:亦不以因法成于有法。何以然者?为成于敌。不许者,但将因法遍于前陈,意欲成立后陈法也。所以疏云:亦不以法成立有法。虽有此义,若顺理门,取于前解;若论别义,后解无违,俱通无过也。

    理门又云:又于此中至故无有过者。问:引此文意,欲证于何?答:诸因明理,立法有法,而不决定。本举其因,为成后陈,不成前陈?若后陈法,回作前陈,别举其法,因还成法,终不成前陈,证前后而不决定。故此文来,凡所立因,皆有他随一所依,不成过者。此中意说,凡真随一,在有法施,今遍后陈,名之为似。复立者许,敌者不许,名为随一。据实而言,因犯两俱,所依不成,复纵立许,宁无此他随一过也?

    又如立宗至无常之上,本无生故者。问:此唯大乘,若经部立,可俱不成。若萨婆多正量等立,如何得有两俱不成?彼宗皆许灭待因生,正量灭待客主两因,有宗灭待主因生故。答:有宗灭相,虽待因生,灭至现在,灭若灭时,小灭灭,大灭灭,小灭灭,由生灭方灭也,故亦无违。问:正量如何?答:今且释正量灭相,因生方灭。有所不立,显皆因立者,此有二意:一云:因若不遍宗有法,有法之上,此所不遍,则非因成,有所不立。如胜论师对声生者,立一切声皆是无常,勤勇为因,不遍宗法。声宗之言,该内外声,佗许外声,非勤勇发,举勤勇因,不遍宗法。宗法不遍,不能成得宗声无常,即是不遍,有所不立。若所作因,而即是遍。第二意云:所不立者,声上无常,佗无未许,名有所不立。今言遍者,显此不立,因皆能立,是故称遍。

    又因于宗遍至名曰相违者,此泛叙述因中之过。

    若唯言法性至是故言遍者,此方配属。若但言法而无遍字,是初相过,即两俱不遍等过,寻文自晓。

    若但言遍,不言宗法至故言法性者。前虽已明,此重结也,细寻应知。

    必无是遍非宗法句者,准此,疏主不许有之,余人有此句成过,如轨法师疏说。

    如萨婆多对大乘者,立命根者,引此意证。若有别体因,亦不阙初相,是与前陈法义相关涉故。若无别体因,即所作因,声外无体,名无别体。若举此因,成不阙初之一相。所以疏云:非无体是,非有体非。总意而言,离有法外别有体者,义相关涉,得为因;不离有法,名无别体,亦得为因。所以下言:非无体是,非有体非。问:引佗比量而以为证,此量有过,为无过耶?答:有过,如余常释。

    更有十一,并前十二,一分不成者,不作句而言十二。言更有十四,并前十五者,义意亦同此释。

    此二偏句,并皆是过者,偏有其过,名之为偏,无偏名正,邻近均等而无别也。

    若唯言所陈至处名同品者,此明佗难。意云:唯取言陈法之自相,名为所立,不取意许,有何过耶?解云:若唯取言陈许,不取意许者,便无有四相违之因。比量相违、决定相违等,皆应无四。

    若全同有法上所有一切义者,此中意说,同品之上所有皆同者,即有关无同喻,亦有相符极成,亦无异喻等过。如声有所闻,瓶即无;立声所闻,即犯相符;立声无我,即无异喻。由此道理,取所立有,此名同品。不烦一切皆令相似,名为同品。

    或所作因,是声有法者。问:此与前解而复何别?答:有少差别。前即取声,望瓶为别;今解言声,上所作义,望声为别,不对于瓶。前文别。

    不说异名,言即是此,故无有失者,此中意说,声上所作与瓶所作相似,名之为同。不说异名者,不言声上所作、瓶上所作名为异,名言即此,据相似说,故无有失。

    别不容有举喻成宗者,意声、瓶二上所作无别处,不得容举喻成宗,以能立因同喻无故。恒住坚牢性者,此中有三常宗:一者、恒,二者、住,三者、坚牢性。此三宗义意如是。

    是法自相相违因故,摄余不尽者,此中意说,九句因中,四六唯摄四;相违中,法自相相违,不摄余三,故言不尽。问:何意不摄?答:九句因中,同无异有,唯摄初一,余不相当,故不摄也。

    此初三句内,唯第三句少分正因等者。四句相对,三句名初。唯第三句内,有是有非有,故言少分正因所摄。或可前三句中,初二唯过第三句少分正因,为简过句,故言少分。问:第四句内,亦有正因,如何独言第三句耶?答:第四句中,虽有正因,今言正因,意唯明第二相故。纵彼是正,属第三相,故今不说。

    不同同品体类解品者,此中意说,同品必须所立宗因,有体无体皆须相似。问:设不相似,而有何过耶?答:有体宗举无体喻,能立所立二皆阙也,由斯必须与宗相似。异即不尔,何止相滥,良尽是真异喻也。非要有体无体皆同,故言不同同品体类解品也。思之。

    古因明云者,此是不善因明论师作如是言:西方部类,其数寔繁。问:古师所立,即为非正,岂天亲等非古师耶?答:除天亲等,余之不善因明之者,故今牒破。

    或说与前立有异者。问:此与第一,意何别耶?答:初狭后宽。初解狭者,如立无常,但是常者,即是异喻。第二解宽者,如立声无常,声上无我、空、苦等义,皆名为异。问:设尔,取此名为异者,而得何过?答:且如立声无常,所作性因,瓶为同喻,空为异喻。声上无我等义,亦是异者,所作性因,即于上转,便成不定者。准古师作此立异,名为异者,即一切量,无有正者。故今应依陈那所说,但与所立宗无之处,即名异品,非要一切方名异也。

    谓彼若非,无所立处,名为异品者,此举自意以显佗非。佗非者,要相违法,名异品者,此牒佗意也。破文如疏,故不繁云。

    若异有法至亦应名异者。此中意说,异品为异于何?若异所陈有法者而名异,同喻所依瓶盆与声,亦别应名声,此是难也。

    若异于法至皆应名同者。此即难异应名同。且如声上无常,敌无不许于声上有,余不于声上有,皆应得名为同品。可烧、可见及虚空,皆不于声上有,应名同品,以俱不许故。

    此但略无正诤无常等者,意前宗之上,亦有傍意所许,种种不同,何故异品但举其常以异无常,不言异余者?若论文略无言陈正诤无常,更不是余傍所许者,所以言略理实,而言举异品者,与前宗上一切别异,名为异也。

    然虽异品至宗定随转者。问:凡言虽者,必兼得失。何者为得?何为失耶?答:然。异品中取因异,名之为得。谓显无宗,处因随无,翻显有因,宗定随转,此名为正。异品中唯取宗义,由非正取,故名失也。

    虽复离法,至其宗便立者。问:此虽得失,而何在耶?答:前解得失,唯在一因。望有功能,立名为得;望不正取,即名为失。今此望于宗、因两法,名为得。若唯离法,先宗后因,此名为不正取,名为失也。或可两个虽字,共成一个。得失之义,思之可悉。

    自句、佗句皆无过者,正因所摄者,即于三相随应,一一皆为四句,正明初句名之为自,余二名佗,处互自佗,准思可悉。若自佗皆无过者,正因所摄,即是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也。

    第三句少分正因,余皆有过者,四句之中,唯第三句少得为正,第一、二句皆有过失,故言余也。第三句外,名之为余。问:第三句内,亦有小过,何不当句简,名之为余?答:少分正言,即以简说,故更不简。

    答:宗一所立至狭,不说品者,意释初相,不得言品。总宗唯一,无多品类,不名为品。同喻异喻,皆有多品类,体性是宽,故皆名品。问:二品何宽?答:且如立声无常为宗,余之一切,但无常处,皆名为同。喻异返此,故宽名品也。

    以因成宗,非成二品者,意云:举因本欲成宗,所以初相而得法名;二喻本不欲成,俱名品非法。

    何故前言阙无异品等者,此乃指前古今同异中彼处明阙,应解此已,故指前言而以为难。

    上来三句至句之过者,此意总结,明因三相各为三句,一一相虽应皆作四句料简,有过、非过等者,前已明。

    无体阙者,谓不陈言等者,但陈其宗,不举因等,名无体阙。

    三、相既一义,故非无体者,意云:若陈因言,随阙何相即有体,以相即义,但阙义相而非无体,体即所作性也。

    三立皆阙者,一因,二喻,名为三立也。

    不阙不定者,意云:亦有不阙三相,即名为正;亦有不阙三相,即是不正。如决定相违,不生佗智,三相虽具,但名似立。为约有过及非有过,故言不定。问:不陈其言,名为无体;三立不阙,即是陈言。如何在此无体阙中?答:为显属对,故在此中;实非无言,名无体也。合是有体中所摄也。

    如是合有三个四句者,即三立互为,而相对有无,成四句也。一个两句者,即三皆阙,三皆不阙,名为二也。问:三皆不阙,虽有似立,是成阙过?答:虽立论言,具显三相,由敌论者者,于三相上,智不决失,亦得名为三立皆阙。问:此一两句,与四句中,第三第四,而有何异?答:第三第四,即是四句,绮互相望,一种两句,非望四句,故有异也。

    但名阙过,非余过摄者,非是不成、不定及相违等,及喻过中俱不成等,及不遣等诸过所摄,但名阙减之过类收也。

    少相名阙至义少名阙者。问:少相、少义,二有何别?答:少相阙者,因三相是;少义阙者,虽陈因、喻等言,而阙于义,故二差别。

    有阙初相,非后二者,即是不成是也。

    有阙后二非初相者,即不定、相违等少相阙中第二四句者。有阙第二非初后者,即不共、不定过是。有阙初后非第二者,即六不定中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是。有亦阙第二阙初后者,即四相违中法自相相违是。声显立不许有所作因(不问)。

    或具二过,或具三过者,即前四句过中,有一、一、二、二、三、三,即七阙过也。少相、义少,皆有此阙七过也。问:少相、少义,二有何别?答:(如前问答,故略之。)

    答:以因亲成于宗者,意云谓因亲成于宗,所以九句之中皆不阙初相,以阙后二相中有过无过,所以不摄余四不成,以四不成唯初相过也。

    同异成宗疏远等者,同喻异喻,皆有顺违。九句之中,任自思取,以约同异二喻,但标违顺,所以不摄余过之尽。

    等言意显至皆此所摄者。此中意说,前引理门颂中,唯摄因过也。缺减等过,及喻十过,皆未曾摄。所以今五种解相,一一各对为句,取后二相,为二四句。第二解,明因三相,绮对七句,一一为显,有三四句。初二后三,即成五也。

    古今合有多释者,即今同异,可以三相能立中,或八、或四、或三等而为能立。今此唯明因三相以为能立,入此颂中,不同古说也。

    三种四句者,即前明初相中,有是宗法而非遍等三句也。

    一种两句者,即三皆阙,三皆不阙,此皆是体阙也。

    或阙一有三句,阙二有三等者,此即无体阙也。此等作句,成四十五,皆据有体,数亦如之。皆虽一相,以作斯释。

    此问二体相未显故者,二相未显,所以偏问而以释之,亦有本言相成显故,今不依也。

    有无法处者。意云,有体无体处,随应皆名为同品也。由法能别至以彰彼聚者。此中意说,举所立法,以彰彼同喻聚也。

    答:彼若不许声至宗因无故者,唤立论人,名之为彼。立论之人,不许声上有于无我,及以所作,名宗因无故也。此但举法,不举人故。

    有有法差别相违者,声上我无我义,名为差别所作性因,与相违法作因也。明知傍许有义,准宗不尔,即无四相违也。

    谓随所有法者,是同喻;望所余法者,是余所立宗也。其相展转者,此彼两法,名为展转也。少分相似者,正释同喻也。下释异喻,义亦准之。

    此中不言至此准可知者,意前同喻中言与所立法,今异喻中但言无其所立,不言其法者,义准可知也。故略不言,但无所立,义已成故也。

    若常宗有,亦入异品者,意云:若立有体常宗,龟毛等无体,即入异品也。

    若非有品,便入同中者,意云:若立无体之法,即入同品中摄,故无第三、双非二品也。

    声论师中,总有二类者:一、声生,二、声显。此二计中,一一皆有四种。且声生论,有计内外声皆是常;二、计内常,外是无常。此复二类:一者、执内声常,其体是一,如大乘真如;二者、执内外声常,其体本多,如萨婆多择灭。此为四类。声显亦尔。问:此生、显二计何别?答:显文有声先常住,显发之后,其声亦常;声生、发已,方是常住,先无常也。

    勤勇为因至两俱不成者。如佛弟子对声生论,立内外声皆是无常,举勤勇因,佗全许自是一分,于内即转,于外不转,对自一分转,名两俱不成也。

    不尔,因有两俱一分,两俱不成者。若佛弟子对声显论,立内外声皆是无常,勤勇为因,两俱一分,两俱不成。自佗不许外声勤勇名一分也。

    勤勇因成同定余遍者,举勤勇因成无常宗,同品定有,余二皆遍。余二皆遍者,遍是宗法,异品遍无,所以言同定余遍。

    此既正因,无不定过者,所作性因,随成苦等,乃犯不定;由此随应,除苦以外,即无其过。所以言因既正,无不定过也。

    因宽狭等至应设劬劳也者。所作、勤勇二因成无常宗名狭,能成、所成俱狭。若所作因成无我宗,即是宗宽而因是狭,虽无异喻,亦成正因也。举所量性因成无我宗,能成、所成俱名宽也。无有一法非所量,无有一法非无我,所以名宽。此等作法,如下当知。道理深幽,卒难以晓,莫不勤劳,方能悟之。劝勉后徒,验识臧否,故披斯疏,应设劬劳也。

    后记卷上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